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中國人幾乎啥都吃:在飲食上「不講道德」
在飲食方面,中國人向來很少有什麼特定的禁忌,龔鵬程在《生活的儒學》一書中話說:「從比較文化史的角度看,中國人的禁食范圍最窄,幾乎什麼都吃。」即便是酒類這樣很多社會都曾從宗教上嚴厲禁止的事物,在中國歷史上執行得也不嚴格,而且常常隨著形勢的變化而波動;國家雖然多次禁酒,但多是出於實用性目的的臨時舉措,至於在全社會層面上達成禁酒的共識,或像美國那樣,以宗教為由將禁酒上升為國家政策和法規,那可說是從未有過。
這當然與中國社會的特殊性有關:作為一個至遲在秦漢時代就已建立起早熟的政治體系的國家,宗教在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中並不十分重要,而儒家又堅定秉持關注此世生活的信念,除了某些特殊儀式期間有飲食禁忌(如居喪期間不能飲酒或齋戒時要吃素)外,並無特定的嚴格戒律;甚至即使犯戒也不過只是受到罰款或「越禮」、「敗德」這樣的指責,除了虔誠的佛教徒之外,基本不必擔心死後要受地獄之火炙烤。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飲食禁忌
在其他社會中,這卻往往攸關重大。在基督教傳統中,酒和麵包象徵著基督的血與肉,社會學家塗爾干認為一些社會禁酒的起因可能就在於「(葡萄)酒和血的外在相似性」,有著祭祀上的重要性。近代以來歐美社會的禁酒運動,雖然常舉出「飲酒引發犯罪」這一看似世俗的理由,但實際上背後的推動力往往來自宗教界。在經歷了工業化和城市化之後,像衛斯理這樣的宗教人士擔憂於社會的失序和混亂,認為飲酒是一種墮落的不良習慣,試圖在人們心中重建道德秩序。1809年誕生於英國的素食主義運動,就是源於當時一群「聖經基督徒」(Bible Christian)教會的成員聚在一起發誓禁食酒肉。到19世紀中期,英國興起大規模的禁酒運動,以至於在全國各地的數千個禁酒集會上,與會者都用飲茶來表明自己反對飲酒的態度。這一風潮後來吹到美國,在1920年代前後禁酒運動高潮的時期,不飲酒被視為一個優秀基督徒有別於那些「墮落的天主教徒」的素質,因為天主教領聖體儀式中的「酒和餅」象徵著基督的「血和肉」,而新教反對偶像化,認為不飲酒是恪守教義、對家和共同體負責的表現。
在伊斯蘭教國家,飲酒也是笑棚坦被嚴厲禁止的行為,甚至連咖啡,由於一度被視為一種酒精飲料,也不被許可。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小說《我的名字叫紅》中的教長就宣稱:「飲用咖啡是一項嚴重的罪行!」按照伊斯蘭教法,飲酒可被處以公開鞭笞的刑罰。在世俗主義占上風的20世紀初期,伊朗國王禮薩汗便以公開飲酒表明自己對教士階層的蔑視;然而在巴列維王朝1979年倒台之後,飲用和售賣酒類在伊朗再度成為遭到嚴禁的非法行為。有時世俗的共和政權也禁止飲酒,例如利比亞的卡扎菲在1969年政變中推翻國王上台後最初的政策之一就是實施禁酒。並不奇怪的是,由於既需要提神和亮又不能喝任何帶酒精成分的飲料,因而在中東和英國一樣,最終不喝任何酒精的茶都成了當地社會根深蒂固的習慣。
中國人在飲食上「不講道德」
不獨對酒類,在對其它「成癮性非必需品」的態度上,中外的差異也是如此。茶飲料由於不含酒精,很難使人把它和「罪惡」聯系起來,因而無論在中東還是歐美,都未遭遇反對;但在金代,朝廷官員卻由於茶葉消耗量大增,消耗國家財源而紛紛要求禁茶。金宣宗元光二年(1123),據省臣奏:「今河南、陝西凡五十餘郡,郡日食茶率二十袋,袋直銀二兩,是一歲之中妄費民銀三十餘萬也。」(《金史》卷四九食貨志四)當時禁茶的措施包括:規定飲茶者的范圍,不得隨意儲存、饋獻和出售茶葉。
即便是紙煙這樣看來明顯危害健康的成癮消費品,中國最初也並未把它和道德聯系起來。據劉文楠《近代中國的不吸紙煙運動研究》,中國人早先反對吸煙的理由都是「會引起意外火災」,而且往往僅限於特定范圍;而直至19世紀中葉之後,「在英美基督教節制觀念興起的背景下,對酒精和其他成癮品如鴉片、煙草等的批判才開始與『個人品性』、『意志』、『節制』這類帶有強烈道德色彩的詞彙聯系起來」,而這本身「帶有很強的道德和宗碰桐教色彩」。但盡管如此,從後來1930年代初國民黨推動的新生活運動來看,之所以禁煙,其給出的理由也大多都像當年曹操的禁酒令一樣,是出自現實考慮:煙酒屬於不正當消費,民眾應杜絕不必要的浪費。在這一點上,國共兩黨的考慮點幾乎一樣。相比起來,伊斯蘭地區和歐美卻慣於將吸煙視為罪惡——最著名的可能就是希特勒,他素食、禁酒,還是激烈的禁煙者,認為靠吸煙獲得樂趣比燒死猶太人還邪惡。
從對待酒、茶、煙的態度可以看出,中國社會(尤其是政治家)往往更多是從社會秩序、國家財源等政治角度來思考其利弊的,而極少會上升到認為消費它們屬於「罪行」,乃至其本身是否「邪惡」的地步。如果在意的僅僅是這種現實中可能造成的社會危害性,那麼在情勢發生變化時,它們就很可能不再被視為具有危害,而無法構成社會共同體必須遵守的絕對禁忌。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何中國人在飲食方面百無禁忌——因為他們無須擔心觸犯戒律。這歸根結底是因為中國社會的宗教性最為淡漠,很早就建立起了世俗政治主導的社會秩序。但凡宗教居於較重要地位的群體,總會有一套嚴格的飲食禁忌,因為這是他們保持自身特性的重要規范。在《聖經舊約·利未記》中,上帝列出了長長的禁食清單;伊斯蘭教除了眾所周知的禁食豬肉外,據清初回族學者劉智《天方典禮》記載,還禁食鷹、鷂、虎、狼、狗、獅、豹、熊、象、狐狸、貓、驢、騾、龜、蛇、蟹、鱉、青蛙等,此外還禁食血液、自死物和未誦真主之名所宰之物。
相比起來,中國人給人的印象差不多是「什麼都吃」,而這在西方人眼裡看來,往往顯得不是稀奇古怪,便是貪婪墮落,因為從他們自身的角度來看這難以接受。美國外交官Edmund Roberts 1832年到訪廣州,事後有這樣的記錄:「他們的生活習慣最為墮落殘忍;賭博四處流行,並且已然上升到一種毀滅而且罪惡的地步;他們服用致命葯物和烈酒給自己帶來快感;他們還是粗暴的雜食家,地上跑的、走的、爬的、天上飛的、水裡游的,實際上幾乎所有可以吃的東西,不管是海里的、還是土裡的,哪怕是別人看來最惡心的東西,他們都會貪婪地往嘴裡送。」反過來,中國人則很難理解外國人放著美食而不吃——例如歐洲到處橫行的大閘蟹。
的確,中國歷史上極少特地禁食某種食物——即便有,也不是出自所有人都認可的宗教戒律。梁武帝雖然戒酒肉,但他並沒有具體針對哪一種肉食,此後的帝王從未再發布類似的詔令;唐代倒是禁止捕殺或食用鯉魚,但那僅僅是因為唐朝皇室的「李」姓與「鯉」同音,而一旦唐朝滅亡,這禁令自然也失效了;雖然歷代也禁止屠牛、吃牛肉,但這只是因為需要牛來耕地,而不是像印度那樣把它視為「聖牛」——在印度,早在5世紀的笈多王朝時期就已下令,將殺死一頭母牛等同於殺害一位婆羅門祭司,認為這是極其嚴重的罪行。人類學家馬歇爾·薩林斯曾說美國是「聖狗之邦」,因為狗在美國是禁食的,但中國的狗肉館也多的是,只是近年來受新傳入的動物保護思潮的影響,才開始有組織反對吃狗肉。
『貳』 d'absinthe 酒
應該叫"雙面精靈Absinthe苦艾酒 "
1908年某日,一個瑞士農夫在自己的農莊裡殘忍地殺死了全家人,然後把屠刀一扔,瘋了一樣地跑了出去,那把沾滿鮮血的屠刀旁邊,是一瓶只剩下一半的Absinthe苦艾酒……Absinthe的歷史充滿了爭議,喜歡它的人奉它為「綠精靈」,而厭惡它的人把它當成致人精神錯亂、引發社會問題的「綠色惡魔」,可謂毀譽參半。那Absinthe苦艾酒到底是精靈還是魔鬼呢?
藝術家的戕害
藝術家好酒似乎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因為酒精確實能讓人超越理智,以至不凡。古今中外,有多少藝術家和酒的淵源成為千古佳話,像李白與白酒,葉芝和葡萄酒,伯恩斯之於威士忌。然而,沒有一種酒精飲料能像Absinthe那樣引爆如此多文人和藝術家的創作靈感,甚至於沉淪。海明威在他的多部著作中表現了對Absinthe的熱愛, 每當他故事中的主角失落時,都會喝Absinthe來忘卻憂愁;法國文學家王爾德曾經因為Absinthe醉卧街賀薯頭,他這樣形容喝Absinthe的感受:「Absinthe可能是世界上最富詩意的東西,一杯Absinthe和一輪落日又有什麼區別呢?我感覺大簇大簇的鬱金香,撫弄著我的腳,讓我忘憂,進入幻覺,隨之,所有的煩惱都結束了。」最驚世駭俗的莫過於梵高了,他喝下Absinthe後竟然剪下了自己的耳朵……莫奈、高更、德加、畢加索、愛倫坡等人無一不和Absinthe結下不解之緣。
可以這么說,Absinthe對歐洲文藝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西方學者研究梵高的生平和作品之後,曾經得出一句結論「沒有Absinthe就沒有《向日葵》」。然而,這些藝術家們溺愛般的渲染和荒唐行為卻給了Absinthe的反對者們大量口實證明Absinthe有讓人精神錯亂的副作用。除了「瑞士農夫兇殺事件」和實驗室里一隻只用來做實驗的小白鼠,他們成為最有公信力的例證。
Absinthe從輝煌走向沒落
Absinthe是一種高酒精度(50~75%)的草本液體蒸餾酒,其歷史可以追述到18世紀的末期,一個叫Pierre Ordinaire的法國醫生用苦艾(Wormwood)、茴香、茴芹、牛至和其他草本植物蒸餾後再摻入酒精給他的病人當葯喝下去治病,酒液碧綠透明,氣味很怪,口感極苦,特殊成分是酒液里的苦艾腦(Thujone),它類似於大麻中的有效化學成分,是Absinthe致幻作用的來源。
後來,法國酒業巨人Henri-Louis Pernod從Ordinaire醫生那裡拿到了這個配方,並很快將Absinthe(當時叫Extrait d』Absinthe)推廣到全法國。由於它特殊的口感及飲後的至「High」感受 ,一經推出馬上就風靡全法國,直至全歐洲。人們逐漸把它當成一種休閑飲料,成為餐前飯後、作樂解愁的第一選擇,無論是勞工階級還是上流社會都很迷戀這個酒。勞工階級用它來消除一天的辛勞 , 上流社會借它來忘記孤單的生活型態。Absinthe還有催情的效果,19世禪激者紀末,享樂主義蔓延法國,舉辦波希米亞飲酒狂歡會的紅磨坊盛極一時,那個時候男歡女愛絕少不了Absinthe的挑逗。後來,又有很多人傳說喝了這酒可以看到綠精靈陪他一起嬉戲,於是Absinthe就得到了「綠精靈」(La Fee Verte)的經典愛稱。
到了19世紀末期,全法國的Absinthe年消耗量達到了二百萬升,足見其受歡迎的程度。時值法國葡萄酒產業正在遭受葡萄根瘤蚜的摧殘,葡萄酒生產商們驚恐不已,怕失去在法國酒產業的統治地位,這部分人也成為後來反對Absinthe的主要力量。
Absinthe隨後的遭遇正應了中國的那句古話——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一場轟轟烈烈的禁酒運動席捲歐洲,由於Absinthe的高酒精度和致幻作用造成的道德風險,以及對葡萄酒產業的嚴重威脅,導致這個禁酒運動在法國的矛頭直指Absinthe。1915年,法國政府在強烈的抗議聲中徹底禁絕Absinthe的生產和銷售,引得怨聲載道,那些堅守到最後的酒徒們狂呼:「法國鉛碼文化殘缺了!」隨後不久,部分歐洲國家也實行了同樣的禁令。
Absinthe是葯不是毒
把酒徒所有過激的行為都算在Absinthe頭上的做法只能看作是欲加之罪。就拿「瑞士農夫兇殺事件」來說,人們一味強調他事前喝了Absinthe,卻對他之前喝的大量葡萄酒和其他烈酒輕描淡寫。不過冤枉歸冤枉,部分質量低劣的Absinthe對人體確實有傷害,哪怕僅僅是慢飲小酌。由於用料的標准不夠,生產商往往會向這些酒里添加大量的乙酸銅色素,以獲取碧綠的顏色,而為了在兌水後形成和高檔Absinthe一樣的濃度,他們還會加入銻化合物。
這兩種化學添加劑對人體的危害是很大的。就基酒而言,這些酒所用基酒的純度也低於平均標准,甲醇含量偏高。說到這,順便提一下識別低檔Absinthe的一個小竅門,那就是觀察酒精度,由於蒸餾不到位,所以低檔Absinthe的酒精度不會太高,一般也就在45%左右。
別看Absinthe的酒精度這么高,還有致幻作用,但和其他酒一樣,適度飲用不僅不會割下自己的耳朵,並且對身體還是有好處的。
1844年,在阿爾及利亞打仗的法國軍人偶然間發現感冒發燒後喝一些Absinthe會好得快些,而且好像提高了免疫力,所以這些軍人飲水的時候也喜歡滴幾滴Absinthe在裡面,算是喝「補品」了。這樣做的科學性直到1975年才被證實,一個叫Kaul的醫生發現稀釋過的苦艾油具有殺菌的效用。再後來,Gilani和Janbaz通過在小白鼠身上的試驗證實苦艾還能保護胰腺不受四氯化碳和醋氨酚的損害。
綠精靈回人間
到了1998年,經過廣大民眾的呼籲和政府部門詳細的研究之後,英國首先取消了對Absinthe的禁令。兩年之後,Absinthe的故鄉——法國也取消了禁令。但百年禁錮還是對Absinthe造成了巨大的損害。最明顯的就是通曉傳統生產工藝和技法的人幾乎都已去世,讓人扼腕不已,而市場上現在所銷售的Absinthe多是靠色素和香精來調配出需要的顏色和味道,這與百年之前的Absinthe已經相去甚遠,僅能得其形似罷了。好在目前一些專事生產Absinthe的廠家通過不斷改進配方,把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含量控制在最低,酒的口味也在不斷提升。
無論Absinthe能否重現昔日的輝煌,這個綠色小精靈終究浴火重生,返還人間了。我們又可以找一個燦爛的下午,曬著溫暖的陽光,坐在街邊的圓桌旁,淺啜一口Absinthe,讓這綠精靈帶著禁錮百年的激情沖進心房,然後閉上眼睛,思緒縹緲,彷彿坐在了莫奈和梵高的身旁……
『叄』 禁酒令的國外情況
基於清教徒的背景,美國亦是西方社會具有最強烈禁酒情緒的國家之一(另一些是北歐國家)。美國禁酒令是依據1919年1月16日批準的美國憲法第十八修正案和1919年10月28日通過的Volstead Act來實行,在1920年1月16日第18憲法修正案生效日開始執行,由聯邦禁酒探員(警察)執法,推行禁酒令的驅動力主要來自於共和黨和禁酒黨。 在美國,公開飲酒是犯法的。21歲以上的人才可以買酒(包括啤酒),亦因此買酒需要出示年齡證明(美國沒有統一的身份證制度),而且只能在限定地方買到(啤酒可以在某些地區的超級市場買到,其他酒類有專門的店鋪發售)。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的兩個女兒曾經因未成年飲酒引起舉國嘩然。
戒酒運動組織也有希望禁酒的分支,這些組織在全國性禁酒開始前就已經給美國帶來許多改變,在1905年的時候有三個州宣告酒是非法,1912年增加到九個,到1916年時,48個州里有26個禁止酒的買賣。雖然酒的販賣已是非法,但仍然很容易可以在地下酒吧(speakeasy 輕聲說話)和其它地下組織買到,地下酒吧的名稱源於買者須輕聲說服看門人讓他們進去,看門人的工作是過濾看起來像禁酒探員的人,探員們沒有強行進入的職權,因此如果看門人不同意他們就沒辦法進入。也有很多人留有私人吧台,用來招待訪客。大量酒品從加拿大經陸路或五大湖走私進來,還有從法國的聖皮耶與密克隆群島,還有東岸甜酒經營走私線等。合法和不合法的家庭釀酒在禁酒令時期都很流行,家裡可以合法釀造一定數量的葡萄酒和蘋果酒。也有一些商業販賣的葡萄酒,但只能從公賣局手中購買來供宗教儀式使用,特別是天主教和美國聖公會的聖餐,還有一些猶太教的儀式。賣「麥芽和蛇麻草」的商店在全國各地冒起,很多前釀酒廠轉為販賣從麥芽提煉出來的糖漿,表面上是為了烘焙和「飲料」的用途。
用醫生處方可以買到威士忌,處方上雖然有清楚標記醫療用途外的所有其他用途都是非法,但很多醫生還是隨意填寫發放這些處方,葯劑師也不會問任何問題,「病患」的數目因此戲劇性的大量增長。官方從未嘗試限制這些行為,所以很多人用這個方法來獲得酒,據估,醫生隨意發放的處方一年消費了超過一百萬加侖的酒。
美國禁酒令的限制只在於酒的製造、販賣和運輸,不包括酒的持有和飲用,因此在第18憲法修正案前就已經買或製造的酒在整個禁酒令時期都可以合法供應。
有一些成就卓越的國民和政治家後來也承認曾在禁酒令時期喝酒,例如哈定總統就讓自己白宮的私酒庫存一直是滿的,雖然他當參議員時候是投支持禁酒令一票,法律與具體實踐間的差異導致許多人對官方的鄙視,有一些禁酒令的執法者收取賄賂換取對幫派非法釀造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美國禁酒令在實行上有很多問題,事先估計推行禁酒令須要的花費是大約六百萬元,但在一段時間後更多人非法飲酒,更多的錢流入幫派口袋,幫派然後再用這些錢賄賂官員來忽視他們的非法行為,推行禁酒令的花費因此增加,這些錢有時候最終流入貪污的禁酒執法者手中。
禁酒令提供了有組織犯罪的獲利機會,他們接管酒的進口(私酒業)、製造和銷售,最著名的私酒業者之一艾爾·卡彭(Al Capone),他的犯罪帝國主要就是利用由從非法販酒得來的利潤建立。
因為酒的製造主要是在犯罪者和秘密家庭釀造者手中,因此品質差異很大,有些人在喝了從工業酒精和有毒化學品製造的家庭私酒後瞎掉或者是腦部受損,其中一個特別惡名昭彰的事件是關於一個叫牙買加生薑(Jamaican ginger)的醫療偏方,使用者稱之為「傑克」,它有非常高的酒精含量因此被那些想繞過禁酒令的人飲用,美國財政部下令改變其配方使其無法飲用,有些無良店家便將傑克摻入工業用可塑劑以瞞騙政府測試,結果導致數以千計的受害者足部和手部癱瘓,這些癱瘓經常是永久性的,還有一些業余蒸餾愛好者用老舊的汽車冷卻器來蒸餾酒飲,這樣生產出來的產品會有過高的鉛鹽含量,常導致致命的鉛中毒,非專業蒸餾對生產者也是一種危險,因為差勁的蒸餾器有時候會炸掉。也有不少含酒精產品酒精含量剛好在法定限制之下,稍微加工後這些產品可能可以和真的酒一樣,其中一個叫淡啤酒(near beer),剛好在法定0.5%的限制之下,雖然差不多是無酒精,但它提供了詳細按部就班的教學說明書,告知買者什麼是他們不該做的,消費者因此可以很容易的按照提供的簡單教學自己製造含酒精啤酒。
在1933年2月17日布萊恩法(Blaine Act)通過,將沃爾斯泰德法修正為容許3.2%酒精含量的飲料。同年12月5日第21憲法修正案通過,廢止了第18憲法修正案。
很多1920年代的社會問題被歸成禁酒時期問題,高利潤、動輒使用暴力的酒品黑市的繁榮,敲詐勒索因為執法官員的腐敗而盛行,烈酒的走私利潤較高使得烈酒反而更為流行,執行禁酒令的花費很高,又失去了來自酒品的稅收(約5億美元一年),使得國庫大受影響,1933年第21憲法修正案通過而撤消禁酒令,這使得有組織犯罪因來自合法賣酒商店的低價競爭,幾乎失去他們所有來自酒品黑市的利潤,但不久後這些有組織犯罪就改為販賣非法毒品。有一種觀點認為黑市會興旺是因為有非法的產品存在,因此有人將現代「向毒品宣戰」與禁酒令時期相比,但也有人認為這種比較不正確。
禁酒令對美國釀酒產業有顯著的影響,禁酒令結束後,之前存在的釀酒廠大約只有一半重新開始營業,許多小型的釀酒廠就此永久倒閉。因為主要只有大型釀酒廠得以存活,美國啤酒被批評為缺乏個性、是大量生產出來的日用品,許多啤酒評論家們對美國啤酒品質的下降和種類的減少感到悲嘆,弗利次·梅塔格(Fritz Maytag)提倡的小型釀酒革命幫助美國釀酒業從後禁酒令的憂郁期醒來。
禁酒在美國甚至被提升至國家意志的高度在1917年,由於美國憲法第十八修正案,美國成為禁酒的國家。當時政府在憲法的修正案通過後執行禁酒令,維持了13年零10個月19日17小時31分鍾,直至1933年12月8日下午5時31分才被撤銷。在美國很多地方,特別是南部和中西部,仍然有禁酒的縣或鎮(稱為dry counties或dry towns),但研究顯示在禁酒區,醉酒駕駛而導致交通意外的機率比非禁酒地區高。 加拿大為禁酒令在1898年辦了一次正式但不具約束力的公投,結果51.3%贊成48.7%反對,投票率44%,除魁北克外所有省支持者都是多數,魁北克反對票達81.1%,雖然多數贊成但威爾弗里德·勞雷爾(Wilfrid Laurier)政府決定不引進聯邦禁酒法案,可能原因是魁北克的強烈反對。因此,在20世紀前20年加拿大的禁酒令是由各省自行通過法律實行,愛德華王子島在1900年第一個引進禁酒令,亞伯達和安大略在1916年,魁北克在1918年通過法案決定將在1919年禁酒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過因為一戰在1918年就結束因此此省從未實施禁酒令。
加拿大各省後來撤銷她們的禁酒法律。這些撤銷大多發生在20年代,魁北克第一個在1920年,它是實施禁酒令時間最短的省;愛德華王子島最晚在1948年;亞伯達和薩克其萬在1924年撤銷;
在發現此法無法落實後,戒酒運動擁護者轉而利用酒飲控制委員會,成功施壓使所有省份和領土政府盡量縮減酒的銷售可能性。 俄羅斯帝國1914年開始一種變相禁酒,蒸餾酒被限定只能在餐廳販賣,此法在俄國革命和俄國內戰混亂中繼續實施延續至蘇聯時期,直到1925年為止。
1985年-1987年間,戈爾巴喬夫頒布了部分禁酒的《關於消除酗酒的措施》,伏特加、白酒和啤酒的價格被抬高,銷售的時間和數量受到限制,飲酒場景被從電影中剪輯掉,伏特加生產轉入地下。 印度一些地區禁酒,例如古吉拉特(Gujarat)和米佐拉姆(Mizoram),某些國定假日如獨立日和甘地出生紀念日不應喝酒。
巴基斯坦從1947年開始允許酒的自由販賣和使用,但在1977年,若菲克·阿里·布托(Zulfikar Ali Bhutto)總理下台前一個禮拜定出限制,自此後,只有非穆斯林的少數族群如印度教徒、基督徒和瑣羅亞斯德教徒可以申請買酒許可,每月的配額量取決於他們的收入,通常是約5瓶酒或100瓶啤酒,在這個1億6千萬人口的國家,只有約60個可以賣酒的集市,且只賣合法的酒釀,在拉瓦品第(Rawalpindi)是莫里啤酒(Murree Brewery)。禁酒令由伊斯蘭思想委員會監督,受到嚴格執行,不過宗教少數族群們常將他們的買酒許可賣給穆斯林,酒的黑市也一直存在。
孟加拉也執行禁酒令,但一些有執照的旅館和餐廳可以賣酒給外國人,外國人(本地人不行)可以進口少量酒供私人使用。 在澳洲各處偏遠地區分布許多禁酒的原住民社區,將酒運入這些社區會受到嚴重懲罰,使用的載具也可能會被充公,在北領地的禁酒地區,所有用來運酒的運輸工具都會被沒收且不得上訴。
澳洲有不少地方曾經禁酒,包括首都堪培拉,此地曾在1910年至1928年禁酒,政治家金·歐馬利King O'Malley)在首都特區剛成立時,在當時還在墨爾本的聯邦國會立法將之定為禁酒區,聯邦國會在1927年從墨爾本搬至堪培拉後,新國會最早通過的法案之一就是廢除歐馬利的禁酒令。
一些墨爾本的周邊城鎮曾長時間禁止賣酒(不限消費),其中一兩個還存在,阿斯科特溪谷(Ascot Vale)在剛設立時是禁酒小鎮,但很快就有旅館在城鎮外緣設立。
與之相似,農業小鎮米爾都拉(Milra)在1887年剛設立時也是禁止賣酒,這是由她的建立者恰飛兄弟(Chaffey brothers)制定,但酒隨時可以從附近的溫特沃斯(Wentworth)買到,最終禁令解除。
阿拉伯國家、北非和中亞
沙烏地阿拉伯完全禁止酒的生產、進口或消費,並對違反者設立嚴厲懲罰,包括從數個禮拜到數個月的監禁並可能遭到鞭打。科威特也一樣。雖然這是沙烏地阿拉伯的官方立場,但有錢到足以藐視法律的居民經常違反,國內也有一些地方可以買到豬肉和酒。在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聯軍禁止部隊飲酒以示對當地信仰的尊重。
卡達禁止酒的進口,在公共場所喝酒或暈醉可能會導致入獄或是被驅逐出境,不過在有執照的旅館餐廳和酒吧可以買到,卡達的外國居民也可以從合法管道取得酒。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將買酒限制為只有有居住許可證,而且有內政部的買酒執照的外國非穆斯林人得以買酒,不過酒吧、俱樂部和其他有買酒執照的設施不受這種限制。
最早允許飲酒的中東國家是巴林。它是有名的最進步和最早繁榮的海灣國家,受那些穿越堤道從沙烏地阿拉伯來的人的好評。
伊朗在1979革命後不久開始限制酒的消費和生產,並對違反者給予苛刻的懲罰,不過官方承認的非穆斯林少數民族可以生產葡萄酒,供他們自己消費和宗教儀式如聖餐禮使用。
在塔利班統治阿富汗期間,酒被禁止,塔利班被趕走後,對外國人的禁令取消,外國人可以在一些商店出示護照證明自己是外國人買酒。
利比亞禁止進口、販賣和消費酒,並對違反者重罰。
『肆』 「禁酒令」的法律規定到廢止,談談你對法律作用的看法
1920年1月16日,美國紐約。街道比平常的日子更加熱鬧,街上的貨運車輛只是在運送一樣東西,並一直到深夜,這就是酒。因為午夜之後,進入1月17日,美國憲法第18號修正案——禁酒法案就會生效,任何製造、售賣、運輸酒精含量超過0.5%以上的飲料,以及聚眾飲酒皆屬違法。
從這一天起,美國進入了長達14年的「禁酒時代」,一個經濟高度繁榮卻無法飲酒的時代。 清教徒、一戰與工廠 美國人民反感酒精,比較根源的原因在於他們是清教徒的後代。最早登錄這片熱土的「美國人民」是乘坐五月花號來的。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清教徒。
為了躲避英國國內宗教迫害,這些人遠跨重洋來到新大陸,開始他們自己所理想的生活。清教徒對自己的生活嚴苛,崇尚節儉自製,甚至帶有些苦行的宗教思想。他們當中不乏社會學家、經濟學家等高級知識分子,還有很多人是大資本家,這些人當年在英國是給克倫威爾的「新模範軍」、「鐵騎軍」投資的。什麼?你說那不是20世紀的事情了?好吧, 其實在禁酒令頒布前,美國各州開始有組織、自發的禁酒。19世紀中期,美國一些地方開始?用法律手段約束喝酒者。
1846年,緬因州首先通過了官方禁酒令,其他一些州效仿。禁酒運動開始官方立法階段。進入20世紀以後,立法禁酒的潮流漸成氣候。1905年的時候有三個州宣告酒是非法,1912年增加到九個,到1916年時,48個州里有26個禁止酒的買賣。 「禁酒令時期」,禁酒運動推動者大部分是白人新教徒,一些道士們堅持將「禁酒」納入法律體系之中。反對奢華縱欲、主張的清教傳統之下,讓人們反對飲酒的理由可以有一萬個:飲酒傷身、醉酒鬧事、酒後危險工作……歸根結底,酒是萬惡之源。這種思想一直在美國這片宗教自由的土壤上生根發芽,主張禁酒者們等的就是一個機會,那麼1917年,這個機會來了。
新教衛
勤儉節忍
1917年,一戰已經進行了3年多,德國恢復「王牌武器」無限制潛艇戰,美國借商船被擊沉的機會宣戰。當然對於禁酒者來說,機會來了——戰爭需要大量糧食,如果還在用糧食釀酒那會是多麼的不合時宜(葡萄酒哭暈);同時,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美國也不乏德裔移民,而大部分的德裔移民從事的就是釀酒行業。當時戰爭中的美國,德文報紙不能印,德國啤酒不能喝,這種類似於「是中國人就轉」形式的愛國的確存在。借戰爭之機,美國政府通過禁酒進一步加強了聯邦政府的權力;因為戰爭,禁酒,已經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一個高尚純粹沒有酒精困擾的新國家即將在西半球建立。
禁酒令時期人們在政府面前做出表率將成箱成桶的酒倒掉,當時的美國公共福利事業較差,還沒有專門從事下水道清理的人員 那麼對於酒精的市場——大量的社會平民和工人又是怎樣的呢?毫無疑問,資本家要求在他們工廠里工作的傢伙們不能變成「劉伶」。當時的美國不具有完備的勞動關系合同,工人與資本家簽訂的近乎是一種類似於「生死狀」、「賣身契」形式的合同書。無論是城市工廠還是野外勞動,大發展時期美國工傷致殘和死亡率都是很高的——世紀之交的美國,每年有50萬人出工傷,3萬多人死在崗位上,一個喝得醉醺醺的工人致傷致殘的幾率會更高,聚眾飲酒更會直接導致勞動效率集體下降。
這是「茹毛飲血」的資本家們最不想看到的。道德觀念、戰爭時期以及工廠生產的需要,禁酒法案在1920年通過。 女權主義對禁酒令的影響 在禁酒運動的宣傳中,女性擔當了很重要的角色,禁酒令頒行也可以看做女權主義的一次成功。 十九世紀中期,美國第十四次憲法修正案賦予黑人投票權,這標志著廢奴運動的巨大成功。在廢奴運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女性群體開始把目光聚集在酒精上。她們主張:要給孩子們成長創造更好的環境,改變自己丈夫的酗酒習慣。在當時美國,大部分是單職工家庭,工人「受資本家剝削」工資很低,飲酒導致的家庭暴力以及工傷很容易就可以讓一個家庭面臨滅頂之災,又因為當時美國酒館眾多,競爭激烈,有些酒館後門藏匿妓女招徠生意,酒館與酒精被視為社會骯臟的象徵。基於眼前利益(禁酒爭取男女家庭地位平等),以及長遠利益(進一步爭取男女政治平等),女權組織開始了自己的禁酒宣傳工作。
反對女權主義的宣傳畫,意為媽媽參加女權主義,爸爸成了聖母瑪利亞(圖片來自北鹼工人讀書會) 在禁酒運動中,走在前列的是基督教婦女禁酒同盟(WCTU)。這一組織在19世紀末擁有17.6萬人以及遍布全國的7000個地方組織。他們不光主張禁酒,更主張爭取婦女的政治地位。在爭取禁酒令實行的年代裡,WCTU婦女們的行動取得了很多積極效果:她們在酒館門口唱誦聖經,被感動的業主會主動關閉酒館,而「沒有被感動的業主」也無法繼續生意而關門大吉——3個月內,WCTU使得1000家酒館關門,250個城鎮停止酒精貿易;在禁酒宣傳中,WCTU婦女們在全美各個市鎮舉行立法請願活動要求對酒精立法,在19世紀70年代,美國各州紛紛出台州法律禁酒,這與WCTU的婦女們的活動是分不開的。 禁酒令頒布後婦女踩碎用來冷凍啤酒的冰塊
應為
禁酒令促成黑幫發展 禁酒令出台對於嗜酒如命者簡直就是晴天霹靂。為了滿足口腹之慾,人們想了許多千奇百怪的方法。比如醫生是可以開威士忌作為處方的,只能用於醫療,但是並沒有很多人監管,禁酒令時期的「病患」因此成倍增加;葡萄酒,作為「聖酒」在教堂使用也是不違法的,大量的人搖身一變成為神父,更有甚者直接開辦了教堂。「葡萄酒磚」、能自行發酵的「濃縮葡萄汁」以及啤酒麥芽原料等等在市場上公開售賣;對於比較貧困的「酒精中毒者」,工業酒精也不放過......當然,在這一時期,新興的私酒行業和黑市是大多數人們的選擇。
私酒釀造需要場地與儀器,釀出來的酒要販賣需要車隊,當然如果你是古巴釀造的私酒還需要船隊......暴利促使私酒販子千方百計地運輸酒類:有的人把汽車的中間掏空,用來裝酒;有人用嬰兒車來偷運葡萄酒與白蘭地。私酒販售是暴利,黑幫藉此可以大發橫財,無業遊民也借機加入黑社會,談不攏的事情大家就火並,街頭暴力取代了禁酒令頒行時預想的純潔高尚的社會。
羅伯特德尼羅主演的影片《美國往事》中的一個場景:「面條」等人劃著船在霧氣沉沉的哈得遜河上行進時,船周圍浮起許多大皮球,每個皮球下都吊著一箱子私酒…… 在大城市芝加哥,「地下市長」義大利裔黑幫頭目埃爾·卡彭的私酒工廠每日利潤能高達5000美元;在弗吉尼亞鄉村,邦杜蘭特三兄弟正和私酒集團打得火熱。在禁酒令頒行以前,黑幫沒有強大的財政基礎,而借私酒生意發家後,各地小黑幫漸成氣候,通過對私酒釀造運輸銷售一條龍的熟練,有組織犯罪組織開始嶄露頭角。
「有組織犯罪之父」盧西亞諾、「疤面煞星」埃爾·卡彭通過私酒行業做大,火並了幾個周圍黑幫,盧西亞諾更是在沙漠里開辟了拉斯維加斯。 自己發家也不能忘記上層的「關照」。禁酒令還給主管官員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收受賄賂的機會。支持禁酒緋聞纏身的美國總統哈定,私下裡卻在夜總會里抽煙喝酒。他的內閣成員則大肆收受私酒販子的賄賂,依靠職權給私酒販子提供種種方便。法律提供了大量權錢交易的機會。 當然,發家致富的也不盡是黑幫頭子。菲茨傑拉德筆下的蓋茨比也是靠私酒售賣起家的(例如「葯房」,就是指私酒坊。因為當時唯一可以合法販賣的酒精是醫用酒精)。當然蓋茨比也有著自己的勢力,不然在他豪華的宅邸里聚眾飲酒大辦party是可以被丟進監獄的。
蓋茨比並不是傳統貴族,而是通過販私酒而起家的,這種發家經歷使他對自己的身世諱莫如深 與之相對應的,是聯邦調查局的興起。埃德加·胡佛在二十年代中期接任聯邦調查局局長,手下的探員們對私酒販子開始無情的追繳。海上的快艇偵緝讓私酒販運船難抵海岸;對黑手黨教父們的稅務檢查也讓許多大佬鋃鐺入獄;當然像邦妮與克萊德、迪林傑這樣的公眾之敵也死在了探員們的槍下。禁酒令後期秩序稍有恢復,然而無論是私酒販子還是胡佛,他們不知道的是經濟大蕭條馬上來臨。 禁酒令廢除 禁酒令的頒行本是為了提升道德水平與公民健康,然而禁酒後人們買不到酒只能轉向私酒市場,非法的私酒,質量無法保障。
不法分子甚至用甲醇來勾兌酒精。中毒、失明、殘廢、死亡的人數急劇增加。1930年1月20日,美國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統計:在他們那裡投保的人,1929年死於酒精中毒的人數比10年前增加了35倍。公民當然不再健康;同樣,關進號子里的只是些貪杯的案底清白的傢伙,大流氓們在大城市黑幫組織里逍遙法外,顯然道德水平也沒提升。 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酒精製造生產可以拉動內需,刺激消費,讓半死不活的農業還有那麼一點希望——不顧道德了,餓不死才是最關鍵的。1933年,羅斯福廢除禁酒令,美國打了自己的臉
。 禁酒令廢止後,酒類行業難以短期內恢復,至少短期是不能出產高級葡萄酒了;失業的調酒師從海外歸來,帶來古巴地區的熱帶新鮮口味的雞尾酒;許多葡萄酒農庄、中小型釀酒廠倒閉再也沒能恢復。 禁酒法案是唯一一條被廢止的憲法修正案,時代的狂熱,造就了「排華法案」、「禁酒法案」等法律的實施。禁酒,在道德和生產生活領域似乎都是很正確的選擇,當然矯枉過正,引發了黑幫等等一社會問題,當然為了爭取女權而奔走呼號的婦女們的選舉權利是在禁酒令廢除以後才頒布的,禁酒令沒有讓婦女們直接擁有選舉權利。
些列
與美國經濟的黃金時代對應的是這個年代的人們不能喝酒,這是多麼有趣的現象。禁酒令,黑幫這些題材都深受美國作家與電影導演們的喜愛,像《美國往事》、《大西洋帝國》、《了不起的蓋茨比》等等電影、小說都巧妙的藉助了禁酒令這一歷史背景,現在看來,禁酒令沒能成功地幫美國人民禁慾,反而成為了慾望的配角。
『伍』 英國1828-1853年禁酒運動特點
就是被一些有能力有關系的酒販子和貪污官員發了大財
『陸』 美國禁酒令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這一是次由宗教背景、女權主義運動和排外浪潮共同推動下的,為了解決高犯罪率、家庭暴力、移民矛盾等等社會問題所進行的一次文化戰爭。
在這些因素的驅使下,長期以來,美國輿論界就強烈主張禁酒。普遍認為禁酒能推動美國的社會進步,所以就催生了這么奇葩的法案。
首先,「禁酒令」推行的強大力量,是來自是美國的宗教背景——美國的清教徒。1620年,一艘載有102名乘客的「五月花號」(Mayflower)貨輪,由英國的普利茅斯出發,前往今天美國的馬薩諸塞州。
在這102名乘客中,相當一部分都是在歐洲受到迫害的清教徒。這批人在旅途中簽署的《五月花號公約》,成為了美國未來《獨立宣言》的藍本,也成了美國的立國之本,而清教文化,也就成了美國的文化之源。
而清教徒有自己的清規戒律,反對奢華縱欲,主張勤儉忍耐。他們認為酒是「萬惡之源」,飲酒傷身,醉酒鬧事,酒後沖動。這些都和酒有關,所以他們有一萬個理由禁酒,他們是美國推行禁酒法案的最主要力量。
禁酒令的深遠影響:
禁酒令雖然取消了,但是其影響極其深遠。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美國的政治格局。僅僅從相關行業來考察,禁酒令有如下影響。
1、如今的美國對於酒的銷售依然很嚴格,很多州規定不得向青少年出售酒。
2、此外禁酒令導致了美國沒有出名的白酒品牌,這點讓美國的酒廠痛心疾首。
3、在酒精飲品當中有著五花八門的創新。比如什麼雞尾酒,失貞飲料呀,各種口味,一如當年禁酒令時期的補酒,葯酒風格。
4、禁酒令的取消,導致黑幫的主要非法收入的斷崖式下降。他們不得不轉戰於其它黑色行業。毒品成了黑幫的一個重要黑色產業。
5、酒吧這種夜場的形式成了吸毒者的重要場所,這種模式擴散到了全世界。
6、此後很多新型的毒品都是從酒精類飲品開始。或者跟酒密切相關。
7、抽煙方式吸毒品的比例加大。
『柒』 請問下美國的禁酒運動是怎麼回事
提問者: lvwei_sz - 童生 一級
最佳答案
從1920年1月17日凌晨0時,美國憲法第18號修正案——禁酒
法案(又稱「伏爾斯泰得法案」)正式生效。
根據這項法律規定,凡是製造、售賣乃至於運輸酒精含量超
過0.5%以上的飲料皆屬違法。自己在家裡喝酒不算犯法,但與朋
友共飲或舉行酒宴則屬違法,最高可被罰款1000美元及監禁半
年。
禁酒法案生效前一天,道路上的運酒車絡繹不絕,人們都趕
著時間把酒運回家裡收藏。到了晚上,街道上空無一人,原來人
們都聚在家裡或其他公眾場合舉行最後一次合法的的「借別酒
會」。一位參議員在晚餐會上舉杯說:「今天晚上是美國人個人
自由被剝奪的前夜。」這番話引來了陣陣熱烈掌聲。
美國人向酒宣戰,實始自他們立國之初。許多早期移民是出於宗教原因而拋棄歐洲故土、奔赴這片蠻荒的。這些被稱為「清教徒」的美國創始者,把他們的一腔宗教熱情帶過了大西洋,使之成為美國民族形成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清教徒」,力主敬畏上帝、清廉度日者之謂也。至19世紀中期,美國一些地方的居民開始訴之於法律手段約束貪杯之人,這個民間運動時起時伏,綿延不絕,終於在20世紀初掀起大潮。
從1920年1月17日凌晨0時,美國憲法第18號修正案——禁酒
法案(又稱「伏爾斯泰得法案」)正式生效。
根據這項法律規定,凡是製造、售賣乃至於運輸酒精含量超
過0.5%以上的飲料皆屬違法。自己在家裡喝酒不算犯法,但與朋
友共飲或舉行酒宴則屬違法,最高可被罰款1000美元及監禁半
年。
修正憲法以達禁酒目的,決心不可謂不大,聯邦政府執法也算積極有力,但從一開始,禁酒之事便遇到巨大阻力巧咐山。因為貪杯者頗多,他們當中的大多數平時只是淺嘗輒止,並非酗酒之徒,現在酒罐子一下完全打破,大家一滴也喝不成,他們覺得有過激之嫌。這些人始則悻悻然,後則人前身後作些小手腳,偷飲幾盅。如此一而再,再而三,涓滴成河,美國的禁酒大業也就難以維持了。�
一堂生動的禁酒教育課。
這位女士將私身攜帶的酒夾在襪筒里。
由於上述種種問題,至20年代末,即美國禁酒令頒布約10年之後,許多美國人開始呼籲弛禁。或許是因為那時正值美國經濟大危機,全國上下惶惶不可終日,禁酒之事更顯得多此一舉。1932年民主黨人富蘭克林·羅斯福競選總統,即把開放酒禁作為其政綱之一。1933年2月,美國國會通過第二十一條憲法修正案以取消禁酒之第八修正案。次年,隨著猶他州作為第三十六個州簽署此弛禁法案,美國的全國性禁酒便壽終正寢了。�
雖然禁酒作為國策在美國早已簡鬧成為昔日黃花,但地方性的禁酒及其它有關措施卻並未絕跡。直到1966年,美國的一些州仍然禁酒。即使時到今日,美國的一些小城小鎮仍是「滴酒不沾」。人們說,美國是多樣化的國度,此言不虛。
較之偷飲,非法釀造和走私偷運很快成為更為嚴重的問題。圖為德克薩斯州警官攔截到一輛從事這種新興冒險行當的汽車,從中搜出隱藏的違禁物達110瓶之多。
第18修正案終於在1933年12月4日廢除了,此時正是猶他州繼
其餘35個州之後最後一個批准第21修正案。全國性的長期禁酒運
動從而結束。
美國總統羅斯福提醒全國人民注意節制,以免導致像1920年
禁灑那樣他所稱為的「個人厭惡的情形」再度出現。他還要求各
州不要孝中讓酒吧卷土重來。
http://..com/question/795812.html?si=1
http://..com/question/4718081.html?si=2
『捌』 美國往事|讓蓋茨比發家致富的禁酒令
追溯歷史,美國飲酒習慣來源已久,早在被殖民以前印第安人就已經學會用玉米和無花果自釀酒,哥倫布到來之後葡萄酒的釀造技術又傳入。殖民時期酒並沒穗纖有被視作一種破壞社會,毀滅道德之物。
在前禁酒令時期我們可以發現,美國社會有如下變遷。
1.獨立戰爭之後本土釀造業飛速發展(殖民時期主要靠進口西歐),工業革命的發展也提升了製造業的效率,農業革命+工業革命讓酒可以大批量生產了。
2.不論是城市化的發展還是大批移民的湧入,都造成美國人口的急劇增長。其中移民的進入影響頗大。自1880年開始美國移民的來源發生變動,不同於早期的殖民國地區,出現了大批愛爾蘭、墨西哥、義大利等地區的人和猶太人(這一時期的這些地區出現了農業危機,而猶太人是為了躲避追殺)。對於愛爾蘭、義大利這種不喝酒會死星人來說,酒精是一切,在糧食和熱量不足的時候,酒精可以維持生存。
3.城市化和人口的增長給社會造成動亂,種族問題、勞資糾紛、社會治安等問難以解決。酗酒現象也加劇了家庭和社會矛盾。無疑,酒精就成為短暫的替罪羊。
4.社會一矛盾重重,人們就開始追憶往昔,就像成年後的人們慣於懷念童年。這時候不少宗教人士開始發起禁酒運動。這主要也是因為早期從英國進入美國的宗教人士都是清教徒,清教徒看名字就知道了,勤儉廉潔,勤勞簡朴,是拒絕飲酒的。
5.如果說這些是禁酒運動的助燃劑,婦女的參與無疑是又加了把柴火。19世紀中期美國婦女運動開始,並想要贏得選舉權。而酗酒的受害人之一就是婦女,婦女為了提升社會影響力,保護自我,矛頭指向酒精。
6.基本上來說,社會之亂+移民+婦女+宗教+黨派之爭,構成了禁酒令的原因。
禁酒的目的在於通過強制措施消除酒類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從而根除一系列社會問題如貧窮、犯罪、道德腐敗等。
然而酒禁而不止。
從根本上來說,無法切斷走私的來源。在長達十三年的禁酒期間非法釀造、售賣和走私酒類飲料的新的犯罪行為猖獗,依靠私酒貿易帶來的暴利,美國的黑社會開始發展壯大。
與此同時,警察也和商家勾結,日益腐敗,犯罪率不斷上升。
初露弊端之後,社會意見分歧嚴重,圍繞禁酒的禪族檔分歧甚至使共和黨內部出現分歧。1929-1933的經濟危機時期,不少農民也主張廢除禁酒,擴大糧食消費。此外,在具體操作上禁酒令也出現一些漏洞和問題。
總之,這一想要依靠法律來違背美國人民自由精神的禁酒令最後還是廢除了。
1933年2月17日,《布萊恩法》(BlaineAct)通過,將《沃爾斯特德法》修正為容許3.2%酒精含量的飲料。同年12月5日第21憲法修正案通過,廢止了第18憲法修正案。
或許,這對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一切依靠強制去挑戰人民根本權利和慾望的行為都是行不通的。
(註:清教徒主要信奉加爾文教,而當時英國經歷了宗賀亂教改革後信新教,這些清教徒就想我還不如去開辟新大陸去。)
『玖』 1841年英國人()利用包租火車的形式參加禁酒大會標志著什麼代旅遊業的開端
托馬斯庫克是旅遊業之父。
在1841年7月5日托馬斯庫克包租了一列火車,將多達570人的旅遊者旅行者從英國中部地區的萊斯特送往拉巴夫勒參加禁酒大會往返行程11英里團體收費,每人一現令。提供免費的帶火腿肉的午餐及小吃還有一個場贊美詩人的樂隊跟隨。
這次活動在旅遊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托馬斯庫克組織的這次活動被公認為世界第一次商業性旅遊活動,因此他本人也就成為旅行社代理業務的創始人。它是人類第一次利用火車組織的團體旅遊,它是近代旅遊活動的開端。
『拾』 美國歷史上禁酒的苦澀回味
對許多人來說,,禁令讓人想起美國歷史上一個自由的時代,有說白話的,走私的,流氓的和暴徒的。但新的研究表明,除了1920年禁止生產和銷售醉酒飲料的明顯基礎之外,還有幾個因素。
「他們在為酒精而戰,但他們也在為移民和國家身份而戰,」Jon Grinspan說,他是史密森國家歷史博物館的政治史館長,出現在史密森頻道新的兩部記錄片《飲酒、犯罪和禁酒》中。自從禁酒運動以來,美國出於健康和道德原因禁酒的努力一直在增長在19世紀中葉。雖然個別州和地方都變得乾涸,但直到1917年,國會才通過一項決議,提交一項禁令 *** ,並送交各州批准。36個州需要批准,1919年批准了。禁酒令於次年正式開始實施,給美國帶來了一些變化,從有組織犯罪的增加到聯邦警察的不斷增加。
,但正如格林斯潘在紀錄片中所說,「酒精不是禁酒令的中心內容。有人在與酒精作斗爭,但他們所斗爭的是美國兩種文明的沖突。
婦女基督教戒酒聯盟,在其西雅圖辦事處有標志(由俄亥俄州歷史連接-AL07629提供)
的敵人不僅僅是酒精,而是歐洲移民,紀錄片認為。1892年至1920年間,將近1200萬移民通過埃利斯島進入美國。格林斯潘在紀錄片中說:「在某種程度上,圍繞酒精組織『
』『
』是追逐其他移民的政治正確方式。」。「說『我想把所有的天主教徒都趕出美國』並不完全是禮貌的,但說『酒精正在破壞社會』是非常禮貌的。
「這是最近學術界的一個重大變化,」美國歷史博物館工業部館長彼得•利伯德(Peter Liebhold)說在這個系列裡很重要。「很多人把禁酒運動的成功看作是反移民的經歷。
格林斯潘首次出現在這個系列中,他展示了一把鐵斧,意在取笑長期禁酒的領袖凱莉·納姆,她以用斧頭攻擊酒吧而聞名。這把斧頭曾被掛在酒吧的顯眼位置,上面寫著「除了嘉莉,所有國家都好。」
一把鑄鐵斧頭諷刺了長期禁酒的領袖嘉莉,而嘉莉因用斧頭攻擊酒吧簡並而聞名。這把斧頭被收藏在史密森國家歷史博物館。(NMAH)
指的是美國的酒吧,Grinspan說,「我們有一種誤解,認為它們是按種族劃分的,愛爾蘭人只和愛爾蘭人一起喝酒,德國人只和德國人一起喝酒。但這里有大量的混合,特別是到了1910年代,這些人的
口號像「除了嘉莉,所有的國家都好,」他說,「反對禁酒和支持禁酒的人們所追求的社區多樣性」確實,禁酒通過的部分原因是,它引發了不尋常的聯盟,組織婦女繼續為爭取選舉權而斗爭除了反移民的仇恨團體,還有那些不喜歡酒館如何在工人中造成醉酒、成為工會和政黨權力中心的實業家。
「比如,女權主義者、女權倡導者和三K黨的觀點,格林斯潘說:「在這件事上,站在同一邊作戰真的很不尋常。」ide反移民仇恨團體和工業家,他們不喜歡酒館如何導致工人酗酒。(俄亥俄州歷史連接)
「非常奇怪的同床異夢,」同意利勃霍德。歷史學家說,一旦禁令頒布,三K黨甚至開始執行。但是,不同利益集團的聯盟是成功的,因為「他們試圖堅持只反對酒精消費的目標,而不陷入其他問題,這將打破這些聯盟,」利勃霍德說。「在政治上,他們相當精明。」
反沙龍聯盟的韋恩惠勒被認為禪枝是團結了各個團體的力量,使這場運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這項事業的許多有影響力的支持者都是實業家,他們正與一場新生的、由勞工運動主導的戰爭電影中賀咐敏說,是移民。格林斯潘說,這些酒館「是權力的中心」。當時,全美共有20萬家酒館,格林斯潘說:「現在星巴克的每家連鎖店都有23家酒館。」。「所以,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德國啤酒在全國各地的民眾中都有跡象,這是一個如此明顯的目標。」
韋恩惠勒,反酒館聯盟的主要戰略家,被認為是綜合了不同團體的力量,使禁酒運動取得了成功。(史密森頻道)
利伯德說,反禁令部隊之所以沒有組織起來,部分原因是釀酒商沒有真正與釀酒商合作。
一旦各州投票,成為第18修正案的批准就來的很快,利伯德說。「我想有些人很驚訝這一切來得如此之快。」突然間,全國各地的酒館、釀酒廠和酒廠都成了犯罪企業。犯罪網路逐漸擴大到容納他們的老客戶。聯邦 *** 的反應也隨之增長。
「它確實賦予了聯邦 *** 權力,」格林斯潘說。格林斯潘說:「人們過去認為禁制是一個一次性的、怪異的時代,與當時的情況不太相符。」但它確實導致了聯邦執法權力的極大擴張。
「聯邦監獄在禁制前只是囚犯的一小部分。」。「隨著禁酒令的實施,聯邦調查局、監獄系統、司法部所有這些事情都在這個過程中大大擴展。」
禁酒倡導者警告說,酒精有害於戰爭的努力。(史密森頻道)
最初的禁止局成立於1920年,是第一支國家警察部隊。因為它是在公務員之外組織的,但是,它很容易受到腐敗的影響,紀錄片說,
當西雅圖一名警察中尉的電話被竊聽後,他作為一個走私犯被逮捕,美國最高法院在1928年裁定,這不違反第四修正案中與不合理的搜查有關的權利扣押-一個里程碑式的決定,導致其他法律處理從私人公民的信息安全。法官路易斯布蘭代斯(Louis D.Brandeis)的異議也同樣具有影響力,他引用了憲法中的「別說的權利」——45年後羅伊訴韋德案(Roe v.Wade)判決中使用的詞語。
「你看到了 *** 的根本變化,因為它開始控制公民的生活,「告訴他們他們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這是懲罰性的,」利勃霍德說,
,突然,每天的人們發現自己,當採取偶爾的nip,違法者。他說:「禁酒令受到各界人士的廣泛吹捧。「沒有人相信的規則是不好的,因為它剝奪了其他重要法律的力量。」
在禁酒期間,醫生開了威士忌;這瓶威士忌歸史密森收藏。(NMAH)
時代,工業家改變了他們對禁令的看法,發現他們的工人在比以前工作了。此外,酒類消費稅的損失必須由所得稅彌補。到1933年,鎮壓顯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第21修正案的批准取消了禁令。
「每個人都對它消失的速度感到驚訝,」利伯德談到長達13年的時代。「它就像一個奇怪的恆星排列,然後就消失了。再也沒有發生過。這是唯一一個被廢除的 *** 。
,但禁令的影響依然存在,不僅在有組織犯罪和關於卡彭時代的電影中,或者在由時代怪人發明的聰明雞尾酒中(紀錄片為他們中的一些人提供了配方)。
現代爭論Liebhold說,大麻合法化只是禁令最明顯的回應,他補充道,「我認為今天在很多問題上的相似之處真的令人難以置信。」
「飲料,犯罪和禁令」在美國東部時間6月11日和18日晚8點在史密森頻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