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什麼為英國一戰勝利奠定基礎

什麼為英國一戰勝利奠定基礎

發布時間:2023-05-30 21:05:33

A. 為什麼說光榮革命奠定了現代英國的基礎

因為光榮革命之後,英國從此以後確立起鄭歲了君主立改扮憲制,議會資產核叢灶階級成為了英國社會的統治階級。

B.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兩大就是集團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它的形成對當時的國際局勢產生了什麼影響

簡單的說,一戰兩大集團形成的原因就是——為了利益。

普法戰爭後,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

他本來想使德國與奧匈帝國及俄國結成「三皇同盟」,可是後來俄國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因巴爾干半島問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沖突。德國最終在1879年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為盟友,與奧匈帝國締結秘密的德奧聯盟。

此外,俾斯麥轉而因為與法國在殖民地事務上發生沖突,又因在1881年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而與面臨孤立的義大利結盟。因此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王國三國締結「三國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十分憤怒。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系,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條約」。可是當俾斯麥在1890年下台後,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條約終止。

而睜塌法國方面,則在法國財務支持俄國工業化後,在1892年與俄國結盟。是為「法俄坦滾同盟」。

英國則在1904年與法國簽訂「摯誠協議」。這協議並不是軍事同盟。只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議。在法國的慫恿下,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他們的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諒解」。同年,讓早余法國、英國和俄國因受到德國在奧斯曼帝國的力量威脅,組成「三國協約」。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

兩大集團的形成對當時國際局勢的影響:(1)瘋狂爭奪殖民地;(2)進行軍備競賽。這兩者都為一戰的正式爆發奠定的基礎。

C. 不列顛戰役英國勝利的原因是什麼

不列顛戰役在1941年10月12日以德國的失敗告終,由於損失過多的戰機和飛行員,又無法取得英倫海峽的制空權優勢,更無法藉由空襲瓦解英國的地面和海軍戰力,德國不得不放棄入侵英國的作戰計劃。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不列顛戰役英國勝利的原因是什麼,希望大家喜歡!

不列顛戰役英國勝利的原因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在占據大半歐洲大陸後,向英國發動了大規模的空戰,這是二戰史上最大規模的空戰,史稱「不列顛戰役」。也正是英國最終取得了這個戰役的勝利,才使納粹德國佔領英國的計劃失敗,隨後陷入膠著,最終被拖垮。

那麼大不列顛戰役英國勝利的原因是什麼?英國到底是憑借著什麼阻擊了當時如日中天的納粹德國,為最終反攻歐洲大陸贏得了關鍵的一戰呢?應該說首要的原因就是,英國當時的 軍事 准備充足,他們在體制還是兵力布陣上都做好了十分充足的准備,而納粹德國在軍事上的准備工作卻遠不如他們在外交或者宣傳上的手段多。

但大不列顛戰役英國勝利的原因不僅僅是這一條,英國畢竟不是納粹德國的領土,德軍不熟悉當地的地形,也不熟悉當地的氣候,而這一切,恰恰是英軍最了解不過的。本土作戰的優勢不用贅述。更何況英軍在裝備上也有優勢,盡管德軍的飛機數量多,可他們以俯沖轟炸機和輕、中型轟炸機為主,沒有遠程戰略轟炸機,在實戰中根本起不到站略轟炸的作用。反觀英軍,盡管在數量上略有劣勢,可他們卻建立起了十分完美的防空體系,給予德軍致命的打擊。

更何況以德軍當時的軍事實力,經不起經久的消耗,這也是大不列顛戰役英國勝利的原因之一。所以事實上,在當時,德軍是沒有足夠的實力僅憑空軍就想擊敗英國,他們發動的大不列顛戰役十分盲目。最終的結果,也沒有絲毫出乎意料。
不列顛戰役簡介
在不列顛戰役簡介中,首先敘述一下戰爭發生的時間和背景。不列顛戰役是發生於二戰期間的戰爭,這是近代以來的第一場空戰。這場戰爭是由德國法西斯向英國發動的,納粹德國有義大利空軍的援助,而英國有法國、波蘭等十幾個國家的空軍參與幫助,美國也有民間志願組織的空軍參與幫助英國與德國法西斯進行抗爭。

下面不列顛戰役簡介中將介紹戰爭的經過,二戰期間英法等強國對德國、日本的侵略行為採取中立不過問的態度,增加了德國侵略欲,使德國的侵略目光轉向北歐。德國法西斯政權需要英國的幫助,而並不想對英國發動戰爭。但納粹德國想要通過控制英國的制空權來取得英國的支持,幫助自己實行侵略北歐的計劃,這種想法卻遭到英國方面的反抗。希特勒為了實施侵略北歐的計劃,於是對英國發動了戰爭。德國制定了侵略的計劃,對英國城市進行轟炸,於是雙方開始不停地轟炸對方的城市。當德國柏林受到英國空軍的轟炸,德國民眾開始陷入恐慌,英國方面的這種行為給戰爭中一向自信德國人們帶來恐慌的同時,也惹惱了希特勒。

德國開始本並不想對英國發動戰爭,只是想取得英國制空權。而德國柏林被轟炸後,使戰爭進一步擴大,德國開始瘋狂的對英國很多城市進行了報復式轟炸,對倫敦更是進行了長達七十多個晝夜的狂轟亂炸。而英國方面也明白制空權是英國存亡的 決定 性因素,早已提前制定了完備的空中防禦體系。而德國軍隊此時卻准備去攻打蘇聯,戰爭中英國取得勝利。德國雖然損失慘重,但在這場戰役中英國卻付出了更大的代價。以上就是不列顛戰役的簡介的主要內容。
不列顛戰役的評價
希特勒執政期間,一些軍事上的行動已經到了令世界上很多國家都無法容忍的地步,在佔領了法國以後,德軍又想要把英國也一並拿下,在找丘吉爾商談未果後,希特勒就開始了發起了對英的一場不列顛戰役,所以輿論對不列顛戰役的評價眾說紛紜。

事實上不列顛戰役是一場空中大戰,這一場空中大戰可謂是規模空前,除了英、德兩個主戰國之外,紐西蘭、加拿大等很多國家的空中戰斗者都加入到了這場戰爭中來。而德軍方面也有義大利從後面伸出援手。可以說不列顛戰役遍及整個歐洲了。

有史學家認為不列顛戰役為德國敲響了喪鍾。這個不列顛戰役的評價是十分形象的。因為此次戰爭中英國方面共出動戰機近兩千架,德國以兩倍的優勢與之抗衡。即便是在飛機數量上懸殊如此之大,德軍最終卻仍然是以失敗告終。所以這樣不列顛戰役的評價既形象又揭露了此役的結果。

不列顛戰役還極大鼓舞了英軍的士氣。不可一世,武器精良的德國的慘敗在之前是非常少見的。德國方面,損失近兩千架飛機和空乘人員,對急於對蘇聯開戰的德國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損失。還有史學人士認為希特勒錯誤估計得英軍的實力,才導致德軍的潰敗,這樣的評價也是比較中肯的。英軍在武器裝備方面雖然不如德國,但士氣高漲,所以德國選擇與英軍開戰是很不明智的。

D.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最重要的兩次戰役地點

1,馬斯頓荒原戰役。地點:英格蘭北部的馬斯頓草原。馬斯頓荒原戰役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國會軍同國王軍隊之間的一次著名戰役。1643年,議會和蘇格蘭簽訂了一份「神聖的同盟和公約」,根據這個條約,1644年,蘇格蘭軍隊與托馬斯�6�1費爾法克斯所領導的北部蠢兆軍隊以及曼徹斯特和克倫威爾領導的東部聯盟所組成的聯軍,在英格蘭北部的馬斯頓草原與王黨軍隊展開大會戰,國會軍包圍約克鎮,國王查理一世命令魯伯特王子前往約克鎮解圍。魯伯特在約克鎮解圍後把國會軍趕到馬斯頓,前往胡沒約克鎮解圍。魯伯特在約克鎮解圍後把國會軍趕到馬斯頓,並緊追國會軍至馬斯頓荒原。7月2日,克倫威爾率部在此擊潰魯伯特軍的左翼,並猛攻王軍的中路。王軍損失慘重,死亡三四千人。這次戰役是國會軍從失敗走向勝利的轉折點。2,納西比戰役。地點:納西比附近。納西比戰役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一次重要戰役。1645年6月,國會軍與王軍在納西比附近展開決戰。克倫威爾指揮新模範帶做租軍騎兵大敗王軍,取得勝利。這次戰役為國會軍在第一次內戰中獲勝奠定了基礎。納西比戰役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轉折點。

E.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英國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開始衰落,其世界霸權地位逐漸被美國取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的經濟格局。一戰爆發之前,英國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國每年在海外的投資高達40億英鎊,占據當時世界投資總額的43%。一戰過後,英國不僅流失了大量的黃金儲備,還從世界最大的債權國成為凈債務國。

在歐洲的所有參戰國中,英國採取了最負責任的財政政策。

英國政府花在戰爭上的開銷多達430億美元,其中包括借給法國、俄國等盟友的110億美元的貸款。為了支付這些費用,英國一方面通過增加稅收籌集到了90億美元;另一方面通過向國內和美國長期借款籌集到了270億美元;其餘的款項是從國內銀行借來的。

英國人之所以如此慷慨,在於歐洲國家一開始就把債務視為戰爭合作的一部分,理應放在戰後統一解決。1915年,英法俄三國財長在巴黎財政會議上明確表示:「英法俄三國財長同意整合三國的財政和軍事資源,以促進戰爭的最終勝利。」

這場戰爭使歐洲對美國物資和商品的需求迅速增加,刺激了美國經濟的繁榮。更重要的是,這一行為導致大量黃金流入美國,美國的黃金儲備從不足20億美元一下子飆升到40億美元。 戰爭一舉改變了美國在世界各國經濟和金融中的地位。戰爭結束後,戰債償還的問題被提到了議事議程上。

英國被夾在整個債務結構的中間,即擁有大量債權也擁有大量債務。英國深知收回債務的難度,希望統一解決戰債問題,最好全面取消。這符合歐洲歷史的傳統,拿破崙戰爭後各國就全面取消了戰債。在歐洲國家看來,一切戰爭的花費都是「自由國家」維護「自由世界」應盡的義務。

但美國卻堅持按照商業模式完成對於戰債問題的處理。兩國之間的分歧直到戰爭結束後5年才得以解決。當時,英國為了快速恢復經濟,盡早重建戰前由自己主導的金本位制度,從而接受了美國的方案。

然而,巨額的戰爭貸款成為了英國經濟復甦的負擔,而美元卻趁機輸入歐洲,蠶食著屬於英國的經濟地盤。英國試圖恢復世界金融中心的期望落空了。

(5)什麼為英國一戰勝利奠定基礎擴展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過渡時期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

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F. 「本是歐洲落後小國,卻迅速成為世界霸主」,英國憑的是什麼

英國這個國家大家都熟悉吧?我們聽見過英國脫歐事件,也看見了英國的實力不斷增長,不管是在經濟、軍事等等各個方面,那英國從一個歐洲小國變為強國,我想這和英國不斷的改革創新是密不可分的。

英國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率先進行了工業革命,鐵產量佔到了世界的一半,棉產量,煤產量也在世界中占據了大部分比例。適應了蒸汽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提高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英國經濟的發展。隨後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也進行了發明,在以後的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英國不斷的創新,英國不斷的強大,與它的改革和創新是分不開的。

G.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英國什麼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君主立憲制。1688年,英國議會邀請荷蘭執政威廉和瑪麗繼承英國王位。這次不流血的政變,史稱「光榮革命」。標志敗豎著英國資產階伏稿級革命完成,為察廳大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奠定了政治基礎。

H.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勝利者,參與國家,各國損失,後果各是怎樣的

1、戰爭起因: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右圖)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一個月後,奧匈消沒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美國等國。

2、戰爭的勝利者,以英國、法國、義大利、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為主的協約國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3、參與國家有:以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的同盟國和以英國、法國、義大利、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的協約國。

4、各國損失汪旅和後果: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8)什麼為英國一戰勝利奠定基礎擴展閱讀:

1914年是戰爭的第一階段。在這一年裡德軍根據戰前制定的施里芬計劃,首先在西線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由於馬恩河等戰役中法、英、比三國軍隊的奮力抵抗和俄羅斯在東線的進攻,致使德軍速戰的計劃破產。西線作戰的雙方修築戰壕,長期對峙,轉入陣地戰。

1915年—1916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由於雙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決定性的一年,所以這一年裡出現了三次大型的陸地上戰役,即西線的「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和東線俄軍的夏季攻勢,在海上,日德蘭海戰役後,英國仍然牢牢控制著制海權。這一階段,大戰的戰略主動權轉移到了協約國一方。

1917年—困橋凳1918年為戰爭的第三階段。1917年,美國參加對德作戰,中國等國也相繼投入戰爭,協約國的陣營增加到27個國家,俄羅斯爆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國主義戰爭。

1918年3月,德軍在西線開始發動攻勢,遭到失敗。8月8日,協約國軍隊在福煦的指揮下,開始反攻,把德軍攆出法國和比利時國境,德軍主力已開始迅速瓦解。9月15日,保加利亞的軍隊被擊潰,29日向協約國投降。

10月31日土耳其投降。奧匈帝國於11月3日投降。11月4日,基爾軍港海軍艦隊水兵舉行起義,成立蘇維埃。11月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舉行總罷工和武裝起義,德皇威廉二世於內外交困的情況下,被迫宣布退位,10日逃往荷蘭。

1918年11月11日,德軍正式投降。德國代表在巴黎北部的康邊森林福煦將軍的行軍火車上,簽署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I. 為「日不落帝國」送終的英國首相是誰

「你們問題:我們的目的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詞來回答: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無論多麼恐怖也要去爭取勝利;無論道路多麼遙遠和艱難,也要去爭取勝利……我說:『起來,讓我們共同前進。』」

這就是受命於危難之際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對國民發表的宣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丘吉爾充分展示了他堅定、機敏及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才能,建立起26個國家參加的大同盟,為英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溫斯頓·丘吉爾(1874—1965)出身於門庭顯赫的貴族世家,他的祖先因戰功卓著而受封為馬爾巴羅公爵。他的父親倫道夫·丘吉爾勛爵是個活躍的政治家,曾任下院議員、財政大臣。母親珍妮·查羅姆是美國一位金融家的女兒。丘吉爾從小受到典型的貴族式教育,7歲進小學,14歲入哈羅中學。他並非不愛學習,然而,上流社會必修的拉丁文卻令他十分頭疼,成績常常是全校的最後一名,這使他既孤獨又全校聞名。他崇拜英雄,嚮往著像他們一樣建功立業,決定報考軍事院校。經過三次考試,於1893年考取桑德斯軍事學院。在軍事院校的學習使他如魚得水,終於擺脫了學習落後的困境。

1895年,丘吉爾入第四驃騎兵團,掛少尉軍銜。他先後到古巴、印度、蘇丹、南非等地參戰和駐防。與滾納此同時,他擔任了戰地記者,向國內報道戰場的消息。他讀了成箱成箱的書,還動筆寫了一本小說。在英布戰爭中,僥幸從戰俘營逃脫的歷險,使他成了國人眼中的英雄,以至在1901年的議會選舉時,有11個選區向他招手。他固執地選擇了上次失敗的奧德海姆選區,終於如願以償,1901年6月,他以保守黨議員的身份進入議會,從此踏上仕途。

桀驁不馴的丘吉爾很快與黨的領袖發生沖突。他年輕、激進,不滿足保守的社會經濟政策。於是,他轉人自由黨。1905年自由黨在大選中獲勝,丘吉爾得以進入內閣,擔任了商務大臣、內政大臣等官職。在任商務大臣期間,他與一門當戶對的貴族之女克萊門蒂娜·霍齊爾小姐舉行了顯赫的婚禮。1911年他出任海軍大臣,此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夕,丘吉爾上任後立刻著手備戰,整頓海軍,建立總參謀部。戰爭爆發後,他想效法拿破崙等偉人的足跡,提出從背後打擊敵人——進攻達達尼爾海峽,佔領加利波利半島的計劃。加利波利之戰持續8個月,以英法聯軍的慘敗而告終,丘吉爾不得不辭去海軍大臣的職務。

1917年,戰爭進入後期之時,勞合·喬治首相重新起用丘吉爾為軍需大臣。11月,俄國爆發革命,在列寧的領導下建立了紅色政權。對此,丘吉爾憂憤交加,極端仇視蘇維埃政權,一心希望將其扼殺。他鼓吹對蘇俄進行武裝干涉,並組織對蘇俄國內的白匪高爾察克、鄧尼金之流提供大量軍援。無奈,歷史潮流不可阻擋,這些活動再次以失敗告終,丘吉爾個人的政治生涯也走向低谷。

1922年政界更迭,保守黨上台,丘吉爾失去了官職,又失去了在下院的議員席位。他再次轉向保守黨,在經歷了兩次失敗後重新當選為議員。1924—1929年,他出任財政大臣,為重溫大英帝國昔日的榮耀,他力主恢復金本位制,使英鎊回復到戰前的幣值。這項政策雖然暫時加強了英國的信貸,卻極大地損害了經濟的復甦,使出口更加困難,曾受到凱恩斯的批評。1926年,煤礦工人舉行大罷工,丘吉爾主張採取強硬措施,他授命出版一份應急報紙《英國公報》,刊登政府關於罷工的意見。對印度、愛爾蘭等地的民族解放運動,他也主張堅決鎮壓。他越來越不能容忍政府的軟弱態度,於1929年與鮑德溫首相分道揚鑣。此後,他只保持著下院議員的席位,進入政治上的荒漠時期。

30年代,國際形勢風雲變幻,德、意、日法西斯日益崛起,英、美、法則陷入經濟危機中難以自拔,英國的先後幾任內閣對德意法西斯都奉行綏靖政策。丘吉爾常常在議會發表演說,尺扮措辭嚴厲地抨擊政府對希特勒的妥協退讓,主張擴軍備戰,與蘇聯和解,對希特勒實行遏制和抗擊的強硬政策。此時,他猶如鶴立雞群,成為公認的強硬派的領袖。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英法被迫宣戰。張伯倫改組內閣,邀丘吉爾入閣任海軍大臣。重返海軍大臣之職使丘吉爾百感交集,他領導的海軍在大西洋海域對德軍展開了戰斗。而此時,和平主義的主張尚未銷聲匿跡,英法希望禍水東引,對德宣而不戰,西線戰場出現了奇怪的「靜坐戰」。

1940年5月,希特勒調兵西進,荷蘭、比利時等不堪一擊,頃刻瓦解。張伯倫慌忙下台。10日,丘吉爾出任首相兼國防大臣,他立即把全國經濟轉入戰時軌道。6月22日,法國投降,大困沒德軍開始實施入侵不列顛的計劃,晝夜對英倫三島進行空襲。在這關鍵時刻,丘吉爾一如既往,堅定果敢地領導人民進行保衛祖國的戰斗。

丘吉爾知道,英國決不能單獨打贏這場戰爭,必須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共同作戰。為此,他積極展開外交活動,特別是爭取美國的支援。他與羅斯福總統建立了個人間的通信聯系,戰爭期間二人間的通信超過千封。歐洲大陸的八個流亡政府設在倫敦:比利時、荷蘭、自由法國、挪威、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希臘和南斯拉夫,英國也成為一切受迫害者的避難所。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當天,丘吉爾即捐棄前嫌,庄嚴聲明:俄國人的危難就是我們的危難。1個月後,雙方簽訂了《英蘇在對德戰爭中聯合行動的協定》。8月9日,他又與羅斯福總統簽署了《大西洋憲章》。丘吉爾夢寐以求的國際反法西斯戰線終於初步形成。

雖然成為了國際反法西斯戰線的三巨頭之一,丘吉爾卻未忘其首要目標是維護英帝國的利益。因此,他對蘇聯提出的在法國開辟第二戰場的要求一拖再拖,僅在戰爭的邊緣地區北非對德意軍隊展開反攻。為此他親自飛往莫斯科做說服工作,並拉緊了與美國的關系。隨著戰爭的進展,丘吉爾越來越意識到英國地位的下降。他形象地描繪說:「我的左邊坐著把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的巨大的俄國熊,右邊坐著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然而,在這三者中惟有小毛驢能夠認准歸途。」在為劃分戰後勢力范圍而召開的幾次國際會議上,他為維護英殖民帝國的利益進行了寸土不讓的斗爭。他堅決反對印度等英國殖民地的獨立要求,宣布在他手裡決不放棄「哪怕是一小塊的不列顛土地」。

在勝利即將到來的大選中,丘吉爾代表的保守黨敗給了工黨。丘吉爾悲痛地哀嘆「忘恩負義」的人民拋棄了他——戰爭的功臣。但是,他並不甘心於失敗,依然清醒地觀察著形勢,敏銳地提出其政治主張。1946年他應邀訪美,在密蘇里州的富爾頓城發表了題為《和平砥柱》的演說:「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鐵幕之說引起輿論大嘩,美國抓住機會,先後提出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戰後東西方的冷戰格局也由此漸漸形成。他還提出建立聯合國維和部隊,建立「歐洲合眾國」,發展美英的特殊關系等主張,表現出一位政治家的洞察力與遠見卓識。

1951年,他再次出任首相,以挽救瀕於崩潰的大英帝國。然而,他已經77歲了,身體大不如前,內政外交均無所建樹,陷於衰勢的大英帝國已無可挽回地沒落下去。丘吉爾回天乏術,於1955年辭去首相職務,宣告退休。但仍任下議院議員直至1964年7月。

為表彰他對國家的貢獻,1953年英國王室封他為爵士,並授予其「嘉德勛章」。1963年,還得到美國的「榮譽公民」稱號。

他著述頗豐,主要著作有《倫道夫·丘吉爾勛爵傳》(1906年)、《世界危機》(1923—1929)、《馬爾巴羅的生平和時代》(1933—1938)、《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1948—1954)、《英語民族史》(1956—1958)等。為此,1953年榮獲了諾貝爾文學獎。他還是著名的業余畫家,開辦過個人畫展,1948年被選為美術院的名譽院士。

丘吉爾以政治家、演說家、文學家的美名留炳於史冊。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曾因武裝干涉蘇聯、第二戰場、冷戰等引起不少的批評,但批評者也不能不承認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用,不得不承認他是一位大國務活動家,一位具有超群智慧、堅強意志和堅忍不拔的毅力的人,以至在他生活的最後幾年裡,他被世人稱為:活著的最偉大的英國人。

J. 威靈頓公爵在打敗拿破崙後說了一句著名的話說 滑鐵盧的勝利只不過是伊頓公學操場上的勝利 如何解釋

這句話培陸充分表達了他虛偽做作的性格和小人得志的炫耀,只是為了讓別人覺得他比拿破崙厲害很多。

威靈頓個性陰沉,表裡不一,為人風格屬於過河拆橋,卸磨殺驢的典型。所以這句話,也可配孫頃以理解為他的馬後炮。試想:既然贏了是操場上的勝利,他輸了也一樣是操場凱攔上的失敗,所以他這句話是很不負責任的。

(10)什麼為英國一戰勝利奠定基礎擴展閱讀

阿瑟·韋爾斯利是第一代威靈頓公爵,拿破崙戰爭時期的英軍將領,第21位英國首相。最初於印度軍中發跡,西班牙半島戰爭 (1808~1814)時期建立戰功,並在打敗拿破崙的滑鐵盧戰役(1815)中分享勝利。

最終更成為了英國陸軍元帥,並獲得法國、沙俄、普魯士、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6國授予元帥軍銜,是世界歷史上唯一獲得7國元帥軍銜者,人稱世界征服者的征服者。

閱讀全文

與什麼為英國一戰勝利奠定基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如何學習英語 瀏覽:604
和平精英國際服怎麼看敵人血量 瀏覽:144
英國做一次美甲多少錢 瀏覽:714
義大利面加奶油怎麼做 瀏覽:114
印尼長什麼樣子的 瀏覽:671
越共對越南統治如何 瀏覽:671
義大利和法國的商科哪個好 瀏覽:884
去印尼航班注意什麼 瀏覽:109
伊朗沙漠種什麼樹 瀏覽:824
印尼巴士怎麼接顧客 瀏覽:407
越南廚師工資一般多少 瀏覽:723
中國輸入病例一共多少例 瀏覽:78
越南黃花皇宮椅多少錢 瀏覽:820
印尼疫情人數有多少 瀏覽:507
印尼棺材怎麼樣 瀏覽:147
湖南和越南哪個發達 瀏覽:470
義大利人愛吃義大利面到什麼程度 瀏覽:301
越南涼山經度和緯度多少 瀏覽:691
印度麵皮怎麼做 瀏覽:650
中國開車到英國多久 瀏覽: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