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從軍事上看,清朝鴉片戰爭是怎麼輸給英國的輸在哪些方面
總體來說分為4個方面,第一方面人,道光年間,當時大清的軍隊,軍官,一些官員和普通人,很多人都有吸鴉片的習慣,造成基本條件不滿足。第二,沒有錢,雖然道光皇帝比較節儉,但是他爺爺乾隆皇帝傷了國家的根本,嘉慶皇帝時就沒補上這個窟窿,然後到了他手裡沒有錢,還要平定內亂,更沒錢了。第三,武器方面,武器這個方面,因為,根據當時,是弓射馬背上的名族,對於其他武器發展不強。第四就是對手已經發展70年左右了,武器差距太大,實力太強。
B. 鴉片戰爭後清朝對英政策
投降、賣國、忍讓政策。
18世紀初開始,英國商人便開始向中國輸入鴉片。自1800年起,鴉片開始大量輸入中國。道光皇帝意識到鴉片輸入明源將造成軍隊瓦解、財源枯竭,便於1838年12月任命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節制廣東水師,赴廣州查禁鴉片。
1840年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餘艘及士兵4000人到達中國海面,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1841年1月27日,大角、沙角炮台失守的消息傳到北京,道光帝甚為惱怒,當即決定對英宣戰。他任命御前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戶部尚書隆文和湖南提督楊芳為參贊大臣,調集各省軍隊1.7萬人開赴廣東。於是,廣東的談判滲塵停頓下激喊態來,中英雙方又進入戰爭狀態。
1842年8月耆英、伊裡布等趕到南京議和。在英國侵略軍的脅迫下,全部接受了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訂立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從此,中國百年屈辱史開始。
C. 鴉片戰爭前後清朝對英國的戰略方針及英國的應對措施
鴉片戰爭前後,清政府對英國都是以一種「宗藩關系」進行往來,而英國則只想打開中國的市場,進行正常的貿易往來。鴉片戰爭前,英國的願望並沒有如其所願,因此英國便靠走私鴉片,從中牟利,鴉片戰爭後,英國與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強迫清政府開放通商口岸,與英國進行貿易往來。
D. 在清朝,什麼時候開始受到外國的侵略詳細點。
1840年6月,英軍艦船指滾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唯孫余凱攜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雖然這場戰爭只是鴉片戰爭的一部分,但有時也經常把它稱作鴉片戰爭。這場戰爭一直是斷斷續續進行,其間的一系列戰斗和軍事行動相互之間並無關聯。
戰爭前期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沉重打擊英國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國的侵略,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E. 晚清政府如何對待外國的侵略者
晚清政府對待外來侵略的態度:先抵抗,後妥協,簽訂屈辱的不平等條約,開放、讓權、割地。
晚清時期,西方資本主義入侵進一步深化,封建統治者賴以統治的農村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晚清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還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開啟了晚清時期,清朝統治力量開始衰落,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答改旁益清橡。第二次鴉片戰爭使得清朝統治危機進一步加深。
(5)清朝怎麼反抗英國的擴展閱讀:
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鴉片戰爭為標志,中國歷史進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代。鴉片戰爭前,清皇朝的封建統治已腐朽衰落,國內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危機重重;而英國則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
1912年2月12日,在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等大臣的勸說和逼迫下,宣統帝溥儀的母後隆裕太後接受清室《優待條件》,發布《遜位詔書》,宣布清宣統皇帝退位,並授權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至此,大清帝國正式終結,並被中華民國殲液取代與繼承。
清朝自1644年開始入主中原,統治了中國長達268年,終於在1912年宣統退位,清王朝徹底結束,國祚296年,標志著中國兩千年來的帝制也宣告滅亡。
F. 英法聯軍艦隊以「換約」為名採取了哪些軍事行動清政府是如何抵抗的
1859年6月17日,英法聯軍艦隊以「換約」為名再次駛至大沽口外。這支艦隊由新任英國侵華海軍司令賀布少將指揮,共有艦船21艘。其中有英國軍艦17艘、運輸船2艘、陸戰隊1200人,法國艦船2艘、陸戰隊100人。此外,還有美艦3艘隨同行動。賀布發現大沽口的設防情況後,派人向守軍要求撤除海口的一切障礙,清軍未加理睬,清政府通知英、法、美三國公使從北塘上岸進京換約,但被其拒絕。聯軍連日在海口偵察、破障、搶劫商船和漁船,並開炮挑釁。炮台清軍在直隸提督史榮椿及大沽協副將龍汝元指揮下不動聲色地監視敵人動向。
6月25日拂曉,賀布率領13艘艦艇向海口開來,到離鐵戧不遠處停泊後,派兵拆除鐵戧和木柵,開辟通道。陸戰隊換乘搶來的中國帆船待命。15時左右,海口第1道障礙被清除後,由英艦「負鼠」號為前導前行,旗艦「鴴鳥」號等艦艇隨後跟進,並開炮轟擊兩岸炮台。守軍也突然開炮還擊。接戰不久,敵旗艦艦長拉桑等人被擊斃,賀布也負傷,改乘大汽艇「鸕鶿」號繼續指揮。激戰到16時,參戰的聯軍艦艇多數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旗艦「鴴鳥」號被擊毀,「破風」號和「呼潮鳥」號2艘炮艇被擊沉。「鸕鶿」號擱淺,賀布又換乘到法艦上,清軍將「鸕鶿」號擊毀。守軍越戰越勇,史榮椿、龍汝元等將土奮不顧身,相繼陣亡。美艦也加入這場戰斗,同樣受到嚴懲,其旗艦「托依旺」號艦長被擊傷。
17時,敵海軍陸戰隊1000餘人分乘舢舨、帆船20餘只在艦炮火力掩護下,沖向南岸。登陸後,他們直沖炮台,受到守軍的攔阻射擊,在泥濘中爬行,難以前進。黃昏後,敵陸戰隊利用夜暗,匍匐前移。有少數敵兵爬到第1道溝壕邊,可是帶來的便橋太短,無法架設。清軍集中火力向敵猛射,終於將敵趕回。經過一晝夜激戰,敵方損失艦艇4艘,另有6艘受傷,英軍傷亡578人,法軍傷亡14人。清軍僅傷亡32人,炮台遭到輕度破壞。這是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軍民抗擊外國侵略軍作戰的一次重大勝利。
但是,英、法等國殖民主義者不甘心失敗,蓄謀擴大侵略戰爭。1859年11月,英、法兩國分別任命陸軍中將格蘭特和孟托班為英、法遠征軍總司令,重建英法聯軍。其中,英軍1.8萬人,法軍7000人。1860年3月22日,英、法艦船18艘侵入舟山。5月27日,英軍佔領大連灣。6月8日,法軍進占煙台,完成了對渤海灣的封鎖。此後,英法聯軍就以大連、煙台作為進攻大沽口的前進基地。7月26日,英法聯軍艦船在渤海會合後,向大沽口外開進。其中,英軍出動艦船173艘、兵力1.05萬人;法軍動用艦船33艘、兵力6300人。29日,聯軍艦船抵達大沽——北塘之間的沙壘田島附近,在距海岸約13公里的海面待機,並進行偵察和測量。但是,清政府因第2次大沽之戰獲勝後盲目樂觀,僧格林沁等將領也驕傲輕敵,竟把2萬清軍全部放在大沽口,而在北塘卻不設防。
8月1日,聯軍艦艇30餘艘,護送陸軍5000餘人進攻北塘,因該地守備空虛而順利登陸,並佔領了北塘鎮。後續部隊也相繼上陸,在大沽的僧格林沁沒有及時派兵阻擊,僅派馬隊「遙為屯紮」,並下令「不得先行還擊」,以致坐失抗登陸的良機。
8月7日,清政府要求談判。英、法公使予以回絕,並強令清軍交出大沽各炮台。8月12日拂曉,聯軍萬餘人從北塘出發,途中分成左、右兩路縱隊分別攻擊新河、軍糧城。9時,新河清軍馬隊2000人對敵右路部隊進行反擊。馬隊遭到敵炮火轟擊後,又被其步兵包圍。交戰不久,馬隊傷亡近400人,只得突圍。聯軍騎兵緊追不舍,清軍馬隊大部被殲,新河失陷。
8月14日晨,聯軍由新河向塘沽進逼。塘沽是大沽口北岸炮台的側後屏障,築有高7米、長近2公里的圍牆。牆上開有火炮射口和槍眼。加上新河清兵,共有守兵約3000人。6時,聯軍到達塘沽附近。白河中的清軍水師戰船立即開炮拒敵。雙方炮戰半小時,水師不支而退。7時30分,聯軍炮轟塘沽,隨即發起總攻,守軍拚死抵抗。2小時後,聯軍一部泅水從葦塘迂迴到塘沽側後,守軍腹背受敵,退至大沽口北岸炮台,塘沽陷落。這時,英法聯軍艦艇在大沽口外雲集,准備配合陸軍夾擊大沽炮台。清朝廷已喪失守衛海口信心,再次求和又遭拒絕。
8月21日5時,英法聯軍集中所有艦炮和野戰炮一起向北岸炮台猛轟。守軍雖開炮還擊,但炮位上的射口多是朝海口方向開的,無法向側後的聯軍回擊。各炮台的彈葯庫先後中彈爆炸,守軍炮聲逐漸稀疏。8時之後,炮戰告停。1萬余名聯軍步兵分2路沖鋒,以英軍為左路,以法軍為右路,首先進攻石頭縫炮台。直隸提督樂善督眾用鳥槍、抬槍和弓矛等奮勇殺敵。9時許,炮台被炸,樂善和守兵大部陣亡,炮台被敵奪占。北岸另外2座炮台也在激烈爭奪後失守。北岸作戰,清軍損傷近1000人,聯軍死傷400人。僧格林沁見到北岸炮台盡失,認為南岸也「萬難守御」,當晚帶兵撤往天津。直隸總督恆福把南岸炮台拱手交給英法聯軍。
大沽失陷後,賀布又率領5艘炮艇和80餘名陸戰隊官兵,溯白河長驅直入。僧格林沁又帶領雙港、天津一帶清軍1.7萬人退到通州。8月24日,敵炮艇駛至天津近郊,未經戰斗,英法聯軍就佔領了天津。
G. 清朝時期外國侵略勢力怎麼深入的
19世紀70年代,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導致爭奪殖民地的斗爭更加激烈。老牌的和新起的殖民主義者利用兩次鴉片戰爭擊敗中國的有利條件,對衰弱的中國鷹嘜虎視,尋機擇肥而噬。
首先是俄國,以《北京條約》中關於勘分西北疆界的規定,和清政府在塔城談判,使用蒙騙和威脅手段,把侵略條款強加於中國。同治三年(1864)簽訂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去了巴爾喀什湖以東約四十四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同治四年,浩罕汗國(1876年被沙俄吞並)的軍官阿古柏在英國支持下,利用新疆混亂的局勢,侵佔南疆,建國稱汗。十年,俄國以清朝不能安輯地方為名,出兵侵入伊犁,名為「代管」而久占不去。光緒初,左宗棠率兵進入新疆,阿古柏戰敗自殺。
光緒三年(1878),清軍收復南疆。清朝派崇厚往俄國,索還「代管」的伊犁。俄國玩弄花招,勒索更多的權利,崇厚受欺弄擅自簽約,輿論大嘩。清廷改派曾紀澤前往俄國,要求改約。光緒七年簽訂《伊犁條約》,雖索回了伊犁並稍稍爭回了一些利益,但中國喪失的領土仍達七萬平方公里之多。清政府收復新疆後,招集流亡,興修水利,獎勵耕墾,努力治癒長期戰亂的創傷。光緒十年建立行省,與內地行政制度統一起來。
當時日本明治維新剛剛發端,即效法西方殖民主義,拆慧對中國進行侵略。同治十三年,以琉球人被台灣士人所殺為借口,派兵在台灣登陸,對清政府勒索訛詐。清廷妥協退讓,賠款乞求日本撤兵。為了保衛海疆,光緒十一年台灣建為行省,這一措施促進了台灣政治、經濟和防務的發展。但十年後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失敗,台灣又被日本所攫奪。
英國和法國則為爭先打開中國西南的門戶而進行爭奪。英國為了打通緬甸至雲南的通道,派遣近兩百人的探險隊,持槍執械,闖入雲南,遭到當地民眾的反抗,英國譯員馬嘉理被殺。英國公使借機勒索,態度蠻橫,提出許多無理要求,並出動軍艦,以戰爭相威脅,迫使清政府於光緒二年簽訂《煙台條約》。條約除了賠款、道歉、開放雲南邊境貿易外,還涉及稅務、外交特權以及准許英人進入西藏的條款。英國據此而組織武裝力量入藏。光緒十四年,英軍進入西藏邊境,西藏軍民奮力抗擊侵略軍,但清政府極力妥協,與英國簽約議和,為英國勢力的入藏提供了便利。
被與侵略中國邊疆地區的同時,外國侵略勢力還以不平等條約為口實,極力擴大在中國的種種特權,並企圖從各方面對清政府施加影響。根據條約中外國使館長期駐京的條款,許多國家的公使聚居在紫禁城邊,對清政府頤指氣使,施加壓力。上海、天津、漢口、九江等處先後開辟租界,侵略者在那裡劃地界,修道路,設官署,頒法令,建貨棧,使中旅前答國的土地上出現了許多獨立於清政府管轄之外的殖民主義小王國。掛著外國旗子的輪船滿載著舶來的商品闖關越卡,免除厘稅,行駛在中國的內河。外國傳教士紛紛活動,深入中國的窮鄉僻壤。侵略勢力希望利用清政府幫助自己掠奪更多的權利,鎮壓人民的反抗,所以在兩次鴉片戰爭後,轉而對清政府採取庇護、「合作」的政策。一方面,要求清政府在制度、政策方面作適當的修改變化,以適應外國的侵略需要另一方面,向清政府提供武器,竭力支持這一腐朽政權。
列強改變和控制清政權的一個重要步驟,就是咸豐十一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設立。奕A任總理大臣,管理對外交涉兼及通商、條約、海軍、關稅和鐵路、開礦等事,權力廣泛。同時,又設立了南北洋通商大臣。從此,列強可悔雀以甩開地方官吏層層的拖延、阻撓,直接和清朝的最高層打交道。洋務派官僚即產生於這些新設立的衙門。
同治十三年,皇帝親政,在列強的壓力下,不得不以平等禮節接受各國公使的覲見,放棄了要求外國來使必須向中國皇帝跪拜叩頭的禮儀。同時,也開始向外國派遣使節。馬嘉理案件發生以後,光緒二年郭嵩燾作為道歉的專使前往英國,此後常駐倫敦,成為中國第一個駐外公使。以後陸續在歐美各國設立使館,派遣公使。清政府在倍感屈辱、很不情願的情況下,勉強參加國際社會交往,進行外交活動。
外國侵略者攫取中國主權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長期控制中國的海關。海關總稅務司一職一直由英國人赫德擔任,各口岸的海關稅務司全部任用外國人。海關大權旁落,為外國商品的傾銷和人員的出入打開了方便之門。由於進出口貿易急劇增加,關稅收入大增。清政府在財政窮竭、常年入不敷出的情況下,有外國人管理的海關提供經常的、有保證的財源,因此越來越仰賴帝國主義。赫德對清政府的影響很大,許多重要對外交涉由他操縱,甚至直接干預清朝的內政和官吏任免。
面對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侵略,中國人民進行了堅決的反抗,主要表現之一是遍及全國、延續時間很久的自發的反洋教斗爭。這種斗爭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和號召力。當時,不少外國傳教士深入中國內地,修建教堂,招收教徒,且有些教士、教徒利用特權,橫行不法,魚肉百姓,引起人民的忿慨和反抗。一些官吏、地主和知識分子也紛紛參加,致使斗爭變得極為復雜。19世紀下半葉,各地的反教會斗爭連綿不絕,其中較大的有同治年間的貴州教案、四川酉陽教案、天津教案、光緒初年長江下游各地的教案、中法戰爭期間西南地區的教案以及甲午戰爭前四川余棟臣、熱河金丹道發動的斗爭。越到後來,規模越大,反洋教斗爭和反清斗爭逐漸有結合的趨勢。秘密結社的參加,武裝起義的頻繁,成為19世紀末反洋教斗爭的特色。
H. 清朝政府為何兩次拒絕了英國的和平外交請求呢
說到乾隆拒絕英國使者馬戈爾尼同商這件事情,還是讓人覺得十分的絕望的,如果當時開放的話,後來的清朝也不會這么慘,但是又有人說乾隆是對的,那麼到底是對還是錯呢?下面我們繼續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吧!
英國向神聖羅馬帝國提出的請求,都是馬戛爾尼向乾隆提出的。
如果英國連同為歐洲國家的神聖羅馬帝國都擺不平,有什麼資格要求清朝呢?
不僅如此,乾隆強硬拒絕馬戛爾尼,最直接的原因是清朝得到英國在印度殖民的情報,乾隆反感廓爾喀戰爭背後英國的若隱若現的影響,擔心其會對西藏造成威脅,所以才有此態度。
I. 鴉片戰爭前,清王朝為什麼拒絕英國通商要求
【1】清政府的心態不對,如一樓所說,它是一個少數民族統治的國家,雖然統治過了百年,民心也很安定,但清統治者就是怕「萬一」,萬一西方文化的進入導致民心浮動,西方先進科技的進入會使漢族人民拿起武器對抗清王朝,對清朝後來的統治者鉛指而言,他只要能夠保護他的江山就可以,沒有必要拿「王朝覆滅」為風險去開辟通商口岸,事實上,在鴉片戰爭前,清朝的統治雖然江河日下,人民的生活也不如之前,但總的而言,比起前代,老百姓的日子還是可以的,不開放通商口岸不會對普通民眾帶來重大影響,何況不貿易往來是從明朝就開始的政策,也不算清朝首創;
【2】清朝統治者認為自己的國家是天朝大國,外來的人民文化,都是「蠻槐舉配夷」,清政府是不屑與其做交答鍵易,開放通商口岸的;
J. 清朝的哪些屈辱外交史
1、鴉片戰爭失敗 簽訂《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該條約於1842年8月29日,由清朝政府欽差大臣耆英、伊裡布與英國代表璞鼎查在停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艦皋華麗號上簽訂,標志著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束。乎裂肆
2、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 簽訂《天津條約》
《天津條約》是清咸豐八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法國、俄國、美國強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別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兩國為了進一步擴大侵略特權而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爆發於1856年10月,1860年10月結束。1858年,英法艦隊在美、俄兩國支持下,襲擊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聯軍進犯天津。
3、甲午中日戰爭 簽訂《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是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馬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
《馬關條約》的簽署標志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中方全權代表為李鴻章、李經方,日方全權代表源肆為伊藤博文、陸奧宗光。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簽訂《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中國清政府和英、美、法、德、俄、日、意、奧、西、荷、比十一國政府在義和團運動失敗、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簽定的一個不平等條約。條約簽定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條約。因條約簽訂日為陽歷9月7日,因此有「九七國恥」一說。
(10)清朝怎麼反抗英國的擴展閱讀
清朝末年也稱晚清,指的是1840年—1912年。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開啟了晚清時期,清朝統治力量開始衰落,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第二次鴉片戰爭使得清朝統治危機進一步加深。
晚清時期,西方資本主義入侵進一步深化,封建統治者賴以統治的農村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同時伴隨著列強歲轎在華設廠和洋務運動的發展,中國出現了民族資本主義。
面臨國內外的雙重壓力,清朝統治之下的各階級開始了反抗和探索,農民階級發起了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嚴重打擊了清王朝和西方列強的勢力。
同時,晚清時期的文化可發生了轉變,開始沖破封建主義的束縛,向西方學習的一步步探索。
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強入侵的同時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洋務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新。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擊,並使列強瓜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