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威廉什麼時候被加冕為英國國王
1066年10月,乘黑斯廷斯決戰勝利的威勢,威廉率軍長驅直入,先後佔領坎特伯雷、韋斯特漢姆、西爾、吉爾福德等地,接著又橫掃北部。倫敦投降代表向威廉表示屈服,並奉他為國王。1066年聖誕節,威廉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加冕為英國國王。
『貳』 1688年,英國發生了光榮革命,被趕跑的國王是
1688年11月5日,威廉率600艘軍艦和1.5萬名士兵在英國西南部的托爾基海港登陸,隨即向倫敦進軍。威廉進入英國後,受到了貴族和鄉紳的支持,許多高級軍官親自到威廉的駐地表示支持,甚至連詹姆士二世的第二個女兒和女婿都背叛了詹姆士二世,投向威廉。詹姆士二世逃往法國。1689年2月,議會宣布威廉為英國國王,瑪麗為女王,實行雙王統治。隨後,議會又通過了《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這兩項法案規定: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下令廢止法律,不得任意征稅,不得任意招募軍隊及維持常備軍;王位繼承問題也不能由國王個猜散人決定,而是要由議會討論通過。
1688年的這場政變,是一次沒有經過流血而完成的政變,所以又稱「光榮革命」。「光榮革命」的歷史意義是重大的,資產階級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君主立憲政體。議會及政府逐漸掌握了治理國家的權力,封建專制的君主統治在英鑒於英國法律是英國人民與生俱來的權利差明,因此,凡得登上英國王位的國王和女王,都應依照英國法律的規定管理政務,他們所屬官吏和大臣也都應按照同樣的法律為國王效力。因此,貴族院和平民院議員謹再作如下的請求:一切保障國教及人民權利和自由的法律和法令以及現行的其他法律和法令,得予批准和確認,並由國王陛下商得貴族院和平民院議員的同意,以他的權力加以批准和確認。
「光榮革命」之後,資產階級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君主立憲政體,議會及政府逐漸掌握了治理國家的權力,封建專制的君主統治在英國結束了。一個全新的國家,一個完完全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國家出現在了人類歷史的舞台上。正如一位英國人在談到英國後來的發展時所說,「大不列顛的確是各國中最適合於商業的國家,這是由於它的島國位置,同樣也是由於它的政體的自由和優越性所致」,這個國家註定虛兆告要爆發出前所未有的生產力和創造力。
『叄』 英國歷史時間軸是什麼
1、羅馬佔領
公元前55年~公元410年
公元前55年:朱利葉斯·凱撒(Julius Caesar)第一次率軍入侵不列顛
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Claudius)率軍征服不列顛
2、盎格魯撒克遜
盎格魯-撒克遜時期與丹麥統治時期:公元449年~1066年
公元5世紀-9世紀:盎格魯撒克遜人移民不列顛 帶來古英語不列顛南部改稱英格蘭 開始七國時代
公元597年:聖·奧古斯丁到達不列顛,使當地人皈依基督教
公元829年:埃格伯特開始威塞克斯王朝(Wessex,西薩克遜)
公元876年:阿爾弗烈德大帝在埃丁頓之戰中擊敗丹麥維京海盜
公元832~860:肯尼斯·麥克阿爾平統一皮克特人和蘇格蘭人
公元1014年:「北海帝國」 丹麥克努特大帝兼任英格蘭國王
3、諾曼底
公元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
公元1086年:發布《末日審判書》
4、金雀花
公元1154年:亨利二世繼承王位,金雀花王朝開始
公元1215年:英王約翰被迫簽署由封建貴族提出的《大憲章》
公元13世紀初: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創立
公元1277~1288:英格蘭征服威爾士
公元1337~1453:英法"百年戰爭"
公元1387~1394:喬叟寫作《坎特伯雷故事集》
5、蘭卡斯特
公元1413年:蘇格蘭第一所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成立
公元1455~1487年:約克家族與蘭卡斯特家族之間的"玫瑰戰爭"
約克王朝1461~1485
公元1477年:威廉·卡克斯頓出版印刷第一本書
6、都鐸王朝
公元1485年:亨利七世即位
公元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
公元1529-1536年:英國宗教改革 立新教聖公會為國教
公元1558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即位,統治英國達45年之久 創伊麗莎白時代
公元1564年:莎士比亞誕生
公元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7、斯圖亞特
公元1603年: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加冕成為英格蘭的詹姆士一世,統一了英格蘭和蘇格蘭
公元1620年:對新教徒的鎮壓激化,一批新教徒乘"五月花號"抵達美洲
公元1640~1651年:英國內戰爆發
公元1649年:查理一世被處決,克倫威爾宣布共和政體
公元1652-1654年:第一次英荷戰爭,英國取勝
公元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
公元1665-1667年:第二次英荷戰爭,英國戰敗
公元1672年:第三次英荷戰爭,簽和約恢復戰前狀態
公元1676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設立
公元1685年: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公元1688年:光榮革命英國確立君主立憲政體
公元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
公元1688-1697年:大同盟戰爭
公元1698年:倫敦股票交易所成立
公元1701-1714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公元1707年:英格蘭、蘇格蘭議會合並,形成"大不列顛王國"
8、漢諾威
公元1720年:南海泡沫破裂
公元1721~1742年:羅伯特·沃爾波成為英國第一任首相
公元1740-1748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公元1754年至1763年:七年戰爭英國從法國手中奪得美國 加拿大 印度的控制權
公元1757年:普拉西戰役,克萊武入侵印度孟加拉
公元1767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東印度公司管理法」規定 英國直接統治印度
公元1760~1830年:工業革命
公元1761年:喬治三世從私人手中買下白金漢宮
公元1770年:庫克船長發現澳大利亞並宣布英王喬治三世對其享有主權
公元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
公元1793年到1815年:七次反法同盟及拿破崙戰爭
公元1795年:英國出兵佔領南非福爾斯灣
公元1801年:合並愛爾蘭,"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成立
公元1805年:納爾遜將軍特拉法爾加海戰
公元1812-1815年:英美戰爭
公元1814年:史蒂芬森發明了火車
公元1815年:威靈頓公爵滑鐵盧戰役
公元1831年: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
公元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 而修建大本鍾;下加拿大叛亂
公元1837~1901年:維多利亞時代日不落帝國
公元1840年:《威坦哲條約》,紐西蘭建立
公元1840-1842年:鴉片戰爭
公元1851年:路透社由德國亞琛遷往英國倫敦
公元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
公元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
公元1863年:第一份正式足球比賽規則在英國創立 標志現代足球的誕生
公元1867年:紅河叛亂
公元1886年:倫敦塔橋修建完成
公元1896年:北岩勛爵創立《每日郵報》
公元1899年-1902年:第二次布爾戰爭
9、溫莎王朝
公元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
公元1921年:愛爾蘭獨立戰爭
公元1922年:BBC成立
公元1928年:弗萊明發現青黴素
公元1931年:澳大利亞成為獨立國家,加拿大獲得獨立
公元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
公元1947年:印巴分治
公元1948年:倫敦奧運會
公元1952年: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加冕
公元1961年:南非獨立
公元1966年:英格蘭舉辦足球世界盃並獲得冠軍
公元1970年-1980年:北海油田開始產油
公元2012年:倫敦奧運會
英國歷史始於日耳曼人與凱爾特人,亦是後來的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其源頭可追溯到羅馬統治時期。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通過七年戰爭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並獲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完成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即是今天的北愛爾蘭。
『肆』 英國考古學家威廉.湯姆斯發明了"folklore"一詞是在哪一年
湯姆斯發明這個詞是在1846年,指的是受歡迎的古董或者是受歡迎的文學。民俗,民間傳統(folklore)一詞創造出來以來就受到民俗學家們的爭議,他們的意見是不一致的 。非文學形式如傳統音樂、舞蹈、符號、手勢應該歸入視覺形式而不是口頭文學形式 。
『伍』 英國威廉王子是誰
全名:William Arthur Philip Louis Windsor
生日:1982年6月21日
出生地:倫敦身高:1.92米
特徵:左撇子
喜歡的顏色:藍色
喜歡的飲食:比薩餅、巧克力、可口可樂
喜歡的運動:游泳、滑雪、網球、足球
特徵:左撇子
學校:2000年6月從伊頓大學畢業,現在在蘇格蘭St. Andrews大學就讀
祖母為伊麗莎白二世,祖父為菲利普親王,父為查爾斯王儲,母為黛安娜王妃,叔為愛德華王子,安德魯王子,弟為哈利
在他出生的時候,威廉王子已經打破了傳統。1982年6月21日在倫敦瑪利亞醫院出生,他是第一個出生在皇室以外醫院里的皇室成員。
查爾斯和黛安娜盡量給威廉及他們的小兒子哈利創造一個正常的生長環境。例如, 威廉王子在倫敦的Mynors's Nursery學校開始接受教育, 第一位皇室成員進入nursery學校而非向他父親那樣擁有自己的私人教師。
然而威廉王子是一個很叛逆的孩子,媒體關注著他的每一個成長的過程。當粗暴的威廉在別的孩子的聚會上拒絕吹滅生日蠟燭時,他大嚷到"當我做國王的時候我將命令我的騎士來把你們的頭砍下來。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變的越來越沉靜。黛安娜曾評價說他是個"深沉的思考者"。
在Mrs.Mynor's待了2年之後,威廉進入了也是位於倫敦的Wetherby學校。在那裡他的讀寫都很優秀。他的運動細胞也開始展現。他和黛安娜曾經在"parent's day"參加游戲。三年之後他離開了Wetherby學校,同時又加入了另外一個寄宿學校--Ludgrove,他在那裡生活了5年,並且和4個孩子同用一個房間。
也是在哪兒他學會了在父母分開後尋求安慰。學校的同學也很少談論他而是把他作為普通同學對待。
當他的父母離婚以後威廉和哈利在父母間周旋。黛安娜繼續她做父母的方式。她帶他們去麥當勞或者娛樂場所。查爾斯也因早年的"uncaring parent"稱號而出名。威廉在Ludgrove校園發生了一個被高爾夫球俱樂部學生擊中頭部的意外。查爾斯在了解到沒有什麼大礙後搏賣, 便離開了醫院而去參加皇家的一個典禮儀式。
1995年威廉進入了伊頓中學,他是第一個加入這所有500年歷史學校的未來國王。在伊頓,他發現人們對他在更多的方面給與肯定。人們不是根據他的頭銜來評判他,而是根據他的靈活度,他的體基猛逗育天才,他所喜愛的事物來評判他。開始第一年知哪,他不能忍受一些戲弄,例如一些上層人士傳真他父親的裸體照片,還有一次被一些雪球轟炸。最後,他也變成了"cool set"一群的一員。
1999年,他甚至擔任最優秀最受歡迎的人,每年有20名男孩被當選到這個社會團體。
1997年8月31日威廉的世界一片混亂。他的母親黛安娜在巴黎一場車禍中喪生。他的父親用無線電把他和他弟弟的房間隔離起來,因此他們沒有馬上聽到這個意外事件。在9月1號早晨。他的父親查爾斯告訴了他們這個消息。他們在Balmoral待了一段時間.......但是幾天以後他們還是堅持參加了母親的追悼會。威廉王子在安排葬禮的時候發言了。他是在葬禮隊伍中走在母親靈車後面的其中一員。
黛安娜死後,查爾斯王子和他的兒子們走的更近了。他常常去看以前的保姆Tiggy Pettifer小姐和他以前的朋友。他越來越憎恨那些新聞界……那些他責備應該對黛安娜的死負責的人。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威廉在鏡頭面前越來越放鬆,更多的是順其自然。在2000年4月,在Klosters他對著照相機鏡頭微笑, 甚至還和攝影人員開玩笑,當被問到他即將十八歲的時候,他回答說"那一定很有趣"。在2000年7月威廉以A的成績從伊頓畢業。
然後他在2001休息了一年,他已經於去年畢業於蘇格蘭的St. Andrews 大學,先後學習藝術史和地理專業。
他目前在桑赫斯特軍校受訓。
『陸』 在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第一次提出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觀點的是誰
在英飢腔槐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第一次提出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觀點的是威廉·配第。
威廉·配第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創始人。他在1662年所著的《賦稅論》中,首次提出了「自然價格」的概念,認為自然價格就是用貨幣表示的自然價值,也即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它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的。所圓逗以,可以說是威廉·配第最先提出了勞動決定價值的基本原理。
威廉·配第的經濟思想核心,就是所謂的「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正因為如此,馬克思對於他的經濟思想給予爛友了極高的評價,稱他為」現代政治經濟學的創始者」。
『柒』 英國諾曼底威廉是什麼人
征服者威廉(William Ⅰ the Conqueror,1027—1087)。英國國王(1066 —1087)。本是法國諾曼底公爵。號私生子威廉,表兄英王懺悔者愛德華死後則局無嗣,大貴族哈羅德被擁立。威廉借口愛德華生前曾許以王位,乃渡海侵入英國;哈斯丁一戰擊斃哈羅德,自立為英腔態王威廉一世(號稱「征服者威廉」)。重用並分封土地給諾曼人,壓制盎格魯-撒克遜貴族,強令領主效忠;編制《末日審判孫圓讓書》,是歐洲中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君主之一,影響包括統治者的改變,對英語的改變,社會和教會的上層等級的變化,並且採用了一些大陸上教會改革的觀點。
征服者威廉的征服,對歷史影響最大的是,使英國自羅馬帝國時代以來再次被捲入了歐洲中心地區的復雜關系中(此前征服英國的,不過是文明程度比英國還落後的諾曼人),由於英王在法國擁有領地,英法兩國王室成為一對剪不斷,理還亂的冤家,此後數百年中兩國的交流和碰撞成了西歐政治生活的主題之一。這次征服改變了英格蘭的歷史進程,甚至連英語都發生了改變,大量新的詞彙加入到英語中。他將許多新事物帶入了這個孤島,如陪審制度,後來英國法律自成體系,就是以此發端的。
威廉一世將諾曼底傳統的集權統治和軍事立國帶入了英國,是英國歷史上一大轉折。在此之前,英國一直是被入侵,被征服的對象,而從他開始,英國轉守為攻,以後的戰爭主要只在別人的國土上進行,盡管此兩項傳統在英國以後的發展中逐漸淡化了。在評價威廉的重要影響時,人們首先不應忘記,如果沒有威廉,諾曼人對英國的征服就不可能發生。威廉不是王位的自然繼承人。離開他的個人能力和野心,諾曼人既無理由也無能力征服英國。自從羅馬人在威廉1000年前征服英格蘭後,英格蘭從未受到過來自法國的侵略。威廉之後的10個世紀中,法國(或其他地方)對英國的侵犯無一成功。
諾曼底入侵者的人數並不多,但他們對英國歷史產生了巨大影響。諾曼人統治前的五六百年中,英國反復遭到盎格魯-撒克遜人和斯堪的那維亞人的進犯,其文化基本上是日耳曼型的。諾曼人雖是斯堪的那維亞半島上維京人的後裔,但他們的語言和文化是屬於法蘭西型的。因此,威廉征服英國,使英格蘭文化同法國文化發生緊密的聯系(今天,這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但在威廉一世之前的幾百年間,英格蘭文化大多隻同北歐文化接觸)。其結果是,法蘭西文化同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在英國融為一體。如果沒有威廉,這種融合不會發生。威廉將當時先進的封建主義帶入了英國。諾曼底國王與之前的英國國王不同,他親自指揮一支幾千人的武裝騎士隊伍,按中世紀的標准,這是一支強大的軍隊。諾曼人善於行政管理,使英國政府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和最有效率的政府。有趣的是,威廉的征服促進了英語的發展。大量新的詞彙加入到英語之中。實際上,在現代英語字典中,起源於法語和拉丁語的詞彙,多於源於盎格魯-撒克遜的詞。而且,就在威廉征服英國的三四百年間,英語語法變化很大,在很大程度上朝著簡化的方向發展。今天的英語,可能同低地德語和荷蘭語沒有多大差別。這是惟一一個由於個人原因而出現一個大語種的例子(值得一提的是,英語無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語言)。也許會有人提及威廉征服英國對法國產生的影響。在征服後的三四百年間,英國和法國進行了長時間的戰爭(由於英國國王源於法國,因此他們在法國擁有大片土地)。這些戰爭可直接追溯到威廉征服英國。而在1066年以前,英法之間,幾無戰爭。在本質上,英國在很多方面不同於所有的歐洲大陸國家。英國以其所建立的龐大帝國和民主制度,對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不列顛政治發展史上,威廉的活動產生過多大的影響?歷史學家不同意現代民主制讀起源於英國而不是德國的說法。但英國的文化和制度,是盎格魯-撒克遜和諾曼人的融合體,這種融合應歸功於威廉征服英國。誠然,威廉征服英國後的100年中,英國並沒有出現寶貴的民主制度,這是事實。但對於大不列顛帝國的形式,威廉的影響則尤為重要。1066年以前,英國不斷受到外族入侵,1066年以後,情況正好相反。原因在於威廉建立起了強大的中央政府,而這種政府被後繼者所擁護。由於有政府指揮的軍事力量,英國再也沒有受到過外族入侵。相反,它不斷進行海外擴張,這使英國必然比其他歐洲國家得到更多的殖民地。當然,不能把英國後來的發展全部歸功於威廉。但威廉征服是英國後來發展的間接動因。因此,從長期來看,威廉的影響是巨大的,要大於後來的伊麗莎白一世和維多利亞女王。
『捌』 英國威廉王子是什麼來歷啊
希望對你有幫助: 威廉王子(HRH Prince William of Wales,1982年6月21日~),全名為威廉·亞瑟·菲利普·路易斯·蒙巴頓-溫莎(William Arthur Philip Louis Mountbatten-Windsor),是英國王室的成員之一,當今英國王儲威爾士親王查爾斯和威爾士王妃黛安娜的長子。英國王位第二號繼承人,排在其父親之後以及其弟哈利王子之前。2006年1月,威廉王子進入位於桑德霍斯特的英國皇家陸軍軍官學院,開始其44周的軍事生涯。他和凱特·米德爾頓的婚禮將於2011年4月29日舉行。
『玖』 英國完整的歷史(英國的建立開始)
古代不列顛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第3千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克爾特人已知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並已使用貨幣。生產 英國歷史
力發展促使克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羅馬人以位於泰晤士河口的倫敦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起大道,連接各地的城市,使倫敦成為羅馬不列顛統治和對外聯系的中心。為阻止北方克爾特人南下,公元1世紀20年代羅馬皇帝P.A.哈德良在位時期,羅馬人在大不列顛島北部修建了一條橫貫東西、全長 118公里的長城,史稱哈德良長城(見彩圖)。在羅馬人統治的東南地區,羅馬人和克爾特人上層搶占部落的公有土地,建立起奴隸制大田莊,變克爾特人或戰俘為奴隸。羅馬人強迫奴隸從事耕種、采礦,奴隸販子還把奴隸遠銷到歐洲大陸。3~4世紀,隨著奴隸反抗斗爭的加劇,羅馬帝國逐漸衰落。4世紀中葉前後,不列顛反抗羅馬統治的斗爭也漸趨激化。到407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編輯本段中古時期
日耳曼入侵
從5~6世紀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紀中葉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是英國封建生產方式形成、發展和衰落的時期;學術界亦有把諾曼征服視為英國中古史開端的觀點。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駐不列顛羅馬人撤離後,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入侵過程延續約一個半世紀。入侵者洗劫城鎮和鄉村,不列顛人被殺戮或淪為奴隸,有的被驅趕到西部、西北部山區,大部 英國歷史
分人同入侵者融合,形成後來的英格蘭人,或稱英吉利人。到7世紀初,入侵者先後建立起7個強國:東部和東北部盎格魯人的麥西亞、諾森伯利亞和東盎格利亞,南部撒克遜人的威塞克斯、埃塞克斯和蘇塞克斯,東南部朱特人的肯特。這個時期史稱「七國時代」。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時是氏族部落組織。入侵過程中,原來的氏族組織解體,按地域組成的村社代之而起。村社土地公有,歸村社自由農民使用。隨著生產力發展,土地逐漸變成私有財產,出現了貴族、大土地佔有者、依附農和奴隸。村社成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過渡的形式,一般認為是英國社會封建化過程的開始。6世紀末,基督教傳入英國。597年,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590~604在位)派修士奧古斯丁到英格蘭傳教。到7世紀下半葉,英格蘭全境基本上都皈依了羅馬基督教。(見彩圖) 英國歷史
丹麥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為抗擊丹麥人,威塞克斯王國國王埃格伯特(約802~839在位)於 827年統一七國,建立統一的英格蘭王國。到9世紀末,丹麥人已在大不列顛島上建立大片居留地。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王克努特大帝成為全英之王(1016~1035在位)。克努特之子死後,英國王位復歸於英人愛德華( 英國歷史
1042~1066在位)。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由於戰爭頻仍,稅課繁苛,特別是沉重的「丹麥金」,使自由農民紛紛破產,淪為依附農。國王以詔書的形式把土地冊封給教俗貴族,成為封建領地。930年,英王下令「(自由)人必有主」,農民為躲避戰禍和捐稅、求得安全,便將土地交給大地主,再領回耕種,表示自己受地主保護。國王還給教俗地主以「特恩權」,即對領地內的依附農民實行政治、經濟、法律等全面統治的權力。特恩權加速農民的農奴化。
諾曼征服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諾曼征服加速完成了早已開始的封建化過程,封建生產方式基本確立。威廉征服英國後,宣稱自己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大量沒收盎格魯-撒克遜貴族和自由農民的土地,把全國可耕地面積約1/6和山林面積約1/3據為己有,其餘的分給他的諾曼親信和隨從,並根據分封土地的多少,授以貴族爵位。教會也由諾曼人接管。威廉一世的封臣再將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塊,分賜給自己的附庸。通過分封土地,建立起一套嚴密的封建等級制度。威廉不僅要求自己的直接封臣宣誓效忠,要求封臣的封臣也對他效忠。 1086年,威廉派出大臣到全國進行調查,編成土地調查書(亦稱土地清丈冊),詳細記載每郡多少土地屬於國王,多少屬於領主,各領主又有多少附庸,每個庄園有多少土地、牧畜,多少自由農民、依附農民、奴隸,多少森林、草地、牧場、磨坊、魚塘等,領地上有多少貨幣收入(見彩圖)。編制清冊的目的,是為了讓國王詳細掌握封臣的財產狀況,從而要求他們嚴格履行封建義務。人們害怕這種調查,感到象是面臨末日審判一樣,因此調查清冊被稱為《末日審判書》。據這次調查,英國當時的人口約150~200萬,貴族 英國歷史
約佔4%,自由農民佔12%,農奴及其他依附農民佔70%以上。這表明諾曼征服後,農奴制迅速發展了。在地方上,國王的權力主要通過各郡郡長貫徹。郡長由國王任命並直接管轄。為商討國家大事,國王組織樞密院,該院當時又稱元老院或國王法庭。諾曼王朝通過以上措施,建立起比法國更加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這是英國封建制的一個重要特點。強大的王權得到中、小封建主、教會和富裕市民階層的廣泛支持,他們要求得到王權的保護。大封建領主反對王權過於集中,但他們封土分散,難以割據一方、同王權對抗。 諾曼征服後,在分封的領地上到處都出現封建庄園。封建庄園是英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領主是庄園里握有全權的最高統治者。庄園土地通常包括領主直接領有地、農奴份地和森林、牧場、池沼等公用地 3部分。勞役地租是主要剝削形式。大部分農民淪為真正的農奴。農奴在英國叫做維蘭,擁有15~30英畝份地,為領主服勞役;此外還有邊農、茅舍農和奴隸。英國社會封建化的過程是漫長、緩慢、不徹底的,保留了較多的前封建殘余。庄園里還有不少自由農民。大封建領主的勢力不如歐洲大陸一些國家封建主勢力強大,封建制度的解體也比其他國家早。這是英國封建制度的又一特徵。 大憲章和議會起源 威廉征服後建立起的強大王權對鞏固封建秩序起了積極作用,雖有大封建諸侯時起背叛,終未能壓倒王室。但國王們連年對外征戰,需要諸侯們提供越來越多的軍費。到金雀花王朝的無地王約翰統治時期(1199~1216在位),君臣之間矛盾尖銳化。諸侯們要求維持封建的權利義務,約翰王卻肆意踐踏既成的封建秩序,又在對外戰爭中失敗,丟失了在法國的大部分領地。因此,不僅大封建主,就連支持王權的中、小領主乃至市民也投入了反抗國王的行列。在聯合壓力下,約翰被迫於1215年 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 但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1258年,亨利三世(1216~1 英國歷史
272在位)為干預義大利戰爭,又向諸侯索取軍費。在1263年爆發的內戰中,S. de孟福爾在一些諸侯、騎士和市民支持下獲勝,一度俘虜亨利三世和王子愛德華,控制了國家。1265年,孟福爾召集有僧俗貴族、騎士和市民代表參加的大會,此為議會的胚胎。1295年,國王愛德華一世(1272~1307在位)為籌集戰費,再次召集議會(見彩圖)。除僧俗貴族外,還有每郡騎士代表2人、每市市民代表2人參加,史稱「模範議會」。議會此後經常召開,1297年獲批准賦稅權,14世紀又獲立法權。從14世紀中葉起,貴族和騎士、市民逐漸分別開會,慢慢演變出上下兩院。議會的出現對以後英國歷史發展有積極意義。
瓦特泰勒起義
13~14世紀,英國封建經濟發展到極盛。農業耕作技術改進,城市發展,商品貨幣經濟滲入農村。封建領主要求更多的貨幣,在農村開始了用貨幣地租代替勞役或實物地租的「折算」過程。折算使少數富裕農民贖得人身自由,但廣大農民群眾紛紛破產,淪為農村的僱傭勞動者。1348~1350年橫掃歐洲的黑死病,奪去英國近半人口。由於勞動力短缺,國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頒令,規定勞動者必須接受低工資僱傭,否則予以監禁。城鄉窮苦人民走投無路,被逼揭竿起義。牛津大學神學教授J.威克里 英國歷史
夫(約1320~1384)及J.保爾等下層教士「羅拉德派」的改革宣傳為起義作了思想准備。1380年,國王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為徵集英法百年戰爭戰費,增收人頭稅,導致起義於1381年5月爆發,領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稱「瓦特·泰勒起義」。起義雖遭失敗,但震撼了英國的封建農奴制度。14世紀末,英國農奴制實際上已經解體。15世紀時,絕大多數農奴贖得人身自由,成為自耕農,他們在法律地位上分為自由領有農和公簿持有農。貨幣地租成為地租的主要形式。封建主階級也發生變化,從富裕農民、佔有土地的商人以及中小貴族中產生新貴族,他們採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舊貴族的統治陷入危機,封建騎士制度日趨解體。經過1455~1485年的玫瑰戰爭,舊貴族力量大大削弱,為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得到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1485~1509在位),開始了都鐸王朝的統治。
資本原始積累
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16世紀,毛織業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對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農場改為牧場,還通過圈地圍田或侵佔公地,把小地產集中,連成大片。這樣一來,大批自耕農失去土地而破產,淪為流浪人。國王從1530年起頒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於新貴族和資本家。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16世紀以後,英國陸續組織許多貿易公司,進行海盜掠奪。碼頭官吏、海關人員、海軍官兵,甚至地方高級官吏,都勾結海盜。海盜J.霍金斯販運黑人致富 英國歷史
,F.德雷克則在伊麗莎白一世贊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並於1577~1580年間進行了震驚歐洲的環球航行。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權上邁出第一步。
專制王權和宗教改革
都鐸王朝統治時期,英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王權空前強化。舊貴族在玫瑰戰爭中自相殘殺殆盡;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希望保持和平,以利於發展經濟。亨利七世利用這些條件,實行絕對專制統治。他解散封建貴族的家臣,設「星室法庭」,懲治不馴順的貴族。亨利八世時正式成立樞密院,聽命於國王,地方上的治安法官則受樞密院監督。專制王權的統治首先依靠新貴族,多從他們中間選任治安法官;其次是依靠新興的城市資產階級,包括手工工場主、大商人和銀行家等。都鐸王朝一貫執行重商主義政策,保護和獎勵工商業和航海業,以增強國力。 1527年,亨利八世國王要求離婚遭教皇拒絕,由此觸發同羅馬教廷的公開沖突。從1529年起,他指使議會通過一系列法令,割斷英國教會對教廷的宗屬關系,禁止英國教會向教皇繳納貢賦;1534年,議會通過《至尊法令》,規定英王為英國教會之首,有權任命教職和解釋教義,英國教會遂成為國家機構的一部分,英國國教就此確立。宗教改革客觀上符合建立民族國家的願望,得到多數臣民的支持。亨利八世還大量沒收寺院財產,把沒收的土地投入市場拍賣。這也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途徑之一。 16世紀,英國經濟發展,文化亦興。人文主義者T.莫爾撰寫《烏托邦》,成為空想社會主義的先驅。詩人E.斯賓塞初寫田園詩,後寫《仙後》,歌頌伊麗莎白一世時代。F.培根作為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創始人」,撰寫《學問的推進》(1605)和《新工具》(1620),倡導歸納的和實驗的新哲學。16世紀後半葉, 英國歷史
英國文學中最繁榮的是戲劇。悲劇作家C.馬洛是新劇的先驅,他盛年早逝,但留下可觀的戲劇創作遺產。文學巨匠W.莎士比亞是英國最偉大的人文主義者、最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他留下許多不朽名著,對人類文化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編輯本段近現代史
簡述
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 1、手工工場的建立和擴展: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成為大西洋航運中心,制呢業迅速發展,手工工場建立。並擴展到採煤、煉鐵等領域。 2、圈地運動是對農業進行的一場資本主義改造運動,它使土地所有制和經營方式發生變化。發展了農業,積累了原始資本,也造就了大批的自由勞動力。極大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3、海外貿易、殖民掠奪、黑奴交易是16世紀英國商人海外活動的主要內容,有利於原始資本的積累。 4、都鐸王朝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同資本主義發展相適應,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如:(1)16世紀宗教改革後,英王成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不再從屬於羅馬教皇。改革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削弱和限制了舊的封建勢力。(2)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不僅增強了國力,且對資本原始積累起著保護作用,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產階級勢力的壯大。(3)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英國歷史
,開始樹立海上霸權。17世紀初,開始向印度和北美殖民。 5、17世紀上半期,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觸犯了資產階級利益。(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在「君權神授」思想下,厲行專制,極大損害了資產階級利益;宗教專制下,嚴厲對待非國教徒,尤其是迫害其中的清教徒,造成政治局勢的緊張。(由於清教徒中反對封建限制,希望取得經濟只有的要求正適合資產階級需要,因而清教徒的主張成了資產階級、新貴族反封建斗爭的思想武器。)[1]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 1640年,資產階級聯合新貴族,帶領廣大人民,在社會矛盾尖銳的情況下,通過議會斗爭、內戰、共和國建立、克倫威爾軍事獨裁,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60年),直到「1688年光榮革命」,歷經半世紀的曲折斗爭,完成革命,最終推翻封建君主專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成為英國歷史的分水嶺。如:1689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他們在議會中的權利,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17—18世紀又逐漸確立內閣制、兩黨制。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又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在當時,尤其歐洲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和資本主義發展壯大已成為不可逆轉歷史潮流的形勢下,英國革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個世界的要求。英國作為歐洲一個重要的、有影響的國家,率先完成這一轉變和過渡,無論理論上或實踐上都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範例。此後,歐洲和其他地區一些國家都在其影響下進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進入一個新時代。所以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 世界殖民霸權的建立 (17世紀中—18世紀末中) 這一階段,在亞洲、北美進行殖民擴張,與荷蘭、法國等展開激烈爭奪。通過三次英荷戰爭(分別是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後改名紐約),進一步確立海上霸權,荷蘭則喪失了歐洲強國地位。 「七年戰爭」(1756-1763年)是英法爭奪印度和北美殖民地的最後較量,結果,法國喪失在北美的加拿大、新法蘭西等大片殖民地,在印度也僅留存本地治理等據點。至此,英國最終確立了世界 英國歷史
殖民霸權地位,並雄霸歐洲。 英國工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18世紀中-19世紀中) 1、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從棉紡織部門新機器的發明和使用開始到機器製造業的出現,英國最早進行並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國和「世界工廠」,實力盛極一時。工業革命極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2、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逐漸發展壯大。一方面,他們對維也納體系下的封建專制不滿,要求更多的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積極展開爭取政治權利的自由主義改革和革命運動。如1832年英國進行議會改革,資產階級通過和平手段取得更多的權利。另一方面,為鞏固和加強自身政治、經濟地位,資產階級強烈反對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要求進一步接觸封建束縛,實現自由競爭,自由經營和自由貿易。1776年《國富論》一書的發表標志著經濟政策由傳統保護主義到「自由競爭」的重大轉變。 3、工業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日益對立,矛盾尖銳。1836年,英國憲章運動正是這一矛盾激化的產物,它標志英國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4、為滿足工業發展和資產階級的需要,通過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方式,搶占原料產地,拓展商品市場。如:19世紀中期完全佔有印度、佔領新加坡;發動侵略中國的兩次鴉片戰爭,割佔香港,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在大洋州,據有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非洲,英國勢力滲入埃及;在拉美,加緊對新生國家進行經濟侵略。 5、這一時期,為防止法國稱霸歐洲,英國組織反法同盟干涉法國革命。美國的獨立使英國喪失了17世紀初到18世紀30年代建立的北美大西洋沿岸的13個殖民地和新法蘭西。
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統一; 1707年5月1日,英格蘭與蘇格蘭統一;
倫敦東部碼頭區新建的金融中心
1801年1月1日,與愛爾蘭統一; 1922年4月12日,《英愛條約》生效,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 1973年1月1日,加入歐洲共同體[今歐洲聯盟]。 行政區劃英國分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部分。英格蘭劃分為43個郡,蘇格蘭下設29個區和3個特別管轄區,北愛爾蘭下設26個區,威爾士下設22個區。蘇格蘭、威爾士議會及其行政機構全面負責地方事務,外交、國防、總體經濟和貨幣政策、就業政策以及社會保障等仍由中央政府控制。此外,英國還有12個海外屬地。 英國的殖民擴張[1] 物質基礎:國內資本主義工業非常發達,是在海外殖民活動中取勝的主要原因。 政治制度: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成立了先進的政治制度。 武力後盾:建立了歐洲一支最強大的海軍。 意識形態:宗教改革後,英國清教徒強烈的個人奮斗進取精神和思想文化意識的進步與解放,也是取勝的重要原因。 特點:英國殖民霸權地位的確是通過殖民戰爭實現的。 對外部分歷史: 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1600年,英國侵入印度。 1688年,之後又瘋狂擴大地盤,在非洲甘比亞等地建立了「捕奴站」。 部分過程:① 16世紀,英國沒有實力同西班牙和葡萄牙抗衡,這時期海上活動的特點是進行一般性海上貿易的同時進行海盜式的搶劫和販賣黑人奴隸。 ②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始確立了海上霸權 ③ 1652-1674年的三次英荷戰爭,英國打敗荷蘭,奪取了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 ④ 18世紀,英法發生多次戰爭,在最後的七年戰爭中,英國打敗法國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19世紀後期,英國征服了緬甸和馬來西亞,奪取了南非的荷蘭殖民地。在大洋洲,英國佔領了許多島嶼,並侵佔了紐西蘭,把它們統統並入了大不列顛帝國的殖民地。 1840年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2] 1854年克里米亞戰爭 1856~1860年第二次中英鴉片戰爭 1900參與八國聯軍侵華 1914-1918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拾』 有那幾個科學家的發明或發現受到驅逐和迫害
科學家因重大發現或發明而受到迫害、驅逐的故事
(1)伽利略(1564—1642)—義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伽利略可能比任何其他的人更有資格稱為近代科學的奠基人。其與天主教會名聞遐邇的沖突是他哲學的中心事件。這是因為伽利略是作如下論斷最早的人之一:人類有望理解世界是怎樣運行的,而且我們還能通過觀察現實世界來做到這一點。伽利略很早就相信哥白尼理論(即行星繞太陽公轉),但只有當他發現了證據來支持這一學說時,才公開表示支持。他用義大利文寫有關哥白尼理論的文章(沒有用普通的學院式拉丁文) ,並且他的觀點很快就廣泛地得到大學界之外的支持。這惹怒了亞里士多德派的教授們,他們聯合起來反對他,並極力說服天主教會禁止哥白尼主義。伽利略為此而擔心,他趕到羅馬去向天主教權威當面申訴。他爭辯道,《聖經》並未試圖告訴我們任何關於科學理論的東西,通常都是假定,當《聖經》和常識發生矛盾
時,就成為比喻。但是教會害怕這丑聞可能傷害它對新教徒的斗爭,所以採取滑扒了鎮壓的 手段。1616年,它宣布哥白尼主義是「虛偽的、錯誤的」,並命令伽利略不準再「保衛 或堅持」這一學說。伽利略勉強接受了。
1623年,伽利略的一位長期朋友成為教皇。伽利略立即試圖為1616年的判決翻案。他失敗了,但他設法獲得了准許,在兩個前提下寫一本敘述亞里士多德派和哥白尼派理論的書:他不能有傾向,同時要得出結論,人類在任何情況下都無法決定世界是如何運行的,因為上帝會以人類不能想像的方法來達到同樣的效果,而人類不能限制上帝的萬能。這本題為《關於兩個主要世界體系的對話》的書,於1632年在檢查官的全面支持下完成並出版了,並且立刻被全歐洲歡呼為文學和哲學的傑作。不久教皇就意識到,人們把這本書看作是確認哥白尼主義的論證,後悔允許該書出版。教皇指出,雖有檢查官正式批准出版該書,但伽利略依然違背了1616年的禁令。他把伽利略帶到宗教法庭面前, 宣布他終身軟禁,並命令他公開放棄哥白尼主義。伽利略又第二次被迫從命。
(2)布魯諾
科學的殉道士---喬爾丹諾•布魯諾(公元1548~1600年)出生於義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諾拉鎮。大概他幼年喪失父母,或者是家境貧寒,靠神甫們收養長大。這個窮孩子自幼好學,15歲那年當了多米尼修道院的修道士。全憑頑強自學,終於成為當代知識淵博的學者。
這位勤奮好學、大膽而勇敢的青年人,一接觸到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立刻激起了他火一般的熱情。從此,他便擯棄宗教思想,只承認科學真理,搏攜並為之奮斗終身。
布魯諾信奉哥白尼學說,所以成了宗教的叛逆,被指控為異教徒並革除了他的教籍。公元1576年,年僅28歲的布魯諾不得不逃出修道院,並且出國長期漂流在瑞士、法國、英國和德國等國家,他四海為家,在日內瓦、圖盧茲、巴黎、倫敦、維登堡和其他許多城市都居住過。盡管如此,布魯諾仍然始終不渝地宣傳科學真理。他到處作報告、寫文章,還時常地出席一些大學的辯論會,用他的筆和舌毫無畏懼地積極頌揚哥白尼學說,無情地抨擊官方經院哲學的陳腐教條。
布魯諾的專業不是天文學也不是數學,但他卻以超人的預見大大豐富和發展了哥白尼學說。他在《論無限、宇宙及世界》這本書當中,提出了宇宙無限的思想,他認為宇宙是統一的、物質的、無限的和永恆的。在太陽系以後還有無以數計的天體世界。人類所看到的只是無限宇宙中極為渺小的一部分,地球只不過是無限宇宙中一粒小小的塵埃。
布魯諾進而指出,千千萬萬顆恆星都是如同太陽那樣巨大而熾熱的星辰,這些星辰都以巨大基讓伏的速度向四面八方疾馳不息。它們的周圍也有許多像我們地球這樣的行星,行星周圍又有許多衛星。生命不僅在我們的地球上有,也可能存在於那些人們看不到的遙遠的行星上……
布魯諾以勇敢的一擊,將束縛人們思想達幾千年之久的「球 殼」搗得粉碎。布魯諾的卓越思想使與他同時代的人感到茫然,為之驚愕!一般人認為布魯諾的思想簡直是「駭人聽聞」。甚至連那個時代被尊為「天空立法者」的天文學家開普勒也無法接受,開普勒在閱讀布魯諾的著作時感到一陣陣頭目眩暈!
布魯諾在天主教會的眼裡,是極端有害的「異端」和十惡不赦的敵人。他們施展狡詐的陰謀詭計,以收買布魯諾的朋友,將布魯諾誘騙回國,並於公元1592年5月23日逮捕了他,把他囚禁在宗教判所的監獄里,接連不斷地審訊和折磨竟達8年之久!
由於布魯諾是一位聲望很高的學者,所以天主教企圖迫使他當眾悔悟,聲名狼藉,但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一切的恐嚇威脅利誘都絲毫沒有動搖布魯諾相信真理的信念。一些神夫找布魯諾交談,說依他的天資,倘若重新回歸宗教,苦心鑽研教條,肯定會升高羅馬的教廷.他坦然的說:」我的思想難以跟<<聖經>>調和.」
天主教會的人們絕望了,他們兇相畢露,建議當局將布魯諾活活燒死。布魯諾似乎早已料到,當他聽完宣判後,面不改色地對這伙兇殘的劊子手輕蔑地說:「你們宣讀判決時的恐懼心理,比我走向火堆還要大得多。」公元1600年2月17日,布魯諾在羅馬的百花廣場上英勇就義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就這樣被燒死了。
由於布魯諾不遺餘力的大力宣傳,哥白尼學說傳遍了整個歐洲。天主教會深深知道這種科學對他們是莫大的威脅,於是公元1619年羅馬天主教會議決定將《天體運行論》列為禁書,不準宣傳哥白尼的學說。
布魯諾不畏火刑,堅定不屈地同教會、神學作斗爭,為科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的科學精神永存!1889年,人們在布魯諾殉難的鮮花廣場上豎起他的銅像,永遠紀念這位為科學獻身的勇士。 布魯諾後被人們稱為「繼哥白尼之後的天文學家」。不僅如此,布魯諾越發受人尊敬,教會也為當時的行為感到可悲……
(3)哥白尼
1515年,哥白尼開始寫作《天體運行論》一書。在《天體運行論》完成後,哥白尼卻對它的出版猶豫不決了。他但心這部書出版後會遭受到地心說信徒們的攻擊,並受到教廷的壓制。在朋友和學生的支持鼓勵下,經過長期反復的考慮,哥白尼終於決定出版這部著作。1542年6月,《天體運行論》和排印工作開始進行。1543年5月24日,彌留之際的哥白尼終於見到剛剛出版的《天體運行論》,可惜當時的他已經因為腦溢血而雙目失明,他只摸了摸書的封面,便與世長辭了。
比利時醫生安德烈•維薩里(Andreas Vesalius,1514-1564)的《人體的結構》一書問世。維薩里通過人體解剖實踐來研究人體結構,推翻了古希臘蓋倫的許多錯誤,他建立的解剖學為血液循環的發現開辟了道路;西班牙醫生米凱爾•塞爾維特(Michael Servetus,1511-1553)也對蓋倫的錯誤理論作了糾正,並闡述了有關肺循環的看法;英國醫生威廉•哈維(William Harvey,1578-1657)最終發現血液循環,並在1628年出版的《心血運動論》中進行詳細描述。
維薩里遭受教會迫害,出走西班牙,後又被判死刑,經國王干預改判往耶路撒冷朝聖,在歸航途中航船遇險,不幸身亡;塞爾維特的書被教徒視為異端邪說,宗教裁判所判處他火刑,塞爾維特於1553年被燒死在日內瓦的火刑場上,所有著作也一同被燒毀;哈維的《心血運動論》遭到了以教會為首的敵對派的猛烈攻擊,所幸當時英國宗教的勢力沒有歐洲大陸上那樣大,由於英王查爾斯一世對他的庇護,哈維最終得以頤養天年。
1589年,英國一個名叫威廉•李(William Lee)的牧師設計了一種手動腳踏,用彈簧鉤針進行編織的機器,這就是現代編織機的始祖。
威廉•李生活的年代,當時手工編織十分盛行。據說威廉•李結束了在劍橋大學的學業後,回到了故土—卡爾文頓.他在開始了牧師生涯的同時,也開始了與那些幾乎終日不停編織著的姑娘們為伍的生活。他是一個不適應環境的人,當看到姑娘們手中兩根棒不停地舞動,聽到棒針發出的汜汜的聲音感到很不舒服。突然,他的腦海里萌發出一個念頭:為什麼不能用數百根小針代替一根大針,用許多鉤子把環狀物提起來置於毛線之上,一次就打一排?為什麼不能製作一種自動的編織機呢?
威廉•李的想法中沒有什麼特別新鮮的東西,北非的牧民們在公元前若干世紀已開始使用編織機和鉤子。織地毯的工匠使用的一種框架技術就跟 威廉•李想的框架相差無幾。新鮮的只是「編織機」的概念和用一排鉤子把編織的環狀物提起來置於毛線上所用簡單的編織動作。
經過3 年的努力,第一台手動腳踏的編織機誕生了,威廉•李也以為自己找到了一條揚名和生財的道路。他帶著機器到宮廷去謁見伊麗莎白女王,希望得到編織機的壟斷權和專利權。可是女王對他的發明不感興趣,她認為編織機的發明會威脅大英帝國的棉花業,她還認為羊毛編織的襪子太土氣。為了能編織絲襪,他又花費了8年的時間。可是,伊麗莎白依然拒絕認可他的專利。他處境窘困,想在這個城市裡尋找資助,可是沒有一個人對他的機器有信心。不久他又和他的弟弟來到歐洲大陸,他們竭力說服金融家們興辦機械編織工業,然而,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的。1610年,這位編織機的設計者在四處奔走,四處碰壁的絕望中客死他鄉。
都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