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國的蘇格蘭在鬧獨立
上世紀90年代初,蘇格蘭民族黨開始提出各種獨立口號。蘇格蘭民族黨前黨魁唐納德·德瓦爾曾說:「我們每10年更新一次目標,直到獲得獨立為止。」1993年,蘇格蘭民族黨首次提出了獨立口號。7年後,該黨又提出了「2007年,蘇格蘭民族主義將成天堂」的目標,試圖在2007年,也就是蘇格蘭與英格蘭結成聯邦300周年之際,實現蘇格蘭的獨立。在2009年11月,薩蒙德提出的「2017年獨立」,則是該黨的最新獨立目標。
布萊爾上台後,開始了一項針對蘇格蘭和威爾士新政策———「放權」改革,逐步加強這兩個地方自治權。
1999年,英國政府決定恢復甦格蘭和威爾士的地方議會。當年5月7日,蘇格蘭地方議會選舉結果揭曉,主張蘇格蘭獨立的蘇格蘭民族黨成為蘇格蘭第二大黨。此後,蘇格蘭議會取代了原來內閣中蘇格蘭事務大臣的地位,英國中央政府對蘇格蘭的控制越來越弱。
地方議會組建之後,英國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具有聯邦國家的性質。英國中央政府負責蘇格蘭的國防、外交等領域,蘇格蘭地方政府則負責部分蘇格蘭地方性事務。今年5月北愛爾蘭將參照蘇格蘭的模式組建新的地方政府。
對於布萊爾的「放權」改革,有人評價說,這一改革並沒有解決蘇格蘭與中央政府之間的問題,反而使蘇格蘭人尋求自治的胃口越來越大。
未來中國要留意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動向!
目前的香港除了國防和外交外,其他的方面都是高度自治的!
㈡ 蘇格蘭人的歷史
蘇格蘭境內平原分布較少,主要以丘陵為主,因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蘇格蘭人又被稱為英國的「山地民族」。蘇格蘭的總面積比英格蘭的一半還要多,但人口僅522萬,約為英格蘭人口的10.4%,而且這些人口大都集中在首府愛丁堡、格拉斯哥、阿伯丁和鄧迪銷梁等城市,而不少丘陵和山區幾乎是荒無人煙。
佔英國人口總數肢談約1/12的蘇格蘭人,是英國民族大家庭中的主要一員。然而,在英國歷史上,直到l603年以前,蘇格蘭仍然是一個與英格蘭接壤的獨立王國,並經常與英格蘭發生戰爭。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蘇格蘭人,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民族。
現代蘇格蘭人的祖先,主要是公元前l000年左右從歐洲大陸遷徙而來的皮克特人和後來逃到不列顛的克爾特人,還有一部分是歐洲的日耳曼人。皮克特人,克爾特人和日歷斗碰耳曼人經過長期的融合,終於形成了蘇格蘭民族的主體。
㈢ 英國人是什麼民族
英國人主要民族:英格蘭人、威爾士人、蘇格蘭人、愛爾蘭人。英國人口達6513萬,其中三分之一居住在英格蘭東南部,其中英格蘭人佔83.9%;蘇格蘭人佔8.4%;其他還有威爾士人佔4.8%、北愛爾蘭人佔2.9%。
英國人大多是高加索人種,俗稱白色人種。因緯度較高,膚色蒼白,身高較高,眼睛大,眼睛顏色淺,面部有立體感,嘴唇薄,毛發旺盛。
英國文化
英國名義上沒有官方語,實際上以英語為主要語言。英格蘭以外地區有其他官方語言,例如威爾士北部還使用威爾士語,蘇格蘭西北高地及北愛爾蘭部分地區仍使用蓋爾語。世界各地移民到英國的人也講自己的家鄉語言,如孟加拉語、漢語、印地語、旁遮普語和烏爾都語。英國是印度以外印地語使用者最多的地方。
英國人一般較喜愛的烹飪方式有:燴、燒烤、煎和油炸。對肉類、海鮮、野味的烹調均有獨到的方式;對牛肉類有特別的偏好,如燒烤牛肉(ROASTED BEEF),在食用時不僅附上時令的蔬菜、烤土豆,還會在牛排上加少許芥末醬;在佐料的使用上喜好奶油及酒類;在香料上喜好肉寇、肉桂等新鮮香料。
㈣ 英倫三島英國人佔比是多少
根據最新數據統計,英國人口達6679.68萬,其中三分之一居住在英格蘭東南部。其中英格蘭人佔83.9%;蘇格蘭人佔8.4%;其他還有威爾士人佔4.8%、北愛爾蘭人佔2.9%。
英國名義上沒有官方語,實際上以英語為主要語言。英格蘭以外地區有其他官方語言,例如威爾士語(威爾士人口的26%使用)、蘇格蘭蓋爾語(6萬人使用)等。
蘇格蘭人和北愛爾蘭人的祖先是凱爾特搜指態人,說的是來自凱爾特世源文明的古老語言,這種語言至今在蘇格蘭都是官方語言。公元843年,蘇格蘭地區的一個國王完成了各個蘇格蘭部落的統一大業,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蘇格蘭王國。那時候,盎格魯·撒克遜人還在不列顛島的南部地區。
大部分英格蘭人就是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英格蘭」(England)一詞即「盎格蘭」的諧音,意思是盎格魯人(Angels)的土地(Land),英語(English)就是盎格魯人的語言的意思。
盎格魯、撒克遜是逗罩古代日耳曼人的部落分支,原居北歐日德蘭半島、丹麥諸島和德國西北沿海一帶。
㈤ 英國第一次國會改革的過程是怎樣
19世紀的最後40年,英國正進行著資產階級社會的巨大發展和改造。在工業革命中誕生的工業資產階級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要求把書本上的放任主義付諸於實踐。1783年底,小皮特上台執政時,正是資產階級經濟理論飛躍發展的時期。皮特是深受亞當?斯密《國富論》影響、堅信自由貿易的英國第一位政治家。他所推行的降低關稅、與他國締結商約、增加國家貿易額等自由貿易政策贏得了工業界的支持。拿破崙戰爭結束後,農產品價格下降,政府推行有利於土地貴族的政策。1815年頒布的《穀物法》嚴重地損害了工業家的利益。以坎寧、赫斯基森為代表的托利黨革新派主張對資產階級做出讓步,提出按比例降低小麥價格的主張,遭到威靈頓等保守派的激烈反對。結果是坎寧過早地去世、赫斯基森及其追隨者被趕出了政府;皮特所開創的經濟改革被傳統的政治勢力扼殺了。事實證明,政治體制改革已經成為英國經濟改革繼續深入進行的必要條件。強大起來的工業資產階級進而要求與自己經濟實力相適應的政治統治權。
20年代前後,一度沉寂的激進派運動重新活躍。科貝特的《政治紀事報》把工人群眾從盧德運動引向議會改革的斗爭。漢普頓俱樂部成為工人討論議會改革的場所。在工人運動的推動下,1830年1月25日成立的銀行家托馬斯?阿特伍德所領導的「伯明翰政治同盟」把爭取議會改革作為自己活動的主要目標。
1830年10月,托利黨內閣垮台,輝格黨領袖格雷組閣。格雷在下院改革派的支持下,組織起一個「和平、減政和改革」的新內閣。內閣的閣員主要是溫和的輝格黨人和托利黨革新派,包括大法官布勞漢勛爵、財政大臣奧爾索普子爵、陸軍財務主任羅素勛爵和掌璽大臣達勒姆勛爵。格雷內閣在改革問題上並不想走得太遠,其主要目的是藉助改革適當滿足資產階級的要求,以擴大輝格黨的社會基礎,削弱托利黨液中保守派的政治勢力。改革招致以威靈頓為代表的托利黨保守派的強烈反對,威靈頓是對拿破崙戰爭中的重要將領,土地貴族利益的忠實維護者。改革法案幾度提出,幾經否決。最初提交給下院討論時,只獲得1票的多數。政府遂解散議會重新大選。結果改革派在下院佔多數。第二次改革法案在下院順利通過,但是上院以41票的多數否決。消息傳出群情激憤。資產階級提出「和平、體面和有效」的斗爭方式,向政府遞交請願書、抗議書。工人掀起了大規模的示威和暴動。伯明翰土人參加者有10萬之眾。布里斯托爾的工人群眾搗毀了市政廳、議會、監獄、稅所等要害機構。倫敦的示威群眾頭纏白色圍巾以象徵男子的普選權。內閣於1831年12月提出了第三個法案,又遭上院否決。格雷於1832年5月8日提出辭職。國王擬請威靈頓組閣,招致全國的反抗浪潮,形成了「5月危機」。14日,曼徹斯特產業工人和工廠主在彼得廣場召開10萬人大會,表示在爭取改革的斗爭中要相互支持。同一天,下院通過了不接受託利黨內閣提出的任何方案的決議,從而扼殺了由托利黨解決危機的可能性。為了阻止威靈頓的上台,資產階級還提出了「取黃金,阻公爵」的號召,用向英格蘭銀行擠兌黃金的辦法,使經濟陷於癱瘓。在內外夾攻下,國王被迫召回格雷,並保證必要時增封上院的貴族。法案終於在1832年6月4日在上院以106票對22票的壓倒多數所通過。7日由國王批准生效。
改摹法的正式名稱是《英格蘭和威爾士人民代表修正案》。全文共82條,12張附表。
法案的主要內容之一是調整選區和重新分配議席。這是英國議會選舉制度中腐敗現象最嚴重和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改革法取消了56個人口不滿2,000人的「衰敗選區」及其選派的銷塌111名議員名額;人口在2000到4000之間的30個選區,各減少1個議員名額;另有韋?麥爾和麥考比.勒吉斯聯合選區的議員名額由4名減至2名。空出來的143個席位,分配給人口增多而又無議會代表權的大中工虧埋圓業城市和議席不足的郡。曼徹斯特、伯明翰等22個新興工業城市第一次取得了向議會各選派2名代表的權利,另有21個城市各分得1個議員名額。65個議席增補給郡選區,尤其是北部的一些郡選區。這既適應西北和北部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強了這一地區的政治勢力,也是對托利黨的妥協。另外的13個議席空額分給蘇格蘭8名、愛爾蘭5名。改革後的下院仍是658個議席,其中:英格蘭和威爾士佔499席,蘇格蘭54席,愛爾蘭105席。
改革法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關於選民財產資格的確定。新選舉法規定:在城市選區,除有條件地保留某些古老選舉權利外,凡「在其居住地……擁有或租有任何住宅、倉庫、賬房、商店或其他房屋……年值在10鎊以上」的均擁有選民資格。在郡選區,凡「執有任何公簿而獲得土地或產業之產權,或依除自由產權外之任何其他租佃方式而獲得,……其凈值年不少於10鎊的」;凡「任何土地或產業……之租賃人或代理人,其原定租期在60年以上……其凈收入……年在50鎊以上的」;凡「任何土地或租地之佃戶,確實按時交租,年在50鎊以上的」均擁有選民資格。改革後整個聯合王國的選民由原來的478,000人增加到814,000人。
這次改革就其具體成果而言雖然是極為有限的。但是由於調整了選區,制定了以財產為基礎的選舉權資格,從而向新興的工業資產階級打開了通往政權的大門。被貴族寡頭勢力壟斷了幾百年的政治堡壘被打開了一個缺口,它成為工業資產階級與貴族寡頭勢力進行斗爭的新起點。
㈥ 關於中世紀的蘇格蘭的資料謝謝
國家政要:國家元首: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政府首腦:工黨領袖戈登.布朗
國花:玫瑰花
國鳥:紅胸鴿
國石:鑽石
科學節:1831年開始,一年舉辦一次
科學周:1994年開始,在每年的3月舉辦
時差:經過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本初子午線的所在時區為零時區。比北京時間晚8小時
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名勝:白金漢宮、大本鍾、格林尼治天文台、倫敦塔橋、大英博物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英吉利海峽隧道、莎士比亞故鄉斯特拉特福、巨石陣、巨人道等
民俗:講究衣著得體和美觀。在一些特定的場合,如法院開庭、教堂做禮拜、國會開幕英王致詞時等,主乎洞衫持人或致詞人均穿傳統服裝。
自然地理: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以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共同組成的島國,還包括一些英國海外領地。英國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 ,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24.36萬平方公里(包括內陸水域),英格蘭地區13. 04萬平方公里,蘇格蘭7. 88萬平方公里,威爾士2. 08萬平方公里,北愛爾蘭1. 36萬平方公里。位於歐洲西部的島國。由大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島東北部和一些小島組成。隔北海、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它的陸界與愛爾蘭共和國接壤。海岸線總長11450公里。全境分為四部分:英格蘭東南部平原、中西部山區、蘇格蘭山區、北愛爾蘭高原和山區。主要河流有塞文河(354公里)和泰晤士河(346公里)。北愛爾蘭的訥湖(396平方公里)面積居全國之首。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終年溫和濕潤。通常最高氣溫不超過32℃,最低氣溫不低於-10℃,平均氣溫1月4~7℃,7月13~17℃。多雨霧,秋冬尤甚。年平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北部和西部山區的年降水量超過2000毫米,中部和東部則少於800毫米。每年二月至三月最為乾燥,十月至來年一月最為濕潤。全國氣候類型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成員關系:
威爾士雖然常常處於英格蘭人的勢力范圍之內,但一直是凱爾特人的堡壘。然而在1282年盧埃林王子陣亡之後,愛德華一世發動了一場戰役並取得勝利,把威爾士置於英格蘭的統治之下。威爾士人的民族情緒繼續高漲,15世紀初由歐文·格林德領導的起義便說明了這一點。1536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把英格蘭與威爾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統為一體。
當初住在蘇格蘭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紀,來自愛爾蘭的蘇格蘭人在如今的阿蓋爾地區定居。洛錫安住著英格蘭人,而威爾士不列顛人則繼續北上來到斯特拉思克萊德。9世紀時,蘇格蘭各地區聯合起來抵禦北歐海盜。在整個中世紀,英格蘭當時強大的君主國一直威脅著蘇格蘭的獨立。
英格蘭與蘇格蘭最終的聯合表明,當時宗教上的差異比之以往的民族仇視更加至關緊要。在英格蘭,伊麗莎白一世於1603年由蘇格蘭詹姆斯六世(英格蘭詹姆斯一世)繼位。即使如此,英格蘭和蘇格蘭除了在奧利弗·克倫威爾統治時一度被強行聯合在一起,在17世紀它們一直是相互獨立的。到1707年,由於意識到更緊密的政治和經濟聯合會帶來益處,雙方同意建立一個單一的大不列顛議會。蘇格蘭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制度和宗教社區。但是在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這兩位漢諾威王朝新教徒統治期間,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的關系緊張起來,詹姆斯二世黨人發動過兩次叛亂,試圖恢復信奉天主教的斯圖亞特王朝。
愛爾蘭在公元前就出現了許多王國,但顫雹愛爾蘭並沒有能免受北歐海盜的侵犯,到公元10世紀時竟成了北歐海盜的一統天下。
1169年英格蘭的亨利二世發動對愛爾蘭的入侵。英格蘭籍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因為他急於想使愛爾蘭教會完全順從羅馬。愛爾蘭大部分地區都落到了盎格魯—諾曼權貴手中,但是在中世紀英格蘭幾乎沒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轄權。
都鐸王朝的幾位君主幹預愛爾蘭的傾向要強烈得多。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對愛爾蘭造反者發動過一系列戰役。歲腔'抵抗運動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烏爾斯特省,1607年由於抵抗運動失敗以及領導人出逃,烏爾斯特變成了來自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移民聚居地區。
由於英國內戰(1642~1652),愛爾蘭又爆發了多次起義,但都被克倫威爾鎮壓下去。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廢黯之後,英格蘭與愛爾蘭之間的戰爭更是不斷。18世紀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和平時期。18世紀末,英國政府為謀求穩定作出了多方努力。1782年,愛爾蘭議會(建立於中世紀)獲得立法自主權;在憲法上與大不到顛的唯一紐帶是王國政府。然而,該議會僅僅代表少數盎格魯-愛爾蘭特權階層,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發生了一次起義,但沒有成功;1801年,愛爾蘭與大不列顛聯合為一體。
雖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義者的起義遭到了鎮壓,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未期,一股稱為愛爾蘭共和軍的游擊力量開始對英國當局採取軍事行動。1920年通過的愛爾蘭政府法案規定要成立兩個地方自治議會,一個設在都柏林,另一個設在貝爾法斯特。該法案於1921年在北愛爾蘭實施,烏爾斯特省9個郡中有6個接受了它們自己的議會,同時在英國議會中仍享有席位,並服從英國議會的最高管轄權。但是,愛爾蘭共和軍繼續在南部為爭取脫離英國當局贏得獨立而戰斗。1921年6月簽訂了停戰協定之後,根據同年12月締結的英—愛條約建立於愛爾蘭自由邦,1949年該自由邦成為愛爾蘭共和國。
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雖不屬於聯合王國,但與聯合王國有著特殊的關系。海峽群島在10世紀和11世紀時曾是諾曼底公國的一部分。馬恩島在1266年以前名義上一直由挪威行使主權,到1765年最終才直接由王國政府管轄。今天,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都有各自的立法機構和法律制度,英國政府則負責那裡的防衛和國際關系事務
簡史:
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 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英國在1588年英西海戰中的勝利,是一次以弱勝強的勝利,它再一次顯示了在王權統治下的民族國家的力量。長期處在歐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島國,第一次以強國的姿態向歐洲大陸發出了聲音,並迅速進入世界海洋霸權和商業霸權的爭奪中心。 1603年,80歲的伊麗莎白一世去世了。為了避免政治聯姻傷害國家利益,女王終生未婚,孤獨地走完了一生,卻留下了一個國力日盛、處於上升態勢中的英國。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 1649年1月30日,一個晴朗的冬日,宴會大廳前的廣場上,凌晨就聚集了上千位倫敦市民,悲傷、恐懼、興奮、茫然這些互相矛盾的表情,掛在他們的臉上。在難以控制的焦灼中,他們等待著一場斷頭的刑罰,受刑的就是被議會宣判為「暴君、殺人犯和國家公敵」的國王查理一世。 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從1588年戰勝西班牙的大海戰,到1688年的光榮革命,在整整一個世紀的時間里,英國一方面調整內部制度,一方面積極對外擴張。百年時間的積蓄之後,英國人開始釋放自己的能量。光榮革命前後的英國,人口大量增長,商業和手工工業迅猛發展,對外貿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國計民生。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 1763年,通過英法七年戰爭,英國才將擋在自己面前的法國和緊跟法國的西班牙暫時搬開。1687年,牛頓出版了自己最著名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727年,牛頓去世。英國以隆重的國葬儀式將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這里一向是王公貴族的墓地,牛頓成為第一個安息在此的科學家。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815年,英國人打贏了一場震動世界的戰爭,英國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擊敗了拿破崙,但是英國,這個地處邊緣的小國,卻在歷史性的轉變中搶佔了先機,已經率先到達現代文明的入口處,即將一步步穩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英國是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勝國,故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議案擁有否決權;英國也是歐盟成員國和北約創始會員國之一。
簡史:
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 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英國在1588年英西海戰中的勝利,是一次以弱勝強的勝利,它再一次顯示了在王權統治下的民族國家的力量。長期處在歐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島國,第一次以強國的姿態向歐洲大陸發出了聲音,並迅速進入世界海洋霸權和商業霸權的爭奪中心。 1603年,80歲的伊麗莎白一世去世了。為了避免政治聯姻傷害國家利益,女王終生未婚,孤獨地走完了一生,卻留下了一個國力日盛、處於上升態勢中的英國。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 1649年1月30日,一個晴朗的冬日,宴會大廳前的廣場上,凌晨就聚集了上千位倫敦市民,悲傷、恐懼、興奮、茫然這些互相矛盾的表情,掛在他們的臉上。在難以控制的焦灼中,他們等待著一場斷頭的刑罰,受刑的就是被議會宣判為「暴君、殺人犯和國家公敵」的國王查理一世。 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從1588年戰勝西班牙的大海戰,到1688年的光榮革命,在整整一個世紀的時間里,英國一方面調整內部制度,一方面積極對外擴張。百年時間的積蓄之後,英國人開始釋放自己的能量。光榮革命前後的英國,人口大量增長,商業和手工工業迅猛發展,對外貿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國計民生。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 1763年,通過英法七年戰爭,英國才將擋在自己面前的法國和緊跟法國的西班牙暫時搬開。1687年,牛頓出版了自己最著名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727年,牛頓去世。英國以隆重的國葬儀式將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這里一向是王公貴族的墓地,牛頓成為第一個安息在此的科學家。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815年,英國人打贏了一場震動世界的戰爭,英國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擊敗了拿破崙,但是英國,這個地處邊緣的小國,卻在歷史性的轉變中搶佔了先機,已經率先到達現代文明的入口處,即將一步步穩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英國是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勝國,故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議案擁有否決權;英國也是歐盟成員國和北約創始會員國之一。
政治:英國的憲法不同於絕大多數國家的憲法,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文件,它是由成文法、習慣法、慣例組成。主要有大憲章(1215年)、人身保護法(1679年)、權利法案(1689年)、議會法(1911、1949年)以及歷次修改的選舉法、市自治法、郡議會法等。蘇格蘭另有自己獨立的法律體系。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聖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議會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機構,由國王、上院和下院組成。上院(貴族院)包括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及主教組成。1999年11月,上院改革法案通過,除92名留任外,600多名世襲貴族失去上院議員資格,非政治任命的上院議員將由專門的皇家委員會推薦。下院也叫平民院,議員由普選產生,採取最多票當選的小選區選舉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決定提前大選。政府實行內閣制,由女王任命在議會選舉中獲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出任首相並組閣,向議會負責。 唐寧街10號 北愛和平路漫漫
㈦ 法國和英格蘭關系如何
無論從種族和歷史上說,蘇格蘭和英格蘭都不是一回事。蘇格蘭人的祖先和愛爾蘭人一樣是凱爾特人,說的是來自凱爾特文明的古老語言,這種語言至今在蘇格蘭都是官方語言。公元843年,蘇格蘭地區的一個國王完成了各個蘇格蘭部落的統一大業,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蘇格蘭王國。那時候,盎格魯·撒克遜人還在不列顛島的南部地區打野豬。
蘇格蘭與英格蘭的結合,起始於1603年。當時英倫半島正因為新教與天主教教廷決裂。接受新教信仰的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因為怕繼承人的問題引起宮廷斗爭,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丈夫,終身未嫁。臨死前她將王位傳給年幼的詹姆斯。詹姆斯的母親瑪麗是名義上野舉的蘇格蘭國王,她不願意為了討好伊麗莎白而放棄天主教信仰,隨後由於捲入了刺殺伊麗莎白棗芹一世的陰謀而被處死。這樣年幼的詹姆斯同時成為蘇格蘭和英格蘭兩個國家共同的國王。蘇格蘭稱其為詹姆斯六世,英格蘭則稱其為詹姆斯一世。蘇格蘭和英格蘭兩個王國國合並成為共主邦聯。但是,蘇格蘭依然保留自己的議會、司法系統與政府。對於歐洲大陸來說,這依然是兩個國家。
詹姆斯一世時代,因為他的血統而統一的英倫三島實際上並不存在統一的社會條件,英格蘭、蘇格蘭與愛爾蘭處於族群、文化與宗教的高度分裂與對立下:蘇格蘭的貴族長老議會與英格蘭國會為了彼此的政治優越沖突不斷,都試圖支配對方並改變對方之政體國體,而愛爾蘭對羅馬天主教庭的高度虔誠也使其與英格蘭主流的國教會、新教思想水火不容。這些內部矛盾在詹姆斯一世之子查理任內以血腥的內戰(清教徒革命)作了最糟糕的結清。所以,盡管在1606、1667和1689年英聯邦議會都曾提出正式合並法案,但都沒有成功。
但是在18世紀一開始,頌岩碧形勢發生了轉機。1700年,安妮女王最後一個孩子夭折。這意味著,一旦安妮女王駕崩,蘇格蘭和英格蘭王國就沒有了共同的元首。兩個國家的婚姻將結束。不過,此時蘇格蘭在巴拿馬的殖民計劃徹底失敗導致國庫虧空,英格蘭王國又卡著蘇格蘭對外貿易的脖子。而英格蘭擔心已經新教化的蘇格蘭選一個天主教國王,成為歐洲大陸天主教勢力的前沿陣地。要知道,愛爾蘭對教皇的無上忠誠已經讓英格蘭貴族心驚肉跳了。蘇格蘭的新教貴族們一樣對處死過300多新教教徒的血腥瑪麗女王記憶猶新。
於是,兩國個貴族們決心維護和延續這場婚姻。從1701年起,雙方連續簽訂了若干協議,並最終於1707年完成了婚禮。該年5月1日,聯合法案通過,蘇格蘭正式與英格蘭合並為一個國家,成為大不列顛王國,而合並前原本的蘇格蘭議會就已於3月26日時解散,與英格蘭議會合並為單一的大不列顛議會。蘇格蘭地區的管理工作全都移交到位於倫敦的單一國會來執行,該地的權益則透過國會里部分席次由蘇格蘭人擔當來實行,只保留一些立法方面的相關機構分開處理。
從此,800多年的蘇格蘭王國和威廉·華萊士的故事成了「上一代人」的傳說。
事實上,如果合並當初,蘇格蘭舉行全民公決的話,這個婚禮就辦不成了。當時的蘇格蘭議會得到了許多反對合並的請願書,到處都是抗議遊行。當時貴族留下的文獻顯示差不多四分之三的國民不支持合並。就在合並儀式簽字的當天,有個人跑到愛丁堡聖伊萊斯大教堂敲鍾,敲鍾的調子是一首蘇格蘭歌曲「為什麼在婚禮這天我如此難過。」
但是,合並以後蘇格蘭在1730年到1800年之間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時代。這個時代的蘇格蘭擁有政治學家休謨和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由於蘇格蘭和法國在地理位置和宗教上的關系。法國的啟蒙運動思潮最先從蘇格蘭傳入英倫半島。伏爾泰說過,英格蘭的啟蒙思想都來自蘇格蘭。
英國20世紀著名的歷史學者波拉德也曾在其著作《英格蘭史》中提到,英國真正意義上的對外擴張全是在蘇格蘭和英格蘭合並之後進行的。這是攘外必先安內的典型。
因此,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結合雖然並不情願,但卻非常成功。
蘇格蘭議會的重建
現代蘇格蘭獨立運動起於20世紀20年代。1921年,蘇格蘭國家聯盟在倫敦成立。到1928年,蘇格蘭國家黨成立。其創始人麥克迪兒米德是一位用蘇格蘭語寫作的詩人。但是第二次大戰使這一分裂活動成為泡影。直到20世紀60年代後期發現了北海油田後,蘇格蘭人才真正有了底氣,而且越是靠近北海的蘇格蘭人底氣也越足,對傳統文化的保持也越在意。在全球鬧石油危機的年代,蘇格蘭民族黨的議員高喊「這是蘇格蘭的石油」,得到了蘇格蘭人的同情與支持。因為全世界所有產油區的老百姓都確信一個道理——石油的利潤都被「外國佬」搶走了。
在1974年,主張蘇格蘭獨立的蘇格蘭國家黨破天荒地在英國國會拿到7個席位。在當年的另一次大選中再次獲得11個席位。當時,工黨為了吸引蘇格蘭的選票,策劃推動了就蘇格蘭恢復地區議會的全民公決,結果慘敗。隨後,反對蘇格蘭獨立的撒切爾夫人上台執政,蘇格蘭獨立運動受挫。
在80年代保守黨政府提出一個妥協方案,既允許蘇格蘭擁有地區國會,但是中央政府保留取消該國會的權力。這一方案遭到蘇格蘭國家黨的極端獨立分子反對,但是被大多數蘇格蘭地區的政黨接受。在1997年,英國就蘇格蘭地區國會議案舉行全民公決,75%的投票者接受妥協方案。隨後1998年時,英國政府公布了蘇格蘭法案,確定恢復消失了接近三百年的蘇格蘭國會。新的蘇格蘭國會將會擁有大部分內部事務的治理權,再加上局部稅率調整空間,國會新址選擇在蘇格蘭首府、也是過去蘇格蘭王國的首都--愛丁堡市區內的聖林區。同時,蘇格蘭還允許通行蘇格蘭英鎊。
蘇格蘭的國家元首是現任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她是蘇格蘭王詹姆斯六世(1603年之後改稱詹姆斯一世)的直屬後裔,對於蘇格蘭王權的正統性無庸置疑。
然而,關於伊麗莎白女王的頭銜,部分蘇格蘭人的解讀卻與英格蘭人有所出入,其原因在於所謂的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在位時,英格蘭與蘇格蘭尚未結合成同一個國家,因此對於蘇格蘭人而言,現任的女王是他們第一個伊麗莎白女王,因此應該以一世稱呼而非二世。關於這稱謂的爭議蘇格蘭法庭已經作出正式判決,應該統一使用伊麗莎白二世的稱呼。
事實上,這一方案得到支持的原因在於,盡管蘇格蘭人普遍同情獨立,但其中有大量非蘇格蘭裔的新移民,他們並非蘇格蘭種族主義者,對於建立極端的,完全獨立的民族國家沒有興趣。同時,蘇格蘭的學者也承認蘇格蘭民族的文化傳統在蘇格蘭地區已經非常衰弱。1991年的一項統計表明,在蘇格蘭使用蘇格蘭傳統語言——蓋爾語的不足66000人,占蘇格蘭人口的1.35%。因此,盡管早期蘇格蘭的民族精英期望獨立以恢復甦格蘭民族認同和傳統文化,現實效果卻並不如意。
三百年之癢已成現實?
11月26日,英國《星期日電訊報》公布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許多英國人認為,英國應該分裂,英格蘭和蘇格蘭應成為獨立的國家。
調查顯示,52%的蘇格蘭人支持蘇格蘭完全獨立,59%的英格蘭人也希望蘇格蘭走開。60%的英格蘭選民抱怨蘇格蘭人均佔有的公共開支過高。不僅希望與蘇格蘭說再見,48%的英格蘭人還希望與威爾士和北愛爾蘭分家,完全獨立。
對此,英國首相布萊爾的接班人、財政大臣布朗11月25日在工黨蘇格蘭會議上發表講話,要捍衛國家的統一。他表示:「我們應該永遠不讓民族主義分子欺騙人民相信能夠分裂聯合王國。看看我們之間的家庭紐帶、經濟聯系、共享的價值觀,人們就會明白:合則強,分則弱。」英國保守黨領導人卡梅倫也表示,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的聯合對大家都有利,我們在一起比我們分開更為強大。卡梅倫稱:「政治家增多隻能增加開支。」英國自由民主黨領導人坎貝爾呼籲對蘇格蘭、北愛爾蘭和威爾士議員在英國議會的權利進行冷靜理性的辯論,防止做出草率的決定。
《縱橫》國別研究的英國研究員曾飆表示,調查結果對出身蘇格蘭的財相布朗很不利。長期以來,他一直被視為布萊爾的接班人。曾飆表示,近年來,英國政壇似乎正在興起一股抵制「蘇格蘭化」的暗流。因為越來越多蘇格蘭背景的政治家在倫敦占據了權力核心,這讓英格蘭選民頗有怨言。
但是對於蘇格蘭國家黨來說,這是個好消息。
在2003年5月的蘇格蘭議會換屆選舉中,蘇格蘭工黨獲得34%的支持,成為議會第一大黨,而蘇格蘭國家黨的支持率不到24%,為第二大黨。直到2006年9月,各項媒體調查顯示,工黨的支持率均高於國家黨。但是2006年10月以後,國家黨的支持率一直趕超工黨。在11月27日的調查顯示表明,國家黨的支持率達到34%,而工黨在29%。
由於蘇格蘭另外兩個傳統黨派蘇格蘭綠黨和蘇格蘭社會黨都已經宣布不參加明年5月份的換屆選舉。他們所掌控的選票中,有相當一部分選票將分散到國家黨和工黨身上。蘇格蘭國家黨黨魁薩爾蒙德已經放出話來,只要明年選舉中,國家黨獲勝,就一定會在上台100天內向蘇格蘭國會提交蘇格蘭獨立的議案,舉行全民公決。這位51歲的老經濟學家從70年代就開始在英國國會為蘇格蘭獨立奔走,他將可能從一個英國小黨的領袖成為蘇格蘭國的新總理。
那時候,最恨他的人恰恰不是英格蘭人,而是另外一個本可能成為下任大不列顛聯合王國首相的蘇格蘭人——布朗。
蘇格蘭的人口是500多萬,聯合王國的人口是5500萬
㈧ 英國議會和蘇格蘭議會的關系
類山慎似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但是事實上又不全是,英國沒有英格蘭議會,卻有蘇格蘭議會,威爾士議會,由於英國的絕大伍凳多數人都是英格蘭人,所以可以說是少數民逗橘敬族單列吧。
㈨ 英國議會...
1832年議會改革是19世紀英國議會選舉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它是英國新興工業資產階級進行的爭取同土地貴族重新分配政治統治權及擴大選舉權的改良運動。當時的背景是:在英國下議院全體658位議員當中,有467席是市鎮代議士,186席是郡區代議士,以及5席大學代表。工業革命以後,英國人口大量由傳統聚居的東南地區北移,使得一些如曼徹斯特、利物浦等新興工業城市崛起,人口大量增加。但英國下議院1688年後再沒有新的市鎮取得議會代表權,而一些衰敗選區(Rotten Boroughs),僅有數戶居住、無人居住甚至在地理上消失的地方(如Dunwich己陸沉於北海)竟擁有在下議院市鎮代議士;反之新工業城市往往聚居數以萬計人口卻無代議士代表。而且議席代表市民數亦失衡,康沃爾在議會有44席,而蘇格蘭有45席,但蘇格蘭人口卻有康沃爾8倍之多。除議會議席分配失衡外,議員的民意代表性也不充分,在英格蘭及愛爾蘭只有百分之五的成年男性有選舉權,蘇格蘭200萬人口中更僅有3000人有選舉權。而且選舉方式上採取公開投票法,選民無法對自己的投票取向保密,很多時候屈服於有勢力人士的威迫利誘,被迫投票給他們。
在1832年的改革中,通過《1832年改革法案》(英文名稱:Reform Act 1832),是關於擴大下議院選民基礎的法案。該議案改變了下議院由保守派獨占的狀態,加入了中產階級的勢力,是英國議會史的一次重大改革。其主要內容有:一是重新分配議席,下議院議席分配將郡議員人數由188席增加至253席,市代表由465席減至399席,取消「衰敗選區」(人口減少、經濟落後地區),減少一些選區的議席,人口增加的選區議席增多,新興工業城市取得較多議席。其具體規定是:人口不足2000人的56個城鎮被取消了下院議席,人口在2000~4000人之間的31個城市只能保留一個議席。二是更改選舉資格,降低選民的財產和身份要求,擴大選民范圍,大大增加選民人數,工業資產階級和富農得到選舉權,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貴族保守勢力,工業資產階級得以更多的分享政權,大約有16%的成年男子得到選舉權。但是廣大工人、雇農、婦女仍被排斥於政治之外,掌權的仍然是貴族;選舉資格的限制也僅僅從身份資格轉為財產資格,身份歧視變為財產歧視,工人和貧困農民等社會絕大多數成員仍然在受歧視之列。但是,它是向舊制度的公開挑戰,向土地貴族和金融寡頭盤踞了幾百年的地盤進攻。改變了幾百年的選舉議員的做法,這意味著土地貴族和金融寡頭不得不作出讓步。有兩個議員的26個城市全是新興的工業城市。因此,工業資產階級無疑是這次改革的絕對獲益者,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資產階級的要求,迫使土地貴族、金融寡頭讓出部分權力。這樣,中產階級在議會中取得了強大的地位,成為有權的階級。在此後數十年間,雖代表土地貴族的議員在下院仍占優勢,但一切決定都不得不考慮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資產階級與土地貴族、金融寡頭達成妥協,結成同盟,共同統治英國。
1832年改革的結果,使英國的選民人數從48.8萬增加到了80.8萬,有選舉權的人口占當時英國總人口的比率也從大約2%增加到3.3%。
三、1867年議會改革
1867年議會改革是英國工業資產階級反對貴族寡頭統治,爭取擴大資產階級民主的政治改良。1832年議會改革雖然為工業資產階級開辟了執掌政權的道路,但英國選舉制度方面所表現出來的不民主現象仍然很突出。人民群眾多數仍然沒有選舉權,「衰敗選區」僅僅縮小了數目,仍然存在部分工業資產階級也被排斥在選舉權之外。1867年7月15日,議會下院通過第二次議會改革法案。法案規定:重新調整選區,取消46個「衰敗選區」的議會席位,分配給新興城市,空出的52個議席分給曼徹斯特、伯明翰等大城市分別增加1個議席,倫敦增加4個議席,另有9個中等城市各獲得1個議席;25個議席分給蘭開夏、約克等郡;1個給予倫敦大學;2個給予蘇格蘭大學;其餘5個給予蘇格蘭各郡。進一步降低了選舉資格限制,擴大了選民范圍。在城市中凡繳納貧困救濟金的房主和年繳納10英鎊以上房租和居住期不少於1年的房客享有選舉權;鄉村居民凡每年有5英鎊以上收入的土地所有者和年付12英鎊地租的佃戶均享有選舉權。這次改革,使選舉人數由135萬增加到250萬。英國在議會君主制民主化的道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1867年改革的意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工業資產階級從此具有主宰地位,進一步消除了英國議會制度中的積弊和腐敗之風,徹底打破了以前貴族在議會中一統天下的局面,基本上實現了資產階級民主。二是由於選民擴大,政黨要站住腳,必須成為群眾習慣的黨,極大地推動了政黨政治的發展,使爭取選民成為政黨活動的核心。三是保守黨已轉變為代表資產階級的黨。四是工人暫時被籠絡,但從長遠來看,也給工人政黨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㈩ 英國的主要人種是什麼
英國人種中,最主要的還是白種人。
至於民族,有日耳曼人、薩克遜人、盎格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