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後英國和美國分別採取什麼政體形式
英國實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美國實行總統談罩並制共和制。含跡
題外話:法國實行議會共和制,德國實行(二元)君主立憲制。原因 :經濟發展水平(資本主義發展程度)差異,各國的悶燃歷史文化傳統不同
❷ 英國是兩黨制還是多黨制
英國是兩黨制。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資產階級政黨,並最先確立和實行兩黨制的國家。英國屬於議會內閣制下運飢的兩黨制。
所謂兩黨制,是指資本主義國家中勢均力敵的兩個政黨,通過控制議會多數席位或贏得總統選舉的勝談氏利,而輪流執旁侍返政的政黨制度,在競選中勝的一黨,便作為資產階級利益的最高代表,行使國家權力,被稱為「執政黨」或「在朝黨」;在競選中失敗則「反對黨」或「在野黨」。
實行兩黨制的國家,除對立的兩大政黨之外,還存在著一些較小的黨派。例如美國,除民主黨和共和黨兩大黨外,還有共產黨、社會黨、社會勞工黨、社會主義工人黨等。在英國,除保守黨和工黨這兩大政黨外,也還存在若干別的政黨甚至還存在著成爾土民族黨、蘇格蘭民族黨等地區性政黨。
但這些較小的政黨,在議會或總統選舉中,均無法與兩大主要政黨相匹敵,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也不能與之相提並論,還經常受到兩大政黨的排擠和分化瓦解。因此,不能簡單認為實行兩黨制的國家只有兩個政黨,也不能認為一國存在兩個黨就是兩黨制。
(2)英國施行什麼議會制擴展閱讀:
英國的兩黨制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英國上議院議員是由貴族世襲或國王任命的,與兩黨選舉關系不大。下議院議員由選舉產生,在議會中獲得多數席位的政黨組織內閣,由該黨的領袖擔任首相,內閣閣員都參加議會。
2、英國的兩大政黨採取集中制,表現在黨內對該黨議員投票有一定的紀律約束。在每次重要投票中,所有黨議員要按黨的決定投票。
3、英國兩大政黨在發展中有所變化。1914年以前是保守黨和自由黨,1935年以來是保守黨和工黨。由於工黨宣稱代表工人利益,每當經濟危機嚴重和工人運動高漲時,壟斷共產階級往往就把工黨堆上台。前幾年,自由黨在英國政治生活中有一定的影響,以致有的學者將英國稱為「兩個半黨制」。
❸ 英國的議會和內閣是什麼
議會:英國議會君主制是1688年政變(見光榮革命)後在英國建立起來的國家政體,也稱議會制君主立憲制或立憲君主制,屬資產階級民主制政體類型.1263年,英王亨利三世無視《大憲章》,指定親信取代具有否決權的15人會議。國王同貴族之間以及貴族內部出現紛爭,以S de孟福爾為首的貴族反對派在內戰中獲勝,他於1265年在威斯敏斯特宮召集會議,出席的除循慣例有僧俗貴族外,還有每郡2名騎士代表、每大城鎮2名市民代表,史稱「孟福爾議會」(見金雀花王朝)。一般認為這是英國議會的開端。議會君主制政體的權力重心在議會。英國議會實行兩院制,上院議員不經選舉,由各類貴族組成,故上院也叫貴族院。上院議員有1156人(1980)。下院選舉產生,貴族不得競選下院議員。下院任期5年,屆滿全部改選.議會的主要職權有立法權、財政權和對行政的監督權,主要由下院行使。立法的程序一般是提出議案、議會辯論、經三讀通過、送交另一院通過,最後呈英王批准頒布。議會君主制所確定的議會至上原則,在19世紀中期確曾一度成為政治生活的現實。從19世紀末葉以來,隨英國政治制度漸趨保守,議會在國家機構中的實際地位和作用下降。國家權力的重心逐漸轉移到內閣和首相手中。
內閣:中央政府及其核心內閣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內閣由占議會多數席位的政黨組成。議會大選後,國王任命議會多數黨領袖為首相並授權由他組閣,批准他提出的內閣成員名單。內閣大臣須由議員充任。英國的內閣最早是由中世紀後期的樞密院外交委員會演化而來。在英國的政體中,立法權和行政權並不分立,議會下院是最高立法機關,但立法的實權操在內閣手中。實際上,絕大多數議案來自內閣,並總是在議會優先討論,得到通過。這樣,內閣既參與立法,又負責行政,實際上使議會和君主都從屬於自己。內閣是政府的領導核心,其中心人物是內閣首相。
❹ 英國政黨制度是什麼
英國政黨制度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簡稱議會君主制。
簡介:
君主立憲制是現代資產階級代議制的表現形式之一,其實質是資產階級通過議會掌握立法權,這是最重要的國家權力。英國的議會制度奠基於中世紀的「自由大憲章」「牛津條例」等封建法律文獻。它們所確立的「法律至上」和「有限王權」基本原則,構成了英國立憲政治的政治基礎。1688年的「光榮革命」是一場「不流血的革命」,而作為重要成果的《權利法案》是君主立憲制的憲法文本。現代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的特點是,在保留古老的憲政傳統和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基礎上,將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
英國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聖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同時代表英國的形象、素質。但實權在內閣。議會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機構,由國王、上院和下院組成。上院(貴族院)包括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及主教組成。1999年11月,上院改革法案通過,除92名留任外,600多名世襲貴族失去上院議員資格,非政治任命的上院議員將由專門的皇家委員會推薦。下院也叫平民院,議員由普選產生,採取最多票當選的小選區選舉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決定提前大選。政府實行內閣制,由女王任命在議會選舉中獲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出任首相並組閣,向議會負責。英國陪審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至今已經是其刑事法制根深蒂固的組成部分了。從價值選擇來看,不難發現,這實際上也是人為地將法理與情理結合在一起的制度設計。法律固然是社會關系的調節器,但「法有限而情無窮」的固有矛盾從未消失過;法官固然是精通法律的,但存在著機械執法、無視情理的可能性。來自社會的陪審員們雖然不懂法律,卻懂社會情理。一個人難以代表復雜的社會心理,但來自方方面面的12個人應當說差不多了。知曉情理的陪審團和精通法理的法官結合在一起,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巧妙的組合。這不等於詬病沒有陪審團的訴訟模式,更不等於說不設陪審制度就必然會出現情與法的沖突。那麼多大陸法系國家都沒有陪審團,定然有別的結合方式,比如制度層面和操作層面。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理念應是相近的,即剛性之法和柔性之理的統籌兼顧。有一點還需注意,情理是柔性的和不具體的,但吸納情理的途徑和范圍應是剛性的和具體的,嚴防情對法的隨意侵蝕。
特點: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交出所有的權力(有些國家的紀年由君主指定),首相是國家的主要行政首腦,其缺點在於國家內仍存在著特權階級,優點是不用戰爭就可實現憲政。
權力運行:
議會掌握立法權,內閣由議會下院多數黨領袖組建,下院多數黨領袖即為內閣首相。內閣掌握行政權,受議會監督,對議會負責。君主無實權,行使禮儀性的職責。
發展歷史:
內閣由議會產生並對議會負責。英國是最早實行議會君主制的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實行這一政體的國家除英國外,還有西班牙、荷蘭、盧森堡、比利時、瑞典 、摩納哥、安道爾、挪威、日本、泰國、丹麥、馬來西亞、柬埔寨等。
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中,國王是被議會請來的,國王的權利來源不再是神而是議會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當時的有利形勢,盡量擴大自己的政治,經濟實力,利用他們所控制的議會,通過一系列的法律 來限制王權。1689年十月,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法案規定:國王無權廢止法律,不得侵犯議會的的征稅權,不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組織常備軍,國王不得干涉議會言論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須定期召開議會。
這些法令的意義在於限制王權,擴大議會的權力。其結果是把實際權力轉移到了議會手中,確立了議會權力高於王權,司法權獨立於王權的原則,從而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法律基礎。
❺ 英國是議會君主制還是總統共和制
英國是議會君主制。在英國,君主(女王或國王)是國家的合法統治者,備凳但實際上由議會和政府執政。議會分舉尺為下議院和上議院,分別代表人民和上層社會。總理是議會和政府正滾高的領導人,並由女王任命。
❻ 英國的代議制
英國實行的代議制為議拆罩會制君主立憲制.又稱議會君主制.是以議會為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和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君主不直接支配國家政權的政體形式.在這種政體形式下,內閣必須敏謹從議會中產生,通常由議會中的多數黨或政黨聯盟組閣,並對議會負責,君主只履行任命手續.內閣如失去議會信任,則必須辭職或提請君主解散議會 ,君主也要例行公事表示同意 .君主是「虛位元首」,按內閣的意志行使形式上的權力,主要代表國家進行禮儀活動.但君主仍保留顯赫的地位和象旅拿鬧征國家團結統一的尊嚴,仍是國家政治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❼ 英國的制度是什麼
英國政體制度為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聖公會的「最高領袖」。
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議會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機構,由國王、上院和下院組成。
議會制的君主立憲制發展歷史
內閣由議會產生並對議會負責。英國是最早實行議會君主制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實行這一政體的國家除英國外,還有西班牙、荷蘭、盧森堡、比利時、瑞典、摩納哥、安道爾、挪威、日本、丹麥、馬來西亞、柬埔寨等。
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中,國王是被議會請來的,國王的權利來源不再是神而是議會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當時的有利形勢,盡量擴大自己的政治,經濟實力,利用他們所控制的議會,通過一系列的法律來限制王權。
1689年十月,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法案規定:國王無權廢止法律,不得侵犯議會的的征稅權,不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組織常備軍,國王不得干涉議會言論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須定期召開議會。
這些法令的意義在於限制王權,擴大議會的權力。其結果是把實際權力轉移到了議會手中,確立了議會權力高於王權,司法權獨立於王權的原則,從而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法律基礎。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英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❽ 英國是議會民主制還是君主立憲制還是兩個都是
從政體上講英國實行議會君主立憲制,簡稱議會君主制,它與二元君主立憲制(君主和議會都有實權)分屬君主立憲制的兩種類型。
當然從主權在民的角度看,可以寬泛地稱其為議會民主制,即以議會作為民選代議機構掌握立法權而非實行直接民主的這樣一種民主制度,議會民主制不是政體的分類。
就好比說中國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同時又是代議民主制一樣。
❾ 英國是議會制國家嗎
英國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英國女王是國家元首,但是沒有實際的權利,只是叢源燃作為國家形象的代表。真正的權利機關是議會,議會的最高領導是首相。
英國的政體是內閣制。它的中央行政機關就是內閣,行政首腦首相由議會提名和通過,其內閣成員則由首相提名,議會通過而由國王任命。但這只是一種形式,內閣都是由多數黨組織,首相一般是由多數黨領袖擔任。議會和內閣彼此制約。盡管議會是定期直接選舉,但內閣任期沒有限制。議會隨時對內閣有人事否決權--既通過內閣不信任案罷免內閣。反之首相為避免不信任滲虛案也有權解散議會,要求提前大選。內閣成員通常都必須是國裂賣會議員。
❿ 英國究竟是代議制還是君主立憲制
英國政治體制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一、英國專制王權: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死後無嗣,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英國王位,稱詹姆士一世(1603-1625年在位),開始斯圖亞特王朝統治(1603-1649年,1660-1714年)。16世紀後半葉到17世紀前半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實力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越來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權的專制統治。但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無視這些變化,堅持「君權神授」,致使矛盾激化。1641年11月,議會向國王提出《大抗議書》;翌年1月,國王企棗侍圖逮捕陵岩岩議會反對派首領未逞,逃出首都,8月在諾丁漢向議會宣戰。
克倫威爾率領的主要由信仰清教的自耕農和手工業者組成的一支騎兵隊伍,新模範軍在1645年6月納斯比戰役中擊敗王黨軍隊。翌年,國王被俘,1647年底,查理國王逃跑,1648年2月,王黨勢力乘機又挑起內戰,在獨立派、平等派聯合打擊下,王黨勢力復被擊敗,第二次內戰結束,1648年12月,克倫威爾清除了議會中的長老派;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斬首。年4月,克倫威爾驅散殘余議會,12月建立護國政府,實行軍事獨裁。
1660年2月,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1689年爆發的「光榮革命」。它所宣布的《權利法案》限制王權,擴大議會權力,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此後,英國議會君主制逐漸形成和發展。1707與蘇格蘭合並。
二、英國 :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通稱英國,又稱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
英國是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以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以及一系列附屬島嶼共同組成的一個西歐島國。除本土之外,其還擁有十四個海外領地 ,總人口超過6400萬,以英格蘭人(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主體民族。
1688年的光榮革命確立英國君主立憲政體,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首先完成工業革命,國力迅速壯大。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取得了勝利,但國力嚴重受損。到20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解體,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地位被尺御美國取代。不過,現在英國仍是一個在世界范圍內有巨大影響力的大國。
英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作為英聯邦元首國、八國集團成員國、北約創始會員國、英國同時也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