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國的經濟是怎樣發展的
英國的經濟發展戰略: 上世紀90年代末工黨上台執政後,布萊爾政府基本承襲了保守黨的經濟政策,出現了二戰後首次不因政府更迭而大幅度改變經濟政策的局面,保持了政策的穩定性與連續性。工黨政府加大了改革力度,主要從福利和醫療制度、上議院世襲貴族特權、教育制度等方面進行了重大改革,並以此來推動英國經濟的發展,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提出了新舉措: 面向未來,著眼科技,向知識經濟轉型。英國決心在21世紀成為知識經濟型的社會,為此在1998年底正式發布了《我們有競爭力的未來:創建知識經濟》白皮書,將促進知識經濟發展作為制定工業、科技和貿易政策的新基石。主要做法包括:加大科技投入,鼓勵大學等研究機構與企業界聯合,向商業化研究發展,將知識向實用技術轉化。政府努力促進企業界的聯合,使企業形成在競爭基礎上的合作,提高整體競爭能力。
制定政策、法規以規范和培育市場。政府內部實行改革,提高工作效率,同企業界發展夥伴關系。吸引風險投資,發展基礎研究。加強與國外研究力量的合作,加大參與歐盟科技框架計劃的力度,重視吸引海外投資。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促進高技術企業的發展。政府運用政策來保證和鼓勵平等的競爭,鼓勵擴大再生產,對用於擴大再生產的利潤部分酌情減免稅收。在刺激投資和促進企業、特別是高技術企業發展方面,採取鼓勵措施,實施信息產業戰略,幫助企業適應信息時代的產業發展。綜合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避免經濟過熱和衰退,確保經濟平穩健康運行。英國財政大臣布朗把英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實現經濟穩定增長稱之為「英國模式」,並作為一個經濟增長的成功範例推薦給其他國家。工黨上台執政以後實行貨幣政策改革,由英格蘭銀行獨立決定利率,從而遏制了通貨膨脹,同時政府擴大支出保持了寬松的財政政策。目前,為防止經濟過熱現象,英國開始出台宏觀調控措施,主要是由英格蘭銀行採取漸進式加息的貨幣政策。工黨執政以來,英國經濟實現了穩定增長,GDP年均增長2.7%,物價低於2%,失業率降至30年來的最低點,成為惟一未陷入衰退的西方大國。
B. 英國是怎樣崛起的
英國迅速的崛起 一:十五世紀末,新航路開辟後,英國利用大西洋航路中心的有利條件,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倫敦,利物浦等) 二:英國推行「重商主義」政策,鼓勵出口,支持工商業者參與貿易競爭,佔領殖民地 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圈地運動推動了城市的繁榮和貿易的發展) 四: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加速了發展 五:注重發展海軍,三次英荷戰爭打敗了「海上馬車夫」荷蘭,奪得了海上霸權地位 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The Instrial Revolution ),又稱產業革命,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是以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後來又空擴充到其他行業。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765年,珍妮紡紗機的出現,標志著工業革命在英國乃至世界的爆發。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傳播到英格蘭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後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
C. 17世紀英國實現經濟增長的方法
如下:
從16世紀到17世紀前半期,英國的工業迅速增長。不但老的工業部門如采礦業、煉鐵業、羊毛加工業、造船業等不斷發展,而且又出現了一些新的工業部門,包括棉紡織業、玻璃製造業、肥皂業及絲織業等。其中發展最快的是_煤業,根據達勒姆、諾桑伯蘭等10餘個地區的資料,1551年-1560 年,煤的年產量為21萬噸,到1681年-1690年,年產量已增長至2982萬噸。增長最快的時期是1600年-1660年,從地區上看增長最快的是東北部這一帶煤礦的發展,甚至使詩人約翰·克里夫蘭詩興大發,他在詩中寫道:英國是個完完全會的世界,無所不有,它甚至擁有西印度群島的財富,你應該校正一下你的地圖:紐卡斯爾應是秘魯!
_
他把以紐卡斯爾地區所盛產的黑煤比之於南美的白銀!
當時英國的煤產量比歐洲其他國家煤產量的總和還要多3倍。採煤工業的發展,為一些老的工業部門如煉鐵業及新的工業部門如造紙、製糖等工業採用新技術並大規模地發展開辟了道路在工業發展過程中,產生了一些大規模的工業企業,特別是像采礦業和金屬冶煉業。這些工業部門需要大量資金和勞動力,當時開采一個煤層,至少需要上千鎊資金,這是一個普通工人許多年才能掙到的錢。
_
同時大規模的工業還需要眾多的勞動力,紐卡斯爾的煤礦約有工人500-1000人。像這樣大規模的工業企業,獨立的手工工匠已無從問津,這只能由握有大量資金的資產階級和貴族僱傭大批工人去從事經營鐵的產量也有所增長。不過,由於它的起點低,絕對產量並不高。年產量16世紀50年代為5000噸,到17世紀50年代增至23萬-24萬噸。
而且鐵的質量也不如某些外國的好,有時還需要從瑞典進口大量質量較好的生鐵,其價格比英國的還低。以前有人認為,由於木材砍伐過多,燃料缺乏所以鐵的產量降低了。但這個說法,已為新的研究所否定。
_
雖然在英國的個別地區,木材短缺,但就全國范圍來看,並未_現燃料短缺現象。這個時期,生產鐵的中心從薩賽克斯、肯特轉移到了米德蘭西部和約克郡南部等地,這並非由於前者缺少木材,而是因為它的鐵礦石質量不好。同時,這時的冶鐵方法也有了改進,16世紀時用的是土法吹煉,現在則為水力鼓風爐所代替效率提高了5-10倍不過,不能過分誇大1617世紀前半期的英國工業發展水平。因為在18世紀後半期工業革命發生之前,英國的工業從整體來說,仍然處於手工工場階段。英國經濟學家奈夫把這個時期英國工業的發展形容為發生了一次工業革命,其意義僅次於18世紀末的那次更大規模的工業革命」。
_
這未免過甚其詞。事實上,直到17世紀中葉,英國的工業仍處於手工工段,並以分散的手工工場為主要形式,羊毛加工業更是如此。這些分散的手工工場,大多由商人提供給農村的農戶以羊毛等原料,由農民和農家婦女在家內進行加工。另有集中的手工工場,它們大都存在於采礦、冶金、玻璃和造紙等工業部門中。即使在這些集中的手工工場中,大規模的企業也屬少數,除了少數大規模企業之外,一般也只是僱傭少數工人進行生產。工人中有一些是利用農閑到工場去作臨時工的農民直到17世紀初,英國的經濟基礎仍然是農業和土地。
_
英國的工業部門絕大多數和土地這種當時人所說的英國的「自然財富」有聯系,如:鐵礦、鉛礦、錫礦、穀物、皮革、蜂蠟等。這些都是工業生產的主要原料,製造_來的產品主要也是用於居民的直接生活消費。同時,製造這些產品的勞動力大都是農民。工場產品的原料基本上都經由農民之手。而工場中的工人,不論固定的或臨時性的也大都來自農民。農民關心他們的原料的銷售,也關心他們到工場後的工資待遇,即使是冶鐵業、采礦業等部門的生產,也與農民和土地有密切的聯系。
_
例如,當時的鐵製品許多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如鐵釘鐵錘、刀子、斧頭等直到17世紀革命前,紡織工業仍是最主要的工業部門。15世紀50年代至17世紀40年代,英國紡織品出口價值大約增長了15-16倍,如把物價增長也計算在內,則增長5-6倍。到17世紀,呢絨仍佔英國出口價值總額的3/4。不過,紡織業的生產技術並無多大改進,只發明了一種織襪機。由於價格昂貴,很少有人買得起。
D. 簡述英國經濟以及促進英國經濟發展的因素
英國的經濟發展戰略
上世紀90年代末工黨上台執政後,布萊爾政府基本承襲了保守黨的經濟政策,出現了二戰後首次不因政府更迭而大幅度改變經濟政策的局面,保持了政策的穩定性與連續性。工黨政府加大了改革力度,主要從福利和醫療制度、上議院世襲貴族特權、教育制度等方面進行了重大改革,並以此來推動英國經濟的發展,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提出了新舉措:
1.面向未來,著眼科技,向知識經濟轉型。英國決心在21世紀成為知識經濟型的社會,為此在1998年底正式發布了《我們有競爭力的未來:創建知識經濟》白皮書,將促進知識經濟發展作為制定工業、科技和貿易政策的新基石。主要做法包括:加大科技投入,鼓勵大學等研究機構與企業界聯合,向商業化研究發展,將知識向實用技術轉化。政府努力促進企業界的聯合,使企業形成在競爭基礎上的合作,提高整體競爭能力。制定政策、法規以規范和培育市場。政府內部實行改革,提高工作效率,同企業界發展夥伴關系。吸引風險投資,發展基礎研究。加強與國外研究力量的合作,加大參與歐盟科技框架計劃的力度,重視吸引海外投資。
2.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促進高技術企業的發展。政府運用政策來保證和鼓勵平等的競爭,鼓勵擴大再生產,對用於擴大再生產的利潤部分酌情減免稅收。在刺激投資和促進企業、特別是高技術企業發展方面,採取鼓勵措施,實施信息產業戰略,幫助企業適應信息時代的產業發展。
3.綜合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避免經濟過熱和衰退,確保經濟平穩健康運行。英國財政大臣布朗把英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實現經濟穩定增長稱之為「英國模式」,並作為一個經濟增長的成功範例推薦給其他國家。工黨上台執政以後實行貨幣政策改革,由英格蘭銀行獨立決定利率,從而遏制了通貨膨脹,同時政府擴大支出保持了寬松的財政政策。目前,為防止經濟過熱現象,英國開始出台宏觀調控措施,主要是由英格蘭銀行採取漸進式加息的貨幣政策。工黨執政以來,英國經濟實現了穩定增長,GDP年均增長2.7%,物價低於2%,失業率降至30年來的最低點,成為惟一未陷入衰退的西方大國。
E. 20世紀50-70年代的英國經濟發展的原因
20世紀50至70年代的英國經濟並輪發展的原因步驟。
1、美蘇爭霸兩極主導世界格局的冷戰時代,是資本主義陣營與社會主義陣營相互對峙,相互滲透,的年代,由於當時美國的主要對手是蘇聯,沒有打壓英國,因此給英國取得經濟發展的條正灶件。
2、二戰剛剛結束,英國對國家經濟工作有著相當的重視,重視對國家經濟政治制度的改革,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3、英國重視與周圍鄰國改善外交關系,積極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絕清信,並且,政治制度的穩定也為經濟建設提供了較好的環境。
F. 英國經濟的發展史
英國經濟作為一個重要的貿易實體、經濟強國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政府大量減少了國有資產,並減緩了社會福利計劃的發展。英國的農業高度集中,高度機械化,並且效益十分高:1%的勞動人口能夠滿足大約60%的食品需要。英國擁有大量的煤、天然氣和石油儲備;英國的主要能源生產大約占總GDP的10%,在工業國家是算非常高的。服務業,特別是銀行業、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以及商業服務業佔GDP的比重最大,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首都倫敦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盡管英國仍是歐洲最大的軍火、石油產品、電腦、電視和手機的製造地,工業的重要性仍不斷下降。
英國的教育、學術研究處於世界領導地位,國際知名學府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都位於英國,是美國以外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樞紐。英國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升學,不僅為國家帶來豐厚的外匯,也為這個屬知識型經濟體系的國家吸納不少人才。 英國的旅遊業也相當重要:每年有超過2700萬中國遊客,排名世界第七,低於加拿大(3300萬)而高於奧地利(1910萬)。 以匯率計算,英國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系;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英國是世界第八大經濟體系。她的經濟在歐洲僅次於德國。 英國是全球化國家之一,根據最新調查,英國在全球化指標上排名第四。英國首都倫敦是全球兩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和紐約齊名。 英國經濟被廣泛形容為盎格魯——撒克遜經濟。她的組成部分依次由大至小為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自1973年起,英國是歐盟會員國。 1980年代,在撒切爾夫人政府的管治下,大多數在1940年代被國有化的、在工業和服務業上的國有企業都被重新私有化。英國政府只擁有少數工商產業,英國皇家郵政是其中一例。 英國經濟正經歷150多年來最長的持續增長時期,自1992年以來每個季度都有增長。在通貨膨脹、利率、和失業率方面都保持了較低的水平,也使英國成為歐盟中最強的經濟體之一。因此,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英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在歐盟國家中位列第十二名。但是,與其他英語國家一樣,其收入不平衡水平高於許多歐洲國家。盡管石油收入不菲,英國仍具有世界第三大經常賬戶赤字。 盡管英國的「人均勞動生產率」近20年來顯著增長,並超過了德國的生產率,但仍落後法國工人每周35小時工作時間的水平約20%。英國的「平均每小時勞動生產率」位於「舊」歐洲(15國)的平均水平。 英國在人類發展指數中位列第16。
應答時間:2020-12-0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G. 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雖然在14世紀和15世紀,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如義大利北部的佛羅倫薩就已經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的最初萌芽,並在16世紀西歐一些國傢具備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基本條件,但是直到17世紀40年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才真正開始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的時代。在資本主義歷史發展的第一個階段,英國資產階級並沒有立即建立起與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先進生產力,它們沿用的還是封建社會母體內成長起來的現存的社會生產力。在經濟上,它們並不是依靠生產力的發展求得資本的積累,而主要是依靠政權的強制力量,進行在國內以「圈地運動」和在國外以瘋狂的殖民掠奪為主要形式的「原始積累」。資產階級是以血與火的文字寫就了它們經濟發展初始階段的歷史。處在初期階段的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並不穩固,作為這一經濟關系軸心——僱傭勞動對資本還處在「形式隸屬」的階段。
從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末,是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也是自由競爭資本主義轉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階段
以蒸汽機的發明及其廣泛使用為標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歷史無代價地饋贈給資產階級的一份「厚禮」。實現了自然力代替人力的變革,導致近代機器製造業的蓬勃興起和交通運輸業的革命性變革。確實,在1760年之後的不到一百年的歷史中,英國就實現了以機器大工業為主體的工廠制度取代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廠手工業的革命,創立了物質文明進步的奇跡,使英國率先成為以機器大工業占據優勢的先進的工業國。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彪炳千古的《共產黨宣言》中深刻地回顧了這一歷史成就,他們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後,18世紀後半期,美國和法國也先後取得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19世紀中葉,德國、俄國和日本也經歷了不同形式的資產階級革命。這些國家在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也相繼完成了產業革命,普遍建立了自由竟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1 ,工業革命:17世紀40年代
蒸汽機的發明-瓦特
2 ,第二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70年代-電力的廣泛使用。
3 ,科技革命,即第三次工業革命-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