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稅收平滑定理的比較分析
稅收平滑定理告訴我們,政府應主要通過發行政府債券甚至允許出現財政赤字來實現財政收入,並在當政府財政支出回歸正常水平時逐漸支付負債消滅赤字。然而,平滑的稅收政策給經濟帶來的益處究竟有多大呢?
美國經濟學家奧海寧(Ohanian)對英國和美國的不同財政政策對它們經濟的影響進行了比較分析。他認為,正是因為英國在二戰結束後對資本收入大量的征稅加劇了英國在同時期的經濟增長和美國的差距。在二戰期間和二戰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英國的資本稅稅率要大幅度高於美國。從歷史上來說,除了二戰期間,英國和美國的稅收政策都可以被歸納成稅收平滑的財政政策。兩國在二戰稅收政策的區別主要源於兩國採取了不同的政策來為在戰時發生的大量財政支出融資。兩國在經濟結構和總量等方面的相似性為奧海寧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比較兩國財政政策的空間。
英國在二戰期間的財政政策——增加資本收入所得稅稅率。在二戰期間及以後的一段時間里,英國大幅度的提高了所得稅稅率,尤其是資本收入所得稅稅率,來為戰爭支出融資。當時著名的英國學家凱恩斯,在考慮如何為二戰支出融資時認為,為了避免類似於一戰期間的通貨膨脹發生,政府應該選擇通過價格管制,借貸或增加稅收來消除過剩的消費者購買力。而凱恩斯對政府向公眾借貸非常反對。在當時,凱恩斯學派的經濟學家普遍認為,投資對資本收入所得稅不敏感。這種觀點認為,對資本收入征稅不會對投資產生大量,因而也不會對經濟增長產生大量影響。這些觀點為凱恩斯提出的增加所得稅稅率的財政政策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值得一提的是,盡管英國根據凱恩斯的建議進行了大幅度的加稅計劃,但由於戰爭的支出過大,凱恩斯的稅收政策似乎仍然不能滿足財政收入的需要,因此,英國同時也發行了大量政府債券來補充財政收入。
美國在二戰期間的財政政策——發行國債。雖然很多追隨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家也同樣建議美國效仿英國提高所得稅稅率,然而,在美國資本收入所得稅稅率提高的幅度和英國比起來則相對小很多。因為戰爭相對時間很長,而且戰爭的支出很大,當時,增加稅收很符合美國經濟學家的觀點。不過,盡管美國當時的總統羅斯福向議會提出了類似凱恩斯的加稅政策,議會卻考慮到加稅對美國高收入人群的影響而沒有完全接納羅斯福的建議,美國因而一直採取相對溫和的稅收政策。總的來說,美國在二戰期間的財政政策是一種稅收平滑的財政政策,正如巴羅(Barro)之後的,為了減少經濟的負效率,政府應該主要通過發行政府債券來為戰爭融資,然後,戰時發生的政府負債可以在戰後逐漸通過各種途徑償還。
進一步的暗示當時凱恩斯的觀點是錯誤的,如果實行類似美國的稅收平滑政策,英國本應該可以達到更高的生活水平和經濟增長。如果英國完全採納了凱恩斯的建議而實行永久的個人財富稅的話,其經濟可能會面臨更大的不利影響。盡管這些稅收政策(比如財富稅)可以進一步的幫助凱恩斯實現國民經濟和收入平等的目標,然而,凱恩斯的政策使英國戰後的投資和經濟增長進一步的減弱。
相反,美國的當時的財政政策對美國的經濟產生了推動的作用。奧海寧的分析還得出,如果美國在二戰期間採取了平衡財政預算,並通過增加稅收實現財政收入,那麼美國經濟的負效率將會達到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上面的這些分析告訴我們,美國很幸運的沒有採用大量增加資本收入稅的財政政策,反之,美國在戰後的經濟軌跡很有可能和英國相類似。
從英國和美國的案例來看,保持平滑的稅率對經濟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由於投資對資本收入所得稅的反應敏感,政府應適當的選擇債券融資並保證平滑的稅率從而保持經濟的效率,從而實現經濟的健康成長,當財政遇到大量的支出需要時,財政赤字的出現不可避免。美國在二戰時期的財政政策是稅收平滑的一個典型例子,雖然當時還沒有一個成熟的定義的理論基礎,事實證明,稅收平滑的政策在現實中的同其理論一樣重要和具有說服力。
② 美國公司稅將從35%調整到20%,這種做法對世界各國會產生什麼影響
美國公司稅將從35%調整到20%,這種做法對世界各國會產生影響,對於不同的國家的影響自然程度也是不一樣的,美國減稅後,相比於其他國家,美國將具有巨大的優勢,會吸引全世界的公司進入美國,這會讓其他國家的競爭力越來越弱。
美國減稅對歐洲和日本影響可能相當小一點,因為他們以高端製造業為主,創新能力強,盈利能力強,也需要各自的國家提供人才,所以不會為了減稅而搬遷,難受的是一些低端製造業國家,這里所說的低端是指單純從事加工製造而不是創新,減稅對他們有巨大的吸引力,企業搬遷後,會導致大量的員工失業。
美國減稅,自然是考慮美國的利益來的,只會有利於他自己的國家而不利於其他國家的發展。
③ 美國和英國近代關於稅款的法律有什麼特別
美國稅法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聯邦稅法;第二層次是州的稅法;第三層次是地方稅法。這三種稅法對外國人在美國境內的收入,規定了各種納稅的條件和稅種、稅率。外國人和外國公司,必須交納他們在美國境內因投資或者貿易所引起的各種稅金。
美國聯邦稅法
美國的聯邦稅法比較復雜,具有不同的稅率和稅種,主要取決於該外國人或外國公司在美國境內不同的商業活動。
一、收入的來源
收入的來源是決定外國人或外國公司在美國是否要納稅,交納何種稅金的首要問題。一般來說,外國人和外國公司只需交納他們在美國境內的營業所得。所謂營業所得大致有以下幾種:
(1)利息。外國人和外國公司在美國境內購買美國公司、政府和個人的股票,債券等所得的利息,要交納美國的所得稅。該公司在美國境外購買的股票、債券所獲得的利息,不適用美國的稅法。
(2)紅利。外國人或外國公司在美國境內從美國公司因購買股票所獲得的紅利,也要交納所得稅。該外國公司發放的紅利不受美國稅法的管轄。
(3)服務收入。外國人或外國公司在美國境內提供服務所獲得的收入,必須交納美國的稅金。
(4)租金和稿費等收入。外國人或外國公司在美國境內因出租房屋、設備或允許他人使用其擁有的知識產權所獲得的租金、稿費和其他知識產權使用費的收入,應該交納美國的稅金。
(5)不動產。外國人和外國公司在美國境內出售他們在美國境內所擁有的不動產、股票,必須在美國交納稅金。
二、外國人和外國公司因經商所產生的稅務上的法律後果
美國聯邦稅法對外國人和外國公司進行征稅,是按照他們的凈利潤來計算的,也就是公司的毛利減去各種開支後的凈利潤,必須繳稅。對於外國個人來說,納稅的稅率和美國公民是一樣的。對於外國公司來說,一般分為兩種情況,如果該外國公司在美國境內設立辦事處,那麼該外國公司必須交納在美國獲得凈利潤的稅。如果該外國公司在美國境內建立了子公司,那麼子公司就是美國的一個獨立的納稅單位,在這種情況下,外國公司的本身並不需要交納美國的稅金。
美國聯邦政府逐年調整個人所得稅,如在1996年,年收入在2.21萬美元以下,稅率是15%;年收入在25萬美元以上者,稅率為39.6%。對於外國公司來說,如果凈利潤在7.5萬美元至1000萬美元之間,稅率為34%。公司凈利潤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稅率為35%。
聯邦稅法對外國人和外國公司從事商業活動有明確的規定。一般來說,外國公司僅僅在美國購買日常生活用品,不被認為是經商。同理,外國人只是擁有或購買美國的不動產,也不被認為是經商。然而,出租不動產並收取房租,這就被認為是經商,必須按稅法規定納稅。外國人和外國公司在美國購買股票,享有利息或紅利,一般不認為是在美國經商;但是外國人或外國公司,作為合夥人之一,參加美國的合夥組織,而該合夥組織從事商業活動時,該外國人或外國公司也被認為是在美國經商。同樣,外國人或外國公司通過美國的代理商在美國境內從事商業活動,也被認為是該外國人或外國公司在美國經商。
三、外國公司的商業活動
外國公司在美國的商業活動,既可以通過它在美國的辦事處或分公司,也可以通過它在美國的子公司進行。如果一個外國公司通過它在美國的子公司從事商業活動,該子公司就被認為是美國的公司,它在世界范圍內的收入,必須交納美國的稅金。一般來說,該子公司凈利潤的30%必須先納稅,然後在年底時統一結算。所以,外國公司在美國通過它的辦事處或者是子公司來進行商業活動,必須先考慮稅務負擔才能決定其活動形式。聯邦的稅法對外國公司在美國辦事處或分公司進行的商業活動,對其凈利潤要課以30%左右的稅。
美國和世界上許多國家有雙邊稅務條約,根據這些條約的規定,該國給美國公司某種稅務優惠,該國公司通過其在美國的辦事處或分公司從事商業活動,亦可享受某種優惠。
四、外國個人在美國的所得稅
外國個人在美國從事非商務性的活動所獲得的收入,如通過買賣股票、債券等獲得的收入,美國聯邦稅法規定要交納30%左右的所得稅。外國公民在從事此類活動時,按照聯邦稅法的規定,不得免除個人的開支。比如,某外國公民在美國出租他的房屋,他的租金所得,要在扣除日常維護費用後的凈收入後才按規定的稅率納稅。而買賣股票的收入,不能扣除其他的開銷,即必須按全部所得納稅。這是因為美國政府很難確定該外國公民是住在美國境內還是境外,很難衡量他有多少開支,就容易給美國的稅收帶來不便。外國公民如果從事房地產的投資、出租所獲得的收入,視同該公民在美國從事商業活動,按這一類商業活動的稅率來納稅。
五、不動產稅
聯邦稅法規定,外國公司或個人,如果只是出售或者出讓他所擁有的美國公司的股份,一般來說,不必交納美國的所得稅。但是如果外國公司或個人出讓的是美國公司的不動產,出售不動產的所得,應該交納美國的不動產稅。
外國公司出售在美國的不動產時,一般要交納10%作為不動產稅,如果外國的個人或合夥組織,要預交35%左右的不動產所得稅。
六、預付稅(預扣稅)
當一家美國公司在付給外國公司或外國人盈利或利息時,這家美國公司必須先扣除30%的紅利來預繳美國的聯邦稅,這項規定同樣適用於美國公司在支付外國公司或個人出售股票而得的利益。外國公司在美國的辦事處或分公司,在支付外國人利息時,也應該先扣除30%。
七、根據雙邊稅務條約的減稅
美國和世界上許多國家訂立了稅務條約,以促進國際貿易和其他商務交往。根據這些稅務條約,享受稅務優惠的人員,必須是與美國簽有稅務條約的國家的公民,必須在這個國家有永久居所地。如果該居民在兩個以上國家擁有居所地,他必須要和他想享有稅務優惠的國傢具有強有力的經濟聯系。對於外國公司來說,只要是在該條約簽訂國注冊登記,就被認為是該條約國的公司。
確定了外國人或外國公司的所在國以後,如果他們在美國進行永久性的和經常性的商業活動,他們可以依據兩國簽訂的條約,享有稅務上的優惠。對於與美國簽有雙邊條約國家的公司或居民,美國聯邦扣稅的比例一般都在15%以下。
八、納稅程序
外國公司如果在美國從事商務活動,必須每年向美國聯邦稅務機關遞交非居民稅務報表,盡管該公民在從事商務活動時,並沒有獲得純利潤,或者說該公民並沒有在美國獲得收入,或者根據美國的稅法他不需要納稅,但他還是要按時遞交美國的稅務表。外國公司在美國從事商務目的活動的,每年也必須遞交外國公司的稅務報表。如果這家外國公司是通過其在美國子公司從事商務活動,該子公司要像其他的美國公司一樣,按照聯邦稅法納稅。
外國公司或個人如果所在國與美國有雙邊稅務條約,他們也應該在遞交稅務報表的同時,附上一份個人聲明或情況介紹,以取得稅務上的優惠。
④ 英國如何痛失美國
一、七年戰爭的影響:
1763年,簽訂了巴黎條約,英國把法國的魁北克殖民地和印度奪了過來,還有西印度群島的一些殖民地也納入了英國的殖民體系。然而同時,殖民體制危機爆發:
然而這時的英國喬治三世拒絕了北美的請求,堅決地迎接北美的挑戰,向北美增派軍隊。於是托馬斯•潘恩,在1776年1月發表《常識》,以激昂的文字型大小召廢除王權,建立共和制,啟迪人們利用法國、西班牙與英國的矛盾,建立反英聯盟。最終人們被煽動,北美獨立戰爭就此爆發,最終獲得勝利,美國獨立。
⑤ 英國為什麼竭力壓制北美經濟的發展
17世紀末「光榮革命」後,英國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快速發展,而通過在18世紀中期的「七年戰爭」中在海外殖民地對法國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之後,大英帝國成為新的世界霸主,其經濟基礎即是建立在殖民地經濟之上的,簡單的說就是通過廣闊的殖民地獲得豐富的資源並將原材料運回本土,在本土工廠生產工業品,最後除滿足本國需要之外將剩餘產品傾銷回殖民地,以此從中獲利。對於英國而言,殖民地是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是其稱霸全球的根基所在。
18世紀中期,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經濟發展迅速,北部工商業發達,中部盛產小麥,南部種植園經濟繁榮。北美生產的很多產品甚至能在國際市場上與英國產品一爭高低。在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中,為爭奪對北美殖民地的控制,英國與法國進行了長期的戰爭。英國雖然打敗了法國,控制了北美局凱大部分地區,但因長期的戰爭而導致財政困難。於是,英國政府不斷地向北美各殖民增加稅收,並實行高壓政策,對殖民地進行桐判喚蠻橫的壓榨和殘酷的剝削,英國希望北美永遠做它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竭力壓制殖民地經濟發展,並從殖民地搜刮更多的財富沖正。
⑥ 英美個人所得稅比較
英美及英聯邦國家大同小異,以家庭為單位申報,工資薪金部分源泉扣繳,其餘部分自行申報。每年一次集中申報,有補有退。
最早開征所得稅的國家是英國,開征的原因是18世紀末拿破崙戰爭使英國的軍事支出大幅度增加,入不敷出。這個稅種的開征為當時的英國提供了約譽亂20%的財政慶差檔收入。
在美國(紐約除外),同樣是年工資4.58萬美元、撫養4口人之家的職員的年總收入為工資總額的81.9%。
為了籌措南北戰爭期間的戰爭費用,美國於1862年開征了個人所得稅,至1866年個人所得稅已佔聯邦政府全部財政收入的25%。2000年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的資料顯示,發達國家個人所得稅占國家稅收收入總額的平均比重達到29%,若把社會保險稅考慮進來,這個比重則高達51%。
(6)英國如何看待美國提高稅收擴展閱讀:
美國個稅是綜合症
綜合制個稅所得稅下,納稅人的全部所得無論其來源和性質,都納入征稅范圍。以納稅人為中心,將其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取得的任何來源和任何性質的收入匯總,經過合法的豁免、扣除程序後,計算出納稅人的應交個稅。
綜合制的最大優點就是能全面反映納稅人的負擔能力,符合納稅公平原則;收入匯總相對簡單,真正體現美國稅制公平的是,針對不同人群設計了分門別類、多種多樣的費用扣除標准,每年的個稅申報季,對於窮人來說,各項扣除完以後,基本都交稅很少或者不用交稅,平時多交的慶畢稅還有可能要退回一部分,美國個稅制度確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納稅公平。
⑦ 能否談談英國對美國的印花稅法
一七六五年,英國政府通過了《印花稅法》。該法激怒了北美人民。根據該法,殖民地的任何印刷品,都要繳稅。塞繆爾·亞當斯發表了反《印花稅法》宣言。北美有六百多個城鎮通過了該宣言。在塞繆爾·亞當斯的策動下,北美各殖民地紛紛成立「自由之爛伏侍子社」,反對英國稅法鼓吹革命。殖民地議會通過決議,認為英國議會無權向殖民地征稅。憤怒的北美人還對徵收印花稅的官員發動了襲擊。在北美各殖民地的抗議下,英國議會於一七六六飢吵年取消了《印花稅法》。
《印花稅法》取消後給北美帶來了一段平靜。這時,英王喬治三世任命了威廉·皮特為首相。皮特年齡已大,體弱多病,沒多久大權就落入了財政大臣湯森的手裡。湯森為了解決帝國的財政危機,頒布了《湯森法》。開始對殖民地的茶葉、紙張、染料等廳缺商品納稅。為了執行《湯森法》,英國在殖民地的各大港口設立了稅務監察官。《湯森法》還要用上述稅款支付殖民地官員的薪金。本來殖民地總督的薪金是由殖民地議會支付的,這樣一來殖民地人民對殖民地當局的那一點點微不足道的約束也喪失殆盡。於是,北美各殖民地決定抵制英國貨。
成為獨立戰爭的原因之一。。。
⑧ 怎麼看待波士頓傾茶事件前英國對北美殖民地收重稅
波士頓傾茶事件被看做是美國獨立的導火索之一,是北美獨立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而這次事件之所以發生,則是由英國對北美殖民地徵收重稅而引起的。
如何看待這種行為?我們從英美兩個國家的不同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3
因此,當面對宗主國的高壓政策時,殖民地人民不是選擇接受,而是採取了反抗的手段,波士頓傾茶事件就是他們表達自身態度的一個信號,因為對英國允許東印度公司在北美免稅傾銷茶液前葉不滿,當地茶商將波士頓商船上的茶葉統統倒進了大海之中,對美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總之,無論從哪一國的角度看,這次事件都是世界歷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在這之後,萊剋星鬧掘清敦打響了反英戰爭的第一槍,北美獨立運動正式開展,世界歷史的進程也由此改變。
⑨ 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的經濟政策是怎樣的
經濟上:英國從法國奪取北美殖民地後,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經濟發展迅速,北部工商業發達,中部盛產小麥,南部種植園經濟繁榮。英國希望北美永遠做它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竭力壓制殖民地經濟發展,並從殖民地搜刮更多的財富。英國政府不斷地向北美各殖民增加稅收,並實行高壓政策,對殖民地進行蠻橫的壓榨和殘酷的剝削。
政治上:自英國開發海外殖民地以來,為了維護英國本土的壟斷利益,頒布了一些限制殖民地經濟發展的法令,例如《航海條例》。隨著北美殖民地自身發展,殖民地人民越來越希望減低對英國本土的依賴,尋求獨立發展其自身的經濟。然而,這卻引起了英國當局的不滿,因為英國當局希望北美殖民地能繼續充當其廉價的原材料供應地及商品傾銷的市場,因此,英國當局開始採取很多高壓政策以阻遏殖民地經擠的自由發展。英國當局首先頒布法令,不準殖民地居民向西開拓(主要是因為1763年的Potia'sRebelion),並禁止其發行自己的紙幣,再對其課以重稅及解散其議會。60年代,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為增加稅收,頒布1765年的《印花稅條例》和1767年的《唐森德稅法》。殖民地居民感到強烈不滿,並發動了大規模的遊行示威。然而,英國當局不但不作理會,更在1770年3月5日派駐北美英軍開槍射殺反抗英國當局暴政的波士頓居民,製造了「波士頓慘案」,使得殖民地民怨沸騰,後於1773年12月16日發生波士頓傾茶事件。1774年英國當局更頒布了5項「不可容忍的法案」,激化了雙方的矛盾。
民族意識的覺醒:在長期的交流、融合過程中,英語成為來自各殖民地的共同語言,逐漸產生了共同的文化。在此基礎上,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民族意識逐漸覺醒。18世紀上半期,啟蒙思想在英屬北美殖民地得到傳播,涌現出一些傑出的思想家,如富蘭克林和傑斐遜。英屬北美殖民地的民族和民主意識日趨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