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著名的裝置藝術家
當代裝置藝術家-慶慶
1953 出生於北京
1972-80 中國傳統醫學專業,北京
1980-86 外國語言文學(英德)專業,北京,奧地利維也納
1983 遷居奧地利,維也納
1994 開始裝置藝術創作,職業自由藝術家
1998 移居回國,北京,職業自由藝術家
個展
1995 慶慶軟雕塑作品展,北京世紀藝苑
1996 慶慶"頭"的雕塑展,維也納前衛工作室
裝置作品"家"首次展出於奧地利現代藝術博物院
1997 慶慶燈光裝置藝術展,奧地利維也納亞非學院
裝置作品 城市之光 -"欲" 北京工作室開放展
"城市之光"大型燈光裝置展,北京賽特購物中心
1998 "城市之光"慶慶裝置作品展,維也納Wort und Bild畫廊
1999 Nomadin der Seele,(流動的靈魂)個展,維也納 AAI- Galerie- Karl Strobe畫廊
慶慶綜合材料新作品展,北京紅門畫廊
2000 慶慶綜合材料新作品展,中國當代畫廊,英國倫敦
2002 「慶慶回來了!」慶慶新作品展,北京紅門畫廊
2003 慶慶裝置作品展,今日美術館
2004 《性。物。物。性——盒中物》,大山子藝術區
2005 慶慶裝置作品展,東京畫廊,日本
2006 「798的海市蜃樓---神秘的光」慶慶裝置作品展, 北京大山子藝術區大窯爐展場聯展
1996 點與線,書法與裝置雙人展,維也納Atrium ed Art畫廊
1997 直覺,體驗,觀念,三人裝置展,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畫廊
der Gross Hallamasch,維也納SUR畫廊
青邁國際裝置藝術節,泰國青邁
1998 偏執,中國當代藝術展,源爛北京
維也納森林紡織品藝術節,獲二等獎,奧地利下奧州
活著,中國當代藝術展,北京雲峰畫院
1999 第二屆國際婦女藝術交流展,泰國曼谷Saranrom公園
2000 世界博覽會,德國漢諾威
2001 90年代中國前衛藝術家資料展,日本福崗美術館
"現象藝術展",北京,凡·畫廊
非亞克國際比賽藝術博覽會, 法國, 巴黎
「煲」,中國當代藝術大展,Kunstnernes Hus, 挪威
2002 東亞婦女藝術節,韓國, 漢城
芝加哥國際藝術博覽會, 美國,芝加哥
2002 中國藝術博覽會2002,北京
2003 「前景廣闊的三十年」,科學與藝術博覽,中華世紀壇
「金色收獲」,中國當代藝術大展,Zagreb,克羅埃西亞
從洛桑到北京——2002年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獲優秀獎)
2003 《聽女人講男人的故事》,四川重慶
2004 《她們——十名女藝術家聯展》,北京季節畫廊
《夢想。困惑。現代女性特質》女性藝術家作品展,中國婦女活動中心
《貓知道》陳慶慶、袁耀敏作品展,北京紫禁軒畫廊
中法藝術家作品巡迴展
<< 民主萬歲>>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聯展, 美國,紐約
2005 << 語言的閣樓>> 女性前衛藝術節術的8個案例, 北京,四分之三畫廊山讓
<< 透明的盒子 >>-有限空間的無限延伸
當代藝術家作品聯展,建外SOHO.
2005 << 無題>>, 平搖國際攝影節, 山西省平搖
<< 理想的書 >>,中國愛爾蘭當代攝影作品展
上海,藝術景畫廊
<<漢字世紀>>, 大型漢字裝置展, 北京世紀壇
<<情劫 >>, 北京,大山雹唯漏子藝術區,仁藝術中心
<<一界兩端 >>,當代試驗藝術中的設計呈現,深圳,何香凝美術館
<<女性之手>>,中.日.韓 三國女藝術家作品展
2006 << 廢墟>> 美國, 維斯康森大學.
<< 國際數碼藝術節 >>,奧大利亞
<<米蘭國際藝術博覽會 >>,義大利,米蘭
<< 游園 >>,北京孔畫廊開幕展
<< 內傷>>, 當代藝術展, 北京, 瑪芯樂畫廊
<< 冷能>>, 當代藝術展, 北京, 表畫廊
<< 超驗的中國>> 當代藝術大展, 阿拉里奧北京藝術空間
行為藝術
"掃天",1997年12月,泰國曼谷,國際行為藝術節,
"文化魚",1998年夏,奧地利維也納多瑙河畔
"生為女人",1999年春,第二屆國際婦女藝術交流展,泰國曼椹
"藝術圈",2000年11月,上海原弓美術館
"哭泣",2001年10月,北京芥子園
收藏: 英國,法國,奧地利,德國,非洲,美國,澳大利亞,巴西,挪威,冰島, 日本,義大利和中國等多件私人收藏
陳慶慶簡介
1990年代中後期是中國女性主義藝術的一個高潮時期,陳慶慶是這個群體的代表之一。她的作品創建了一種個人風格強烈的語言體系,主題不僅涉及愛情、生命、女性物品這些通常的女性主義藝術題材,還涉及歷史、政治等超越性別的主題思考。而這些具有哲學和生命本質的主題表現,總是一種舉重若輕、以小見大的方式被出色地呈現。這種方式不僅表現為一種靈性和情極而致的女性主義方式,還表現為一種成熟的觀念藝術方式。
陳慶慶的現成品裝置和絲麻編織衣服在視覺語言上,尤其是在材料上,具有高度的語言實驗性。她的絲麻編制衣服在紡織纖維的語言前衛性上在中國當代藝術中具有傑出的開拓性,而她的以箱盒形式表現的微小「造景」不僅具有一種智慧和鬼魅的語言力量,這種「微景觀」語言具有一種神秘主義的精神探索。這種探索在中國當代藝術也是少見的,它不僅具有歷史、女性和人性交織的思想穿透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現她對時代和個人掙扎的一種語言拯救力量。
Ⅱ 楊千的個展(部分)
2010 藝萊-克萊恩畫廊 「楊千-繪畫展」 紐約 白盒子藝術館 「藝術有毒-楊千裝置作品展」 北京
蘇州美術館 「紙碎今迷-楊千個展」 蘇州
2009 上海張江當代藝術館 「媒體製造-楊千個展」 上海
今日美術館 「超常-楊千新作展」 北京
2008 英國紅樓基金會 「繪畫之後的繪畫-楊千新作展」 倫敦英國 The Jam Jar 藝術空間 「楊千的雙重繪畫」 迪拜阿聯酋2007 海證大現代美術館 「重疊-楊千新作品展」 上海2006 今日美術館 「新繪畫-楊千作品展」 北京 馬蕊樂當代藝術畫廊 「楊千新作展-反射的幻影」 米蘭義大利 冥古藝術畫廊 「楊千新作展-鏡像」 台中台灣2005 Michael Berger 畫廊 「楊千新作展」 匹茲堡
2003 平遙國際攝影藝術節 平遙中國
2000 KNOX畫廊 「楊千新作展」 那坡里 弗羅里達州1999 ADAMAR畫廊 「前奏曲」 邁阿密 弗羅里達州
1997 456畫廊 「反射」 紐約
1994 SUFFOLK學院 「楊謙新作展」 紐約1993 JAMAICA藝術中心 「真實與虛幻」 紐約1992 HANSON畫廊 「楊謙近作展」 紐約1991 808 PENN畫廊 「與時間的對話」 匹茲堡 PATRICIA JUDITH畫廊 「古典的變奏」 波卡-雷彤 佛羅里達州1990 PATRICIA JUDITH畫廊 「新古典的詮釋」 波卡-雷彤 佛羅里達州1989 PATRICIA JUDITH畫廊 「楊謙新作展」波卡-雷彤 佛羅里達州1988 佛羅里達大學 「可觸與不可觸」 甘斯韋爾 佛羅里達州
CORNWALL畫廊 「楊謙新作展」 紐約
1987 PATRICIA JUDITH畫廊「楊謙的繪畫」,波卡.雷彤 佛州 1986 新英格蘭當代藝術中心「楊謙的風景畫」布魯克林 康州藝術收藏畫廊「楊謙的油畫」甘斯韋爾 佛州聯展
2011 亞洲藝術博物館 《溪山清遠》—中國當代新繪畫 舊金山.美國
西安美術館 《首屆中國美術創作研討會二十周年回顧與展覽》 西安
Virginia Miller Gallery《中國當代油畫、版畫、攝影和雕塑展》 邁阿密 美國
四川文軒美術館 《無法缺席》—2011文軒美術館開館展,成都
2010 江蘇省美術館 首屆南京雙年展-「書寫」 南京
今日美術館 第二屆今日文獻展-「調節器」, 北京
國家會議中心 「改造歷史-2000-2009年的中國新藝術 北京
證大當代藝術陳列館開幕展 「三生萬物」 上海
今日美術館 「中國當代藝術館藏展」 北京
上海浦東機場世博項目 「歸去來兮-當代繪畫展 上海
798 D Park 空間 「現代性中的十副面孔」 北京
溫州7號藝術中心 「轉折-當代藝術家聯展」 溫州
2009 日中友好會館美術館 「在場三十年-四川美術學院當代油畫展」 東京 日本
捷克國家美術館 「開放的視域——中國當代藝術選展」 布拉格 捷克
古巴國家美術館 「新藝術革命——中國當代藝術在古巴」 哈瓦那 古巴 (
蘇州博物館 「相嵌蘇州-2009當代藝術邀請展」 蘇州
台灣國立美術館 「講述」-海峽兩岸當代藝術展 台中
中國美術館 「講述」-海峽兩岸當代藝術展 北京
美國子午線國際中心 「都市中國當代藝術選展」 華盛頓市 美國
成都藍頂美術館 「方言的性格-開館展」 成都
台北當代藝術館 「各搞各的——歧觀當代」 台北 台灣
宋庄美術館 「群落!群落!中國當代藝術展」 北京
藝萊·克萊恩畫廊 「逐日-中國當代藝術展」 紐約
2008 北京今日美術館 「藝術的魅力」——中國的當代藝術收藏 北京
第三屆西班牙塞維利亞雙年展 「你的宇宙」 塞維利亞 西班牙
韓國釜山雙年展 「消耗」 釜山現代藝術館 釜山 韓國
第三屆南京三年展 「亞洲方位」 南京博物院 南京
首屆波茲南雙年展 「調解」 波茲南國家博物館 波茲南 波蘭
新加坡藝術館 「向上—中國當代藝術展」 新加坡
鑄造藝術館 「中國幻想」 北京
上海證大現代美術館 「介入項目」 上海
布魯塞爾貝爾維美術館 「今日中國」 布魯塞爾 比利時
印尼國家美術館 「川流-四川當代繪畫展」 雅加達 印尼
國家當代藝術中心 「北京-雅典」——來自中國的當代藝術 雅典 希臘
廣東美術館 「追補的歷史」 廣州
凱旋藝術空間 「驛動-中國當代藝術八人展」 北京
天畫廊 「繪畫之亂」 北京
荔空間 「開幕展」 北京
程昕東國際當代藝術空間 「消費 · 消費」 當代藝術展 北京
2007 德國ZKM 當代美術館 「潛流-亞洲當代藝術展」 卡什盧爾 德國
北京今日美術館 「2007年首屆今日文獻展—能量」 北京
國家當代美術館 「浮游-中國藝術新一代」 首爾 韓國
廣東美術館 「從西南出發-西南當代藝術展」 廣州
那波利美術館 「La Cina e』 vicina」 那波利 義大利
貴州雙年展 「個人神話」 貴陽 貴州
亞洲藝術中心 「天行健--中國當代藝術前沿展」 亞洲藝術中心 北京
韓國斗山藝術中心 「世事而非」 首爾 韓國
泰國唐人畫廊 「突破視覺-中國當代藝術五人展」 曼谷 泰國
香港大會堂 「何去何從-中國當代藝術展」 香港
奧莎當代藝術中心 「中國細語-當代藝術展」 香港
韓國光州市立美術館 中國當代美術展「北京的新風」 韓國
冥谷藝術畫廊 「七座高原-當代藝術展」 北京
Galeria Louis Serpa 畫廊 「轉換領土」 里斯本 葡萄牙
北京唐人畫廊 「從新具像到新繪畫-西南當代藝術展」 北京
2006 上海雙年展 「超設計」 上海美術館 上海
台北市立美術館 「展開的現實主義-1978年以來中國大陸油畫」 台北
朱屺瞻美術館 「有氧群」 上海
藝術北京主題展 「藝術突破」 北京
Willem Kerseboom 畫廊 「去北京的機票」 阿姆斯特丹 荷蘭
華藝莎藝術中心 「共同連線」 北京
首屆5x7平遙照相雙年展 「畫幅決定態度」 平遙
索卡當代空間 「當代寫實-再發現」 北京
何香凝美術館-當代藝術中心 「一次性消費」 深圳
Heyri 亞洲計劃 1 「虛虛實實」- 中國當代藝術展 韓國
青島美術館 「重慶辣椒」-四川美院當代藝術展 青島
巴塞爾藝術博覽會 巴塞爾 瑞士
中國美術館 「穿越文化-四人聯展」 北京
瑪蕊樂畫廊 「臭美-三人展」 北京
中華世紀壇美術館 「第一屆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 北京
2005 第二屆布拉格雙年展 「繪畫的延續」 布拉格 捷克
漢城藝術中心 「著陸現實-中國當代藝術展」 漢城 韓國
宋庄一號當代藝術中心 「翻手為雲 覆手為雨」 北京
英國紅樓基金會 「好女孩-壞女孩」 倫敦 英國
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 廣東連州
成都雙年展 「景觀-世紀與天堂」 成都
英國紅樓基金會 「北京故事」 倫敦 英國
深圳雕塑院 「進行時-當代藝術展」 深圳
博羅尼亞文化藝術基金會 「中國當代油畫展」 博羅尼亞 義大利
(巡迴至Palazzo in Poggiale 美術館 圖里羅 義大利)
Edwin』s 畫廊 25 周年紀念展 雅加達 印度尼西亞
北京現 在畫廊 「雲雨」 北京
2004 奧運藝術車大展 「加速度」 北京
密特朗文化中心 「被禁止的感覺」 佩里格 法國
馬蕊樂當代藝術畫廊 「中國油畫的新展望」 米蘭 義大利
Luis Serpa 畫廊 「奇妙的無理-漫遊者的經驗」 里斯本 葡萄牙
北京季節畫廊 花家地 北京
新加坡藝術季節畫廊 「中國影象繪畫」 新加坡
四合院畫廊 「我,我,我,」 北京
北京季節畫廊 「中國影象繪畫」 北京
Vanessa 藝術畫廊 「中國當代油畫展」 雅加達 印尼
2003 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 「打開天空」 上海
德國杜塞多夫藝術宮博物館 「杜塞多夫藝術年展」 德國
藝術季節畫廊 「城市幻覺與感知」 新加坡
Veronique Maxe-Albert Benamou畫廊 「中國女性主題」 巴黎
四合苑畫廊 「夏天聯展」 北京
2002 南京博物院 「白日夢」 南京 中國
平遙國際攝影大展 「日常態度」 平遙 中國
四川美院美術館 「回顧77,78級邀請展」 重慶 中國
2001 香港藝術公社 「異常與日常當代藝術展」 香港
上海海上山藝術館 「中國方案,旋轉360。」 上海
2000 原弓美術館 「異常與日常當代藝術展」 上海
成都現代藝術館 「世紀之門」 成都 中國
1999 MONIQUE GOLDSTRUM畫廊 「當代超現實主義」 紐約
1998 VANDERBUILT美術館 「世紀末的藝術」 紐約長島
1997 當代藝術中心 「新形式,新藝術家」 明尼安波利斯 美國
WALTER WICKISER畫廊 「紐約人物繪畫」 紐約
約克大學IDA畫廊 「中國的轉型」 多倫多 加拿大
1995 佛羅里達大學畫廊 「聯展」 GAINESVILLE 美國
1994 NASSAU學院 「人物」 紐約 長島
ADAMAR藝術畫廊 「女人體形式研究」 邁阿密 美國
紐約市立大學 「亞美藝術新表現」 紐約
1992 MEXIC-ARTE中心 「中國新藝術」 奧斯汀 美國
聖約翰大學 「當代中國油畫異彩」 紐約
1991 聖地亞哥州立大學畫廊 「中西方藝術的相會」 聖地亞哥 美國
SALLY HAWKINGS畫廊 「最後的圖畫展覽」 紐約
聖地亞哥大學奠基人畫廊 「第二個春天」 聖地亞哥 美國
1990 PSI美術館 「中國新藝術」 紐約
ACCESS畫廊 「畫廊藝術家展覽」 紐約
THE CLOCK TOWER 畫廊 「公共鏡子」 紐約
1990 以前從略(詳見英文簡歷)
1989 BLUM HELMAN 倉庫畫廊「中國」 紐約
1988 甘斯韋爾 市政廳畫廊「文化記憶」 甘斯韋爾 佛州
1987 莎拉.勞倫斯學院「中國來的藝術家一新表現」 布朗克斯 紐約
中國學院「海外中國藝術家聯盟展」 波斯頓
HAR KNESS HOUSE 畫廊「來自中國的當代油畫」 紐約
1986 湯姆斯中心畫廊「湯姆斯中心兩年展」甘斯韋爾 佛州
沃爾達斯塔州立學院 「四川美術學院油畫展」沃爾達斯塔 喬治亞洲
林肯中心科克畫廊「紐約中國藝術家聯展」 紐約
1985 HUNTING TON 學院「中國視野」蒙特卡莫銳 阿拉巴馬州
藝術收藏畫廊「楊謙的油畫和素描」甘斯韋爾 佛州
達科塔藝術畫廊「達科塔藝術家協會聯展」 拉皮特城 南達科塔州
瓦倫西亞社區學院「微型作品展」奧蘭多 佛州
1984 四川省油畫展 香港
1983 中國美術館「四川美術學院油畫展」 北京
1982 中國美術館「四川美術學院赴京油畫展」 北京
1981 中國美術館「第二屆全國青年美術展」 北京
1980 四川美術館「四川青年美術展」 成都
1979 中國美術館「建國三十周年全國美術展覽」 北京
沙坪壩公園「野草畫會聯展」 重慶
主要收藏
中國美術館
英國富蘭克·科恩當代美術館
德國K21當代美術館
廣東美術館
北京今日美術館
上海證大美術館
四川美術學院藝術館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
美國SANTA FE學院
美國喬治亞州州立美術館
美國IBM公司
美國科羅拉多州NEW ERA 網路公司
美國BELL ATLANTIC 公司
美國大通銀行
香港恆生銀行
香港梁潔華藝術基金會
義大利Cassa di Risparmio 基金會
烏里·希克基金會
Ⅲ 古代時選舉武狀元的考試都有什麼科目怎麼選舉
武科舉始創於唐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廢止,在中國歷史上實行了1200年。錄取為第一名的便叫「狀頭」,「頭」與「元」同義,所以俗稱「狀元」。「武狀元」是對武科舉最高一級考試——殿試後,皇帝對貢士中選定的一甲第一名賜予的稱謂。據有關材料載,武狀元可考的,從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的薛奕,到光緒二十四年(1899年)的張三甲,共168人。
我國古代科舉萌芽於南北朝,但在當時,武選舉頗受壓抑。北魏孝明帝神龜二年(519)二月,因為考績時「銓別選格,排抑武人」,導致羽林軍千餘人在洛陽發生暴亂。以後,經隋、唐初,到武後執掌權柄時,開始在長壽元年(692)大興科舉。武則天曾親自出題考試,開了科舉考試中所謂「殿試」的先例,此外,她還倡導人們學習武藝,長安二年(702)首次允許學習武藝的人參加由兵部主持的科舉考試,名曰「武舉」。唐代的科舉考試科目繁多,但明經與進士兩科最受社會重視。唐武則天始置武舉後,地方州、縣,每歲一如明經、進士之法,公開考試選拔,送武舉子赴兵部應試。考試科目包括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翹關等項。還有負重,即負米重五斛,行二十步考為中第。至於「身材言語」之選,則取軀干雄偉、應對詳明、有統兵才幹及可為將者。若文職官吏求為武選,則取身高六尺以上、年在四十以下、強勇可以統人者。另外,考試中還有掌握特殊兵器等附加項目,如筒箭、機弩等。只要合格,不論出身門第、官位、家境如何,由兵部官員憑考試成績,綜合高低差異,分別掄才挑選,授予不同武職。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詔試武貢士。華州的郭子儀以「武舉異等」中第,補右衛長史,累遷朔方節度使。在唐肅宗時,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遂成再造之功」,賜封汾陽王。只是唐代登科御察錄中未記載武狀元之事,也沒有發現武科登科錄。武舉考試雖始於武則天,而終唐之世,也未見還有武進士科武狀元之名。雖然有若干制科武選記錄,進士科卻尚未發現史料。但是,唐武則天終究舉辦了我國武舉考試制度的第一次科考,此舉不僅僅「混淆世族盤據」,也打破了腐朽的門閥蔭襲世官的一統天下,開拓了「廣收俊傑瑰偉英異之士」的新局面。唐朝的武科考每年舉辦一次,開科時間、間隔固定,確定了武科的「常科」特點,即「進士科」的特性。據說在洛城殿上,武則天還曾親自閱試天下中式貢士。杜佑撰寫的《通典》卷十五中記載李頌武則天於載初元年(689)二月「策問貢人於洛城殿,數日方了」。另外,為避免考官利用特權,杜絕賄賂作弊,她還在科舉史上首先下令在考卷上用紙糊上應考舉子的姓名等個人資料。雖然此兩項尚未形成規定和制度,但是應該說「殿試」和試卷的「彌封」及其在科考中運用,武則天也開了先河。
五代十國雖設文進士科,卻並未開武進士科。時至宋朝,武科舉制度趨於完備。宋朝初年,鑒於唐末五代武人專橫割據之禍,宋太祖提出「宰相須用讀書人」的尚文抑武主張。宋太祖趙匡胤是經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登上皇位的。後又杯酒釋兵權,將兵權牢牢抓在手中,他太知道把握軍權的重要了。在他採用將武將養起來的辦法後,怎麼可能再招來一批呢。他寧肯充實加強皇家衛隊,招募彪悍士兵來做自己的保鏢。到宋太宗時,娛樂昇平日久,武備愈來愈廢弛,「業無可采,上馬則隕」。以後又尚浮言、輕武備,武科久久不被人們所關注。天聖八年(1030),宋仁宗設武科取士,「親試武舉十二人,先閱其騎射而後試之」。慶歷三年(1043)五月,又下詔設置武學於武成王廟(姜太公廟),此為我國建立武學之始。後來以朝臣吳育等奏疏反對,僅過三個月即廢棄。慶歷年間,皇帝下詔武科應試舉人「先試以孫(子)吳(子)大義,以策對為去留,以弓馬為高下」。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六月,下詔復建武學於武成哪拆鄭王廟,選文武官中知「兵」者在武學內作為教授。生員經考試按等第推恩,有兩省待制,或本省鈐轄以上三人保舉,堪任將領者,兼領諸衛將軍。生員以百人為額。宋朝武舉已經根本上改變了唐朝以前憑武藝選拔人才的作法,僅保留了騎、步射兩項,而且科考用弓不超過當時軍隊所用的弓力,大大降低了臂力的要求。此外,宋武舉還添置了謀略的考核、「武經七書」(包括《孫子》、《吳子》、《司馬法》、《尉繚子》、《黃石公三略》、《姜太公六韜》、《唐李問對》)經義理論的掌握、對兵書理論的靈活運用和解決當朝現實問題等為考試內容的對策。要是不能對《武經七書》爛熟於胸,通過經書大義和策問這兩關就難上難了。因此,識文章、應策對成了入武闈的高門坎。由於「以策對為去留,以弓馬為高下」,武藝高強而策對不入流的壯士被拒之門外。對於這類人,北宋時武進士科中特設了武藝「絕倫」科,在武舉中設置絕倫科,是宋代武舉的另一個特點。「絕倫」科舉子的考試內容也有「策對」,只是在錄取時放低了文章的標准,武藝考試要加試步射和弩踏,且使弓力也大大高於其他參試者。等到了南宋時,又將此科變為文武雙全的優選科,終究斷絕了僅憑武功入武闈的機會。由此可見,宋朝重文輕武,已經到了武舉卻要憑文章方能入選,才做得成武官的地步。這種情況延續到了明朝。
北宋時將武舉名列前茅者分為三甲,一甲一名武狀元的名稱已無疑,一甲二名和三名尚統稱為榜眼,意指榜上雙眼。直至南宋時才將一甲二名稱為榜眼,而一甲三名則另稱為探花。此後,狀元、榜眼、探花的叫法再未改變。歷明、清各朝沿襲下來。至此,武科舉一甲一名「武狀元」等名目已成定式。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又開武科解試,「武舉解試始於神宗,三歲一試」。宋淳化年間還確定了考試彌封制。武科舉、武狀元從唐朝始設,至此,基本上完成了系統性、完備化建制的過程。
自北宋仁宗趙禎天聖八年(1030)開設武科,到南宋度宗趙咸淳十年(1274)最後一科武舉,共計開武舉78科,產生78名武狀元。宋代武舉在唐代武舉的基礎上逐步走向完備。首先,宋代武舉開始了殿試,整個武舉考試分三級進行,即解試、省試和殿試。殿試的出現顯示出宋代統治者對武舉的重視程度,其考試周期多為三年一次,亦有四年一次,也有第一次武舉殿試與第二次武舉殿試僅隔一年。從時間上看,宋代武舉子是六月底在兵部報名後,八月考試。解試內容有二項,即考武藝和試文章。武藝以考弓馬為主,先「步射」,後「馬射」,由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具體承辦,弓馬合格,參加文章考試。文章考試先考策問,後考《武經七書》。省試在第二年的一月或二月,內容與解試基本相同。殿試在三月至五月,由皇帝親試,先由皇帝考查騎射後,再考策論,而武狀元則是根據考生的成績與皇帝的好惡而產生出來。
其次,在考試內容上,宋代武舉一改唐代武舉只重武藝的做法,變為既考武藝,又考策論,從整體上表現出一種尚文抑武的傾向,其目的是為了求得能征善戰的儒將,其結果是宋代的武進士與武狀元的整體文化素質較高,他們中的不少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的在朝政上做出了成績,如朱熠、蔡必勝等;有的還成為軍事理論家,如華岳、江伯虎等,有的成為獨當一面的戰將,如程鳴鳳、許思純、張建侯、厲仲方、周虎等人。
再者,宋朝統治者首先建立了為武舉而設的學校——武學,採用的教材是《武經七書》,使武舉人才的培養有了較為堅實的基礎。武學,作為納軍事人才的培養於教育系統之中的軍事學校,是宋代對中國古代教育制度的一個貢獻,也是宋代武舉制度臻於完備的一個例證。?宋代武舉制度也較注重相關法規的建設。南宋孝宗皇帝於淳熙六年(1180)頒布了武進士從軍後在定級、授職等待遇的第一個法規——《補官差注格法》,此法大幅度地提高了武進士的授官階別、待遇,對鼓勵武進士從軍起到了一些積極的作用。
金朝武科舉將武進士考試成績分為上、中、下三等。金朝武舉並不重視對兵書的考核,而只重騎射。所謂有關孫、吳兵法考試,十道題只要通過三道,就能評為下等。
除五代十國外,元代是另外一個沒設武科舉的朝代。據《續文獻通考》記載:「元代不設武舉,專事承襲」。元朝的統治者僅用蒙古人、色目人作為蔭襲的武備官員,漢人則被視為可能造反的隱患,是極不可靠的潛伏勢力。甚至於規定,漢人數家只允許有一把菜刀,鐵制的器具似乎都存在著殺機。既不準漢人(包括未上陣的士兵)私藏兵器,也不準許他們學習武藝。漢人聚集在一起,因有謀反的嫌疑,也在禁止之列。自然不會有什麼武科可言,也談不上有武狀元。
明朝以文抑武,選舉「陵夷」。《皇朝文獻通考》中記載:「宋元以來,亦沿詞賦策論之舊。至故明末,造取士則專尚文學而武備日弛,論官則爭尚浮言而實政漸墮,人才盙窳,選舉陵夷。」明太祖朱元璋揭竿而起,以刀劍奪取天下而稱帝。他手下一大批武將也沒有經過武學、考科舉,全是無師自通,視武舉無足輕重。雖然在洪武二十年(1387)「從禮部請,立武學,用武舉,其武臣子弟令於各直省應試。」但是並未施行。至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昭天下文武官,舉通曉兵法謀略出眾者」在「帥府試策略,教場試弓馬。」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定武舉六歲一行,先策略,後弓馬,策不中者不許騎射。」至弘治十七年(1504)「改定武舉三年一試,張榜賜宴。」只是主考官全由翰林院文人擔任。最後一個明朝皇帝思宗於崇禎四年(1631)親自閱視武殿試,他越來越感到以文章取武狀元,授任武官,實在是「本末倒置,無過於此。」即使到明末,重在武藝臂力還是策問韜略之爭,依然未休。明思宗下諭:考試武人就是要以技勇為主,如果有方略,即使是文字粗陋一點,也要錄取。崇禎十四年(1641),皇帝已經深深領悟,得有奇謀異勇的武將來護衛朝綱,詔下,而無應試者。兩年後明王朝滅亡了。人稱明朝武科舉僅用「陵夷」二字。
清朝是武科舉鼎盛時期,也是衰亡時期。清沿明制而採取文武並重的辦法。滿清是在馬背上得天下的,崇尚武功是根深蒂固的。此外,從入關建立大清國,內外戰事不斷,武官戰將的補充、內外戰爭的需要使朝廷不能不重視武備;而籠絡漢族人中「武可拜將」的傑出人才也是維護一統的需要。順治三年(1646)朝廷同時開始文科和武科考試,武科與文科一樣,分為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級。一般三年舉行一次,有新皇帝即位或皇帝、太後大壽慶典,另加恩科考試。考中者,有武生、武舉、武進士之名。武童試分三場:頭場馬射,二場步射,合格者再試硬弓、舞刀、掇石,頭二場稱為外場。三場原試策論,後改默寫《孫子》、《吳子》、《黃石公三略》、《姜太公六韜》等武經七書,稱為內場。經縣試、府試合格,方能參加由學政主持的院試。武科鄉、會試三年一次,順治元年(1644),「定武舉會試於辰、戊、丑、未年。各直省武鄉試於子、午、卯、酉年」。武鄉、會試都分內、外場。外場考官,順天鄉試和會試,欽簡大學士、都統四人擔任。內場考官,順天鄉試以翰林院二官員為正副主考,進士舉人出身的京員為同考官。會試則以「內三院(翰林院等)二員為主考官,科臣二員、部臣二員同考官,御史二員為監試官」。各省鄉試,以總督為監臨,巡撫為主考,科甲出身的同知、知縣四人為同考官,本省總兵一人同考外場。順治二年(1645)規定:頭場試馬射,二場試步箭,再開弓、舞刀、掇石以試技勇。三場試策二篇、論一篇。順治十七年(1669)曾停試技勇,康熙十三年(1674)又恢復。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為馬、步箭各發六矢,增馬射地?一矢。馬箭以縱馬二回發六矢,中三矢考為合式,缺一者不準試箭。步箭射三十步外布侯,發六矢中二矢為合式,缺一者不準試弓刀石。「弓必三次開滿,刀必前後胸舞花,掇石必去地一尺。」三項必有一、二項合式,方准入三場。三場為內場,清初試策二篇、論一篇,康熙四十八年(1709)規定,以《論語》、《孟子》、《孫(子)吳(子)司馬法》出題,改試論二篇。嘉慶十二年(1807)、以應武試者多不能文,又改為默寫《武經》一段,百餘字,即日完成,不能書寫或塗寫錯亂者為違式。武鄉試中額,康熙二十六年(1687)定為文鄉試中額之半。雍正、乾隆時,以陝、甘健勇多於他省,兩次增額20名。武會試中額,少則100名,多則300名。康熙三十三年(1694),內場分南北卷,康熙五十二年(1713),改為分省取中。
武殿試亦三年一次。順治二年(1645)定會試之後,在當年十月份內舉行殿試。以內閣、翰林、詹事各部院堂官四人為讀卷官,兵部滿、漢堂官為提調官,御史為監試官。初制策題標目進呈,由皇帝欽定三條。試策後試馬步箭弓刀石,歷時二日。武殿試雖先試策論,後試技勇,錄取名次先後,卻以技勇為准。道光十三年(1832年),宣宗即有此詔:「武科之設。以外場為主。其弓力強弱,尤足定其優劣。至馬、步射本有一日之長短,第能合式,即可命中。」「默寫《武經》又其餘事,斷不能憑此為去取。」歷科一甲武進士,均從能開十二力強弓的中式武舉中挑取。試畢,由兵部將記名武舉繕寫名單進呈,再由皇帝親定甲第,交讀卷官填榜。然後在太和殿傳臚,一甲三名賜武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武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武進士出身。一甲前三名,分別稱為武狀元、武榜眼、武探花。不得人時,一甲亦可不滿三名。例如:道光十八年(1838)戊戌科、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三十年(185O)庚戌科,三次武科一甲分別只取一、二名。嘉慶二十四年(1819)己卯恩科,僅取一甲一名,其餘不補。以示掄才大典寧缺勿濫。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朝廷以武科「所習原弓、刀、石及馬、步射,皆與兵事無涉,施之今日,亦無所用,」下詔「永遠停止。」武科舉歷唐、宋、金、明、清等數朝,至此,壽終正寢。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武狀元----王來聘,明崇禎四年(1631年)武科會試,王來聘獲第一,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武狀元,授副總兵。崇禎五年(1632年),孔有德(明登州參將,後降清)據登州反明,官軍久攻不下。次年二月,用火葯攻城,城塌,官軍殺入又被叛軍擊退。王來聘手持大刀身先士卒,再次登城拼殺,不幸受傷陣亡。清乾隆年間修《勝朝殉節錄》賜謚"忠愍"。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武狀元張三甲,是中國科舉史上最後一位武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