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國國王如何命名
詹姆士一世的兒子叫查理一世,說明查理一世的名字中有查理這兩個字。而詹姆士二世之所以叫詹姆士二世,是因為他名字中有詹姆士,而他的爺爺是詹姆士一世,所以他就叫二世。但是如果詹姆士二世的兒子的名字中沒有和父親、爺爺、太爺爺一樣的名字的話,他可以根據自己的名字再另外用個稱號。
英國國王都喜歡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連串的稱號。比如,現為英國君主伊麗莎白二世的全稱是「托上帝洪福,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以及其他領土和領地的女王,英聯邦首腦,信仰的保護者伊麗莎白二世」。
這些長長的稱號主要是用來宣示英王至高無上的權威,也表明當朝者所統治的疆域范圍。歷史上,英國國王的稱號曾有多次更改,這在某種程度上折射了英國所走過的興衰歷程。
我們知道,大不列顛由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三部分組成。最早時,英國國王其實只是指英格蘭國王。
1066年,英王愛德華(1042—1066年在位)死,因無子嗣,其表外甥、法國大封建主諾曼底公爵威廉聲稱愛德華生前曾經答應讓他繼承英國王位,糾集諾曼底貴族和來自法國各地的騎士,在教皇的支持下渡海征服了英國。
隨後他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為英國國王,稱威廉一世(1066—1087年在位),建立了英國第一個封建王朝——諾曼王朝(1066—1154),並同時以法王附庸的身份領有諾曼底。他的稱號為:「蒙上帝恩賜的英格蘭國王,諾曼底公爵威廉一世」。
1154年,亨利二世(1154—1189年在位)加冕為英王,建立「安茹王朝」(1154—1399),又稱「金雀花王朝」。在此前的1150年,亨利已是諾曼底公爵;他的父親是法國安茹伯爵,1151年他繼承了其父的爵位;1152年通過聯姻,他又領有阿奎丹等地。
因此,在他繼承英國王位後,他的稱號中加入了阿奎丹公爵和安茹伯爵兩個爵位。至亨利的兒子約翰成為英王時,愛爾蘭也在英國控制之下,所以約翰的稱號中又增加了「愛爾蘭領主」一項,其全稱為「蒙上帝恩賜的英格蘭國王、愛爾蘭領主、諾曼底和阿奎丹公爵、安茹伯爵」。
1327年,愛德華三世(1327—1377年在位)即位。此後,他一直想以法王外甥的身份繼承法國王位,於是把自己的稱號定為「蒙上帝恩賜的英格蘭、法蘭西國王,愛爾蘭領主愛德華三世」。
為了爭奪阿奎丹地區,英法兩國進行了持續100多年的戰爭,史稱「百年戰爭」(1337—1453)。盡管這場戰爭以英國失敗而告終,但在愛德華三世之後的三個多世紀中,英王在自己的稱號中一直保留著「法蘭西國王」的頭銜。
16世紀初,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即位。他於1543年促使國會通過《至尊法案》,進行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創立英國國教。從他開始,英王稱號增加了一個頭銜——「信仰的保護者」。
1603年,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死,因無子嗣,由其遠親,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王位(英格蘭國王,稱詹姆士一世,1603—1625年在位),開始了英國的斯圖亞特王朝統治時期。他的稱號為「蒙上帝恩賜的大不列顛、法蘭西和愛爾蘭國王,信仰的保護者」。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1649年英王查理一世被處死,英國宣布成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專政的共和國,君主制一度被取消。到1660年,流亡法國的查理二世被迎立為英王,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查理二世為了取得法國的援助,取消了國王稱號中「法蘭西國王」的頭銜。
1801年,英國與愛爾蘭簽訂同盟條約,成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當時英王喬治三世(1760—1820年在位)的頭銜為「蒙上帝恩賜的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國王,信仰的保護者」。
維多利亞女王(1837—1901年在位)統治時期,英國建立了龐大的殖民體系,其中包括整個印度;1876年,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皇」。
至1902年,其子愛德華七世(1901—1910年在位)加冕為英王時,他的稱號為「蒙上帝恩賜的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和所有大不列顛海外自治領的國王 ,信仰的保護者,印度皇帝愛德華七世」。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大英帝國衰落,其殖民體系開始動搖。英國政府被迫在1921年12月與愛爾蘭簽訂條約:允許愛爾蘭南部26個郡成立「自治邦」,享有自治權;北部6個郡劃歸英國。這樣,英國國名改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王的稱號也相應改變。
1931年「英聯邦」成立,英國海外自治領成為聯邦內獨立成員,與英國具有平等地位,英王稱號中「海外自治領的國王」頭銜只好除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蓬勃發展,1947年印度宣布獨立,英王稱號又取消了「印度皇帝」的頭銜。
給皇家寶寶取名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說,取個「蘋果公主」、「狐狸王子」之類的肯定不合適吧。一般來說,取名無非是三項原則:向合適的人致敬、緊跟潮流還有遵循傳統。
英國王室給寶寶取名恐怕要先翻族譜。對於這一點,劍橋公主的名字已經體現得淋漓盡致。她哥哥劍橋王子的名字「喬治·亞歷山大·路易斯」亦是如此:「路易斯」就是為了紀念威爾士親王最愛戴的叔父——路易斯·蒙巴頓公爵。
「夏洛特」這個來源於法語的名字,是「柔弱」、「自由人」的意思。這個名字在英國很受歡迎,在2013年的調查中,「夏洛特」在英國最受歡迎的名字排名中位居第21位,它曾在2000年一度攀升到第4位。
「緊跟潮流」這一點很好理解,1930年瑪格麗特公主出生的時候,瑪格麗特這個名字是當時第5流行的名字。至於安妮公主的名字,至今還是英國最受歡迎的女孩名字前100位呢。
據《每日郵報》報道,女王曾否決愛德華王子要給他兒子取名為「西奧多」的建議,因為女王喜歡更傳統一些的名字。
雖然很多現代英國人都「聽音」起名,其實每個名字背後都有不同的社會階級意義。比如,「泰勒」經常讓人想起酒館的守門人,「史密斯」代表鐵匠,「喬治」在十字軍東征時開始流行起來,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這就是為什麼英國歷史上有6位國王取名「喬治」,卻沒有一位國王叫「泰勒」的原因了。
正因為王室成員取名講究很多,歷代王室成員重名度高。比如,英國王室頗為有趣的一個現象就是「愛德華」和「喬治」輪流掌權。
② 拿破崙皇帝為何稱皇帝
==歐洲== 西方的「皇帝」一詞來自拉丁語的imperator,意思為羅馬軍隊的最高統治者、元首、皇帝。古代歐洲國家君主通常稱為國王,只有神聖羅馬帝國因為自稱是羅馬帝國的繼承人和延續,所以其君主稱為皇帝。 ===法國=== 法國大革命後,拿破崙恢復君主制,因為國王(roi)這個頭銜在大革命後的法國已經極不得人心,象徵腐朽、專制、蠻橫,所以拿破崙不稱國王而稱皇帝。從這個時候起,「皇帝」這個稱號有一種冠冕堂皇的、比國王高一級的味道在里頭。所以,1804年,奧地利大公兼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王國國王弗朗茨二世宣布採用「奧地利皇帝」的稱號,並於1806年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1867年,奧地利帝國實行二元君主制,改為奧匈帝國,奧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國王(而非匈牙利皇帝,匈牙利王國有自己的議會和政府)。 ===俄國=== 1721年,俄國元老院授予沙皇彼得一世以皇帝(Imperator)的頭銜,以與其更加強大的君權和更加龐大的國家相對稱。俄國元老院直接把古羅馬帝國皇帝的拉丁文頭銜拿來獻給彼得。這也是彼得大帝吸收西方文化的成就之一。在此之前俄國最高統治稱者稱「沙皇」(Tsar),也就是「愷撒」的意思。 ===普魯士=== 德文「皇帝」是Kaiser,凱撒的意思,而不是Imperator。「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個頭銜,德文寫成R�改孝0�2mischer Kaiser,拉丁文寫成Romanorum Imperator。意思都是「羅馬人的皇帝」。到了18世紀以後,歐洲許多國家變為君主專制國,皇帝這個頭銜大多作為專制君主的頭銜使用。當時歐洲的皇帝只有法國(拿破崙)、奧地利和俄羅斯三個。1850年,德意志邦聯議會曾經給普魯士國王加皇帝的尊號,但是被拒絕。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德意志統一,普魯士國王才接受這個頭銜。 ===英國=== 英國本土一直是王國。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皇,繼承莫卧兒王朝皇帝的帝位。亂廳她的頭銜是「Dei Gratia, Britanniarum Regina, Fidei Defensor, Indiae Imperatrix」。這是所謂「大英帝國」的來源。不過確切地說,應該說是有一個共同君主的兩個國家,大不列顛王國(及其海外領地)和印度帝國。英國在印度的直接統治者為Viceroy,直譯為「副王」,意譯為「總督」核陪稿。而英文皇帝稱emperor,女皇稱emperess。 在維多利亞女王之後,男性的英國君主頭銜是「國王大皇帝」,Rex et Imperator。全稱則是「Dei Gratia, Magnae Britanniae, Hiberniae et terrarum transmarinarum quae in ditione sunt Britannica Rex, Fidei Defensor, Indiae Imperator」。只有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 (英國)|喬治五世和喬治六世三個國王用了這個頭銜。愛德華八世未加冕即遜位,喬治六世時期印度獨立,印度皇帝的頭銜被取消。 ===其他=== 自從彼得一世和拿破崙使得「皇帝」的尊號成為偉大帝王的頭銜和象徵之後,一些小國的君主也稱自己為皇帝,比如葡萄牙王太子出身的巴西皇帝,自稱墨西哥皇帝的奧地利馬克西米連大公等等。海地獨立之後,還曾經有一個奴隸出身的黑人皇帝。衣索比亞也有皇帝,不過更確切的翻譯是「萬王之王(國王們的國王),猶太人的雄獅」。因為在衣索比亞,國王也是一種和公爵伯爵一樣的貴族頭銜。中非共和國總統博卡薩也曾經在20世紀70年代加冕為皇帝。
③ 1860年,英國和法國的統治者分別是
1860年法國的統治者是 路易·拿破崙·波拿巴(1808~1873)
路易·拿破崙·波拿巴(1808~1873),即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Ⅲ)。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1848~1851),第二帝國皇帝(1852~1870)。拿破崙一世之侄子,拿破崙二世之弟歲配。荷蘭國王路易和約瑟芬皇後與前夫之女奧坦絲·德·博阿爾內王後的次子爛中。
1808年4月20日生於法國首都巴黎。第一帝國崩潰後,隨母居住瑞士,就學於該國軍校,後成為炮兵中的軍官。1831年支持義大利燒炭黨運動,並參與羅馬地區起義。1832年拿破崙一世之子賴希施塔特公爵夭折後,成為波拿巴家族奪取王位的覬覦者。1836年他在斯特拉斯堡發動軍隊暴動,反對七月王朝,失敗後被流放到巴西、美國。不久回到歐洲,1839 年留居英國。1840年在布洛涅再次冒險發起暴動,被判終身監禁。1846年越獄成功,出逃英國。1848年革命爆發後,回到法國。9月當選制憲議會議員。12月10日主要依靠農民選票當選為共和國總統。1851 年12月2日他發動政變,解散議會,並通過公民投票使政變合法化,逮捕一切反對他的議員,稍後,又血腥鎮壓了巴黎無產階級的反抗。1852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黃袍加身,號稱拿破崙三世,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他執政期間,多次對外發動戰爭。利用民眾對拿破崙一世的迷信,依靠工商業與金融資產者的支持,大力促進法國工業革命,使他得以執掌第二帝國政權長達十九年之久 。執政期間參加克里米亞戰爭,又與奧地利開戰,並發動侵略清朝、安南、敘利亞和墨西哥的殖民主義戰爭。1870年7月19日,1870年普法戰爭中親臨前線,同年9月2日在色當戰敗投降,被俘於威廉堡大牢,時年62歲。《法蘭克福條約》簽訂後被釋放,隨即流亡英國,1873年1月9日病故於英國肯特郡的奇澤爾斯特,享年65歲。
1860年,英國的統治者是 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 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 維多乎歷指利亞女王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位時間長達64年。她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她在位的64年期間(1837-1901年),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女王統治時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她在位的60餘年正值英國自由資本主義由方興未艾到鼎盛、進而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時期,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君主立憲製得到充分發展,使維多利亞女王成了英國和平與繁榮的象徵。
④ 拿破崙時代的英國國王是誰
是喬治三世仿胡。 (King George III,1738年6月4日-1820年備頌攔1月櫻辯29日,1760年~1820年在位)是英國及愛爾蘭的國王,漢諾威王朝的第三任君主。喬治二世的孫子,1760年即位,直到1820年去世,終年81歲。
⑤ 為什麼路易十六是國王而拿破崙確實皇帝
因為路易十六是波旁王朝的國王,沒有建立帝國,沒有稱帝。拿破崙建立法蘭西帝國,稱皇帝,所以拿破崙是皇帝。
路易十六(Louis
Χ
Ⅵ,1754年8月23日~1793年1月21日,
享年38歲),波旁王朝國王(1774年~1792年在位),路易十五之孫,法蘭西波旁王朝復辟前最後一任國王,也是歐洲歷史中第二個被處死的國王。歐洲歷史中被處死的國王一共有三位:查理一世(英國國王,1649年在英國內戰後被處死)、路易十六(法國國王,1793年在法國大革命櫻瞎櫻中被處死)、尼古拉二世(沙皇俄國的末代皇帝,1918年被槍決)。他們都是由封建社會到現代社會的過渡時的社會革命中被處決的。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執政、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出生在法國科西嘉島,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天才。1804年5月18日,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稱帝。他多次擊敗保王黨的反撲和反法同盟的入侵,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他頒布的《民法典》更是成為了後世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藍神猜本。他執政期間多次對外擴張,形成了龐大的帝國體系,創造了一系列軍事奇跡脊叢。1812年兵敗俄國,元氣大傷;1813年被反法聯軍趕下台。1815年復辟,隨後在滑鐵盧之戰中失敗,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1821年病逝,1840年屍骨被迎回巴黎隆重安葬在塞納河畔。
⑥ 1789年英國是哪位國王
喬治三世
喬治三世(英語:George III,1738年6月4日-1820年1月29日),全名喬治·威廉·弗雷德里克(George William Frederick)。大不列顛和愛爾蘭國王(1760-1820年),漢諾威選帝侯(1760-1814年)和漢諾威國王(1814-1820年)。在七年戰爭中贏得了一個拿旅培帝國消唯,但失鎮神去了美洲殖民地,在與法國革命和拿破崙的斗爭之後,成為歐洲的一個主要強國。
⑦ 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清朝統治者是咸豐皇帝,那麼英法聯軍的英法兩個國家的統治者都是誰
法國:第二帝國 皇大弊帝 拿破崙三世(即路易-拿破崙·波拿巴 ) 1852-1870
英國裂仿差:愛德華七世 (King Edward VII,1841~1910,1901~1910在肆皮位)
⑧ 英國歷代國王順序列表
英國歷代國王順序列表如下:
英國歷代王朝順序:
1、羅馬人佔領時期(公元前55年-公元410年):
公元前55年:朱利葉斯·凱撒第一次率軍入侵不列顛。
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率軍征服不列顛。
2、盎格魯-撒克遜時期與丹麥統治時期(公元449年-1066年):
公元5世紀-9世紀:盎格魯撒克遜人移民不列顛帶來古英語不列顛南部改稱英格蘭開始七國時代。
征服者威廉登基後稱一世,在位21年。王位先後傳給他的兩個兒子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如此歷經三王之後,這個家庭繼絕了男性繼承人。然而出自女系的繼承人還有兩系。先是威廉一世的外孫斯蒂芬登上王位。另一系不答應,結果爆發了一場奪位戰。雙方打得精疲力竭,議定斯蒂芬死後,由另一系繼位。
4、金雀花王朝(1154-1399):
斯蒂芬命歸西天後,亨利一世的外孫繼亮坦老位,稱亨利二世。他本是法國的安茹伯爵,紋章以金雀花為圖案,王朝也因而得名。英法相爭的百年戰爭就是在這個朝代爆發的。此王朝傳八世而終,其中包括約翰王。
5、蘭開斯特王朝(1399-1461):
金雀花王朝最後一位國王理查二世被他的堂弟策動宮廷廢黜秘裁,演出了一幕「煮豆燃豆萁」的慘劇。新上台的亨利四世是蘭開斯特公爵之子,王朝因此而得名。這個王朝歷亨利四、五、六三世,被約克公爵的後裔推翻。這兩個家族本是同根,蘭開斯特家族以紅玫瑰為徽號,約克家族以白玫瑰為標志。兩家爭奪王位的戰爭就叫作「玫瑰之戰」。
6、約克王朝(1461-1485):
這個朝代最短,只有25年,大部分時間都是愛德華四世在位。
7、都鐸王朝(1485-1603):
這個王朝以創始者命名。都鐸是蘭開斯特家族一支的後代,奪得王位後稱亨利七世。他與約克家族的公主結婚,兩家族從此合一。這個王朝依靠新興的工商業主和新貴族鞏固了信旦統治。亨利八世因婚姻問題與羅馬教皇決裂,結果建立了英國國教。最後一位君主是伊麗莎白一世女王。
8、斯圖亞特王朝(1603-1714):
第一代君主詹姆斯一世是亨利八世妹妹的後人,原為蘇格蘭國王,因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死後無嗣,得以到倫敦繼承大統。國會軍首領克倫威爾自任護國主。1660年,王朝復辟,後來改行君主立憲制。
9、漢諾威王朝(1714-1901):
公元1720年:南海泡沫破裂。
公元1721-1742年:羅伯特·沃爾波成為英國第一任首相。
公元1740-1748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公元1754年至1763年:七年戰爭英國從法國手中奪得美國、加拿大、印度的控制權。
公元1757年:普拉西戰役,克萊武入侵印度孟加拉。
公元1760-1830年:工業革命。
公元1761年:喬治三世從私人手中買下白金漢宮。
公元1770年:庫克船長發現澳大利亞並宣布英王喬治三世對其享有主權。
公元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
公元1793-1815年:七次敬升反法同盟及拿破崙戰爭。
公元1801年:合並愛爾蘭,「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成立。
公元1812-1815年:英美戰爭。
公元1815年:威靈頓公爵滑鐵盧戰役。
公元1837-1901年:維多利亞時代日不落帝國。
公元1840年:《威坦哲條約》,紐西蘭建立。
公元1840-1842年:鴉片戰爭。
公元1851年:路透社由德國亞琛遷往英國倫敦。
公元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
公元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
公元1863年:第一份正式足球比賽規則在英國創立 標志現代足球的誕生。
公元1867年:紅河叛亂。
公元1886年:倫敦塔橋修建完成。
公元1896年:北岩勛爵創立《每日郵報》。
公元1899年-1902年:第二次布爾戰爭。
10、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1901-1917:
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是一個源自德國,曾經統治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1826年-1918年),比利時(1831年),葡萄牙(1853年-1910年),保加利亞(1887年-1946年)和英國(1901年-1917年)的歐洲王室。
11、溫莎王朝(1917-今):
公元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
公元1921年:愛爾蘭獨立戰爭。
公元1922年:BBC成立。
公元1928年:弗萊明發現青黴素。
公元1931年:澳大利亞成為獨立國家,加拿大獲得獨立。
公元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
公元1947年:印巴分治。
公元1948年:倫敦奧運會。
公元1952年: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加冕。
公元1961年:南非獨立。
公元1966年:英格蘭舉辦足球世界盃並獲得冠軍。
公元1970年-1980年:北海油田開始產油。
公元2012年:倫敦奧運會。
⑨ 英國,法國國王列表 列出朝代,國王,在位時間
朝代 時期 國王或總統 執政年代 加洛林王朝 查理曼,法蘭克王國 查理一世 768-814 法蘭克王國 路易一世 840-843 內戰 西法蘭克王國 查理二世 843-877 穗鎮蔽路易二世 877-879 路易三世 879-882 卡洛曼 879-884 神聖羅馬帝國 查理三世 884-887 羅貝爾(卡佩)王朝 倭德 888-898 加洛林王朝 查理三世 893或898-923 羅貝爾(卡佩)王朝 羅貝爾一世 922-923 魯道夫 923~936 加洛林王朝 路易四世 936~954 洛泰爾 954~986 路易五世 986~987 卡佩王朝 卡佩 987~996 羅貝爾二世 996~1031 亨利一世 1031~1060 腓力一世 1060~1068 路易六世 1068~1137 路易七世 1137~1180 腓力二世 1180~1223 路易八世 1223~1226 路易九世(聖路易) 1226~1270 腓力三世 1270~1285 腓力四世 1285~1314 路易十世 1314~1316 約翰一世 1316 腓力五世 1316~1322 查理四世 1322~1328 瓦盧瓦王朝 腓力六世 1328~1350 約翰二世 1350~1364 查理五世 1364~1380 查理六世 1380~1422 查理七世 1422~1461 路易十一世 1461~1483 查理八世 1483~1498 瓦盧瓦王朝 奧爾良旁支 路易十二世 1498~1515 昂古萊姆旁支 弗朗西斯一世 1515~1547 亨利二世 1547~1559 弗朗西斯旅悔二世 1559~1560 查理九世 1560~1574 亨利三世 1574~1589 波旁王朝 亨利四世 1589`1610 路易十三世 1610~1643 路易十四世 1643-1715 路易十五世 1715~1774 路易十六世 1774~1792 路易(十七世) 1793~1795 第一共和 國民公會 1792-1795 五人執政團時期 1795-1799 執政官政府 1799-1804 第一帝國(皇帝) 拿破崙一世 1804-1814,1815 拿破崙(二世) 1815 波旁王朝 路易十八世 1814~1824 查理十世 1824~1830 奧爾良王朝 路易-腓力 1830~1848 第二共和 總統 路易-拿破崙·波拿巴 1848~1852 第二帝國 皇帝 拿破崙三世(即路易-拿破崙·波拿巴 ) 1852-1870 第三共和 總統 梯也爾 1871-1873 麥克馬洪 1873-1879 格雷維 1879-1887 卡諾 1887-1894 卡季米爾-佩里埃1894~1895 福爾猜州 1895~1899 盧貝 1899~1906 法利埃 1906~1913 普恩加來 1913~1920 德夏內爾 1920 米勒蘭 1920~1924 杜梅格 1924~1931 杜梅 1931~1932 勒布倫 1932~1940
⑩ 國王和皇帝什麼區別 為什麼拿破崙是皇帝 英國那個叫國王
一、地位不同
1、皇帝是國家的第一號人物。
2、分封到各地的皇親國戚和功臣才稱國王,國王是皇帝誥封的。
英國君主上面也有皇帝,是羅馬教皇。英王登基要向教皇行效忠禮,然後由教皇為其戴上王冠。英國君主的全稱都標明其統治區域,如查理一世稱「承上帝洪恩的大不列顛和愛爾蘭國王,國教捍衛者」。
拿破崙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自稱皇帝(Empire)。第一帝國在極盛時,統治歐洲的大部分,還控制著廣大的殖民地。拿破崙稱帝時,雖然形式上也有教皇加冕,實際上,拿破崙是藐視教皇的,在事實上並不受教皇節制。
(10)拿破崙時期英國國王叫什麼擴展閱讀
「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皇為上,帝為下」。古人所說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詞則是告訴人們,天地是萬物之主。
中國最早所謂的「皇帝」,是對「三皇五帝」的統稱。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傳說中的三個古代帝王;「帝」原指宇宙萬物至高無上的主宰者,即天帝,後來許多國家混戰,各自稱帝,出現西帝、東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來到人間,成為超越「王」的人間尊號。
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皇,繼承莫卧兒王朝皇帝的王位。她的頭銜是「天佑大不列顛、愛爾蘭及海外領地女王,國教保衛者,印度女皇」。這是所謂「大英帝國」的來源。不過確切地說,應該說是有一個共同君主的兩個國家,大不列顛王國(及其海外領地)和印度帝國。
英國在印度的直接統治者為Viceroy,直譯為「副王」,意譯為「總督」。在維多利亞女王之後,男性的英國君主頭銜是「印度皇帝」。只有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和喬治六世三個國王用了這個頭銜。愛德華八世未加冕即遜位,喬治六世時期印度獨立,印度皇帝的頭銜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