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巴黎奧運會的1924年巴黎奧運會
第8屆奧運會即1924年巴黎奧運會。1924年正值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復興30周年,首次引入了「更快、更高、更強」(Citius, Altius, Fortius)的奧林匹克格言 ,並第一次在閉幕式上同時升起國際奧委會、本屆奧運會主辦國和下屆奧運會主辦國的國旗,並由此成為歷屆奧運會閉幕式的慣例。
在1924年巴黎奧運會上,提出了「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口號,在閉幕式上還升起了三面旗幟:國際奧委會會旗、主辦國國旗和下屆承辦國國旗。本次應邀參賽的國家地區數從29個躍升到44個。有1000名新聞記者參櫻賀與了大會的報道,這也是奧運會被大眾認為是大型賽事的一個信號。首次增設了女子擊劍比賽,丹麥的奧希爾以未輸一個回合世頌扒成績奪得金牌。美國選手韋斯穆勒在7月20日這一天奪得了兩枚游泳金牌,同一天他還在水球項目上拿到銅牌。後來他去了好萊塢,參演了12部關於人猿泰山的影片。美國游泳選手埃德勒在100米自由泳比賽中贏得銅牌,2年後她成為了首位游泳穿越英吉利海峽的第一位女性,比曾經完成此壯舉的任何一位男選手幾乎快了2個小時。芬蘭田徑選手努爾米贏得了5枚金牌,在1920年還有3枚金牌入賬。他最驚人的表現發生在7月10日,他先是輕松在1500米比賽中勝出,然後僅僅在55分鍾後他重回賽道贏得5000米冠軍,努爾米的隊友里托拉在1924年幹得也不錯:他贏得了4枚金牌和2枚銀牌。 1924年,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復興30周年。在此30年前,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指揮部——國際奧委會在巴黎國際體育會議上成立了。幾十年來,世界體育、奧運會都有了一個飛躍的發展。為了慶祝這個周年紀念,為了表彰奧林匹克運動的奠基人、不久即將卸任的國際奧委會主席顧拜旦在這方面所作的貢獻,選擇國際奧委會誕生地巴黎舉行第八屆奧運會,是眾望所歸,也是符合顧拜旦的心願的。
當時申請主辦的共有六個城市:阿姆斯特丹、巴塞羅那、洛杉磯、布拉格、羅馬和巴黎。國際奧委會稍事磋商,即選定了巴黎。這樣,巴黎成了第一個兩次主辦奧運會的城市。1900年,奧運會在巴黎遭到冷落,人們還記憶猶新。這次巴黎持什麼態度,是大家極為關心的事。
出乎意外的是,自奧運會決定在巴黎舉行後,法國表現了相當的熱忱。為開好這屆奧運會,各種各樣的設想、各種各樣的設計方案從法國各地紛紛寄到了巴黎奧運會籌委會。其中法國前橄欖球隊隊長、上屆奧運會銀牌獲得者伏久查里克提出的興建一座能容10萬觀眾的體育建築群,和一個能安排兩千人住宿的奧運會村的設想得到贊同。1900年那次博覽會的干擾,已不復存在了;籌委會的班子也換上了熱愛體育事業的人;巴黎市民對奧運會抱有熱情歡迎的態度。 1924年巴黎奧運會是努米的黃金時期,甚至有人把這屆奧運會稱之為「努米奧運會」。他到哪裡,哪裡就有勝利,哪裡就有「努米!努米!」的歡呼聲。這位田壇奇才的生活就象他常穿的運動衫號碼一樣,是「1」號。1897年他生於芬蘭圖爾庫,13歲時就成了學校的冠軍。21歲時,搜昌他在部隊服役。那時他就因在比賽經常獲勝而聞名全芬蘭。從1920年至1928年,他在奧運會上共獲9枚金牌,3枚銀牌,是獲金牌最多選手之一。從1921到1929年,他共二十多次創世界紀錄,無愧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出色的運動員之一。
巴黎奧運會也是芬蘭田徑的春天,繼安特衛普奧運會後,再次與美國抗衡。二十世紀二十、三十年代,芬蘭田壇上的三顆長跑巨星:科勒赫邁寧、努米和維·里托拉同時出現在奧運會賽場。雖說科勒赫邁寧在馬拉松賽中失敗了,但努米成功了,里托拉成功了。里托拉是一位僑居美國並在那裡接受訓練的芬蘭青年,這次他專程回國代表芬蘭參賽。他在萬米、3000米障礙等項目比賽中,共獲4枚金牌、兩枚銀牌,金牌數僅次於努米。此外,本屆奧運會超長距離的馬拉松賽桂冠也屬芬蘭人。
上屆奧運會田徑賽,是美國在奧運會上獲金牌最少的一次。而且自1908年倫敦奧運會以來,金牌數呈直線下降趨勢,這引起了美國田徑界的嚴重關注。當然,美國人也十分清楚,由於田徑運動日益受到各國重視,美國要想像1904年在自己家門里那樣,25項比賽拿下其中23項冠軍,已決非易事。但必須採取措施,阻止日益下降的趨勢。這一努力在本屆比賽中收到了成效,金牌數上升到12枚。
在游泳比賽中,出現了一些優秀選手,其一是美國選手約翰尼·魏斯穆勒,他奪得了自由泳100米、400米、4×200米接力三項冠軍。他的100米自由泳僅用了59秒,是世界上第一個打破1分鍾大關的運動員,而且此後約有10年的時間,沒人能接近這個成績。但很少有人知道魏斯穆勒成為游泳名將卻是非常偶然的。他1906年(一說1904年)6月出生於奧地利,後來移居美國的芝加哥。他小時體弱多病,按醫生的建議而參加游泳鍛煉,誰知竟由此誕生了一位泳星。後來他被好萊塢導演看中,在12部影片中出演了「人猿泰山」,並因此名聲大振。 田徑比賽正值巴黎盛夏,在這酷暑難當的一周中,仍破了14項奧運會紀錄,其中有8項還刷新了世界紀錄。芬蘭田壇上的3顆長跑巨星:科勒赫邁寧、魯米和維·里托拉,在奧運會賽場幾乎包攬了中長跑冠軍。上屆奧運會初顯露田壇的芬蘭長跑名將帕沃·魯米,再次大顯威風,取得了更出色的成績 ,奪得了1500米、3000米、5000米等項目的5枚金牌,成為本屆獲金牌最多的運動員。 芬蘭人包攬了從1500米到馬拉松全部中長跑項目的冠軍,加上標槍和五項全能,共獲10枚金牌,僅比美國少2枚。100米至800米是美國的優勢項目,但美國僅傑·肖爾茨在200米賽中獲勝,其餘3枚金牌均被英國人奪走。舉重比賽仍分為5個級別,但總成績改為計單手抓、挺舉、雙手推、抓和挺舉的5項成績。本屆奧運會足球賽共22個隊參加,是參賽人數最多的一次。英國因與國際足聯鬧矛盾,在這次比賽中缺席。南美勁旅烏拉圭派隊參加了比賽,是南美足球隊首次在奧運會上與歐洲隊交鋒。烏拉圭隊在預賽中以7∶0的明顯比分戰勝了歐洲強隊南斯拉夫,後又連戰皆捷,最後奪得冠軍。美國運動員在本屆奧運會的網球比賽中表現出了精湛的技藝,他們囊括了全部5枚金牌。女選手哈·魏特曼在雙、混雙中兩度取勝。網球賽中的「魏特曼杯」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
⑵ 2012奧運會申辦失敗 巴黎市長演講
從2001年起就擔任巴黎枝桐市長的德拉諾埃說:「我願意承擔巴黎申辦2012年奧運會失敗的責任,但是巴黎是清白的,而相反,布萊爾首相和英國申奧代表團團長塞巴斯蒂安科卻在倫敦申奧過程中做了一些違辯搭兆反奧林匹克精神的事情。如果巴黎是因為沒有行賄國際奧委會官員而導致申奧失攜租敗,那麼巴黎不後悔做出這樣的選擇。」
À compter de 2001, a été maire de Paris Bertrand Delanoë, a déclaré le:"Je suis prêt à supporter la candidature de Paris pour accueillir les 2012 Jeux Olympiques, l'échec de la responsabilité, mais Paris est innocent, mais au contraire, le Premier ministre Tony Blair et Sebastian Coe, chef de la délégation olympique britannique était à Londres pendant les Jeux olympiques a fait des choses qui violent l'esprit olympique . Si Paris est parce qu'il n'ya pas responsables corruption CIO, qui a conit la candidature olympique a échoué, puis Paris ne regrette pas de faire un tel choix.'
⑶ 1900巴黎奧運會
1///
由於1900年巴黎奧運會被淪為巴黎世博會的附屬品,奧運會的組織活動也很混亂,因此在巴黎奧運會上獎品的頒發也是一片混亂。組委會並未向獲獎運動員頒發同意的獎牌,有時候是獎杯,有時候甚至是一些小紀念品。事先規定作為獎品頒發的藝術品大多數情況下都只是空談。極少數運氣好的人,也只是在幾個月之後得到了一塊紀念獎
2///
<<楔形文字>>【發展】
考古發現已經證實,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最初的文字外觀形象並不像楔形,而只是一些平面圖畫。顯然,被後世稱為楔形文字的美索不達米亞古文字,正是起源於圖畫式象形文字。考古學家曾在烏魯克古城發現了刻有這種象形符號的泥版文書,經考證時間是公元前3200年左右。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記載。這種文字寫法簡單,表達直觀。有時復雜的意思和抽象的概念就用幾個符號結合在一起來表達,如把「眼」和「水」合起來就是「哭」,「鳥」和「卵」兩個符號合起來就表示「生」等。這種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復雜的意義,就用兩個符號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後來又發展可以用一個符號代表多種意義,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這就是表意符號。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交往的增多,要表達的事物愈來愈復雜、抽象,原始的圖形越來越不適應人們的需要。於是,蘇美爾人對文字進行了改造。一方面是簡化圖形,往往用部分來代表整體;另一方面增加了符號的意義,比如「足」的符號除表示「足」外,還能表示「站立」、「行走」的意思,「犁」的符號除表示「犁」外,還可以表示「耕田」和「耕田的人」的意思。這樣,象形文字就發展成表意文字,即符號意義不直接由圖形表達而是由圖形引申出來。
蘇美爾文字是逐步產生差世的,正如我們現在所知,其間由藉助圖形表達某種觀念到文字的出現經過了1000年的演化過程。公元前3500年左右,蘇美咐滑爾人開始刻圖像於石或鐫印於粘土,以此作為擁有某物的標志:或者用一塊岩石表示「鐵石心腸」,或者用一棵樹表示一幢房屋。
大約500年以後,由圖形向文字的演化速度大大加快。到了那時,蘇美爾神廟的管理人員使用許多規范化的簡圖,把它們結合起來保存神廟的財產檔案和商業交易虛簡肢檔案。
盡管這一時期的書寫文字仍具有象形文字特徵,但已超越了以圖畫表示人及具體事物的階段,發展到了用圖畫表示抽象事物,例如:一隻碗表示食物,一個人頭加一隻碗則表示吃的意思。
又過了500年,成熟的文字全面取代了舊有文字,因為到那時最初的圖畫已變得非常系統化,以致人們不再把它們視為圖畫,而須視之為純粹的符號;這些符號有許多已不再表示特定的詞,而成為與其他同類符號結合在一起就可形成字詞的音節符號。
公元前2500年左右,蘇美爾地區的這種文字體系達到了充分發展的階段。楔形符號共有500種左右,其中有許多具有多重含義,這就使得楔形文字體系比後來的字母文字體系要難以掌握得多。盡管如此,在兩千年間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達米亞唯一的文字體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這種文字甚至成了西亞大部分地區通用的商業交往媒介。
從蘇美爾時代殘存下來、在近代被發掘出來的楔形文字文獻都是抄寫在泥版上的。這些泥版中,大約90%是商業和行政記錄,其餘的10%則是對話、諺語、贊美詩和神話傳說的殘篇。
蘇美爾人的對話採用這樣的形式:兩個角色在辯論中站在對立的一方互相駁辯——夏天對冬天,斧頭對犁子,或者農夫對牧人。由於雙方均有許多可以立足的根據,因而辯論通常沒有輸贏。另一方面,殘存至今的蘇美爾諺語則提供了明確的觀點。
一則令人著迷的蘇美爾處世格言這樣講:「僕人呆的地方,必有爭吵相伴;理發師呆的地方,必有毀謗傳出」。
楔形文字流傳到亞洲西部的許多地方,它為人類帶來了文明的「火種」。公元前2007年,蘇美爾人的最後一個王朝衰亡之後,巴比倫王國把這份遺產繼承了下來,並有新的發展。與此同時,閃族的阿卡德人按照他們語言的發音,也採用楔形文字進行書寫。直到希臘時代之前,凡是在美索不達米亞建立統治的每個民族都是這樣做的。
⑷ 今年奧運我國為啥落後英國
1、英國比中國多了1塊。中英雙方應該是在伯仲之間,除了運動員本身的實力,後勤保障、人才梯隊、運氣、裁判等因素也會有一定的影響。
2、金牌應該和體育人口數匹配,而不是總人口。如果大多數國民都不喜歡參與體育,就算有20億人口也沒用,比如印度也是十幾億人口,那又如何??其實金牌主要依靠群眾基礎,參與體育高橋的人多,才能選拔出更多的人才,中國這種只靠個別人集中訓練沖擊金牌的做法是不能長久的。相比西方國家熱愛體猜叢育的人群較多來說,中國人似乎更喜歡待在家裡上網,或者到棋牌室打麻將,這樣的國家金牌數怎麼可能每戚兆猛屆都無限制的增加呢?
3、上屆倫敦奧運會,激發了英國人的參與奧運的熱情,方方面面投入也比以前大多了,這就是所謂的「後奧運紅利」,中國2008北京奧運之後,也有這么一段時間。而本屆奧運會中國很多優勢項目由於人才青黃不接,導致失去不少金牌,比如羽毛球和體操項目。按道理本來英國是不會超過中國的。
⑸ 為什麼倫敦贏得了第30屆奧運會的舉辦權
倫敦在申辦後期攻勢較猛,縮小了不少與巴黎的差距,但是在國際奧委會的技術評估中,倫敦依然要稍微落後於巴黎.在6日的選舉只剩下倫敦和巴黎兩個城市的時候,不少人都認為雖然兩個燃兄城市實力比較接近,勝負難以預測,但巴黎的勝面依然稍大.
然而根據四輪的實際評選結果,倫敦在整個投票過程中始終都領先於巴黎,尤其是在紐約被淘汰後,更是擴大了領先巴黎的優勢,這可能與倫敦和紐約同樣來自英語國家有關,支持紐約的選票可能很多都轉投了倫敦.
在馬德里被淘汰後,按道理,支持馬德里的選票也應該大部分流給巴黎才是,因為法皮做襲國和西班牙都是拉丁語系國家.但是根據最後的統計,不少馬德里的選票流向了倫敦,使得倫敦最後以54:50勝出.
國際奧委會委員何振梁在分析結果時說,巴黎並不是輸在申辦質量,而是因為國際奧委會內部關系的錯綜復雜.據他透露,投票前就有消息說,在前面幾輪被淘汰的城市的選票,有不少被倫敦爭取去了.
在積極游說爭取選票的同時,倫敦在6日向第117次全會做的陳述非常具有感染力,而且他們強調了為了奧林匹克運動的未來,要讓更多的孩子和年輕人投入到體育運動中,尤其是奧申委主席塞.科聲情並茂的演說,給人留下很深印象.當時舊有人說,如果僅按照陳述表現來評比,倫敦馬上就能獲勝.國際奧委會委員,國際奧委會市場開發委員會主席海博克格則對記者說,倫敦奧申委的陳述很有感染力,以至於很多委胡早員是」用心而不是用腦」去投的票.
⑹ 里約奧運會,英國憑什麼逆襲
在體育體制與體育文化的討論上,此刻恐怕再沒有比英國更適合討論的了。
里約奧運會,英國金牌數超越中國,躍居第二,總獎牌數也不比我們少幾枚。在金牌榜上,英國人排到了老二。
老二不是重點,重點是英國人的大逆襲過程令人印象深刻。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英國隊只拿到了一塊金牌,排在金牌榜的第36位。(哦,那年排在第35名的是衣索比亞,深深刺激了大英帝國)。雅典奧運會,英國隊回到10名左右。北京奧運會,英國冒到第四名。倫敦奧運會,英國是東道國,升到第三。按規律來說,東道國的下一屆奧運會成績都會相對回落,結果英國不降反升,跑到了金牌榜第二,超過了中國。
在最近三十年的奧林匹克史上,逆襲速度這么快的恐怕除了中國外就屬英國。關鍵是,英國在里約奧運會超越的恰恰是倫敦奧運會的第二,中國。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中國今年奧運金牌總數跟倫敦奧運會、北京奧運會相比有了較大幅度下滑。而中國國內,以北京奧運會為拐點,國民體育心態似乎發生了某種改變。在體育制度和體育文化的探討上,一直存在相當的分歧和爭論。
不妨看看英國,他們逆襲的秘密是什麼?簡單說,一個關鍵人物,三個關鍵戰略。
關鍵人物就是英國前首相約翰梅傑。隨著歷史推進,他擔任首相期間的高階政治顯得越來越高明。他讓英國留在歐元區外,為達成北愛爾蘭和平協議奠定了基礎,當然,還有最近又讓英國人民懷念起他的功績之一,那就是為20年來英國體育崛起奠定了戰略基礎。
英國體育重新崛起的戰略大致講是三個:國家彩票、金牌戰略和科學訓練方式。
所謂國家彩票制度主要載體是1997年梅傑政府設立的一個專門向體育領域分配政府撥款和國家彩票資金的體育基金會。英國國會做了嚴格規定,國家彩票收入的一半作為將近,28%作為公益基金投入到體育文化等幾大領域,其中體育領域比例為五分之一。2014年,單單給到體育領域的公益基金就達到近600億人民幣。在里約奧運會周期的四年裡,英國體育理事會總共投入了3.55億英鎊。
顯然,投入越多回報的確越大。那麼,這些錢是怎麼分配的?很簡單,以金牌為導向,按照未來一個奧運會周期內體育項目奪牌的可能性來決定撥款金額的多少。哪個項目更容易得到金牌,就加大資助,哪個項目不能奪牌,就減少激勵,哪些項目不夠職業化,相對比較窮,可是又是重要奧運項目,就加大撥款。效果也很明顯。倫敦奧運會上表現最好的賽艇、自行車、田徑、皮劃艇和帆船等項目得到的撥款最多。而乒乓球和籃球等根本沒有希望奪牌的項目,基本上得不到資助。另外,原來的強項游泳由於在2012年奧運會上發揮失常,他們的撥款被削減了400萬英鎊,英國游泳協會之後被迫更換了教練和訓練方式。這次奧運會上英國游泳隊贏得了1金5銀,超額完成了目標,預計未來一個奧運周期的撥款將會增加。
圍繞這幾大戰略,英國人還做了很多努力,比如精心規劃奪牌項目,加大下一代的體育引導,引進高水平國際教練,使用高科技訓練方式。總之,英國人的戰略,按照英國媒體的共識,可以概括為官辦體制,或者民間執行,官方主導。
到底奧林匹克意味著什麼樣的精神?大方向上全人類都有共識,可是在具體到是否要唯金牌論,是否要官方主導,是否要花很多納稅人的錢,爭論很多。英國其實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對比視角。在英國人看來,英國的體育地位絕不只是體育領域的地位,與其國家地位和外交尊嚴關系很大。英國人的逆襲根源於他們傳統里源自大英帝國時代的驕傲和自尊。在這里,其實又有一個普世主義和國家主義之辯,顯然,保守的英國人選擇了後者。
對於中國來說,很多問題是不是也似曾相識?體育與政治,體育精神與民族榮耀,官辦體制與民間體育,在里約之後,我們應該有一個更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