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人交際習慣 和交際用語
英國人穿蘇格蘭裙(特色)
打招呼常聊天氣,喜歡用天氣作為對話的開頭或引入對話
在參加完朋友派對後通常要寄卡片表示感謝
正式場合,為了表示紳士,女士立場時男士要起立
吃牛排要從牛排左邊吃起
使用刀叉時,手腕不能至於桌面下,即對面的人要能看到你的手腕關節一般風俗 跟中國相比,車輛在馬路的左邊行駛。駕車者會給行人讓路,但並不總是這樣。大部分人都自覺遵守公共秩序。在火車站或地鐵站、公共汽車站、銀行、郵局等地方等待服務時要排隊。在自動提款機旁,人們會有意識地與正在使用機器的人保持合理的距離。在自動扶梯上,靠右站好讓別人通過。提出請求時要說"please",接受了幫助或服務後要說"thank you",無論事情多麼微不足道。 拜訪朋友前要提前通知對方。不速之客會讓人討厭。避免在晚上10點後打電話到別人家。晚上11點後打電話很可能被英國人當作有緊急事件。使用主人家的電話前要徵得許可,並且要商量怎樣付電話費。在室內吸煙可能不被主人接受。如果你確實想吸煙,先詢問主人會被視為禮貌的行為。 在中國的宴會上,客人在最後一道菜吃完後會迅速離開。而在英國文化中,留下來進行社交談話被視為禮貌的行為。聚會因此可能多延續幾個小時。特別要注意的是,如果被邀請去主人家吃飯,一吃完就離開是非常不禮貌的。餐桌禮儀安靜地吃東西並且吃完自己碟子里的所有事物是禮貌的行為。剩下食物可能意味著客人不喜歡這些食物。把叉放在盤子上,把刀放在它旁邊表明你已經吃完了。如果你還在吃,就把刀和叉分開放在碟子上。 英國人喜歡在吃飯的時候聊天。但要同時說話和吃東西是很難的。而在吃東西的時候張大嘴,哪怕是說話,是不禮貌的行為。訣竅是:吃東西和說話交替進行;只往嘴裡放少量食物。如果你必須張大嘴,用一隻手遮住它。食物人們不吃動物的所有部分,如頭、足和某些器官。他們如果看到中國人食用每一部分,可能會感到震驚。在英國人的食物中馬鈴薯替代米飯作為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如果不習慣用餐時吃馬鈴薯,不要不好意思要米飯。 習慣和愛好 衛生的標准似乎不同。人們不喜歡化學品,卻不把碟子上的洗潔精沖干凈就用它。"Do It Yourself"(D.I.Y.自己動手)和園藝是許多英國人的愛好,因為在英國人工非常昂貴。如果主人在自己的花園上化了很多工夫,他們很可能會為它感到驕傲。因此,恭維他們的花園是進行進一步談話的很好的開始。 交友 通常,英國人不喜歡過於親熱,覺得這樣膚淺而且不真誠。太多的熱情和關注會讓他們感到奇怪和不自在。所以和他們建立友誼確實要花些時間。隱私對於英國人來說十分重要。個人問題,或例如婚姻、戀愛關系、財政、健康等話題應當避免,除非對方是很好的朋友。酒吧是英國人喜歡與朋友相聚的社交中心②這些差異是譯員在翻譯當中要注意的,如果翻譯不當會一些不必要的誤會。譯員在這當中要擔當好橋梁的作用了。下面我們看一些禮賓用語的中英文化差異以及他們的譯法: 一、 問候每個國家的問候語都是不同的,比如: 有的中方主人在飛機場迎接外方的客人會說:「歡迎歡迎,一路辛苦了。」我們不能直譯為:Welcome. You must be tired all the way? 在英語思維習慣上,是對滿臉倦容的人表示關切的話而不是打招呼的問候。按英語習慣可以這樣說:You』ve had a long trip. 或Did you have a long flight?中文還有這樣的恭維:「您年紀這么大,身體還是這么健康。」說英語國家沒有類似的表達習慣。在他們的文化里,人們忌諱直接說對方年紀大。 不能譯成:You are old but still look so healthy.」這樣不但沒有絲毫關心問候之意,卻使別人以為你嫌他老不死。這下可把別人給得罪了。可以這樣譯:You look great.或You look wonderful.在較熟的朋友之間可以說:Your health is good.二、 稱呼在書面語稱呼上,對「Dear Governor……」或「Dear Minister…..」這類身份較高的稱呼上,通常不譯為「親愛的省長」、「親愛的部長」這個Dear習慣用「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中文聽起來很自然,但在英語習慣里,「朋友們」通常方在女士們先生們之前:Dear friends,Ladies and gentlemen三、 交際套語 交際套語應該符合習慣用法,才顯的自然,得體, 有禮,否則聽起來就顯得生硬,粗魯,甚至誤解。下面就舉一些典型套語的譯法:1,參觀或者會談等場合,常聽見中方的人說「請多提寶貴意見。」若直譯為:「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comments。」問題就來了:你的意見應該是valuable 的,不寶貴的意見請免開尊口。正確的譯法是:「Please give us your comments。」或「We welcome your comments。2,「怎麼樣,今天就談到這里吧?」生硬、突然的說法:Well,shall we stop here for today?地道的習慣用語:Thank you for….。Shall we call it a day?3,「今天的菜不好,請多多包涵。」 在英語國家的人看來,這種自謙客套的說法反而顯得太牽強附會,況且請客總希望客人吃的好,否則,既然菜不好,為什麼還拿來請客?故不宜直譯為:Pardon me for the poor foods today。若用餐開始講這句話,英語應說:Bon appetite,或者Enjoy yourself。若用餐完畢講這句話,應該說:Hope you』ve enjoyed yourself。這樣才與此情景相吻合。4,「這是區區薄禮,不成敬意」。這是我們中國人為了表示禮貌客氣的一句客套話,有時禮品並非「薄禮」也這么說;而英美人的思維習慣卻是:這是專門為你准備的禮品,希望你喜歡。所以這句不妨這樣說:This is a gift for your memory。Hope you like it。5,「你每月掙多少錢?」這恐怕是令人最忌諱的私人問題了,太敏感了。 若非要表打這個意思,應該把問題變為間接問題,不針對個人。若對方是銷售經理,可以說:About how much dose a sale manager make a year?在做口譯當中,除了要注意這些差異以外,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它有著豐富的口語習慣詞彙我們不能單憑字面意思去理解。比如:「This evening,if you have time , we can go to the movie together .」 「Well, I will play it by ear!」 play it by ear—-「用耳朵來彈奏」? 不是!這里的play it by ear 英文原意是: to decide sth. at the moment you need to and not before 因而這里意思可理解為:「今晚如果有空,你可以和我們一塊去看電影。」「到時候再說吧!」有些詞不能停留在望文生義上,要挖掘深層意思。例如:英文中就有child wife/husband一說,這個詞就不能望文生義理解為「孩子妻子/丈夫」了,它的確切意思應該是「老夫少妻/老妻少夫」。還有這句話:This machine is the last word in technical skill.其中the last word 就不好理解,原意為:最後一句話,最後決定權…但在這里應該是:(同類事物中) 最新形式,最先進品種。因而這句可譯成:這台機器是技術方面的新成就。我們在理解習慣語時,不僅要理解它的字面意思,還要理解它的習慣表達意思。例如:A: 「What are we going to have for the lunch? Fish, pork meat, beef steak, or bread?」B: 「You name it!」這里name字用作動詞:命名,指定。中文我們可以整句理解為:「你盡管說吧!」或「你說一個吧!」而不要譯成:「你起個名吧!」雖然英文里有這個意思,但中文這樣就有一點別扭了。③豐富的文化背景和相關專業知識會有助於口譯員的臨場發揮。但是扎實的語言基礎才是關鍵。所以,我們要在平時的學習中不斷積累相關的專業知識,加強口譯的訓練,才能在現場口譯中做到游刃有餘。 英人的習性
英國人給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矜持。一般不主動人與攀談,感情不外露,也很少有激動的時候。說話聲音很輕,能剋制自己。
了解一個英國人比較難,他們從不講個人的事情。但是,英國人並不缺乏人情味。英國人很謙虛,也很幽默。
禮儀習俗
見面:英國人彼此第一次相識時,一般都要握手。除了熱戀中的男女,步行時一般人都不手拉手。英國人不喜歡別人干擾他們的個人生活。
當你去訪問一個英國人時,得先在門口敲門,一直等到他說「請進」,才能進去。先生們進屋脫帽,而女士們則不必在室內脫帽。
英國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談論的話題是天氣,往往也是第一個話題。
女士優先與紳士風度:在英國,尊重婦女是體現紳士風度的一個重要方面。女士優先是一個人人皆知的行為准則。
盥洗室與去「100號」:盥洗室一詞的本意為洗手或洗臉的地方,但其實際含義則是廁所,英國人上廁所時不會直截了當地說「去上廁所」。如果你想要上廁所,可以說「去男人的房間」,或「去女人的房間」,也可以說「請原諒幾分鍾」或「我想洗手」等等。小孩子們想要大小便時說「我要去那個地方」。在朋友之間和家庭內部,「去100號」則是最常用的說法。
送禮和給小費:在英國,僅限於給侍者和計程車司機小費,在飯錢和車費之外多付1/10或1/8的錢。旅店的侍從或鐵路搬運工為你服務之後,您也要付少量小費。
禁 忌
不能加塞:英國人有排隊的習慣。你可以看到他們一個挨一個地排隊上公共汽車、火車或買報紙。加塞是一種令人不齒的行為。
不能問女士的年齡:英國人非常不喜歡談論男人的工資和女人的年齡。
1. black本意為「黑色」。black sheep 害群之馬 black list黑名單 black dog沮 black tea紅茶 black coffee不加糖或奶的濃咖啡 2. blue本意為「藍色」。blue Monday不開心的星期一 blue films黃色電影 blue blood 貴族血統 3. white本意為「白色」。white room無菌室或絕塵室 white lie沒有惡意的謊言 white elephant 昂貴而無用之物4. yellow本意為「黃色」 yellow boy 金幣 yellow dog卑鄙的人 yellow book 指法國等政府或議會發表的報告書此外, green hand表示「沒有經驗的新手」, red-neck表示「鄉下佬」等。
英國很早便出現了以迷信為業的巫師、巫婆。現代社會中也有以看手相算命為業的人。
一、巫婆與黑貓
英國古代對巫師巫婆有兩種看法,有的認為他們可以通神,有的卻認為他們是不祥之物。直到19世紀以至本世紀初,如果村中發生怪事,尤其是死人,村民會認識是巫婆作怪,有時一哄而起去搜索巫婆,打死無辜婦女之事時有發生。現代英國不再發生類似事件,但與之相關的東西卻流傳下來。witchhunt「搜捕巫婆」一語進入政治,借指大政客清除異已。傳說中的巫婆身邊常有一黑貓相伴。直到現在還有人認為黑貓主凶。有說黑貓是巫婆變的。Cat has nine lives(貓有九命),說的就是你殺死一隻黑貓,她可以再變八次。
二、吉祥的馬蹄鐵
馬蹄鐵被認為會招來好運。但溯其起源,說法不一。有些原始民族崇拜男性生殖器,認為它有給人好運的魔力。有的認為馬蹄鐵形如新月,而新月代表新生,所以是吉祥的。古愛爾蘭傳說耶穌出生在馬廄,因此馬蹄鐵也具有神奇的力量。如有人拾到馬蹄鐵便被認為會招致好運。
三、數字與日期
13被認為是不吉祥的。請客時避免賓客13人,大的活動不安排在13日,飯店沒有13號房。13中出了個叛徒,耶穌和12個門徒吃了最後的晚餐。7的說法不一,現在大多認為它能招來好運,因此有lucky seven之說。還有人認為星期五不吉祥,如果又是13號,那更是諸事不宜。來由是因為耶穌的受難日是星期五。
四、生活瑣事
1、碰碰木頭
英國人(以及許多西方人)在說了一句得意的話之後會摸摸木頭,碰一下木桌或木椅,嘴裡念念有辭「touch wood」或「knock on wood」。如「我五年沒生過病了」,「我這次考試一定成功」,說完碰碰木頭,要不然他會得病,或考試失敗。「碰木頭的起因是耶穌被釘在木十字架上,所以木頭代表了十字架或耶穌本人。摸摸木頭表示向耶穌感恩、求他保佑。
2、打噴嚏
在英國如果有人打噴嚏,旁邊的人會說「上帝保佑你」。歐洲14世紀時「黑死病」流行,死人無數,得病的徵候之一就是打噴嚏,誰要打噴嚏,就有可能染上此病。因此打噴嚏的人會說「上帝保佑我」,別人會說「上帝保佑你」。
3、不要交叉握手
朋友道別,不能越過另兩人的手去和第四人握手。據說這樣會招致不幸。可能是因為四人的手臂正好形成一個十字架。
4、不給第三個人點煙
吸煙的友人在一起,他不能一次點三支煙,而要在點過兩支煙之後換根火柴或熄滅打火機後再點。否則會給第三人招來不幸。據說在一戰期間,協約國的三個士兵夜間在戰壕里吸煙,其中一士兵給另兩士兵點煙。由於時間過長,結果第三人成了敵人瞄準的目標。
5、換牙與觀流星
小孩換牙時大人會教孩子的脫落的乳牙從左肩的上方扔向後面,同時默許一願。如果扔掉的牙找不到了,願望也就實現了。類似的有,夜空中有流星殞滅,趕緊許願,如在流星殞落之前想出這個願望,它便可以實現。
6、撒鹽
在英國如把鹽撒了,就要發生口角或與朋友斷交了。古希臘和羅馬時鹽是少有物。薪水salary一詞來源於此。耶穌鼓勵他的門徒「你們是世界上的光,你們是世界上的鹽。」可見鹽的可貴。但撒了鹽也有解法「拿一些鹽從左肩膀上撒向後面,不祥便解除了」。
7、碰響水杯
有些英國人認為吃飯時刀叉碰響了水杯,不去中止,便會招來不幸。所以在英國人家裡吃飯盡量避免刀叉碰撞出聲。萬一如此,趕緊用手捏一下叫它停止作響,以免主人介意。
8、海潮
英國是島國,沿海居民自古把海潮的起落與禍福聯系在一起。沿海的人認為漲會有好運,落則會有不幸。
9、鏡子與百葉窗
在老一代英國人中,有人認為打破鏡子預示家中要死人,或有7年的不幸。自古不少民族認為鏡子里可以看到神的旨意,如打破鏡子就表明不叫那人看到未來。如家中辦喪事,有的人就把鏡子翻轉過去使之面向牆壁。他們認為在鏡子里看到了死人,則自己很快就會死去。還有,如果百葉窗突然不關自合,有人認為家中將有喪事。因為守喪的習俗是把百時葉窗拉下保持室內黑暗以示哀悼。
五、占星術
西方占星術把太陽運行的黃道按不同星座分為12段,稱謂黃道十二宮。第每個人根據出生的日期在不同的星座影響之下,分別有白羊、金牛等星命。星命決定了人的性格和氣質,而且決定了人的命運。 是誰發明的雨傘?對這個問題一直眾說紛芸。有的說,埃及人最早使用雨傘,早在公元前1200年,埃及(Egypt)的貴族們外出旅遊時常常要奴隸(slave)為他們撐太陽傘(parasol)。羅馬人用傘遮擋地中海地區的陽光。在中國,傘是公元前1000年由魯班的妻子發明的,傘被稱作「能移動的房屋」。
在英國,在18世紀才開始使用雨傘。佰納斯·漢韋(1712-1786)是使用傘的先驅,對傘的普及做了重要貢獻,他舉著傘出現在街道時,路人都用嘲笑的目光盯著他,孩子們向他投石子,紳士們討厭這種東西,稱之為「女人襯裙里的一根棍子」。
傘一度是女性的專用品,表示女人對愛情的態度。把傘豎起來,表示對愛情遙堅貞不渝;左手拿著撐開的傘,表示「我現在沒有空閑時間」。把傘慢慢晃動,表示沒有信心或不信任;把傘靠在右肩,表示不想再見到你。
2. 英國倫敦的旅遊路線
英國:迷人倫敦雙層巴士觀光游、溫莎古堡5天3晚自由行
推薦行程:
第1天 上海-倫敦
航班:維珍航空VS251(1210/1730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倫敦西思羅機場)
第2天 倫敦一日游(早餐)
倫敦市區雙層巴士一日觀光游
110鎊5天窮游倫敦
回來兩三天了,還是來不及更新blog,因為事情太多。在倫敦的時候,沒有帶手提(當然啦,住zone 2最邊邊上的hostel還是對著公墓的六人間,哪裡敢帶啊^_^),唯一寫下的是我已經忘記了內容的幾張postcard,在排隊等待進入上議院的時候隨手寫下了許多感想。anyway,趁著記憶殘存,記下我的倫敦行。
day 1:三個小時的汽車後(我定的票只要1鎊哦),我於下午一點半到達了倫敦。victoria coach station 的information center什麼都要錢。於是作罷,拿出手中預先准備的地圖,開始了我的徒步倫敦啊。問了幾個人以確保沒有走錯了方向,一路經過女王的馬廄(走過真的有點臭味的),來到了白金漢宮,可惜只有每年8 月9月對外開放。穿過st james park,看到了st james palace,繞路又回到了websminster 橋,站在橋上欣賞遠處的london eye,因為不打算去的。看到了可愛的大笨鍾(長得不笨啊)。繞回wihte hall,為的是張望下唐寧10號,發現white hall上很多的塑像,可惜我都不知道是誰,10號外很多人舉著牌子在示威,可惜啊,我不敢拍照,怕群情激奮欺負我孤身一人。沿著white hall一路走,掃過宴會廳之類的景點。這個時候心情還是興奮的,一點也不覺得背後的書包很重。走啊走,一直往北。來到了聖加法羅廣場,嗯,雖然很有名,但是我不覺得有什麼稀奇的。經過liecester square,看到了所謂soho區,好了我接近目的地了,LSE。到達之前在M記吃了點東西,見到了SP,和他聊了會。晚上五點半,open evening,見到了pencil,不過只有匆匆一個小時,大家就分開了。晚上留宿朋友宿舍,其間感想n多,不過屬於私人事情啦,不在這里blabla啦^_^。
統計:今天負重走路5公里以上,竟然不覺得累。估計是亢奮的。剛開始走的時候,心情真的很興奮。所以忍不住打了個電話回中國。一個人玩最大的問題是興奮的時候沒人分享。
Day 2:離開朋友的宿舍,買了一張三天通票(15鎊多還好吧),先奔赴hostel,放下我的衣服等重物。我住的地方確實有點臟,不過確實就在地鐵旁邊,意外著就算我晚上出行都很安全。而且10鎊一個晚上實在很便宜了。so,還行吧……轟隆隆,利用地鐵奔赴我的目的地,聖保羅大教堂。教堂真的很美很美。黛安娜的婚禮在這里舉行。在教堂里呆了好久,快三個小時吧。這里的audit guide竟然有中文,花3鎊租了一個,一個人靜靜的聽這里的故事。在耳語廊用中文說了幾句悄悄話,不知道有沒同游的人聽得懂中文。最終爬上了stone gallery 和golden gallery,遠眺倫敦城。那天風有點大,在一百多米高的地方,坐在椅子上啃了一個muffin一個蘋果。算作午餐。然後就離開了聖保羅了。
離開聖保羅,繼續沿地圖前行。算作徒步舊倫敦城吧。經過了許多景點,比如英格蘭銀行等,一路往東,看到了巴黎彭批杜設計者設計的一棟樓,很醜啊,還算景點(汗……),走走停停,看到了大火紀念碑,就是這場大火,燒出了今天美麗的london吧。不過之前的死傷,也是讓人難過的。過了橋(應該是london bridge),來到了南岸。
南岸並沒有很多出名的景點,除了london dongeon。但我有我的目的地啦。去了south walk cathedral,這是當年莎士比亞做禮拜和工作的教堂※經過了一個無名的open market,在這里打量真正的當地人吃什麼喝什麼。特意跑去那個叫Lxxxxxxx Market的地方(忘記了名字了sorry)。18世紀已經矗立在河邊的一處地方,中國的絲綢和茶葉遠航萬里後,在這里登岸走向london和歐洲。轉完後回到河邊,已經接近天黑,這里的晚霞不如我們那的艷麗,是淡淡的紅,月亮很美。附近有座比較現代的city hall,上傳的照片里有一張有,就是和tower bridge在一起一個蛋蛋建築。河邊完全黑下來的時候是快五點半吧。快步走向london bridge station,去我預謀中的目的地,west end。
來到west end(位於soho區),發現即使所謂打折票依然很貴。拿了一本宣傳手冊,仔細研究究竟要看哪一部。花了半個小時研究出來,又安靜的在M記坐了會兒,實在太無聊,四處亂逛,發現那天竟然是BFI倫敦電影節的最後一天。嗯,三百多部電影會在這期間上映,真好。好多人聚集在一個電影院前面,因為據說會有明星來。張望了一會,無奈位置不好,只看到涌涌人頭。六點四十五分去到其中一個訂票中心,決定我要買《悲慘世界》的票,無奈的是訂票中心電腦出了問題,查不到坐位什麼的。於是那個人說,自己去那個theater買吧。可憐的我,花了20分鍾,跨越中國城,才去到那個theater。theater裡面最好的票要50鎊,我又貪心的想給我的首次musical 有個最好的體驗。於是走出theater,站在外面掙扎著要不要花那50鎊。結果,看到了黃牛黨!!!!!!沒想到英國也有這種好東西啊。就在theater門口完成交易。20鎊!!!stage!!最中間的位置!!!簡直太棒了!!!
Day 3:今天來到了西敏寺,西方國家的人和我們很不一樣,假如我們要紀念一個人,絕對不會任後世n個人踩在埋葬他們的地方,或者放在觸手可得的地方(盜墓賊多容易混啊這樣),西敏寺給我的總體感覺沒有st paul『s cathedral震撼大。總體感覺比較陰森,大概死人太多的緣故。最近一次舉世矚目的葬禮大概是黛安娜吧,不過她沒葬在西敏寺。事實上,近代的皇族更喜歡葬在行宮里。對於西敏寺,或許我更感興趣的是我最愛的詩人之角吧。其實不是只有詩人,而是作家。我親愛的jane eyre只有幾行簡單的字,連頭像都沒有,真慘。
西敏寺出來,奔赴我的目的的,house of parliment。不為什麼,為的就是去親身感受下真正的政治。那天是星期五,剛剛好只有上議院開了。
下面的文字是摘取去部分那天隨手記的:
溫暖陽光下排隊二十分鍾,進到了室內繼續排隊。竟然還要安檢,而且滿嚴格的,要全身搜身,如同在好萊塢電影常見的場景一樣。莫名想到關於搜身的雖是女的,要是我是女同性戀會不會覺得被侵犯啊(忽然想起《crash撞車》里的場景)。坐在這里等候,不知道我們中國的人民大會堂是否可以這樣隨意參觀呢?假如我是個普通的倫敦小市民,閑暇時我是否會過來做一個安靜的聽眾呢?一方面,我覺得西方的民主政治,確實比我們要開明,一方面,作為結果論者,我終究認為所有的民主背後不過是少數人的政治,是權謀的斗爭,是勝者的游戲。但是,心裡的聲音又在開始爭鬥了,說,有了更健全的制度,民眾的聲音終究可以聚沙成塔,推動社會的進步。又一把聲音跳出爭論道:誰又知道這些所謂的"聲音」不是精英階層用意識形態工具製造出來的呢?其實這些問題不僅本身沒有答案,而且和我自己沒有關系的,和前程,工作生活學習,完全無關。想起在香港的中環看到f。。(某邪教組織),在這里的學生會社團也看到他們的身影,在leicester的汽車站看到所謂的反動報紙。我知道他們也有偏頗,不過可以兩相比較終究是比較有趣的事情。或許距離真相又近了那麼一點點。好了寫到這里,可以進去了。
當時進去是不許帶任何東西的,進去安靜的坐了半個小時,發現聽不是很懂。只是覺得這樣的感覺很好。國家大事就在離我五六米的地方在商量中。女王的皇座金壁輝煌,但是整個上議院是比較暗的。沒有太多的光影,或許所有的政治都是,黑暗的。
從議會出來,外面的陽光亮得刺眼。議會大廈和大笨鍾連在一起,美得讓我炫目。這個城市就是這樣註定讓我死心塌地愛上他,這幾天的陽光都美得毫無道理。這哪裡是在倫敦啊,哪裡是霧氣騰騰的,下雨的,陰郁的london啊?這是狄更斯筆下最好的時代下最壞的時代下的倫敦嗎?不是吧,真是一個美麗的,煥發著氣質二字的紳士吧?註定,讓我這個感情用事的中國小妞愛上他了。刺眼的陽光下,我走在議會外的草坪下,很快的踏進了黑暗的地鐵(在地鐵里,軌道上,看到了老鼠!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一百多年的勞東西了),穿行在倫敦的腹部,來到了我的另一個目的地,國家美術館。三個多接近四個小時,完全完全不夠!為什麼不開放久一點呢?六點就關門了。之後我去了Picadllity circus吃burger king(真的好難吃,又貴,還是M記好),對著那個小小的,黑乎乎的愛神,吃飯。看著愛神,想到了親愛的某位同學。於是後來特意挑了有picadilly circus水印的postcard給他寄了。
國家美術館:
這是我在這里參觀的第一個博物館美術館之類的建築。正好在搞從莫奈到畢加索的特展,讓我流連往返。國家美術館很大很大很大,真難想像這樣一個幾千幅的美術館,竟然有能力用好幾種語言給每一幅畫配上五到十分鍾的語音導游。(發現有日語沒中文,不爽)這是怎麼樣一個浩大的工程啊。而且,還是免費的,只是建議你捐獻三鎊。想起國家美術館的歷史,確實有趣,當年歐洲各國都有美術館,獨獨英國沒有,實在有傷國體。於是集資建立,最初的藏品全靠國民捐獻。現在,堂堂正正的站立在這里,接受我這個小女子的朝拜。我很膚淺的只懂得一點點皮毛之中的皮毛,只因當初的選修稍微看過一點點藝術史之類的書,就在這「大雅之堂」裝模作樣的欣賞。不禁覺得在倫敦長大的人好幸福,藝術對於一個人的感染,很多時候來自於你無意識的熏陶,美學講的就是這事兒。想起自小學畫的小叔叔,又不禁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假如他有機會來,定要激動得跳起來得了。選了幅venus &mars的名畫postcard給他,因為據說西方在以前喜歡在新婚夫婦房間掛維納斯與mars的畫,最疼我的小叔叔,年底要結婚了吧。呵呵,覺得自己選得好有意思啊。
在這里,腳是很累的了,腦子也很累了,因為要集中注意力聽那些highlights的介紹,雖然說得不快,不過也不容易。每每看到那些我認得的畫,心裡真的激動萬分,都是真跡呀!!莫奈自不用說,我本來就愛他。還有梵谷,向日葵就在我面前矗立。不過我最愛的是那幅《A wheatfield,with cypresses》,整個世界都在變動,無情的風,似乎想扯走一切,甚至連遠處淡藍色的山,都搖擺不定。這就是命運吧,縱使你以為很多東西堅定如山,世界還是一樣變幻,這颶風,可以把一切都改變。這,就是我現在的生活狀態吧。茫茫然,不知道,風,往哪裡吹。
day 4:今天去了倫敦塔,三個小時,個人認為是這次旅行中的最爛的一個地方了。那些故事早已經聽過,那些陰謀,我們自己的歷史書寫得更加精彩,所以對於我來說,倫敦塔是個無趣的地方,超級無趣。那麼破爛的地方,還是英國皇室的發家之地。人比人,比死人,我們那個時候的繁華豈是他們可想像?看到那些肥胖的烏鴉,本人唯一的想法是,不知道好吃否?假如烤的話,是否有乳鴿鮮美(天啊,我想念乳鴿這種東西)。皇室的珠寶,是我唯一留下深刻印象的了。真的很美啊,那些閃閃發光的鑽石後冠。但是,這些,又有什麼用呢?還不如一隻香噴噴的乳鴿,或者五月花的芝士龍蝦(今天和一澳洲人聊天發現原來他們自己不常吃龍蝦,難道都給我們買光了,lol)
倫敦塔出來,去了V&A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好玩一點點的地方是,更多的是生活用品,和工藝品。起源的目的更加實際,是當時維多利亞女王的老公Albert想促進工業水平的發展,在當時的「萬國博覽會」後創立的。在這個博物館,聽著皇家藝術學院的一位老師(她一個月一次志願者導游)介紹這個館的歷史,這個館的故事,摸摸唐朝的花瓶(對啊,有些展品可以摸,為的是讓參觀者有更親身的體驗),看看拉非爾為教堂做的傑出cartoon(其實我覺得就是畫的瓷磚),再對比一百年後的仿品,看看宋朝官窯的真品,旁邊有個清朝的贗品,這真的是好玩的體驗。V&A照例是很大的。照例不能細細瀏覽的。從裡面出來,沒進旁邊的自然博物館,還有歷史博物館(天啊歷史博物館本身的建築就很美很美,三百米長的哥特式cathedral),沿路走,為的是看看IC長什麼樣子,然後來到了Albert Hall 和 Albert Memorial,維多利亞女王在老公死後給他建的。沒事,我就是看看而已,怎麼說呢,這個名字本身就讓我fancy了,Victoria and Albert的博物館,感覺就像什麼夫妻飯館一樣,有種濃濃的溫暖在裡面。
然後就殺向大英博物館啦:
用紅色來寫大英博物館,是因為懷著一點矛盾的心情。沒錯,它很漂亮。但是大家不要忘記,這個博物館本來就是大不列顛征服別人的標志。帕特農神廟的建築更應該矗立在藍色的愛琴海旁邊,而不是站在這個富麗堂皇的祭壇上。可笑的大英博物館還印了一些小宣傳單,裡面介紹的就是關於希臘政府和他們的糾葛,可惜已經給別人拿完,不然我也會拿一份來看看。埃及館一樣很漂亮,可惜我對木乃伊沒有那麼大的興趣,不然一定興奮萬分。唯一感到開心的是中國的東西不算鎮館之寶,說明我們不算很慘。大英博物館的語音導游沒有中文的,但是請你捐獻的字卻大大的用中文標著。這讓我有點不舒服。國家美術館可以要求捐獻,就你,憑啥呀,本來就是強盜,把搶來的東西炫耀出來,參觀,還得收費啊?
從大英博物館出來,已經天黑了。看看還有時間,坐地鐵殺回IC那邊,因為我要去harrod百貨。倫敦有幾個專賣貴東西的地方,這個是一個。外面的window已經和別家不一樣了,裡面更加富麗堂皇。竟然有埃及的古董放在一樓展出,然後還有黛安娜的像。忽然就想起,對哦,這家百貨的老闆的兒子,就是和黛安娜一起出車禍的那位。他們的相片是擺在一起的,在一所百貨裡面(我覺得他老爸的idea有點奇怪啊),但是沒有並排,男的那位稍稍後推了20厘米(不知道為什麼)。唯一的遺憾是,反正你那麼有錢,應該每天換鮮花啊,怎麼用的假花?harrod裡面的東西果然很貴,一千鎊的衣服很隨便的就掛在那任人觸摸。我可沒那麼大的膽拿來穿,看看就得了。負一樓麥的一張椅子深得我心啊,是一張全部用小熊拼起來得椅子,很可愛啊。總體來說,這家百貨是賣貴東西的,不過食品不算貴。有點傲慢,雙肩包繼續提在手上不許背著。裝飾非常男權。那些window宣揚得都是美女香車,非常007風格,整個就是男性視角得。
Day5:繼續沒完成的大英博物館,然後1點半直接到victoria coach station坐車回leicester啦。
總的來說,這次出行非常成功,除了最後一個晚上在hostel打爛了我專門泡茶的杯子(這里買不到了),其他都非常美好。特別是以20鎊的價格買到最好的座位觀賞歌劇實在是美妙享受。這是我第一次自己一個人出去玩,在萬分注意安全的情況下,玩得比較盡興也是難得的了。
花錢大概是這樣的:來回車票2鎊,住了三晚hostel 30鎊, 聖保羅8+3鎊語音導游, 倫敦塔12鎊, 西敏寺6鎊。
音樂劇20鎊,地鐵21鎊(一張三天通票加最後一天日票,第一天全用走的),其他雜七雜八,總共110左右吧。
看完大家的回復,一點點補充,這是我自己寫的,不是轉貼(呵呵當然在我自己的space上也有),第一次在太傻上貼個人感想啊。不過這個游記好像寫得有點亂,興之所致吧,所以大家如果看得比較亂,不好意思哦。
一些補充:這是我第一次把自己寫的東西發到bbs上(問問題不算,哦對了之前寫過一次簽證材料准備),第一次加精。發現和不認識的人在這里你來我往的討論很好玩哈哈。
關於車票,是汽車來的。nationalexpress.com或者co.uk 我不記得了呵呵。叫做fundfare ticket,不用手續費的。所以就是1鎊去1鎊回。提前三個星期定的。時間很多可以挑,都不錯。
hostel:是在hostelworld.com定的,名字叫hostel639,在kenal green地鐵出來(左手邊的交通燈,過了馬路就是)。有點臟臟的,不過勝在便宜(10鎊),yha都沒這么便宜,而且周六不加價。我住的是六人的female room,房間里就有洗澡的地方。包了早餐,麵包牛奶之類的,不限量。我死撐爛撐多吃,中午就可以吃個蘋果什麼的(倫敦吃飯實在貴),定的時候給了1。11鎊的手續的。我在hostelworld.com定的
照片:我不算一張張改了上傳來,我討厭和技術掛鉤的東西。不過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比我這種爛人爛技術拍的照片好多的拉,所以不差我一個啦哈哈。
第3天 溫莎觀光半日游 (早餐)
第4天 倫敦自由加夜 (早餐)
第5天 倫敦-上海 (早餐)
住宿酒店
2*酒店 Kings 6,510元
3*酒店 Royal National 6,760元
4*酒店 Caesar 7,150元
5*酒店 Royal Garden 9,180元
報價包含下列服務:
* 英國維珍航空上海-倫敦往返經濟艙機票。
* 倫敦連續3晚標准雙人房(可以調整為單人客房,但須額外加收部分費用)可自由加夜
* 每天提供英式早餐
* 精選傳統倫敦市區雙層巴士一日觀光游:您可以乘坐能隨時上下的24小時敞蓬雙層旅遊觀光巴士,在兩條線路間自由選擇,方便地游覽倫敦。
* 贈送泰晤士河觀光游輪券
* 精選溫莎古堡半日游:(周二、周四、周五、周日)帶您暢游溫莎古堡
3. 英國人交際習慣 和交際用語
英國人之間碰面除了問候一句:「How are you?」 之外,一般話題不會涉及個人問題,他們最喜歡談的是天氣,除非談話的人自己提起自己的私事,同時誠心地徵求對方的意見或建議,否則與之談話聊天的對方也不會隨便參與,只是附和或表示理解同情或感嘆。
英國人無論在任何場所,他們都是小聲說話,如果有人不小心大聲說話或偶爾大笑了,看到有人不高興地看他,他會對看他的人說聲:「sorry」。
在英國,「對不起」(sorry)可能是最常使用的詞彙:無論是對天氣感到抱歉還是對撞到自己的人,普通英國人時不時就會冒出一句對不起。
(3)黑馬廄鎮英國在哪裡擴展閱讀:
此外,英國的餐桌習慣,英國人餐桌上的餐具就不同,他們第一時間在餐桌的每人位置上擺上的是兩套刀叉匙,大的小的盤子,酒杯餐巾等。用餐過程是;
先吃餐前食品,一般是炸蝦片或薯條等,有些還會喝點餐前酒。要用餐時,大多是一次性把要吃的食物按自己要吃的分量取到自己的盤子上。男士會讓女士先取食物或直接按座位順序每人取食物。
4. 印度在英國統治下是什麼樣子以至於對英國感情那麼深
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主要是通過東印度公司來完成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從商人組織轉化為殖民政權。由於剛開始沒有預料到統治這么一大片殖民地的復雜性,所以殖民前期與殖民後期英國的政策是不一樣的。
在19世紀中期,印度展示在世界面前的是一幅血跡斑斑的圖畫。飢荒、瘟疫、死亡,成了人民經常的伴侶。印度人的民謠已經唱到,「別看他們(殖民者)的臉白,可是他們的心黑!」 甚至西方教育的推廣,寡婦殉葬和殺嬰等中世紀習俗的廢除這樣毋庸置疑的善政也被印度人理解成摧毀他們的社會制度,犧牲他們向來尊重的風俗習慣,使他們的國家西洋化,最後使印度改信基督教。
至於與英國的深厚感情,其實更多的是基於殖民歷史在文化上的認同,並不代表認可這段被殖民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