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民主黨在英國意味著什麼

民主黨在英國意味著什麼

發布時間:2023-04-30 19:13:16

⑴ 工黨和民主黨異同

工黨

執政黨。1900年成立,原名勞工代表委員會,1906年改用現名。該黨薯寬曾於1945—1951年,1964—1970年,1974—1979年上台執政。1997年大選獲勝,2001年6月大選後蟬聯執政。工黨近慧搭年來更多傾向於中產階級的利益,與工會關系有所疏遠。布萊爾當選工黨領袖後,政治上提出「新工黨、新英國」的口號,取消黨章中有關公有制的第四條款,經濟上主張減少政府幹預,嚴格控制公共開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增長,建立現代福利制度。對外主張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對歐洲一體化持積極態度,主張加入歐元區,主張同美國保持特殊關系。現有黨員近40萬名,是數碧亮英國第一大黨。

美國民主黨建於1791年,由部分種植園主和與南方奴隸主有聯系的企業家組成,當時叫共和黨。1794年改為民主共和黨,1840年正式稱民主黨。1861年南北戰爭結束後民主黨一蹶不振。1933年羅斯福利用經濟危機引起的人民不滿情緒競選
從歷史上看,美國基本實行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通過競選總統輪流執政的"兩黨制"。

美國民主黨建於1791年,由部分種植園主和與南方奴隸主有聯系的企業家組成,當時叫共和黨。1794年改為民主共和黨,1840年正式稱民主黨。1861年南北戰爭結束後民主黨一蹶不振。1933年羅斯福利用經濟危機引起的人民不滿情緒競選總統獲勝並連任四屆總統,民主黨因而連續執政20年。民主黨群眾基礎主要是勞工、公務員、少數民族和黑人。

⑵ 英國有幾個黨派分別是什麼哪個黨派勢力比較強

英國主要有三大政黨,分別是保守黨、工黨、自由民主黨。
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 議會第一大黨。領袖戴維·卡梅倫,2005年12月當選。保守黨前身為1679年成立的托利黨,1833年改稱現名。1979-1997年間曾4次連續執政18年。2010年5月英國大選後,保守黨重獲執政地位,與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支持者一般來自企業界和富裕階層。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減少公共開支,壓低通貨膨脹,限制工會權利,加強「法律」和「秩序」等。
工黨(Labour Party):議會第二大黨。1900年成立,原名勞工代表委員會,1906年改用現名。1997年至2010年連續執政13年。2010年5月大選失利,成為反對黨。2010年9月,埃德·米利班德當選新領袖。
自由民主黨(Liberal Democrat Party):議會第三大黨。1988年3月由原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內多數派組成,領袖尼克·克萊格,2007年12月當選。自民黨政治主張居中偏左,在很多問題上與工黨立場相近。主張通過減稅還富於民,提高個稅起征點;呼籲限制金融城過度擴張,對銀行家薪酬課以重稅;承諾公平教育,保護公民權利和自由;倡導憲政改革,提出減少議員議席,在選舉制度上採用比例代表制;支持歐洲制憲,主張加入歐元區,反對進行英歐關系公投。2010年5月大選後,與議會第一大黨保守黨達成協議,組建聯合政府,獲得5個內閣位置,首次成為執政黨。
保守黨實力比較強!

⑶ 英國的兩黨制是什麼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資產階級政黨,並最先確立和實行兩黨制的國家。
沿革 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時期,在議會內部形成了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的政治派別。1679年,議會就詹姆斯公爵(後來的詹姆斯二世 )王位繼承權問題展開激烈爭論,反對詹姆斯公爵有王位繼承權的議員們被政敵斥為輝格(Whig,蘇格蘭強盜),贊成詹姆斯公爵有王位繼承權的議員們則被對方罵作托利(Tory,愛爾蘭信仰天主教的歹徒)。以後兩派逐漸以此自稱,形成兩個政治派別。輝格黨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主張限制主權,提高議會權力;托利黨代表地主貴族利益,維護君主特權。1688年,兩黨由於一致反對詹姆斯二世而走向合作,共同以政變方式發動「光榮革命」。輝格黨在政變中起了主要作用,政變後成為執政黨。隨著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托利黨人成分逐步發生變化,輝格黨內的部分土地貴族、銀行家、軍火商和官僚政客加入托利黨,使該黨實力增強,而輝格黨因其分裂逐步喪失了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統治地位。1783~1830年托利黨執政。輝格黨和托利黨輪流組閣時期,黨派活動只限於議會內部。19世紀3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形成了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同時,英國統治階級內部也發生變化,形成了代表土地貴族、金融貴族和大商人利益的保守勢力與代表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改革勢力。前者以土地貴族為核心,在原托利黨的基礎上組成保守黨;後者以熱心於自由貿易的工廠主為核心,在原輝格黨的基礎上組成自由黨。1832年選舉改革以後,擴大了普選權。為爭奪選民,獲取議會多數,兩黨競相發展自己的議會外組織,建立選區協會,作為競選機構。隨著議會和兩黨制的確立及發展,兩黨在19世紀中葉都成為有嚴密的中央和地方組織的全國性政黨,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由資本主義被壟斷資本主義代替後,保守黨逐步由土地貴族的黨變為壟斷資產階級的黨。與此同時,自由黨逐步衰落,該黨主張的自由貿易政策使英國喪失了「世界工廠」的壟斷地位,大批工業資本家轉向保守黨。20世紀初,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工人隊伍的不斷壯大,工黨崛起。從1924年開始,工黨取代自由黨,與保守黨輪流執政。到80年代末,英國除保守黨和工黨兩大政黨外,還有社會自由民主黨、社會民主黨、英國共產黨、合作黨、威爾士民族黨、蘇格蘭民族黨、民族陣線以及英國革命共產主義同盟等。
兩黨制的形成、發展與特點 英國兩黨制的形成、發展大體上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輝格黨與托利黨先後執政時期。1714年喬治一世即位後,英國逐漸形成國王不出席內閣會議,由議會多數黨領袖主持內閣的憲法慣例,從而使內閣被議會多數黨控制。輝格黨和托利黨依據議會席位多少的變化而輪流組閣,為兩黨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第二階段是保守黨與自由黨輪流執政時期。在這個階段中,兩黨從議會內的政黨發展為全國性的、群眾性的政黨,這是兩黨制形成的基本條件和重要標志。經過多次議會改革,徹底改變了下院與上院、王室之間的力量對比,國王成為虛君,削弱了上院的權力,提高了下院的地位。在此基礎上確立了兩黨制。第三階段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兩黨制逐步完備。保守黨於1907年首創影子內閣,以後凡在大選中獲得下院次多數議席的政黨則成為法定的反對黨。反對黨在議會中有可能通過不信任投票取代執政黨的地位。
英國兩黨制與內閣制相結合,具有以下特點:①內閣由下院大選中獲得多數席位的政黨單獨組成。②由下院多數黨領袖擔任首相。③一黨內閣和閣員只對下院負責,如失去下院信任,內閣全體辭職;或者首相提請國王解散議會,重新大選,組成新的一黨內閣。④下院最大的反對黨可建立影子內閣。
英國歷史上也曾出現過由兩黨或三黨組成的聯合內閣,主要是在戰爭的特殊情況下發生的。
主要政黨 英國的主要政黨有:
英國保守黨 前身為托利黨,1833年改為現名1912年國家統一黨與之合並,稱保守統一黨,簡稱保守黨。1868年起同自由黨輪流執政,逐漸變為大資產階級、大地主和貴族利益的代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與自由黨聯合組閣。1924年後,與工黨輪流執政。1945年7月大選前,除1923~1924年和1929~1931年由工黨兩度短期執政外,保守黨一直處於執政黨地位或作為聯合政府的最大政黨。但在1945年以後到1979年,除了1951~1964年和1970~1974年執政外,均處於反對黨地位。1975年2月,M.H.撒切爾夫人當選黨的領袖後,提出自力更生、自由企業和減少政府幹預等方針。1979年5月大選中,該黨獲得絕對多數議席,撒切爾夫人成為英國和西歐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並於1983年和1987年兩次蟬聯首相。1990年大選再次獲勝。該黨1979年執政後,進一步強調「反對國有制和社會主義集權,捍衛個人自由」這個傳統的信條,改變了戰後30多年歷屆政府實行的凱恩斯主義,推行貨幣主義為主的經濟政策,重現保守的傳統特性。[保守黨領袖M.H.撒切爾夫人任首相達11年多(1979年5月~1990年11月)]
保守黨的組織由領袖、議會黨團、全國聯盟和中央事務所組成。領袖權力很大,不受黨的任何組織機構約束,執政時出任首相,在野時為反對黨領袖。議會黨團由下院全體保守黨員組成,並由它組織內閣或影子內閣。設置業務委員會(亦稱1922年委員會)、後座議員委員會和督導會。全國聯盟是保守黨議會外的組織,它包括保守黨年會、中央評議會、執行委員會、區組織機構和選區協會等。全國聯盟只起討論和建議作用,無權決定黨的政策,其主要任務是在議會外從事宣傳和組織工作,以擴大黨的勢力和影響。中央事務所是黨的行政機構。另外,保守黨還有卡爾登俱樂部、櫻草俱樂部等外圍組織。保守黨從未公布過黨員數,據估計,1945年有100萬,1954年有 280萬,1970年有225萬,80年代以來約200萬人。1990年起J.梅傑任領袖。
英國工黨 1900年 2月由職工大會(即總工會)發起創立,初稱勞工代表委員會,由隸屬於職工大會的工會組織和費邊社、獨立工黨以及社會民主聯盟組成。1906年改稱工黨。1906~1914年在議會中依附自由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支持政府的戰爭政策,並加入了自由黨的聯合內閣。戰後,加入伯爾尼國際。20世紀初,力量日益增強,逐步取代了自由黨。1918年 2月通過了由費邊社創始人S.J.韋伯幫助起草的新黨章,規定除保留原有的集體黨員制度外,還在各選區設立組織以吸收個人黨員。同年 6月,通過了由韋伯等起草的綱領性聲明《工黨與新社會秩序》,首次提出要埋葬私有制。1924年1月,在自由黨的支持下首次組閣,並從此開始與保守黨輪流執政。1945年以前,僅於1923~1924年和1929~1931年兩次短期執政。1945年大選至1951年,組織過兩屆內閣。在此期間,發起重新建立社會黨國際。1964~1970年、1974~1979年,先後組織了 4屆內閣,這是工黨歷史上執政最長的兩次。1979年、1983年、1987年和1990年 4次大選連遭失敗。工黨綱領的傳統理論基礎是費邊社會主義。主張生產資料、分配手段和交換手段的公有制,實行計劃管理,以達到公平分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艾德禮工黨政府將此付諸實施,1948年宣布建成福利國家。但50年代開始,隨著英國經濟的發展,工黨內出現意識形態分歧。右派認為,資本主義已經變了,社會主義應是「增加社會福利,實現社會平等」,而不是以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化為目的;反對以新的社會制度代替現存的社會制度,主張在現存制度基礎上追求更高程度的完善。50~60年代,這些思想在工黨內占上風。但左派仍堅持國有化,認為沒有國有化就沒有社會主義。60年代初,「新左派」從文化上批判資本主義,認為資產階級文化上的統治使人們處在全面異化的狀態中,因此,必須向資產階級發動全面的文化進攻,對資本主義社會實行總體改造。這對70年代後再次活躍起來的工黨左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後者據此提出國有化還應該加上工業民主化和生活方式民主化,對工黨傳統的社會主義進行了補充。
工黨的組織由領袖、議會黨團、議會外組織和總部組成。在野時每年選舉領袖,並設副領袖;執政時可不改選,也不設副職。議會黨團由下院全體工黨議員組成。每屆議會開始即選舉領袖、副領袖和總督導員。在野時,由領袖、副領袖、下院議會黨團主席、上院工黨領袖、兩院總督導員以及工黨議員代表等組成議會委員會,領導議會黨團活動。執政時,則由工黨內閣代替,另設聯絡委員會與後座議員保持聯系。在議會外,全國代表大會(工黨年會)是工黨的最高權力機構。下設全國執行委員會、區域會議、選區組織和全國勞工理事會。工黨總部是行政機構。黨員數:1947年是 500萬人,1957年是 660萬人,1975年是650萬人,1984年是622萬人。領袖N.金諾克(1983年起)。
英國社會自由民主黨 1988年 3月由自由黨及社會民主黨內支持同自由黨合並的多數派組成。內外政策主要是在原自由黨政策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對內較強調經濟發展與社會正義之間的平衡,重視分配領域的「公平」問題以及環境、生態的保護;對外反對種族歧視,主張改善與第三世界的關系,強調維護和平,共同發展。有黨員約10餘萬。領袖P.阿什當(1988年起)。
英國社會民主黨 1981年 3月26日成立。創立人是從工黨中分裂出來的 4名右翼人士。代表中小資產階級利益。參加者多數是公司經理、職員、企業管理人員、自由職業者和私人開業者。主張改革議會選舉制度,實行國營和私營企業並存的「混合經濟」體制,鼓勵中小企業,擴大就業機會。1983年 9月,與自由黨達成協議,結成競選聯盟。1987年大選失敗後,聯盟解體。1988年3 月該黨分裂,多數人與自由黨合並組成社會自由民主黨,剩下約 3萬成員繼續使用社會民主黨的名稱。新的社民黨把核威懾防務、社會市場經濟和議會選舉比例代表製作為主旨政策。領袖D.A.歐文(1983年起)。
英國共產黨 1920年 7月31日由不列顛社會黨、社會主義工黨和南威爾士共產主義者委員會合並組成。成立後即加入第三國際,成為第三國際的英國支部。1936年,組織英國支隊赴西班牙參加反對F.佛朗哥的戰爭。隨後,又開展了聲援中國抗日戰爭和反對A.N.張伯倫的「綏靖」政策,要求同蘇聯結成和平同盟的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全力支持反法西斯戰爭和推動早日開辟第二戰場,黨的力量有很大發展,1942年黨員人數一度增至 5.6萬人。戰後黨的力量不斷下降。1947年提出英國要走一條有別於蘇聯十月革命的英國式的社會主義道路。1951年公布第一個和平過渡綱領《英國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宣布英國可以通過將議會改造成真正代表人民意志的民主機構並建立人民政府的道路,過渡到社會主義。1977年,部分黨員因不同意黨的路線而退黨,另立英國新共產黨。1988年 9月,英共發表了《面向未來》的文件,主張放棄舊有形式的「階級斗爭」,以適應消費和技術革命所產生的「新秩序」。英共每兩年召開一次黨的代表大會。組織機構分為全國執委會、地區委員會和支部三級。1988年有黨員約9700餘人。黨的總書記N.坦普爾(1990年起)。中央機關報為《晨星報》(日報);理論刊物《今日馬克思主義》(月刊)。
英國是現代西方議會制度和政黨制度的發源地,同美國的兩黨制相比,英國的兩黨制更具有典型性,對世界很多國家特別是對前英屬殖民地國家政黨制度的影響更深遠。
提起英國的兩黨制,必須首先明確的一點是:兩黨制在英國絕對不是某些政治家或政治組織的發明創造,也不是經過某一革命運動或政治事變而產生的;英國的兩黨制是英國議會制度長期發展的產物。英國議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而政黨在英國直到17世紀末才出現。英國最早出現的兩大政黨實際上是議會中的兩派,當時忠於國王的集團被稱為宮廷黨,又名托利黨;其對立面被稱為鄉黨,又名輝格黨。托利黨代表議會中的保守勢力,是保守黨的先驅;輝格黨是議會中的激進派,是自由黨的前身。當時,兩黨僅僅是在議會中活動,還不能說已經有了現代意義上的兩黨制。直到19世紀30年代以後,隨著一系列議會改革立法的實現,兩大黨的組織在全國范圍內得到發展。1832年,托利黨建立了「卡爾頓俱樂部」,次年改名為保守黨。幾乎與此同時,輝格黨改稱為自由黨,並於1834年成立了「改革俱樂部」。1867年保守黨又建立了「保守黨中央選區協會全國聯盟」,1877年自由黨成立了「全國自由黨聯盟」。到這時,現代英國兩黨制的基本特徵才具備。這些基本特徵是:(1)在合法存在的諸多政黨中,只有兩個政黨具備競爭議會中多數席位的實力;(2)兩大黨在議會內外,中央和地方都有永久性的組織,這些組織與選民不斷地互相影響著;(3)兩大黨都承認英國憲法並以通過議會選舉上台執政為活動目的;(4)反對黨得到憲法的承認並成為國家機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由此可見,英國的兩黨制不是人為產生的,而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兩黨制同英國的歷史和社會以及政治制度的其他方面有著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聯系。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和實際環境來談兩黨制必然陷入片面性。
兩黨制在英國運作了幾百年,可謂是效果不錯。與其他類型政黨制度相比,兩黨制主要功效是:
第一,兩黨制能產生長期穩定的政府。在英國的議會中,雖然不乏兩大黨之外的其他政黨的代表,但是真正有力量組織政府而不需要第三黨支持的,始終只有兩大政黨,先是托利黨和輝格黨,後來是保守黨和自由黨,從本世紀20年代開始,又是保守黨和工黨。根據現行制度,在大選中獲下院多數席位的政黨為執政黨。受命組織政府。在這種情況下,議會中的多數議員為政府派,這樣議會就很難把政府趕下台,這就為政府的穩定提供了根本的保證。這一點是多黨制國家所不及的。二戰後的義大利和第五共和國之前的法國就是例證。
另一方面,由於議會內各黨都是在憲法范圍內活動,反對黨有機會通過競選上台執政,這就使暴力奪取政權和宮廷政變失去了條件和動力。在英國政黨政治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個變化是:本世紀初工黨取代了自由黨的位置。但是這種取代過程完全是漸進的、和平的,其間沒有引起重大的政治動亂,更沒有武裝沖突,甚至連議會的法定程序都沒有發生變動。這是極權政治所不能比的。
第二,兩黨制能提供有效的政府。一般情況下,英國政府都是由在議會中取得多數席位的一黨組成。除非是遇到重大危機,如兩次世界大戰和30年代經濟大危機時期。在一黨多數政府的情況下,行政與立法就密切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高度的中央集權。這樣,政府可以憑借其在議會中的多數席位,控制決策和議案的通過,從而有利於對國家的有效管理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本世紀內,英國經歷了一系列的嚴重危機,都沒有在國內引起激烈的反應或社會動盪,這不能不說與它一直有一個堅強而負責的政府有關。
第三,兩黨制能形成一個受到有效監督的政府。「女王陛下忠誠的反對黨」的存在,不僅為國家提供了後備政府,以便一旦選民要求改變政策時,反對黨便可接過政府的責任;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使政府受到了有效的監督。反對黨的真正目的是要在下次大選中擊敗現執政黨,以便上台執政。因此,它的主要工作就是挖空心思挑政府的「毛病」,即認真審查、批評政府的政策,尤其是必須反對那些不必要的、極端的、甚至可能會為獨裁政府打開方便之門的政策或議案,同時必須揭露政府侵犯選民個人權利的行為以及政府官員的官僚主義和腐敗行為。由於反對黨具有獨立性,它在執行這一任務時,絕不會留任何情面,也不會瞻前顧後,縮首畏尾。反對黨一方面可以通過議會的辯論和質疑,對政府的不適當的活動進行追究,要求政府作出認真、合理的解釋;另一方面,在議會之外,反對黨又可通過中央或地方黨組織,利用媒介和公開會議等手段進行宣傳和監督。同時,由於反對黨的活動也是旨在上台執政,並且是在英國憲法的許可范圍之內,所以它所提出的批評,必須有明確的針對性和責任心,不能只從本黨利益出發;而且它的批評必須是以知識和經驗為基礎,以便取信於民。由於反對黨的存在,政府必須小心謹慎,盡職盡責,始終在正確的軌道上行駛。
從上述可見,英國議會中兩大黨既是競爭對手,又是執政夥伴。它們既對立、又一致,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兩黨制的實質就是用兩個政黨輪流執政的方式來維護統治者的統治和國家的政治穩定。兩黨制既可以產生穩定而有效的政府,又有靈活性和機動性,這有利於調節社會各階級、各集團之間的矛盾,保持社會的穩定發展。
但是,英國的兩黨制並不是鐵板一塊、完美無缺的,它也存在著很多弊端。首先,從兩黨制中產生出來的執政黨不能充分代表民意。英國兩黨制是由英國的選舉制度作保障的。英國現行選舉制度是單選區出線制,以大選中獲議席多少定勝負,而不是依選票情況。這就造成這樣一種矛盾現象:有時反對黨所得選票反而會超過執政黨,如1951年大選,保守黨得票率僅為48%,而工黨得票為48.8%,可是保守黨卻因其比工黨多得26個議席而上台執政。這就是說有時多數選民支持的黨卻不能上台執政。當然,這種情況出現的機會不多。但是,在歷次大選中,執政黨所得選票超過半數者卻寥寥無幾。
其次,兩黨制對小黨的成長、發展極為不利。小黨在選舉中的得票率同其在下院所得席位不成比例。比如1983年,工黨得票率為27.6%,卻得209個席位,占席位總數32.1%,而自由黨——社會民主黨聯盟的得票率達25.4%,僅比工黨差2.2%,但僅得17個席位,占席位總數的3.5%,與工黨的差距達28.6%。在這種局面下,小黨奪得一個席位所需選票幾乎為大黨的10倍。這表明,在兩黨制下,小黨只能是一種政治上的點綴,小黨是兩黨制的犧牲品。小黨無參政機會,它所代表的選民的意志就不能直接通過立法和制定政策表現出來。在英國地方政權中,自由民主黨可以同保守黨和工黨平分秋色,有時它所控制的地方議會數甚至超過某一大黨,這表明自民黨有相當雄厚的群眾基礎。可是,由於兩黨制,國家政權卻與自民黨無緣。
第三,兩黨製造成英國政治上的保守。如前所述,由於兩黨制偏愛兩個大黨,使兩大黨可以安穩地輪流坐莊。據統計,在全國各選區中,屬於保、工兩黨的安全選區竟高達70%。在大選時,許多從心底里支持自由民主黨或其他小黨的選民,由於明知他所支持的黨不能獲勝,只好兩害相權取其輕,把選票投給他較不討厭的兩大黨中的一個。由於兩大黨對政權的壟斷,使得它們都趨於安於現狀,不圖進取。在制定政策上,也是力求穩妥,得過且過,不願從事任何有風險的事情。戰後以來,人們所公認的「英國病」久治不愈,不能說和兩大黨的這種價值取向沒有關系。
最後,兩黨制促進了英國公眾中的政治冷淡主義傾向。兩大壟斷政權,使得許多對兩黨都不喜歡的人無從選擇。在大選中,一部分這種人把選票投給了他較不討厭的那個大黨,而相當一部分選民根本就不參加投票。投票率低是英國的一個突出現象。盡管投票率在整個西方國家都有下降趨勢,但英國屬於最低的國家之一。戰後以來歷次大選中,除兩次外,選民的投票率都在80%以下,最低的是1970年大選,僅為72%。在當今英國,「政治盲」越來越多,政治冷淡主義盛行,這和兩黨制的長期作用、影響有著很深的關系。公眾對政治的關心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國的民族士氣高低。「英國病」的最根本病因是英國民族的士氣低落,在這一點上,英國和中國、日本等國家形成鮮明對照。
綜上所述,英國的兩黨制雖有功效,但也有很大弊端。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對立統一的,政治制度也不例外。採用某一種模式,在得到了它的功效的同時,也就把它的弊端接受了過來。應該看到的是,任何一種制度模式,都是這個國家歷史、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的產物。

⑷ 英國首相特蕾莎屬於哪個黨派 英國最大最具影響力的黨派是哪些

特蕾莎·瑪麗·梅(簡稱「特蕾莎·梅」、「特雷莎·梅」或「特里莎·梅」),1956年10月出生於英國伊特斯本,畢業於牛津大學地理專業。英國保守黨籍女性政治家,現任英國首相及保守黨黨首。

工黨
英國工黨成立於1906年2月15日,是英國的主要政黨之一。英國工人運動興起較早,起初按照行業建立了各種工會組織,1868年進一步成立了全國性的統一組織職工大會(工聯),1900年又成立了「工人代表委員會」,並在1906年改名為工黨。
目前工黨有大約40萬成員,其中90%以上的成員為工會集體黨員,其餘是知識分子、中小資本家。職工大會系統是該黨主要支柱。其組織機構由領袖、工黨議會黨團、議會外的工黨組織、工黨總部四個部分構成。工黨領袖由工黨議會黨團選出,工黨執政時,領袖即為首相,內閣成員都由他指派產生。
保守黨
保守黨是英國最大的右翼政黨,代表英國壟斷資本家、大地主和貴族的利益,支持者一般來自企業界和富裕階層。保守黨的前身是1679年成立的托利黨(Tory),所以保守黨成員現在仍常被稱作「Tories」。1833年改稱現名。
1912年國家統一黨並入保守黨,稱保守統一黨,簡稱保守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保守黨曾多次執政,大戰期間與工黨等共同組成以保守黨領袖丘吉爾為首的聯合政府,戰後與工黨輪流執政。
1979年5月,保守黨在大選中獲勝,上台執政。黨領袖撒切爾夫人成為英國歷史上、也是西歐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撒切爾之後繼任的首相梅傑顯然缺乏「鐵娘子」的魅力和手段,在1997年的英國大選中,保守黨遭到慘敗。
自由民主黨
自由民主黨目前是英國僅次於工黨和保守黨的第三大政黨之一,其前身是1679年成立的輝格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自由黨曾與保守黨輪流執政,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是主要執政黨。在20世紀20年代後日漸衰落。1924年,工黨上台,自由黨降為第三黨。
目前自由民主黨的成員主要是工商資本家、律師、教師和學生,代表中小資產階級和企業主的利益。但是,目前自由民主黨仍然無法具備成為執政黨的氣候和條件。

⑸ 英國有哪些黨各有什麼區別啊

工黨(Labour Party):現任執政黨,1900年成立,領袖托尼·布萊爾。該黨在1997年大選中獲勝,2001年6月大選蟬聯執政。工黨近年來更多傾向於中產階級的利益,與工會關系有所疏遠。布萊爾當選工黨領袖後,政治上提出「新工黨、新英國」的口號,取消黨章中有關公有制的第四條款;經濟上主張減少政府幹預,嚴格控制公共開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增長,建立現代福利制度;對外主張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對歐洲一體化持積極態度,主張加入歐元,主張同美國保持特殊關系。2001年工黨有黨員近40萬名,是英國第一大黨。2003年因在伊拉克問題上的分歧,有大量黨員退黨,截至2003年3月,黨員人數下降至約27萬名。 ·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主要反對黨,領袖伊恩·鄧肯-史密斯。該黨從1979至1997年4次連續執政,成為20世紀在英國佔主導地位的政黨。在1997年和2001年兩次大選中,保守黨慘敗於工黨。保守黨的支持者一般來自企業界和富裕階層,主張自由市場經濟,通過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和減少公共開支等措施來壓低通貨膨脹,主張限制工會權利,加強「法律」和「秩序」。近年來,該黨提出實行「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關注教育、醫療、貧困等社會問題;強調維護英國主權,反對「聯邦歐洲」,反對加入歐元,主張建立「大西洋共同體」以加強英美特殊關系;強調北約仍是英國安全與防務的基石。保守黨現有黨員約30萬名。 ·自由民主黨(The Liberal Democrat Party):1988年3月由原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內支持同自由黨合並的多數派組成,領袖查爾斯·肯尼迪。該黨主張繼續維持與工黨的合作關系,推動工黨在地方選舉及下院選舉中實行比例代表制,在公共服務、社會公正、環境保護等問題上採取比工黨更「進步」的政策。該黨現有黨員約10萬名。(根據外交部資料整理) 英國其他政黨還有:蘇格蘭民族黨 (Scottish National Party)、威爾士民族黨 (Plaid Cymru) 以及北愛爾蘭一些政黨如:北愛爾蘭統一黨(Ulster Unionist Party)、民主統一黨 (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 、社會民主工黨 (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新芬黨 (Sinn Fein) 等。

⑹ 英國政黨歷史 英國的政黨興起於19世紀中葉,從那時起直到20世紀20年代,一直是保守黨和自由黨交替統治著英

英國政黨歷史
英國的政黨興起於19世紀中葉,從那時起直到20世紀20年代,一直是保守黨和自由黨交替統治著英國的政治局面。

但是,1923年工黨在大選中獲勝,掌管了一段時間的政權。工黨代表的是由工會和各種社會黨組成的聯盟。

二戰期間,也就是1939年到1945年的時間里,英國政府處於三個政黨聯合執政的狀態。

從1945年戰爭末期開始,保守黨和工黨開始交替執政,一直到現在。

1988年,自由黨與新興的社會民主黨合並,形成了自由民主黨,成為英國的第三大黨。

這三個政黨也控制著英國在歐洲議會及蘇格蘭和威爾士權力下放政府的代表權。

北愛爾蘭在英國屬於一個特例,一個人與政黨的關系要看他/她的種族和宗教背景。自由民主黨和工黨不參加這里的選舉。保守黨倒是在競爭這里的席位,但是在最近的幾次選舉中都只是獲得了非常有限的支持。

⑺ 共和黨和民主黨各代表那些階級的利益

民主黨:左派,自由派,鴿派,民主黨群眾基礎主要是勞工、公務員、少數民族和黑人。代表中產階層,貧民階層和低收入階層的利益。

共和黨:代表了大財團、大農場主的利益。鄉村特別是南方力量強大. 主要支持者有宗教組織, 大企業, 退伍軍人, 白人特別是男性白人是共和黨最重要資源。重視內政, 環境保護,健康、保險與社會福利, 教育等領域。

(7)民主黨在英國意味著什麼擴展閱讀:

一黨制政府、兩黨制政府和多黨制政府

在一黨制國家,只有一個政黨允許獲得實權。雖然有時候有其他的少數黨派,但是他們只能在法律上接受主要政黨的領導,例如中國。參見一黨執政。

有些國家受選舉制度影響,政治只由少數政黨輪流壟斷,例如多數兩黨制國家,包括美國,英國和印度等。這些國家只有兩個主要政黨能取得組成政府的權力,在沒有改變制度的情況下,使其他小黨難以贏得選舉。

⑻ 英國民主制度的優劣

優: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確立,有利於穩定社會秩序、緩和社會矛盾,從而保證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繁榮。
劣:英國等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受到了古代希臘民主制度的影響。古代希臘的民主是小國寡民的產物,是少數人的民主,多數人的暴力。

資產階級代議制有局限性,它是資產階級的民主,勞動人民很少享受到民主自由的權利。但在歷史上它還是發揮了重要作用,它調整了統治解決內部矛盾,也調整了階級之間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人民能夠享受到民主和自由。它有利於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社會和諧。
英國的制度,不論是君主、議會、行政機構或法院,都深植其根於悠久的歷史中,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通過政治實踐逐步完善起來的。因此,很多方面都體現為傳統與現代共存,導致政治主體比較多,各機構之間關系比較復雜,權力分配也在不斷地變化當中。在這里,我想從英國政治生活的主體入手對英國政治制度作一個簡要描述。在我看來,英國政治生活的主體主要包括:君主、議會、內閣、政黨。
一、 英王與君主制
英國王權制度由來已久,歷史上國王的權力幾經消長。17世紀末18世紀初,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英國資產階級與新貴族妥協,在形式上繼續保留君主,專制君主制逐漸向二元君主制和議會君主立憲制發展。在這一過程中王權不斷弱化,逐漸從「實位」向「虛位」發展,國王成為虛位元首。當今的英國國王從法律上講,還具有至尊的地位和權力,但在政治實踐中,國王的權力要受到一系列憲法性習慣的限制,實權大多由內閣或議會控制,英王只是根據內閣和議會的意思,照章辦事而已。這表現在:
1、國王統而不治,臨朝而不理政;
2、國王不能介入政黨政治,必須以「公正無私」為原則,保持中立;
3、國王對內閣提出政策建議,並無約束力,而大臣對國王提出建議,國王則有義務聽取,並據此行動;
4、國王在議會或內閣的委託或建議下,行使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和其它權力。
國王雖然沒有實權,但絕不是全無作用,之所以英國至今還保留著國王,實行君主制,就是因為國王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包括:
1、 國王是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象徵;
2、 國王是國家政治制度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的體現的保證;
3、 國王是協調黨派斗爭和社會矛盾的工具;
4、 國王擔任向政府首相和大臣提供咨詢、建議的「政治顧問」的角色。
所以,有西方學者把英國君主的這種作用稱作是「無用的有用」。議會和內閣幾乎所有的活動都在英王的名義下進行,可見它賦予了政府尊嚴和正統性,加強了政府活動的合法性。國王在英國的是維系國民道德感情的重要象徵,因此,君主制在英國能夠長時間存在下來是有其內在根據的。
二、 議會與民主制
議會是英國最高立法機關,也是最高的權力機關.英國信奉「議會至上」的原則,英國議會由英王、上院和下院三部分組成。其中,英王是世襲的,上院由各類冊封的世襲貴族和終身貴族組成,只有下院是由公民普選產生的。議會的權力分配在歷史上也有很大的變化,發展到今天,形成了由下院掌握主要權力的兩院制模式。英國議會的主要職權有:
1、 立法權;(理論上,議會可以就一切領域內的所有問題進行立法,並且由它制定的法律除了它本身以外再沒有任何其它機關具有修改和廢除的權力)
2、 財政監督權:包括批准公開開支批准稅收方案和審查公共賬目等;
3、 行政監督權:包括質詢、調查、辯論、提不信任案等;
4、 司法權。(除司法權由上院單獨行使外,其餘職能主要由下院行使)
雖然實際上,英國內閣越來越掌握實權,議會可以說已成為內閣的「附庸」或「奴隸」,但在法律上,英國議會「就地位看,它是至尊無上;就許可權看,它是無所不包復哉」。/《世界政府辭書》,中國法制出版社,1991年版,第620頁。/為什麼英國要將議會置於至上的地位,主張「議會主權」呢,主要是因為議會是人民掌握權力的象徵,議會的下院是由公民普選產生的,能最有效地代表民意。「議會主權」源於「人民主權」,議會是英國代議民主制的載體,所以某種意義上講,議會主權是英國民主制的標志。
三、 首相與內閣制
內閣是英國政府的核心,是首相行使權力的工具。英國政府由首相、閣員大臣、和非閣員大臣組成。從權力結構的角度分析,首相是政府權力的中心,閣員大臣協同首相行使重大的決策權,非閣員大臣只作為行政首長行使政策執行權。
首相是內閣首腦,居實際行政首長的地位。按照慣例由在大選中獲得下院多數議席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的領袖擔任。所以,實際上首相擁有三重身份:政府首腦、議會領袖和黨魁,這三重身份也賦予了他巨大的權力:
1、 充當內閣與英王聯系的橋梁,實際上行使了巨大的王權,成為「無冕之王」;
2、 有權組建和改組內閣,任免內閣與政府成員和其它各界重要官員;
3、 領導內閣和政府的活動;
4、 通過議會黨團控制議會的運作;
5、 領導和控制執政黨的行為及其取向等。
內閣是在首相的領導下根據慣例行使職能的,1918年政府機構委員的會的報告列舉的內閣的主要職能有:
1、 對提交議會的政策作出最後決定;
2、 按照議會通過的政策,行使最高的行政管理權;
3、 隨時協調和劃定各行政部門的權力。
綜上,如麥金托什所說,「英國內閣的主要任務是協調行政」。不過這種協調權是首相一手操縱的,實際上是首相協調。「內閣政府」成了「首相政府」。
四、 政黨與兩黨制
政黨制度是英國政府工作中的核心元素。英國主要的政黨有:工黨、保守黨、自由民主黨、蘇格蘭民族黨、威爾士民族黨以及北愛爾蘭一些政黨。目前英國實行的是兩黨制,即由兩個主要的政黨輪流組織政府來執掌國家權力,管理國家公共事務。這兩個執政黨即工黨和保守黨。它們的雛形是議會中的托利黨和輝格黨兩大派別,前者主張維護君主特權,後者主張議會主權。1832年議會通過《選舉改革法》以後,原來的政治派別轉型為政黨,即托利黨轉為保守黨,輝格黨轉化自由黨,並形成了兩黨輪流執政的制度。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政黨制度。一戰後,工黨取代了自由黨,與保守黨輪流執政,把英國現代兩黨制推向了新的階段。
執政黨的主要功能是:
1、 掌握政權、制定政策;
2、 利益綜合、反映民意;
反對黨的主要功能是:
1、 監督執政黨執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2、 保持政治體系穩定性和連續性。
政黨是英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得以長久存在和發展的一種內在動力和機制。工黨與保守黨輪流執政,實現執政黨和反對黨的和平、民主的置換,維護了英國社會政治的穩定,是英國資產階級維持和改善其統治的有效方法與手段。
五、 英國政治制度的突出特點
1、 傳統向現代漸進發展
英國是一個十分注重歷史傳統的國家,它的政府體制是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妥協的產物,是通過不斷的改良和漸進的過程建立起來的。
英國資產階級政府體制在形成的歷史過程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在舊體制上建立新體制,並在新舊體制並存的過程中,把舊體制的權力逐步轉移到新體制手中,不斷向現代體制的方向演變。對於無法廢除的舊體制,英國又十分注意保持在它們在法律上的地位,使它們在新制度中仍能發揮某些特殊的作用。由此,傳統和現代兩種因素在矛盾、妥協以及相互利用中共同促進了英國政治的發展。
在上述幾大政治主體中,英王、議會貴族院的保留就屬於對傳統繼承,而平民院、內閣、政黨則是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不斷壯大而逐漸發展起來的現代力量。而政治實權正逐漸由前者轉移到後者。以立法權為例,歷史上,英國資產階級取得了議會立法權後,仍然保持「國王在議會中」,允許代表貴族制的上議院和代表共和制的下議院並存。而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立法權逐步從國王手中轉到上議院,使國王成為「虛位君主」,爾後再從上議院轉到下議院,使上院成為退休政界人物的養老院。時至今日,立法權又從下院轉到政府內閣手中。
2、 權力結合的政府體制
英國政府體制的建立實行了典型的權力結合。政治主體間的復雜聯系使得各種權力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表現在:
英王是一切權力的來源,英王雖然在整個政治體系中喪失了實權,但它的觸角仍是無處不在。議會和內閣的幾乎所有活動都以英王的名義開展。
首相一身兼三任:議會領袖、政府首腦和黨魁,將議會、政府和執政黨緊密地聯系起來。由此,立法和行政也就緊密地結合到了一起。通過選舉,在下議院中佔多數的政黨成為執政黨,對立法起主要作用。執政黨的領袖擔任首相,組織內閣,掌握了行政權。同時,所有法官都由作為閣員的大法官直接任命,或經他推薦由國王任命,所以內閣又間接地控制了司法權。因此,內閣實際上是集立法、行政、司法大權於一身。既是規則的制定者,又是執行者和裁判員。
同理,執政黨也是大權在握。按慣例,首相在組織內閣政府時必須從兩院本黨議員中挑選內閣成員。這樣,執政黨既控制著議會的多數,又支配著內閣政府。另外,由於大法官、最高上訴院法官、上訴法院法官等重要司法官員都是由執政黨領袖向國王推薦的,因此,執政黨領袖的政治取向就容易影響到司法官員,從某種意義上講,執政黨部分地控制著司法權。
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君主為國家元首,行政機關由首相領導。

⑼ 英國兩黨政治的影響

1997年5月英國工黨上台執政以來,對內對外強力推行執政主張,取得了執政以來經濟穩定且持續增長等顯著政績,並於2005年5月5日舉行的全國大選中,第三次擊敗了保守黨,實現三連任。英國現任執政黨工黨以相互競爭等執政方式,對英國政黨政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有助於我們了解和把握後工業社會西方主流政黨執政的一些客觀規律,從而為我黨進一步改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不斷提高領導能力和執政水平提供有益的啟示。

(一)處理黨際關系:相互競爭
英國工黨的執政地位不是歷史形成的,也不是法定不變而永掌政權的,而是要通過五年一次的全國大選進行競爭而獲得執政地位。大選是首先檢驗包括工黨在內的執政黨處理同在野黨如保守黨之間黨際關系的重要關口和時機。處理得當,可以增加選民支持,多得選票;處理失當,失去其他政黨的支持,可能喪失大選獲勝的機會。英國雖然是典型的以慣例來規范政黨參與選舉的國家,但政黨的活動包括五年一屆的全國大選競爭,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滲透到政治運作的諸多環節。特別是大選年,政黨間的競爭在民主、平等、合法和合理的過程中進行和平地、符合程序地競爭。然而,既然是競爭,肯定有勝利者,有失敗者。因而大選驚心動魄,充滿懸念。例如,2005年5月的英國大選,從1月份開始,在英國各地街頭以及全國的一些城市,都可以看到工黨、保守黨相互攻擊的各種創意的廣告牌,還有各黨派在社區、大學舉行的規模不等的宣傳會議。在2005年4月競選活動序幕拉開的第一周,英國的三大政黨——保守黨、工黨和自由民主黨更是迫不及待地發力較勁,陸續公布了他們的競選綱領。工黨為了鼓勵更多的選民到投票站投上自己慎重的一票,選舉委員會煞費苦心,在倫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廣場豎起了兩塊三米多高的廣告牌,廣告牌上寫著「5月5日投票」幾個大字,非常醒目。其目的是提醒、鼓勵選民投工黨的票。工黨一旦取得執政地位,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在處理同保守黨、自民黨和其他小黨黨際關系方面主要採用以下手法:一是為排擠競爭對手,抓住對手弱點竭力醜化和孤立對方。二是拉攏、分化、瓦解對手。三是與對手討價還價。一旦發現對手的主張、見解對自己有利,則拋卻政見分歧加以吸收。
(二)處理黨政關系:黨政合一
處理黨政關系的執政方式,是一個執政黨執掌政權、主導公共權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一個執政黨執政方式科學與否的重要標志。從英國慣例來看,無論哪一個政黨取得執政地位,都需要全面接管政治權力,掌握中央行政大權,承擔起內政外交的領導職責。這樣面臨的問題是必須一黨單獨組閣,迅速組建政府並和政府打交道。執政黨黨團與黨的領袖及首相三位一體,黨政兼職,既有立法權又有行政權,還擁有黨內實權。[1](P595) 英國工黨自1997年執政以來,也按照上述慣例組建政府,控制內閣。就控制內閣而言,英國工黨政府實行內閣制。內閣是英國政府的核心,由議會的多數黨領袖組成,是英國國家政策的制定機關,是整個國家政權的樞紐。工黨要順利執政,首先要控制內閣,內閣成員的人選全部來自工黨。在英國君主立憲制下,政府由全體大臣,國務大臣、各部政務次官、執政黨的督導員和王室官員等組成,所有這些都稱國務員。而內閣只是國務員中的一部分,除首相外,一般由外交大臣、國防大臣、財政大臣、大法官、樞密大臣等組成。內閣成員既是政府的行政官,又是議會立法的成員。首相既是黨的領袖,也是內閣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英國政府體制中執政黨、立法和行政相結合的體現者。這樣,執政的工黨既控制議會,又支配著內閣政府。再加上首相作為工黨的領袖控制著本黨以及督導員控制著兩院本黨議員,一般情況下能保證立法權與行政權的一致性。另外,由於大法官、最高上訴法院法官等重要司法官員也是由首相向女王推薦並任命的,因而事實上首相也控制著司法權。這樣,執政的工黨就憑借擁有影響國家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權力的優勢,制定並執行反映本黨政治價值取向的對內對外重大政策。[2](P77) 實際上由一黨統攬了立法、行政大權。[3](P56) 可見,工黨採用的是黨政合一的執政方式和領導方式,其主要表現形式可概括為: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張,控制內閣、組織選舉,參與社區活動,聯系公眾和社會組織,爭取選民、取得政權並鞏固執政地位等。
(三)處理黨與民眾關系:朝選民「一邊倒」
民眾的支持是一切政黨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選民的支持構成了政黨執政的合法性基礎。無論是什麼性質的政黨概莫能外。英國工黨在執政的過程中,從首相到各位大臣、從每位工黨國會議員到每位工黨地方議會議員,非常重視與選民的互動和溝通,及時傳遞親民信號,千方百計處理好黨民關系,極力樹立民本形象,竭力減少執政阻力,優化執政環境,「選民才是真正的上帝」、「選民就是執政的希望」的觀念十分明顯。例如,對社會問題、特別是大眾福利問題給予極大關注,對關繫到千家萬戶切身利益的教育及醫療衛生制度進行強力改革,使其更有利於中下層選民。此外,在控制公共開支、削減財政赤字、還權於民等方面,工黨政府也做了很大努力。例如2000年在倫敦市進行了英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由選民直接選舉市長、下放蘇格蘭議會和威爾士議會的權力等,這些共識和做法都是建立在傾聽民意的基礎上而實現的。總之,工黨政府刻意塑造一個與民休戚與共的形象,並且取得了經濟連續穩定增長等政績。而這些實實在在的政績是通過各種各樣的親民形式實現的。一是通過設立網站樹立親民形象。工黨總部網站欄目齊全,選舉意願強烈,開放性強。如可以在線注冊加入工黨、在線注冊做常年選舉志願者、在線為工黨大選捐款。網站面向社會開通首相和大臣電子郵箱,民眾可以就自己關心的任何問題,包括對工黨的重大決策,直接通過發送電子郵件提出意見、建議甚至批評和抨擊。發給首相的郵件,回答結果會在網站上公布。工黨還專門開通了工黨學校管理者網站,目的在於加強工黨與各地學校的溝通,提高教育質量。另外,許多工黨議員除在各自代表的選區卓有成效地搞好每個「周五服務日」外,也在各自代表的選區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網站,對外公布通信地址、聯系電話、電子郵箱、傳真電話等,全天候為選民服務。二是通過多媒體互動樹立親民形象。在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的現代西方社會制度下,政治與選民間的疏離感卻越來越強烈,普通大眾參與政治的熱情越來越低,這一點在英國也不例外。為克服這一政治現象,進一步密切政府與選民的聯系,工黨政府非常重視現代化傳媒對加強工黨與黨內外溝通所產生的「喉舌」、「橋梁」作用以及對推行政府決策的輔助作用。一些大臣和工黨議員經常主動邀請媒體和積極接受媒體的邀請、親自上網互動聊天;基層活躍分子廣泛發動小組會、支部會,鼓動市民通過電子郵件、電視、廣播訪談、網上留言、手機簡訊等形式就當前的社會熱點問題向工黨的決策機構「全國政策論壇」建言獻策。這些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修復了英國社會民主制度下政治與民眾之間的疏離感,密切了政府與選民的聯系。三是首相和大臣以身作則樹立親民形象。例如,前任首相布萊爾(於1997年登上首相寶座,時年43歲),年輕活躍,很擅長與民眾和媒體溝通,頗具親和力,一度被英國民眾廣泛認同,甚至被認為是歐洲新一代政治家的典範。特別是布萊爾咧嘴露齒的笑容、生龍活虎的精力、平易近人的形象使得黨內黨外、老老少少對他都頗有好感。尤其是布萊爾利用工作視察、電視采訪、給報刊寫親筆信、網上做客等形式,加強與英國平民大眾交流,在英國民眾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處理黨與媒體關系:自由與干預適度結合
英國現代化造就了高度發達的信息業,媒體對政治的影響正變得越來越大,大眾傳媒有「第四種權力」之稱,因而處理好同新聞媒體的關系已成為工黨執政的重要課題。[4](P24) 工黨執政之初,正是英國媒體處於急劇擴張的時期。到目前,英國的電視台已發展到擁有400多個頻道的傳媒帝國。其新聞產品和英文節目跨越和占據了世界傳媒版圖上的大部分角落,並享有不可撼動的地位。BBC的全球電視新聞服務——BBC世界(BBC World)節目被傳輸到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在英國無線電廣播中,BBC迄今保持著統治力量,收聽率達到了人口的56%,其節目產出占所有廣播節目的30%。另外,BBC不但通過「世界服務」製作電視節目,而且也製作廣播節目,目前BBC已經擁有全球1.2億的聽眾。在期刊方面,如《私家偵探》(Private Eye)和《經濟學人》(Economist)都是非常成功的出版物。目前全英有3000多種期刊雜志在發行,現在仍然不斷出現新雜志,期刊雜志正在一個相對健康的環境下快速發展。如今,英國傳媒在資本和有序的市場運作下,其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傳媒領域的電視、報紙、期刊等不同的新聞產品,在細分的市場、合理的定位、穩固的消費群和完善的組織形式下更是描繪出了一幅英國的傳媒地圖。總的來說,新聞產業在英國如同在其他一些先進資本主義國家一樣,成為一個強勁的經濟產業部分。在英國。有80%的成人至少讀一種全國性的報紙,而星期日報的閱讀率是75%。在英國的某項調查中顯示,作為信息獲取的來源,電視和報紙排在了朋友、家庭、政治家和其他信息資源之前的位置;在現代工業化的國家中,2/3的公眾是通過電視獲得國內和國際新聞的。電視在所有媒體中,是對最大人群產生最大影響力的媒介。[5] 因此,布萊爾當上工黨領袖後,更加重視媒體對工黨政府的正負面影響,重視媒體進行的各種各樣的社會調查結果,認為輿論監督是密切執政黨與外部聯系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政府與公眾之間相互信任,促進政府的信息透明化,有效制約政府職權的重要「法寶」,「以更為專業化的方式使黨與媒體有機地結合,以媒體為坐標設計黨的競選戰略」,[6](P39) 同時非常注意政策的包裝,以此樹立工黨的形象。工黨明確規定由首相新聞發言人協調內閣大臣和政府各部對外表態,並宣布禁止工黨議員在媒體上攻擊黨的政策,違者給予嚴厲追究。執政的工黨對於媒體持一種審慎的態度,新聞媒體享有比較充分的報道自由,政府很少直接進行檢查和干預,除非在危害國家利益或政府形象時控制媒體。[7](P33) 縱觀布萊爾及其工黨執政的幾年,處理「黨媒關系」的執政方式主要有:直接佔有或間接控制新聞媒體;重視對媒體的公關,化解媒體對執政黨的消極報道,積極引導輿論導向;重視更新宣傳觀念和宣傳方法,改進宣傳機制,樹立良好的政黨形象。當然,當輿論監督在事關政府形象或國家利益的時候,工黨政府毫不手軟。英國和其他西方國家一樣,盡管政府信息已經相當透明,盡管有一系列制度作保障,但在媒體對政府的輿論監督里仍含有很多政治運作的成分,而且政府也會向媒體施加相當的壓力。各個領域的媒體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某種特定形式的控制或限制。可見,英國輿論監督自由是受到政府權力制衡的,而這種制衡的手法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控制。[8](P13) 正如詹姆士·柯蘭和科林·雷斯所說:「現在已到了同時解釋媒體和英國政治的時候……一切證明,英國國家執政黨正在嬗變過程中,它正在把具有北美風格的機制有步驟地納入原本傾向左翼的英國工黨組織內部,想方設法架構出一種聯盟式的政治力量,全球傳播技術的飛速發展由默多克媒體帝國的迅速崛起彰顯若揭,同時伴隨著英國國家政治的迅速變化,伴隨著國家政治人物比如布萊爾等對於全球化之下文化的嬗變和經濟壓力猛增的調適。媒體與政治互依互存的關系已經變得史無前例地更加密切,因而在單獨一個國家的層面上已經無法進行判斷和分析,然而對這種關系的分析無論對媒體還是政治,都是理解的基礎。」

⑽ 自由民主黨的基本介紹

自由民主黨(The Liberal Democrats,常縮寫為LibDems),是英國的自由主義政黨。自由民主黨成立於1988年,由自由黨和短暫存在的社會民主黨合並而成(兩黨於合並前就御衡知已結為政治同盟數鎮消年)攔改。

閱讀全文

與民主黨在英國意味著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意外擊落飛機會有什麼後果 瀏覽:723
印度冰鎮芒果怎麼樣 瀏覽:325
杭州英國本科留學費用多少 瀏覽:917
印度比英國大多少年 瀏覽:42
中國在哪個省有豬肉 瀏覽:491
中國空心村人口多少 瀏覽:713
越南軍隊經商什麼時候開始 瀏覽:210
伊朗100紙幣換人民幣多少 瀏覽:755
塔巴尼奧港在印尼的什麼位置 瀏覽:327
越南話說普通話怎麼說 瀏覽:844
印尼草本沖劑怎麼樣 瀏覽:21
印度光伏為什麼要強制認證 瀏覽:265
中國發射中星9b衛星有什麼意義 瀏覽:374
紙幣中國紅怎麼樣 瀏覽:818
英國王室資金怎麼來的 瀏覽:542
英國偽造身份判多久 瀏覽:478
英國最容易找什麼專業 瀏覽:946
什麼義大利品牌國內沒有經銷 瀏覽:827
越南哪裡有蘋果樹苗賣 瀏覽:629
越南芽庄在哪裡有服裝批發市場 瀏覽: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