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國在19世紀崛起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原因
英國在19世紀崛起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原因是英國不僅通過七年戰爭維持了歐洲大陸均勢格局的穩定,還再度摧毀了法國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奪取了法國在北美大陸和印度的幾乎所有殖民地。
丘吉爾稱七年戰爭後「英國在歐洲之外成為海上和陸上的主人」,他援用英國政治家霍勒斯·沃波爾當時的評論來渲染英國顯赫的大國地位:「羅馬人征服世界用了三百年,我們征服世界只經過三次戰役,而目前的世界比羅馬時代擴大了一倍」。
(1)英國七年後變成什麼樣子擴展閱讀:
從19世紀中葉開始,「日不落帝國」一詞在英語國家的文化中被廣泛應用,其應用對象明確包括了英國和美國,其意義也不僅僅表現在對領土的佔有方面,而擴展到了語言(英語)、文化(基督教文化)和藝術(西方藝術)領域;
例如在1852年亞歷山大·坎貝爾的一次講話中。隨後該詞被應用於美國的勢力范圍,一個較早的例子就是1897年的一篇文章上的「自誇」:「山姆大叔頭上的太陽永不落下。」
在近年來,該詞被轉義並引入美國的政治語言。《美國歷史導讀》一書中描述了原來的十三個殖民地如何和在不列顛帝國擴張的「風頭浪尖」獨立,接著談到,然後「美利堅合眾國自己變成了一個帝國,影響力最終超越了曾經是最偉大的不列顛霸權。
獨立兩個多世紀過後,在美國政府、公民和海外駐軍所擁有的領土上,或者在美國霸權控制下的美國勢力范圍中的國家上空,太陽永不落下。」
② 英國「日不落帝國」興衰之路
在漫長的中世紀和近代初期,英國一直是歐洲的一個主要國家,曾經歷了多次的輝煌。但奇怪的是,英國的國運呈現出清晰的波浪型趨勢,它在每一次輝煌之後總會跌入衰落的低谷,淪為二流國家。
在大陸國家竭力爭奪歐洲霸權(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的時候,英國正忙於內部的爭斗,幾乎被其他國家忽略不計。
光榮革命後的英國以全新的姿態挑戰歐洲頭號強國路易十四法國的霸權,連續投入兩場遏制路易十四稱霸歐洲的戰爭。
即九年戰爭(1689—1697)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3),並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後,英國在保證歐洲大陸力量格局基本均衡的同時,主要通過成功的海外擴張穩步壯大力量,其力量觸角大大超越了歐洲的范圍。
當1740年前後歐洲大陸局勢再度出現動盪之時,英國返回歐洲再次抵制復興的法國稱霸大陸的野心。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和七年戰爭(1756—1763)中,英國與西班牙以及與法國之間的戰事都爆發於歐洲戰事開始之前,由此產生的結果也就自然超出了歐洲,擴展到全世界。
英國不僅通過七年戰爭維持了歐洲大陸均勢格局的穩定,還再度摧毀了法國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奪取了法國在北美大陸和印度的幾乎所有殖民地。
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1801年合並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對亞洲的侵略繼續擴大。
大英帝國指由英國本土及其治下的自治領、殖民地、領地、託管地和保護國共同構成的大帝國,是有史以來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和最大的環球殖民帝國。
帝國在19世紀初達到鼎盛,大約有4到5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領土約3367萬平方公里,佔到了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帝國繼16世紀的西班牙王國之後,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不過二十年後因為美國獨立戰爭的失敗,英國被迫收起自傲心,暫時取消日不落帝國的自稱。
1815年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勝利,又進一步鞏固了它的國際政治軍事強權地位,工業革命更讓英國成為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因此1815年徹底打贏第二次百年戰爭後,英國又開始自稱日不落帝國。
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步入了全盛時期,1938年人口達4.58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1922年通過一戰獲得德國殖民地後,國土面積達到3367萬平方公里,約為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4.75%。
從英倫三島蔓延到香港、甘比亞、紐芬蘭、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馬來亞、緬甸、印度、烏干達、肯亞、南非、奈及利亞、馬爾他、新加坡以及無數島嶼,地球上的24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英國霸權領導下的國際秩序被稱為「不列顛治下的和平」。
英國出版的大英帝國全球地圖通常用紅色把帝國的領土標出,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全球的影響力。
但到了20世紀中葉,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和英國國力的日漸式微,其殖民地紛紛獨立,與此同時,新興霸權國家美國的崛起,也促使大英帝國逐漸瓦解。
如今,英國和它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國家組成了一個國際組織——英聯邦以取代大英帝國。但是與大英帝國不同的是,英國再也無法在政治、外交和經濟等各個方面直接影響英聯邦的其他成員了。
(2)英國七年後變成什麼樣子擴展閱讀:
興衰路上的重大歷史事件:
1、光榮革命
光榮革命,英文「Glorious Revolution」。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的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統治、防止天主教復辟的非暴力政變。這場革命沒有發生流血沖突,因此歷史學家將其稱之為「光榮革命」。
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奠定了國王統而不治的憲政基礎,國家權力由君主逐漸轉移到議會。君主立憲制政體即起源於這次光榮革命。
英國在1688年「光榮革命」後建立起來的議會權利超過君主的立憲君主制度以及兩黨制度等,不僅對英國以後的歷史發展,而且對歐美許多國家的政治都發生了重要影響。
在17世紀的西歐以及世界其他地區,君主專制是一種普遍的政體形式。西歐的法國、西班牙、奧地利以及丹麥、瑞典、德意志的一些公國,都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
在這些國家中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君權神授。至於東歐的俄國以及東方的中國等,則等級森嚴,絕對專制君主制更為強固。
1688年後,英國的政治制度及由此而萌發的政治思想,對歐洲絕對君主專制制度和君權神授、君主萬能、臣民必須無條件服從等思想,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而對一些民主、進步的思想家,如18世紀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伏爾泰等則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雖然對東歐、俄國及東方的中國等國未發生直接影響,但當這些國家的改革運動興起的時候,英國的「巴力門」(議會)、「君民共治」(立憲君主制)就成了鼓舞他們進行斗爭的現實源泉和效法的榜樣。
19世紀末,中國的維新派在為改革而奮斗的時候,就常常引用英國的民主政治制度作為楷模。
2、七年戰爭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沖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歐洲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了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了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菲律賓。
這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英國與法蘭西和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同時普魯士,這個日益崛起的強國與奧地利正同時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不久,歐洲列強間進行了「夥伴交換」,被稱為「外交革命」。普魯士與英國建立了聯盟,同時互為傳統對手的法蘭西和奧地利締結了同盟關系。
英普同盟日後陸續有德意志小邦(特別是漢諾威)以及葡萄牙參與,而法奧同盟則包括瑞典,薩克森,以及後來加入的西班牙。俄羅斯起初與奧地利結盟。但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後改變了立場,並同瑞典一起與普魯士單獨締結了合約。
1763年法蘭西,西班牙與英國簽訂的《巴黎和約》(Treaty of Paris 1763),以及薩克森,奧地利與普魯士簽訂的《胡貝爾圖斯堡和約》 (Treaty of Hubertusburg)共同標志著戰爭的結束。
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了約900,000至1,400,000人死亡。
英國是在七年戰爭中最大的贏家,法國在《巴黎和約》中被迫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並從整個印度撤出,只保留5個市鎮,英國成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邁向日不落帝國的傳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光榮革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七年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英帝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英國
③ 七年戰爭之後,為什麼英國與北美殖民地矛盾激化
導致美國革命最主要的原因,是英國採取重商主義(Mercantilism)的經濟政策。這是歐洲各國所共有的現象。重商主義的經濟政策主要內容是:殖民地要供應母國所不生產的貨物;殖民地僅能與母國貿易,不可發展工業與母國競爭,亦不可資助母國的商業競爭者;殖民地要協助母國達成「優惠的貿易平衡」,要以貴重金屬供應母國。這種體制的目的,是使擁有殖民地的國家可以戰時強和平時富。英國在十七世紀中葉屢次頒布《貿易及航海法》規定:英國與殖民地間的貿易僅准以英船載運;某些貨品如煙草、糖、棉、米、靛青及皮草等不得輸往英屬港口以外的地區;所有輸往殖民地的貨物必須經過英國並在英國繳納關稅。這些規定雖違反殖民地的利益,但是英國在七年戰爭(1756年至1763年)之前執行不嚴,此即所謂「有益的疏漏」,再加上殖民地在法國勢力的威脅下需要保護,故不至成為嚴重問題。
但是,七年戰爭決定了英國在殖民競爭上取得了壓倒法國的勝利,日趨成熟獨立的北美殖民地對母國的依賴程度大為減低。此時英國卻決定加強對殖民地的控制,並且要它們分攤部分的防衛費用。於是,英國和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關系趨於緊張。這個爭執後來表現在向殖民地人民征稅上。1764年左右,殖民地人民認為他們在英國國會並無代表權,英國國會無權立法向他們征稅,乃提出「無代表權而征稅是虐政」,以及「無代議士不納稅」等口號。英國方面,則持「實際代表說」,認為英國國會議員從未僅代表其選區的利益,立法時考慮的是帝國整體利益,如果說費城未派代表出席國會,則當時曼徹斯特等工業城市又何獨不然?二地皆享有「實際代表」。 但是,殖民地人民不接受此種立場,他們服膺自然法權利、契約政府,以及無代議權不納稅等主張。爭執到1770年,幾經周折,英國政府決定廢各稅,僅余茶稅。每磅茶僅征稅三便士,年約一萬六千鎊,此僅表示母國有徵稅之權。同時,為了救援行將破產的東印度公司,乃准該公司直接售茶給殖民地代銷商和免除銷美貨品之關稅,東印度公司乃能減價銷售,其價格低於走私進口的水貨。殖民地人民仍不領情,沖突不斷升高。最終爆發戰爭。
④ 英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它在當年究竟有多麼強大
日不落帝國(西班牙語:el imperio en el que nunca se pone el sol,葡萄牙語:o império no qual o sol nunca se põe)是指太陽無論何時都會照在其領土上的帝國,通常用來形容繁榮強盛、在全球七大洲均有殖民地並掌握當時霸權的帝國。而如今該詞在一定的場合用來形容帝國主義,而未必特指某一統一的國家政體,歷史上一共有兩個國家先後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它們分別是西班牙帝國和大英帝國。
而日不落的說法要追溯到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上的一次演講。而在舊約中一個類似的概念可能早於希羅多德,其中詩篇談到了彌賽亞王:「他要執掌權柄,從這海直到那海,從大河直到地極。」
大英帝國
西班牙帝國衰弱後,第二個獲得「日不落帝國」稱號的是大英帝國。
美國的擴張
在近年來,該詞被轉義並引入美國的政治語言。《美國歷史導讀》一書中描述了原來的十三個殖民地如何和在不列顛帝國擴張的「風頭浪尖」獨立,接著談到,然後「美利堅合眾國自己變成了一個帝國,影響力最終超越了曾經是最偉大的不列顛霸權。今天,獨立兩個多世紀過後,在美國政府、公民和海外駐軍所擁有的領土上,或者在美國霸權控制下的美國勢力范圍中的國家上空,太陽永不落下。」
而「日不落帝國」一詞究其原意,則部分老牌殖民帝國都符合條件,如葡萄牙帝國、荷蘭殖民帝國和法蘭西殖民帝國,在它們的領土上空太陽也不會下沉。「日不落帝國」一詞擴展應用於這些國家,則和「全球帝國」的概念相重合,即只要符合「領土上空太陽不落」條件的全球帝國都可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⑤ 既然英國在七年戰爭後(1763年)就獲得了大半個北美洲中部的領土,那麼後來美國人從拿破崙那買領土是怎麼
1、法國的美洲殖民地應該是在路易斯安娜州境內,英國的殖民地應該是在美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包括從荷蘭手中奪取的新阿姆斯特丹(也就是現在的紐約長島地區)。當然由於法國在19世紀連續好幾次的革命也使得自身的社會十分地動盪,因此美國也趁此機會以低價從法國手中買得路易斯安娜州的土地。
2、18世紀,英國及其盟國和法國及其盟國之間為爭奪殖民地和歐洲霸權,進行著長期的戰爭,戰爭的高潮是1756年到1763年的「七年戰爭」。英國、普魯士、漢諾威(英國王室在歐洲大陸上的世襲領地)、黑森-卡塞爾、不倫瑞克等德意志諸侯國以及葡萄牙為一方,法國、奧地利、俄國、瑞典、薩克森和神聖羅馬帝國的大多數德意志諸侯國以及西班牙為另一方,雙方在歐洲大陸、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賓等地展開激烈的爭奪。最終,英國及其盟國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雙方簽定了《巴黎和約》和《胡貝爾圖斯堡和約》。
《巴黎和約》重劃了北美洲的地圖,明確英法兩國分界線為:自密西西比河河源至伊伯維爾河,以密西西比河中流為界,自伊伯維爾河以下以至於海,則以河中流和毛里帕斯湖及龐特恰雷恩湖為界。規定法國把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東除去新奧爾良——其為法屬路易斯安那的首府——及其在東岸的所有的島,以及在聖勞倫斯灣的兩個小島——聖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以外的法國領土都劃歸英國。同時,對烏德勒支條約給它保留的在紐芬蘭沿岸那些島嶼,它只能作為行使漁業「特權」的基地,不得設防。也就是說,法國喪失了在北美的大部分殖民地,包括加拿大、新法蘭西以及路易斯安那在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地區等。
在同一個和約里,西班牙將佛羅里達以及密西西比河以東所有西班牙屬地割讓給英國,英國則以放棄在戰爭最後數月佔領的古巴作為交換條件。同時,法國為當年勸說西班牙同英國講和,又將路易斯安那的另一半送給了西班牙。法屬路易斯安那全境由此全部喪失,一部分為英國所有,一部分為西班牙所有,而西班牙也喪失了佛羅里達。七年戰爭對世界格局影響很大,它大大地削弱了法國殖民地的擴張勢力,英國則確立了自己的海上霸權和世界殖民霸權。
西班牙雖然獲得了路易斯安納,但並沒有解決它與英國的矛盾。英國人把西屬路易斯安那看作是阻礙其在美洲殖民地向西擴張的障礙。西班牙為加強殖民地以對付英國人,就在密西西比河的新奧爾良下游的巴利斯以及雷德河和伊貝維爾河派兵駐守炮台,英國也派出1000人駐守彭薩科拉,形成互相對峙的局面。
1775年,北美英國殖民地奮起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打響了北美獨立戰爭。西班牙乘機給予美國愛國者一切援助,將所有在路易斯安納的英國商人逐出,又把英國所獨占的奴隸貿易移交給法國人,並歡迎來到新奧爾良的私掠船。據載,西班牙為美國愛國者提供了價值7萬美元以上的軍火和糧襪。西班牙被英國在薩拉托加戰敗後不久,對英宣戰,奪取了密西西比河下游區域的五座英國炮台,破壞了密執安湖畔的英國倉庫,並迫使英國的印第安盟友保持中立。隨著豐富的給養補充***,西班牙對英國發動了奪取莫比爾的戰役,奪回了佛羅里達。
西班牙插手英國殖民地反抗活動,導致了意義深遠的後果。它幫助了美國攻克了英國人所屬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它奪取佛羅里達的攻勢,摧毀了英國利用它作為覦覬南面西班牙殖民地的基地的可能性。英國作為西班牙在美洲的競爭者,終於被逐出美國這塊大陸。這樣,在《美國獨立戰爭形勢圖》中,密西西比河以東全部為新興的美國所有,佛羅里達和密西西比河以西的路易斯安那則為西班牙所有。
⑥ 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呢
1921年,經過對一戰戰敗國德國、奧斯曼帝國等國的土地掠奪,大英帝國治下的領土達到了3400萬平方公里。
當時,地球陸地的四分之一為英國佔有,這也是人類有史以來面積最龐大的國家。
當美蘇可以用外交態度來決定英法行為的時候,大英帝國就已經徹底被掃進了歷史垃圾堆。
⑦ 英國的七年戰爭有哪些影響
歐洲發生過很多起戰爭,而歐洲列強們都參與的這場七年戰爭影響很大,覆蓋了中美洲、北美、西非海岸等許多地區,七年戰爭起始於1754年,戰爭開始後歐洲各個強國都相繼參與了這場戰爭,那麼七年戰爭的影響有哪些呢?
七年戰爭的影響
而因為這次戰爭於1763年簽訂的《巴黎和約》和《胡貝爾圖斯堡和約》標志著戰爭結束。這場規模盛大的戰爭也影響到了很多地區,其規模和影響也被認為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反映了各國國力上的差距,整體來說英國是此次戰爭中最大的贏家,英國作為 資本主義 工業國,它的經濟 軍事 實力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英國在此次戰爭中成為了海外殖民地的霸主。而作為封建主義農業國的法國在這場戰爭中簽訂的《巴黎和約》割讓了整個加拿大給英國,同時放棄了密西西北河東岸並且從整個印度撤出。由此可見 科技 水平、生產力和軍事戰術的差距使得法國遠遠弱於英國。所以法國喪失了主動性,在此次戰爭中以失敗告終。
對於軍事學術上的影響來說,七年戰爭期間,因為各列強國的經濟、軍事能力的提高,所以過去盛行的戰略戰術已經不適合當前發展。過去代價昂貴、對補給線依賴性很大的較為死板的戰略戰術弊端暴露,所以隨之被替代,這樣的進步給軍事學術上提供了新的 經驗 。但是戰爭是把雙刃劍,英國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因為戰爭產生的巨額軍事費用卻是英國無法承擔的,同時英國對殖民地實施的土地政策和北美保留常備軍使得矛盾突顯出來了。《駐軍法案》的形成增加了殖民地人民的負擔讓殖民地人民感到強烈的不滿。這支駐北美的軍隊最終成為了導火線。美利堅民族的反抗意識增強,同時推動了美利堅民族獨立的腳步。
七年戰爭對英國的影響
1756年至1763年這七年時間,歐洲各強國展開的這起戰爭損失慘重,死亡人數約90萬至140萬左右。那麼對於最大贏家的英國來說,七年戰爭對英國的影響有哪些呢?
大家都知道戰爭是把雙刃劍,有利有弊。英國作為最大贏家,“利” 自然 是不少的。英國和法國在1763年簽訂的《巴黎和約》中規定,法國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同時英國取得了密西西比河以東原本屬於法國的地區,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英國還奪取了西屬美洲販賣奴隸的專賣權。此次戰爭還促進了英國工業革命的發生。英國作為海外殖民地的霸主,邁向了“日不落”的傳奇。但是因為英國將戰爭產生的巨額費用壓在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身上,因此又有了不同的意義。
七年戰爭結束後,英國為了加強對北美殖民地的控制提出的一些列針對殖民地的政策引起了北美殖民的不滿。土地政策率先成為北美殖民和英國的一大矛盾,刺激了北美殖民的獨立意識。而北美保留常備軍這一駐軍政策所需要的費用不僅僅只是加大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負擔,更是激化了北美殖民和英國政府的矛盾,促進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意識。正是因為這些新法令一次次的侵犯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自由, 政治 和經濟,所以才促進了之後美利堅民族的形成。由此可見,七年戰爭給英國帶來的不僅僅只是海外殖民地霸主的稱譽,還有防務、土地、財政帶來的各種影響,這些影響都間接的為美國的形成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七年戰爭的原因
七年戰爭是歐洲列強們之間的斗爭,這其中的沖突大多集中在1756年到1763年之間。1748年結束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讓整個歐洲得到了8年的和平。但是這場戰爭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反而讓大多數國家的地位受到動搖,那麼七年戰爭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七年戰爭中每個國家參戰的企圖都不同,但都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結盟和戰斗。戰爭的主要參戰方是法國、俄國、奧地利同盟和英國、普魯士同盟,這兩個對抗方為的就是歐洲的主導地位和殖民地的爭搶。後來瑞典、西班牙等大多數的德意志聯邦國加入了法俄奧同盟,而一些少數的德意志聯邦國如漢諾威等就加入了英普同盟。這場七年戰爭的參戰國都打著自己的算盤,就像英國的圖謀就是為了打擊法國的力量,從而擴大自己的殖民地,成為海上霸主。普魯士的企圖是吞並薩克森,讓波蘭成為自己的囊中之物。而對立方法國想吞下英國國王統治的漢諾威,保護自己的殖民地。
不得不說的還有這場戰爭中的參戰國奧地利。西里西亞本來是奧地利的統治地,後來為了和平割讓了西里西亞。這次戰爭中奧地利打算削弱對手普魯士的力量,重新奪回西里西亞。七年戰爭的爆發陸戰的主要戰場在歐洲大陸,這個戰場參戰的大多數是普魯士和反普同盟們,在印度以及北美的海上就是英、法兩國交戰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因為參戰國家多,所以一度打得不可開交,最後各國都簽訂了停戰協議,英國獲得了在歐洲的海上霸主地位。
猜你感 興趣 :
1. 七年戰爭對英國有哪些影響
2. 七年戰爭對英國的影響有哪些
3. 鴉片戰爭對英國有什麼影響
4. 七年戰爭發生背景有哪些
5. 英國內戰的評價有哪些
6. 英國軍隊有哪些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