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打仗怎麼統一指揮

英國打仗怎麼統一指揮

發布時間:2023-03-29 13:37:23

Ⅰ 英國為什麼能在經典的「不列顛空戰」中,完勝德國

20世紀40年代在英國上空發生了第2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的空戰,最終英國獲勝,德國失敗。正是因為英國在工業,經濟,軍事裝備,戰術戰略以及人心方面的優勢,挫敗了希特勒謀求英國的陰謀。

戰爭其實說到最後就是拼後勤,拼補給,拼工業產能,拼資源。英國其實對德國的空襲早有防備,早在20世紀40年代,英國便已經開始加大飛機製造力度,並且增設培訓飛行員,地勤,空勤的學校機構。這樣導致的結果是英國飛機的產能一下子增長了一倍,而且每月可以有將近200名的新進飛行員可以補充部隊。而且當時英國是老牌的殖民主義國家,又是工業革命起源地,在經濟以及工業上,英國都有和德國叫板的資本。

而從戰術上來講,當時英軍在防空作戰當中採取了,統一指揮,重要目標集中防守的戰術思想,並結合英軍雷達方陣,高射炮,防空氣球等多項防空設備,最大程度上遏制了數量占優的德國空軍。而且在德國空軍8月份之時,曾有一次重大戰術失誤。德國空軍為了報復當時英軍空襲柏林的行為,放棄了當下正在轟炸英國飛機製造廠以及空軍基地的軍事行動,轉而開始空襲倫敦。這樣錯誤的戰術,最終導致英國空軍迅速恢復戰力,讓德國與勝利失之交臂。

綜上所述,英軍能夠獲取不列顛空戰的勝利,是一件客觀與主觀交織,偶然與必然互相作用的產物。大不列顛空戰的勝利打破了希特勒以及德國不敗神話,保住了反攻德國的歐洲基地,全面提升了同盟國低落的士氣。

Ⅱ 不列顛之戰英國取勝的原因

簡單說幾點:
1海獅計劃本身就是納粹陸軍大本營制定的 ,由於壓根就沒有海軍部的參與制定,因此對於水文天氣幾乎都沒有考慮,因此可以說是一個 根本不符合實際的登陸計劃。因此登陸作戰計劃基本失敗在設計書階段,因而根本就沒有被大力施行。
2正是基於第一點的實際情況,第三帝國元首xtl只得將重點放在「轟炸英倫」上,以達到迫使不列顛屈服的目的。 與其說是xtl太盲目自信了,不如說是整個第三帝國都太盲目自信了。而戈林明顯的本事是誇大話 而不是踏踏實實的做好德空軍的後勤和科技發展方面。
3英國皇家空軍是在本土作戰,雖然處於劣勢,但是飛機起火,人可以跳傘,到了地面也是自己的救護人員,可以立即回到中隊繼續換飛機,准備投入下一場戰斗。德國人么?摔一個少一個啊。
4我們知道 德國入侵比利時荷蘭的時候,傘兵部隊損失較重,大批的運輸機駕駛員陣亡,事後解密的資料證實,他們其中...幾乎都是空軍的運輸機和轟炸機教官,知道了吧 還是人才問題,這個不列顛空戰的情況相仿。
6本來德國的初衷是 轟炸 英國的工業基地(包括飛機生產基地 和 海軍艦船生產基地)。如果一直這么幹下去,英國真就完了。但是丘吉爾犯渾,派皇家空軍白天去轟炸德國本土。當時據說,英國皇家空軍損失了近六成遠程重型轟炸機。xtl暴怒了下令改變轟炸目標,不再轟炸英國的工業基地,而是改為--倫敦。 這下倫敦人民倒了大霉,但是丘吉爾的苦肉計成功了,他自己在偷笑。丘吉爾用倫敦市民的血肉換取了軍工基地的回復生產。
7同時 隨著美國的租借法案及貨款自運原則的應用,大量的美國援助大大的支援了英國人民的抗爭,為最終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8新科技的應用:包括 雷達技術的應用與反控制、密碼破譯及加密、飛機製造技術的發展、大量新型夜航設備的開發及應用,海軍航空兵理論的發展與應用。其中 個人認為 前兩條比較關鍵

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吧 累死我了 我手工寫這么多容易么 英雄 給點分吧

Ⅲ 英國軍隊的軍交

英軍的交通運輸,實行陸、海、空三軍分工負責與集中統一指揮相結合的體制。最高領導機構是運輸和調動局。皇家運輸兵是英軍軍交運輸的專業兵種,受陸軍副參謀長領導,統一管理全軍的軍事交通和地面運輸。其中,皇家海軍運輸局統一管理海運,皇家空軍補給與運輸局統一管理空運。皇家運輸兵正視部隊的建制內,一共有68個運輸連。其編制分為:機關運輸勤務部隊,陸上運輸部隊,港口和海上運輸部隊,空中運輸部隊,運輸控制部隊。此外還有,民工運輸隊15個建制連;國防志願軍運輸部隊12個運輸團,8個專業運輸控制連;預備役運輸部隊10個運輸連。和平時期,皇家運輸兵的主要任務是:進行空運;實施對公路、鐵路、人力和畜力的運輸;管理港口,對海灘上的部隊進行運輸保障;組織和實施內河運輸和近海運輸。
戰爭時期,皇家運輸兵要通過直接補充大隊或分發站,負責分發和前送補給品。戰區的運輸由戰區司令部統一管理。戰區司令部受國防參謀部領導。國防參謀部下設的聯合運輸參謀機構指導戰區司令部的運輸工作。(4)後備力量體制英國認為,後備力量是軍事體制編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應組建一支編制與裝備與現役部隊相同的預備役部隊。加強後備力量建設,在平時可以節省國防開支,一旦戰爭降臨,部隊可以得到迅速擴充。英國陸軍的地方軍戰時可以提供陸軍總兵力的30%,而每年的開支僅佔英軍預算總額的1%。因此,英國軍隊現有體制不僅保持了一支相當規模的常備軍,還有較為強大的後備力量。且後備力量的轉換機制較順暢。
英國的後備役有較為嚴密的編制,分為正規後備隊、地方軍、志願後備軍和輔助部隊、阿爾斯特保衛團和本上勤務部隊等。地方軍分為獨立部(分)隊和非獨立部(分)隊兩部分。官兵主要是來自各行各業的「業余士兵」、退伍軍人、現役軍官和士兵,主要任務是:戰爭爆發時補充萊茵集團軍,或與其它正規部隊混編成大部隊進行作戰;戰時分配到各軍區,在軍區司令的指揮下保衛英國本土。地方軍中,獨立部隊約佔80%,他們從駐地附近招募人員,有自己的訓練場地、裝備和專業管理人員。非獨立部隊佔地方軍的20%,主要在全國范圍內招募醫療衛生、工程技術等地方上的專業技術人員,他們的招募、訓練和管理的計劃由陸軍有關單位負責。
80年代末以來,英國的地方軍、本土勤務隊。空軍支援後備隊、海軍的後備力量都有所增加。志願後備隊和輔助部隊是英國海軍、海軍陸戰隊和空軍後備役部隊的重要組織部分。英國正在擴大皇家海軍後備隊(RNR)和皇家輔助空軍。英軍認為,一旦戰爭爆發,不僅軍隊要快速反應,後備力量也必須迅速進人情況。英國的動員體制健全。英國的戰爭動員領導機構是國防參謀部作戰需求委員會。該委員會要根據戰略意圖和動員規模,提出戰爭動員的方針和原則的建議,擬制動員計劃,草擬動員法規,檢查督促有關部門執行動員計劃。
在馬島戰爭中,英軍反應快速。戰爭爆發後,英軍的第一批特遣部隊僅用三天時間就集結完畢,開赴戰區。英國還迅速徵用了56艘商船,這些商船的噸位多達673000噸,約占後勤輔助船隻總噸位(823000噸)的81%;英國動員登艦和上阿松森島的後勤人員就有13500人,佔英軍參戰總人數(35000人)的38.6%。這被一些人認為是戰爭動員和後勤保障方面的「奇跡」。
英國軍隊體制編制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強調提高快速反應能力。英軍認為,要提高應付北約以外地區突發事件的能力,就要使體制編制具有快速反應能力。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英軍一方面實行精簡整編,壓縮編制,同時很注重提高體制編制的快速反應能力。為了合理編組部隊,英軍逐步削減軍隊員額。90年代初,英軍就計劃對陸海空軍和文職人員進行削減,壓縮部隊編制,裁減前治部隊,強調在體制編制上實行少而精的原則,使部隊保持合理的結構,使整體戰鬥力不減。
在新時期,英軍強調建設一支規模小、結構合理、裝備精良、反應快速的部隊。馬島戰爭以後,英軍更加重視提高應付北約以外地區的作戰能力。為此,英軍將駐本上的機動部隊增至1萬人,以提高緊急赴海外作戰能力;停止執行削減海軍水面艦艇的計劃,另外撥出一部分款項購買新艦艇,以加強英國海軍的遠距離運輸能力二採取有效措施改進海軍艦艇的防空和電子戰設備,提高英軍艦隊的遠洋作戰能力。
英國還制定了國防政策,組建了快速反應部隊,主要用於向北約成員國以外的地區派兵。這支快速反應部隊現有5.5萬人,約佔英國總兵力的20%,主要由陸軍第1裝甲師、第3師和第24空中機動旅組成。該快速反應部隊還包括4個空軍C-130運輸機中隊、且個海軍陸戰隊、2艘輕型航母和2艘兩棲攻擊艦。並將第3突擊旅、第5空降旅、第24機動旅等精銳部隊組成的戰略預備師,以便承擔對北約防務義務或者應付北約防區以外的突發事件。英軍還將同北約其它國家的部隊一起組建一個混編空中機動師。

Ⅳ 1940年,為了阻止德軍飛機對英倫三島了入侵,英軍採取了哪些措施

為了阻止德軍飛機對英倫三島的入侵,尤其是阻止德軍布雷飛機的活動,英軍在沿海和主要大城市布置了1450個防空氣球。14條河流和入海處平均布設了10個氣球,它們全是水上系留的氣球。還有不少防空氣球布置在飛機工業和其他目標的防禦上。這些防空氣球內充氫氣,又大又輕,通常升到敵機飛行的高度,可有效地干擾德軍飛機的入侵行動。為了使防空氣球便於機動和縮短施放的時間,在移動時將球收回距地面數米高,然後系在卡車上轉移。他們還使用了一種「傘系攔阻索」的設備。它的一端裝有降落傘,而另一端系有鋼索。使用時在德軍可能來襲的方向利用火箭將此設備先發射到空中。當火箭發射到200米高空後,降落傘打開,從而使那些搖晃不定的鋼索構成了一道防飛機的低空障礙。

為了統一指揮英國本土的防空作戰,在空軍部之下設立了防空指揮部,統一指揮皇家空軍的戰斗機部隊、雷達分隊、警報觀測分隊和陸軍的高射炮部隊。為了指揮方便,又將本土劃分為6個防空區。每個防空區劃分若干防空分區。各防空區駐有1個戰斗機大隊,每個大隊負責3~8個防空分區,幾個防空分區指揮2~3個戰斗機中隊。

Ⅳ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戰爭怎麼發生的

1642~1648年的英國內戰英國。1642~1648年發生的兩次國內戰爭,是以新興資產階級為首的廣大社會階層反對君主專制和封建制度的武裝斗爭,是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也是歐洲范圍內的第一次革命的最高斗爭形式。戰爭的結果是,代表封建專制的查理一世被處死刑,鞏固成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宣告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誕生。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新貴族和資產階級(包括城市中的工商業資本家、手工工場主、行會行東和農村部分農場主)的力量進一步增強,他們要求廢除封建專制,分享政治權利,並產生了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思想意識——清教。他們在國會中形成了與專制王權對立的反對派,國會同國王之間的矛盾和斗爭不斷發展。1628年,國會通過限制王權的《權利請願書》,重申未經國會批准不得任意征稅,沒有法律依據和法院判決不得任意逮捕任何人。國王查理一世為得到國仔帶會撥款勉強批准了《權利請願書》,但當國會抗議國王隨意重征稅時,查理一世遂於1629年解散國會。此後十多年間,王權同國會特別是同廣大群眾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1640年11月,查理一世被迫召開新國會,標志著英國革命的開始。

1642年1月,查理一世離開革命形勢高漲的倫敦,北上約克城組織保王軍隊,准備以武力鎮壓國會派的「叛逆」行為。8月22日,他在諾丁漢樹起了王軍旗幟,宣布討伐國會內的叛亂分子,從而拉開了英國內戰的序幕。

1642年10月23日,王軍同國會軍在埃吉山進行了首次大規模交戰。王軍兵力7000多人,國會軍7500人。國會軍兩翼騎兵被王軍騎兵的反擊所打敗,但中路步兵卻打退了王軍步兵的進攻,並將其擊潰,戰斗結果未分勝負。10月29日,王軍攻佔牛津,11月12日攻佔距倫敦7英里的布倫特福,首教告急。4000多名由手工工人、學徒和平民組成的民兵隊伍火速開往前線,國會軍力量大增,迫使王軍放棄進攻倫敦的計劃。1643年,整個軍事形勢對國會軍十分不利。9月,王軍兵分三路進攻倫敦,首都再次告急。倫敦民兵組織4個團同國會軍一起挫敗王軍的進攻,倫敦再次轉危為安。但王軍控制了五分之三的國土,國會派處於被動。

國會軍在內戰初期節節失利,從政治上看主要是由於掌握國會領導權的長老派動搖妥協,不願與國王徹底決裂,滿足於既得利益,無意推翻王權;軍事上主要是由於統帥埃塞克斯等人消極怠戰,缺乏主動進攻精神,軍隊缺乏訓練,素質較差。這時,軍中涌現出了以克倫威爾為代表的一批傑出將領。克倫威爾親自組織「東部聯盟」軍隊1.2萬人,在1643年的東部幾場戰斗中連戰皆捷。

1644年7月初,兩軍在馬斯頓荒原展開了內戰以來首次大規模會戰。2日,王軍魯伯特親王率騎兵迅速佔領整個荒原。國會軍獲悉後即向荒原挺進。晚上7點左右,國會軍左翼騎兵首先沖下高地直撲敵軍。接著,中路步兵和右翼騎兵也投入戰斗。約晚上10點會戰結束。王軍投入1.5萬人(騎兵700人),死亡3000多人,被俘1500人。馬斯頓荒原之戰是英國內戰的轉折點,它扭轉了國會軍連連失利的局面,從此掌握了戰爭主動權。同時,這次會戰也是克倫威爾一生的轉折點,他對取得會戰的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他的部分從此也以念陸蘆「鐵騎軍」聞名全國。

由於國會軍總司令埃塞克斯悉做等人昏庸無能、消極怠戰,國會中以克倫威爾為首的獨立派十分不滿。1644年12月,國會下院通過《自抑法》,規定議員不得擔任軍職;1645年1月又通過《新模範軍法案》,決定建立一支由國會撥款、騎兵佔三分之一的2.2萬人的新模範軍,任命托馬斯?費爾法克斯為總司令,統一指揮全軍。在費爾法克斯的堅決要求下,作為議員的克倫威爾被任命為副總司令兼騎兵司令。從此,克倫威爾一身二任,在軍隊中代表國會,在國會中代表軍隊,以他為首的獨立派掌握了軍隊的實權。內戰的形式也大為改觀。

國會軍一改過去被動防守、等待作戰的消極戰線,採取主動進攻、迫敵決戰的積極進攻戰略,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軍事勝利。其中以內斯比一戰最為重要。1645年6月14日,雙方在內斯比附近展開決戰。國會軍集中兵力1.4萬人,其中騎兵6500萬。王軍則拼湊了7500人,其中騎兵4000人。雙方仍然採取傳統的步兵居中、騎兵兩翼的布陣方法。在克倫威爾的建議下,為誘使王軍速戰,國會軍部隊稍向後撤,王軍立即下令進攻。早上10點30分,王軍全線出擊。魯伯特率騎兵直撲國會軍左翼騎兵,並追擊不止。與此同時,克倫威爾指揮右翼騎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向王軍左翼騎兵。雙方步兵也展開決戰。克倫威爾擊潰王軍左翼,但王軍步兵攻勢迅猛,國會軍步兵被迫撤退。在這關鍵時刻,克倫威爾留一個團繼續追擊王軍左翼殘部外,集中其餘騎兵猛沖王軍步兵側後。王軍遭前後夾攻,頓時大亂,很快潰敗。國王率2000騎兵逃跑。這次決戰,王軍傷亡、被俘5000多人,全部輜重、槍炮、軍火和軍旗包括國王的秘密文件全部落入國會軍手中。在歷時3小時的會戰中,王軍主力遭到毀滅性打擊,從此一蹶不振。到1647年3月,王軍的最後一個據點落入國會軍之手,第一次內戰宣告結束。

第一次內戰勝利後,革命陣營內部長老派和獨立派之間的斗爭日益激烈。長老派解散軍隊的法案引起廣大軍官和士兵、群眾的強烈不滿。以克倫威爾為首的獨立派率軍隊開進首都,掌握了國會實權,長老派議員倉皇逃走,激進的「平等派」遭到鎮壓。

正當革命陣營發生分裂和斗爭時,查理一世逃出國會軍大本營,勾結長大老派和蘇格蘭人,於1648年2月在西南部發動叛亂,並在1648年8月17日同支持國王的蘇格蘭軍隊進行了著名的普雷斯頓會戰。克倫威爾首先向蘇格蘭軍左側的英國王軍蘭代爾部發起猛攻,經4小時激戰擊潰王軍。克倫威爾每次勝直撲蘇格蘭軍,先將裡布爾河右岸的敵軍擊潰,隨後渡河追擊。18日晨,國會軍在距普雷斯頓15英里處的威根追上蘇格蘭軍,並立即率部插入敵陣,將敵後衛部隊切割成數段,分而殲之。19日,國會軍繼續追殲蘇格蘭軍。克倫威爾同漢密爾頓在沃林頓附近進行了自蘇格蘭軍入侵以來最激烈的戰斗。克倫威爾奪取山隘和默西河上的一座橋梁,蘇格蘭軍退路已斷,大部人馬投降。8月25日,漢密爾頓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向國會軍將領蘭伯特投降。至此,第二次內戰以英國國會軍粉碎蘇格蘭軍和王軍的進攻宣告結束。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處死刑,2月國會通過決議廢除上院和王權,5月成立共和國。

英國內戰是英國資產階級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同封建專制王權之間的一次大搏鬥。通過戰爭,專制王權被推翻,新貴族和資產階級確立了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統治地位。

英國內戰在英國軍事史上佔有突出地位。戰爭中創立的新模範軍是新型的資產階級軍隊,是英國歷史上第一支正規陸軍。它由國家預算撥款,實行統一制服、統一編制、統一紀律、統一指揮。國會頒布的強制募兵制是近代徵兵制的雛形,保證了充足的兵源。克倫威爾以騎兵實施遠途奔襲和成功地使用騎兵橫隊戰術作戰,則是騎兵戰術上的創新。

Ⅵ 為了迎擊德軍空軍的空襲,英國是如何加強自己的防空體系以及做了哪些准備

為了迎擊德軍空軍的空襲,英國加強了自己的防空體系。經過努力英國已經構成了2道雷達探測網。第一道為本土防禦雷達網,能有效地監視飛行高度4500米以下的飛機;第二道為本土低空搜索雷達網,用於搜索760米以下飛機,並且在主要方向,配置了成千上萬的對空觀察哨,以彌補雷達情報的不足。

空軍當局還在英格蘭西南部組建一個新的戰斗機大隊,即第10戰斗機大隊。大隊部設在巴思附近的魯德洛。其任務是負責英國西南部的防空作戰,截擊進入該地區上空的德軍飛機。第10戰斗機大隊的建立,減輕了英格蘭南部第11戰斗機大隊的負擔,使之能全力來保衛首都倫敦及其東南地區。可是當時,空軍的戰斗機數量是嚴重不足的,戰斗機生產成了一個大問題,還有飛行人員的補充,也相當困難。

德軍Me-110轟炸機轟炸倫敦。

法國投降時,英軍僅有1204門重型高射炮和581門輕型高射炮。這是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的。因為,飛機生產工廠必須給以堅強的防禦,各個機場也應該有嚴密的防空力量,而西部港口、海軍基地以及許多工業區也應增設高射炮。按編制需要,英軍應有重型高射炮2232門,輕型高射炮1860門,可實際擁有的高射炮還不到需要量的一半,真可謂杯水車薪。當時英國高射炮的生產量非常低,每月只能生產大口徑高射炮40門,並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有所增加。為此,不得不暫時犧牲對倫敦以及其他一些城市的防禦,而把較多的高射炮用來保護飛機製造廠、機場以及其他要害目標。

英軍防空火箭攔截德機。

為了阻止德軍飛機對英倫三島的入侵,尤其是阻止德軍布雷飛機的活動,英軍在沿海和主要大城市布置了1450個防空氣球。14條河流和入海處平均布設了10個氣球,它們全是水上系留的氣球。還有不少防空氣球布置在飛機工業和其他目標的防禦上。這些防空氣球內充氫氣,又大又輕,通常升到敵機飛行的高度,可有效地干擾德軍飛機的入侵行動。為了使防空氣球便於機動和縮短施放的時間,在移動時將球收回距地面數米高,然後系在卡車上轉移。他們還使用了一種「傘系攔阻索」的設備。它的一端裝有降落傘,而另一端系有鋼索。使用時在德軍可能來襲的方向利用火箭將此設備先發射到空中。當火箭發射到200米高空後,降落傘打開,從而使那些搖晃不定的鋼索構成了一道防飛機的低空障礙。

為了統一指揮英國本土的防空作戰,在空軍部之下設立了防空指揮部,統一指揮皇家空軍的戰斗機部隊、雷達分隊、警報觀測分隊和陸軍的高射炮部隊。為了指揮方便,又將本土劃分為6個防空區。每個防空區劃分若干防空分區。各防空區駐有1個戰斗機大隊,每個大隊負責3~8個防空分區,幾個防空分區指揮2~3個戰斗機中隊。

到英倫空戰開始時,英國皇家空軍戰斗機實力稍有所恢復。1940年7月中旬已達到了650架左右。它們大多數是「颶風式」和「噴火式」戰斗機,其餘則是比較老式的飛機。不列顛之戰開始不久,英國航空工業隨即加緊了作戰飛機的生產,幾乎每一個成年人,每一分鍾都投入到戰斗機的生產中,從而創造了飛機製造業上的奇跡。英國上下,不僅工廠生產戰斗機,而且一些小車行和車間也都生產飛機零件。在6、7、8三個月中,英國每月生產約500架戰斗機,至少比德工廠多生產100多架飛機。空戰高潮階段,皇家空軍曾遇到飛行員嚴重缺乏的危機,但從未有過缺少飛機的時候。為了迎戰德國空軍,英國積極生產一種叫作「噴火式」的戰斗機。這種性能優越的戰斗機後來為整個「不列顛之戰」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英國皇家空軍的明星。

為了防備德軍的空襲,居民住所的窗戶玻璃上都糊上一條條細紙條形成一個米字形,以防炸彈震破玻璃傷人。家家擺滿了一桶桶防火用的沙子和水,還要儲備好食品和飲用水,以防德軍入侵切斷補給時,維持一家人的生計。

撤離兒童的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近5000名5歲~15歲的孩子被船運到大英帝國自治領地;近2000名兒童被撤運到美國,另有2666名兒童等待撤運。英國政府還將全國銀行儲備的黃金運出英國,轉移到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這筆巨款後來被英國政府用來購買大量美國武器和裝備。

Ⅶ 中世紀全面戰爭英倫霸主怎麼才能統一啊

中世紀全面戰爭英倫霸主版本統一攻略:

樓主你好,中世紀2全面戰爭裡面很多版本都是富有時代性和挑戰性,當我們受夠了教皇的支派和無盡的戰爭時玩玩這些支線劇本也是不錯的主意。

問題是:我們怎麼樣才能最快時間完成統一呢?


這里我大概說一點,以中世紀2全消臘民族戰爭英倫霸主做一個簡單的攻略講解。

英倫爭霸我大概是一年前玩的了,中世紀系列也好久沒接觸。印象中主要是以英格蘭、愛爾蘭、蘇格蘭、威爾士、還有挪威這樣幾個國家的爭霸戰爭。其中整體國力最強的是英格蘭。相信很多玩家朋友都是最先慎含接觸的英格蘭這個國家。

英格蘭最大的優勢就是在於無堅不摧的步兵,而且廣闊的疆域和很多名將精銳的補充。

作為一個好的主公,我們首先要明白的就是自己的發展目的和發展道路。其實無論是三國志系列游戲,還是星際、魔獸、帝國時代等戰略游戲,最開始的回合永遠是經濟第一位。沒有錢你怎麼造兵?沒有錢你怎麼發軍餉?沒有錢你怎麼開展外交,沒有錢你怎麼進行國家進一步建設?說到底,戰略游戲最重要的就是經濟

最開始對港口、道路、市場、寺廟、市政的發展要最先放在前面,還有排兵布陣也是有玄機的。英格蘭的位置相對屬於東南方,可以抽調重兵扼守北部,西面戰場則抽調軍隊穩固東面靠海城市,方便英格蘭消滅威爾士,統一南面後揮師西征。

對外外交方面我給樓主的建議是:先聯合蘇格蘭,即使不能結盟也別鬧翻,盡量貿易;和愛爾蘭也保持好的關系,愛爾蘭北部的幾個城市可以趁早放棄,這樣兵力分散很容易被愛爾蘭各個擊破。而且那邊民族同化也很麻煩,你前期沒有那麼多的物質和精力在兩個戰場同時開戰;而挪威對你鞭長莫及,他的主要精力在蘇格蘭,也在一定程度保證蘇格蘭無力南侵;

而威爾士,絕對你最先要征服的地方。

威爾士軍隊桀驁不馴,主要長弓手強大無雙,如果坐視不理,不僅如鯁在喉,而且後期有可能導致你的滅亡。對威爾士的征服簡單來說就是:圍點打援。樓主完全不需要大面積造兵,只需要抽調你在南部幾個城市的軍團來攻打就是了。建議使用愛德華王儲,此人打戰能夠大面積激勵士氣,能夠在逆境中反擊。記住步步為營,逐步補充兵源,最後滅亡威爾士。

滅亡威爾士後,你的目光和馬刀就要注視愛爾蘭了。愛爾蘭的後期發展潛力巨大,不僅僅騎兵厲害,而且還有2血的終極步兵:穆伊拉重裝劍士,可謂是精銳中的精銳。還是先滅亡了為好。

吞並了愛爾蘭和威爾士以後,建議樓主先安心發展十個回合,繼續扼守要口,發展精力主要是同化民族經濟恢復為主。

十個回合後,你的馬鞭就可以對著蘇格蘭了。調集重兵北伐,來吧,威廉華萊士!決一高下。

一般這時候你後方的英國貴族也應該叛亂了,這時候你要果斷的鎮壓。貴族軍貌似是鎮壓完又會叛亂的,不過你的根基在那裡,不足為懼的。推平蘇格蘭後就是挪威的軍隊,不過此時基本大局已定。

純寬橋笑手打哦,希望可以幫助到你,請採納吧,謝謝。

Ⅷ 英國內戰實質上是什麼之間的搏鬥

英國內戰是英國資產階級在廣大人民群眾返汪冊的支持下同封建專制王權之間的一次大搏鬥。通過戰爭,專制王權被推翻,新貴族和資產階級確立了在陵肢國家政治生活中的統治地位。

英國內戰在英國軍事史上佔有突出地位。戰爭中創立的新模範軍是新型的資產階級軍隊,是英國歷史上第一支正規陸軍。它由國家預算撥款,實行統一制服、統一編制、統一紀律、統一指揮。國會頒布的強制募兵制是近代徵兵制的雛形,保證了充足的兵源。克倫威爾以漏宏騎兵實施遠途奔襲和成功地使用騎兵橫隊戰術作戰,則是騎兵戰術上的創新。

英國如何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動員民眾或做好戰爭准備

民族國家
戰爭給人類帶來了重大損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沙皇俄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四大帝國覆滅。而巴爾干半島與中東地區的民族國家則隨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英國削弱
原來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國,在戰後雖然領土有所增加,但其對領土的控制力卻因戰爭的巨大傷亡與物資損失而大大削減,而其經濟亦因戰爭以大受影響,出現嚴重衰退,從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讓給了美國。

十月革命
大戰期間,俄國發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美日興起
這場大戰削弱了英、法、意;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世界金融中心也由倫敦轉移到紐約;日本也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並侵佔了原屬德國勢力范圍的中國膠州灣及山東半島。1914-1919年,日本企業實繳資本金額從22.18億日元增加到61.23億日元,工業生產力增加4倍以上。它的實際工業產量增加1.8倍,出現了以出口工業為中心的新建擴建企業高潮。造船工業1914年建造79艘,計8.2萬噸,1918年激增至443艘,計54.05萬噸,從戰前佔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

德國復仇
《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被解除武裝,德國的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不準擁有空軍。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但德國的元氣並未受到過大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國本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而且《凡爾賽條約》過多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條約有極強的抵觸和反感情緒,引發了德國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驕傲的日耳曼民族為了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為激烈,這為德國成為一次新的大戰提供了條件。結果德國在希特勒的納粹黨的領導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五四運動
凡爾塞和約條約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的做法成為中國五四運動的導火線。1919年5月4日中國北京的青年學生及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了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而起因正是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原來德國的山東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它和較早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一並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對中國近代迄今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巨。

軍人待遇
美國的一戰軍人領到每人每日1美元為薪金,另加25分為每日在美國國外消費。後來由於1930年代的大蕭條,退伍軍人、其家屬與其它有關團體向美國政府要求實時索取戰時服務的酬勞金額不果而導致1932年美國軍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進軍事件。

國際聯盟
鑒於第一次界大戰的傷亡與物資損失巨大,英法等戰勝國於是發起了一個用以減少武器數目、平息國際糾紛及維持民眾的生活水平的組織,是為國際聯盟(簡稱國聯)。然而,國聯卻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聯合國取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後出現的總體戰、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大戰經驗的結果。
所用的新武器
新式的重機槍,遠程重炮,飛機,坦克。毒氣,另外還有潛水艇。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明(技術,武器)是怎麼延長戰爭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
為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先在8個歐洲國家
(德國、奧匈帝國及其敵對國英國、法國、俄國、比利時、塞爾維亞和黑山)之間開始,
後來逐漸有38個國家15億人捲入戰爭。戰場遍及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戰場是決定戰爭全局的主戰場。海上則以北海為主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導
致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
爭階段發展到以壟斷為特徵的帝國主義階段,各國政府代表本國壟斷資本集團為獲取最
大限度的壟斷利益,積極推行對外擴張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爭奪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國英、俄、法佔據了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而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實力急劇膨
脹的德、日、美等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所擁有的殖民地卻相對很少,這種經濟發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其次,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
級矛盾的尖銳化也使帝國主義各國統治不穩,各國紛紛擴軍備戰、尋找同盟,企圖通過
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形成了侵略性
的軍事政治集團——同盟國。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國先後簽訂協約,逐步形成了與同盟國相對立的協約
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加速了雙方擴軍備戰和爭奪戰略要地的步伐。巴爾干半島和
地中海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從1905—1913年,兩大軍事集團為爭奪戰略要地製造了一
系列國際危機,甚至引起局部戰爭。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加深,各帝國
主義集團迫切希望從戰爭中尋求出路。
戰爭爆發前,兩大軍事集團都加緊擴充軍備。交戰雙方總的經濟軍事力量對比,協
約國占優勢。1914年僅英、法、俄三國(含殖民地)總人口就達7.045億人,動員完畢
時,陸軍兵力達977.7萬人;德奧兩國(含德國殖民地)總人口只有1.3億人,動員完
畢時,陸軍兵力為634萬人。在空軍和海軍力量上,協約國也明顯強於同盟國。英國有
飛機258架,法國有156架,俄國有263架;德國僅有232架軍用飛機。戰爭開始前,協約
國海軍編制內有各種水面艦艇762艘和潛艇74艘;德國和奧匈帝國有水面艦艇403艘和潛
艇35艘。
各主要參戰國的戰略方針都是根據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點是:片面強調
戰略進攻,輕視防禦;都企圖依靠一兩次決戰決定戰爭勝負;立足於依靠戰前物資儲備
打短期戰爭,沒有挖掘經濟潛力以滿足戰爭的需要和進行持久戰爭的准備。反映在戰爭
計劃上,各國都把打一場速戰速決的短期戰爭作為制定戰爭計劃的前提。德國為避免東
西兩線同時作戰,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計劃(或稱施利芬一小毛奇計劃),准備在6-8周
內首先征服法國,爾後揮師東進,幾個月內打敗俄國,結束戰爭。鑒於法國極欲奪回阿
爾薩斯-洛林地區,德國對法作戰的設想是:以部署在德法邊境的兵力牽制和吸引法軍
主力,同時以強大的主攻集團突然通過中立國比利時,向法國腹地實施深遠遷回,從背
後打擊法軍主力。
在東歐戰場,則以少量兵力牽制俄軍。在海上,集中海軍主力對付英國海軍,同時
以少量兵力牽制俄國海軍於波羅的海。
奧匈帝國的戰爭計劃受制於德國,准備以主力與俄國作戰,同時又對巴爾乾地區的
塞爾維亞、黑山作戰。法國的戰爭計劃是以主力集結於法國東北部地區,視戰局發展情
況進攻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反擊德軍入侵。法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並封鎖奧匈帝國海軍於亞得里亞海。俄國的戰爭計劃富有極強的進攻色彩,准備
對德國的東普魯士和奧匈帝國的加利西亞同時發動攻勢。英國計劃把戰爭中陸上作戰的
重擔推給法國和俄國,只派遣為數不多的遠征軍配合法軍行動。海軍則用於保障英國及
協約國交通線的安全,破壞德國的海上交通線,封鎖德國海軍,伺機與敵艦隊進行爭奪
制海權的總決戰。
綜觀各國戰爭計劃,各國都過分誇大了純軍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於爭奪本國
利益,各自為戰,各軍種也是單獨作戰。因此,各國沒有很好協調陸軍和海軍的行動。
盟國之間也沒有制定總的聯合作戰計劃。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為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亞檢閱部隊,在薩拉熱窩遇刺。
這一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
國根據有關條約,為支持塞爾維亞,於7月30日宣布軍事總動員。8月1日,德國對俄宣
戰。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大戰由此全面展開。
在歐洲大陸首先點燃的戰火,迅速蔓延到中近東、遠東和非洲一些地區。其中歐洲
戰場是主要戰場,由西線戰場、東線戰場、巴爾干戰場以及義大利戰場組成。參戰國還
進行了多次海戰,並把空軍第一次用於實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按戰爭進程可分為以下幾
個階段:
1914年,雙方速決戰計劃破產,西線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大戰爆發後,德軍擔任主
攻的部隊和擔任牽制任務的部隊按計劃行動。8月21-25日,德軍同法軍和英國遠征軍
在法國東北邊境進行多次交戰,即逗1914年邊境之戰地。德軍突破法軍防禦,向法心臟
地區進軍。9月,法軍組織了反擊德軍的逗馬恩河戰役地,迫使貿然南進的德軍撤退,
瓦解了德軍的速決戰略。至此,西線大部地段的軍事行動開始形成陣地戰。
但9—10月,在法國北部地區,德軍和英法聯軍相互迂迴對方翼側而實施連續機動
作戰。在東線,東普魯士德軍挫敗了俄國優勢兵力進攻,迫使俄軍退守涅曼河和鮑勃爾
河一帶。但俄軍在加里西亞打敗了奧匈帝國的軍隊。德國為援助奧匈,對俄軍發動了大
規模進攻,德軍失利。德國對東線戰爭規模的擴大使其陷入了兩線同時作戰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遠東地區趁火打劫,於1914年8月宣布對德宣戰,乘機奪取德國在華利益,出現
了遠東戰場。土耳其於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國作戰,在近東開辟了新戰場。戰局更
趨復雜。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爭奪也非常激烈。在這一階段,英德海軍的海上軍事行
動,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兩次黑爾戈蘭海戰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海戰。
雙方圍繞著封鎖與反封鎖,進行了一系列規模不等的海上戰役。
1915年,戰爭重心轉到東線,東部戰場進入了對峙狀態戰爭使雙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軍隊的後備兵員和後勤補給發生嚴重困難,迫使各國加緊國民經濟的總動員。英法
在西線基本上轉入戰略防禦,以便養精蓄銳,恢復元氣。為了減輕德軍對西線的壓力,
它們要求俄國在東線加緊進攻。德國改變了戰略方針,在穩定西線戰局的情況下,集中
兵力進攻俄國,企圖一舉擊垮俄國,爾後打敗英法。1915年1—3月,俄軍對德奧聯軍發
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冬季攻勢,均遭慘敗。德國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於5月初對俄國
戰線中部發動了著名的戈爾采戰役,迫使俄軍全線潰退,損失慘重。德軍乘勝深入俄境,
企圖迫使俄國退出戰爭。同年5月,原同盟國成員義大利轉而對奧匈帝國宣戰,在奧匈
東南部開辟了新戰區。9—10月,整個東線也從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同年10月,保加利
亞參加同盟國作戰,德奧保聯軍以優勢兵力佔領了塞爾維亞。
這一年,西線戰局相對平靜。英法聯軍利用德軍兵力東調之機,發起了幾次規模不
大的進攻戰役,企圖牽制德軍,減輕俄國戰線的壓力。德軍也發動過數次局部反擊。其
中在4—5月的伊珀爾戰役中,德軍首次大量使用毒氣。
1916年,戰爭重心再次轉到西線,協約國逐步取得戰略主動權。
1916年,德國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爭打敗法國。
從2月21日起,德法展開了歷時10個月的凡爾登戰役。由於兵力不足,德軍猛攻不
克,傷亡慘重,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與此同時,英法聯軍為了減輕凡爾登所受的壓
力,對索姆河上德軍堅固防線發動猛烈進攻,史稱逗索姆河戰役地。
此役中,英軍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戰。
東線俄軍按照協約國協調一致進攻的戰略方針,為策應西線英法聯軍作戰,對德軍
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突破了奧匈軍隊的防線。此間,意軍也對奧匈軍隊進行了數次規模
不等的進攻戰役。同年8月,羅馬尼亞參加協約國作戰。1916年的海上戰場,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軍主力在日德蘭半島以西,進行了整個大戰期間最大的一次海戰。
1917年,德國轉入全面防禦,俄國爆發革命,美國參戰。
經過兩年半戰爭,德國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協約國方面卻增強了實力,戰場形勢越
來越不利於德國。德軍被迫在東西兩線轉入防禦,同時寄希望於海上開展逗無限制潛艇
戰地,企圖切斷英法海上交通線。在戰爭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戰爭大發橫財的美國借
口德國宣布恢復逗無限制潛艇戰地和德國密電墨西哥企圖結成德墨反美聯盟,於1917年
4月對德宣戰,成了協約國在財政和軍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參戰者。同時也使美得以參
與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線的主要戰役是4—5月法軍對德軍發動的逗尼維爾攻勢地戰役。由於德
軍預有準備,法軍的進攻遭到慘敗,並引起法軍大規模騷亂。為配合法軍作戰,英軍也
單獨發動了數次有限進攻,均未取得重大進展。東部戰線,該年9月,德軍發起里加戰
役,這是東線最後一次規模較大的軍事行動。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爆發了十
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國主
義大戰。
1918年,協約國發動總攻,同盟國土崩瓦解。
俄國退出戰爭後,德國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機。1918年,德國集中兵力於西線,企圖
在美軍主力到達法國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則決定在西線固守陣地,待美軍主力到
達後發動總攻。為實現統一指揮,法國將軍福煦被任命為協約國最高軍事統帥。7—9月,
英法軍發動局部進攻,取得進展。9月,美國遠征軍在總司令潘興率領下,發動了聖米
耶爾戰役。9月26日,英法美聯軍發動總攻。在協約國軍步步緊逼下,德國的興登堡防
線全面崩潰。9月29日保加利亞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奧匈投降。11月
初,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國。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訂,德國投降。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
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
1540萬餘人,其中死亡380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帝國主義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德國戰敗,割地賠款;
奧匈帝國徹底瓦解;英法雖取得了勝利,但在戰爭中元氣大傷,受到削弱;美國在戰爭
中牟取暴利,一躍成為經濟強國。戰後帝國主義奴役掠奪戰敗國和宰割弱小國家的《凡
爾賽和約》等分贓條約,雖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關系,但沒有消除它們之
間的根本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各國的革命運動。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德國和匈牙利等
國,也先後爆發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1919—1920年召開的
巴黎和會,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分贓會議。蘇俄遭到排斥和敵視;塞爾維亞等小國
受歧視。作為協約國一員參戰的中國,在會上非但未能品嘗到勝利的果實,反而成為列
強宰割的對象。日本勾結英法美等國,妄圖迫使中國承認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導致爆發偉大的逗五四運動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後出現的總體戰、
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大戰經
驗的結果。

Ⅹ 英國將領斯利姆是怎樣領導英軍打贏了敏鐵拉戰役

日軍從英軍的兵力配備上,判斷英軍是要以曼德勒為主攻方向,因此集中15軍主力和28軍一部,置重兵於曼德勒周圍的伊洛瓦底江防線,甚至准備了用以反攻英軍攻勢的預備隊師團。

實際上,日軍判斷失誤,斯利姆其實要攻擊曼德勒南面日軍腹地的補給中心敏鐵拉。這是日軍主力的補給中心,卻只有不到一個聯隊的兵力防守,其餘全都是非戰斗人員,很像英帕爾戰役中英國的迪馬普。為了達到效果,斯利姆讓英33軍在曼德勒兩翼的伊洛瓦底江對日軍施加強大壓力,作隱如出准備進攻的態勢,實際上的攻擊點卻選在曼德勒南面日軍腹地的補給野氏中心敏鐵拉。整個戰線是東北—西南走向,從日軍主力集團的西南方直接突擊其背後的敏鐵拉實際並不困難,而且1942年斯利姆撤退的時候曾指揮部隊經過這里,他知道一條不為日軍所知的小公路可以讓英4軍奇兵突出長途奔襲敏鐵拉。因為敏鐵拉的重要地位,斯利姆判斷日軍一定會盡全力奪回此地,那麼就不得不放棄曼德勒附近的強固防禦工事和伊洛瓦底江天險回身反攻,這時正面的英33軍就可以搶占曼德勒,和敏鐵拉守軍夾擊日軍主力,迫使日軍在曼德勒和敏鐵拉之間接受會戰。

1945年2月中下旬,英4軍開始穿插行動拉開曼德勒戰役序幕,17師強渡伊洛瓦底江以後,以兩個旅打開通道,立即投入255裝甲旅奔襲敏鐵拉。敏鐵拉日軍拚命抵抗,直到戰斗到最後一人,英軍佔領敏鐵拉以後,17師另一個旅搭乘運輸機飛進城,全師收攏構築防禦工事,准備日軍圍城。

就在英軍發起戰役的前兩天,木村還和15軍軍長片村計劃從曼德勒正面前線反攻的事宜,在整個戰役期間,日軍各個高級指揮部幾乎是3天左右就改變一次決心,修改一次計劃,但每次都是計劃趕不上變化,手足無措地被斯利姆牽著鼻子走。

英軍奇襲敏鐵拉後,木村緊急調遣33軍的18師團全部和15軍的53、33師團大部,加上方面軍預備隊49師團集中全力圍攻敏鐵拉,圍城作戰交給日33軍統一指揮,但是一切都已沒有成效,日軍的倉促進攻在英軍有準備的防守面前一籌莫展,3月31日,英機械化5師破圍入援敏鐵拉的17師,正面英33軍也從曼德勒左右兩翼渡過伊洛瓦底江,日軍防線全面崩潰。

戰役進入反攻頌攜散階段。斯利姆決心不讓日軍有停下來喘息的機會,實施了堅決的追擊,4軍和33軍分兩路沿伊洛瓦底江和錫唐河直指緬甸南端的仰光。斯利姆更是打破建制組建臨時機械化軍交給梅塞維,實施典型的裝甲部隊突進戰術,一路上繞過一切大股日軍抵抗。戰役中臨時組建裝甲突擊部隊收到奇效。1945年5月趕在季風季節到來之前,盟軍佔領仰光。

閱讀全文

與英國打仗怎麼統一指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人如何用水清洗 瀏覽:922
可樂雪碧哪個先進入中國市場 瀏覽:668
印度火車為什麼用寬軌 瀏覽:550
為什麼叫做中國病毒 瀏覽:990
表格印尼盾怎麼去掉 瀏覽:673
出口印度需要哪些認證 瀏覽:654
義大利哪裡可以打水光針 瀏覽:66
哪些外國人成功加入中國國籍 瀏覽:909
義大利申根簽證有哪些 瀏覽:50
印度黃麻分布哪裡 瀏覽:156
越南哪裡有硨磲 瀏覽:840
印度火星計劃多少錢一公里 瀏覽:280
印尼燕窩廠在哪裡 瀏覽:857
印度軟體公司怎麼樣 瀏覽:45
印尼那邊結婚怎麼結的 瀏覽:795
伊朗肺炎為什麼那麼嚴重 瀏覽:909
印度女性角色有哪些 瀏覽:404
分享通信和中國移動哪個好 瀏覽:564
越南農村空調不多為什麼 瀏覽:374
中國為什麼不禁止英國航班 瀏覽: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