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國足球歷史
現代足球
傳說在11世紀,英格蘭與丹麥之間有過一場戰爭,戰爭結束 後,英國人在清理戰爭廢墟時發現一個丹麥入侵者的頭骨,出於憤恨,他們便用腳去踢這個頭骨,一群小孩見了便也來踢,不過他們發現頭骨踢起來腳痛,於是用牛膀胱吹氣來代替它——這就是現代足球的誕生。在中世紀的英國,足球以成為許多年輕人所熱衷的一項活動。 他們在狹窄的街道上追逐皮球,經常將皮球踢到街邊人家的窗子 上。於是英國國王不得不下令禁止踢足球。從12世紀到16世紀,英國國王先後四次發布過「足球禁令」。不過,由於足球運動的特殊魅力,禁令也未能使它夭折。
1863年10月26日,英國人在倫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足球運動組織——英國足球協會,並統一了足球規則,人們稱這一天為現代足球的誕生日。這次制定的足球規則共14條,它是現今足球規則的基礎。從1900年的第2屆奧運會開始,足球被列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但它不允許職業運動員參加。1904年5月21日,國際足聯在巴黎成立。1930年起,每4年舉辦一次世界足球錦標賽(又稱世界盃足球賽),比賽取消了對職業運動員的限制。從此,現代足球運動日益發展。 在19世紀末,足球運動在西歐國家已相當普及。在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上,就將足球列為比賽項目之一,結果丹麥隊以9:0 戰勝希臘隊,成為奧運會足球比賽的第一個冠軍。
1904年,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西班牙、瑞典和瑞士七個國家的足球協會在法國成立了國際足球聯合會,並推選法國人蓋蘭為第一任國際足聯主席。
目前,歐洲與南美洲被公認為足球水平最高的兩大洲,主要的足球強國都集中在這兩個洲,也因此各自形成了兩大足球流派。歐洲足球流派技術簡練實用,注重配合,個人素質上力量強,速度快,作風硬朗,以德國、義大利、法國、荷蘭、葡萄牙等為代表。南美洲足球流派則講究個人技術,注重短傳配合和個人突破,以巴西、阿根廷等為代表。
Ⅱ 1863年-1866年,霍亂造成多少人死亡
1863年-1866年,霍亂死亡人數之多令人寒悚。例如:俄國彼得堡地區1866年即病死9萬人,1870年俄國歐洲部分和亞洲西伯利亞共37個地區合計死33萬人。在歐洲,奧匈帝國戰爭期間,捷克東南部流行霍亂死亡8萬人;匈牙利本國於1866年病死3萬人,1871~1872年又病死1.9萬人;德國北部地區1866年病死11.5萬人,1871~1872又病死3.3萬人;1866年瑞典病死450萬人;荷蘭病死2萬人;比利時病死3萬人;英國倫敦市病死5597人,愛爾蘭病死2501,蘇格蘭病死1170人;義大利的薩丁尼亞島病死1.3萬人;法國巴黎市1865年病死約10萬人。在非洲,當法軍入侵北非的阿爾及利亞後,將霍亂由法國傳入該地造成流行,至1867年使阿爾及利亞病死8萬人;同時1865年又有商隊由摩洛哥將霍亂傳入法屬西非洲,使尚比亞首都5000人口中死去1700人;東非桑給巴爾島1869年病死7萬人。在美國的紐約市1866年病死2000人,新奧爾良州病死1200人,全美國各地共病死約5萬人,西印度群島各國1865~1866年共病死1.2萬人,南美各國病死人數也很多。
Ⅲ 英國足球史
英國(英格蘭)是現代足球的發源地。據史料記載,中世紀時在英國就出現了類似今天這種足球活動。到19世紀初,足球運動在英國已經相當普及。由於需要對足球比賽形成一個統一的觀點,1863年10月26日,有關人士在倫敦女王大街的弗雷馬森酒店聚會,討論並同意成立足球協會,會上除宣布足協正式成立外,還制定和通過了一部較為統一的足球競賽規則,它是現代足球競賽規則的雛形。它的成立標志著現代足球的誕生。
隨著英格蘭足協地位的日益鞏固,在全國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因而在1871年7月20日出現了舉行挑戰杯賽的建議。這個建議是足協秘書長查爾斯.阿爾科克提出來的,他希望通過組織挑戰杯賽,吸引協會所有會員都來參賽,促進彼此間的交流。1871年10月16日,這一提議獲批准。
令英格蘭人引以為榮的不單是他們創辦了首個足球協會,而且第一場國際比賽也是由他們組織的,那是在1872年11月30日進行的英格蘭代表隊和蘇格蘭代表隊的比賽。英格蘭足總的成立帶動了歐洲和拉美一些國家足球運動的蓬勃發展,各國陸續成立了足球協會,於是推動了國際足聯和歐洲足聯的成立。可見,英格蘭也就無可爭議的被稱做為現代足球運動的鼻祖。
1882年12月6日英聯邦的四個足協的代表在曼徹斯特,通過了統一的足球競賽規則。後來幾年裡,又對規則進行了多次的修改。1881年前後,開始了職業足球的傾向,英格蘭足協於1885年6月20日承認職業足球的合法地位。但在職業化問題上,英足協曾和國際足聯發生過尖銳的矛盾沖突。英聯邦的四個足協分別從1920年至1924年、1928年至1946年兩次退出國際足聯,不參加國際足聯的任何活動。直到1958年,雙方才達成公識。同年,英格蘭成立了職業足球運動員協會。
1862年,英格蘭第一個足球俱樂部諾丁漢郡成立,從此,英格蘭各足球俱樂部陸續成立。到1870年,英格蘭有39個足球俱樂部,到1881年,英格蘭有128個足球組織。今天,共有160個職業足球俱樂部,其中40個俱樂部的歷史在100年以上。
1871年創立的足協挑戰杯賽是第一個全英格蘭的比賽。該比賽採用連續淘汰制,比賽雙方在預先抽簽決定的一方場地進行一場比賽定勝負。英格蘭歷史上第一場足協挑戰杯賽的決賽是在1872年進行的。從1872年至2000年共舉行了119屆,由於足總杯賽不單由甲級隊參加,凡英格蘭所有球隊均可參加,因此頻頻暴冷,許多強隊被弱隊戰勝,所以被稱為"暴冷的溫床"。今天,英格蘭足球仍在不斷的發展壯大當中。
為了擴大足球的影響,英格蘭足協在1888年3月22日做出決定,創辦全國性的甲級聯賽。首屆聯賽參賽隊共12支。最後,普雷斯頓隊奪取了首屆聯賽的冠軍,並在第二年成功衛冕。1892年,英格蘭足協開始舉行乙級聯賽;1920年,出現了丙級聯賽;1958年,又增加了丁級聯賽。至此,英格蘭足球聯賽初具規模,分甲、乙、丙、丁四個級別,實行升降級制度。英格蘭足球聯賽是世界上誕生最早,也是賽制最完善的全國性統一聯賽,後來,世界各國廣泛採用借鑒這一聯賽體制。1992年,英格蘭足球協會為適應日益發展的足球運動,在甲級聯賽基礎上創辦了超級聯賽,原乙、丙、丁級聯賽相應提升一級。首屆超級聯賽冠軍被實力強勁的曼聯隊奪得。
現在,聯賽的升降級制度大致為:
比賽隊伍共有20隊,以雙循環得分製作賽(雙循環:2隊球隊分別以主場及作客身份對賽2次。
得分計算:每場賽事勝方得3分,負方無分,和局2隊各得1分。)最後以積分多寡排名次序,若積分相同則以得失球差及總進球數等來區別排名。
另外,超級聯賽榜尾3隊為降班隊伍;由英格冠軍聯賽3隊球隊升上超級聯賽競逐;英冠冠軍及亞軍直接升上超級聯賽,餘下第三名至第六名的4隊球隊會採取兩回合主客場淘汰制的英格蘭冠軍聯賽升班附加賽,由第三名對第六名,第四名對第五名,經抽簽決定哪隊首先作主場,最後2支勝方隊伍會在中立球場進行一場比賽,勝方可獲升級。
足總杯:
英格蘭足總杯(簡稱足總杯)是由英格蘭足球協會命名並主辦的一項男子足球杯賽。
英格蘭足總杯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足球比賽,英格蘭各級足球俱樂部進行一對一的淘汰賽,在足總杯的比賽中經常有低級別俱樂部淘汰高級別俱樂部的冷門出現。
比賽形式
英格蘭足總杯沒有設立種子球隊,對陣和主客場完全由抽簽決定。如果比賽打平則雙方交換主客場重賽,如果再次平局則進行加時賽和點球決勝。
每年八月英格蘭足球總會屬下的所有擁有基本設施的非聯賽俱樂部開始進行淘汰性質的預賽。2004/2005賽季660個俱樂部參與了足總杯的賽事,打破了1921/22賽季656隻參賽球隊的紀錄。額外預賽之後是預賽,四輪資格賽和六輪正式比賽,最後是半決賽和決賽。所有聯賽俱樂部和參與過足總錦標(FA Trophy)或足總瓶(FA Vase)並目前在被認為「可以接受」的賽事中參賽的非聯賽俱樂部都被允許參與英格蘭足總杯的比賽,所有參賽俱樂部都要有合適和安全的球場。
高級別的非聯賽和聯賽俱樂部被允許跳過足總杯開始的一些輪次。例如英冠聯賽和英格蘭超級聯賽的俱樂部被允許直接參加第三輪的正式比賽。
傳統上足總杯的決賽地設在倫敦的溫布萊球場,由於溫布萊球場的重建從2001年開始足總杯的決賽地改在卡爾迪夫的千禧球場。預計足總杯決賽將於2006年5月16日重新回到溫布萊球場舉行。2005年的的兩場半決賽都在千禧球場舉行,預計2006年的半決賽也將設在千禧球場,2006年以後的半決賽將會在新的溫布萊球場舉行。足總杯的決賽一般在五月底舉行。
奪得足總杯冠軍的球隊可以獲得參加次年歐洲聯盟杯第一輪的資格。如果該球隊因為聯賽排名獲得歐洲冠軍聯賽參賽的資格則足總杯的亞軍將取代冠軍獲得歐洲聯盟杯的參賽資格,如果亞軍也擁有歐洲冠軍聯賽參賽資格,那麼這個|歐洲聯盟杯的參賽名額將根據英格蘭超級聯賽排名給其他球隊。
足總杯,世界上最古老的足球賽事,凡是在英足總注冊的球隊均可以報名參加,英超球隊一般從第3輪開始參加比賽,比賽賽制為1對1單場淘汰賽,打平進行重賽。傳統上決賽安排在全英最富盛名的溫布利大球場進行,由於2001年對該球場進行重建,最近幾年的決賽都安排在加的夫千年球場進行。
聯賽杯:
英格蘭聯賽杯,標准地稱呼應該叫作英格蘭足球聯盟杯,是英格蘭所有92個俱樂部之間不分級別的比賽。這一杯賽由足球聯盟成立於1962年,目的是為了讓各個俱樂部在聯賽之外,擁有一個以淘汰賽制為基礎的比賽,以挑戰英格蘭足總掌管的足總杯賽,因為在當時足總杯在球迷心中的地位要遠遠高於聯賽。成立於1886年的足球聯盟本來掌管著英格蘭所有92個職業俱樂部的各級聯賽,但1992年甲級聯賽的20支球隊叛變成立與之平行的超級聯盟後,它旗下的俱樂部只剩下72個。既然掌管的俱樂部水平不是最高的,說話的分量自然也大不如以前,而想要讓英超前幾名的俱樂部參加聯賽杯,自然要看別人的臉色。聯賽杯的地位本來就位居英超(92年以前是英甲)和足總杯之後,對曼聯和阿森納這些英超頂尖的俱樂部來說,聯賽杯只是鍛煉替補隊員的比賽。當然對於這些俱樂部來說,漠視聯賽杯也是無奈之舉,因為他們除了參加聯賽、足總杯賽、聯賽杯外,還要參加利潤豐厚的歐洲冠軍杯或者是聯盟杯賽,如果成績很好一路殺下去,如奪取三項冠軍的利物浦隊一樣,一個賽季9個月的比賽可達到近70場,一周的比賽近兩場,而球員都不是鐵打的。聯賽杯的沒落還有足球聯盟自己的原因,為了吸引贊助商,足球聯盟把聯賽杯的名字賣來賣去,先是成了牛奶杯,後來成了可口可樂杯,前幾年賣給了啤酒商,因此最近幾年的聯賽杯的名字變成了沃丁頓(啤酒)杯。初到英國,你會對這個杯賽感到莫名其妙,杯名的變化更使這項有40年歷史的傳統賽事在球迷中喪失了號召力。對聯賽杯持支持態度的俱樂部也不少,他們的心態主要分兩種:一是如紐卡斯爾、熱刺和阿斯頓維拉這些英超中游的俱樂部,他們長期沒有實力奪取聯賽冠軍,可以在曼聯等俱樂部不重視的情況下,奪取聯賽杯冠軍以鼓舞士氣,同時也把它作為獲得參加歐洲聯盟杯賽資格的第二條道路。二是英超之外的其它三個聯賽的俱樂部,可以利用聯賽杯獲得與強隊交手的機會,借光上上電視和報紙,上個賽季水晶宮隊在與利物浦隊交手之際,平常對水晶宮隊不理不睬的主流媒體對該隊大炒了一番,天空電視台還對這場比賽進行了直播,水晶宮隊既可以獲得電視轉播收入,又擴大了影響。另外,如果小俱樂部不小心爆出冷門,對球迷來說是天大的喜事,而大俱樂部對這種比賽的失敗也不會感到過度傷心,各得其所。當然最為重視的還是第二種俱樂部,因為英超俱樂部必須把更多的精力集總到聯賽上,否則一旦因為參加聯賽杯隊員受傷影響了狀態,最後弄個降級,即使奪取聯賽杯冠軍也只是丟了西瓜揀來芝麻,得不償失。其實現在討大牌俱樂部厭的除聯賽杯外還有足總杯,可以參加這項世界上最古老賽事的除92個職業俱樂部外,還有近400支業余球隊。可想而知,曼聯如果不小心與打入正賽的業余球隊抽到一起,該是怎樣的想法?不過,總體來看正是有聯賽杯和足總杯這樣的「雞肋」,才使小球隊每年有與大球隊交手的機會,使他們看到一些希望,有些盼頭,要不然,「窮人」的日子更難過了。
社區盾杯:
由應屆英超聯賽冠軍與足總杯冠軍競逐,比賽以一場決勝負的形式進行,若在法定時間內打成平手則需加時,加時仍未能分出勝負則以互射十二碼決勝負,比賽場地位於威爾斯的胡利安.卡迪(卡迪)夫千禧球場。
Ⅳ 現代足球誕生於哪一年
足球運動是一項古老的體育活動,源遠流長。據說,希臘人和羅馬人在中世紀以前就已經從事一種足球游戲了。他們在一個長方形場地上,將球放在中間的白線上,用腳把球踢滾到對方場地上,當時稱這種游戲為「哈巴斯托姆」。
到19世紀初葉,足球運動在當時歐洲及拉美一些國家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的英國已經相當盛行。直到1848年,足球運動的第一個文字形式的規則《劍橋規則》誕生了。然而眾多的資料表明,中國古代足球的出 現比歐洲更早,歷史更為悠久。
我國古代足球稱為「蹴鞠」或「蹋鞠」,「蹴」和「蹋」都是踢的意思,「鞠」是球名。「蹴鞠」一詞最早記載在《史記匪漲亓寫 》里,漢代劉向《別錄》和唐人顏師曾為《漢書 .枚乘傳》均有記載。
到了唐宋時期,「蹴鞠」活動已十分盛行,成為宮廷之中的高雅活動。1958年7月,國際足聯現任主席阿維蘭熱博士來中國時曾表示:足球起源於中國。
當然,由於封建社會的局限,中國古代的 蹴鞠活動最終沒有發展成為以「公平競爭」為原則的現代足球運動。這個質的飛躍是在資本 主義的英國完成的。
現代足球運動的誕生
從17世紀中後期開始,足球運動逐步從歐 美傳入世界各國,尤其是在一些文化發達的國家更為盛行。越來越多的人走向球場,投身到 這一富有刺激性和暢快感的運動中去,以至於一度將足球運動開展得好壞作為衡量一個國家 文化發達與否的標志。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人率先為足球運動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863年10月26日,英國人在倫敦皇後大街 弗里馬森旅館成立了世界第一個足球協會—— 英格蘭足球協會。會上除了宣布英格蘭足協正 式成立之外,制定和通過了世界第一部較為統一的足球競賽規則,並以文字形式記載下來。
英格蘭足球協會的誕生,標志著足球運動的培沖如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因而,人們公認1863年10月26日,即英格蘭足球協會成立之日為現代足球的誕生日。
國際足球聯合會的成立
英格蘭足協的成立帶動了歐洲和拉美一些 國家足球運動的蓬勃發展,1872年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進行了歷史上第一次協會間的比賽,1890的奧地利開始舉辦足球錦標賽,1889的荷蘭和阿根廷出現了若干個足球組織,1900的西 班牙巴塞羅那成立了「女泰羅尼亞」足球協會。這些發展,為創建國際性的足球組織創造了 條件。
1904年5月21日,國際足球協會聯合會(簡 稱國際足聯,英文縮寫為FIFA)在法國巴黎聖奧諾雷街229號法國體育運動,協會聯盟駐地的後樓正式成立,法國等7個國家的代表和代理人在有關文件配啟上簽了字。
1904年5月23日,國際足聯召開了第1屆全 體代表大會,法國的羅伯特.蓋林被推選為第一任主席。1905年4月14日,英格蘭足協加入國際足球聯合會。
國際足球聯合會的創建,標志著足球作為一項世界性的體育運動項目登上了世界體壇。國際判畝足聯是世界足球運動的最高權力機構,總部設在瑞士蘇黎士希茨希11號國際足聯大廈。
國際足聯的宗旨是促進國際足球運動的發展,發展各足球協會之間的友好聯系。
國際足聯的最高權利機構是代表大會,每兩年舉行一次。國際足聯主席由代表大會選出,任期4年,可連選連任。
國際足聯下設執行委員會(負責國際足聯的行 政管理)、世界盃組委會、業余委員會、裁判委員會、技術委員會、醫務委員會、新聞出版委員會、紀律委員會、法律事務委員會、世界青年錦標賽、秘書處。
秘書長是國際足聯的主要領導人,他的任務繁重,責任重大,既要在各國家足協間、洲足聯間、各組織和工作委員會之間起聯系的紐帶作用,又要對執委會負責,每兩年呈遞一份活動報告,具體實施執委會的決議。
國際足聯主席是國際足聯的最高領導人,由代表大會選出,任期4年,可連選連任。第一任國際足聯主席(1904.5.23 -1906.6.4)是法國人羅伯 特.蓋林,他積極倡導、創建了國際足聯。第二任主席(1906.6.4 - 1918.10.24)是英國人的丹尼爾.伯利.伍爾福爾,他為足球競賽規則的統一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第三任主席(1921.4.1-1954.10 .24)是法國人米爾斯.雷米特,他創辦、組織了是 屆世界盃足球賽,並在1954年離職後被任命為足聯第一任名譽主席。第四任主席(1954.7.21-1955. 10.7)是比利時的羅爾多夫.威廉.塞爾德拉耶爾, 遺憾的是剛上任一年就因病去逝。第五任主席(19 56.6.9-1961.3.25)是英國人亞瑟.德魯里。第六任主席(1961.9.28 - 1974.6.11)是英國人斯坦 利.勞斯爵士,他在足聯財政困難的情況下奇跡般 地作出了巨大成績。第七任主席(1974.6.11 - 1998.6.08)是國際足聯現任主席巴西的阿維蘭熱博士,他 國際足聯第一位非歐洲籍的主席。第八任主席(1998.6.08至今)是國際足聯現任主席瑞士人約瑟夫-布拉特(簡介)。
中國的足球運動
現代足球運動的傳入和開展
現代足球運動傳入我國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最初是由英國人帶入香港,1908年在香港成立了中國現代足球運動的第一個組織——南華足球會1910年至1948年,舊中國舉行的7屆全國運動會,足球均被出為正式比賽項目。1913年至1934年間,我國共參加過10屆遠東運動會,獲得8 次足 球比賽的冠軍。1931年我國加入國際足球聯合會,1936年和1948年我國足球隊還參加了第8屆、第14 屆奧運會的足球比賽(未取得名次)。
現代足球運動傳入我國至新中國成立前的幾十年間,無論從足球運動的開展情況和運動技術水平來看,都處在一個發展緩慢的較低水平上。
新中國的足球運動
新中國成立後,從1956年起,我國開始實行甲、乙級聯賽制度,並規定了升降級辦法,同時實行運動員、裁判員等級制。此外,還舉辦了全國足球 錦標賽、全國青年足球錦標賽等。
十年動亂給我國足球運動以嚴重破壞。從1978年開始恢復全國甲乙級聯賽雙循環升降級制度,並建立了全國成年隊聯賽、青年隊聯賽的各級較穩 定而系統的競賽制度。
1982年和1986年,中國足球隊參加了第12屆、第13屆世界盃足球賽的預選賽。此外,參加了第23屆、24屆、25屆奧運會的足球預選賽,並參加了 第24屆奧運會足球決賽階段的比賽。
十年來我國足球水平總是不盡如人意,實現足球強國的願望是要走一條艱難曲折的道路,甚至是幾代人的努力才能達到,「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英國雖然不是足球運動的發源地,但卻是把這項運動發展得很好的國家。初期的足球游戲並沒有所謂球例、場地和人數的限制,所以經常出現粗暴或打鬥的行為,因而往往被視為一種粗野的運動。英皇愛德華二世甚至於1314年下令全國禁止足球運動,直至1603年,英皇詹姆斯一世才再度批准這項活動。1840年,足球運動被引進校園,但各院校採用的比賽方法卻不盡相同,直到1848年,劍橋大學才印行十條「劍橋大學足球規例」。自此,足球運動也開始在不同的階層蓬勃起來。
1863年,英國足球總會正式成立,並開始出現足球聯賽,足球運動亦轉趨職業化。第一屆足總杯比賽在1871年舉行。在隨後的幾年間,足球的規例及裝備亦因應比賽的需要而更改。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足球運動迅速發展至其它國家。究其原因,不免是拜商旅及英國的殖民地政策所賜。由於足球運動在世界各地迅速發展,國際足球協會亦於1904年成立,推廣國際間對足球運動的興趣。1908年,足球正式被列入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比賽項目之中。國際足協亦於1930年主辦第一屆世界盃賽事,冠軍最後由烏拉圭奪得。
古代足球運動的萌芽與發展
足球運動是一項古老的體育活動,源遠流長。據說,希臘人和羅馬人在中世紀以前就已經從事一種足球游戲了。他們在一個長方形場地上,將球放在中間的白線上,用腳把球踢滾到對方場地上,當時稱這種游戲為「哈巴斯托姆」。
到19世紀初葉,足球運動在當時歐洲及拉美一些國家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的英國已經相當盛行。直到1848年,足球運動的第一個文字形式的規則《劍橋規則》誕生了。然而眾多的資料表明,中國古代足球的出 現比歐洲更早,歷史更為悠久。
我國古代足球稱為「蹴鞠」或「蹋鞠」,「蹴」和「蹋」都是踢的意思,「鞠」是球名。「蹴鞠」一詞最早記載在《史記匪漲亓寫 》里,漢代劉向《別錄》和唐人顏師曾為《漢書 .枚乘傳》均有記載。
到了唐宋時期,「蹴鞠」活動已十分盛行,成為宮廷之中的高雅活動。1958年7月,國際足聯現任主席阿維蘭熱博士來中國時曾表示:足球起源於中國。
當然,由於封建社會的局限,中國古代的 蹴鞠活動最終沒有發展成為以「公平競爭」為原則的現代足球運動。這個質的飛躍是在資本 主義的英國完成的。
現代足球運動的誕生
從17世紀中後期開始,足球運動逐步從歐 美傳入世界各國,尤其是在一些文化發達的國家更為盛行。越來越多的人走向球場,投身到 這一富有刺激性和暢快感的運動中去,以至於一度將足球運動開展得好壞作為衡量一個國家 文化發達與否的標志。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人率先為足球運動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863年10月26日,英國人在倫敦皇後大街 弗里馬森旅館成立了世界第一個足球協會—— 英格蘭足球協會。會上除了宣布英格蘭足協正 式成立之外,制定和通過了世界第一部較為統一的足球競賽規則,並以文字形式記載下來。
英格蘭足球協會的誕生,標志著足球運動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因而,人們公認1863年10月26日,即英格蘭足球協會成立之日為現代足球的誕生日。
國際足球聯合會的成立
英格蘭足協的成立帶動了歐洲和拉美一些 國家足球運動的蓬勃發展,1872年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進行了歷史上第一次協會間的比賽,1890的奧地利開始舉辦足球錦標賽,1889的荷蘭和阿根廷出現了若干個足球組織,1900的西 班牙巴塞羅那成立了「女泰羅尼亞」足球協會。這些發展,為創建國際性的足球組織創造了 條件。
1904年5月21日,國際足球協會聯合會(簡 稱國際足聯,英文縮寫為FIFA)在法國巴黎聖奧諾雷街229號法國體育運動,協會聯盟駐地的後樓正式成立,法國等7個國家的代表和代理人在有關文件上簽了字。
1904年5月23日,國際足聯召開了第1屆全 體代表大會,法國的羅伯特.蓋林被推選為第一任主席。1905年4月14日,英格蘭足協加入國際足球聯合會。
國際足球聯合會的創建,標志著足球作為一項世界性的體育運動項目登上了世界體壇。國際足聯是世界足球運動的最高權力機構,總部設在瑞士蘇黎士希茨希11號國際足聯大廈。
國際足聯的宗旨是促進國際足球運動的發展,發展各足球協會之間的友好聯系。
國際足聯的最高權利機構是代表大會,每兩年舉行一次。國際足聯主席由代表大會選出,任期4年,可連選連任。
國際足聯下設執行委員會(負責國際足聯的行 政管理)、世界盃組委會、業余委員會、裁判委員會、技術委員會、醫務委員會、新聞出版委員會、紀律委員會、法律事務委員會、世界青年錦標賽、秘書處。
秘書長是國際足聯的主要領導人,他的任務繁重,責任重大,既要在各國家足協間、洲足聯間、各組織和工作委員會之間起聯系的紐帶作用,又要對執委會負責,每兩年呈遞一份活動報告,具體實施執委會的決議。
國際足聯主席是國際足聯的最高領導人,由代表大會選出,任期4年,可連選連任。第一任國際足聯主席(1904.5.23 -1906.6.4)是法國人羅伯 特.蓋林,他積極倡導、創建了國際足聯。第二任主席(1906.6.4 - 1918.10.24)是英國人的丹尼爾.伯利.伍爾福爾,他為足球競賽規則的統一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第三任主席(1921.4.1-1954.10 .24)是法國人米爾斯.雷米特,他創辦、組織了是 屆世界盃足球賽,並在1954年離職後被任命為足聯第一任名譽主席。第四任主席(1954.7.21-1955. 10.7)是比利時的羅爾多夫.威廉.塞爾德拉耶爾, 遺憾的是剛上任一年就因病去逝。第五任主席(19 56.6.9-1961.3.25)是英國人亞瑟.德魯里。第六任主席(1961.9.28 - 1974.6.11)是英國人斯坦 利.勞斯爵士,他在足聯財政困難的情況下奇跡般 地作出了巨大成績。第七任主席(1974.6.11 - 1998.6.08)是國際足聯現任主席巴西的阿維蘭熱博士,他 國際足聯第一位非歐洲籍的主席。第八任主席(1998.6.08至今)是國際足聯現任主席瑞士人約瑟夫-布拉特(簡介)。
Ⅳ 英國歷史時間軸是什麼
英國歷史時間軸是:
1、羅馬佔領
公元前55年~公元410年。
公元前55年:朱利葉斯·凱撒(Julius Caesar)第一次率軍入侵不列顛。
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Claudius)率軍征服不列顛。
2、盎格魯撒克遜
盎格魯-撒克遜時期與丹麥統治時期:公元449年~1066年。
公元5世紀-9世紀:盎格魯撒克遜人移民不列顛帶來古英語不列顛南部改稱英格蘭開始七國時代。
公元597年:聖·奧古斯丁到達不列顛,使當地人皈依基督教。
公元829年:埃格伯特開始威塞克斯王朝(Wessex,西薩克遜)。
公元876年:阿爾弗烈德大帝在埃丁頓之戰中擊敗丹麥維京海盜。
公元832~860:肯尼斯·麥克阿爾平統一皮克特人和蘇格蘭人。
公元1014年:「北海帝國」丹麥克努特大帝兼任英格蘭國王。
3、諾曼底
公元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
公元1086年:發布《末日審判書》。
4、金雀花
公元1154年:亨利二世繼承王位,金雀花王朝開始。
公元1215年:英王約翰被迫簽署由封建貴族提出的《大憲章》。
公元13世紀初: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創立。
公元1277~1288:英格蘭征服威爾士。
公元1337~1453:英法"百年戰爭"。
公元1387~1394:喬叟寫作《坎特伯累故事集》。
5、蘭卡斯特
公元1413年:蘇格蘭第一所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成立。
公元1455~1487年:約克家族與蘭卡斯特家族之間的玫瑰戰爭。
約克王朝1461~1485。
公元1477年:威廉·卡克斯頓出版印刷第一本書。
6、都鐸王朝
公元1485年:亨利七世即位。
公元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
公元1529-1536年:英國宗教改革立新教聖公會為國教。
公元1558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即位,統治英國達45年之久創伊麗莎白時代。
公元1564年:莎士比亞誕生。
公元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7、斯圖亞特
公元1603年: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加冕成為英格蘭的詹姆士一世,統一了英格蘭和蘇格蘭。
公元1620年:對新教徒的鎮壓激化,一批新教徒乘"五月花號"抵達美洲。
公元1642~1651年:英國內戰爆發。
公元1649年:查理一世被處決,克倫威爾宣布共和政體。
公元1652-1654年:第一次英荷戰爭,英國取勝。
公元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
公元1665-1667年:第二次英荷戰爭,英國戰敗。
公元1672年:第三次英荷戰爭,簽和約恢復戰前狀態。
公元1676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設立。
公元1685年: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公元1688年:光榮革命英國確立君主立憲政體。
公元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
公元1688-1697年:大同盟戰爭。
公元1698年:倫敦股票交易所成立。
公元1701-1714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公元1707年:英格蘭、蘇格蘭議會合並,形成大不列顛王國。
8、漢諾威
公元1720年:南海泡沫破裂。
公元1721~1742年:羅伯特·沃爾波成為英國第一任首相。
公元1740-1748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公元1754年至1763年:七年戰爭英國從法國手中奪得美國加拿大印度的控制權。
公元1757年:普拉西戰役,克萊武入侵印度孟加拉。
公元1767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東印度公司管理法」規定英國直接統治印度。
公元1760~1830年:工業革命。
公元1761年:喬治三世從私人手中買下白金漢宮。
公元1770年:庫克船長發現澳大利亞並宣布英王喬治三世對其享有主權。
公元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
公元1793年到1815年:七次反法同盟及拿破崙戰爭。
公元1795年:英國出兵佔領南非福爾斯灣。
公元1801年:合並愛爾蘭,"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成立。
公元1805年:納爾遜將軍特拉法爾加海戰。
公元1812-1815年:英美戰爭。
公元1814年:史蒂芬森發明了火車。
公元1815年:威靈頓公爵滑鐵盧戰役。
公元1831年: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
公元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而修建大本鍾;下加拿大叛亂。
公元1837~1901年:維多利亞時代日不落帝國。
公元1840年:《威坦哲條約》,紐西蘭建立。
公元1840-1842年:鴉片戰爭。
公元1851年:路透社由德國亞琛遷往英國倫敦。
公元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
公元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
公元1863年:第一份正式足球比賽規則在英國創立標志現代足球的誕生。
公元1867年:紅河叛亂。
公元1886年:倫敦塔橋修建完成。
公元1896年:北岩勛爵創立《每日郵報》。
公元1899年-1902年:第二次布爾戰爭。
9、溫莎王朝
公元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
公元1921年:愛爾蘭獨立戰爭。
公元1922年:BBC成立。
公元1928年:弗萊明發現青黴素。
公元1931年:澳大利亞成為獨立國家,加拿大獲得獨立。
公元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
公元1947年:印巴分治。
公元1948年:倫敦奧運會。
公元1952年: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加冕。
公元1961年:南非獨立。
公元1966年:英格蘭舉辦足球世界盃並獲得冠軍。
公元1970年-1980年:北海油田開始產油。
公元2012年:倫敦奧運會。
Ⅵ 1863年英國倫敦通車採用什麼牽引
1863年英國倫敦通車採用蒸汽機車牽引。
1863年1月10日,世界上第一輛地鐵開始駛入倫敦的法靈頓地鐵站,倫敦的地鐵正式開始運行,法靈頓地鐵站是當時地鐵的終點站。容易積水,因為它本身就建在一條河的河床之上。弗利特河也稱艦隊河,是倫敦最大的地下河。正因為如此,即使是在150多年後的今天,一旦遇到大雨,這個地鐵站仍容易進水。
蒸汽車頭開進了地下,大約40名官員乘坐在沒有頂棚的木製車廂里對地鐵進行了第一次巡遊。據說地鐵開張當天就有4萬名乘客特意趕來嘗鮮,這個場面也被記錄在了貝克街壁畫上。
重要意義
那時候地鐵在人們眼中是一種極其新鮮的交通工具,後來成為一種普遍的交通工具。到1880年之時,當地政府進行統計,這條大都會地鐵每年的乘客數量在四千萬左右,給居民出行帶來了便利。這條世界上最早的地鐵連接的是帕丁頓與法靈頓街兩個地區,但是當時修建的地鐵與如今的地鐵還有所差異。
從1863年第一條地鐵獲得成功開始,嘗到地鐵甜頭的倫敦人就開始考慮修建第二條地鐵了。同一年,工程師約翰福勒提出倫敦地鐵建設應該從直線向環線發展。四年以後,環線地鐵投入建設1884年完工。
Ⅶ 160年前,一位英國侵略者的芝罘登州見聞
1863年,英國陸軍中校,皇家工程師喬治·巴蒂·費希爾(George Battye Fisher)出版了一本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回憶錄《在華服役三年私人記錄》(Personal Narrative of Three Years』 Service in China),書中記錄了自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聯軍攻佔廣州到1860年8月攻佔天津,將近三年時間里,作者以工程師身份親歷戰爭的經歷,以及沿途見聞,主要根據日記整理而成,是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重要史料。值得注意的是,書中記錄了在芝罘和登州上岸後的見聞,並配有兩幅插圖。 1859年6月,英法聯軍在攻打大沽口慘敗之後,費希爾等人曾於7月14日到21日乘船到芝罘和登州兩地,主要目的是采購補充給養,書中對於芝罘風土人情有不少文字介紹,對於在登州的概況和經歷也費了些筆墨。 芝罘:遠處看到的武器實際是畫在牆上的 1859年7月14日,費希爾等人到達芝罘,發現港內停泊有包括英屬在內的幾艘商業船隻,其中英國的商船主要從事鴉片貿易。上岸之後,費希爾發現,那是一個貿易之地,沒有一個士兵的蹤影,只有遠處岩石上有一個哨所,走近一看,空無一人,遠處看到的長矛等武器,實際上都是畫在牆上的。 從附近山上看芝罘 圖片由作者提供 海邊的小鎮很小,大約是邊長600碼(將近550米)的方形,顯得與港口的重要性不大相稱。這里的貨物沒有存儲在鎮上,而是馬上被運到鄉下。鎮上的房屋修造得比較講究,一般都是用石頭壘成,也有用青磚的,屋頂覆蓋瓦或海草。鎮上到處是騾子和馬,是往內地運輸的主要工具,一般把貨物放在麻袋裡,再把麻袋放在馬鞍馱架上。鎮上很多人家的房前都放有飼養騾馬的石頭槽,有點兒類似於西班牙小旅館的特色。 鎮上售賣的水果和蔬菜種類豐富,有蘋果、梨、桃子、杏子、李子、石榴等,還有不少沒成熟的葡萄。李子味道不錯,梨看上去很不錯,但是很硬,只能煮著吃,杏子和桃子味道比較差。蔬菜種類繁多,幾乎應有盡有,除了作為英國人最主要的蔬菜的土豆。費希爾等英國人想買幾頭公牛,但是當地人說這些牛隻夠耕種用,不能賣。當地人賣給他們幾只羊,每隻羊價格在一個半或者兩個輪孫英國貿易銀元。家禽十隻一元,雞蛋一百個一元。騾子三十元一頭。 費希爾說,芝罘的港灣非常適合船隻停泊,當時氣候也非常不錯,不過聽在這里度過冬天的英國人說,冬天北風來的時候非常冷,最低到了華氏12度(相當於攝氏零下11度多),並且自岸邊往海里40碼(36米多)的海水都結冰了。費希爾見到一個鐵匠在用煤鍛造,就問煤從哪裡來,鐵匠說是從鄉下的山裡,但是在這里煤只用於做鐵匠活,在冬天也不生火取暖,只是穿更多的衣服。費希爾觀察到,這里多數的房屋靠燒土炕取暖。 在離芝罘半英里外,有一個奇特的古老市鎮。這里以前曾有城牆環繞,但是現在幾乎沒留下什麼痕跡,除了四座孤零零的城門。這里的景象讓費希逗搏爾推測,最初海水可能是蔓延到老鎮的附近,後來隨著海水退去,新鎮因商業的需要而興起。 一天,費希爾一行人登上附近的山,經過幾個果樹環繞的小村落。靠近海邊的土地平坦而乾燥,不是很肥沃,但是開墾率很高,種滿了玉米、豌豆和其它豆類。在海邊,他觀察到一些潛水打撈貝類的當地人被太陽曬得膚色接近黑色。他覺得難以置信,一方面有的人接近黑人的膚色,而另一方面,那些在店鋪里和不出門的人的臉色白得像一塊生面團。 登州:英國人持槍強買了幾只羊 費希爾等人的船隻於7月18日上午九點離開芝罘,當天下午五點到達登州府海港落錨停泊。費希爾說,登州府包括兩座城牆圍起臘指鏈來的城鎮,一座離海岸約有半英里,最長的城牆與海岸線平行。另一座城的短城牆臨海,向內地延伸。兩座城鎮形成一個L型,只是中間被溪流分隔開來,沒有連接在一起。一個港灣與外城連接,有一個很窄的碼頭,便於船隻避風和裝卸貨物。拋錨之處是開放的,但是有一些遮蔽保護。從建在懸崖上的寺廟上可以俯瞰港灣盆地和城鎮的大部分。(作者註:從費希爾的描述看,臨海的城鎮應該指的是現在的蓬萊閣及周圍建築,離開海岸的城鎮才是真正的登州城,而那個停泊船隻的港灣,應該就是水城。) 從海上看登州府 圖片由作者提供 費希爾一行五人,包括船長、醫生和翻譯Adkins(作者註:中文名雅妥瑪,曾參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戰後談判和條約簽訂,1867-1870年任英國駐華使館漢文參贊)和一個中國僕人上了岸。由於找不到城門,發現城牆有坍塌損壞,容易攀登,於是五人就爬上了城牆,沿馬道行進。與在芝罘的友好經歷不同,五人很快被一群人圍住,推推搡搡,不讓再往前走。雙方差點兒就爭吵起來,費希爾說,英方一行盡量保持冷靜,解釋說他們此行的目的是為了禮節性拜訪登州知府,並希望買幾頭牛和羊,並且指出,一行人沒帶武器,不會傷害他們。但是這些解釋都沒有用,人群越聚越多,繼續推推搡搡。報警的鑼響起來了,英國人看到其他城牆上有士兵舉著旗子跑來跑去。費希爾等人被告知知府住在內城,並且把進城的城門指給他們看。 費希爾等人決定去拜訪知府,於是下了馬道,走向城門,身後跟著幾個好奇的當地人。進城之後,穿過幾條街道,城裡的人的表情很不友好,於是幾個人停下來商量,繼續前行是否太粗魯。當時已經是晚上七點,去拜訪知府太晚了,而且有可能城門關閉,回不到船上,如果繼續前行,回去之前就天黑了。而且他們也不清楚,經過大沽之戰後,知府大人對他們的態度會如何。而且費希爾的僕人混在當地人群中,聽到他們在討論,在接到如何處置英國人的命令之前是否將他們扣押。綜合考慮之後,英國人決定讓僕人代向知府致意,並告知明天上午再去拜訪。於是費希爾幾個人快速離開,回到船上。 第二天上午,英國人寫了一封信,表明購買牲畜的意願,並抱怨昨天受到的不友好的對待。翻譯雅妥瑪去送信,但是上岸後被一群人呵斥阻止,不讓人給帶信。雅妥瑪認為他們不敢承擔不送信的責任,於是把信扔向人群,返回船上。 當天下午,費希爾與船上四五位工程師等人上岸,腰裡都別著手槍,藏在衣服裡面。他們從城市稍微偏西一點距離上岸,爬到一座能夠俯瞰整座城市的小山(作者註:有可能是現在的田橫山)。當地的鄉村看上去不錯,但跟芝罘同樣存在缺水的問題。幾乎所有水系都乾涸了。外城是一個小窄長條,內城比較大,大致周長四英里(大約6.4公里)。內城有四座城門,有一些大的衙門或者廟宇,一些非常不錯的樹木。城內還有一座三四層的高塔,有些坍塌損壞,正在進行維修。北部的城牆高度大約接近35英尺(10.5米),整體狀況不錯。令費希爾驚訝的是,沒看到任何交通工具,只見到幾匹吃草的馬,而在芝罘周圍的路上經常能看到成群的馱運貨物的騾馬。 幾個人正在擔心買不到幾頭牛,突然發現大約40隻羊被趕著飛快向城內跑去。英國人趕緊追趕,從中截斷羊群,最後在半山腰的山洞裡發現一些羊。 英國人很慶幸這里離城比較遠,城裡人看不見。為了防止牧羊人的同伴回城裡報警,他們還派一個哨兵在高處瞭望,一旦有危險趕緊報告。費希爾說,他們很安靜地跟牧羊人商量價格,但是牧羊人很固執,不管出多少錢,一隻也不賣。這時候與費希爾同行的屠夫,一半由於飢餓,一半由於習慣,把其中一隻肥羊摔倒在地,同行的英國人也覺得確實需要新鮮的羊肉,就讓屠夫又挑選了五隻肥羊。牧羊人還是在靜默 *** ,既不說話,也不幫英國人把羊運上船。英國人准備把羊一隻只運上船,在這個過程中,同行的一個英國人的手槍掉在地上,牧羊人看了一眼,不說一句話,默默地幫忙把羊運到了船上。英國人把牧羊人帶上船,給了16元,價格比在芝罘時貴了不少。 這時候英國人發現知府大人派人送來一封信,問要幾頭牛,英國人要八頭,知府大人打發人送來三頭,說沒辦法再多了。英國人又等了一天,但沒有更多的收獲。 費希爾說,跟當地人的有些交流非常原始,英國人一般派人乘小船上岸傳遞信息,但並不是每次都有翻譯隨行。當地人願意交流時,如果他們沒帶寫好的信,他們會用火石在一塊平的石頭或者石板上寫上字,然後讓人帶上船。費希爾認為,除了那次強買羊,英國人的舉止贏得了當地人的好感,當地人慢慢地表現得比最初英國人到達時更有禮貌。 7月22日,英國船隻到達廟島群島的砣磯島。同年九月初,英國人在返回上海時,又在登州府和芝罘上岸。費希爾稱,在登州府時發現當地人變得非常友好,那裡的葡萄既便宜又好吃。在芝罘,英國人買了些糖和麵粉,然後於9月14日到達上海。 文 / 鄒新明 原文發表於《煙台晚報煙台街》 煙台晚報煙台街,一條有故事的街
Ⅷ 英國歷史大事年表1800到現在
公元1801年:合並愛爾蘭,"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成立
公元1805年:納爾遜將軍特拉法爾加海戰
公元1812-1815年:英美戰爭
公元1814年:史蒂芬森發明了火車
公元1815年:威靈頓公爵滑鐵盧戰役
公元1831年: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
公元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
而修建大本鍾;下加拿大叛亂
公元1837~1901年:維多利亞時代日不落帝國
公元1840年:《威坦哲條約》,紐西蘭建立
公元1840-1842年:鴉片戰爭
公元1851年:路透社由德國亞琛遷往英國倫敦
公元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
公元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
公元1863年:第一份正式足球比賽規則在英國創立
標志現代足球的誕生
公元1867年:紅河叛亂
公元1886年:倫敦塔橋修建完成
公元1896年:北岩勛爵創立《每日郵報》
公元1899年-1902年:第二次布爾戰爭
公元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
公元1921年:愛爾蘭獨立戰爭
公元1922年:BBC成立
公元1928年:弗萊明發現青黴素
公元1931年:澳大利亞成為獨立國家,加拿大獲得獨立
公元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
公元1947年:印巴分治
公元1948年:倫敦奧運會
公元1952年: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加冕
公元1961年:南非獨立
公元1966年:英格蘭舉辦足球世界盃並獲得冠軍
公元1970年-1980年:北海油田開始產油
公元2012年:倫敦奧運會
Ⅸ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
鴉片貿易給英國資產階級、英印政府、東印度公司和鴉片販子帶來了驚人的暴利。打破了中國對外貿易的長期優勢,使中國由二百多年來的出超國變成入超國。
1839年3月,林則徐抵達廣州後,勒令外國煙販交出所有鴉片,並承諾不要再販賣,並於6月3日-6月25日將大部分法律上屬於英國人的鴉片庫存全部銷毀。英國人把中國人的禁煙行動看成侵犯私人財產,覺得不可容忍,促成戰爭的爆發。
(9)英國1863年發生什麼擴展閱讀
鴉片戰爭是中國抗擊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第1次戰爭。英軍以較少的兵力、較小的代價戰勝了中國。究其原因,除了在客觀上敵人兵器佔有優勢,戰略戰術運用得當,能集中大部兵力轉沿海城市,佔領經濟命脈之地,戰斗中常以正面攻擊與側翼包抄相結合之外,在主觀上主要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政治腐敗中國封建社會制度到了19世紀30年代,更加沒落腐朽,不僅經濟停滯,十分落後,削弱了戰爭賴以取勝的經濟基礎,而且整個統治集團內部,彌漫著享樂苟安,貪污腐化氣息。
鴉片戰爭的失敗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社會性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外國資本主義從中國得到了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兩銀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協定關稅權、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一系列特權,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獨立主權。
《南京條約》簽訂後,美國、法國接踵而來,乘機索取特權,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此中國開始經受更加深重的苦難,中國人民面臨著更為復雜曲折的斗爭。
Ⅹ 英國重大案件發生時間
開膛手傑克(Jack The Ripper)是1888年8月7日到11月9日間,於倫敦東區的白教堂(Whitechapel)一帶以殘忍手法連續殺害至少五名妓女的兇手代稱。犯案期間,兇手多次寫信至相關單位挑釁,卻始終未落入法網。其大膽的犯案手法,又經媒體一再渲染而引起當時英國社會的恐慌。至今他依然是歐美文化中最惡名昭彰的殺手之一。
雖然犯案期間距今已達百年之久,研究該案的書籍與相關研究也日漸增多。但因缺乏證據,兇手是誰卻是各說其詞、毫無交集,因而使案情更加撲朔迷離。可是開膛手傑克的身影卻透過媒體、搖滾樂、玩具等物品不斷出現在今日的大眾文化之中。
◆犯案過程
開膛手的犯案地點集中在倫敦東區(East End of London)白教堂(Whitechapel)附近。這里在當時是著名的移民集散地,遠從俄羅斯和東歐來的數萬移民定居在此。由於收入微薄,此處早已成為貧窮與犯罪的溫床,街頭上流落著無家可歸的流氓與拉客的娼妓。雖然蘇格蘭場於1829年就建立全市巡邏網,但薄弱的警力仍難以負擔每晚有數萬妓女出沒的東區治安。
白教堂連續兇殺案
疑似兇手寄發的第一份訊息"Dear Boss"1888年8月7日一具女屍被發現陳屍東區的白教堂,死者是中年妓女瑪莎·塔布連(Martha Tabram),身中三十九刀,其中九刀劃過咽喉。同年8月31日凌晨三點四十五分,另一位妓女瑪莉·安·尼古拉斯(Mary Ann Nichols)被發現死在白教堂附近的屯貨區(Bucks Row)里,時年43歲。她不但臉部被毆成瘀傷,部分門齒脫落,頸部還被割了兩刀。但最殘忍的是腹部被剖開,腸子被拖出來,女陰也遭利刃嚴重戳刺。
由於該教堂附近甚少發生兇殺案,這兩件案子和之前的幾件殺人案件受到社會大眾的注目,有些媒體甚至以「白教堂連續兇殺案」(the Whitechapel murders)稱之,認為是同一名兇手所為。這樣繪聲繪影的描述引起當地居民的恐慌,於是警方在此投入更多的便衣警探巡邏,當地居民也組織巡邏隊維持治安。如此使人們相信此類案件將不會重演。
開膛手傑克
沒想到8天後,也就是9月8日凌晨五點四十五分,一位居住在漢伯寧街(Hanbury Street)29號的老車夫於其廉價出租公寓的後方籬笆里發現一具女屍,死者是47歲的妓女安妮·查普曼(Annie Chapman)。她與前位死者同樣被割開喉嚨,並慘遭剖腹,腸子被甩到她的右肩上,部分子宮和腹部的肉被兇手割走。其頸部有明顯的勒痕,據說死前曾呼救,但未引起注意。由於這是兇手第一次在住宅附近犯案,時間還是接近清晨的5點以前,卻未發出任何引人注意的聲響,此案成為日後人稱開膛手的兇手所犯下最著名的案件。
9月27日,中央新聞社(Central News Agency)收到一封用紅墨水書寫,並蓋有指紋的信,署名「開膛手傑克」(Jack the Ripper)。信中以戲謔的態度表明自己就是殺死妓女的兇手,並聲稱被逮捕前還會繼續殺害更多妓女。由於這封信以「親愛的老闆」(Dear Boss)起頭,日後便以此稱呼兇手寄發的第一封信。
9月30日凌晨一點,一名馬車夫於住家附近發現伊麗莎白·史泰德(Elizabeth Stride)的屍體。不同於前兩位犧牲者,這位44歲的瑞典裔妓女雖被割喉,但未遭剖腹,而是死於左頸部動脈失血過多。由於犯罪手法不同,有人懷疑此案的兇手與前兩起開腸剖腹的兇案並無直接關系。
就在大批警力趕到伊麗莎白·史泰德陳屍處時,凌晨一點四十五分左右,46歲的妓女凱薩琳·艾道斯(Catherine Eddowes)被發現橫屍在主教廣場(Mitre Square)上。除了同樣被割喉剖腹,腸子甩到右胸外,她還被奪去部分子宮和腎臟。由於巡羅的員警聲稱一點半時這里並無異狀,因而研判死者是在一點半至一點四十五分之間被殺害,並被剖開腹部。兇手行凶手法之俐落,讓多數人認為他可能是專業的外科醫生。
凌晨三點,一位搜尋可疑嫌犯的警員在高斯頓街(Goulston Street)附近發現件沾滿血的衣物,經過鑒定是凱薩琳·艾道斯身穿圍裙的一部分。而在衣物掉落的附近高牆上,發現疑似兇手用粉筆寫下的一行文字:「猶太人不是甘於被怨恨的民族!」("The Juwes are not The men That Will be Blamed for nothing.",但另有刑警記得是"The Juwes are The men That Will not be Blamed for nothing.")。之後警察督察長湯瑪斯·阿諾德(Thomas Arnold )到現場巡視並觀看這句留言,因擔心該牆上塗鴉天亮後被路人看到,反而激起反猶太主義者的情緒,當場下令擦去。
最後一位受害者
隔天,也就是10月1日,中央新聞社又收到一封明信片,內文同樣以紅墨水寫成。信里,寫信者自稱是「調皮的傑克」(saucy Jacky),並提到他打算「隔天再干兩件事」——一般認為就是9月30日凌晨伊麗莎白·史泰德和凱薩琳·艾道斯這兩起命案。另外,寫信者提到打算割下死者的耳朵寄給警方,這與凱薩琳·艾道斯遺體外耳損毀的情形類似。最後,寫信者同樣留下「開膛手傑克」的屬名。而日後便以寫信者自稱的「調皮的傑克」("Saucy Jacky")稱呼該信件。
10月15日,一封寄給白教堂一帶的居民自發組成的白教堂警戒委員會(Whitechapel Vigilance Committee)信再度引起大家的注意。信里附半顆腎臟,並以黑色墨水書寫。寫信者聲稱「來自地獄」,並說這顆腎臟取自「某個女人」(一般認為就是凱薩琳·艾道斯)身上,其中半顆被他煎熟吃掉。不同於前面兩封信,這封信沒有任何署名,日後人們便以開頭的「來自地獄」("From Hell")為此信命名。比起前兩封信,一般認為此信由兇手親自書寫的可能性最大。
11月9日一位多塞街(Dorset Street)上的房東托他助手到瑪莉·珍·凱莉(Mary Jane Kelly)的房間收六個星期未繳的房租,卻從窗口發現這位25歲的年輕妓女慘死在床上:她全身赤裸,頸部有勒痕,胸部和腹部被剖開,臉部的耳鼻和乳房也被割掉,據信被兇手拿到旁邊的壁爐烤熟吃掉(但有人認為是被兇手割下帶走)。一位鄰居宣稱昨晚,即11月8日晚上八點半時仍看到凱莉活著(不過她對凱莉的長相描述不完全正確),另外有鄰居聲稱當天凌晨四點左右有聽到一聲凄慘的女性尖叫聲。但可以確定的是,屍體發現的前一天晚上10點,凱莉曾出現在酒吧里。
瑪莉·珍·凱莉命案後,開膛手傑克似乎消聲匿跡:倫敦未再出現類似的命案手法,媒體對命案的興趣也逐漸褪去。但警方動員大批人力卻遲遲無法偵破案件,飽受包括維多利亞女王在內的英國各界人士批評,進而導致警界高層的異動。1892年,警方宣布停止偵辦白教堂連續兇殺案。
◆開膛手書信
綜觀整個開膛手犯案期間,警方和報業收到千百封關於案情的信件。有些信出自全心全意提供訊息協助捉拿兇手的人士之手,但其中絕大多數被認為對案情毫無幫助而被忽略。
也許這數以百計的信中,較吸引人的是那些宣稱兇手親筆寫的信件。這些信中絕大部分被當作騙局。許多專家指出這些信里「沒有任何一封」是真的,但其中卻很可能包含兇手真跡。經過近代和現在的權威人士驗證,有三封信最引人注目:
·《「親愛的老闆」信》:日期是寫9月25日,郵戳日期是9月27日,收件者是中央新聞社(Central News Agency),9月29日被送往蘇格蘭場。剛開始這封信被認為是個騙局,但當愛道斯的遺體被發現有隻耳朵部分被割掉時,信中被應證的「割走女士們的耳朵」("clip the ladys ears off")引起人們的注意。警方於10月1日公布這封信,希望有人能認得信里的筆跡,但徒勞無功。「開膛手傑克」之名第一次出現在這封信中,並在信件被公布後獲得世界級的惡名,大部分的胡鬧信件都模仿該信的筆調。連續兇殺案結束後,警方宣稱該信是一名當地記者的騙局。
·《「調皮的傑克」明信片》:郵戳日期是1888年10月1日,收件者是中央新聞社(Central News Agency),內文筆跡類似《親愛的老闆信》。信中提到兩位受害者 (即史泰德和艾道斯)將死在彼此附近:「此時的兩件事」("double event this time.")。有爭議的是這封信在兇殺案公布前就寄出了,而且不像是具有此類犯罪知識的怪人所寫,雖然它在案發前24小時更早以前就被加上郵戳,且後面相當長的細節為當地居民與記者所知曉。之後警署宣稱已確認該信是由特定記者所寫,而這位記者也是《親愛的老闆信》的撰寫者。
·《「來自地獄」信》:又被稱作《盧斯科信》(Lusk letter)郵戳日期是10月15日,白教堂警戒委員會的喬治·盧斯科(George Lusk)於1888年10月16日收到。盧斯科打開信件附送的小盒子時,發現裡面有半顆腎臟,不久將其保存在「酒之靈魂」(乙醇)的醫生說這是人類的腎臟。艾道斯其中一顆腎臟被兇手取走,而這位醫生認為寄給盧斯科的腎臟「貌似凱撒林·艾道斯被取走的那顆」,雖然他的發現十分不可靠[1]。該信的作者宣稱已經「煎熟並吃掉」另外半顆腎臟。關於這顆腎臟的說法不太一致:有人堅稱這是艾道斯的,但其他人認為這只是個「恐怖的惡作劇,而且僅僅如此。」
有些地方會列出另一封信,即日期是寫1888年9月17日,被認為是第一封使用開膛手傑克這名號的訊息。專家們相信這是封20世紀才被放入警方檔案,距離開膛手犯案時代已十分久遠的的現代贗品。他們察覺到這封信既無警印鑒以核對收件日期,也沒有早期調查員檢查過其是否是潛在證據。另外沒有任一當時的警察檔案曾提過該信,而且部分看過的人宣稱這封信是用圓珠筆書寫,而這要到開膛手傑克犯案後50多年後才被發明。
◆受害者
已確定的受害者都是中下階層的妓女,且除了瑪莉·珍·凱莉外,皆年趨中年卻無固定居。受害者都在隱密或半隱密的地方被殺,死前大多呈現酒醉狀態。死者的遺體顯示受害者喉嚨被割開,死後腹部往往被剖開,部分受害者甚至外陰被兇手切下。現在很多人相信受害者開始就被扼死,以防她們求救。一些屍體的內臟被取出,而根據屍體上的傷口,凶器被認為是如手術刀般銳利的刀,因此推斷兇手有相當程度的外科和醫學技巧,其職業可能是醫生或屠夫。
▲瑪莉·安·尼古拉斯
閨名瑪莉·安·沃克,綽號「波莉」。1845年8月26日出生,1888年8月31日星期五被殺。
▲安妮·查普曼
閨名愛莉莎·安·史密斯,綽號「黑安妮」。1841年9月出生,1888年9月8日星期六被殺。
▲伊麗莎白·史泰德
閨名伊麗莎白·古斯塔斯多特,綽號「長麗茲」。1843年11月27日生於瑞典,1888年10月30日星期六被殺。
▲凱撒琳·艾道斯
曾化名「凱特·康微」和「瑪莉·安·凱莉」,皆出自於以習慣法婚姻結為連理的丈夫湯瑪斯·康微和約翰·凱利。1842年4月14日出生,1888年9月30日星期日被殺。
▲瑪莉·珍·凱莉
到巴黎旅行後自稱「瑪莉·珍娜特·凱莉」,綽號「姜」。據稱1863年生於愛爾蘭蒙斯特的利麥立克或利麥立克郡一帶,1888年11月9日星期五被殺。
可能的受害者
當時其他遭到類似手法攻擊或殺害的受害者們羅列於下表中。這些受害者的資料十分有限,其中包括:
▲「費小仙」("Fairy Fay")
這是1887年12月26日一起無名兇殺案的死者綽號。死因被認定是「一根尖頭柱貫穿她的腹部」,一般認為「費小仙」是媒體一項與艾瑪·史密斯兇案(見下方)有關的烏龍產物:他們把艾瑪的朋友在艾瑪遭受攻擊後,提到艾瑪在兇案前一年耶誕節也受到攻擊一事誤認為另外一樁兇案。「費小仙」一詞直到艾瑪·史密斯兇案後多年才出現,且似乎出自著名歌曲《波莉多利都朵》(Polly Wolly Doodle)的歌詞:「好好享受吧,我的費小仙」(Fare thee well my fairy fay),現在並無任何證據顯示有這位受害者確實存在。在兇案發生地的紀錄里也顯示當時附近沒有位女性姓「費」。
▲安妮·密爾沃(Annie Millwood)
大約生於1850年,據聞是1888年2月25日一次攻擊事件的受害者,這次攻擊造成她「腿部與下半身有多處刺傷」而住院治療。之後她順利出院卻於1888年3月31日去世,死因很可能是某種自然因素。
▲艾達·威爾森(Ada Wilson)
據聞是1888年3月28日一次攻擊事件的受害者。她的頸部連中兩刀,但卻劫後餘生。
▲艾瑪·伊麗莎白·史密斯(Emma Elizabeth Smith)
大約生於1843年。1888年4月3日她遭到攻擊,一把鈍器貫入其陰道,造成會陰破裂。受到攻擊後她設法帶傷走回自己的租屋,回去後朋友們送她到醫院,在此她告訴警方其遭到兩三人圍攻,其中一人未成年。之後陷入昏迷,直到1888年4月5日去世。
▲瑪莎·塔布連(Martha Tabram)
閨名瑪莎·懷特,有時本名因拼錯寫成瑪莎·塔布蘭(Martha Tabran)。生於1849年5月10日,1888年8月7日被殺,身中三十九刀。基於某些不完整的理由,如缺乏犯案證據和行凶動機、地理和時間上近乎接近以及標準的攻擊方式,塔布連最常被認為是開膛手刀下另一位受害人,但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犯罪手法(穿刺,而非勒斃或割喉)。不過現在大家也接受兇手會改變犯罪手法,甚至戲劇性的變化。
▲「白廳之謎」("The Whitehall Mystery")
這詞指的是1888年10月2日白廳街(Whitehall)上新倫敦警察隊總部大樓地下室發現的無頭女屍。原本屬於這具屍體的一隻手臂在泰晤士河畔的皮米里科(Pimlico)被發現,另外一條腿被肢解後埋在屍體發現處底下,剩下的一手一腳則未找到,而死者的身分始終無法辨識。
▲安妮·法爾(Annie Farmer)
生於1848年,據聞是1888年11月21日一起攻擊事件的受害者。這次攻擊中她頸部被割開,鮮血直流以致差點喪命。幸好傷口不深,而這顯然是因凶器為鈍刀。警方懷疑這傷口純為自殘,故不久停止偵辦這宗案件。
▲蘿絲·米雷(Rose Mylett)
真名可能是凱撒琳·米雷,但又名伊麗莎白·「酒鬼麗茲」·戴維斯、「秀麗」艾莉絲或「克拉拉」。生於1862年,死於1888年11月20日。據聞她被「緊緊纏在脖子上的繩索」勒死,雖然有些調查員相信她是爛醉如泥時不小心被自己穿著的衣領勒住而窒息。
▲伊麗莎白·傑克生(Elizabeth Jackson)
一名妓女,1889年5月31日至6月25日其部分遺體自泰晤士河中陸續打撈出來。據聞這些屍塊是根據她失蹤前已有的傷痕辨識出來,顯然她死於兇殺案。
▲艾麗絲·麥坎錫(Alice McKenzie)
綽號「陶煙管」艾麗絲,並使用化名艾麗絲·布萊恩做為。她大約生於1849年並死於1888年7月17日。據聞死因是「頸動脈斷裂」但身上被發現另有數起小處瘀傷。
▲「賓奇街兇案」("The Pinchin Street Murder")
這是指1889年9月10日被發現的無頭屍,除了雙手未被割斷外,其情況類似「白廳之謎」。一份當時無法確認的推測認為屍體的確切身分是莉迪亞·哈特(Lydia Hart),即一名失蹤妓女。「賓奇街兇案」和「白廳之謎」常被認為是同一連環殺手所為,「他」因而被稱為「無頭屍殺手」或「無頭屍兇手」。然而開膛手傑克與「無頭屍殺手」是否為同一人或毫無關聯的兩者(但很可能在同一地區活動)已成為長久以來開膛手研究者爭辯不休的話題。另外,伊麗莎白·傑克生也被認為可能是「無頭屍殺手」刀下的另一位受害者。
▲法蘭西絲·寇爾(Frances Coles)
又名法蘭西絲·寇爾曼、法蘭西絲·哈金斯或綽號「橘發尼爾」。生於1865年,死於1891年2月13日。她後腦杓上的小塊傷口顯示曾被狠狠摔在地面,且喉嚨被割開。然而遺體上找不到其他肢解痕跡。
▲凱莉·布朗(Carrie Brown)
綽號「莎士比亞」,乃出自她酒醉時背誦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習慣。大約1835年生於美國紐約州紐約市的曼哈頓,1891年4月24日遇害。她被衣料悶死且隨後被利刀肢解。其遺體上發現外陰部有大撕裂傷,背部和腿部有輕微的割痕。雖然她的卵巢在床上被找到,但沒有任何器官被奪走,這是否為兇手故布疑陣則不得而知。當時,這宗兇案被拿來和白教堂兇殺案做比較,但倫敦警方堅決否定兩者的關聯性。
某些開膛手研究者援引傷殘男童的案例,認為他們也可能是開膛手犯案的對象,因為當時幾封宣稱是兇手寄給警方的信中曾不斷威脅將殺害幼童。
◆嫌疑犯
雖然開膛手傑克引起世人注目,但直到目前為止,並無明確的證據指出兇手是特定的幾個人物。相反的,隨著時間日漸久遠,研究者漸增,被大家認定的嫌疑犯越來越多,且身分遍及當時倫敦的各個階層;反倒是傳統上被認為嫌疑最重的幾個嫌犯,於更多資料發堀後逐漸被還清白。在此,將列舉出較具知名度的嫌疑犯。
下列是警方認為很可能是開膛手傑克的嫌疑犯(但請注意並沒有證據可供認定他們就是):
▲馬塔古·約翰·杜立德(Montague John Druitt)
(1857年8月15日 — 1888年12月1日)
取得律師身分後,他自1881年至1888年11月21日起長期擔任某間私立學校老師以彰其職。另外,他也是有名的運動家和業余板球員。由於不明的原因,1888年11月19日最後一次現身於一所位於布萊克希斯(Blackheath)的學校,兩天後宣告失蹤。1888年12月31日他的遺體被發現漂浮在泰晤士河上,檢查結果顯示其屍駭由於口袋放入大石塊,曾沉入河底數星期之久,警方因此推斷他於沮喪的情況下投河自盡。由於他失蹤與死亡的時間距離第五起兇殺案不遠,且他死後兇殺案不再發生,讓當時許多調查員認為他就是開膛手。然而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在凱莉兇案與他死亡之間,他曾在法庭上擔任合法代理人,且根據法庭紀錄,還曾為了座位的問題爭論許久。某些人認為這反駁了杜立德在凱莉案後精神崩潰的說法,而在麥維·麥克那登爵士(Sir Melville Macnaghten)的備忘錄,也就是最早認為杜立德有嫌疑的文件里,這位律師被誤認為一位醫生,由此進一步推論,福德瑞克·艾柏瑞(Frederick Abberline)偵探懷疑杜立德涉有重嫌。
▲塞維林·安東尼諾維奇·克拉索威斯基(Severin Antoniovich Klosowski)
化名喬治·查普曼,但與受害者安妮·查普曼無任何關系。他生於波蘭克拉索威斯基,但來到英國後取名查普曼。當時他住在倫敦,是個有暴力傾向的男人,或許懂些醫學知識,後來因毒殺三名女子的確切罪行處以絞刑。他曾一度是福德瑞克·艾柏瑞認為最有可能是兇手的嫌疑犯(參見喬治·查普曼(殺手))。
▲阿朗·柯明斯基(Aaron Kosminski)
(1864或1865年 — 1919年)
倫敦猶太人社群成員,1891年2月曾送入精神療養院治療。他被麥維·麥克那登警長備忘錄列入嫌疑犯之一,理由是他有許多疑點,如長的像主教廣場附近「倫敦巡警看到的那名男子」(這個說法僅見於該文件中,有些研究者認為麥克那登真正的意思是指倫敦警方的目擊證人約瑟夫·勞溫岱,然而其他人卻想到另種解釋:並未有權威性的資料顯示那晚有任何人出現在廣場附近。)助理長官羅伯特·安德森(Robert Anderson)與唐納·斯文森探長(Donald Swanson)的評述都宣稱「只有眼力好的人才看的到兇手。」(雖然有多種說法,但這可能是指目擊證人以色列·史瓦茲)。然而,他們宣稱因為證人不願意提供不利於猶太人的證據,因此不可能起訴。斯文森在他報告版本的邊注里提到,那個男人就是柯明斯基,並補充說他兄弟的家就在白教堂倫敦警局旁,而其被雙手反綁送入精神病院里,不久便死了。最後兩個關於柯明斯基的細節不太正確,因為他活到1919年。他的精神錯亂症狀有幻聽、擔心被其他人吃掉的恐懼和拒絕梳洗。在院里他被描述成沒有傷害能力的人物,雖然有一次他對著院里的服務員揮動一張椅子。近年來多數研究者認為他會被列入嫌犯名單里,兇案當時的反猶太主義情節影響大於其症狀與案情的關聯性。
▲麥可·奧斯卓(Michael Ostrog)
(1833年 — 1904年?)
職業騙子,曾化名和易容過。他被一位新加入調查的警官列為嫌疑犯,時間是1889年,也就是「真作五案」的受害人遇害隔年,但研究者找不到證據指出他犯過比偷竊和詐騙更嚴重的案子。事實上,紀錄顯示開膛手犯案期間他正在法國監獄里服刑,而這似乎成為一項難以動搖的不在場證明。他生前最後一次被提及是在1904年。
▲約翰·皮札(John Pizer)
(1850年 — 1897年)
皮札是住在白教堂附近的波蘭裔猶太人,從事製鞋業,警員隡金特•威廉•辛格(Sergeant William Thick)將曾其帶回偵訊。辛格顯然相信皮扎認識「毛皮圍裙」,即一名以襲擊妓女著稱的當地男子,白教堂連續兇殺案剛發生時,許多居民曾相信「毛皮圍裙」就是兇手。但他的嫌疑終究被撇清,原因是一次觀看倫敦碼頭大火中,一群警官談論起這一系列兇殺案時,皮札宣稱辛格早認識他好幾年了,言下之意是他被辛格逮捕乃出於惡意且缺乏證據。
▲法蘭西斯·塔布萊特「醫生」("Dr." Francis Tumblety)
(大約1833年 — 1903年)
似乎是未受教育或自學的美國人,他靠裝成專業醫師跑遍全美國和加拿大,偶爾遠赴歐洲干同樣的勾當。自認到是位女性貶抑者,他常把死亡與其病患連在一塊,雖然不確定此為有意或無意之舉。1888年法蘭西斯人在英格蘭,11月7日被逮捕,理由是「被控有下流猥褻的行為」,顯然針對其對同性戀性行為的喜好。11月16日他被保釋出獄。等待受審期間,他反而在11月24日逃到鄉下准備前往法國。有人認為他出獄後能及時犯下瑪莉·珍·凱莉兇殺案(11月9日)而隨後即遭到逮補。由於在美國犯下多起惡名昭彰的詐騙,他被逮捕的消息讓某些人認為他就是開膛手。他究竟是名殺手,或只是名受不當懷疑的怪人仍有爭論。塔布萊特被認為有嫌疑,是在兇案發生多年以後某位倫敦警察寄給一名記者的一封信里所提到,但沒人知道這位警員有直接參與開膛手一案的調查工作。而主張蘇格蘭場於1888年派遣一名警官前往美國,試圖將塔布萊特帶回來與罪案有關的說法在近年來的研究中仍是個爭議。
其他可能的嫌疑犯
還有一些被當時的記者等人點名為潛在的白教堂兇殺案嫌疑犯(但請注意並沒有證據可供認定他們就是),其中幾位著名人選是:
▲威廉·亨利·伯利(William Henry Bury)
(1859年 — 1889年)
自倫敦遷居蘇格蘭後不久,他於1889年2月10日勒死發妻愛倫·艾利奧(Ellen Elliot),而她曾是名妓女。在她死後不久,又在其腹部施與幾道傷口。有些人相信,這幾道傷口十分類似瑪莎·塔布連與瑪莉·安·尼古拉斯遺體上的痕跡。柏利向當地警方自首後便被列為嫌犯之一,雖然他宣稱並未涉及其他任何案件。不久之後他在蘇格蘭丹地(Dundee)被處以絞刑,罪名是他自己承認的謀殺妻子。
▲湯瑪斯·尼爾·克利醫生(Dr. Thomas Neill Cream)
(1850年5月 — 1892年11月16日)
一位暗地裡專門從事墮胎的醫生。生於蘇格蘭,於倫敦接受教育,在加拿大開業且之後轉往美國伊利諾州的芝加哥。1881年他被發現要為他幾位病人中毒,其中男女皆有,負起責任。起初,這起事件沒有他殺的嫌疑,但克利自己卻要求調查這些屍體,顯然這是個引起他興趣的嘗試。之後他被關在位於久利特(Joliet)的伊利諾州州立監獄,1891年7月31日被釋放出獄,理由是品行良好。到倫敦展開新生活後,他再度被控謀殺並遭到逮補,1892年11月16日處以絞刑。根據某些來源所述,他死前最後幾個字是說:「我是傑克....。」("I am Jack...")此話被詮釋為意指開膛手傑克,但也可能被蒙頭罩消音過。專家們根據參與處刑警官們沒提到這宣稱曾妨礙招供的理由,主張這個插曲也許本身沒啥意義的可能性大於此為後來捏造的故事。據聞開膛手犯案之時,他正在監獄里服刑。然而有些著作認為在被正式釋放前他能賄賂警官而離開監獄,或留下一個替身在他所住的牢房裡,但這兩種說法都沒法獲得權威資料佐證。(參見湯瑪斯·尼爾·克利)
▲弗雷德瑞克·貝瑞·汀尼(Frederick Bailey Deeming)
(1842年7月30日? — 1892年3月23日)
一名當時住在澳洲雪梨的水手,有位妻子和四個小孩。由被視為一名英國公民,1887年12月15日他被控破產而前往位在英格蘭的法庭。雖然最後被判處40天徒刑,但顯然他在1887年12月29日就被釋放,並試圖與妻小一塊逃到南非開普敦躲避債主。抵達不久他便因詐欺被當地警方盯上,於是又把妻小送到英格蘭,而自己前往新建立的約翰尼斯堡,從此他似乎消失了:沒有可靠的資料記載1888年3月到1889年10月兇案發生期間他的行蹤下落。他再度現身是在英格蘭的京士頓赫爾(Kingston upon Hull),在此他叫做哈利·勞森(Harry Lawson),即他眾多化名的其中一個。成功轉入職業騙徒生涯後,他顯然試圖與分居的妻子破鏡重圓。1891年7月,他們倆同孩子搬到雨山(Rainhill)的租屋,但這段重歸舊好於1891年8月11日他趁妻小睡覺時割斷他們喉嚨後嘎然終止。由於在他是以單身漢的身分引介到當地,並聲稱其家人是來拜訪他的姊姊與侄輩,所以很輕易解釋他們的失蹤。之後他向他房東女兒愛咪·馬瑟斯(Emily Mathers)求婚,並於1891年9月22日結婚。1891年11月2日這對新婚夫婦搭船離開英格蘭南安普敦,1891年12月15日抵達澳洲維多利亞州。1891年12月24日他殺了愛咪,把她埋在租屋底下,隨即離去。愛咪的遺體不久被發現,並引起當地偵查與尋找在英國其他屍體的行動,這也導致他於1892年3月11日被逮補,並於審判中判處絞刑,而當時的澳洲輿論認為他就是開膛手。據說他熟識開膛手被害人凱撒琳·艾道斯,並與她保持通信,但這個說法仍無法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