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朝中國政治制度與英國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一句話:英國已是君主立憲(內閣制)民主制度;中國還是帝王世襲專制制度。
⑵ 鴉片戰爭期間中英兩國的君主政體有什麼不同與道光帝相比,同樣作為國家元首的英國國王又有何不同
一、鴉片戰爭期間,中國處於清朝統治時期,此時的清朝是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典型的專伏散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英國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二、道光帝與英國國王的不同在於:
道光帝是獨裁專制;英國國王是:統而不治。英國國王是國家名義上的元首,是個「虛位君主」,沒有實際權利,發動戰爭要經過議會同意。
以下兩則材料便是有力的證明:
材料一: 1840年4月7日,英國下議院開始討論對華戰爭軍費案和廣州英商損失賠償案旅廳陵。經過三天的辯論,會議以271對262的9票微弱多數通過了內閣的侵華決定。1840年5月10日,英國上議院也一致通過了上述議決案。
材料二 : 1840年義律率英艦8艘,於8月進泊天津大沽口外,向清政府遞交照會、施加壓力。道光帝接到照會後,得知英國要求賠禮道歉、償還煙款、割讓島嶼等。道光聽信讒言,以為是拆戚林則徐、鄧廷楨等人辦理禁煙之事不善才引起英軍入侵,只要懲辦林、鄧等人,英國就會退兵。於是,道光帝任命自誇退敵有功的琦善為欽差大臣,赴廣東繼續辦理中英交涉,並同時將林則徐、鄧廷楨等革職查辦。
上述材料中道光帝沒有掌握全面、充分的情況,根據個人判斷作出了決策。而英國議會就正反兩種意見進行充分辯論,通過投票根據多數意見做出決策。所以兩者的根本區別是人治與法治。
⑶ 清朝中國政治制度與英國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社碰絕察會性質不同,中國是封宏派建社會,實行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英國原先也是笑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後來資產階級革命後成為君主立憲國家
⑷ 鴉片戰爭後清朝對英政策
投降、賣國、忍讓政策。
18世紀初開始,英國商人便開始向中國輸入鴉片。自1800年起,鴉片開始大量輸入中國。道光皇帝意識到鴉片輸入明源將造成軍隊瓦解、財源枯竭,便於1838年12月任命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節制廣東水師,赴廣州查禁鴉片。
1840年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餘艘及士兵4000人到達中國海面,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1841年1月27日,大角、沙角炮台失守的消息傳到北京,道光帝甚為惱怒,當即決定對英宣戰。他任命御前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戶部尚書隆文和湖南提督楊芳為參贊大臣,調集各省軍隊1.7萬人開赴廣東。於是,廣東的談判滲塵停頓下激喊態來,中英雙方又進入戰爭狀態。
1842年8月耆英、伊裡布等趕到南京議和。在英國侵略軍的脅迫下,全部接受了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訂立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從此,中國百年屈辱史開始。
⑸ 概括17、18世紀中英兩國政治制度上的相似之處,並指出清朝政治制度的特點
先看看這個時期兩個國家的政治制度: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君主立憲制開始確立、內閣制慶鍵形成中、政黨政治形成中;中國——經歷初期的混合制度(少數民族政權與中原政權的結合)、君主專權加強(軍機處)、中央集權強化。相似之處:1、國家政治逐漸穩定;攔差拍2、初期王權都受到了限制,英國一直被限制,中國後來加強;3、形式上都是王權統治。清朝政治制度的特點:1、初期政權混合;2、君權不斷強化,達到頂峰;3、中央集簡羨權強化,便將管理制度化。
⑹ 清朝雍正時期英國實行什麼政治制度
英國實行的是君主立憲制度
⑺ 為什麼大清帝國會敗給英國從中你有什麼認識
我認為的原因包括文化差距、政治制度、統治階級盲目自大、腐朽沒落。
強大的明朝也曾經揚帆遠航,到達的也都是非常落後的東南亞、中東、東非地區。而且也去了不止一次,但從未進行過入侵、掠奪,(不是艦隊沒有武裝,曾剿滅了一個很強大的海盜集團就是證據)這是文化上的因素。中國文化不願意也不屑於掠奪,而且總是拿自己的「賞賜」別人,(別人領不領情是另一回事)
其中腐朽沒落的因素最大,為什麼從福建一路侵襲,侵略者都沒討到什麼便宜,惟獨到了北京附近的天津,侵略者的船就「堅」了;炮就「利」了。沒有先進的武器裝備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了抵抗的意識和決心。養尊處優的八旗子弟和達官貴人這時候已經完全腐化,除了逛窯子和抽大煙,什麼都不會。不戰敗那才叫怪事。
證據可以從後來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來證明。第二次鴉片戰爭侵略者的武器彈葯快消耗完了,居然從大清的武器倉庫得到補給。(子彈能裝進槍里,這說明什麼?說明這次武器裝備已經不落後了)
⑻ 英國為何能打敗清朝只因它的社會生產效率比清朝高了一個檔次
清朝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就逐漸被列強欺壓,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那時逗枝清朝的生產模式和英國的對比可以看出,兩者有著顯著的差別。正是因為英國社會生產形態發生了顯著改變,而清朝還停留在過去那種農耕文明,結果清朝以慘敗結束。從雙方的實力對比來看,英國派遣的軍隊兵力上顯著不如清朝,但是卻仍舊打敗了清軍。一方面這是英國軍隊戰鬥力更強的體現,另一方面戰爭參戰方之間的比拼實際上是經濟實力的較量。
英國這時期已經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機器生產取代了手工業生產,其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在當時世界上都處於領先地位。雖然一些資料顯示那時清朝的GDP遠超英國,但這也只是讓英國有了獲取更多財富的機會。戰爭打的不是單一的經濟實力也不是單一的軍事實力,而是參戰方社會的生產效率。某一方能轎乎夠以更高效的生產模式維持經濟實力,那麼在戰爭中就能取得更大的優勢。更高效的生產意味著能夠快速彌補戰爭消耗,這樣在一場持久戰中就能消耗對方的實力,從而在關鍵時候打敗對方。
第一次鴉片戰爭看似是一個新的文明打敗了一個舊文明,實際上這正體現出了時代的發展趨勢。世界格局發生變化時,大清仍舊實行閉關鎖國。它之所以這么做跟統治者仍停留在過去的思想有直接聯系,統治者的思想腐朽還進行愚民統治,使得整個國家沒有機會接受更先進的文化。這樣的政權能穩定統治只適合於生產力落後的時期,如果沒有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朝在這樣的統治中只會越來越落後於世界,到最後只有被更多國家欺壓的份。清朝打不贏這場戰爭可能也跟百姓不再支持這一政權有聯系,在那樣的專制統治環境下,即使有有識之士想引進西方先進文化,也會遭到朝廷的打壓。
它在長期的統治中已經適應了原來舊的社會模式,新的變化自然不會受到其認可。因為這場戰爭的失敗,清朝越發陷入被動地步,越來越多的國家紛紛都把它作為利益攫取對象。可以說從這場戰爭它失敗開始,其滅亡的命運就已經埋下了伏筆。在那之後過了那麼多年它才被推翻,這進一步體現出了其統治下百姓思想的愚昧落後。
對於一個生產模式落後的國家而言,被動挨打似乎是必然的結局。相較於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而言,清朝不僅各方面還停留在過去那種水平,其發展也更加傾向於停滯不前。一個政權如果不能保持其制度的先進性,那麼在新的觀念的沖擊下,其所賴以維持統治的根基也將被動搖,而這自然不是統治者所想看到的。因此清朝也極力保持其制度的封閉性,禁止平民百姓了解西方先進知識。這進一步加大了清朝和西方列強國家之間的實力差距。
經過鴉片戰爭後,清朝被迫打開了國門,新的先進知識的流入使得越來越多中國人有了新的認識。在這種時代變遷的過程中,清朝的統治也越發難以維持。從另一種角度來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清朝因為長期沒有經歷過戰爭,軍隊實力也越發變差。而它並未察覺到這種變化,當英國戰艦對清軍展開進攻,雙方的實力差距對比就很顯然了。依靠冷兵器支持戰鬥力的軍隊難以和熱兵器的英國軍隊對抗,加上統治者害怕英國軍隊威脅其統治,在沒有和英軍真正比拼實力的情況下就選擇了投降。
這樣縱使清朝的國力還沒衰弱到不可抵擋的程度,也終究沒有抵抗英國軍隊的進攻。直接和英軍對抗,可能清軍損失會更多。但英軍畢竟人數有限,難以真正和清朝打持久戰。在沒有憑借真正實力挑戰對手之前,就選擇認輸,這樣的做法正體現出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可能清朝被打敗也是必然的,一個落後的國家如果繼續維持封閉統治,顯然不利於國家的長遠發展。沒有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朝的戰敗,也就沒有後來的一系列變革。在封建制度已山帆敏經難以再適應的狀況下,外來入侵者的強行入侵間接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制度。因此從實際意義上來看,這次戰爭及結果都有其必然的因素。
不過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的話這樣的一場戰爭也並不是完全沒有意義的,雖然說是輸了可以說是輸的很慘,甚至於被迫割地賠款,可也正是因為這一場戰爭讓大清開始了一場革命。雖然說最後的百日維新以失敗告終,維新之後留下的各種制度和設施還在繼續發揮著作用。我覺得這一場戰爭最大的意義不是大清的腐朽徹底的暴露出來,而是在於這樣的一場戰爭徹底的將當時中國的有識之士打醒了,從這一刻開始中國進入到了長時間的革命時期。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這一場戰爭的原因吧,可能看起來大家都覺得這不就是一場先進國家對於落後國家的教育嗎?其實並不是,想一下當時的英國社會發展到了哪裡,而大清又發展到了哪裡。社會生產效率的不一樣導致生產水平的差距,這就進一步擴大了兩個國家之間的差距。英國為什麼要發動戰爭,真的就是為了大清哪一點可憐的財富嗎?其實他們看中的是中國的資源和勞動力,當時確實已經是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但並不能完全的取代人的力量,再說輪資源的豐富程度好像中國還沒有怕過誰吧。是不是經過我這樣簡單地分析一下,大家就明白了為什麼當時英國要發動戰爭,也解決了為什麼大清打不過英國的原因呢?你們覺得這一次戰役的最大意義在哪裡呢?
(圖文來自網路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⑼ 我國清朝和同一時期的英國相比政治制度有何不同
康熙帝(1661~1722在位),中國(大清):封建君主專制 ;英國:1661~1688年,復辟的斯圖亞特王朝早期,封建君主專制;1689~1714年,復辟的斯圖亞特王朝陵瞎,因為經歷了「光榮革命」(1688),確立了君主立憲制,1714年後,英國進入了漢諾威王朝,同樣行君主立憲制。結論:中國封建專制達到空前的地步,皇權空前的膨脹,嚴重的阻礙了社會生產了的發侍汪滾展,禁錮了知識分子的思維,社會停滯不前,逆歷史發展之流。英國老余確立了資本主義政權,長治久安的有利環境,是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先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