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英帝國曾經殖民過的國家有哪些。
弗吉尼亞、美國、加拿大的大西洋省份以及加勒比海上的一些小島嶼、新阿姆斯特丹、澳大利亞、紐西蘭。
1、1587年沃爾特·雷利爵士在羅阿諾克宣布弗吉尼亞為英格蘭殖民地。但這兩塊殖民地都十分短命,由於食物匱乏、惡劣的天氣、海難以及美洲大陸上不友好的土著人的侵犯,英格蘭很快就不得不放棄了這兩片殖民地。
2、大英帝國的雛形成於17世紀初,此時英格蘭已經在北美建立了多片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包括了日後的美國、加拿大的大西洋省份以及加勒比海上的一些小島嶼例如牙買加和巴貝多。
3、盛產甘蔗的加勒比地區高度依賴奴隸的工作,它是英格蘭早期最重要、最有利可圖的殖民地。美洲大陸南部的殖民地為英格蘭提供煙草、棉花和大米,北部則出產毛皮;它們從經濟角度上講沒有加勒比島嶼對英格蘭那麼重要,但是大片的可耕種土地吸引了眾多英格蘭移民者。
4、英格蘭的美洲殖民地正通過戰爭與殖民逐步擴大,通過英荷戰爭,英國獲得了新阿姆斯特丹(紐約)。七年戰爭中英格蘭擊潰了法國,並在1760年佔領了新法蘭西的全部地區,控制了北美更多地區。
5、隨後,澳大利亞(1788英國人發現)和紐西蘭(1840年成為英國領土)成為英國移民們的另一目的地,而同時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土著人口也因戰爭與疾病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內銳減了60%至70%。這些殖民地之後都實現了自治,同時也是羊毛和鐵礦的出口地。
在一戰結束後的1922年,根據巴黎和會奪取德國殖民地而達到領土面積最大時期,覆蓋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土地和四分之一的人口,成為了世界歷史上跨度最廣的國家。
由於帝國的領土、屬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四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所以被形容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的第二個「日不落帝國」。
(1)英國從殖民地獲得了什麼東西擴展閱讀:
殖民意義:
殖民地從英國那裡獲得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投資,促進經濟的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獲得英國的法律框架與國際性的語言英語。
在殖民地脫離帝國獨立之前英國都會試圖將它的議會民主制留給殖民地人民,結果並沒有全部成功。獨立後的英殖民地大部分都選擇留在英聯邦之中。
帝國在全世界范圍內協助傳播了英國的技術、商業、語言和管理模式,帝國霸權幫助英國實現了驚人的經濟成長並使其在國際政治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英國殖民地人民無法決定其自己的命運,英國本土的資本主義卻在繼續發展。
❷ 新航路開辟造成歐洲殖民掠奪的史實材料
歐洲的殖民擴張和掠奪,是歐洲旁鏈原始資本積累的最重要方式。為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那麼歐洲的殖民擴張與掠奪的背景是什麼呢?
荷蘭的殖民擴張和掠奪
歐洲的殖民擴張與掠奪的背景,有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經濟。由於西歐各國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資本主義的萌芽也在此時產生,社會對黃金白銀等貨幣的需求也不斷增加,這使西歐資本主義社會不得不尋找新的黃金白銀產地。
第二個方面就是《馬可波羅游記》在歐洲大熱,西歐人對東方的財富及其嚮往。他們想要去那個遍地黃金的地方,來為自己的發展提供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原料和市場。但是歐洲區域狹小,資源和市場都不夠其發展,因此西歐需要進行殖民掠奪和擴張,來取得原料和商品銷售市場。而此時新航路的開辟和航海技術的發展,為歐洲的殖民擴張和掠奪提供了技術支持。
第三方面就是歐洲大陸的其他地區,經濟條件依然十分落後,甚至有些地區依然是原始生活的狀態,這就為西方的殖民統治提高了條件支持。文化的差異使得他們能夠很好的進行殖民統治。
歐洲殖民擴張的第四個方面就是西班牙和葡萄牙首當其沖。這兩個國家積極向外開拓殖民地,為本國帶來了大量的財富,引起了歐洲各國的紛紛效仿,從此以後,歐洲的絕大多數國家,都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
英國的殖民擴張是怎麼樣進行的
英國殖民擴張,從16世紀開始,到20初期到達頂峰,整整持續了四個世紀。在這四個世紀里,英國不斷汲取殖民地的財富,綜合國力逐漸增強,最終成為了日不落帝國。
英國殖民時期的印度
英國的殖民擴張,主要分成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就是16世紀到十八世紀的海外殖民時期。這一個時期,主要目的是為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擴張的對象是北美大陸和澳洲大陸。1733年,英國首先在北美大陸上建立了13個殖民地。1689年到1763年,英國和法國之間開展了四次爭奪殖民地的戰爭,史稱百年英法戰爭。在這四次戰役中,每一次都以英國的勝利而告終。英國的殖民地數量也大大增加。在七年戰爭以後,英國取得了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全部領土,還將多巴哥、多米尼加、格瑞那達地區納入自己的殖民體系。
英國殖民擴張的第二個階段,在18世紀到19世紀中後期。這個階段,是英國爭奪歐亞大陸的階段。工業革命之後,英國就開始向歐亞大陸掠奪工業原料場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印度半島成為了英國主要的殖民重點。同時,在非洲地區,英國也加緊了殖民控制。這一階段,是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間。
英國運改孫殖民擴張的第三階段,是爭奪非洲殖民地,在這一階段里,英國在非洲大肆殺戮,給非洲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到了20世紀初,世界領土基本被瓜分完畢,其中英國所佔份額最大。英國憑借這三次殲拿殖民擴張,成為了日不落帝國。
殖民擴張的影響有哪些
歐洲殖民擴張的影響,改變了近代世界的進程,原本毫無關聯的區域,在殖民擴張的影響下,逐漸連在了一起。使得世界地區間的聯系日益密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的擴大,甚至出現了全球性的經濟關系。
歐洲的殖民擴張
當然這是對整個世界來說的。對殖民國家來說,殖民擴張使他們從殖民地獲得了大量的財富。還為西歐提供了廣泛的海外市場,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歐洲的那些商人們,獲取了高額利潤,為他們進階仕途提供了條件。由於資本的原始積累,在英國出現了資產階級新貴族。這些貴族,依靠手中的經濟資源,逐漸控制的議會,為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政治基礎。
對那些殖民地而已,西歐殖民擴張,給他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殖民地國家,不僅要為資本主義國家提供廉價的原料,也要接受商品傾銷帶來的後果。殘忍的掠奪,造成了亞非拉地區的長期落後。東方和西方之間的差距也越拉越大。不過有一點也是要值得肯定的。亞非拉地區,在工業革命的沖擊下,原有的生產方式受到了很大的沖擊,文化觀念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日本原來也是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但是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沖擊,在西方資本的入侵下,接受了資本主義文化的改造,最終成為了亞洲第一流的強國。這也是殖民擴張帶來的機遇。
但是日本僅僅只是一個特例,更多的亞非拉國家,在殖民擴張中,失去了主權和領土,成為了任人宰割的對象。
❸ 英國從殖民地掠奪了多少財富
當時的英國以東印度公司的名義壓榨了印度,(按克萊武個人在1757年就收入相當於6000萬英鎊的財物)英國在印度的勢力范圍廣大。法國來到印度的時間晚於英國,又因為馬拉地聯盟、孟加拉國於英國的「良性互動」,法國人在於兵力資源、匱乏,還有來自法軍高層對南亞大陸的缺乏興趣,在於1746年達成停戰,英國在印度的勢力開始增加。克萊武在1755年重返印度,隨著歐洲局勢日益緊張(七年戰爭),英國在印度的壓榨開始增加,在所有的殖民地中印度的收益是最高的,在後期戰爭中起到極大的經濟幫助,所以說印度對英國是皇冠上的最明亮的。
❹ 英屬北美殖民地時期有留下什麼歷史文化遺產
今天我們就講講蘭塞奧茲牧草地論歷史遺址。大家也許基本上不可能想到加拿大,雖然加拿大的歷史不算長。加拿大共擁有世界遺產17項,也是個有故事的國家。遺址出土的木結構泥草房屋遺跡同在格陵蘭島和冰島發現的十分類似。歷史對於這個過去的殖民地是有個比較有意思的說法,傳聞說當時維京人為了和原始居民和諧相處,於是舉為了個聚會招待他們的磨團領頭人,並且在聚會中用了奶製成的飲料熱情招待他們。可是沒有人知道那些原住居民也許身患乳糖不耐症,也就在喝了那些奶製品以後生了毛掘攜病,於是他瞎散橘們疑心維京人下毒。因此親近那些原住民行動失敗了。
所有的都是先人留下來給後輩諸多值得珍惜的回憶。他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也代表了滿意了本地人對於保護和增強這些歷史文化的方法。你可以品味下加拿大獨特的法式風味,一定讓你後味無窮。
❺ 從發現新大陸一來,英國曾經殖民了那些國家和地區
大英帝國(British Empire)是一個以英國為中心的全球性帝國,在20世紀初的鼎盛時期,全世界大約4~5億人——也就是當時全球人口的約四分之一——都是該帝國的子民,其領土面積則有約3,00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到20世紀中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與英國日漸式微的國力,大英帝國逐漸瓦解。今天,英國和它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國家組成了一個國際性的組織英聯邦,但是與大英帝國不同的是,英國再也無法在政治、外交、經濟等各個方面直接影響英聯邦的其他成員了。
大英帝國的形成是300多年來貿易、移民與武力征服的結果,期間也有和平的商業外交活動和帝國的萎縮。帝國的領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四大洋,被形容為「日不落帝國」,它在1890至1900年間達到最高峰。
帝國在全世界范圍內協助傳播了英國的技術、商業、語言和管理模式。帝國霸權幫助英國實現了驚人的經濟成長,並使其在國際政治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雖然海外的殖民地(除了一些自治領外)的人民大多無權決定其政府的政策與未來,英國本土的民主卻繼續深化。
從殖民地的角度來看大英帝國,可以說是毀譽參半。殖民地從英國那裡獲得了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投資,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獲得了英國的法律框架與國際性的語言英語。在殖民地脫離帝國獨立之前英國都會試圖將它的議會民主制留給殖民地人民,雖然並不是所有的時候都獲得成功。獨立後的英殖民地大部分都選擇留在英聯邦之中。
但同時,英國的殖民政策並非利他主義的。事實上,英國的殖民化是完全以其自身利益為優先考量。英國為殖民地留下了更好的基礎設施,但那主要是為了方便這些殖民地的貨物能夠更方便地出口到英國以滿足其本土的需要,或是讓英國的工業品更方便地運送到殖民地市場。白人的自治領大多能夠進一步發展基礎設施,以取得經濟生產上的平衡,但是在拉美、非洲和東南亞的帝國殖民地卻往往只是工業所需原材料(或單一農業產品)的供應者,這對這些國家獨立後的經濟發展並無幫助。另外,為了確保其統治的穩定,英國採用了「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鼓動殖民地內不同民族、語言或宗教的人們相互內斗,使得像愛爾蘭、印度、辛巴威、肯亞、蘇丹、烏干達、伊拉克、蓋亞那和斐濟這些國家在獨立後面臨著不同程度的種族沖突。
「大英帝國」一詞的最早使用者相信是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的占星師兼數學家約翰·迪伊(John Dee)。
背景:英格蘭殖民主義
對不列顛島嶼與法國的擴張
自1066年威廉一世從諾曼底登陸並征服了英格蘭之後,英格蘭在幾百年的時間里就一直積極地介入歐洲大陸的事務。到14世紀末,從對歐洲的羊毛貿易發展出來的對外貿易已經成為英格蘭最重要的國家政策。
這段時間是英格蘭對外征服的開始,包括了1282年對威爾士的擴張,以及1169年對愛爾蘭的征服。1296年英格蘭對蘇格蘭的短暫控制在1314年中斷,兩個地區的真正統一要等到1603年通過王位繼承的方法來和平實現。雖然1204年英格蘭君主喪失了諾曼底的領土,通過聯姻與繼承英格蘭的統治者還是擁有法國大片的土地,直到1453年最終喪失。從此之後一直到1563年英格蘭君主只擁有法國北部的戰略要港加來,但是自那之後就連加來港也丟失了。
海外帝國的成長
海外的大英帝國——這里指的是英國人的海洋探險以及在不列顛島以及歐洲大陸以外地區的移民或殖民——之根源可追溯到1485至1509年在位的亨利七世所採取的具有開拓性的海洋政策。在理查三世所建立起來的羊毛貿易的基礎上,亨利七世創建了現代英國海洋商貿體系,並極大地發展了英國的造船工業與導航技術。這套體系也為日後的貿易機構的建立創造了條件,而像馬薩諸塞灣公司和英國東印度公司之類的貿易企業為英帝國海外的擴張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亨利七世也下令在朴茨茅斯建造英國的第一個干碼頭,加強建設當時還規模很小的英國海軍,他於同年8月5日在聖約翰港宣布紐芬蘭為英格蘭的殖民地;1587年沃爾特·羅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在羅阿諾克(Roanoke)宣布維吉尼亞為英格蘭殖民地。但這兩塊殖民地都十分短命,由於食物匱乏、惡劣的天氣、海難以及美洲大陸上不友好的土著人的侵犯,英格蘭很快就不得不放棄這兩片殖民地。
斯圖亞特王朝時期
1588年(在都鐸王朝的伊麗莎白一世期間)對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大勝正式確立了英格蘭作為海上強權的地位,雖然之後1590年代幾次與西班牙戰事的失敗暫時挫敗了英格蘭野心勃勃的海外殖民計劃。1604年斯圖亞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終於與西班牙簽訂了《倫敦條約》,正式結束兩國的敵對狀態;1607年英格蘭在弗吉尼亞的詹姆斯敦(Jamestown)建立了第一塊永久的海外殖民地。在之後的三個世紀中英格蘭不斷地在海外擴張勢力范圍並鞏固了國內的政治發展。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的議會在倫敦合並,組成大不列顛議會。
對美洲的殖民
大英帝國的雛形成於17世紀初,此時英格蘭已經在北美建立了多片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包括了今後的美利堅合眾國、加拿大的大西洋省份以及加勒比海上的一些小島嶼例如牙買加和巴貝多。
盛產甘蔗的加勒比地區高度倚賴奴隸的工作,它是英格蘭早期最重要、最有利可圖的殖民地。美洲大陸南部的殖民地則為英格蘭提供煙草、棉花和大米,北部則出產毛皮;它們從經濟角度上講沒有像加勒比島嶼一樣對英格蘭有益,但是大片的可耕種土地吸引了眾多英格蘭移民者。
英格蘭的美洲帝國正通過戰爭與殖民逐步擴大,例如通過英荷戰爭的勝利英格蘭獲得了新阿姆斯特丹(即今天的紐約)。不斷發展的美洲殖民地不斷向西探索,尋求更多的可耕種土地。七年戰爭中英格蘭擊潰了法國,並在1760年佔領了新法蘭西的全部地區,使得英國獲得了北美更大地區的控制權。
隨後,澳大利亞(1788年被發現,最早是犯人的流放地)和紐西蘭(1840年成為英國領土)成為英國移民們的另一目的地,而同時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土著人口也因戰爭與疾病使人口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內銳減了60%至70%。這些殖民地之後都實現自治,並是羊毛和黃金的出口地。
參見美洲殖民地史。
自由貿易與「非正式帝國」
原本的英國殖民體系在18世紀開始衰落。在輝格黨人長期控制國內政治權力的時期(1714年至1762年),帝國對英國而言變得不那麼重要,直到一連串試圖扭轉這種對殖民地忽視的措施(主要包括了從殖民地徵收更多的稅收)引發了美國獨立戰爭(1775年至1783年),使得英國喪失了其人口最多的殖民地。
這段時期有時候被稱為「第一英帝國」,即17至18世紀英國在美洲的擴張。18世紀開始英國在亞洲和非洲的擴張則被稱為「第二英帝國」。英國對美國控制權的喪失表明,殖民地並不一定對英國經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英國在放棄了對美洲殖民地的防務與行政管理之後,依然主宰了美國與英國的主要貿易。
重商主義是經濟學的理論,指的是國與國之間對財富的爭奪,它是英國第一次海外殖民擴張的特色。但是現在在英國,重商主義很快就要讓位於亞當·斯密等人的自由放任的經濟自由主義了。
英國從北美殖民地獨立這一事件中學到的經驗是,即時是在不擁有殖民統治權的情況下貿易依然能夠帶來經濟繁榮。這就是為什麼在1840至1850年代英國願意授予像諸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白人殖民地自治領地位的原因,因為這些國家的白人們被視為是居住在殖民地的「祖國」人民而已。而愛爾蘭則有著完全不同的命運,它於1801年被並入全稱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的英國。
在這一時期,英國也宣布廢除奴隸貿易(1807年),並很快將這一禁令強加到別國身上。到19世紀中英國已經基本在全球范圍內消滅了奴隸貿易。奴隸制本身於1834年在英國的殖民地被廢止,情況直到1920年左右才有形成穩定狀態。
舊有的殖民與奴隸制度的終結是與自由貿易一同實施的,自由貿易原則在1840年左右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其標志是英國撤銷了《玉米法》(Corn Laws)和《航海條例》(Navigation Acts)。自由貿易完全地開放了英國市場,也促使其他國家在19世紀中葉開放他們的市場。
一些人會認為,自由貿易的興起僅反應了英國的經濟地位,而與任何的哲學觀點無關。確實,英國對迫使他國執行某一政策一直比對自己施行同樣政策更為熱衷。雖然英國喪失了13個美洲殖民地,1815年歐洲大陸上拿破崙的最終戰敗確立了英國最成功的國際強權的地位。在工業革命讓英國成為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的地位之時,皇家海軍則主宰著海洋。始終與歐洲大陸事務保持距離的英國也得意施行旨在擴大其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的擴張計劃,這種海外擴張是通過自由貿易和戰略優勢所建立起來的一個「非正式帝國」。
從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到1870年的普法戰爭,英國是全球唯一的工業化強權,是全球30%工業產品的生產地(1870年)。作為「世界工廠」的英國能夠如此有效、低廉地生產工業品,以至其在國內生產的產品在運輸到外國後其價格依然比外國當地所生產的產品更具競爭力。只要其海外市場的政局穩定,即使沒有實施正式的殖民統治,英國依然能夠從自由貿易中獲益。
英帝國在亞洲
1757年普拉西戰役(Battle of Plassey)的勝利讓英國東印度公司獲得了印度孟加拉邦的統治權,雖然1770年因對該邦過度征稅而惡化的飢荒引起了英國國內的爭議。到了19世紀,東印度公司已經幾乎控制了印度全境。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之後該公司管轄的領土被移交給女王政府管理。維多利亞女王於1876年被宣布為印度女皇。
錫蘭(今天的斯里蘭卡)、緬甸和馬來亞也被納入英國在亞洲的勢力范圍。1841年在獲得了一場旨在保衛鴉片貿易的戰爭的大勝後,英國從中國人手裡奪得了香港。
英國對中國的興趣源自18世紀末,當時英國成為中國茶葉的進口國。茶葉進口導致了英國方面巨大的貿易逆差,因此英國希望通過從印度向中國出口鴉片來平衡開支,雖然這么做違背了中國的禁令。因鴉片貿易所引起的兩次鴉片戰爭都以英國的勝利告終。
鴉片戰爭之後,英國與中國保持了一種復雜的關系。雖然英國獲得了香港,英中貿易主要還是通過幾個開放了的中國港口進行。因此英國希望看到的是一個獨立的中國,因為中國的崩潰意味著其他西方強權就可能與英國一起瓜分中國,而使得英國所擁有的特權地位受到挑戰。
同時,英國也不希望看到一個過於強大的中國,因為這就意味著中國將取消或要求重新協商一些原本簽訂的條約。這種態度解釋了看似矛盾的英國對華政策:一方面協助清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另一方面卻和法國聯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❻ 英國是靠掠奪海外殖民地發家的嗎
英國是靠掠奪海外殖民地發家的。
英國在「光榮革命」以後的兩個多世紀中,參與了全面的殖民戰爭和殖民掠奪,建立了龐大的殖民帝國—號稱「日不落國」。雖然18世紀北美13個殖民地的獨立,給了英國殖民體系以打擊,但是英國絲毫也沒有放鬆對世界各地殖民地的掠奪。我們僅以1840年英國發動對華侵略的鴉片戰爭以前的歷史為例。在亞洲,17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佔領了印度的馬德拉斯、孟買和加爾各答,18世紀中葉英國出兵佔領孟加拉國,此後又數次發動對印度的殖民戰爭,到19世紀30年代,除中部、北部若干土邦外,整個印度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印度從此成為英國侵略亞洲各國的後方基地。英國用來打開中國大門的特殊商品鴉片,主要的產地就是印度的孟加拉國。1824年,英國又把馬來亞的檳榔嶼、馬六甲和新加坡合並為海峽殖民地。北美的加拿大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在18世紀就成了英國的殖民地。澳大利亞西南的紐西蘭,也在1839年接受了英國的統治。19世紀初,英國還取得了西非洲的甘比亞、塞拉勒窩內和黃金海岸等地以及南非的開普殖民地。大略統計,19世紀前期,英國擁有的殖民地領土為二百多萬平方公里,人口達一億,掌握了資本主義世界的霸權。
19世紀中葉開始,英國或者獨自,或者聯合其它資本主義大國,多次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在中國取得廣泛的利權和勢力范圍。它運用東印度公司,運用鴉片走私,運用炮艦政策,在中國取得了巨大的利益。英國殖民主義者在印度強行輸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對印度的掠奪,馬克思當年在《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和《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的未來結果》兩篇文章里講得很多。在這兩篇文章里,馬克思第一次用唯物史觀並聯系無產階級革命的前景考察了殖民主義問題,嚴厲鞭撻了英國殖民政策,深刻揭露了英國殖民者對印度的統治給印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揭穿了資產階級文明的真面目。
印度是英國海外財富的最大來源。據記載,僅1757-1815年間,英國東印度公司從印度攫取的財富達10億英鎊。20世紀初擔任過英印總督的寇松說過:「只要我們統治印度,我們就是世界第一;如果我們失去印度,我們將降成三流國家。」
英國從海外殖民地掠奪了多少財富,至今未能作出可靠的統計。
❼ 分析17~18世紀的英國對外殖民擴張有哪些方式最終結果怎樣
日不落帝國」---英國
1.英國霸權建立的原因:即殖民優勢
①地理優勢:地處大西洋航運中心
②經濟優勢:手工業非常發達
③制度優勢: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④軍事優勢:注重發展海軍實力
⑤政治優勢:政府一貫重視海外事業
2、形成的過程
①1588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走上殖民擴張道路
②成立壟斷性貿易公司,發展海外貿易,在印度和北美拓展殖民地.
③三次英荷戰爭
A.直接原因:《航海條例》的頒布
B.性質:爭奪商業霸權和殖民霸權
C.結果:英國奪得新尼德蘭,荷蘭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權
④英法七年戰爭(1756-1763)
A. 性質:爭奪歐洲霸權和世界殖民霸權
B. 結果:英國奪得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
新法蘭西,還在印度迅速擴大殖民勢力.
3、結果:18世紀中期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4、殖民擴張的方式
①搶劫和掠奪財富
②種族滅絕
③販賣黑人奴隸
5、殖民擴張的影響:西方國家早期的殖民擴張的評價: 一分為二、分清主次
(一)對殖民國家而言
1 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的財富,轉化為資本,歐洲資本主義發展.
2 打破世界相對孤立狀態,使世界日益成為相互影響、聯系緊密的整體,促進了世界一體化的進程.
(二)對殖民地而言
1 殖民主義是災難和禍害,造成了亞非拉地區的落後.
2 殖民主義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促進了殖民地歷史的發展和進步.
❽ 英國是如何成為19世紀的世界霸主的
英國的發展在新航路開辟以來快速展開,以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主要發展龍頭,另外夾雜於政治和社會各方面的發展,使得英國在19世紀成為了世界的霸主。那麼,歸根到底,英國成為這世界霸主的原因是什麼?讓我們一起來探尋一下。
東印度公司的開辟,是英國殖民地發展的一個典型。在英國的發展中,從殖民地獲得的收入是很大一部分的收入。英國擁有廣闊的商品和原料市場,在殖民地的征服中,英國利用殖民地的資源來不斷提升自己的國家發展,為了自己成為世界霸主做出貢獻。
在英國成為世界霸主的進程中,經濟、政治和世界因素都對英國的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使得英國成為了「日不落」帝國。
❾ 殖民掠奪是不是為英國發展資本主義提供了資金
是的。但不光是為英國提供了原始「本金」。
現在所謂的發達國家,大部分都是靠早期的殖民掠奪獲得了第一如虛桶金。
日韓除外。
日韓是依靠參與到發達國家的生產體系中發起來的。
中國比較幸運,是最後一個趕上工業化的國家。
但想要通過殖民掠奪來發家致富已經不可能了,所以早起的資本累計是靠擠壓自己完成的。
也就是廉價勞動力。
慶幸的是中國馬上也要擺脫這個了。
因為市場已經牢牢把握住了,可以不斷往上走。
其渣山實這個渣梁燃很好理解。
你可以攤開地圖看一下,現在的發達國家,其實都是早期玩兒過殖民掠奪的國家。
後來的那些國家,不管怎麼折騰,都沒邁入發達國家行列。
越折騰越差的倒是不少。
比如阿根廷,奇跡般的從發達國家變成了發展中國家,通貨膨脹嚴重。07年的時候1阿根廷比索可以兌換2元人民幣,現在是1元人民幣兌換2.5阿根廷比索。在阿根廷本國人都不願意用比索了,都是想辦法攢美元或者歐元。
希臘是更慘,希臘現在每天限制人消費,每人每天最多可以從銀行支取60歐。你有錢也不讓你取,怕你跑。
所以中國,怎麼說呢,一方面中國人確實有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一方面也確實幸運。
❿ 英國的十三個殖民地為什麼爆發革命這場革命取得了哪些成果
直拿譽接原因是英國拆基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多徵收稅導致殖民地的不滿。取得的成果就是殖民地獨立,建立了世界上第旅敏謹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政體的國家(1787年憲法頒布以後)。但是北美殖民地獨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前,對英國其實沒有太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