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戰時德國英國蘇聯爭霸,是如何殃及伊朗的
1943年,美英蘇三巨頭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會議,期間的一個主要議題就是肯定了伊朗「在反對共同敵人的戰爭中所作出的貢獻」,僅憑這一點就可以斷定伊朗肯定不是德國所在的軸心國。而就在兩年前的1941年,英國和蘇聯聯合出兵伊朗,沙阿(「國王」的意思)被逮捕,大批在伊朗工作的德國人被流放,此外伊朗的通訊和鐵路也被全面控制。這些行為顯然已經與對待敵國沒有太大分別,那麼作為反法西斯同盟的中堅力量,英國和蘇聯為什麼要入侵伊朗呢?
伊朗大部分領土位於伊朗高原,面積約164.5萬平方公里,對波斯灣其他國家有居高臨下的優勢。約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雅利安人不斷滲入波斯高原,與當地民族融合,形成波斯族。
嚴格來說,「伊朗」這個名字問世於1924年,此前這個國家一直稱為「波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對波斯的滲透程度日益加重,這使得當時波斯的精英階層對英國極度反感。1924年禮薩·汗通成為波斯新一代沙阿,同時將國名從「波斯」改為「伊朗」。禮薩·汗上台之後大刀闊斧地進行世俗化改革,短短十年之後便將伊朗從一個軍力一般的國家變為極具影響的中東大國。對禮薩·汗而言,最大的威脅仍舊來自外部,而且確切地說是來自英國和蘇聯。
此前在英國的壓力之下,英國享有伊朗在軍事、關稅和財政方面的控制權,不過禮薩·汗始終對該協議置若罔聞。蘇聯則是因為雙方在 歷史 和領土問題上存在太大分歧,蘇聯對高加索的蠶食和滲透使伊朗不得不擔心自己西北部領土的安全。在這種情況下,伊朗決心引入德國的勢力來平衡英蘇的威脅,很快德國航空公司取得伊朗全國郵政運輸特許權,德國公司承包了伊朗北方鐵路修建工程,甚至伊朗國家銀行經理也由德國人充任。
當時二戰已經迫在眉睫,伊朗的舉動自然引起英國和蘇聯的警惕,不過這些並沒有擋住德國和伊朗繼續走向親近。後來伊朗的軍工製造也由德國人插手,數千德國專家夜以繼日地幫助伊朗開發火炮、步槍和手槍,德國成為伊朗學生留學的首選對象。二戰爆發後,德軍直逼高加索,蘇聯危在旦夕,而就在此時伊朗宣布限制蘇聯使用己方境內的鐵路運送來自英美的軍援,如此一來英國和蘇聯憤怒了。
結果就是英國和蘇聯聯合出兵,雙方從南北兩個方向攻入伊朗。他們將大量的德國人抓捕並流放,西伯利亞和澳大利亞成為這些俘虜的最終歸宿,禮薩·汗則被迫宣布退位。所幸當時德國的戰爭威脅迫在眉睫,英蘇沒有多餘的精力直接管控伊朗,於是在英國、蘇聯和美國的首肯下,禮薩·汗之子巴列維成為新一代沙阿。此後伊朗與英蘇簽訂條約,兩國保證在對德作戰勝利之後半年內從伊朗撤兵,不過事態的發展顯然沒有預想的順利。
圖-伊朗風景
二戰結束之後,英國如約撤出伊朗,但蘇聯卻遲遲不肯動身,超過17個師的20萬蘇軍就這樣長期駐扎在伊朗西北部。在此期間,蘇聯人在當地扶植出一個「伊朗人民黨」,妄圖將伊朗西北獨立出來,但這樣必然會招致美國的反對。後來杜魯門直接施壓,如果蘇聯人再不走,美國就將採取敵對行動。眼見美國人占據著世界GDP的一半以上,手中又有原子彈,於是在1946年5月蘇軍正式撤出伊朗。
⑵ 獨家揭秘:二戰時期,各國是如何處理逃兵問題的
二戰時各個國家都不會縱容逃兵,臨陣退縮的人結局當然不會好,一般都會收到處罰或者道德譴責,甚至還有人為此喪命。打仗本身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一旦進入戰場,可能你連怎麼死的都不知道。人固然有求生的慾望,在生命面前,當逃兵其實也無可厚非。但是在國家大義面前,馬革裹屍才是一個軍人最高的榮譽,貪生怕死只能讓自己蒙羞,讓國家難堪,讓人民不齒。
義大利最隨意。義大利作為二戰軸心國成員之一,但是也是存在感最差得國家之一。感覺義大利在二戰中並沒有表現出太過強大的軍事能力,在對待逃兵這個問題上也很隨意,沒有固定的法律或者軍規來約束,處理逃兵的辦法也是千差萬別。有些逃兵啥事沒有,有些逃兵則可能被無情殺害。
⑶ 二戰中的英國情況
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是海上霸主,號稱日不落帝國。後來加上在兩次工業革命之後屬於全世界科技,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海軍實力一流,在全球屬於最有說話權的國家之一。幾乎任何方面都是領先於其他國家的。陸軍實力一般,二戰時沒有與德國正面對抗的實力。
政治方面,前期英國首先張伯倫屬於綏靖政策。能不打就不打。丘吉爾上台後態度非常強硬,他對全國演講要戰斗到底,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
德國攻克波蘭、挪威、比利時、芬蘭、捷克斯洛伐克、法國、荷蘭等國後,西歐命懸一線,只有英國孤軍奮戰,拼著英吉利海峽和美國的物質資源一直撐著。德國調轉槍頭對付蘇聯,英國並沒有趁著難得的機會休息,而是馬上藉此空隙拉美國參戰。可以說沒有英國的抵抗,歐洲戰場早就結束了。
蘇聯付出非常慘重的代價後開始反擊。英、美聯軍在諾曼底登陸開辟第二戰場,英美空軍對德國的工廠、幾場大規模轟炸也對蘇聯的反攻起到了一定幫助。
所以後來德國也就屢戰屢敗知道投降。
整個二戰對英國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打擊。農業和輕工業幾乎荒廢,城市破壞,很多名勝古跡被摧毀。
我個人觀點直接一句話概括英國在二戰中誓死抵抗,勇氣可嘉,為了抗擊納粹徹底從日不落帝國變成了二流國家。
⑷ 二戰英國對德國宣戰的過程是什麼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9月3日英國駐德國大使向德國政府遞交了最後通牒,宣稱如果英國政府在11點鍾得不到德國准備立即從波蘭撤軍的答復,則認為兩國就將處於戰爭狀態。然而直到12點英國也沒有得到這樣的答復。因此,英國宣布同德國處於戰爭狀態。
⑸ 二戰時,英法聯軍40萬大軍撤退時,為何希特勒突然下令停止進攻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人類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撤退,這場撤退為盟軍保存了有生力量,為之後的反攻歐陸留下了大量的火種。之所以希特勒突然下令停止進攻,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當時的希特勒並不想和英國徹底撕破臉皮。其次就是希特勒過分的相信了戈林的空軍。最後就是希特勒對當時的形勢沒有進行正確的估計,也確實沒有想到英國的動員能力。所以這次敦刻爾克大撤退成為了日後德軍失敗的重要誘因之一。
最後就是希特勒沒有預料到英國強大的動員能力。畢竟當時的英國皇家海軍忙於對運輸艦隊進行護航,或者在進行反潛作戰,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來營救陸軍部隊。所以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中,除了部分輕型軍艦之外,大部分負責撤退的船隻都是英國民眾的漁船和商船,甚至還有一些私人遊艇。
⑹ 二戰時法國海軍時怎麼被英國海軍輕而易舉消滅的
准確地說,是英國海軍解除了法國海軍的武裝。
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後有200多艘法國海軍各型艦艇撤退到英國各港口,1940年7月3日英軍突然解除了他們的武裝,基本沒有發生交火。
不過在地中海的米爾斯克比爾海軍基地,駐留的法國艦隊主力戰艦被佔有壓倒優勢的英國艦隊擊沉,受創的戰艦也鑿沉或擱淺。
英國海軍之所以這樣做是由於米爾斯克比爾海軍基地駐留的法國指揮官在維希政權和盟國之間搖擺不定。
⑺ 二戰期間英軍和法軍曾在一次著名的撤退行動
敦刻爾克大撤退,從5月26日至6月4日歷時九天,實際上是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三個晚上,5月27日至6月1日共五個全天,總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國,其中英軍約21.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軍約3.3萬人。但這些部隊撤離時將重裝備全部丟棄,帶回英國只不過隨身的步槍和數百挺機槍而已,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英法聯軍共丟棄了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萬輛汽車、7.5萬輛摩托車、700輛坦克、2.1萬挺機槍、6400支反坦克槍以及50萬噸軍需物資。
在撤退中,英法聯軍有4萬餘人被俘,還有2.8萬餘人死傷,這些傷亡人員中,有的是在抗擊德軍進攻堅守至關重要的防線時戰死的,有的是在海灘等待上船時喪生在德軍空襲和炮火下,還有的是在海上隨著被德軍擊沉的船隻而葬身大海。
英國共動員了861艘各型船隻投入撤退,有226艘英國船和17艘法國船被德軍擊沉。
英國空軍為了掩護撤退,總共出動2739架次戰斗機進行空中掩護,平均每天出動300架次,有力抗擊了德軍空襲,英軍損失飛機106架,英軍戰斗機和地面高射炮火擊落德機約140架。
在德軍地空火力猛烈轟擊下,英法聯軍仍撤出了33.8萬餘人,被譽為「敦刻爾克奇跡」!這一奇跡的產生原因主要有:
第一是天時,在撤退的這幾天中,敦刻爾克地區大多是陰雨天,大霧、小雨以及彌漫的硝煙,使得德國空軍只在5月27日、5月29日下午和6月1日,進行了兩天半的大規模轟炸,其餘時間里,要麼是3、5架飛機的小編隊擾亂性空襲,要麼乾脆是沒有出動。而海面上,素以風大浪高著稱的英吉利海峽在這幾天中,出人意料的是風平浪靜,使英國很多內河船隻都能加入到撤退中,發揮了不小作用。
第二是地利,敦刻爾克松軟的沙灘,是英法聯軍廣大官兵的救星,德軍飛機投下的炸彈,大多陷入沙灘,彈片難以有效散飛,殺傷力大大減低。
第三是人和,首先是後衛部隊英勇抗擊著德軍的進攻,掩護主力撤退,特別是最後的後衛部隊法軍第1集團軍,在明知自己已難以脫身的情況下,依然拚死戰斗,守住了陣地;英國空軍的飛行員竭盡所能,為部隊提供掩護,有的飛行員一天出動三四次,使敦刻爾克海灘上空自始至終都有英軍飛機,給予來襲德機以沉重打擊;撤退部隊的官兵,在等待上船和登船的時間里,保持了嚴格的組織紀律,秩序井然,沒有發生爭先恐後的混亂,使整個撤退過程非常順利;撤退的組織者,那些海軍軍官以傑出的組織才能,統籌協調數以百計的各種船隻,利用一切方法和器材,將33.8萬人安全撤回英國,為以後的戰爭保留了一大批具有戰斗經驗的官兵,這些回到英國的官兵,絕大部分都成為日後反攻的骨幹力量。
如果,英國遠征軍主力無法撤回英國,那抗擊德國入侵的就只剩下童子軍了(作者註:童子軍是英國半軍事化的少年組織)。以後的戰爭發展也就難以預料,對於英國而言,如此慘重的損失將是無法彌補的。盡管英軍失去了大量的裝備和軍需物資,但保留下一批經過戰爭考驗的官兵,這是一批紀律嚴明,訓練有素,作戰英勇的精銳官兵,四年後在諾曼底登陸的英軍中,這些人無疑是絕對的中堅骨幹力量。敦刻爾克的偉大意義就在於,英國保留了繼續堅持戰爭的最珍貴的有生力量。正如丘吉爾在6月4日向議會報告敦刻爾克撤退時所說:「我們挫敗了德國消滅遠征軍的企圖,這次撤退將孕育著勝利!」
英國著名的軍事歷史學家亨利?莫爾指出,歐洲的光復和德國的失敗就是從敦刻爾克開始的!這絕不是一場奇恥大辱的敗退。美國軍事歷史學家則把敦刻爾克撤退列為二次世界大戰最著名戰役之首。而納粹德國陸軍上將蒂佩爾斯基在戰後撰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中滿懷敬意地寫到:「英國人完全有理由為他們完成的事業感到自豪!」
敦刻爾克撤退剛結束,丘吉爾首相就在下院發表演講:「我們必須極其小心,不要把這次撤退蒙上勝利的色彩,戰爭不是靠撤退來取勝的。……德國人拚命想擊沉海面上數千艘滿載戰士的船隻,但他們被擊退了,他們遭到了挫敗,我們撤出了遠征軍!……我們決不氣餒!我們將戰斗到底!我們將以不斷增長的信心和力量在海面上戰斗!在空中戰斗!不論代價多大,我們將保衛我們的國家!我們決不投降!」這些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話語,說明了不屈的英國將繼續戰斗,這就意味著德國必須與一支強大的海軍和一支強大的空軍戰斗。盡管敦刻爾克是同盟國失敗的頂峰,盡管德國的失敗在當時還是無稽之談,但毫無疑問,德國的最終失敗就是從敦刻爾克的海灘上開始的!
戰後,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建起了一座高大的紀念碑,以紀念在這場史詩般的大撤退中英勇獻身的英法聯軍陣亡將士。紀念碑下,經常放滿了前來瞻仰的人們敬獻的鮮花,這充分說明了後人對於那些為了自由和理想而獻出自己寶貴生命的將士的敬意!(周明)
⑻ 二戰期間,20多萬蘇聯軍隊已經佔領了伊朗,為何最後全面撤軍
因為當時美國支持伊朗,而蘇聯當時也只是勉強可以抗衡美國,所以不得不撤軍。
⑼ 英軍駐扎德國幾十年早已完成歷史使命,英國脫歐後會從德國撤軍嗎
英國脫歐屬於歐盟范疇內的事情,英國在德國駐軍是北范疇內的事情,但是英國要退出歐洲與英國軍隊撤出歐洲是沒有必然聯系的。其實英國在德國駐軍,名義上是保衛德國,防止俄羅斯的侵略,但事實上是這樣嗎?
並且,德國還宣布,要與歐洲國家聯合研製第五代戰機,不願意為美國推銷的f35戰機掏錢。並且特朗普很多次威脅由於美國不願意出錢,美軍就要撤出德國,不保護德國。其實德國早就希望美國撤走了。如果美國說要撤了,那麼德國就會順水推舟。肯定也是恕不遠送的。因為美國駐守德國也有它自己一定的目的。小夥伴們,你們認為英國會撤軍嗎?
⑽ 二戰期間,希特勒為何讓英國在敦克爾科撤走了30多萬大軍呢
1940年5月10日,納粹德國在“曼施坦因計劃”指導下發動了對法國的閃擊戰,由於德軍避開法國防禦嚴密的馬奇諾防線,選擇繞道守軍薄弱的阿登森林,使得法國完全措手不及,僅僅數天內即全線崩潰,至5月25日,已經丟失了全部重型武器的英法聯軍被迫撤退到了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的港口小鎮–敦刻爾克。原以為強悍的德軍必定會猛撲上來將幾十萬殘兵敗將一網打盡,然而讓人目瞪口呆的一幕發生了:德國裝甲部隊停止了前進,並且聽任三十三萬八千英法部隊在九天內從容撤退至對岸的英倫三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