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944年,英國是如何佔領香港的
1944年初,英國政府成立了一個名叫香港計劃小組的機構,負責策劃重佔香港及恢復殖民機構的事宜,並確定了戰後武力佔領香港的方針,准備在戰爭後期用陸海空軍及預備部隊協同作戰,不惜一切代價攻佔香港。為配合軍事行動,英國向香港派遣了大批間諜。
日本投降前夕,英國外交大臣貝文通過秘密渠道,通知被日軍囚禁在港島赤柱的前港英政府輔正金遜,讓他設法在日軍投降後恢復英國在香港的機構,並行使政府管理職權,直到英軍抵達香港成立軍政府為止。金遜獲釋後便向日軍提出建立以他為首的臨時政府,要求日軍維持好社會秩序,等待英軍前來受降。
8月13日,英國二軍參謀長向盟軍東南亞戰區最高司令蒙巴頓下令:由英國太平洋艦隊執行重佔香港的任務。據此,英國太平洋艦隊海軍少將夏殼率領一支特遣艦隊開赴香港。為配合海軍的行動,英國還從東南亞戰區司令部派出了大約一個師的兵力前往香港。
在派出軍隊登上香港島的同時,英國在外交上為重佔香港作了准備。英國人很清楚,在中英關於香港歸屬的斗爭中,美國的態度是很重要的,美國的天平傾向於哪一方,香港就將歸哪一方所有。因此,如得不到美國的支持,英國想重返香港是很困難的。8月18日,英國新任首相艾德禮致電美國總統杜魯門,表示英國不能接受麥克阿瑟的一號受降令,強烈要求杜魯門指示麥克阿瑟重新發布命令,讓駐港日軍向英軍投降。
㈡ 殖民地時期英國如何看待香港二戰為什麼會淪陷
日軍攻打香港要塞的准備工作早在1940年7月就已開始.日軍秘密制定了作戰計劃,並腔明將北島驥子雄中將指揮的第1炮兵隊(配備240毫米榴彈炮和152毫米加農炮)調到中國華南,布置在"中英邊界"地帶.至1941年秋,日軍第638師團 第6聯隊及山炮第38聯隊等皆布陣於深圳一線,待機而動,並有第1飛行集團和第2遣華艦隊提供空中和海上支援.太平洋戰爭開始前夕,准備進攻香港的部隊均隱蔽地進入攻擊出發地域.日本大本營再三強調:在馬來登陸作戰打響以前,任何部隊不得有所行動.
12月8日凌晨,日本大本營發出"花開!""花開!"的特急電報.這是通知有關部隊"日軍已在馬來半島開始登陸"的暗語.日第23軍司令官酒井隆中將接此電報後,於同日4時下達進攻的作戰命令.日航空隊襲擊了九龍城東的啟德機場,殲滅了守軍的航空兵;第2遣華艦隊從海上封鎖了香港地區,日軍地面部隊未受多大的抵抗就突破守軍第一道防線,開始向九龍半島的"酒徒"防線進擊.沖在前面的第228聯隊先頭部隊在偵察城門水庫南面英軍主陣地225高地時,發現守軍部署不周,警戒不嚴,就當機立斷乘虛而入,英軍瓦利斯准將指揮的大陸旅疏於防範,被日軍一舉奪得該陣地.第228聯隊主力不失時機地擴大這一戰果,其他聯隊積極策應,至12日就突破守軍主要防線.英軍開始向香港島撤退,九龍半島於13日全部落入日軍手中.
為不使守軍有喘息之機,酒井隆中將准備盡快攻取香港島.但是他的渡海准備並不充分.因酒井等人原以為只要突破"酒徒"防線,香港要塞就必然會土崩瓦解,至於如何奪佔香港島的問題,事先並沒有仔細研究和認真考慮.在這種情況下,酒井曾兩次派出軍使去島上勸降,均遭拒絕.14日,日軍開始隔海炮擊,攻城重炮連日向島上傾瀉大量炮彈.18日,第2遣華艦隊在香港南面活動頻繁,佯裝准備從其南面登陸.是日夜晚,第38師團之第228聯隊從九龍,第230聯隊從大亞灣,第229聯隊從官當仔開始強渡,在香港島的北角至筲箕灣一帶登陸,佔領了該島東北部.守軍一面向西部和南部撤退,一面拒險抵抗,使日軍前進受阻.19日,英軍西部旅旅長羅松准將戰死。19日和20日,戰斗處於膠著狀態,戰線犬牙交錯.21日,英軍東部旅向黃泥涌山峽反攻,西部旅向尼克松山反攻,均未能成功.日軍向西推進,並佔領了水庫,使香港市區完全斷水.是日,日軍從守島的陣亡英軍軍官身上搜到防禦部署圖,從而掌握了香港島的火力配系,遂以攻城重炮對其進行壓制.孤立無援的英軍處於絕望之中,便於25日18時宣告投降.26日,日軍舉行了佔領香港的入城式.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原計劃是中國國民革命軍接受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但是英國首相艾德禮以扣留還在印度的美援物資相威脅殲前,加上杜魯門的威脅。中國繼續放棄香港的主權。
1945年8月20日,從菲律賓蘇比克灣開來的英國海軍特遣艦隊在香港登陸。9月1日,夏殼以香港英軍司令的身份成立軍政府。同日,蔣介石派遣的軍事代表團抵港,與夏殼達成協議:國民政府同意英軍佔領香港。1946年5月1日,香港淪陷後被日軍囚禁3年零8個月的前港督楊幕琦返港重任總督,氏圓清恢復了英國對香港的統治。
㈢ 香港為什麼被英國佔領
因為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打敗了,香港被割讓給了英國。
1839年3月,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到達廣州,通知外國商人在三天內將所存鴉片煙土全部繳出,聽候處理,並宣布:「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
林則徐克服了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不法煙商的阻撓、破壞,共繳獲各國(主要是英國)商人煙土237萬多斤,從6月3日至25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
面對清政府的禁煙措施,英國資產階級特別是其中的鴉片利益集團,立即掀起一片侵華戰爭叫囂。英國政府很快作出向中國出兵的決定。
1840年6月,侵華英軍總司令懿律率艦只40餘艘、士兵4000多名,陸續到達中國南海海面。6月28日英艦封鎖珠江海口,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爆發,英國侵略中國的戰爭正式開始。
7月初,英軍侵佔浙江定海,8月初到達天津大沽口外,直逼京畿。道光皇帝害怕了,連忙撤去林則徐的職務,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年底,琦善在廣州與英國侵略者談判。
英軍卻於1841年1月7日突然在穿鼻洋發動進攻,攻陷沙角、大角炮台。1月中旬,琦善被迫答允英國全權代表義律提出的割讓香港、賠償煙價600萬元、開放廣州等條件。
琦善私允英軍條件,違背了清廷的指示精神,後來受到嚴懲。但在26日,英軍卻不待中國政府同意就佔領香港。清政府得知沙角、大角炮台失守後立即對英宣戰。
2月下旬,英軍攻陷虎門炮台,水師提督、愛國將領關天培與守軍數百人壯烈犧牲。5月,英軍逼近廣州城外,清軍全部退入城內。
下旬,新任靖逆將軍奕山向英軍乞和,與英國訂立了可恥的城下之盟——《廣州和約》,規定由清朝方面向英軍交出廣州贖城費600萬元。
英國政府不滿足義律從中國攫取的利益,改派璞鼎查為全權公使,增調援軍,擴大侵華戰爭。1841年8月下旬,璞鼎查率英艦自香港北犯,26日攻陷廈門。9月英軍侵犯台灣。
10月攻陷定海、鎮海、寧波。1842年5月,英軍繼續北犯,6月攻陷長江口的吳淞炮台,寶山、上海相繼失陷。接著,英軍溯江西上,8月5日到達江寧(南京)江面。
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命令盛京將軍耆英趕到南京,於29日與璞鼎查在英國軍艦上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第一次鴉片戰爭到此結束。
鴉片戰爭的失敗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社會性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外國資本主義從中國得到了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兩銀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協定關稅權、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一系列特權,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獨立主權。
《南京條約》簽訂後,美國、法國接踵而來,乘機索取特權,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此中國開始經受更加深重的苦難,中國人民面臨著更為復雜曲折的斗爭。
(3)英國統治香港怎麼會落入日本擴展閱讀:
在英國佔領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個荒島,島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篤和石排灣,東部的阿公岩、水井灣等,有一些漁民居住。其他黃泥涌、燈第洲、七姊妹等幾處,則有一些小村灣,當時,島上的居民約3000人。
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直至19世紀後期清朝戰敗後,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使其成為英國殖民地。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俗稱「新界租約」),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區,以及200多個大小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通過三個條約,英國共佔有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總面積達1092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也就是現在整個香港地區的面積。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稱為「黑色聖誕日」[26]),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國重新管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成為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亞洲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
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1984年12月19日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基本法開始實施。香港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歷史新紀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一次鴉片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香港
㈣ 二戰期間,香港被日本佔領,為什麼很多中國人不知道這段歷史
因為中國人不知道是報道這類的事很少,很少有人知道!接下來幫大家科普下歷史,勿忘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 期間,香港戰役於1941年12月8日至25日進行了戰斗。作為太平洋沖突的開端戰役之一,日軍在對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艦隊發動襲擊的同一天,開始對英國殖民地發動進攻。盡管英軍駐守人數嚴重不足,但防禦力很強,但很快就被迫從大陸撤出。在日本人的追擊下,捍衛者最終不知所措。總的來說,駐軍成功地堅持了兩個多星期,最後才投降。直到戰爭結束,香港一直處於日本的控制之下。
背景
1930年代後期,中日之間爆發了第二次中日戰爭,英國被迫研究其保衛香港的計劃。在研究情況時,很快發現,面對日本的堅定進攻,該殖民地將很難成立。
盡管得出了這一結論,但新的防禦線仍在繼續進行,該防禦線從杜松子酒者海灣延伸至謝爾特港。該防禦工事始於1936年,以法國馬其諾防線為模型,歷時兩年完成。這條線以新門要塞為中心,是由小路相連的要點體系。
1940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吞噬了歐洲,倫敦政府開始縮小香港駐軍的規模,以解放軍隊供其他地方使用。在被任命為英國遠東司令部總司令後,空軍元帥羅伯特·布魯克·波普爵士爵士要求對香港進行增援,因為他認為即使駐軍略有增加,在戰爭情況下,日本人的步伐也會大大放緩。盡管不相信可以無限期地佔領該殖民地,但持久的防禦將為太平洋其他地方的英國人贏得時間。
最終准備
1941年,總理溫斯頓·丘吉爾同意向遠東派遣援軍。為此,他接受了加拿大提出的向香港派遣兩個營和一個旅總部的提議。盡管缺乏一些重型裝備,但被稱為「 C-Force」的加拿大人於1941年9月抵達。與克里斯托弗·馬爾特比少將的駐軍一起,隨著與日本的關系開始動搖,加拿大人為戰斗作了准備。1938年,日軍佔領了廣州周圍的地區,為入侵做好了准備。進攻准備開始於秋天,當時部隊開始進駐。
香港之戰
沖突:第二次世界大戰
日期:1941年12月8日至25日
陸軍與指揮官:
英式
州長馬克·艾奇森·楊爵士
克里斯托弗·馬特比少將
14,564名
日本
井隆中將
52,000名男士
傷亡:
英國人:2,113人喪生或失蹤,2,300人受傷,10,000人被俘
日本人:1,996人喪生,約6,000人受傷
戰斗開始
在12月8日上午8:00左右,Japanese酒高中將率領的日軍開始進攻香港。在襲擊珍珠港之後不到八個小時的時間里,日本人摧毀了駐軍的幾架飛機,很快就獲得了香港的空中優勢。人數嚴重不足,馬爾特比選擇不保衛殖民地邊界的深淳河防線,而是向杜松子酒飲酒者線部署了三個營。由於缺乏足夠的人員來全面執行防線的防禦工作,這些防禦者在12月10日日本人推翻城門要塞時被趕回。
撤退擊敗
迅速的突破使酒井感到驚訝,因為他的計劃人員預計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滲透到英國的防禦體系中。後退時,馬爾特比於12月11日開始將其軍隊從九龍撤離到香港島。在摧毀港口和軍事設施之後,最後的英聯邦部隊於12月13日離開了大陸。
少將莫德庇與日本符合投降香港,12月25日,1941年 公共領域
後果
後來被稱為「黑色聖誕節」的香港投降使英國人被俘約10,000人,戰斗中人喪生/失蹤,2,300人受傷。日本在戰斗中的傷亡人數為1,996人死亡,約6,000人受傷。在戰後的剩餘時間里,日本人佔領了殖民地,將佔領香港。在此期間,日軍佔領了當地居民。在香港取得勝利之後,日軍在東南亞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並最終於1942年2月15日佔領了新加坡。
㈤ 英國侵佔港島始於
1841年,英國強佔香港島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帝為此下了幾十道諭旨,一些封疆大吏也曾上折具奏,但清政府沒有能力捍衛國家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
北京政府時期,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和1921年的華盛頓會議上,中國代表曾提出收回租借地的問題。但終因英國的頑拒和當時軍閥混戰、政局不穩和缺乏實力作外交的後盾而嚴重受挫。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宣言中,明確提出了廢除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的奮斗目標,其中將取消列強在華租借地放在突出的地位。
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從來沒有向英國正式提出過歸還九龍租借地。從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到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本來有兩次機會收回香港和九龍租借地。可是,蔣介石政府執行錯誤政策,又兩次坐失收復良機。
香港回歸是「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和港人治港方針的成功實踐。收復香港的百餘年歷史,再一次向我們證明了落後必挨打、弱國無外交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幾代人為之奮斗的夙願。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從1841年英國武力侵佔香港島開始至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的一個半世紀,中國經歷了晚清時期、民國(包括北京政府和國民政府)時期和新中國時期。無論是清政府還是民國時期的北京政府和國民政府,都曾為收復香港進行過努力。但是,所有這些努力都失敗了。歷史表明,只有新中國才能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幾代人為之奮斗的夙願。在香港回歸已在眼前的今天,全面地回顧一下百餘年來我國收復香港的艱苦歷程,將有助於真正理解香港回歸祖國的深刻含義,並從中得到應有啟示。
英國強佔香港島及清政府武力收復香港島計劃的破滅
自1841年1月英國武力強佔香港島起,清政府即開展了收復該島的斗爭。為了說明這一斗爭的情況,首先必須弄清英國佔領該島的經過。
迄至目前為止,一些著述和傳媒是這樣描述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如何佔領香港島的:1840年8月英軍在佔領定海之後,北上到達天津白河口,驚慌失措的清政府急派直隸總督琦善去大沽與英國全權使臣懿律和義律談判。1841年1月25日,琦善與英國簽訂了臭名昭著的《穿鼻草約》,條約第一款就是將香港島割與英國。第二天,英國軍隊就佔領了香港島。這種說法似乎認為英國佔領香港島有確實的「條約根據」。其實英國是在毫無條約根據的情況下強占該島的,道光帝事先既未曾聞知,更未予允准。因此才有亟謀收復之舉。
依據中英兩國的檔案記載,1840年8月30日,義律去天津大沽曾向清政府遞交《巴麥尊子爵給中國皇帝欽命宰相書》,提出割讓東南沿海一島或數島給英國等侵略要求。琦善根據道光帝的旨意拒絕了英方提出的侵略要求,勸說英軍退回廣東再繼續談判。幾個月之後,琦善抵達廣州繼續與英方交涉。道光帝明確指示琦善,如果英方堅持其侵略要求,即採取果斷措施,堅決用武力抗擊侵略者。但是琦善懾於英軍船堅炮利,力求妥協。由於道光帝的態度非常強硬,因此琦善在與義律談判時只同意賠償煙價,拒絕割讓香港島。1841年1月7日,英軍野蠻地攻佔了虎門口的大角、沙角,隨即又提出霸佔沙角等要求。琦善在英軍武力脅迫下,萬般無奈,復照英方,英軍若退還定海、沙角等處,可奏請道光帝於珠江口外給予「寄寓一所」。1月14日,義律提出割佔九龍尖沙咀、香港兩地。琦善答以只能選擇一處「寄寓泊船」,俟英方選定後,再由他上奏請旨。1月20日,義律突然宣布,他已經與琦善達成共有四項內容的「初步協定」,其中第一項就是將香港島及港口割讓與英王。1月26日,英軍在沒有任何條約依據的情況下,悍然侵佔了香港島。1月27—28日,義律為了迫使中方承認其侵佔香港島為合法,又迫不及待地與琦善在蓮花山進行會談。兩人在英方提出的重要條款,即割讓香港島和通商等問題上發生了爭執,琦善表示對義律所擬定的協定草案再行籌思後方能具復。由此可見,1月20日義律宣布的「初步協定」實屬無稽之談。1月30日,英方又故伎重演,英國遠征軍海軍司令伯麥照會中方大鵬協副將賴恩爵,再次謊稱義律已與琦善「說定諸事,議將香港全島地方讓給英國主掌,已有文據在案,」並要求撤走島上各處的中國官兵。兩天之後,英軍又在香港島張貼告示,妄稱「現經與欽差大臣爵閣部堂議定諸事,將香港等處全島讓給英國寄居主掌,已有文據在案。是以香港等處居民,現系歸屬大英國主之子民」。歷史事實是,琦善在英軍炮口下,確有允許代為奏懇皇帝,准許英人在香港寄寓泊船之意。但是,當時香港一詞,並非指香港全島,而僅僅指該島西南今香港仔一隅之地。英方卻故意將一隅變成了全島,將「寄寓泊船」變為割占,將「代為奏懇」說成是「議定諸事」、「已有文據在案」。這充分說明英國這個老牌殖民帝國在外交上是如何不擇手段的。
英國武力侵佔香港島以後,清政府極為震驚,立即為武力收回香港島進行了部署。1841年2月26日,道光帝收到廣東巡撫怡良關於琦善將該島擅與英人、英軍侵佔香港島並擅出偽示的奏摺,即認定英軍侵佔香港島是琦善越權私與造成的,諭稱:「朕君臨天下,尺土一民,莫非國家所有,琦善擅與香港,擅准通商,膽敢乞朕恩施格外,」並下令將琦善革職鎖拿解京,查抄所有家產。道光帝嚴懲琦善絕非偶然,他對琦善在廣東一味向英人妥協的行徑早就不滿。1月27日道光帝得知大角、沙角炮台失守,即刻下令將琦善交部議處。三天後,他又命御前侍衛內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戶部尚書隆文、湖南提督楊芳為參贊大臣,南下征討英國侵略者。英軍侵佔香港島後,武力收復香港島就成了奕山等人南下征戰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時奕山等人還在南下途中,道光帝降旨稱:「即使香港並非險要,亦必設法趕緊收回,斷不準給予該夷,致滋後患。」之後他又接二連三地下達收復香港島的諭旨:「至該逆所佔香港,務須設法克復,使該逆永絕窺伺,方為不負委任。」豈知道光帝下令調集的奕山軍隊人數雖然數倍於英軍,但全部是陸軍,只能由陸上防守廣州,根本無力進攻港島。1841年5月18日,英軍幾乎傾巢出動,前往進攻廣州。奕山倉促應戰,清軍大敗,廣州城外炮台全部失陷,奕山被迫訂立「城下之盟」,在一星期內交付了600萬元賠款,並把軍隊撤出了廣州城。事後奕山謊報軍情,諱敗為勝,致使道光帝誤認為,英軍於條件得到滿足後從廣州退回港島,是天朝征討「英夷」的勝利。至於香港島,道光帝接受新任兩廣總督祁�的建議,同意暫緩圖之。此間恰好港島遭到兩次颶風,很多英船沉沒、被毀。道光帝得知這一消息,立即頒發大藏香二十柱,讓奕山等去各廟宇答謝神靈,並誤以為以後「夷膽震懾,不敢再有覬覦」。
1841年8月21日,英國派來接替義律擴大侵華戰爭的璞鼎查,留下少數陸軍及5艘軍艦在香港,親自率主力北上。道光帝以為英軍主力北上,港島勢必空虛,這是收復香港的良機。他告誡奕山:「如能設法收復香港,則從前辦理不善尚可少贖罪戾。」之後,他又多次令奕山等訓練鄉勇,乘機收復香港。奕山經過廣州之戰的大敗,已深知英軍實力,陸上攻剿一敗塗地,遑論渡海收復港島。加以虎門內外炮台早被鏟為平地,無險可扼,水師無船無炮,他認為當今之計,只有嚴守陸路,以防焚掠而已。盡管道光帝一再諭令收復香港,斷不準遲延觀望,但是廣東方面依舊我行我素,隱忍苟安,不圖攻剿。1841年10月,英軍相繼攻佔浙江定海、鎮海和寧波,中英雙方開始在陸上交戰。道光帝認為陸戰是清軍長處,他任命奕經為揚威將軍,從全國各地調集軍隊,准備一舉擊敗英軍,收復失地,並再次諭令奕山等,乘廣東海面英船無幾、香港空虛之際,即行剿洗,並收復香港。誰知清軍陸戰再次失利,揚威將軍遁逃杭州。鐵的事實證明了清軍不僅海上不能打,陸上同樣不可恃。但是英軍盤踞香港依然是道光帝的一塊心病。1842年3月27日清政府以耆英署杭州將軍,並於4月11日頒給他欽差大臣關防。5月18日英軍攻陷乍浦,在此危急之時,5月25日道光帝卻出乎意料地下令耆英帶欽差大臣關防馳赴廣州將軍之任,諭令他稱:「至香港地方豈容被逆夷久據,現在廣東炮台等工事如已妥為預備,正可乘機進取,明攻暗襲,收復香港,以伸國威。」這是我們所能見到的最後一道收復香港的諭旨。但是,10天之後道光帝不得不改變主意,命令耆英暫緩赴粵,在浙確查英人動向,專辦對英羈縻事宜。此時的羈縻實際上已經成了乞降的代名詞。當英軍攻陷吳淞、上海、直抵鎮江時,道光帝更授權耆英便宜行事,決意投降。其後英軍攻陷鎮江,8月4日直逼南京城下,耆英、伊裡布接受了英方提出的議和條款,並在8月29日簽訂了城下之盟———中英《南京條約》,終於將香港島割讓與英國。
上述事實說明,英國強佔香港島之後,清政府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帝為此下了幾十道諭旨,一些封疆大吏也曾上折具奏,並咨會奕山,要求武力收復香港島。但是,清政府最終不僅沒有收復香港島,反而以條約形式割讓了香港島,表明了清政府已經沒有能力捍衛國家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國家的落後,統治階級的腐敗,從根本上決定了這一結局。1860年,英國又以武力逼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北京條約》,割佔了九龍半島南端及昂船洲。1898年,在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英國又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攫取了我國新安縣大片陸地及周圍235個島嶼連同廣闊水域的「租借權」,為期99年,並將其改稱「新界」,並入英國的香港直轄殖民地。
辛亥革命到太平洋戰爭前中國爭取收回九龍租借地的努力
辛亥革命以後,中國政府和人民繼續為收回香港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曾根據北京政府的指示,向和會提出收回租借地(包括九龍租借地)的問題。由於和會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兩個主要戰勝國英、法所把持,它們在中國都佔有租借地,根本不願意放棄其既得利益。和會主席、法國總理克里蒙梭借口中國的提案「不在和會許可權范圍之內」,推說這件事應由國際聯盟今後去加以考慮,輕易地予以否決了。眾所周知,這個標榜建立「國際公正」、以「締造世界永久和平」為宗旨的和會,以其極不公正地對待中國,通過將德國在山東的侵略權益讓與日本的決議而誘發了中國的五四運動,並促使中國代表拒絕在和會的對德和約上簽字。
1921年12月3日,中國代表顧維鈞在華盛頓會議上,又重新提出廢止各國在華租借地的議案。議案中歷數了列強在華租借地破壞中國領土及行政完整、危及中國國防、將中國牽入列強沖突的漩渦及被列強利用來建立自己的勢力范圍等事實,要求「將此等租借地取消或從速廢止之」。當時正值戰後世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期,中國在五四運動的推動下,人民大眾「外爭國權」、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浪潮洶涌澎湃。與此同時,美、日在遠東互爭雄長,美國力圖箝制日本咄咄逼人的擴張勢頭,其他列強之間也矛盾重重。以上兩個因素促使英、日兩國不得不分別同意放棄威海衛和膠州彎租借地。但在廢除九龍(即香港新界)租借地和旅大租借地的問題上,中國代表卻遭到英、日代表的強烈反對。英國出席會議的代表、樞密院長、以「血腥人物」著稱的貝爾福,借口「沒有九龍租借地則香港不能自衛」,堅決拒絕歸還。12月7日,顧維鈞在會議的遠東委員會上據理駁斥了貝爾福的謬說。貝爾福對此置若罔聞,日本代表緘口不言,美國代表則無動於衷,作壁上觀。此後,華盛頓會議再沒有討論九龍租借地的問題。中國收回九龍租借地的正當要求,終因英國的頑拒和當時中國軍閥混戰、政局不穩和缺乏實力作外交的後盾而嚴重受挫。
華盛頓會議以後,中國人民對會議結果大失所望。廢除不平等條約,日益成為全國各黨派和各界人士的共同要求。1924年1月,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共產黨的支持和幫助下主持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同月23日通過的大會宣言中,明確提出了廢除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的奮斗目標,其中將取消列強在華租借地放在突出的地位。宣言寫道:「一切不平等條約,如外人租借地、領事裁判權、外人管理關稅權以及外人在中國境內行使一切政治權力侵害中國主權者,皆當取消,重訂雙方平等互尊主權之條約。」這段話成了後來一個時期中國外交的指導方針。
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後,雖然對帝國主義尤其是英、美有很大的依賴性,但是為了鞏固自身的地位,也不得不考慮廣大民眾的迫切願望和孫中山先生渴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的遺願,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條約」的外交方針,多次要求列強廢除租界和租借地。但這一修約外交,除了在關稅自主、收回幾處租界和按照英國先前的承諾於1930年收回了威海衛租借地外,其他收效甚微。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南京國民政府甚至從來沒有向英國正式提出過歸還九龍租借地。
和國民政府相反,英國政府及港英當局一直關切著九龍租借地的前途,神經過敏地注視著國民政府和中國輿論在這個問題上的動向。港督金文泰不僅堅決反對歸還這塊租借地,反而多次建議本國政府將它正式割占,辦法是以歸還威海衛作為交換條件,或是故意挑起與中國的沖突來製造兼並的機會。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另一位港督羅富國也企圖乘人之危,於1938年提出中國急需外國貸款來支持它的貨幣,不妨利用這個機會用貸款來換取它割讓九龍租借地或延長它的租期。但是以上兩位港督的建議沒有得到英國政府採納,它寧可對這件事採取拖延、沉默、迴避的方針。只要中國不提出,它決不主動涉及這個問題。
英國政府雖然在九龍租借地問題上對中國防範甚嚴,卻沒有注意到它的政策正在給它對香港的統治帶來致命的危險。多年以來,英國一直奉行對日本綏靖、討好、縱容的方針,幻想與日本達成妥協,以維護它在遠東和東南亞的殖民利益。孰知這一政策非但沒有奏效,反而鼓勵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南進,起到引狼入室的作用,終於導致太平洋戰爭爆發和日本對整個香港地區的佔領,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正如一位澳大利亞學者所說,「在這個時期,幾乎可以說,對香港……的較大威脅與其說是來自中國人,勿寧說是來自英國外交部。」
1942年中英關於歸還九龍租借地的談判和兩次收復香港良機的喪失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侵略軍進攻香港。是時英國忙於歐洲戰事及保衛本土,在香港抵抗不力,僅僅18天即棄甲曳兵而走。港督楊慕琦於同年聖誕日向日本投降,英國對香港的百年統治由日本取而代之。與此同時,英國王牌軍艦「威爾士親王號」和「卻敵號」在馬來海面為日本襲擊而檣櫓灰飛煙滅,英國在遠東和東南亞的殖民體系迅速土崩瓦解。到1942年6月,英軍已先後退出馬來亞、新加坡、緬甸等地,日本陳兵印緬邊境,形成直叩印度大門之勢。大英帝國往日的雄風,掃地殆盡。英國在香港和東南亞的大潰退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列強通過華盛頓會議建立起來的遠東國際均勢已徹底破壞。中、美、英此時已成為共同反對日本侵略的盟邦。這一形勢迫使英國不得不考慮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的要求。
當時,東西方反法西斯戰爭連成一片,中國的抗戰與各同盟國的作戰匯成一體。國際形勢的變化不僅有利於中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也為收復香港提供了良機。以羅斯福為首的美國政府,深知中國戰場對日本的巨大牽製作用,為了使國民政府堅持對日作戰,為了戰後填補英國在遠東可能留下的真空,從自身利益出發,也開始攻擊英國在中國保留殖民特權、不將香港歸還中國等做法。美國的態度無疑對英國是一個壓力,對國民政府是一個鼓舞,並促使它採取行動。
1942年8月底,國民政府正式要求美國與中國舉行廢除不平等條約的談判,藉以促使英國與中國也舉行類似的談判。英國外交部聞知此事後,慌了手足,急忙指示其駐華大使薛穆「採取主動」。10月10日,美、英兩國分別發表聲明,准備與中國政府談判「立時放棄在華治外法權及解決有關問題」之條約。中美、中英關於廢除不平等條約、另訂新約的談判隨即開始。此次談判涉及放棄在華租界問題,國民政府認為租借地與租界屬於同一范疇,乘勢提出了歸還九龍租借地(即香港新界)的要求,這本是順理成章的事。
此後,美、英兩國分別提出關於新約的草案以供考慮。中英談判在重慶舉行,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宋子文和薛穆分別代表兩國。英方草案包括廢除在華治外法權,終止1901年辛丑條約、將一些租界交還中國等內容。但是,英方雖然明知中國至為關心收回香港(至少是新界),卻在其草案中故意不提這個問題。11月10日,英國戰時內閣首相丘吉爾更親自出馬,針對香港問題強硬地宣稱:「我當國王的首相不是為了主持清算大英帝國」,又說他「決不會放棄大英帝國的任何一塊領地」,從而表明了英國堅持它對香港殖民統治的頑固立場。
11月13日,國民政府就英方草案提出一份《修訂草案》,其中加上了廢止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的內容:「英方在九龍租借地之行政與管理權,連同其官有資產與官有債務,應移交中華民國政府。」應該說,這里僅提出歸還九龍租借地,未要求歸還整個香港地區,已屬妥協退讓。是時重慶輿論激昂,反對任何外國繼續佔領中國領土,美國公眾意見也同情和支持中國的正當要求。形勢於中國有利。
當英國收到中方《修訂草案》後,急忙研究對策。英國外交部遠東司司長格善理(克拉克)提出三個可供選擇的方案:(1)接受要求;(2)斷然拒絕;(3)盡量拖延。他認為第一個方案不行,因為新界在經濟和戰略上對香港至關重要;第二個方案也不行,會引起美國的不滿和非議(戰時英國對美國有很大的依賴性)。因此,他認為應該選擇第三個方案,能拖就拖。對於這位司長的主張,外交大臣艾登認為是既不堅決又不明朗,竭力表示反對。他傾向採取第二個方案,即斷然宣布九龍租借地不屬於本條約的討論范圍,拒絕歸還。艾登的主張得到丘吉爾的大力支持,並在11月30日英國戰時內閣會議上作出了相應的決議。英國對九龍租借地的政策,因以大定。
11月30日,薛穆按照英國政府的指示,向宋子文宣布英國不準備同中國談判九龍租借地問題。宋子文反復重申了中國收回該租借地的原則立場。雙方發生爭執,未有結果。蔣介石得知這一情況後表示,中英新約內如果不包括收回新界的內容,他就拒絕在條約上簽字。談判陷於僵局。
在此情況下,中方首席代表宋子文發生了動搖。他為了打破談判僵局,准備拿原則做交易,在九龍租借地問題上對英讓步。但他不敢對蔣介石直陳他的主張,於是請求當時正回國述職的外交界元老、駐英大使顧維鈞去勸說蔣介石對英讓步。顧維鈞受託前往,對蔣介石說,他「明白委員長的意思,說送來的禮物應當一次送來,可是英國願意分兩次送」,「依我看還是先收下這第一份為宜,可以暗示我們正等待這第二份禮物的到來,這樣可以不致引起什麼誤解」;而且,戰時盟國間的「團結一致」「極為重要」。顧維鈞的勸說對蔣介石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在此後的談判中,英方繼續堅持殖民主義的頑固立場。宋子文為了使談判不致完全破裂,退而要求英方發表一項表示今後願歸還九龍租借地意向的聲明,為此中方在戰爭結束前決不催促英國歸還九龍租借地,同時著重宣布,如果英方連這樣的意向也不表示,中國將不在條約上簽字。對此,英國只同意「於取得戰爭勝利後討論該租借地的前途問題」,不願就戰後歸還該租借地作出任何承諾,甚至以英方也要「拒絕簽訂新約」相威脅。恰在此時,正對中國進行血腥野蠻侵略的日本,為了攪亂人心、挑撥盟國間關系,提出「盡速撤消」日本在華租界及治外法權等特權,以示「中日親善」,以圖搶在中美、中英之前與汪偽訂約。蔣介石在英國「拒簽新約」、日偽可能搶在中英之先訂約的雙重壓力下,向英國作了根本性的讓步,於1942年12月31日指示國民政府正式同意不將收回九龍租借地問題與取消治外法權等問題合並提出。他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對英外交,頗費心神」,「九龍(租借地)交還問題英堅不願在新約內同時解決」,他只得「暫忍之」,同意在中英條約上簽字;「待我簽字之後,另用書面對彼說明,交還九龍問題暫作保留,以待將來繼續談判,為日後交涉之根據。」他還信誓旦旦地寫道,作為「最後手段」,他准備「一俟戰後,用軍事手段(將九龍租借地)由日軍手中取回。則彼雖狡猾,亦必無可如何。」
蔣介石的本意是趕在日偽之前於1943年元旦簽訂中美、中英新約。但由於英國拖延,直到1943年1月11日才簽訂這兩個條約(日偽條約已於1月9日簽字)。在當天於重慶簽字的《關於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其有關特權條約》中,隻字沒有涉及九龍租借地問題。同一天,宋子文照會薛穆,聲明中國政府對九龍租借地「保留日後提出討論之權。」戰時中國收回九龍租借地的交涉,至此又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
1942年是中國廢除列強在華特權和不平等條約的有利時機。不能諱言,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雖然對英美有嚴重的依賴性,但當時確想乘機收回盡可能多的外人在華利權。通過1943年1月的中英新約,中國廢除了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和1901年的辛丑條約,收回了北平使館租界及上海、廈門公共租界的行政管理權,收回了天津、廣州的英租界,如此等等。這件事發生在英國用炮艦打開中國大門、逼簽中英《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100周年之際,不能不說是歷史的巧合。這是中華民族廢除不平等條約斗爭史上的一件大事。這個成就的取得,從根本上說,應當歸功於正與日寇浴血奮戰的中國人民。
然而應該指出,此次交涉中未能收回九龍租借地,確是國民政府的無能。國民政府在中美、中英新約簽訂後的第二天發表的文告中,宣布中國自此已獲得與各國「並駕齊驅」的「完全獨立平等自由之地位」,未免言過其實。此次中國未能收回九龍租借地,固然是英國堅持殖民主義所致,但與國民政府爭取不力、態度軟弱也有直接關系。如上所述,當時收回九龍租借地,有絕好的國際國內條件。本應把握時機,據理力爭,堅持原則,以求成功。即使英國頑固不讓,也不妨拒簽新約,以待來日。即便如此,英國亦無法責難中國破壞盟國團結。相反,英國作為中國盟國,抓住在華租借地這種特權不放,倒是有害於盟國團結的。故條約不成,失理仍在英方。在當時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漲,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已經不可逆轉。即使新約暫時不訂,戰爭勝利以後,英國豈能長期保持在華特權和租借地不放?宋子文作為中方首席代表,不能洞察世界大勢,目光短淺,心理軟弱,企圖以妥協退讓來換取與英國的「團結」,結果中國愈退,英國愈進,終於造成中方有理而受挫,英方無理而制勝的局面。對此,宋子文是不能辭其咎的。至於蔣介石,他雖然想收回九龍租借地,並為此作了一些努力,但在英國死硬的立場面前,仍沒有堅持到底,最終還是對英國委曲求全,致使收回九龍租借地一事功虧一簣,坐失良機。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收復香港的良機再至。可是,由於蔣介石奉行矛頭對內、堅決反共的錯誤政策,急於搶奪抗戰勝利果實,他早已把自己關於戰後重新提出交涉和「用軍事力量從日軍手中取回」九龍租借地的誓言忘到九霄雲外;相反,倒是急急忙忙地向英國宣布他對香港「沒有野心」。結果是讓英國搶先重新佔領了香港。不僅如此,蔣介石作為同盟國中國戰區(香港屬於中國戰區)的最高統帥,本有權接受香港日軍的投降,可是最後連這個受降權事實上也被英國人奪去。這是國民政府在收復香港問題上的第二次坐失良機,是對「四強」之一中國的莫大諷刺,也是它的歷史悲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宣告了中國半殖民地時代的終結,第一次為香港地區的回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我國國力的日趨強盛、香港新界租期的行將屆滿和國際形勢出現有利的變化,到80年代初,收回香港提上了議事日程。1984年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原則上最終解決了香港的回歸問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不久前產生了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任命了特別行政區政府的主要官員,香港的順利回歸和平穩過渡已在意料之中。這是「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和港人治港方針的成功實踐。百年屈辱,即將滌盪殆盡,國人無不為此而揚眉吐氣,並對回歸後香港的繁榮穩定充滿信心。
在歡慶香港即將回歸的同時,我們切不可忘記收復香港的漫長而艱苦的歷程,當思今日成就的取得來之不易。收復香港的百餘年歷史,再一次向我們證明了落後必挨打、弱國無外交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證明了一個閉關自守、不求革新、內部不穩、國力不振、腐敗落後的國家,是斷不能保持自身的獨立和領土完整的,要求它「重頭收拾舊山河」,也是不可能的。只有在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社會主義,才能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幾代人為之奮斗的夙願,只有改革開放,保持穩定團結,自立自強,力爭先進,不斷增強國力,才是唯一的衛國興邦之道。
㈥ 香港是怎樣被英國殖民者一步步侵佔的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清政府被迫在英軍艦上簽訂《南京條約》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區,以及200多個大小島嶼,租期99年。通過三個條約,英國共佔有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總面積達1092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也就是現在整個香港地區的面積。
(6)英國統治香港怎麼會落入日本擴展閱讀:
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1984年12月19日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基本法開始實施。香港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歷史新紀元。
基本方針政策
1、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並考慮到香港的歷史和現實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決定在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1條的規定,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
2、香港特別行政區直轄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除外交和國防事務屬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
3、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現行的法律基本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