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現在英國留學限制比以前多了,請問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如今,出國留學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 越來越多的考生選擇放棄了國內的大學,甚至是國內高考,放眼海外——選擇出國留學。但是隨著出國人數的日益增加,國外的學校也隨之出台了種種限制,比如利用學費上漲、減少國際學生數量、出國簽證辦理難度增大等一系列舉措。來「限制」著看似日益火熱的留學趨勢。
英國,向來是一個留學的熱門國家。英國留學的人數,近幾年來的上升勢頭明顯,英國以其先進的教育理念,吸引著諸多學生去英國留學,但是近幾年來,隨著學生人數的日益增加,隨著英國留學市場的日益火爆。也許是看到的豐富的利潤可求,學費上漲、限制人數的一系列「舉措」騰空而出。對於那些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來說,也許不是一件難事,但是對於那些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而言,現在,要想去英國讀好的大學,恐怕難度則進一步增加了。留學生們則需要在平時積累自己的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學習多項技能,通過各方面的均衡發展,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UCAS申請、自薦信等這些是除了學習成績以外,所要努力的方向。
申請英國的大學,是要通過UCAS進行申請的,提前了解和學習一些UCAS方面的知識,可以在用UCAS申請大學的時候,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同時,提前做足了各方面的准備,准備好各種申請的材料,為面試做好准備等等,這些都可以使留學生們在諸多的限制中脫穎而出,茁壯成長!
㈡ 英國主動與中國達成抗疫合作,我國對英國做出了哪些救濟措施
由於英國宣布發現了新冠病毒的變異,使得新冠的傳播力度一下子增長了七成,英國政府也採取到了四級鳳城的措施。到12月24日,英國官方又宣布,第二次發現來自南非的新冠病毒變異,截止發文日期,已經確診了兩個感染病例。在短短不到一周的時間里,接連發布兩款變異病毒,使得用過瞬間稱為了全球各國警惕的對象,已經有五十多個國家地區選擇和英國保持距離,對英國的航班和旅客進行了限制。
三、中英雙方已經啟動了新的合作方案。根據英國駐華大使透漏的消息,中英雙方已經共同啟動了一個新的合作方案。這樣可以提升各大機構對大流行病毒的預防和管控能力,也可以為推廣疫苗和新的治療方案提供一些資金支持。目前已經有了一項中英合作的研究成果,就是倫敦希思羅機場目前採用的30分鍾新冠肺炎快速檢測法。中英國家的合作才能更好的抗擊疫情。
㈢ 現代英國人是如何看待英國王室的
作為一個傳統的資本主義帝國,英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說到英國的歷史,許多人認為沒怎麼接觸。事實上,我們很早以前就在高中課本的歷史課本上學習過,記住,當我們考試的時候,老師會說這是重點,所以很新鮮。
對於今天的英國皇室和他們的特殊敬拜的一面,其實這經常是看電視的人應該能看到的,當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出現時,英國是如何崇拜的。更現代的英國人,將英國皇室作為文化的象徵,而不是他們對英國皇室的崇拜,更不用說他們是對文化的崇拜,說白了,是國家的驕傲。
㈣ 我們應該怎麼看待英國G5
背景某211,985大學的法律和德語雙學位,雙學位總均分有3.7左右,但法律專業均分有3.1左右,雅思7分,有兩個實習,跟法律無關,其他的社會活動和榮譽不是很豐富。這位同學表示自己各方面都很優秀,並且很要強,當初高考時也是與北大失之交臂,迫不得已去了現在的大學,覺得大學期間一直很不開心,因為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名校,就這樣產生了在研究生階段一定要申請名校的想法和決心,學生跟我表示自己想要申請英國G5大學的法律專業,那麼G5大學就是牛津,劍橋,帝國理工,倫敦政經,和倫敦大學學院這五所,首先牛津劍橋肯定是不可能的,清華北大復旦的學生沒有個90分+都不敢輕易去嘗試牛津劍橋,剩下的三所,首先帝國理工是理工科院校不適用於申請法律,另外兩所倫敦政經基本錄取分數線對於法律專業都是89分+的成績,而倫敦大學學院的法律專業最低也要87+,雖然她雙專業目前的GPA有3.7,但是法律專業作為申請碩士的背景專業,學校是會重點參考的,所以基於這個情況,我把我的想法跟這位同學表達了一下,方案是,不建議申請牛津和劍橋,如果申請倫敦政經和倫敦大學學院的話,也只是沖刺,頂多有五成的把握,重點是要加申一所非G5院校例如愛丁堡,國王學院以及布里斯托等來做個保底,學生說,她完全不能夠接受除了G5以外的院校,自己本科就是清華北大這種名校,在研究生階段除了G5不考慮,我幫她分析了一下愛丁堡,國王學院,以及布里斯託大學在全球的排名情況,並不是全部都低於G5的,反而像國王學院,布里斯托以及愛丁堡這幾所,在2018年的QS全球排名里,都高於倫敦政經,學生說這幾所學校她完全沒有聽過,對英國學校本身也不了解,所以不考慮,我當時沒有繼續給她其他的建議,因為我知道她聽不進去。但是我為這個孩子感到遺憾和擔憂,本來能以自身的條件申請到非常頂尖級在全球享有超高名次的英國院校,卻因為自己的這種所謂的G5情節,失去了申請這些頂尖級院校的機會。在這里,希望能幫大家科普一下什麼是英國G5,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並稱「G5超級精英」大學,也稱金磚五校,不受排名影響的不倒地位,代表了英國最頂尖的科研實力、師生質量、經濟實力。與羅素大學集團不同的是,它一般被認為是英國的頂尖大學,常年占據英國大學排行榜前五名。其中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以及倫敦大學學院常年占據世界大學排行榜前十名。以上說法是網路的說法,但實際上,國外大學的排名每年都會有所變化,而排名是根據科研能力,師資力量以及經濟情況來決定的,那麼也就意味著所有大學的這三個方面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僅僅會變,而且是每年會變。比如,在2018年的QS英國大學世界排名裡面,G5大學中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排名35名,位於非G5大學的國王學院(23)、愛丁堡(並列23)以及曼徹斯特(34)的後面,在2019年的QS英國大學世界排名裡面,同樣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位於愛丁堡(18)、曼徹斯特(29)倫敦大學國王學院(31)的後面,所以,就我認為,G5大學的稱號只是代表了這五所大學在一個比較固定或者較長時期的學術和科研以及經濟實力的表現,而不是永遠。時間在前進,學校也在發展,所以我們更應該動態的,以發展的眼觀去看待問題。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權利,當然可以對G5從一而終,不管學校塵畝的排名是靜態的還是動態的,她明年還是不是G5,後年還是不是G5,但最起碼當下,它還是G5,所以我只能考慮它,所以如漏哪果你的條件能達到要求並且能夠拿到錄取返兄碼,這真的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但是如果沒有達到的話,光一味的執著又有什麼用呢?又何必為了一棵樹放棄一整片的森林呢?所以還是希望每一位準備出國留學的同學,在選校這件事上,都能夠理性,客觀,出國不是終點,也不是起點,它是你生命中的一種經歷和歷練,它應該更純粹一些才好http://mepzx.com/zd/lx
㈤ 為什麼我對英國情有獨鍾
從米字旗到紅色公交車,從大英博物館到白金漢宮,從大本鍾到泰晤士河...嚮往英國的我們由衷的喜愛著她的建築,喜愛著由古至今的名家名著,喜愛各種影視劇作...我們樂此不疲的關注著英國的一切。這,就是我們揮之不去的英倫情結。
我們很難說清楚英國到底有何魅力讓我們迷戀至此..也許是因為它古老建築里的歷史氣息?還是讓人沉醉不已的文學作品裡的文化涵養?又或許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態度?都是,又不完全是??
英國文化是濃郁而唯美的,它蘊藏在英國的每個角落裡,大本鍾、紅色電話亭、倫敦塔橋,甚至農家小巷裡,都透著濃厚的復古氣息;它蘊藏在每個英國人身上,來來往往的行人穿著、對話,都讓你感受到一種優雅的腔調,一見之間,便難以忘懷。
英倫|文化
英倫情結,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解讀,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自己喜歡的究竟是哪一種解讀呢,解開它的方法只有去經歷。
2018年冬季
熱愛英國文化的你
是時候踏上這片土地
去探索百年帝國文明
解開心中的情結了
通過三個文化主題的不同探索,以及浸泡感受和實踐探索的雙重方式,深度了解英倫文化。
插班英國小學課堂
為了讓大家真正體驗純正的英倫文化,擁有一個沉浸式的純英語環境,我們精心挑選了英國巴克斯伍德中學,展開英國的插班學習課程。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對一的小學伴陪伴,全程住在校園的學生公寓中,通過學校精心設置的課程實現對英語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也許就是這一次文化體驗,孩子將會愛上英語這門世界通用且優美的語言,同時讓他們對世界的理解更加深刻。
巴克斯伍德中學
傳統不失國際化的英國寄宿制學校,小而溫馨,小班授課,確保每個學生得到關注而成才,學校開設有豐富的體育文化活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平台。
在巴克斯伍德學校,學術課程涉及廣泛並且形式多樣。既有1或2年的GCSE課程,又有1或2年的A Level課程,科目多種多樣,很多大規模學校都少有開設。同時,學校也非常注重學生的實踐經驗和技能學習,經常組織很多校外教育旅行活動。
巴克斯伍德學校的英語語言課程獲得英國文化委員會的認可,這樣能有效保障學校在此領域里的教學質量和經驗。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學生只要英語達到某個水平,就可以學習學校的主體課程。
除了傳統的英語、數學等課程外,孩子們還有眾多的選修課程,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發展特長是這里的優勢,還有高爾夫、馬術課程,貴族課程教學將給孩子們留下更深刻的記憶。
英國歷史文化體驗
能夠全面而有條理地了解英國文化最好的地方莫過於博物館了,此次我們將探索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深入了解英國的歷史文化;走進原為皇室獵場的攝政公園,體驗大自然的魅力,還將登上位於滑鐵盧地鐵站的著名的摩天輪(倫敦眼)俯瞰倫敦全景。
英國城市文化體驗
我們將深入城市生活,體驗當地真實文化,乘船暢游泰晤士河,走過倫敦塔橋、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本初子午線。從倫敦市中心到踏上國會廣場,有頭戴高帽的騎兵部隊、雄偉的白金漢宮,再去看看聖詹姆斯公園,坐在特拉法加廣場上享受難得的午後時光,融入當地,獲得最全面的城市文化體驗。
如果你熱愛這個古老而優雅的國度
如果你渴望聆聽她的一切故事
就和我們一起
在這個冬天
開啟英倫文化探索之行吧
㈥ 英國脫歐對世界經濟以及我國經濟的影響,我們應該如何去應對
2016 年 第 6 期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一、引言英國脫歐公投的結果已經產生。現在來看,英國脫歐就像一個無法挽回的鬧劇,是英國領導者轉移公眾對於難民問題、社會公平關注和化解與歐盟政治、經濟問題的一場豪賭。但是,結果賭輸了,既沒有達到自己原來預想的政治目的和想要的經濟讓步,又將自己徹底的脫離了歐盟大家庭。英國想要脫離歐盟的想法由來已久,在多年的積累後,達到了這次的爆發。每個英國人心中都有「日不落帝國」的民族榮譽感和優越感,同時英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在歐盟諸國間也排名前列,因此,英國一直與歐盟若即若離,這從歐元與英鎊兩種貨幣的並行上就可見一斑。面對英國獨立黨的大肆煽動脫歐行為,卡梅倫政府為了留歐也做出了巨大努力,爭取到了歐盟中的特殊國家地位等於英國有利的外在政治、經濟條件,歐盟及全世界也對英國留歐做出了善意釋放和脫歐的警告。然而,全世界都低估了公投的不確定性。民粹主義的蔓延大概可以解釋這出乎全世界意料的公投結果。在經濟全球化高度發達的當今,英國脫歐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巨大的不可忽視的影響。英國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合作夥伴,是中國在歐盟內的第一大投資目的國。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英國脫歐問題會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動盪將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同樣會產生不小的沖擊。面對新局勢,新變化,必須採取相應的經濟措施,來避免英國脫歐問題對我國帶來的風險挑戰。二、英國脫歐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英國脫歐就如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其對世界政2016-10-15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課題「跨境電商發展需求下的國際物流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成果。歐陽佳玉(2000-),女,湖南寧鄉人,雅禮中學學生;彭新竹(1970-),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第二語言學習、學科英語教學論。[收稿日期][基金項目][作者簡介]歐陽佳玉,彭新竹(雅禮中學,湖南 長沙,410000)英國脫歐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及中國的應對策略探析湖 南 工 業 職 業 技 術 學 院 學 報JOURNAL OF HUNAN INDUSTRY POLYTECHNIC第 16 卷第 6 期2016 年 12 月Vol. 16 No. 6Dec. 2016[摘 要] 2016 年 6 月 23 日,英國舉行公投,公投的結果出人意料,半數以上的選民選擇了脫歐。公投結果給予了國際政治與國際金融市場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和深刻的影響。本文簡析了英國脫歐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探討了英國脫歐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提出了應對上述影響的一些思考與建議。[關鍵詞] 英國脫歐;世界經濟;影響[中圖分類號]F8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1 - 5004 ( 2016 ) 06-0047-03Influence on World Economy from Brexit and Countermeasures ofChinaOUYANG Jia-yu(Yali Middle School, Changsha4100...
㈦ 如何看待英國視中國為系統性競爭對手,中英關系將如何發展
英國將中國視為系統性的競爭對手,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是不必感到驚訝的。系統性其實指的就是從全方位來與中國競爭,經濟,軍事,科技等等。但是遺憾的是,我們的目標,也從來不是英國。
一,實力差距
二,相互合作,良好競爭
三,英國偏見廣播公司
中英實力差距巨大,英國還不足以與中國競爭
英國將中國視為系統性的競爭對手,說實話,我們一點也不驚訝。許多歐盟國家和西方國家都是這樣的,但是從我們的角度來看,英國當做競爭對手,不管是良性還是惡性的,英國顯然不夠看。我們不管是從經濟,還是科技,還是軍事都遠遠超出英國,說實話,現在這個世界上,只有美國配說這樣的話。英國應該將中國看作是奮斗的目標,而不是競爭對手。
㈧ 如何看待英國人虛偽西方人是否比我們虛偽
回答者問題之前我們要搞清楚一件事情就是什麼是虛偽。「虛偽」的意思是虛假不真實,現代社會中多用來評價個人行為。由此可見在當今社會「虛偽」是用來評價一個人的行為的。
我認為不管是哪個國家的人都有虛偽的人和真實的人,可以這么說虛偽不分國度。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英國人的虛偽呢?首先我覺得英國人給人的第一印象都特別的紳士(估計大家都這么覺得),紳士並不是虛偽,這是兩個概念。如果一個人你不去接觸他,沒有和他發生過利益關系,你是永遠也不會了解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虛偽」表現的知識人和人之間的行為,是不分你是哪國人,在我們認為他們虛偽的同時他們可能也正在議論我們虛偽的問題。題主也不要糾結這個問題了,是沒有確切答案的。
㈨ 我們應如何對待西方民主政治制度
1.西方民主制度經歷了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
西方民主制度是經歷了幾百年的發展和完善才達到今天這樣水平的。盡管在不少人看來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制度日益完善,統治技術日益精巧,統治手段日益多樣,但無論是其自身還是其在許多國家的移植和推廣,從一開始就存在先天不足甚至更嚴重的問題。即使經過多年的修補,至今仍非盡善盡美。
首先,我們不妨說說西方的選舉制度。作為代議制基礎的普選制是英國最先提出的。英國大憲章運動提出實現選舉區平等,廢除財產的資格限制,男子蔽敬應有選舉權。但是即使這些並不徹底的要求,在英國也是經過很長時間才逐步實現的。1832年關於改革英格蘭和威爾士代表制的法令通過後,當時20歲以上的居民中只有7%的人享有選舉權。1867年選舉改革降低了財產資格的限制,享有選舉權人數的比例提高到16%。1884年再次降低財產資格,具有選舉權的人提高到28%。1918年規定30歲以上的婦女享有選舉權,這一比例提高到78%,直到1970年才實行18歲以上的男女公民平等地享有選舉權。由此可見,在英國,僅普及選舉權就經歷了一個半世紀之久。法國是資產階級革命最徹底的國家,但直到1974年才通過憲法修正案,規定18歲以上的男女平等地享有選舉權。而在美國,達到這一標准已是1971年。
其次,再來看看西方民主經常標榜的旗號——「人人平等」。美國從來以民主楷模自居,其中一個理由是它自建國之初就一直強調「人人平等」。但事實上,美國的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根深蒂固。從遠處說,美國建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還悄肢存在奴隸制度。內戰期間啟並世,林肯總統頒布《解放宣言》,雖然從法律上廢除了奴隸制,但黑人還是享受不到平等權利,甚至連被平等對待也做不到。1870年第15條憲法修正案「合眾國政府或任何州政府不得因種族、膚色或以前曾服勞役而拒絕給予或剝奪合眾國公民的選舉權」頒布後,許多地方黑人的選舉權仍然被剝奪或被限制。與此同時,種族隔離卻越來越嚴重。聯邦國會在1875年通過法案,禁止在鐵路和航運等公共交通部門和其他公共場合實行種族隔離,但很快又被最高法院判為違憲而失去效力。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終於爆發了席捲全國的民權運動,並導致嚴重的流血沖突。從近處看,今日美國雖然沒有法律或制度方面的歧視有色人種的明確規定,但黑人等有色人種在美國社會還是常常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權利。1992年,白人警察毆打黑人司機羅得尼·金,引發了大規模種族沖突;1994年,公開鼓吹黑人就是低人一等的《正態曲線》一書仍然風行美國。
最後,應當著重指出的是,談到西方民主制度,許多人容易想到「三權分立」、「議會制」、「多黨制」等,並且以為西方政治制度只有一種模式,這是一種誤解。應該說,「三權分立」、「議會制」、「多黨制」是西方民主制度的主要特色,但它們在各個國家的具體表現形式都不一樣。事實上,西方政治制度紛繁復雜、形態各異,沒有哪個國家與另一國家的制度是完全一樣的。從各國政治制度的具體形式來看,西方民主制度可以根據不同的標准劃分為很多不同的類型。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要存在以下幾種類型:一是立憲君主制,如英國、荷蘭、瑞典等;二是總統制,如美國;三是半總統制,如法國;四是議會共和制,如德國和義大利,雖然也有總統,卻是虛位總統,其職權同美國總統和法國總統都無法相比;五是瑞士實行的委員會制,聯邦設七人委員會,共同行使中央權力。
西方各國都號稱實行「三權分立」,但英國是議行調和,美國是三權並列,法國是行政主導。同時,它們也號稱實行「多黨制」,但有的是一黨獨大,有的是多黨競爭傾軋。英美雖然都是兩黨制,但情形很不一樣。英國被稱為「強黨體制」,內閣是由議會的多數黨控制,國家政策由多數黨決定。美國政黨紀律渙散,組織鬆散,被稱為「弱黨體制」。西方各國雖然都有議會,但各國議員的產生辦法、議會的職權、議會的議事程序、議會內部的組織結構都各有特點,而且差異很大。其他如司法制度、文官制度、軍事制度、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及地方自治制度等,各國也不一樣,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
2. 西方民主制度的實質是「金錢民主」
「民主」一詞的本意是多數人的統治。評判一個政治制度是否民主,關鍵要看最廣大人民的意願是否得到充分反映,最廣大人民當家作主的要求是否得到充分實現,最廣大人民的合法權利是否得到充分保障。在資本主義社會,名義上人民享有廣泛、平等的民主權利,但實際上由於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佔有,這種表面上的平等往往為實質上的不平等所替代,法律上的平等往往為事實上的不平等所取代。在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所有者才享有充分的民主;窮人的民主有時只是形式上的,更多時候只能置身於民主之外;富人藉助於「民主」攫取更多的社會財富,而窮人卻很難通過「民主」來保障自身的基本權利。
選舉權是西方民主最重要的政治權利,但在西方國家,選舉常常被金錢、財團、媒體和黑勢力等所影響和操縱,從而成了「富人的游戲」、「錢袋的民主」和資本玩弄民意的過程。在政治生活高度商業化的美國,誰要想在國家機關中謀求公職,他就需要拿出大量的金錢。美國的選舉實際上是一場金錢競賽。離開金錢,競選總統、議員等公職就寸步難行。競選費用不斷攀升,數目之巨令人咋舌。2000年美國大選所花費的金錢高達30億美元,比4年前高出50%。2004年美國大選的費用接近40億美元,較2000年大選多出近10億美元。美國聯邦選舉委員會2004年12月14日公布的報告顯示,2004年競選一名參議院議員的平均費用是2518750美元,最高達31488821美元;競選一名眾議院議員的平均費用是511043美元,最高達到9043293美元。美聯社2000年11月9日對美國金錢與選舉勝勢關系進行的數據分析表明,1999年競選獲勝當選的81%的參議員和96%的眾議員,他們的花費均超過了競爭對手。
金錢可以操縱美國的民主選舉,所以有專家指出:「只要在聯邦大選委員會那裡查一下籌集資金的賬戶,就可以在大選之前知道大選的最終結果。」為回報那些重量級政治捐款人,候選人當選後就得為他們的利益服務。《巴爾的摩太陽報》在一篇文章中,把這種現象稱為用金錢「購買權力」。英國《金融時報》2000年10月25日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國政治制度的腐敗已經非常嚴重,連美國選民也注意到由此產生的「銅臭味」。聯邦選舉制度已經淪為「集團賄選制度」,美國的民主被賣給了出價最高的人。由此可見,美國民主的真正奧秘是金錢,金錢主宰著選舉的過程和結果,而金錢背後是大資本家和資本家集團。
美國政治學教授托馬斯·戴伊和哈蒙·齊格勒在《民主的嘲諷》一書中,把美國富人民主的狀況描述為「精英民主」,即「治理美國的是精英,不是民眾」。這些精英的階級背景是「大多出自富裕、受過良好教育、聲望卓著、名流、白人……等等社會集團。他們出身於上層階級,即那些在工業、商業、金融、教育、軍事、交通、市政機構、法律等社會團體中佔有或控制著比其人數多得多的分量的階級」。資產階級精英統治下的西方民主,根本背離了民主是多數人的統治的基本原則,是對民主的褻瀆和嘲諷。
㈩ 亞歷山大 貝茨: 英國脫歐為什麼會發生-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亞歷山大·貝茨說:「我們都未曾意識到我們社會中的分歧有多大,英國脫歐顯示了英國社會深層次的對於全球化的恐懼和渴望之間的對立。我們現在要如何解決對全球化的恐懼,以及伴隨政治建設產生的與日俱增的不安情緒, 同時又不使自身陷入排外主義和民族主義的陰霾中呢?一起聆聽貝茨帶來跨向更包容世界的四部曲。
I want to take a step back and ask two very basic questions.
First, what does Brexit represent, not just for my country, but for all of us around the world?
And second, what can we do about it?
The fault line of contemporary politics is between those that embrace globalization and those that fear globalization.
It was a real shock to me, and it suggested that people like me who think of ourselves as inclusive, open and tolerant, perhaps don't know our own countries and societies nearly as well as we like to believe.
The glass house of globalization has to be open to all if it is to remain secure.
Bigotry and ignorance are the ugly face of exclusionary and antagonistic globalization.
Contemporary politics is no longer just about right and left. It's no longer just about tax and spend. It's about globalization. The fault line of contemporary politics is between those that embrace globalization and those that fear globalization.
But for a significant majority of the Leave voters the concern was disillusionment with the political establishment. This was a protest vote for many, a sense that nobody represented them, that they couldn't find a political party that spoke for them, and so they rejected that political establishment. This replicates around Europe and much of the liberal democratic world. We see it with the rise in popularity of Donald Trump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growing nationalism of Viktor Orbán in Hungary, with the increase in popularity of Marine Le Pen in France.
For all of us who care about creating liberal, open, tolerant societies, we urgently need a new vision, a vision of a more tolerant, inclusive globalization, one that brings people with us rather than leaving them behind.
It's been suggested that we've moved to a post-factual society, where evidence and truth no longer matter, and lies have equal status to the clarity of evidence.
elicite
�meltdown
referenm
�xenophobia
�ambivalence
sovereignty
alienation
narrate
�consensus
aggregate
agenda
alienation
�vehemently
prescription
disproportionately
polarization
reconcile
1. Hindsight is a wonderful thing.
2. It highlights in ways that we seem embarrassingly unaware of how divided our societies are.
3.Or are there deeper structural factors that have led us to where we are today?
4.they may be unpersuaded by the narrative that we find persuasive in our often liberal bubbles. It means that we need to reach out more broadly and understand.
5. To take the example of migration, we know that immigration is a net positive for the economy as a whole under almost all circumstances. That doesn't detract from the fact that it's positive, but it means more people have to share in those benefits.
英國脫歐為什麼會發生-我們又該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