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為什麼沒有被打垮

英國為什麼沒有被打垮

發布時間:2023-05-24 10:17:35

Ⅰ 為何英國重視一戰甚於二戰

三點原因。

一是英國在一戰期間死亡的人數遠比二戰要多的多,造成的英國人的民族傷痛遠比二戰大得多。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



英國在一戰時,本土約4500萬人,四年大戰下來,軍民死亡約100萬,傷166萬。相當於每23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受到了戰爭創傷。

除了死傷兩百多萬人外,由於一戰是典型的壕溝戰。士兵在暗無天日的壕溝中,活的如同螻蟻一般。所以很多身體沒受傷的人,精神也呈現了不正常的狀態。這些人日後無法融入到正常生活中,喪失了繼續勞動工作的能力。這種絕望是令英國人無法忘卻的。

所以說。一戰對於英國,其影響,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相比之下,二戰對世界的創傷更大。但對於英國的戰爭創傷卻小很多。


英國在二戰期間,本土人口約4700萬,但五年戰爭下來,死傷只有45萬左右。這個數字遠比一戰要小的多。(僅凡爾登戰役的死傷就比英國在整個二戰期間的傷亡都要大)

第二個原因,英國人不怎麼願意承認,但卻是眾所周知的。那就是:英國在一戰,是絕對的主角。無論是在馬恩河、凡爾登、索姆河還是日德蘭,英軍都是協約國的頂樑柱。

可以說,如果沒有英國,同盟國早就把法國和沙俄打崩潰了。

最後,協約國打贏一戰,同時在戰後的巴黎和會上,英國聯手法國逼退美國,讓美國控制歐洲的時間推遲了25年。這也都是英國人值得吹噓的一件事。

而到了二戰,完全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二戰的主角是蘇德美。英國就是個打醬油的存在。法國也是如此,典型的龍套角色。有它們沒它們,根本不影響二戰的進程。



其實,這種主角與配角的身份轉變,也就是為什麼在安理會五常中,中美俄三國喜歡紀念二戰,不怎麼重視一戰的原因。

中國與美俄,也不是沒參加過一戰。俄羅斯不必多說,沙俄就是因為一戰而垮台的;美國參加一戰時,諸如麥克阿瑟、馬歇爾、尼米茲和巴頓等後來在二戰期間叱吒風雲的人物,當年都到過歐洲前線。咱們國家雖說沒有派兵,但也派了十幾萬勞工。

只不過咱們和美俄,在一戰時都給英國配戲的小角色。戰爭打完後,勝利果實,中美俄沒分到多少。大頭都被英法瓜分了。

因而對於一戰,中美俄都不怎麼願意提。只有英法喜歡紀念。紀念它們最後的余暉。



第三個原因是英國人在一、二戰前後心態上的轉變導致的結果。

第一次世界結束後,雖然戰爭勝利了,但英國也欠了一屁股債。從地主黃世仁變成了雇農楊白勞。一戰後的倫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國皇家海軍,亦喪失了霸主地位,被迫與美國海軍平起平坐;各個殖民地也陷入了民族主義的浪潮,讓英國難以繼續維系統治。

一句話總結,就是受一戰影響,英國的霸權地位動搖了。

所以一戰結束後,英國 社會 普遍的反應不是為了勝利而狂歡,而是感到迷茫。

迷茫堂堂大英帝國就真的無力回天了?

1919年離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也就僅僅過去20多年而已呀。

當這種迷茫情緒渲染了20多年後,到了二戰結束時,英國人反而不糾結了,看開了。

夢碎了?碎了就碎了吧。

輝煌不再了?不再就不再了吧。

反正也追不上了,那乾脆就不追了。

在這種心理轉變下,英國人默認了自己超級大國地位的轉讓,不再感到有什麼奇怪的。

這種現象,就好比某人第一次被甩,往往是他最難接受,最難以忘記的經歷。後面隨著被甩次數多了,被甩的麻木了。這個人反而習以為常了,不難受了。

其實一戰二戰英國都重視,只不過英國更願意提一戰而不願提二戰,因為一戰作為戰勝國自己覺得很榮光,雖有傷亡但在全球利益沒有損失。而二戰英國雖是戰勝國,除了傷亡很大之外,其在世界上的利益損失太大,許多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昔日的世界霸主淪為二流國家。

在亞洲東南亞、在緬甸居然被小日本打得屁滾尿流,很傷英國紳士的面子。一向強大的英國皇家空軍差點被德國空軍消滅,要不是兩個皇家空軍冒冒失失地去轟炸柏林,希特勒盛怒之下,把攻擊英國機場和英國空軍的飛機調去轟炸倫敦,讓英國空軍贏得喘息的機會,英國真的危險了,因為英國是島國,制空權太重要了。這些話題都是令紳士們傷心的,誰願意提呢。

我們中國的關羽喜歡提過五關斬六將,不願提走麥城,道理都一樣。

因為一戰時英國米字旗飄揚在世界各個腳落,大不列顛帝國作為老牌帝國戰勝了德奧的挑戰,為了慶祝 歷史 性勝利丶在全球最大英聯邦殖民國內耀武揚威,歌功頌德而形成的盛大節日。
而二戰英國不再是主角,曾因綏靖政策屈從德國,敦刻爾大撤退狼狽不堪。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盡喪日寇之手,江河日下。而新崛起美丶蘇充當了二戰主角,滅德國丶逼日降,昔日老大帝國屈與中國丶法國為伍,共同成了聯合國五常。
隨著全球形成了要獨立丶要解放的浪潮,英國全球殖民主義受到了重創和瓦解,英聯邦也不再是鐵板一塊。英國地位不斷下降,甚至跌落前三名。二戰風頭盡被紅場蓋過,西方權柄盡歸白宮。英國也只能隨波逐流了。
對比中國,英國經二次世界大戰跌落霸主之位,而中國從百年苦難躍升為主要戰勝國之一,與英國並列五常之列,中國紀念抗戰的 歷史 性勝利的熱情高漲,也永遠超過了英國。

樓上各位看官的觀點都有道理。個人認為,「一戰」的時候,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挑戰,英國必須捍衛既得利益和地位,所以很重視,而且「一站」後英國是戰勝國,是主角。「二戰」時,英國已經不是世界霸主,沒必要消耗自家人力物力財力去碰「德國」這塊硬石頭。敦刻爾克大撤退和英倫空戰以後,英國被德國打慘了,只能勉強自保,更不光彩。後來在歐洲戰場唱主角的是蘇聯,在亞太戰場唱主角的是美國,英國作為配角也不怎麼光彩,何況在印緬戰場還被小日本打得很狼狽。最後的反擊——諾爾曼登陸戰,如果沒有美軍這個強有力的盟友,英國也沒有能力獨自登上歐洲大陸作戰……。所以英國人更願意提「一戰」。

這么說吧,好歹一戰英國人當仁不讓的主角,日不落帝國的光輝照耀那,凡爾賽合約的簽訂英國人主持,戰後的世界離不得英國人的張牙舞爪。而二戰時英國虧虛啊,扎扎實實的配角!能維持下來,虧得讓渡了諸多權益給當年的殖民地——美國,丟人哪!戰後整個殖民體系崩潰,國際政治影響力一落千丈,貴族淪為徹徹底底的破落戶。一戰英國人光榮體面,二戰英國人窩囊憋屈。

誰都願意提自己過五關斬六將,誰願意閑著沒事兒總提自己走麥城呢。

所以,俄羅斯人每年都會紀念偉大的衛國戰爭的勝利,卻很少會提一戰的時候被德國人打的有多狼狽。

因為,第2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是一場對俄羅斯人來說史詩般的大戰,哪怕今天蘇聯已經沒了,自認為承接了蘇聯衣缽的俄羅斯也特別願意拿出來紀念一下,給大夥看看自己當年有多英勇。

英國正好相反,第1次世界大戰雖然英國人贏得也非常吃力,但畢竟最終他還是取得了完勝,可以說第1次世界大戰能夠打贏德國,那是在英國人的領導下搞定的。

首先,戰爭開始之後義大利人馬上倒戈。


為什麼,憑借的是英國人的威懾力。

義大利人和德國人簽條約的時候加了一條:你跟誰打都行,但是你要是跟英國人打,對不起,我不會加入的。

於是,當第1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德國人對英國宣戰,義大利人就第一時間說:德國,咱倆拜拜,我跟你說過,我絕對不會和英國人干仗的。

緊接著,英法聯軍在西線和德國人開始了拚命的廝殺,吸引了德軍絕大多數的武裝力量。

但與此同時,在坦能堡之戰中德軍以15萬軍隊擊敗俄軍25萬,幾乎將其全殲。


從那之後,把沙俄打的幾乎已經失去了和德國人作戰的膽量。

陸地上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海上也爆發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海戰,日德蘭海戰。英軍集中151艘軍艦,德軍集中99艘軍艦。

英軍占據絕對的數量優勢,但打的不好,被擊沉11.3萬噸,而德軍只被擊沉6.2萬噸。

雖然德國人作戰能力要遠超英國人,損失也比英國人小得多,可是經過了日德蘭海戰之後,德國已經沒有再和英國人開戰的勇氣了,實力小損失不起。


所以,只好將主力艦隊撤回本土,然後用潛艇破擊戰的方式,試圖逼英國人就範。

在潛艇破交戰的打擊下,擊沉了協約國超過5000艘船隻,但英國最終沒有被德國人擊垮。

就在雙方打的精疲力盡的時候,美國人參戰了,出兵200萬,加入到了英國一方成為壓垮德國人的最後一顆稻草。

所以,美國在整個一戰中的重要性比英國人要差,並且不具備領導力,而法國作為英國人的小弟,整個一戰那也是為英國人馬首是瞻。

英國人可以理直氣壯的說,第1次世界大戰是在我的領導下打贏的。

打贏了之後,英國人繼續擁有甚至可以說有了更強的對世界局勢的影響力。

巴黎和會,英國領導人拿著筆和尺在地圖上那麼一畫就能決定一個國家的疆域。

可以說,一戰之後的巴黎和會成了英國人表演的舞台,法國則亦步亦趨,配合的天衣無縫。


至於美國人,沒有什麼人會重視他們的感受。

一戰的時候英國如此硬核,他當然要經常紀念了。

可是二戰卻不一樣了。

二戰是英國人走向衰落的起點,二戰爆發之前英國人還能在歐洲局勢甚至是世界局勢上擁有無可替代的影響力,但是二戰爆發之後英國人被德國、日本逼迫的焦頭爛額,不得不向蘇聯和美國求救。

所以,丘吉爾在和美蘇兩國領導人會議的時候多有抱怨,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小跟班,在美蘇兩個大佬面前沒了過去那種舍我其誰的英雄氣概。

但是,他也只能忍著,因為如果沒有美蘇兩個國家,二戰是必然會失敗的。

從貢獻上來說,英國人的貢獻也是遠遠低於美國和蘇聯。

整個二戰期間,美國打贏了太平洋戰海戰,幾乎全殲日本聯合艦隊,還在日本本土種了兩顆蘑菇。


大西洋海戰如果沒有美國,英國人早就被打垮了。

對德的戰略大轟炸主力也是美國人。

所以,戰爭結束之後,大西洋和太平洋被美國所控制,英國人只好從這里撤走了。

戰爭期間,美國還支援了盟友超過2,000萬噸的物資,其中大部分都是被英國人接收了,可以說如果沒有美國,英國人連飯都吃不上了更不要說打仗。

和蘇聯也不能比,整個蘇德戰爭德軍死亡380萬,被俘300萬,其精銳幾乎都喪於蘇聯人之手。


蘇聯也是二戰期間第1支進入柏林的盟軍部隊,是打敗德國法西斯的絕對主力。

所以,無論是陸地還是海洋,英國人在二戰中的貢獻要比前兩位差的多的多。

陸地上英國人相當於一戰時期的義大利,海洋相當於一戰時期的法國,總之和真正的主力要差得遠。

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比不上東方戰場上我國對二戰的貢獻。

而且,戰爭結束之後霸主易手,形成了美蘇兩強爭霸的格局,英國人只好在全球范圍內戰略收縮,百超過90%的殖民地獨立。

在二戰前,他控制了3,0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戰爭結束之後只剩下不到30萬平方公里了。

於是,從一個世界級大帝國退化成一個小小的島國,這有什麼可紀念的呢?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因為同樣是世界大戰,同樣有英國參戰,同樣給英國帶來了改變,但是改變的性質不一樣。

經過一戰之後,英國的世界老大地位雖然受到美國挑戰,但表面上英國沒有受到明顯削弱,殖民地還有所增加。

經過二戰之後,英國徹底淪為二流國家,失去了歐洲和世界主宰的地位,還把巔峰時期得到的殖民喪失殆盡。

所以英國人對二戰的紀念沒有一戰那麼隆重,這也是人之常情。如果關羽再生,他一定對過五關、斬六將和水淹七軍津津樂道,對自己走麥城那段經歷羞於提起。

雖然兩次世界大戰,都因為美國的參戰而讓勝負天平向英國等國一方傾斜,但是一戰中英國還是主角,至少分量跟美國一樣重。

在二戰中,美國的成為戲份最重的男一號,英國變成了配角,心裡的失落是難以言狀的。

所以,英國人對一戰更懷念,紀念的時候更動情。

一戰是在1914年結束的,五年之後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就將每年的11運11日定為一戰紀念日。

每年的雙十一,中國人忙著往購物車里放東西,英國上至國王首相,下到黎民百姓,朝野人士都在忙著紀念一戰。

英國人隆重紀念一戰,還有一個意思在裡面,那就是對生命的尊重,悼念在戰爭中陣亡的將士,不忘今天的幸福生活來自先烈付出。

一戰英軍傷亡超過100萬,僅僅索姆河一戰傷亡就是二戰總傷亡的幾倍,所以一戰比二戰更觸動英國人的靈魂。

2020年的一戰勝利紀念日,伊麗莎白二世女王身著黑色套裝,表情凝重出席了紀念儀式,當英國國歌奏起的時候,女王潸然落淚,向陣亡將士致敬。

一戰後,英國政府在曼徹斯特豎立起一塊巨大的碑石,紀念著一戰戰死的軍人;而在愛丁堡的陸軍博物館裡面,有好幾個大大的紀念冊,詳細記錄一戰、二戰之中英國軍人的陣亡情況,包括姓名、籍貫、在哪次戰斗中陣亡的,都有來有去、一清二楚。

很多人都說英國紀念二戰沒有一戰隆重,是因為二戰之後英國失去了世界霸權,世界主宰地位被美國替代。

其實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就日漸衰落,世界經濟格局就發生改變。

一戰爆發之前,英國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國在海外一年的投資高達40億英鎊,占據了當時世界投資總額的百分四十三。

一戰讓英國政府花去了430美元,不僅有大量的黃金儲備流失,還從世界最大的債權國淪為了凈債務國。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戰前美國的黃金儲備猛增,從20億美元飆升到40億美元,美元替代英鎊成為世界貨幣。

但是英國通過一戰,不僅鞏固了它一戰以前的海外殖民地,還從戰敗國德國手裡得到了原屬於德國的東非等殖民地,奧斯曼士耳其控制的中東領土也落入英國囊中。

不僅如此,英國的政治地位經過一戰也沒有明顯下降,戰後的巴黎和會上,美國提出要建立國際聯盟,企圖通過國際聯盟建立美國主導的新秩序。

可是1920年國際聯盟建立後,英國和法國卻成為主角,美國卻連大門都沒有進。所以一戰對英國來說有得有失,得比失多。

但是二戰就不同了,二戰美國出力最大,歐洲和亞洲戰場美軍演的都是重頭戲,無論是英國、蘇聯和中國都接受過美國的大量援助,英國成為可憐的配角。而且二戰之後,英國失去了海外殖民地,政治地位一落千丈,聯合國中美國成為老大。因此,英國對二戰的紀念熱情自然不會有紀念一戰的熱情高。

俄羅斯人看重二戰,英國人看重一戰,二者站的角度不同,聚焦的著力點就有偏差,表現出的態度就不一樣。

俄羅斯人有很明確「功臣心態」,我們為二戰付出這么大的犧牲,戰後的利益分配不能沒有我們。所以,盡管一戰俄羅斯人傷亡也是相當慘重,然而一戰宣傳的火候總是欠缺。

英國人在二戰里猶如「最佳配角」,但畢竟沒有「主角光環」,他們更懷念一戰里的戰場雄姿。 其實,對於大英帝國來說,一戰的意義更加非凡,有著值得懷念的重大價值。

大英帝國曾經何其輝煌,「日不落帝國」的土地上總會有陽光在照耀, 很多人會說一戰打殘這個龐大帝國,但是一戰又何曾不是把這個帝國推向最頂點呢?

一戰前夕的英國並不好過,經濟、政治等諸多方面都遇到瓶頸,就連本土的蘇格蘭、威爾士都在鬧事,前者要求自治、後者要求政教分離。一戰爆發,轉移英國內部的抗議情緒,隨之形成新的英國認同感。

一戰里的英國那是硬扛的漢子,跟德國、奧匈是打出一身的傷痛,成為最後的勝利者。而後期參戰的美國,耗費的錢財和贏得的影響力,都要小的多。在本質上,英國人認為自己是基於道義而戰,而不是出於利己。

一戰後的英國,帝國的規模達到最大,帝國的榮光還是耀眼。一戰摧毀好些大帝國,沙皇俄國倒台、奧匈帝國被分裂、德國陷入混亂…… 英國人分到奧斯曼帝國的不少領土,包括美索不達米亞、巴勒斯坦和外約旦,以及原來德國在東非和太平洋上的殖民地。

戰爭的勝利還加強大英帝國和自有殖民地的良性聯系,盡管戰爭增加雙方之間關系的變數,但是戰後初期的英國本土依然能夠操控各殖民地,像印度這樣獨立意識比較強的地區,英國人還是玩得游刃有餘。

此外,對於接下來的二戰爆發,英國人的認知是「一戰的繼續」,確實二戰的爆發跟一戰的戰後處理有著直接關系。這一點也可以從德國納粹的認知得出,他們認為「一場戰爭的失敗要靠另一場戰爭來改變」。

各種原委的疊加,導致英國人更加重視一戰,而不是二戰。 簡單來說,英國人更懷念一戰帶來的最後榮光,而不是二戰里辛苦跟班的角色,那時候打怪升級的已經是美國人。

這個問題不是問題。第一二戰發生在一戰之後,英國怎麼選擇重視誰?第二一戰是出於爭奪殖民地等特權分贓不均引發的戰爭,二戰則是正義,戰爭與生存的自衛戰爭,沒有可比性。非要選也只能是二戰更重要。

這個問題應當這樣問。英國一戰後喪失全球霸權地位為何要甚於二戰完結的程度。

現在我答一下。一戰英國及其協約各國同同盟國之間爆發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戰爭,上億人口捲入戰爭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打敗德國,奧匈帝國等傾其整個英聯邦的大量物資,國外資產等,最典型的就是,向美國購買大量武器彈葯,不僅外債被清除,還欠了美國不少。

戰後,又忙於恢復國內當時凋敝的經濟,在軍事裝備上逐漸放緩腳步,雖保有大量殖民地,但各地民族獨立運動使得英國疲於應付,且戰爭給殖民地帶來極大的負擔,殖民地相對於本土,本身就是累贅。

不巧的是,經濟危機在戰後十幾年內就爆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英國又遭重創,美國雖然在字面上也很慘,但原本已經超過英國的資本則因此繼續保留了下來。

轟炸機裝配

二戰英國的本土收到法西斯國家的轟炸,在戰後則不得不留更多的心思在本土,美國則在二戰一開始賣軍火大賺特賺,直到珍珠港事件發生,美國在軍火生產的刺激下不僅極佳的解決了 社會 福利疲於解決經濟危機的困難,還使得美國公民參與生產積累了不少全民財富,英國不一樣的是,自一戰開始國際地位下降,日不落帝國需要美國的軍火,不難理解,美國已經超越了英國已成既成事實。從此英國霸權地位難復。而二戰也加深了這一現象,綜合國力不夠怎能稱雄稱霸,經濟地位決定了一切,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等同於黃金,美元徹底代替了英鎊的地位。(戰後全球黃金儲備的四分之三在美國)

坦克生產裝配

英國的衰落始於一戰,並且表現出不可復興的跡象,二戰帶來的危機或影響只是時間問題,不管危機何時到來,英國的霸權都不能避免被美國取代。

補給等待運輸

二戰時期美國的生產能力是其他國家所不能比的,全球最強火力,後勤補給,更重要的是各反法西斯同盟國家都接受了美國大量的軍用物資,飛機,坦克,卡車不等。這也佐證了早在二戰結束時美國已經擁有了絕對的話語權了。

原因是他們最後刷存在感,另外英國在一戰中是擁有話語權,這是他們重視的原因,相反英國在二戰中他們是老二,老大是美蘇,也就是說老二有啥好紀念的。

一戰,雖然英軍有重大傷亡,但他們傷亡人精,卻在舊中國面前不值得一提,咱們舊 社會 在一戰中有兩千萬人員傷亡,絕對是一戰所有國家的總和,而英國在一戰死亡人數才一百萬人,英國重視一戰甚於二戰,目的是剌激某些大國?假裝貓哭耗子嗎?要知道一戰之前我國舊 社會 差點被八國聯軍瓜分了,而且還火燒圓明園,還犯下各種嚴重罪行,英國倒好,偏偏紀念一戰,他們是什麼意思?起碼14億分之一的我,至少這樣認為。

英國擔任霸權國的時間太長了,他們在全球都有殖民地,現在的英屬成國,也以前的英國殖民地,目前英國還不承認自己沒落,繼續勒緊褲腰帶來製造航母,抱著美國大腿來蹭熱度,還在亞洲和南美顛倒黑白。

英國軍隊在一戰中扮演重要角色,這一戰要是沒有英國還真是難打,雖然他們處沒落時期,但他們 科技 擁有一定的話語權,這就是英國保持不完全衰落的原因,二戰中各國都沒有雷達,英國倒好,破解了希特勒的密碼,讓其處於不敗之中,一戰時期的英國也是在航母方面領先全球,也就是說有戰略目光。

另外一戰中的英軍為了防止德國陣營的偷襲,提前部署戰壕陣法,說白了各國戰爭以戰壕為主要掩體,要知道英軍在掩體中生活很長時間,受盡折磨,也就是說日曬雨淋、蚊叮蟲咬、各種疾病傳染等,不單是身體受盡折磨,而且精神崩潰,這種情況下,英國已經記錄史冊,這就是英國重視一戰的其中之一原因。

結語:英國重視一戰,原因他們掌握語權,輕視二戰,是英國變成了老二,不值得一提。

Ⅱ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為什麼沒有被德國佔領

一個主要原因是在不列顛之戰中被英國人打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0年至1941年納粹德國對英國發動的大規模空戰——不列顛之戰。而這次戰爭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空戰,除了英、德兩國之外,包括同屬英聯邦的紐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愛爾蘭、牙買加、斯里蘭卡、南羅德西亞等國的空勤人員也投入英軍;許多被納粹德國佔領的國家的流亡政府,包括波蘭、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法國等撤至英國的空軍,也加入了保衛英國的行列;當時屬於中立的美國也有志願者組成了「飛鷹中隊」與英國並肩作戰。另一方面,同屬軸心國的義大利,則派出「空軍軍團」與德國空軍一起戰斗。戰爭在1941年10月12日以德國的失敗告終,由於損失過多的戰機和飛行員,又無法取得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優勢,更無法藉由空襲瓦解英國的地面和海軍戰力,德國不得不放棄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開始制定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資料參考網路網頁鏈接)

Ⅲ 公元前55年到公元410年,英國被羅馬佔領,卻從未被完全佔領,為什麼

英國被羅馬佔領期間,由於地理位置偏遠、氣候惡劣以及不斷的抵抗和反抗,羅馬人無法完全衡鎮掌控英國。此外,羅馬帝國內部的政治和經濟問題也使得羅馬無法投入足夠的資源褲派和士兵來鞏固對英國的統治。最終,在公元410年,羅馬撤軍離開了英國,結束了將近400年的佔領。


除了上述原因,導致羅馬無法完全佔領英國的其他因素還包括:

1. 抵抗和反抗:當時的不少英國人民是兇猛的部落戰士和海盜,他們採取了有效的游擊戰術,不斷襲擾羅馬軍隊。此外,一些地方的酋長也採取了聯合抗敵的方式來對抗羅馬。

2. 地形復雜:英國的地形復雜多樣,比如蘇格蘭高地、湖區等地地勢崎嶇,交通不便,使得羅馬軍隊很難佔領這些地方。

3. 氣候惡劣:咐純粗英國氣候潮濕多雨,經常刮大風,羅馬士兵很難適應這種環境,並且他們缺乏足夠的衣物和住所來適應這種氣候條件。

4. 經濟問題:隨著羅馬帝國內部的政治和經濟問題加劇,羅馬無法投入足夠的資源和士兵來鞏固對英國的統治,最終選擇撤軍離開。

Ⅳ 中國歷史上的王朝不斷更迭,為什麼英國王室一直沒有被推翻

"皇室"和"王室"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皇室,就是皇帝家族。西方帝制是從羅馬帝國屋大維開始的,之後的各種皇帝也追溯此源為正朔。


王室,就是國王的家族。國王一般是羅馬帝國崩潰後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的蠻族國家的首領。

17世紀時 英國通過《權利法案》國王的權力就被議會壓住了,到了一戰時 國王變成國家的吉祥物,民眾愛戴他 擁護他,但他早握喊就不是國家的統治者了。根本就沒有「統治」,怎麼「動搖統治」?

Ⅳ 二戰初期,德國戰勝法國 英國卻沒有淪陷的原因

因為有英吉利海峽。這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再者,英國的皇家艦隊很厲害,德國的陸軍雖然厲害,空軍也很強勢但是海軍缺少航母,海軍力量難以和英國打,如果硬要渡英吉利海峽,只有自取滅亡。這就是為什麼有「不列顛空戰」了德國想從空中力量打擊英國,還有,德國把兵力抽去一部分去防德蘇邊界了。還有去鞏固再法的駐軍,所以一時間是難以去征服英國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地理優勢。英吉利海峽的幫助

Ⅵ 英國自大航海時代以來似乎就沒輸過哪場戰爭,誰能分析一下原因

我覺得是英國人非常獨特戰爭素質 那種不冒進不退讓的風格和極強耐受性 我們可以看到英國是二戰中參戰時間最長取得戰果最多的盟國 從亞洲非洲到歐洲幾乎參加了所有能參加的戰斗 而且本土遭到大規模轟炸 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軍民損失居然是二戰主要參戰國中最少的 這是英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戰爭素質 這種素質是靠幾百年的不敗沉澱出來的 英國軍人很懂得在不做無謂的抵抗與做必要的犧牲中找到平衡點 這一點非常可貴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在這方面比英國做得更好
其次 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一點 英國有著世界上最好的中低層軍官素質 這決定了英軍這支部隊有很強的戰鬥力和素質 而且這是一種軟素質 並非從表面上可以一眼看出的 幾百年來都是如此
而樓主提到的站對邊的問題 我覺得也是源於英國人的一種品質 就是在政治上非常保守 英國在國際舞台上總是站在傳統的一邊 而傳統則一般意味著在表面上更接近正義而且傳統的力量總是要強過新生力量 不管是打敗拿破崙或者希特勒都可以看見有這一層意味在裡面
二戰中英國鬧的笑話很多 敦刻爾克大潰流 倫敦被夷為平地 號稱皇家海軍象徵的胡德號被人一炮秒殺 當美德用火箭筒的時候 英國人還在用黃油彈和彈簧槍打坦克 可以說英軍並沒有在戰場上建立如德國和日本般的威風 但是英國人的戰績和戰損比確實那樣的傑出 他們並不在乎這些表面的東西 他們追求勝利 數百年來不變的勝利

Ⅶ 二戰時,希特勒為何不先把英國打下來,反而去打比英國還強的蘇聯

在德國閃擊法國之後,英國的實力已經大大削弱,希特勒制定了進攻英國的海獅計劃,想要跨海去進攻英國。在法國戰敗的背景下,只要德國能夠完成海獅計劃的登陸行動,攻佔英國本土的難度並不是太大。然而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希特勒又停止了海獅計劃,調轉槍口發動了入侵蘇聯的戰爭。希特勒之所以放棄進攻英國,主要有以下三個重要原因。

第三個原因是德國和英國都是日耳曼人,都是資本主義國家,雙方的矛盾點並不多。希特勒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他認為日耳曼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而英國同樣也是日耳曼人,也屬於“最優秀”的民族。而且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同資本主義國家有嚴重的意識形態分歧,無論是出於民族主義,還是出於意識形態問題,德國都必須要打蘇聯。在對待英國的問題上,希特勒並不是一定要滅亡英國,只要英國承認德國的霸權,希特勒完全可以不打英國。

Ⅷ 為什麼二戰是德國未能使英國屈服拜託了各位 謝謝

一些網友所謂先西後東戰略,大概就是指先不打蘇聯,盡全力先解決英國的戰略.事實上德國對進攻英國的種種努力一直都在進行但都沒成功.而征服英國必須渡海,要有海空優勢和登陸作戰裝備. 德國空軍強大,但是因為戰術失誤,錯誤的把轟炸目標轉未城市,沒能打垮英國空軍.這樣很難獲得制空權. 德國空軍的損失也難以承受.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德國海軍不是英國海軍的對手.雖然開始時主力還出來和英國海軍打, 並且擊沉英國的先進戰列艦'胡德'號,但是最牛的俾斯麥號戰列艦被擊沉. 德國海軍主力戰艦就開始避戰, 而且被英國海軍封鎖出不來. 因此才有德軍的潛艇戰術,即打擊英國商船,封鎖英國並破壞戰爭潛力.潛艇戰和意在控制地中海的北非戰役, 突出體現了德國打擊英國的策略轉變. 因為渡海已經是不可能了, 空軍都沒有勝利. 而且當時XTL想渡海,將領認為瘋了, 連一隻登陸艦都沒有,拿什麼渡海? 海空軍沒優勢渡海就沒希望,是"讓德國優秀的陸軍軍人送死". 既然沒有渡海條件,轟炸又沒作用,因此認為對英國有效的戰法是封鎖, 那也就沒有必要繼續集中陸海空主力強行渡海征服英國. 而且即使想這樣竭盡全力拿下英國,在當時的情況也不允許. 因此蘇聯在東邊隨時可能趁火打劫. 我們不能認為蘇聯就不能先發制人,必須設身處地去看. 我舉些事實, 德國在1939年攻打波蘭,而幾乎同時蘇聯也從東邊打波蘭,雙方瓜分了波蘭. 1939年11月,蘇聯入侵芬蘭. 1940年德軍橫掃歐洲時此昌,蘇聯也沒閑著,拿下了波羅的海諸國, 並且奪取了位於黑海沿岸的羅馬尼亞比薩拉比亞省,將其邊境線拓展到普洛耶什蒂的主要油田附近,意思就是想奪取油田.德軍在打,蘇聯也在向西擴張,而且德軍兵力空虛的話,蘇聯還要得寸進尺,而且XTL難免擔心蘇聯會先踢自己的屁股.斯大林蘇聯絕對不是善類,會老老實實守著不動. 一旦在英國陷進帆扒頃去了,被蘇聯打過來就是災難.英國如果要亡國了,肯定要聯合美國和蘇聯,大家不會傻看著德國坐大.英國是島國,地方小又少資源,和日本差不多情況,英國又這么難打,還有造成被動的巨大風險,不如冒風險全力拚蘇聯這個大傢伙,奪取更多戰略價值.因此德國也不願意渡海,徹底征服英國,甚至在和英國的作戰中不願意下大本錢了. 當時德國的策略是對的,就是用潛艇封鎖,用少量部隊在地中海北非作戰. 總的來說就是不渡海死拼英國,用少許力量牽制. 而主力則轉向東線. 這里就有兩個選擇,一是保持現狀防禦蘇聯擴張,二是進攻.進攻蘇聯也受到一些將領的反對,但是XTL不想那樣耗下去,畢竟借橫掃歐洲之威他想先發制人. 無論那種策略,把主力放在東線都是必然.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敦刻爾克, XTL命令裝甲部隊停止進攻英法軍,使得聯軍撤退了30多萬人,這是個疑問,有很多猜測.目前的主流看法態陸是XTL想保存實力不死拼, 避免聯軍拚死抵抗和南線法軍兩面呼應. 讓部分敵人逃跑,可以用較好實力使法國盡快投降,事實即如此. 而且當時德軍在東線的兵力特別空虛,也使XTL想保存實力盡快解決法國然後東進對抗蘇聯. 德軍在西線損失輕微,才有了本錢進攻蘇聯.這就體現出XTL對蘇聯是十分顧忌的. 我認為所謂徹底打垮英國後再對抗(防禦或進攻)蘇聯,戰略上是不切實際的空想,是不可行的.而分歧應該在是防禦還是進攻蘇聯的問題.

Ⅸ 二戰期間為什麼德國始終過不了英吉利海峽打到英國去」

二戰期間為什麼德國始終過不了英吉利海峽打到英國去?」

1因為邱傑爾在出任英國首相以後,表達了自己戰爭到底的決心。且同年,英國開始全國總動員。
2不列顛空戰並未打垮英國的士氣,反而是英國公民熱情高漲。
3希特勒考慮登陸戰的第一天就會損失一萬人。(看諾曼底登陸也知道這種仗很難打)
4希特勒將戰爭重心轉移到了蘇聯。
5希特勒認為在消滅布爾什維克(蘇聯)後,德國可以輕松的打敗英國。(這種想法很瘋狂)
6德國海軍以潛艇海戰為主,力量弱,不具備大型登陸的能力。

二戰德國為什麼不用飛機奪取英吉利海峽制海權

德國想奪取的,但由於戰略錯誤,沒有消滅英國空軍,所以沒法控制制空權。

二戰德國誰都打不過的國家為什麼不敢跨越英吉利海峽,和英國艦隊作戰?

分析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看之前的幾個戰役,首先是不列顛空戰。不列顛空戰的失利才是真正的原因,早在之前德國就制定了海獅計劃,核心就是登陸英國,設置還改裝了一批3號坦克,但事與願違,不列顛空戰失利導致德國失去制空權,而德國認為制空權是基礎,在沒有制空權的基礎下,無法完成閃擊戰,所以被迫放棄了這個計劃。
後來在1944年晚期45年早期,德軍戰俘曾計劃集體越獄(當時他們被關押在英國,被關押在英國的囚犯接近10萬人)甚至希特勒也調集了軍隊准備在越獄後接應他們,然後控制英國全境,可惜這個計劃被一個德國囚犯泄密,越獄當天,盟軍加強了守備,調集了重兵,囚犯感到事情不對,這才結束了這件事,後來盟軍一直加強對戰俘的監管。這則事例源於《看世界》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查閱

拿破崙跟希特勒都未能跨越英吉利海峽打擊英國 英吉利海峽有那麼厲害嗎?

英吉利海峽還是比較麻煩的啦,就像我們的台灣海峽,中間隔了海,人家就很好防禦了,進攻方自然就多了很多麻煩。比方說渡海就增加了陸軍海軍方面的壓力,到了希特勒的時候,為了確保海軍和陸軍能夠渡海,制空權又成了問題。這是我的一點理解,不知道對不對~

二戰時期德軍為什麼沒有強度英吉利海峽佔領整個英國

德軍並不是不想佔領英國,關鍵是沒有那個實力,僅僅空中轟炸倫敦就已經感到力不從心了。

英吉利海峽在法國稱為什麼?

拉芒什海峽

拉芒什海峽(英語:English Channel,法文:la Manche,布列塔尼語:Mor Breizh,威爾士語:Mor Udd

閱讀全文

與英國為什麼沒有被打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移動無卡如何收發短消息 瀏覽:128
印度彩寶為什麼好多用銀鑲嵌 瀏覽:777
現在往伊朗出口貨物怎麼樣 瀏覽:45
印度葯進口中國有哪些 瀏覽:313
越南翻譯中文哪個好 瀏覽:198
英國所有殖民地有多少平方公里 瀏覽:713
英國的整體形式英文怎麼讀 瀏覽:32
中國現在的印度怎麼樣 瀏覽:631
中國水都是哪個省 瀏覽:242
印尼使用什麼新冠疫苗 瀏覽:68
美國與伊朗到底有什麼矛盾 瀏覽:851
在越南去哪裡旅遊最便宜 瀏覽:979
女士去印尼穿什麼衣服 瀏覽:964
英國阿特金斯在中國有什麼項目 瀏覽:259
去伊朗打工現在怎麼樣 瀏覽:818
印尼人吃什麼東西 瀏覽:195
義大利語br什麼意思 瀏覽:382
印尼龍河發生了什麼 瀏覽:768
中國的無煙煤的產地有哪些 瀏覽:209
越南阮文紹死時多少歲 瀏覽: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