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民族大起義什麼時候開始
19世紀中期印度封建主領導的、以印度雇傭兵為骨乾的反抗英國殖民統治和爭取民族獨立的起義。又稱印度僱傭軍兵變、土兵起義。19世紀上半期,印度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極力把印度變成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激起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極大仇恨。英國在印度實行兼並封建主領地的政策,引起許多王公的不滿。1849年英國吞並旁遮普以後,取消20萬印度雇傭兵的特權,使印度雇傭兵十分氣憤。
早在1856年 ,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就在 廣大城鄉進行各種形式的反英宣傳。從1857年2月到4月,軍隊嘩變事件不斷發生。5月11日,起義者進入德里,擁立莫卧兒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為印度皇帝,成立了領導機構——由10人組成的行政院。起義者佔領古都德里,激發了各地起義的迅速發展 。年輕的詹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於6月領導人民起義。起義波及北印度和中印度廣大地區,中心是德里、坎普爾、勒克瑙。從6月上旬到9月中旬,起義者進行英勇的德里保衛戰。7月初,巴雷利起義領袖巴克德·汗到達德里,被任命為德里起義軍總司令。但巴哈杜爾·沙二世周圍的封建貴族反對巴克德·汗,致使起義軍失去統一指揮。9月中旬,在血戰6天之後,德里陷落。巴克德·汗率軍出走法魯哈巴德。巴哈杜爾·沙二世屈膝投降,後被囚在仰光。德里陷落後,奧德首府勒克瑙成為起義軍的中心。1858年初,集中在勒克瑙的起義軍接近20萬人 ,其中3.5萬以上是孟加拉軍團的印度雇傭兵。2月19日至3月19日,起義軍在勒克瑙進行艱苦的保衛戰,最後被迫撤出城市。3月22日至4月3日,在拉克希米·巴伊領導下,起義軍進行詹西保衛戰。6月,這位女王在瓜廖爾犧牲。
起義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1858年8月,英國議會通過法案,撤銷東印度公司。
2. 印度民族大起義簡介
印度民族起義指發生在北部和中部印度的反對英國統治的民族起義。這次起義終結了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管理印度的體制,使得印度置於英國直接統治之下,故此常被視為印度的第一次獨立戰爭。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印度民族大起義簡介,希望你喜歡。
印度民族大起義分析
中文名稱:印度民族大起義
參戰部隊:大英帝國 英屬印度
戰爭結果:英國獲勝,印度重新成為英國殖民地
時間:1857年-1859年
地點:印度大陸
人物:克萊武 章西女王 穆罕默德.巴哈
印度民族大起義詳情
爆發
1857年5月9日英國駐印度軍團第3輕騎兵團的85名印度士兵拒絕使用擦拭了豬油的子彈被判處10年苦役。5月10日密拉特的孟加拉部隊第11輕騎兵團和20輕騎兵團發動叛亂,釋放第3騎兵團士兵,並攻擊英國人居民區,把所有能找到的歐洲人和印度的____徒都殺光了,把房子燒毀了。在密拉特的英國士兵有2083人並有12門野戰炮,印度士兵有2500餘人,也許是由於當地的英國軍官覺得可以控制局勢,於是沒有 通知 其他地方的英國守軍,而對反抗者的行動反應又慢,使得起義軍隊前往德里前進。
5月11日起義軍隊到達德里,當地的印度人加入反英運動,攻擊紅堡,殺掉5名英國人並要求居住在當地的莫卧兒帝國皇帝穆罕默德·巴哈杜爾·沙復位,他勉強同意成為叛亂的首領。西帕衣團繼續屠殺城裡的英國人和____徒。
支持與反對
反英分子看法不一致。許多印度人加入抗英運動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希望恢復莫卧兒帝國或者馬拉特帝國。印東公司在1853年佔領了章西地區,叛亂爆發以後,該地區的女王拉克希米·巴依發動暴力反抗。 許多伊斯蘭教徒因為宗教原因參加反抗運動。
但是,一部分印度人不支持這次起義。旁遮普的錫克教徒對莫卧兒帝國恨之入骨,他們和英國人站在同一條戰線。在Oudh地區,遜尼派的人民不希望什葉派的莫卧兒復位。南部地區的印度人當時並沒有受到東印度公司的管轄,所以只是零星反叛,沒有大的起義活動。
印東公司重新佔領德里
英國沒有馬上反擊。最後,兩個兵團從密拉特和西姆拉出發,進攻德里,一路上殺了無數的印度人。與此同時,一些英國部隊離開印度的土地,被調動去俄羅斯參加克里米亞戰爭。
英國人走了近兩個月的路程後,在德里附近的Badl-ki-Serai村同印度反抗者交戰,並逼他們撤退德里。在這座大城市裡,反抗者很容易得到援軍和糧食,英國軍隊為數不多,無法攻打反抗者的基地。
結果
起義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1858年8月,英國議會通過法案,撤銷東印度公司。
印度民族大起義的戰爭背景
印度民族起義一般指1857年到1859年發生在北部和中部印度的反對英國統治的民族起義。
從1850年開始,東印度公司開始在印度推行西化過程,例如建設鐵路,宣傳____,設立司法系統。這些舉措客觀上促進了印度的發展,但在強行推行的過程中激化了和印度原住民的矛盾,使原住民產生對東印度公司的不信任感。東印度公司為了鞏固殖民地,保證貿易和利潤,建立了僱傭軍制度,僱用兵稱為西帕衣團(印度語:shipahi),軍官則由在英國東印度公司專門設立的一所學校接受訓練後的英國人擔任。到1857年孟買、馬德拉斯和加爾各答三個英國殖民地各有自己的部隊,一共維持的軍隊已經超越英國的正規軍,包括二十萬西帕衣兵,而英國士兵只有四萬人。
東印度公司廣泛徵收各種階層的印度人,而不是按照傳統用婆羅門和剎帝利擔任戰士,另外東印度公司給予西帕衣兵的待遇相當不公平,工資很低,並且他們參加遠征時(往阿富汗或緬甸等國家),必須自己支付旅途費和行李運費。特別是1856年前往緬甸的遠征,按照印度傳統,如果前往緬甸會導致喪失種姓和被逐出所在群落。這使得很多雇傭兵非常不滿。而遠征結束後,東印度公司開始取消雇傭兵的原有的一些特權,減少他們的薪水,並規定職務升級不能超過中士。英國士兵住在舒適的房子,印度士兵卻只能住簡陋的帳篷。
關於起義爆發的導火線有兩種,一種是關於子彈潤滑油的傳言。1857年初開始在雇傭兵中流傳這樣一種說法:東印度公司用豬油或牛脂做潤滑油塗在來福槍的子彈上。當時在裝子彈之前,士兵必須用牙齒咬破來福槍子彈的彈殼,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顧忌用嘴接觸禁忌 動物 的脂肪,故拒絕使用這些子彈。東印度公司宣稱,這種說法是謠言,並且已經換了新的用臘作潤滑劑的子彈,但是印度士兵依然懷疑潤滑油不幹凈。
3月,第34團的一名叫潘迪的士兵開槍打死了3名英國軍官,號召起義,事後被判處絞刑。作為公共的懲罰,東印公司 決定 取消這個兵團,其他士兵因而感到不滿。5月9日,德里附近密拉特城第三騎兵連的85名印度士兵公開拒絕英國殖民者所發的子彈,英國軍官將其捆綁,把子彈塞入他們口中,隨後送往陸軍監獄囚禁,導致印度士兵在5月10日起義。
印度民族大起義簡介相關文章:
1. 印度民族起義簡介
2. 爪哇人民起義簡介
3. 古印度的歷史
4. 巴基斯坦的歷史
5. 印度貴霜王朝簡介
3. 甘地的生平史
莫罕達扒辯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出生於西印度波爾班達爾貴族家庭。年輕時留學英國,攻讀法律,1891年取得律師資格回國,後應聘前往南非任一家公司的法律顧問。1894年在南非納塔爾省組織印度僑民投入反對南非當局種族歧視的斗爭,首次提出非暴力口號。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甘地再次回到印度,在印度各地周遊了解,組織「堅持真理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甘地發動要求「撤離印度」的運動,運動遭到殘酷鎮壓。印度脊缺獨立後,甘地呼籲人民團結一致結束教派流血沖突。
1948年1月30日,印度國大黨領袖、民族解放運動著名領導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者,享有「聖雄」稱號的甘地在德里作晚禱時,被印度教極右分子開槍暗殺,終年79歲。殺害甘地的刺客納特胡拉姆-戈德塞是印度教的一個極端派別的成員,該春野缺派別完全拒絕甘地發出的善意、和平與愛的呼聲。
他一生曾創辦和主編過四種刊物,主要著述有《印度自治》、《甘地自傳——我體驗真理的故事》等。
甘地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國統治的精神領袖,他發起和領導了聲勢浩大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以非暴力方式抵制英國統治和英國商品,手紡車運動便是其中的一項內容,旨在杜絕對英國紡織物的需求。
甘地贏得了許許多多男女老少對他的愛戴和忠誠,包括各種宗教信仰的歐洲人以及幾乎不同政治傾向的所有印度人。
4. 印度民族起義經過:章西女王是怎樣領導這壹次起義
爆發
1857年5月9日英國駐印度軍團第3輕騎兵團的85名印度士兵拒絕使用擦拭了豬油的子彈被判處10年苦役。5月10日密拉特的孟加拉部隊第11輕騎兵團和20輕騎兵團發動叛亂,釋放第3騎兵團士兵,並攻擊英國人居民區,把所有能找到的歐洲人和印度的基督教徒都殺光了,把房子燒毀了。在密拉特的英國士兵有2083人並有12門野戰炮,印度士兵有2500餘人,或許是由於當地的英國軍官覺得可以控制局勢,於是沒有通知其他地方的英國守軍,而對反抗者的行動反應又慢,使得起義軍隊前往德里前進。
5月11日起義軍隊到達德里,當地的印度人加入反英運動,攻擊紅堡,殺掉5名英國人並要求居住在當地的莫卧兒帝國皇帝 *** ·巴哈杜爾·沙復位,他勉強同意成為叛亂的首領。西帕衣團繼續屠殺城裡的英國人和基督教徒。
支援與反對
反英分子看法不一致。非常多印度人加入抗英運動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希望恢復莫卧兒帝國或者馬拉特帝國。印東公司在1853年佔領了章西地區,叛亂爆發以後,該地區的女王拉克希米·巴依發動暴力反抗。
非常多 *** 教徒因為宗教原因參加反抗運動。但是,一部分印度人不支援這壹次起義。旁遮普的錫克教徒對莫卧兒帝國恨之入骨,他們和英國人站在同一條戰線。在Oudh地區,遜尼派的人民不希望什葉派的莫卧兒復位。南部地區的印度人當時並沒有受到東印度公司的管轄,所以只是零星反叛,沒有大的起義活動。
印東公司重新佔領德里
英國沒有馬上反擊。最後,兩個兵團從密拉特和西姆拉出發,進攻德里,一路上殺了無數的印度人。與此同時,一些英國部隊離開印度的土地,被調動去俄羅斯參加克里米亞戰爭。英國人走了近兩個月的路程後,在德里附近的Badl-ki-Serai村同印度反抗者交戰,並逼他們撤退德里。在這座大城市裡,反抗者非常容易得到援軍和糧食,英國軍隊為數不多,無法攻打反抗者的基地。
結果
起義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1858年8月,英國議會通過法案,撤銷東印度公司。
5. 在1857年在印度秘拉克發行起義的核心力量是什麼
事件簡概:1857年5月,英屬印度(今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爆發了反抗英國殖民統治和爭取民族獨立的印度民族大起義。期間,無數印度教徒、穆斯林和錫克教徒放下之間的宗教仇恨,團結一致,共同將外敵英國驅逐出去。軍官由東印度公司專門設立的一所學校接受訓練後的英國人擔任。
到1857年時,孟買、馬德拉斯和加爾各答3個英國殖民地各有自己的部隊,一共維持的軍隊已超過英國的正規軍。其中5萬是英國士兵,30萬是印度雇傭兵,也就是印度士兵。印度士兵主要由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組成。因為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英國極力把印度變成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這激起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極大仇恨。除此之外,英國還在印度實行兼並封建主領地的政策,這又引起王公貴族們的不滿。
1857年,東印度公司在解決印度士兵與英國軍官矛盾時,並沒有有效的解決問題,印度士兵召起義,事後被判處絞刑。而東印度公司接下來將其他的印度士兵關進了監獄,最終,清真怒火席捲整個印度次大陸,印度民族大起義正式爆發。起義被英軍鎮壓後,英國政府撤銷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特權,成立英屬印度殖民地。印度從此開始受英國政府直接管轄。
一、 衣食無憂的殖民生活
自1850年起,東印度公司開始在印度推行西方化管理,但在強制推行的過程中激發與當地原住民之間的矛盾,這種不信任感使得東印度公司建立了僱傭軍制度。到1857年,東印度公司的僱傭軍一度超過英國正規軍隊的人數,然而公司給予的待遇卻不公平,尤其是前往緬甸的遠征軍,按照傳統出發去緬甸會喪失種姓,並且會被逐出部落。
這使得雇傭兵中產生了大量的不滿。同時英國的士兵有舒適的住所,但印度士兵只能住簡陋的帳篷,到了1856年,隨著印度境內的奧達王國被吞並,英國的殖民地區域抵達了喜馬拉雅山附近,完全控制了整個印度。
小小的英國商人冒險公司已經變成了一股很強大的勢力,權勢滔天,富甲一方英國的殖民對印度而言就是行善施捨,人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沒有人對殖民有任何不滿情緒。而那些被廢黜的王公貴族,他們瞬間從貴族變成了平民,告別了衣食無憂的日子,過得非常艱辛。控制如此大的區域需要大量軍隊,而這些軍人主要是從當地人中挑選出來的,他們被稱作「西帕依」(舊時英國軍隊中的印度士兵)。
1857年,奧達國王和本地的一些王公貴族秘密策劃推翻英國統治,而當時正好有這樣一個不可錯過的好機會來實施,他們英國軍隊開始使用新的步槍,新的恩菲爾德式步槍,使用它時要求用牙咬掉子彈一端的塗油包裝紙。據說,所用的潤滑油是由牛脂和豬油製成的。而印度士兵使用子彈時,先要用牙把包裝紙咬開,接著還要用牙齒咬破米涅子彈的彈殼。
眾所周知,穆斯林則禁食豬肉製品,用嘴接觸禁忌動物的脂肪,就會身陷無可想的境地。印度教原本崇拜牛,做出沖撞的行為也會變成罪無可恕之人。這些英國軍隊不僅毀了他們今生的生活,還試圖摧毀他們對重生的期許。
二、 坎普爾大屠殺
印度士兵們恐慌不已,他們成為了魔的化身,22個兵營同時發生了叛亂,軍官和歐洲人慘遭屠戮。印度北部城市坎普爾的暴動是這次叛亂行動的巔峰。
圍攻多日之後,英軍衛戍部隊向那那·薩西伯及其率領的「西帕依」部隊投降。英國軍官們被殺掉了,他們的妻女、姐妹和小孩子,一共206人,都被關在了一個大公寓里,這間公寓曾經是女士們的舞廳。
這些人一共被囚禁了18天,她們所遭遇的恐怖經歷我們現在已經無從得知了,18天之後的黃昏,5個帶著軍刀的人進入了房間並關上了門。然後,房間里傳出了哭喊、尖叫和呻吟聲。房間的窗口裡遞出來過三次破損的軍刀,要求換更鋒利的。最後,呻吟和尖叫聲逐漸平息了,一切恢復了安靜。第二天早晨,一堆殘缺的肢體被扔進了一個空井裡。
叛亂的印度人犯罪的賬證被永遠埋在了坎普爾的那口井裡,印度士兵們冷靜的開槍。他們擊斃了英國軍官,屠殺歐洲人和土著基督教徒,大行燒殺,這次事件轟動了英國,也成為了印度近代史上的轉折點,英國人稱之為「大叛亂」,獨立後的印度則稱之為「印度民族大起義」。
三、血腥鎮壓、屠殺殆盡
兩天後,英國人開始了反擊。由於身陷重圍和被叛軍的暴行所激怒,英軍的情緒上升到了十足的嗜血程度。雙方在戰後都不敢自豪地回顧他們發動的那場戰爭,印度人在坎普爾對英國婦女和兒童實施了大屠殺,英軍也以殘忍的暴行報復印度人,無論無辜還是有罪,一時間地獄的力量似乎被釋放出來。
最終,勝利的天平向英國人傾斜,雙方在德里附近反復交鋒。最後英軍炮兵轟開了德里城牆,並且擊敗了起義者的炮兵。在經歷一周的血腥巷戰之後,英軍攻佔堡,起義大勢已去。隨著英軍源源不斷地開進整個印度,這場聲勢浩大的起義最終被鎮壓了下去。
這場短暫的戰爭中,起義者大量殺戮了西方平民,而英軍掠奪,包含無數文化,藝術,文學和經濟財富的古城被摧毀。為了報復起事者屠殺歐洲人的舉動,大量印度人被英軍殺害。
例如英軍收復北部重鎮勒克瑙之後,即將城內印度人無差別屠殺殆盡。遭到殖民者報復與清算的人數難以統計。殖民者犯下遠比起義者大得多的罪惡。
四、章西女王
1858年3月,英軍集中二萬兵力和一百八十門大炮攻佔勒克瑙,入城後冼劫兩星期後,英軍開始進攻章西。領導章西土邦起義的是拉克西米芭伊女王。她原是章西土邦國王的王後,1853年土邦王去世,年僅18歲的她成了寡婦。
而在此時,英國東印度公司以她的養子沒有繼承權為由,吞並了章西的領土。拉克西米芭伊抗議英國人的吞並,深得土邦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1857年德里光復後,她聯絡舊部攻佔了章西城,隨後她以養子監護人的身份登上章西王座,屢次擊敗英軍反撲。1858年3月,英軍在攻陷勒克瑙後開始集中兵力進攻章西。女王親自指揮作戰。
女王在城堡牆上穿起男裝,將年幼的養子君主綁在腰間,跨上白馬,隨帶十多名騎兵沖出城向西馳奔。英軍一中尉率騎緊追不放。英勇的女王掉轉馬頭,手起刀落將英軍頭目砍下。拉克西米芭伊女王在加比爾聯合唐提亞托比等各路義軍,繼續抗擊英軍兩個多月。
6月18日,瓜遼爾城陷。女王率十餘騎經過一場惡戰再次突圍而出。正當她飛馳而去時,突然前面出現一條寬溝,馬跳不過去,在溝邊徘徊不前。這時,趕上來的英國追兵把她團團圍住。奮戰了許久的女王漸漸動作緩慢,體力不支,鮮血開始從傷口流出,但她仍然與敵人搏鬥著。
激戰中,一名英軍砍中了女王的胸部,頓時血流如注,但她憤怒地使出最後一點力氣,一刀把砍她的那個英兵砍下馬來,正當女王轉身時,被英軍近距離向著腹部開了一槍,子彈直接貫入腹腔,女王倒下了。
雖然兵變後種族之間的裂痕與之前的情況相比可能被誇大了,但毫無疑問,兵變給種族間關系留下了幾乎難以撫平的傷痕。外來的英國統治與以往有所不同,也不容易擺脫。在隨後的歲月里,隨著英屬印度殖民地的增加和更多英國婦女的出現,形成了一種新的等級制度,在宗教、文化和感情傾向方面統治者都是陌生的。
此外,英國人也改變了態度。1858年,過去曾發揮了重要作用的舊東印度公司被降級為擺設機構,由英國政府掌管。
結語
這場運動雖然打擊了英國當局,給印度獨立帶來了希望的曙光,提高了印度在國際上的地位,但是印度資產階級並沒有很好地把握住這次機會。
由於起義軍未能形成統一的領導,各自為戰,加之英國殖包者採用軍事鎮壓和收買分化封建王公的兩手政策,使印度民族起義在經過近兩年的英勇奮戰後失敗了。
6. 孟買詳細資料大全
孟買,印度西部濱海城市,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面積603平方公里,人口2104萬,孟買是重要的貿易中心和港口城市。
根據聯合國2014年發布的《世界城市化前景報告》,孟買人口達到2100萬,是印度人口第二多的城市(僅次於人口2500萬的印度首都新德里)。在孟買島上,距海岸16公里,有橋梁與堤道相連。孟買1534年為葡萄牙所佔, 1661年轉屬英國,為亞洲重要的貿易中心。孟買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西海岸外的撒爾塞特島,數老面臨阿拉伯海。孟買港是一個天然深水良港,承擔印度超過一半的客運量,貨物吞吐量相當大。孟買是印度的商業和娛樂業之都,擁有重要的金融機構--諸如印度儲備銀行、孟買證券交易所、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和許多印度公司的總部。該薯殲升市是印改謹度印地語影視業(稱為寶萊塢)的大本營。由於其廣闊的商業機會,和相對較高的生活水準,孟買吸引了來自印度各地的移民,使得該市成為各種社會群體和文化的大雜燴。截止2015年,孟買人口總數已達到2104萬人。孟買擁有賈特拉帕蒂·希瓦吉終點站和象島石窟等數項世界文化遺產,還是非常罕見的在世界以內擁有國家公園(桑賈伊·甘地國家公園)的城市。
7. 日本侵華長達14年,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棄了
日本是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的島國:土地貧瘠、資源匱乏、多火山地震。在這種惡劣的生存環境下日本人很早就形成了大陸情結。早在公元4世紀六十年代尚未完全統一日本列島的大和王朝就出兵朝鮮半島並成功征服了所謂「弁韓之地」。16世紀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後制定了一個野心勃勃的計劃:征服朝鮮並以之為跳板入侵中國,然後將天皇安置在北京,以北京周圍的土地作為對參戰武士的封賞,而他自己做坐鎮寧波繼續展開對印度和南洋諸國的征服行動。
正是這個計劃奠定了日本之後兩百餘年侵略東亞大陸的整體基調。1879年日本吞並了琉球王國。1895年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從清政府手中割佔台灣。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得以在中國東北攫取諸多政治、經濟、軍事利益。1910年日本通過《日韓合並條約》在朝鮮半島確立殖民統治。1914年日本又奪取了被德國占據的中國山東青島以及太平洋上的一系列島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黎和會把德國以前在中國山東的利益轉讓給了日本。以收回山東主權為導火索引發了五四愛國運動。
一戰後德國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中赤道以北的原德屬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等地在也為日本所得。一戰期間忙於戰爭的歐洲列強在華勢力有所減弱,日本和美國逐漸成為在西太平洋地區最大的競爭者。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五國締結的《五國海軍條約》規定:五國主力艦總噸位限額為美、英各52.5萬噸;日本31.5萬噸;法、意各17.5萬噸。這時的日本已成為僅次於美、英的世界第三海軍強國。與此同時日本憑借地利上的優勢得以掌握西太平洋地區的制海權。
美國和英國的海軍都需要維護全球利益,所以日本在西太平洋這一具體的局部地區實際上反而佔有一定的相對優勢。日本利用自己在中國及西太平洋地區的優勢加緊在這一地區滲透擴張。其實日本很早就在為侵華戰爭做准備:日俄戰爭後日本在中國東北的旅大地區成立了關東都督府,從而將這里打造成為日後侵佔中國東北乃至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基地。與此同時俄國將1897—1903年間所築中東鐵路的長春至大連段支線以及鐵路兩側地帶的治外法權轉讓給了日本。
日本為管理這一新佔領地區設立了滿鐵守備隊(即後來的關東軍)。1906年底日本在中國東北設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1907年日本在「關東州」駐扎隸屬關東都督府陸軍部的一個步兵師團和六個鐵道守備隊的兵力。1919年4月日本將關東都督府改為關東廳,將原關東都督府陸軍部升格為「關東軍司令部」。4月12日關東廳和關東軍司令部同時成立。1920年5月日本又設立了奉天特務機關。至此日本實際上已建立了一整套殖民中國東北的行政、經濟、軍事、特務機構。
1931年9月18日蓄謀已久的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地區。1937年7月7日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日本開始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一次次侵略戰爭中屢屢得手使日本野心越發膨脹起來。在這一過程中被稱為大陸政策的日本對外擴張的政策基調逐漸成形:第一步占據琉球、台灣;第二步占據朝鮮半島;第三步占據中國東北;第四步侵吞中國;第五步征服東南亞及印度。日本人自己對此總結道: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東亞,欲征服東亞必先征服中國,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
那麼日本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究竟包括哪些地區呢?事實上日本在一開始並沒明確「大東亞共榮圈」所包含的范圍。日本為什麼在提出「大東亞共榮圈」這一概念時並不明確其范圍呢?這是因為日本深知「大東亞共榮圈」實際上會破壞其他列強在亞太地區的既得利益。當時正深陷中國戰場無法自拔的日本尚未做好對美、英等國開戰的准備。1939年日本的盟友納粹德國在歐洲所發動的戰爭吸引了美、英等國的主要精力,另一方面日本與美、英等國的矛盾也愈演愈烈。
因此到了1940年日本開始明確指出大東亞共榮圈包括下列地區:朝鮮、「滿洲國」、中國、法屬印度支那、荷屬東印度、英屬印度、澳大利亞、西伯利亞等地。1939年日本的盟友納粹德國在歐洲挑起了戰火。1940年6月22日法國在納粹德國的進攻下僅僅只抵抗了39天就簽訂了投降協定。法國的投降令日本看到了趁機吞並法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這樣一種天賜良機。1940年9月22日駐守越南諒山的法國殖民軍遭到日軍進攻,在激戰一小時之後1萬多名法軍向日軍繳械投降。
包括如今的越南、寮國、柬埔寨三國的法屬印度支那從此被日本所控制。日軍進入東南亞後迅速引起了美、英、荷、澳等國的警惕。日軍進入越南後可以從西南方向迂迴攻擊中國的側翼,從而切斷中國抗戰獲得外部支持的地緣通道。與此同時進入越南的日軍也對美國的殖民地菲律賓、英國的殖民地馬來亞、荷蘭的殖民地荷屬東印度以及澳大利亞等地構成威脅。日本把自己在東南亞的行動稱為是旨在將亞洲人民從歐美白人殖民者的統治下拯救出來的解放戰爭。
當時日本使用了諸多具有煽動性的宣傳口號「建設亞洲人的亞洲」「大東亞共存共榮」「沒有徵服、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王道樂土」......當時的東南亞只有泰國一個獨立國家,今天的越南、寮國、柬埔寨當時是法國殖民地,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是英國殖民地,菲律賓是美國殖民地,印尼是荷蘭殖民地。當地人已經歷了相當漫長的殖民統治。相當一部分東南亞人不僅不討厭日本,反而把日本視為幫助他們打碎西方殖民主義枷鎖的一股力量。
日本所提出的宣傳口號對當時的東南亞人還是很有欺騙性和誘惑性的。二戰期間緬甸的德欽昂山、泰國的鑾披汶、印尼的蘇加諾等人都曾與日本人合作過。這對美、英、荷、澳等國在東南亞的殖民統治實際上已構成了挑戰。當時的美國正處於國力上升的時期:盡管美國完全確立世界霸權要到二戰以後,不過在當時美國實際上就已表現出稱霸世界的苗頭。美國擔心日本可能會征服整個中國和東南亞,那麼屆時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將受到嚴峻的挑戰。
再進一步說控制了整個西太平洋地區的日本甚至可能會對美國本土的安全構成威脅。美國面對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勢覺得必須採取一定的行動了。美國要求日本限期從中國撤軍,否則將對日本展開石油禁運等制裁。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如果美國一旦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那麼日本的戰機、戰艦、坦克都會因為缺油而成為擺設。這時的日本實際上只剩下兩條路可走:一條就是按美國所說的那樣限期從中國撤軍;另一條則是鋌而走險奪取東南亞、太平洋等地的石油、橡膠等資源。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對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發動的偷襲造成美軍陣亡2400人喪生、負傷1250人,同時美軍還損失了四艘戰列艦、兩艘驅逐艦、188架飛機。在此後的六個月中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無足輕重。沒有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威脅使日本對其它列強在東南亞的力量可以徹底忽略,此後日軍橫掃香港、馬來亞、新加坡、緬甸、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地,佔領了整個東南亞、太平洋西南部,使自己的勢力一直擴張到印度洋。
1941年12月27日日後被譽為「緬甸國父」的德欽昂山組建了緬甸獨立軍。緬甸獨立軍在接受日本的武裝後潛回緬甸與英軍作戰。正是在緬甸獨立軍的協助下日軍得以於1942年3月8日擊敗英軍並順利攻克仰光。同年3月至8月間德欽昂山領導的武裝又協助日軍擊敗了中國遠征軍。在日軍的扶植下緬甸宣布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下獨立並組建了以巴莫為核心的傀儡政權。泰國和緬甸一樣選擇了與日軍合作:日本發起太平洋戰爭後泰國沒進行任何抵抗,而是與日本簽訂了《日泰攻守同盟條約》。
泰國由此加入了以德、日為首的軸心國集團向美、英宣戰。泰國後來直接參與了日軍在緬甸的軍事行動並曾與中國遠征軍交戰。1942年3月日軍侵佔印尼後將被荷蘭殖民者關押的民族獨立運動人士蘇加諾從監獄里釋放出來。日本佔領軍首腦今村均大將任命蘇加諾為首席顧問和宣傳家,蘇加諾則將日本視為打碎荷蘭殖民枷鎖的幫手。太平洋戰爭期間蘇加諾親自走街串巷呼籲印尼民眾參加各種軍事設施的建造工程以協助日軍。事實上德欽昂山、蘇加諾等人未必就真心想和日本人合作。
蘇加諾在多年後的自傳中寫道:「日本結束了荷蘭的殖民統治。這是事實,也是巨變的開始」。其實印尼人只不過是想借日本的人結束荷蘭的殖民統治。像蘇加諾這樣的民族主義者最終目的是要使印尼實現真正的民族獨立,而這顯然是與日本方面的訴求對立的。日本盡管打著要把亞洲人民從歐美白人的殖民統治下解放出來這樣的幌子,可實際上不過是要取代原來的殖民者成為亞洲各國的新統治者而已。因此德欽昂山、蘇加諾等東南亞民族獨立人士最終註定是要與日本分道揚鑣的。
泰國的鑾披汶政府對這點就看得相當明確:誰在這場戰爭中占據上風就是自己的盟友。東南亞人其實不過是在日本和以前的殖民者之間兩頭下注使自己實現利益最大化。到了1944年見到日本大勢已去的泰國、緬甸又倒向盟軍對日軍反戈一擊。當時緊鄰東南亞的印度實際上也與此頗為類似。1942年5月日本佔領緬甸後不僅切斷了國際援華物資通道,而且也獲得了向西進攻印度的基地。當時的印度已被英國殖民者統治了兩百多年。在此期間印度人曾發動過多次爭取獨立的起義。
英屬印度並不能和今天的印度共和國劃等號(英屬印度在地理范圍上大致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度盡管號稱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可實際上古代印度更多隻是一種地理文化上的概念。縱觀印度的 歷史 就是一部不斷被征服的 歷史 :一波接一波的外來民族征服了土著民族,然後又不斷被新的征服者所征服。印度文明實際上就是在一波接一波的征服過程中疊床架屋形成的。直到英國殖民者到來之前印度從未形成過統一的國家政權。
事實上恰恰正是英國人首次把一盤散沙的印度整合在了一起:英國在印度建立的殖民政府是印度數千年來第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盡管這是一個由殖民者建立的政府)。正是在英國殖民時期印度人才真正萌發了民族主義的意識。印度最早的民族主義者恰恰是由英式教育所培養出來的。印度獨立後的首任總理尼赫魯就曾說過:「我在精神上更像是一個英國人而非印度人」。隨著印度人民族主義意識的萌發也使他們對英國的殖民統治開始產生抗拒心理。
印度人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抵抗分為暴力與非暴力兩種方式:1857年—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是一種典型的通過暴力手段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的嘗試。這次嘗試失敗以後印度的民族主義者更多開始採用非暴力的方式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1885年12月印度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在孟買成立後領導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和爭取印度獨立的斗爭。1885年以後印度幾乎每年都有民族主義者的集會。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從印度大量徵召士兵激化了印度人與英國殖民當局的矛盾。
英國殖民當局為平息這種矛盾就承諾在戰後將給予印度一定的自治地位,然而等到一戰結束後英國殖民當局卻並未兌現自己的諾言。英國殖民當局非但不打算兌現自己當初的諾言,反而還變本加厲增強了對印度民族主義運動的鎮壓:1919年4月13日英國殖民軍隊及其率領的廓爾喀士兵在阿姆利則向手無寸鐵的印度示威群眾開槍掃射造成至少379人死亡(印度方面認為有約1000人死亡)。阿姆利則慘案直接誘發了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印度人開始拒絕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也拒絕在英國人辦的學校讀書。甘地號召印度人用本土的手工製品去抵制英國商品並拒絕向殖民當局交稅。在甘地號召下印度民眾舉行的罷工、罷課、罷市、集會遊行匯成了一股反英洪流。1930年3月12日甘地率領78名信徒從阿默達巴德出發前往西海岸。在這426千米的路途中不斷有成群的農民加入甘地的隊伍。這年4 6月吉大港、白沙瓦、紹拉普爾等地相繼發生反英起義。英國殖民當局為此逮捕了近3萬人。
1939年9月2日英國對納粹德國宣戰後英國駐印度的總督單方面宣布印度是交戰國。印度國大黨趁機提出以英國撤出印度作為印度參戰的條件。英國方面拒絕了國大黨提出的這一決議,隨後印度就爆發了大規模的遊行示威。日本佔領東南亞之後首相東條英機想趁機一鼓作氣打進印度。這時英軍主力正忙於在歐洲與德國作戰,所以實在無力分兵在亞洲與日本較量。英軍在香港、馬來亞、新加坡、緬甸等地已屢屢敗於日本之手,所以英國對能否守住印度這顆「大英帝國皇冠上的寶石」其實是心裡沒底的。
英國在這種形勢下只好主動與國大黨達成妥協。英國試圖以此換取印度人幫自己在亞洲抵抗日本人。1942年德國、日本等法西斯軸心國制定了一個會師中東的計劃:日本在佔領東南亞後向西進軍——自海路席捲印度洋、同時在陸上攻擊英屬印度;德軍則在全力爭奪烏克蘭油田的同時強化在北非的兵力。最終德、日兩國通過在中東會師使中、蘇這兩個反法西斯同盟國陣營中的陸權人力資源大國同外圍的美、英這兩個海權經貿大國隔絕開,從而使同盟國的人力資源和經濟資源無法實現相互配合。
拿下印度是德、日兩國實現中東會師的重要一環,然而這時日軍的兵力卻被中國戰場所牽制。中國的正規部隊先後組織起淞滬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盡管這些戰役最終都以中國軍隊戰敗告終,然而這些抵抗有效阻滯了日軍的行動。由於中國疆域遼闊、人力充足,完全能以空間換時間。每次抵抗都減緩了日軍的攻勢,抗戰逐漸轉入相持狀態,而這恰恰是日本這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所不能承受的。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一個又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
日軍不得不同時面對來自國民黨正規軍和敵後抗日武裝力量兩方面的共同打擊。1942年春美國總統羅斯福曾對他兒子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羅斯福這番話充分顯示了中國戰場牽制日軍使之無法進攻印度的突出作用。日軍在佔領緬甸時就曾一度遭到過中國遠征軍的重創。在沒能完全控制緬甸的局勢之前日軍其實是騰不出手來列印度的。
等到日軍基本控制緬甸之後實際上已錯過了進攻印度的最佳時機:盡管這時英國身為印度的宗主國正忙於應對歐洲戰場,然而美國派出了強大的空中部隊協助英國駐守印度,中國遠征軍新22師和新38師在緬甸失守後也退入印度改編為中國駐印軍。英國在得到美國和中國的增援後已大大強化了印度的防務。這時日軍一方面深陷中國戰場無法自拔,一方面又要應對美軍在太平洋的威脅,況且東南亞的佔領區也都需要分兵駐守,如果再要分兵進攻印度實在是力有不逮。
1942年風頭正盛的日本就這樣錯過了進攻印度的最佳時機,然而等到1944年盟軍都已准備反攻日軍佔領下的緬甸時日本反而對印度發動了進攻。這時的戰局實際上已在朝著對日本不利的方向在發展。日軍也意識到盟軍即將對自己發起反攻,所以就在這時玩了一招「圍魏救趙」:盟軍不是要以印度為基地反攻日軍佔領下的緬甸嘛,那麼日軍就決定搶在盟軍動手之前先進攻印度。1944年3月日軍在印度英帕爾地區對英印軍發動了進攻,然而這時的日軍已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
強弩發射出去的箭到最後連薄薄的絹都穿透不了。即使是再強大的力量到了滿負荷之後也會逐漸變得虛弱不堪。日軍的大部分力量都被牽制在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所以日軍所能用於進攻印度的兵力已相當有限。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上半年盟軍在贏得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的勝利之後已奪得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切斯特·威廉·尼米茲海軍上將在中太平洋展開攻勢,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陸軍上將自澳大利亞向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發動跳島作戰。
1944年的英帕爾戰役實際上是日軍在占據於己不利的形勢下放手孤注一擲的豪賭。分身乏術的日本其實已沒能力分兵進攻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印度了。1944年3月8日駐緬甸日軍第15軍指揮官牟田口廉也帶領著10萬人的部隊跨過了緬甸與印度的邊界。英軍這邊的指揮官蒙巴頓聞訊立刻在欽敦江建立起防禦戰線,而且蒙巴頓還提前佔領了英帕爾地區。這使日軍從一開始就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進攻印度的日軍不僅要背靠欽敦江作戰,而且他們的後勤補給線也面臨著非常大的問題。
緬甸與印度交界處都是山嶺地區。地形上的困難嚴重阻礙了日軍的推進,更會造成後勤輜重的運輸困難與不及時。由於日本在印度沒有任何補給點,因此所有的補給必須全部來自不可靠的叢林補給線,而盟軍飛機時不時的轟炸導致日軍的補給一直是斷斷續續。牟田口廉也針對這點提出了他著名的「成吉思汗作戰」計劃:10萬日軍是趕著一大批水牛和羊進入印度的。這樣牛羊不僅可以用來馱運糧食、彈葯、葯品等軍需物資,而且在必要時還可以作為全軍官兵的口糧伙食。
使用牛羊運輸軍需物資既不像使用機械運輸那樣受地形限制,而且只需要吃草的牛羊在運輸成本上也比機械要低廉得多。這個想法乍一看似乎是可行的:不僅古代戰爭中不乏這種用牛羊進行運輸的例子,而且英軍也有用水牛進行運輸的經驗。如果這個方案真的可行的話,那麼日軍的後勤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事實上牟田口廉也一開始的計劃比這還要瘋狂:他最初是打算用大象和猴子來進行運輸的。那麼具體的進攻方案又是什麼呢?對此牟田口廉也表示:「如果一切都計劃好了,那麼勝利就是必然的」。
言下之意就是沒有計劃就是最好的計劃。前線指揮官只需要根據自己眼前的實際情況自由發揮即可,至於牟田口廉也自己作為最高指揮官根本就不需要制定具體的作戰計劃。此言一出讓第15軍的各級軍官目瞪口呆。也許牟田口廉也根本就沒把英軍的抵抗計算在內,也許這次行動在他眼中只是一次不會遭遇任何抵抗的徒步行軍而已。牟田口廉也為這次行動只准備了20天左右的補給。如果日軍只是徒步行進走到目的地也許20天的補給也就夠了,問題是在英軍的抵抗下日本恐怕不是20天就能拿下目標吧?
牟田口廉也不僅忽略了英軍的抵抗,而且也忽略了雨季即將到來的客觀現實。一旦雨季到來之後沿途的河床會立即變得洶湧起來,因此屆時日軍的推進勢必將會變得更加困難。日軍為爭取在預計來臨之前結束戰役就從一開始就發起了迅猛的攻勢:日軍兵分兩路包圍了英帕爾地區。英軍將領蒙巴頓一度在危急形勢面前不得不向美國空軍求助。在美軍的空中支援下英印聯軍終於取得了暫時性的勝利。恰在這時中國遠征軍也正在發起收復滇西緬北的戰斗。
日軍在這種多方牽制的局面下攻勢頓減。英印聯軍因此得以把戰役拖到了雨季:原本就泥濘不堪的叢林在雨水的沖刷下連走路都已成了問題,更何況日軍還是帶著輜重來作戰的。本來為後勤補給准備的30000頭牛羊這時不僅沒派上用場,反而大大減慢了日軍的推進速度:這些牛羊成為了盟軍空中力量的最佳轟炸目標。許多馱運物資的牛羊在炸彈落地後因受到驚嚇而四散奔逃,結果日軍的可用物資反而因此大幅減少了。英軍方面並沒因此盲目反擊,而是將部隊收縮在英帕爾和日軍決一死戰。
到後來日軍士兵不僅手上的槍彈不夠,而且口糧也是越來越少。雨季到來後日軍內部又爆發了瘧疾、霍亂、流感等多種疾病。經過數月慘烈的戰斗之後日軍在英帕爾的進攻以失敗告終。從此日軍就放棄了對印度的進攻計劃。盡管日軍對印度的進攻最終失敗了,不過日軍在這一過程中也還是佔領了一部分印度領土: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英帕爾地區曾一度被日軍佔領。盡管日軍後來由於作戰失利而撤出了這些地區,不過日軍在佔領這些地區時曾在當地建立過偽政權。
日本在佔領東南亞時提出了「建設亞洲人的亞洲」「大東亞共存共榮」等煽動性口號,而在進攻印度時也試圖利用印度人與英國殖民者之間的矛盾。1943年2月3日印度激進獨立運動家錢德拉·鮑斯搭乘德國的U型潛艇由基爾出發前往日本。1943年10月21日錢德拉·鮑斯依靠日本的支持在新加坡成立了自由印度臨時政府。自由印度臨時政府的首都設在安達曼群島的布萊爾港。自由印度臨時政府有四萬五千人的印度國民軍作為武裝力量:主要由軸心國俘獲的不列顛印軍戰俘組成。
當時處於日本控制下的新加坡、馬來亞、緬甸等地的一部分印度僑民也自願加入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在國際上只有日本、德國、汪偽國民政府、義大利、克羅埃西亞烏斯塔沙政權、泰國、緬甸巴莫政權、偽滿洲國、菲律賓勞雷爾政權等軸心國及軸心國扶持的傀儡政權承認自由印度臨時政府。英帕爾戰役中印度國民軍也配合日軍展開對英印軍的進攻:印度國民軍在戰斗中對英國人造成了很大威脅,還曾一度從側翼包抄了美國的軍隊,然而隨著日軍撤退之後印度國民軍在英軍的打擊下損失慘重。
日本法西斯在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打擊下最終不得不投降。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宣讀了投降詔書,3天後自由印度臨時政府主席錢德拉·鮑斯在台北墜機身亡。這時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也已搖搖欲墜。1946年發生的印度皇家海軍起義給了英國在印度行將就木的殖民統治最後的致命一擊。1947年英國提出的蒙巴頓方案將英屬印度根據宗教信仰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先後宣布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由自治領轉型成為共和國。
8. 非暴力不合作是哪三部曲
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⑴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19—1922)
① 准備: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培養具有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青年骨幹。②起因:a1919年,英國殖民當局頒布《羅拉特法案》,損害了印度人民的民主權利,激起全印度的燃桐激烈抵抗;b、英國殖民當局實行高壓政策,製造阿姆利則慘案。③斗爭 a方式(內容):印度人民放棄英國殖民當局給皮芹坦予的頭銜和名譽職位;對英國人的立法機關、法首喊院和學校等實行普遍的抵制,號召家家戶戶恢復手紡車紡織並抵制英貨;逐步進行抗稅斗爭,爭取印度民族自治;b目標:實現印度民族自治;c手段:「非暴力不合作」;d過程:全國性的抗英斗爭——英經濟損失慘重;e結果:1922年,出現暴力沖突,甘地停止了非暴力運動;隨後,甘地被捕入獄,完成自傳《我體驗真理的故事》④影響:積極: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為印度日後獨立奠定基礎;消極:發動了廣泛群眾,但非暴力又限制運動的深入發展;贏得敬意——「聖雄」
轉載或者引律用本主文內明容請註明來稱源於備芝士回答
⑵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① 背景:a.1929年國大黨通過實現印度完全獨立的決議,授權甘地領導運動b.1929年爆發世界性經濟危機,英國為轉嫁危機,加強對印度殖民掠奪,英國在印度實行「食鹽專賣法」,損害印度人民利益。② 運動:1930年,「食鹽進軍」使運動達到高潮③ 結果:釋放甘地,撤消取締國大黨的禁令,允許人民煮鹽,停止不合作運動。
一生水當只,規類今備查。
④ 影響:進一步打擊英國殖民統治,但沒有實現印度獨立。
⑶「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新發展二戰時期, 甘地提出「英國退出印度」的主張,再次發出不合作號召。特點:第一次真正提出獨立的要求,第一次沒有譴責人民使用暴力
3、評價非暴力不合作運動:①積極性: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進了人民的團結,為印度獨立奠定基礎。②局限性: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運動,束縛了人民的手腳,反映了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在反帝斗爭中的動搖性和妥協性。甘地始終對英國政府抱有幻想。
9. 為什麼甘地能在印度推行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樓主的問題應該是問為何印度可以用非暴力的方式擺脫殖民取得獨立,而很多其他國家只有通過暴力才能獲得獨立(比如中國的革命)。
我認為最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國際環境迫使英國不得不放棄印度這塊殖民地:
1、殖民地獨立已成為歷史潮流;
2、英國陷入二戰泥潭,並且二戰後,實力大減,再也不是當年的那個「日不落帝國」;
3、美蘇等大國不像看見英國在二戰後還在亞洲有如此大的殖民地;
4、作為殖民地的印度只有英國這一家「宗主國」,且殖民時間較長,矛盾反而簡單(不像中國,短短百年間各方勢力此消彼長,矛盾較復雜)。
另,西方很推崇甘地,無非是甘地的行為比較符合他們的價值觀。
10. 列強認為什麼運動威脅了他們在華利益
英國殖民者認為印度國內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Non-Cooperation Movement)對他們在華的利益構成威脅,因為這個運動鼓勵印度人不要使用英國製造的商品,不要參加英國的考試,不要接受英國的教育,以及要抵制英國人的地位和控制。這些盯尺都可能會減少英國人在華的政治和經濟影響悉陸力,從凱陸高而影響他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