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國經濟的發展史
英國經濟
二戰後英國經濟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1)戰後50-60年代平穩發展時期。
其主要特點是經濟緩慢而持續增長,失業率低,物質豐富,人民消費水平不斷增長。
(2)70年代經濟滯脹。
在70年代,英國在所有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始終保持最低經濟增長率,最高的通貨膨脹率,和最高的貿易赤字紀錄。
(3)80年代經濟復甦。
一個顯著特點是時間長,復甦持續了7年。
另一個特點是國際收支大大盈餘, *** 金融地位最高。
撒切爾 *** 運用宏觀經濟政策和微觀經濟政策,採取許多措施提高經濟效益。
宏觀經濟政策直接針對降低通貨膨脹率和維持物價穩定。
微觀經濟政策旨在通過鼓勵實業,效率和靈活性共同努力提高市場競爭力。
英國煤礦被稱為"生病"工業的原因。
如今的英國煤礦業衰退,從而導致礦工、煤礦的數量和總產量都大大下降。
煤工業衰退的原因包括:老煤礦的枯竭,昂貴的提煉費用,破舊的設備,極少的投資,由於進口更干凈、更便宜、更高效的燃料導致的需求下降等等。
英國的石油和天然氣
在1965年及1970年在北海發現天然氣和石油。
今天英國的石油不僅能自給自足,還有盈餘供出口。
交通和家庭供熱系統主要依靠石油,因為大部分農業的高度機械化,食品供應也靠石油。
如今英國鋼鐵工業的主要問題。
英國鋼鐵工業衰退的原因如下:
當地貯備枯竭;
他們生產焦炭的老式爐不能提取有價值的副產品,
高爐、鋼鐵衡搭輪廠和軋鋼廠經常分開,導致不如更緊湊的企業出效益;
希望能幫枝螞到你追問
可以用咐信一顆大樹來表示嗎
『貳』 英國是怎樣崛起的
英國迅速的崛起 一:十五世紀末,新航路開辟後,英國利用大西洋航路中心的有利條件,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倫敦,利物浦等) 二:英國推行「重商主義」政策,鼓勵出口,支持工商業者參與貿易競爭,佔領殖民地 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圈地運動推動了城市的繁榮和貿易的發展) 四: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加速了發展 五:注重發展海軍,三次英荷戰爭打敗了「海上馬車夫」荷蘭,奪得了海上霸權地位 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The Instrial Revolution ),又稱產業革命,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是以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後來又空擴充到其他行業。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765年,珍妮紡紗機的出現,標志著工業革命在英國乃至世界的爆發。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傳播到英格蘭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後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
『叄』 英國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崛起的原因條件和過程
當我們把我們的話題界定在」大國崛起」的這個范圍上的時候,關於這個話題的兩個爭論立刻就會出現:什麼是大國以及崛起的真正的本質是什麼.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構成了本文探討英國崛起的因素的前提.一、大國崛起的一般性假設1、權力是衡量大國的最重要的標志。對於這個假設我們還需要界定什麼是權力。在國際關系中關於權力的爭論是可以追述很久遠的,首先是現實主義者把權力傾向於軍事力量,新自由制度主義者則認為權力是一個行為體促使其他行為體做他原本不會做的事的能力,特別是新自由制度主義者的代表人物羅伯特.基歐漢和約瑟夫.奈在他們和合著《權力和相互依賴》中明確表達了這樣的觀點。筆者認為權力傾向於我們現在所說的「綜合國力」即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所擁有的全部實力和外部的影響力的總和。2、一個國家外部的崛起實質上是它內部力量的一個外延。崛起是指一個國家持續性的獲得地區性或者是全球性的霸權和影響力。如果一個國家沒有自己內部的力量那麼它在世界的舞台上肯定是沒有影響力的,也就談不上崛起。比如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個國家的崛起的過程,金和銀像水一樣的流入最後又像水一樣的流出,國內沒有什麼像樣的產業。這樣的國家的崛起肯定是有特定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歷史機遇,這樣國家即使是崛起了那麼它的崛起也肯定是不持續的。3、最後,筆者認為是一個國家內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外交政策是一個國家崛起的關鍵的因素。沒有一個合理的外交政策就不會是國內的各種力量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應有的作用,也不會使國際形勢促進國內的發展。比如,中國的閉關鎖國的外交政策和中國近代的屈辱有著密切的聯系;二戰前期,各國的綏靖政策對二戰的爆發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外交政策的不恰當不合理會是一個國家喪失重要的發展時機,有的時候甚至會造成國家和民族的災難。二、關於英國崛起的分析(一)英國崛起的國內因素的分析既然我們認為一個國家外部的崛起實質上是內部力量的一個外延,那麼我們首先就要從其內部探討其崛起的因素.1、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關於英國的地理位置在美國的軍事學家、海權論的代表人物馬漢《海權論》中寫的特別的確切:如果一個國家處於這樣一個地理位置,即用不著被迫在陸地上奮起自衛,也不會被引誘在陸地上領土擴張,那麼由於其面向大海的單一性,相對於四周是陸地的國家就具有了一種優勢,英國相對於法國和荷蘭就具有這種優勢。英國由於距離歐洲大陸不進不遠,可以避免歐洲大陸的紛爭自由的進行國內的發展,可以自由的進出公海,又有力的控制著一條重要的交通運輸通道----英吉利海峽,種種優勢使得英國的地理位置獨一無二。2、穩定的政治環境。英國穩定的政治環境可以使英國保持國內政策的連續性,可是實現國家的長遠的發展戰略,而不至於使國家的政策隨著政治動盪的環境朝令夕改。英國最早確定了憲政制度,1688年光榮革命後確立的君主立憲制度被稱為「議會之母」,政治制度的確立和穩定為國內的發展保駕護航。除此以外,英國具有島國的特性,推行漸進、連續的政策,注重慣例和傳統,形成了一部不成為的憲法。正是這些特性使得英國避免了法國大革命那樣激進的變革。3.國內積累、重商主義、殖民地。英國從一個小小的島國最後發展成一個日不落帝國,其實是它內部力量的一個外延的過程。英國在18世紀60年代完成了工業革命,國內積累了大量的工業產品,同時由於英國國土的面積狹小,資源短缺,迫切需要廉價的原料產地和廣闊的商品市場——殖民地。但是英國的殖民地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地有很大的不同,英國經濟的發展觀念很快的由貨幣平衡論發展為貿易平衡論,由赤裸裸的掠奪金銀轉變為通過貿易交換商品來獲取經濟增長。於是英國對外擴張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通商,開放殖民地國家的市場,與英國可以進行自由貿易。(二)英國崛起的外部因素及其外交政策的分析.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真正偉大的民族決不屑在國際舞台上扮演一個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在國際舞台上扮演一個頭等角色,而一定是一個獨一無二的角色.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英國在國際舞台上的獨一無二的因素。離岸平衡手的角色。馬漢在其代表作《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中這樣寫到:「英國的主宰地位主要是因為由於它能作為爭執中的第三方,作為一個平衡器起到一個決定因素的作用,英國之所有具有這樣的能力是因為島國的位置大大加強了它的防衛能力,使之集中精力發展工商業,避免戰爭的滋擾。」這與國際關系理論中進攻性現實主義米爾斯海默在其代表作《大國政治的悲劇》中的觀點不謀而合:英國和美國在國際關系中都扮演了一個「離岸平衡手」的角兒。大陸均勢的外交政策。英國史學家塔斯布斯說過這樣一句話:歐洲不論上演什麼悲喜劇,均勢是永遠的鑰匙。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主要表現為通過維持和左右兩個實力大致相當的集團互相制約和抗衡,避免歐洲陷於任何一個大國或國家集團的支配和控制下。在局勢相對穩定或不明朗的情況下,英國對歐洲事務盡量保持「超脫」態度,在均勢遭到破壞或受到嚴重的威脅時,給與抗衡者以支援。歷史上的路易十四、拿破崙法國挑戰過均勢,歷史上的威廉德國、希特勒挑戰過歐洲的霸權但是無一例外都失敗了,很大程度上就是英國大陸均勢政策。三、英國崛起的歷史追述16世紀的爭霸。1500年左右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兩個小國揭開世界近代史的大幕,整個世界開始連為一體,各大洲也開始打破了相對隔絕的狀態。1580年西班牙用武力兼並了葡萄牙,繼承了葡萄牙的海外產業和殖民地,短暫的處於獨霸世界海洋的巔峰。英國自知與西班牙力量懸殊,直接與其進行軍事對抗無異於螳臂當車,於是鼓勵民間的力量劫掠西班牙的航船,其中比較有名的海盜有霍金斯、德雷克等。另一方面利用歐洲大陸上的國家與西班牙作對,比如支持尼德蘭反抗西班牙的殖民統治,支持法國的胡格諾教派反抗西班牙庇護的法國天主教,在比如在歐洲比較有名的三十年戰爭中,英國讓自己盡量直接出兵介入戰爭中去,同時也支持法國反對西班牙加入的哈布斯堡王朝。17世紀的爭霸。隨著西班牙的衰落,被稱為「海上馬車夫」的荷蘭漸漸地崛起了。英國對付荷蘭主要是通過三次英荷戰爭實現的。第一次英荷戰爭(1652—1654)主要是英國頒布了《航海條例》規定:凡是運往英國及其殖民地的商品都要使用英國的船隻或者是商品生產國的船隻。第三次英荷戰爭,起因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企圖兼並荷蘭,英國於是聯合法國對抗荷蘭。英國主要是在海上攻擊荷蘭,而法國主要是在陸地上進攻荷蘭,後來英國由於國會削減戰爭的經費於是與荷蘭單獨的媾和,並且簽訂了《威斯敏斯特和約》,於是英法同盟關系破裂。法國與荷蘭還進行了很長時間的戰爭,英國這在一旁袖手旁觀。18世紀的爭霸。18世紀主要是英法兩國的較量,隨著法國的崛起,英國同樣聯合了歐洲大陸上的國家制衡法國。1702年到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英國聯合奧地利、普魯士加入到反法同盟當中去。在1756年到1763年的,英法七年戰爭中英國同樣利用普魯士與法國對陣。到後來隨著法國大革命的結束,拿破崙開始了對外的擴張,英國積極地組織了歐洲大陸上的其他國家組成七次反法同盟,遏製法國。戰爭結束後,歐洲各國簽訂了有名的《維也納和約》,確立了大陸均勢。可以說,戰爭了法國之後,英國牢牢地掌握住了海洋霸權,並且稱霸了一個多世紀。不管我們從那裡角度來看英國爭霸的歷史,其中有一點是很明確的英國不斷變換著同盟的夥伴和競爭對手,歐洲大陸上的弱小的國家永遠是自己聯合的對象,而那些試圖挑戰歐洲霸權的國家則是自己制衡的對象。也就是那句老話: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肆』 在18、19世紀後期,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飛速發展,其中發展最快的是哪兩個國家
18世紀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這個時間禪鎮段發展最快的應該是歐洲肢陵的英國和法國
到了19世紀後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了,這個時候發展賀飢粗最快的是美國和德國,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和法國的發展速度相對落後了。
『伍』 18世紀英國工業化迅速發展的原因和對英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原因:(18世紀60年代)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 海外貿易、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積累了大量資本圈地運動的進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僱傭勞動力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生產技術 18世紀中葉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日不落帝國」,國外市場急劇擴大了.
影響:第一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促使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與廣泛建立;2、使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3、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了城市化進程;4、使世界格局發生變化 :東方從屬於西方5、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殖民侵略進入以商品輸出為主時期 1、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近代工業產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3、 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
『陸』 歷史19世紀英國城市化發展快的原因
一、工業革命促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城市化是指人口居住地灶兄鉛的變動,即由農村居民變成城市居民,是由工業化引起的人口遷徙城市,是由工業「聚集效益」引起的人口集中過程。
恩格斯關於工業革命和城市化,有這么一段經典論述:「大工業企業需要許多工人在一個建築物裡面共同勞動,這些工人必須住在近處,甚至在不大的工廠近旁,他們也會形成一個完整的村鎮。
他們都有一定的需要,為了滿足這些需要,還須有其他的人,於是手工業者、裁縫、鞋匠、麵包師、泥瓦匠、木匠都搬到這里來了。
……於是村鎮就變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變成大城市。
城市愈大,搬到裡面的就愈有利……這就決定了大工廠城市驚人迅速地成長。
」他形象化說明城市化進程,其中人口的增加是重要因素。
(一)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工業革命前的英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
農村是國家的基礎,也是權力和經濟的重心。
城市僅是包圍於農村之中的小島,附庸於農村。
那時,中央 *** 雖然設在倫敦,但貴族的統治根基在農村,他們從自己的鄉村住宅中號令四鄰,多數貴族只是在上院開會時偶爾到倫敦小住。
工業革命徹底改變了這一種情況。
工業革命中新使用的機器、先進的管理方法和科學技術傳入農村,促進了農業的現代化,使得英國能以較少的農業人口完成以前的耕種,出現了大量剩餘勞動力。
另外,村鎮的工廠規模不斷擴大,需要集中生產。
如果該村鎮滿足不了集中生產的要求,工廠就得遷移。
這樣,一部分工業城鎮衰落了,而另一部分則更快地發展起來,並進而形成較大的工業中心和較大的城市。
於是,勞動力也跟著轉移和集中。
19世紀五六十塵讓年代以後工業集中趨勢日益顯著,農業農村、工業城市的經濟結構已經確定下來,剩餘勞動力更是大量轉移到城市。
另外,城市生活方式開始在農村普及,城市中形成的新思想和新觀念也在農村中傳播,特別是城市高度發達的物資文明與農村傳統文明的強烈反差,更是震撼了人們心靈。
處於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轉隱好變中的人們不再堅守著傳統的價值觀念,渴望著變化;特別是年輕一代,他們離開了祖祖輩輩生活的鄉村,成群結隊到達城市中去。
農業發展所剩下的大量剩餘勞動力湧入城市,為城市的興起和發展補充了新的血液。
(二)有較多的外國移民
英國開始工業革命後,就業機會較多。
在「向外吸引勞動力」的政策支持下,英國外來移民也逐漸增多,大量湧向城市,促進了英國城市化。
剛開始,英國大城市吸引的外來移民主要是愛爾蘭人。
19世紀30年代曼徹斯特有20%的人口是愛蘭人;在格拉斯哥的20萬人中,也有3.55萬人是來自愛爾蘭的。
到了1860年,城市化程度提高,來自全世界的人才湧入英國的城市,有德國人、瑞士人、法國人、希臘人和猶太人等,他們一般前往城市,特別是倫敦等大城市。
這些人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熟練的工作經驗,帶動了英國的城市化。
外來移民大量進入城市,導致城市人口不斷膨脹:大約在1800年,大不列顛只有一個大城市,那就是倫敦,僅有100萬人口;到1850年倫敦人口就增加到236.3萬,其餘城市也陸續發展起來。
1851年,英國的城市人口已經佔全國人口的52%,而1870年,英國城市人口比例上升到65.2%,1890年又上升到74.9%,1910年更達78.9%,從而成為高度城市化的國家。
二、 工業革命的發展為城市化提供了前提條件
工業革命的迅速發展,要求社會方方面面都滿足它的發展,從而工業革命為城市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資技術基礎和其他必須的條件,推動了城市化;同時,城市化又與工業革命密切聯系、並行發展。
首先,工業的發展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環境。
比如說需要有適宜的地理條件,靠近較大的江河湖泊,有方便的港口;或者處於鐵路及交通干線交匯處,便於原料產品的運輸和交換。
或者說,地形地質條件較好,能建造大型工廠而且有發展餘地。
在交通還沒有發展完善時最好有可供開發利用的礦產或者其他重要的自然資源。
有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工廠很快就會向這些地區集中形成城市,有的城市則因為興建了大規模工業而更好發展,形成了大城市。
其次,隨著工業的發展,生產專門化程度提高,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要求企業間協作更加趨緊密化。
為了更大程度地獲取利潤,協作企業一般會以距離近、聯系便利、運費低廉等要求來降低成本、增加盈利、提高競爭力。
這無形中促進了城市的發展。
隨著采礦業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鋼鐵、冶金、機械製造、石油化工、建材、紡織特別是重化工業的建造,企業的規模空前擴大。
一些工廠的工人就有成千上萬人,廠房佔地面積也是以前小作坊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這樣本身就是一個小城市了。
而在工業革命中,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產品出現了多層次的深加工,具有系列化、多樣化、規模化等特徵;特別是主導產品帶動了前後關聯企業的發展,更是使得同類或相關工業集中在一起,形成了新的工業城市,原有的城市規模也跟著日益擴大。
再次,工業革命中涌現了一大批採用機器大生產的工廠,當這些大工廠發展到了一定程度時,就要求「後勤上」擁有統一的公共基礎設施。
這些公共基礎設施不同於工業革命前,而是以節省土地、節約資源、降低成本費用,提高經濟效益,保證工業的正常運轉和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前提,要達到這些標准就要求有一個質量相當高的公共設施,即城市。
伴隨著技術和醫學上的進步,以前曾經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漸漸不再可怕;城市生活變得舒適、愜意,比之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這些進步中較重要的包括:充分供應潔凈的水,改善集中式排水系統和垃圾處理系統,保證充足的糧食供應以及預防和控制疾病。
」 這些,都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巨大的社會變化,因為居住在城市意味著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在工業的作用下,城市功能擴大,集中了生產、服務、居住、消費等。
正如恩格斯對倫敦的評價一樣:「這樣的城市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東西,這種大規模的集中,250萬人聚集在一個地方,使這250萬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
三、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產業結構
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產業結構,有利於城市體系的形成。
工業革命前的英國,農業是社會最重要的產業,也幾乎是唯一的產業。
工業革命後,產業結構改變了。
工業革命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同時有利於市場的擴大和集中。
工業生產是為了滿足社會需要、面向市場開放的商品生產,不帶有自給性,推動了商品交換的發展。
商品交換的頻繁使得城市的存在具有了意義。
同時,工業生產是一種高度專業化的生產,工人必須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任務,在巨大的工作壓力下,人們渴望放鬆,在城市裡就出現了服務業,也即我們現在常說的第三產業。
據統計,1801年,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是32%、23%和45%,而到了1841年則變成了22%、34%和44%。
工業革命帶動的第二、三產業的發展,為英國城市化提供了強有力的 *** 因素。
這樣,剩餘勞動力就越來越多地流向服務業,城市也就逐漸具有了吸取大量勞動力的能力,具備了能提供充足能源和必要的生產資料、產品銷售市場和服務設施的能力。
「經濟發展最重要的伴隨現象……是勞動人口從農業到製造業,再從製造業到商業和服務業的活動」. 工業的聚集經濟效益使製造業及其他服務業集中到了城市,間接上又使城市成為「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中心。
」 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城市集中了市場、金融機構、公用設施和文化教育機構,便於獲取原料和勞動力,能就地銷售產品,商業信息靈通,相關企業鄰近,有利於實現生產的協作和專業化,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益。
這樣,第三產業在城市中就興旺發達起來,推動了城市化進程。
四工業革命促使新城市的興起
新興城市的興起和發展是英國工業革命中的一面旗幟,也是英國城市化的體現。
工業革命改變了傳統的城市分布格局,出現了一大批新興工業城市。
機器的廣泛應用,使得工廠規模擴大,同時也使得城鎮的范圍擴大,漸漸發展為大城市。
用M·W·蘇思在書中的話說是:「有些完全是新興的城鎮出現了,它們起初是一些小村莊,但很快就擴大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城市。」
格拉斯哥在18世紀末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城鎮,但到了1831年已經是一個20萬人的大城市了,靠得就是擁有60多條汽船和107家紡織廠。
伯明翰, 16世紀時還是一個小村鎮,人口也不到500人。
工業革命一開始,興建了鐵工業區的伯明翰,成為英國最大的生產中心。
1760年,在伯明翰年總值約60萬英鎊的鐵工業品中,大約就有50萬英鎊的產品是提供出口之用;1801年人口一下子增至7.4萬人,並保持快速的增長趨勢。
在工業化的帶動下,伯明翰依靠著自己的鋼鐵工業,超過了曼徹斯特和利物浦,成為英國第二大城市。
英國工業革命中,棉紡織業發展迅猛,不少小城鎮就是乘著工業革命的東風發展起來的。
比如曼徹斯特就是英國近代城市化的典型。
曼徹斯特因為天時地利,1835年就聚集了英國棉紡織工業80%的工人,1840年更是增加至85%。
工業的發展促進了當地人口的增加,曼徹斯特人口也從1801年的7.5萬增加到1871年的35.1萬,幾十年中就增加了好幾倍.就這樣,成為了新興的城市,在今天還有影響。
工業革命以前,以倫敦為中心的東南部是工業集中的地區,毛紡織業集中在東英格蘭、英國的東南部和西約克夏;冶金業和金屬加工業主要集中在伯明翰、南威爾士、舍菲爾德和東北威爾士。
工業革命使生產力水平迅速發展,當生產力水平達到一定高度時,會促使市場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
有豐富自然資源的英國西北部就得以開發,並出現了一批新城市,英國經濟重心向西北部轉移。
索爾福德、博爾頓、貝里、普雷斯頓、奧爾德姆等棉紡織工業迅速興起。
工業革命以後,英格蘭中部,西北部由於紡織業和煤鐵業的發展,紡織廠、煤礦、煉鐵廠及其它製造業需要勞動力。
南部人口北移,蘇格蘭和愛爾蘭人也湧向北部工礦區。
自1810年至1871年的70年間,英國總人口增長了1.54倍,而西北部工業區增長了2.58倍。
在西南部的非工業集中區,人口增長不到一倍。
伯明翰的人口從「1801年的73000人增加到1844年的20萬人,而舍菲爾德的人口從1801年的46000人增加到1844年的11萬人。
我們再從整體上看英國人口的增長情況,就不難發現工業革命後半個世紀甚至更久的時間,英國的人口主要是增加在新興工業城市上:1801年就比1750年增加了274%。
而原先「郡級城市」人口增長最緩慢,僅僅增加了18%,低於整個英格蘭的人口增長水平。
英國的一些傳統老城因為與工業革命疏遠而發展緩慢,東部和西部的一些工業村鎮有的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如:諾里奇、約克和埃克塞特的人口數量在17世紀的時候分別佔全國第二、第三和第六位,到1801年就降到了第八、第十七和第十五位。
[14]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工業革命與城市化的緊密關系,而新興城市的出現的確是英國城市化的一大特徵;沒有與工業革命結合的工業和城市就衰落下來。
五、交通事業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發展
英國工業革命對城市化的影響還在於,發生了交通運輸業革命。
在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過程中,運輸業的蓬勃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鐵路、公路、水路把繁華的都市與荒僻的村莊聯系起來。
在英國,「狹窄的鐵路跨過像綠色海洋一樣的鄉間」,「把沿途裝進他們自己火車里的英國人民」,「拋進城門口越來越稠密的人群之中」。
[15]
1825年,英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條鐵路。
在1836年,英國修建了25條新鐵路,總里程到達1600多公里,到1855年達12960公里,內陸鐵路運輸網逐漸形成。
在19世紀50年代,英格蘭的大中城市都通了火車,大部分地方離火車站的距離已在10英里以內。
在運河的開鑿方面,自從1761年開鑿了從沃斯利到曼徹斯特的第一條運河以後,到1842年,英國已修建了3960公里的人工運河,曼徹斯特、伯明翰成了著名的運河樞紐。
因此,有人評價說「在幾乎不到30年的時間,整個大不列顛的地面上都開了四通八達的航路」。
[16] 汽車、運河、汽船、公路、鐵路等把英國的內陸城市和沿海城市連成一片,大大促進了商品流通和人口流動,同時帶動了許多相關的商貿服務業的發展:建築業、郵政業、商業服務、金融業等。
交通運輸方面的發展,加強了城鄉之間的聯系,並促進了一些處在交通樞紐上的城鎮發展。
古爾原來只是一個小小的村莊,運河開鑿和鐵路修建不到20年,古爾就發展成為一個城市。
鐵路樞紐斯福登、達林頓、紐克魯等也是藉助交通事業上的發展而興起的。
交通發展了,人們交往也方便了,一些相鄰的城市逐漸聯結,匯聚為大城市或者大城市地區。
倫敦就吞並了附近的威斯敏斯、索斯沃克、烏利奇等,成為一個更大規模的城市。
而紐卡斯爾、雅諾、南舍菲爾德等慢慢發展成為一個大的城市復合體。
19世紀末,英國出現了郊區城市化趨勢。
郊區化的主要表現是大城市人口從城市中心外移,這一趨勢主要表現為倫敦上院中心區和附近地區。
在1801-1851年間,倫敦商業中心區人口非常穩定,一直保持在13萬居民左右,人口密度很大,平均每英畝人口超過1000人,有些地區達到近2000人。
[17]在19世紀後半期,由於交通和商業向城市外圍地區擴展,倫敦商業中心區急劇衰落,中心區1881年人口有5萬,到了1901年就變為2.7萬。
而郊區人口卻慢慢在增長:1861年倫敦外圍市郊人口有41.4萬,1891年為140.5萬,1901年就達204.5萬人。
[18]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評價工業革命對城市化的推動作用時,認為有2次大轉變:「第一次轉變導致農村向城市遷移,造成集中的大城市;第二次轉變表現為大城市人口分散,作為大都市不景氣的解決辦法。
」交通事業發展了,大城市的居民才有條件選擇白天在城市裡面工作,夜晚和假期就到郊區去。
總之,是工業革命推動了交通事業的發展,交通事業的發展又引起了郊區城市化。
綜上所述,第一次工業革命為英國城市化提供了所必需的社會經濟條件,推動了英國城市化的基本進程,同時也是城市化的深刻根源。
英國城市化與工業化相伴隨的成長過程形成了自己的特徵。
如果說,工業化是英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那工業革命就是先聲,而城市化就是工業革命和工業化的客觀需要和必然結果。
沒有第一次工業革命,就不可能有英國城市化的率先進行。
追問
看不到你的答案
追答城市化是指人口居住地的變動,即由農村居民變成城市居民,是由工業化引起的人口遷徙城市,是由工業「聚集效益」引起的人口集中過程。
新興城市的興起和發展是英國工業革命中的一面旗幟,也是英國城市化的體現。
工業革命改變了傳統的城市分布格局,出現了一大批新興工業城市。
機器的廣泛應用,使得工廠規模擴大,同時也使得城鎮的范圍擴大,漸漸發展為大城市。
用M·W·蘇思在書中的話說是:「有些完全是新興的城鎮出現了,它們起初是一些小村莊,但很快就擴大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城市。」
『柒』 1870一1913年英國和美國工業發展較快的原因
1864年第喚明一次鴉片戰爭,接下來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英國卻已經率先在18世紀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經濟達到空前的強盛,美國也一樣,已悉知經完成了獨立戰爭,在華盛頓領導下完成了第一部較完全的憲法,又經過南北戰爭後全國統一!而且兩個國家實力強盛了,就開始繁殖殖民地,販賣黑奴作為廉價勞動力,在國力強盛,國家穩定,勞動力充足和陸告,大部分國民生活安定願意配合國家,導致資本主義越發的蓬勃發展
『捌』 倫敦是如何崛起的呢我是指英國為什麼能夠在1500年左右開始發展的那麼迅速
由於哥倫布等人開辟了新航路,並進行殖民掠奪,加速了英國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
統治者(都DU王朝)鼓勵工商業的發展。
另外歐洲大陸戰亂不斷,大量人才流入處在歐洲邊緣的大不列顛。
文藝復興方面的作用。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開始掌握世界霸權和海上霸權。
因此,英國真正崛起於16世紀末期。
『玖』 英國什麼時候開始強大的
英國崛起歷程的起點應該籠統地歸至伊麗莎白一世時代,伊麗莎白一世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而且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富有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涌現出了諸如莎士比亞、弗朗西斯·培根這樣的著名人物。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間開始確立。她的統治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伊麗莎白時期」,亦稱為「黃金時代」。在該時期,英國已經出現近代代議制政府的雛形,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並迅速發展,人本主義思想開始深入英國民眾內心,近代海軍也已經開始建立起來,同時,對外貿易和殖民擴張已然開啟,這一系列影響英國崛起的因素都已經出現或凸顯。
當然,英國最後崛起的標志事件是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但伊麗莎白時代卻為英國崛起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沒有早期的契約精神和伊麗莎白的努力,英國在走上強國之路上不知道還要走多遠。
(參考)英國強盛發展應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中期和崛起完成:
第一個時期,從伊麗莎白女皇登基執政到光榮革命結束。英國開始從事海上殖民活動,並且打敗先後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和荷蘭的海軍,從此英國的海上力量崛起,成為歐洲之首。光榮革命後,英國正式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
第二個時期,從光榮革命結束到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這期間,英國成功吞並了蘇格蘭,並且在英法七年戰爭中取得勝利。這為英國日後的高速發展奠定了穩定的國內政治環境和廣闊的殖民地空間的基礎。
第三個時期,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十九世紀末。伴隨第一次工業革命而來的不僅僅是豐富的原材料、廣闊的國內外市場和日新月異的科技,還有思想上的偉大成就——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的發表。他的思想,是自由資本主義的第一聲號角聲。是英國國庫日益充盈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蒸汽動力的推廣。這主要應歸功於瓦特,是他改造了蒸汽機,使蒸汽的使用從煤礦中解放出來。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盡管英國不再是世界舞台上的主角,但這絲毫未影響它日益鞏固的霸主地位。可以說,維多利亞女皇見證了英國在落日前最後也是最燦爛的時光。維多利亞時代是每一個英國人都難以忘卻的流金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