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戰前後英法德3國人口數二戰前後英法德3國人口數
一戰前:
1913年,德國本土人口6506萬,英國為4565萬,法國4146萬。
二戰前:
1936年,德國本土人口為6929萬,同一時間,英國本土為4799萬人口,法國為4190萬。
一戰死傷亡情況:
協約國總士兵陣亡: 5497600人
同盟國總士兵陣亡: 3382500人
交戰雙方受傷總數:約1000萬人
平民死亡總數:6493000人
二戰傷亡情況:
全世界一共約7000萬人死亡
全世界一共約1.3億人受傷
一戰評價: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給全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的災難,同時也帶來了科技上的一大進步,是各國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以及軍事等許多方面大大加強,同時一戰加快了人權實現的步伐。
二戰評價:
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地改變了人類歷史。其影響廣泛地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個層面。以軍事科技的發展為中介,人類的智慧與自然界的能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被極大地釋放出來。
戰爭的破壞力空前增大、戰爭手段空前增多、戰爭樣式空前豐富、戰爭空間空前廣闊。人類的戰爭活動由此由盲目走向自覺、由浮躁走向理智、由幼稚走向成熟,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2. 世界大戰後英國女人比男人多出200萬,多出來的怎麼辦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的女人比男人多出近200萬,整整一代年輕女性失去了通常結婚和作母親的機會。社會歷史學家大都認為她們很可憐,但尼科爾森的新書《孤獨終老:一戰後兩百萬單身女性的生存故事》發現,她們都很樂觀。這是一個勇敢的新世界,她們使維多利亞時代的老處女成為現代的職業女性。
在戰爭結束之前,她們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1917年,伯恩茅斯女子中學的校長對六年級的學生們說:「我要告訴你們一個可怕的事實。你們當中,每10個人只有1個有機會結婚。」
然而這些婦女怎樣不被悲傷擊垮,並朝著新的方向努力。其中一位女主人公就是著名的考古學家格特魯德·卡頓-湯普森。她的愛人是一位輕騎部隊軍官,在戰爭中不幸陣亡。剛開始,她覺得自己連活下去都是對他的一種背叛。但戰爭結束後,她上了倫敦大學學院,學習阿拉伯語和非洲史前史學。後來她到馬爾他、南非、阿拉伯半島和埃及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考古挖掘,她曾經遭遇過豹子、鱷魚、眼鏡蛇、跳蚤、沼澤地等一系列艱難挑戰,但她都克服了。
在尼科爾森的講述中,一些「多餘的女人」成為探險家、昆蟲學家、船舶工程師、醫生、登山家以及服裝模特等等。還有一些人投身於改善貧民窟狀況和飢荒救濟的工作中,或者開始從事以前是男性專利的職業———像第一位女律師、第一位女樞密顧問官和內閣成員、第一批女獸醫、女公務員和女建築師等等。 有進取心的單身女性當中,大部分都是出身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但是其中也有例外。來自布拉德福德的紡織女工弗洛倫絲·懷特後來成了著名的政治活動家,並創建了全國紡織女工養老金保障協會。女傭出身的格拉迪絲·艾爾沃德靠自己的積蓄坐上穿越西伯利亞的火車去了中國,她在那裡一邊傳教,一邊照顧麻風病患者和病弱兒童,一呆就是20年。還有更多平凡的女性甘於過著清苦平淡的生活,她們也同樣值得尊敬。到1921年,普通女職員的人數已經達到了50萬,她們住在卧室兼做起居室的狹小屋子裡,日復一日地從事著打字員或文秘等瑣碎的工作。她們每周的收入只有30先令,午餐就靠一個小麵包或三明治打發。社會歷史學家大都認為她們很可憐,但尼科爾森采訪了不少這樣的女性,結果發現其實她們都很樂觀。她們通常是一群女性朋友在一起,並且結下了終生的友誼。她們喜歡結伴去跳舞,到花園散步,或偶爾享受一頓高檔的下午茶。這是一個勇敢的新世界———比一輩子侍候丈夫要好得多。
3. 第一次世界大戰波及多少人口,(是波及人口)答句要有波及2字,高分懸賞!!!!!!!!!!
1914到1918 主要發生在歐洲,波及全世界30多個國家兩億多的人口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萬左右的人喪生,2000萬左右的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據估計損失約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
主條目: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傷亡統計
第一次世界大戰里交戰雙方軍民的死亡人數的比例,協約國士兵佔36%,協約國平民佔20%;同盟國士兵與平民各佔22%。請注意戰爭里平民大多是死於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協約國總士兵陣亡:5,497,600
比利時:13.7萬
英帝國—澳大利亞:60萬
英帝國—加拿大:55萬
英帝國—印度:25萬
英帝國—紐西蘭:16萬
英帝國—南非:7千
英帝國—聯合王國:71.5萬
法國—本土:112.6萬
法國—殖民地:11.4萬
希臘: 5千
義大利:65萬
中國:3千
日本:3百
黑山:3萬
羅馬尼亞:33.6萬
俄羅斯帝國:170萬
塞爾維亞:45萬
美國:50.6萬
同盟國總士兵陣亡:3,382,500
奧匈:120萬
保加利亞:8.75萬
德國:177萬
土耳其:32.5萬
平民總被殺:6,493,000
奧匈:30萬
比利時:3萬
英國:3.1萬
保加利亞:27.5萬
法國:4萬
德國:76萬
希臘:13.2萬
羅馬尼亞:27.5萬
俄羅斯:310萬
塞爾維亞:65萬
土耳其:10萬
4. 英國歷史的世界大戰
1901-1917,國王:
1、愛德華七世(1841—1910)(聯合王國國王1901-1910在位)
2、喬治五世(1865-1936)(聯合王國國王1910-1936在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喬治五世為了安撫民心,舍棄了自己的德國姓氏,將王室改稱「溫莎」,1910-1917年作為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國王) 1917-至今,國王:
1.喬治五世(1865-1936)(聯合王國國王1910-1936在位)
2.愛德華八世(1894-1972)(聯合王國國王1936)
3.喬治六世(1895-1952)(聯合王國國王1936-1952)
4.伊麗莎白二世(1952-)(聯合王國女王1952-至今)
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殖民地紛紛獨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19世紀70年代以後,英國逐漸喪失工業壟斷地位。後起的美國逐步趕上並超過英國,導致相互間矛盾的空前激化。20世紀初,德國成為英國最競爭對手。面對嚴峻的形勢,英國政府積極擴充軍備,尤其是海軍。1908年,自由黨政府決定對海軍實行「雙強標准」原則,即英國軍艦噸位不能少於兩個最強的海軍大國軍艦噸位的總和。H.H.阿斯奎斯自由黨內閣還進行了一些旨在改善勞動群眾狀況的改革,以安定後方。1914年,議會通過愛爾蘭自治法案,後因大戰爆發,自治法到1921年才付諸實施(見彩圖)。愛爾蘭本部獲得自治,成立愛爾蘭自由邦,北部6個郡仍歸英國。此後英國正式國名改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為對付德國,英國放棄19世紀奉行的「「光輝孤立」」外交政策,1907年以後,英、法、俄「三國協約」實際上已經形成。它同已經形成的德、奧、意「三國同盟(1882)」相對峙。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大戰期間,英國派遠征軍到歐洲大陸,是西線戰場主要參戰國之一。1916年5月,英德海軍為爭奪海上霸權,在北海進行日德蘭大海戰。1917年,英國最終擊敗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維護了它的制海權。戰爭中英帝國參戰人員陣亡總數達50萬以上。大戰初期,自由黨聯合保守黨、工黨組成聯合內閣,1916年自由黨人D.勞合·喬治繼任首相,組成5人集體內閣,總攬大權。為了爭取群眾、特別是婦女群眾對戰爭的支持,1918年第4次改革議會選舉法,實行全體成年男子和30歲以上婦女的普選權。1928年選舉權擴大到全體成年婦女。1918年11月,大戰以德國等同盟國的失敗告終。
戰後情況
戰後英國經濟困難。1921年失業人口達到200萬。礦工、鐵路工人先後罷工,要求增加工資,縮短工時,恢復戰爭期間被削弱了的工會權利。1921年英國共產黨成立。戰後繼續執政的勞合·喬治聯合政府內部由於在內外政策上的分歧,1922年10月,保守黨退出聯合內閣,勞合·喬治辭職,A.B.勞遂組成清一色保守黨內閣(1922~1923)。此後自由黨再沒有單獨執掌過政權,它的地位逐步被工黨取代。1923年12月,議會大選,保守黨失敗。1924年1月J.R.麥克唐納工黨政府執政。同年11月讓位給S.鮑德溫保守黨內閣。1929年5月末,麥克唐納又主持第2屆工黨內閣;1931年8月組成3黨聯合的國民內閣,仍由麥克唐納任首相,直至1935年6月。在間斷執政的10餘年間,麥克唐納工黨政府恢復和發展經濟,救濟失業,改進社會福利設施,並實行惠特利住宅計劃,以改善國民住宅條件。1924年工黨政府承認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1929年又恢復被保守黨人中斷的同蘇聯的外交關系。
盡管如此,勞資之間的沖突仍很激烈。1925年,礦主向礦工提出降低工資,取消工資最低限額,以區域性工資合同取代全國性合同等,並威脅如果工人拒絕這些條件,礦主將實行同盟歇業。面對資本家的進攻,1926年5月4日,英國工人掀起震驚世界的全國總罷工。投入罷工的工人總計約50萬,規模空前。總罷工持續到12日,工會大會總委員會宣布停止總罷工。煤礦工人則單獨堅持斗爭到11月。罷工在政府鎮壓和工會右翼首領妥協下失敗。此後19年,總罷工被宣布為非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殖民帝國開始解體。殖民地紛紛要求獨立,大戰前已經取消自治的6個自治領要求完全獨立。1926年帝國會議宣布自治領和宗主國享有平等的法律權利,但外交和軍事仍受英國控制。1931年,議會公布《威斯敏斯特法》,規定英國議會的任何一項法律,未經自治領正式承認,在自治領概不適用。自治領頒布的法律則無須英國議會批准。此後,自治領開始取得同宗主國平等的權利。「英帝國」的稱謂改成了「英聯邦」。(見英帝國和英聯邦)
第二次世界大戰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20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爆發世界性經濟危機,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加劇。德意日法西斯在東西方燃起侵略戰火。新的世界大戰迫在眉睫。英國對法西斯姑息遷就,縱容侵略。1937年,A.N.張伯倫出任英國首相後,更加變本加厲地推行綏靖政策。他改組國民內閣,掃除推行綏靖計劃的障礙。1938年9月,他3次飛往德國會晤A.希特勒,並於9月29日夥同希特勒簽訂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協定》。1939年9月,德國進攻波蘭,歐戰爆發,英國對德宣戰。1940年4月,希特勒的侵略矛頭指向西方,綏靖政策破產,張伯倫被迫辭職,主張對德國採取強硬政策的W.L.S.丘吉爾組成戰時聯合內閣(1940~1945)。為保證舉國上下團結對敵,政府實行戰時各黨派之間的「政治休戰」和勞資之間的「工業休戰」。丘吉爾上台後,立即組織敦刻爾克撤退,把國民經濟納入戰時軌道,並迅速擴充軍備。1940年7~9月在德國發動的「不列顛空戰」中,英國空軍有效地打擊了敵人。1943年5月以前,英軍的主要戰場在北非;1943年9月英美軍隊在義大利南部登陸,迫使義大利投降;1944年6月英美軍隊在法國諾曼底登陸,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