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國會計模式和英國會計模式的特點
美國把制訂會計准則的權力委託給力量強大的會計職業界的代表組織,自己仍然保留對會計准則制訂的監督權和否決權。眾多的會計准則雖不具有法律地抄位,卻有很高的權威。由於美國證券市場發達,所以美國的會計目襲標主要是為投資者服務。
英國會計規范的主要特色,一是以公司法為依據,以真實與公允為指導思想,建立具有強制性的會計准則;二是英國會計准則起步晚於美國,借鑒美國的經驗,克服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數量zd眾多、不便於掌握的缺點,形成數量較少的、系統的會計准則。三是小型企業採用簡易的會計准則。
⑵ 美國會計模式與英國會計模式有什麼區別
1、原則不同。
美國會計模式是指美國會計制度、會計准則、會計方法與技術的總稱,原則基本上不遵循《公司法》。
英式會計模式是指英國會計制度、會計准則、會計方法和技術的總稱,服從於《公司法》及其不同時期修訂法案。
2、參與制定機構的主體不同。
美國會計模式被視為由民間機構制定公認會計原則的典範。
英國會計模式則是在不違背《公司法》的前提下,政府允許民間會計機構——會計准則委員會(ASC)制定會計准則。
3、所受影響不同。
美國的會計制度及其准則的制定工作,實際上是由政府的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授權民間會計機構去承擔的,而委員會自身則在背後起到支持、否決、指導和審査的作用。
英國會計模式受到歐洲經濟共同體指令的彩響與約束,同時又有義多支持、接受和遵守國際會計准則。
4、發展方向不同。
美國的會計模式自傾向於評價現在的會計模式,拓展未來的會計領域;英國的會計模式正在向歐洲經濟共同體會計模式和國際會計模式這兩個方向發展。
5、特色不同。
美國會計模式:企業的對外財務報表必須一貫遵從公認會計原則。
英國會計模式:公司除在財務報吿中提供傳統的「損益表」和「資產負僨表」外,還應提供「增殖表」和「雇員表」,提供闡明企業與政府之閭的財務關系和反映公荀未來財務狀況等資料。
⑶ 英國會計准則的組成
(一)財務報告原則公告
財務報告原則公告(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簡稱「原則公告」,實際上是一份制定會計准則的概念框架,相當於美國的「財務會計概念公告」和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的「編制和呈報財務報表的框架」等文件。ASB認為,它不是具體的會計准則,不具有與會計准則相同的地位。但是,它確定了編制和呈報財務報表的若干原則,並且能夠完成以下主要目標:(1)幫助會計准則委員會制定和評價會計准則;(2)幫助財務報表的編制者、使用者、審計師和其他人員理解會計准則的制定方法,以及通用財務報表所報告信息的性質和作用;(3)在遇到新問題或緊急問題並缺乏適用會計准則的情況下,幫助財務報表的編制者和使用者對有關問題作出初步分析。總之,原則公告為制定和評價會計准則以及為關心准則制定程序的有關人士提供了一個有用的、內在一致的參考框架。
ASB從90年代起開始研究「原則公告」,並於1995年發布了「原則公告」第一份完整的徵求意見稿。1999年3月,ASB又發布了「原則公告」的第二次徵求意見稿。在以上兩次徵求意見稿的基礎上,「原則公告」最終於1999年12月獲得正式發布。
(二)具體會計准則
如上所述,英國具體會計准則(或狹義的會計准則)目前實際上是由「標准會計實務公告」(SSAP)和「財務報告准則」(FRS)兩部分所組成。ASC 至 1990年為止先後發布了25項SSAP,其中SSAP11被SSAP15所代替,SSAP1、SSAP2、SSAP3、SSAP6、SSAP8、 SSAP10、SSAP12、SSAP14、SSAP15、SSAP18、SSAP22、SSAP23和SSAP24等13項公告先後被以後發布的FRS 所代替,SSAP7和SSAP16被廢除,目前仍然有效的SSAP僅剩下9項,並且大部分還經過了修訂。在ASB取代ASC以後,至2001年底為止則陸續發布了19項FRS.因此,英國目前的具體會計准則共有28項,由9項SSAP和19項FRS所組成。
三)小型報告主體財務報告准則
考慮到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大中型企業與小型企業,以及一般的企業與特殊行業的企業的會計要求應有所不同等情況,為了減輕小型報告主體的負擔,簡化小型報告主體的會計處理方法,ASB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就開始研究關於「小型報告主體會計准則」(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 for Smaller Entities,FRSSE)的問題。ASB於1997年11月首次正式發布了FRSSE,並於1998年12月對它作了修訂。FRSSE實際上是英國會計准則的簡化版本,它的要求雖然比會計准則的要求低,但是,FRSSE對小型報告主體設立了嚴格的確定標准,並且明確指出FRSSE不適用於以下報告主體:(1)大中型公司、集團和其他報告主體;(2)上市公司;(3)銀行、建築互助協會或保險公司等。
(四)緊急問題工作小組「摘要」
緊急問題工作小組「摘要」(UITF Abstracts)是由ASB發布的關於「緊急問題工作小組」對某些特殊問題形成的一致意見的摘要。制定和發布UITF摘要的主要目的是:當現有的會計准則或有關會計立法對某些重要會計問題的處理存在不盡人意或矛盾之處時,對採用什麼樣的會計處理方法形成一致意見。至今為止,ASB已陸續發布了20多項 UITF摘要。已發布的UITF摘要只要沒有被新的會計准則所取代或被取消,就必須如同遵守SSAP與FRS那樣被遵守。
⑷ 中國會計制度與英國會計制度的不同及原因
加入WTO後,我國企業面臨著更多方面要與國際慣例相統一的問題。我國的公司要參與國際競爭,到國際市場上融資,都需要我國的會計准則進行國際協調。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我們要進行不同國家的會計准則比較研究,才能更好地實行會計准則國際化。
考慮到西方會計主要以美國為代表,作為一個經濟上最發達的國家,美國所頒布的會計准則很大程度反映了國際會計理論與實務的最高水平,並對其他國家,乃至國際會計團體制定會計准則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所以本文選擇美國會計准則作為比較研究對象,並分析其存在差別的原因。
一、中美會計准則差異分析
1.會計准則制定機制
(1)從會計准則制定模式看,我國會計准則制定主體是財政部會計司下的會計准則委員會,具有絕對的權威性;而美國當今的會計准則制定機構是FASB,是一個代表各利益團體的民間組織。我國會計准則目標是側重「政府利益」和「公眾利益」的雙目標指向;而美國會計准則目標只側重於「公眾利益」的單目標指向。我國會計准則是法的范疇;而美國其准則制定機構頒布的會計准則不具有任何法律約束力。
(2)會計准則的制定程序看,我國會計准則制定程序具有保密性和依附性兩特點,即保密性是指缺少多次徵求環節,依附性是指過多地依賴政府機構。美國會計准則制定程序的特點是充分程序,即在准則制定過程中遵循一套完整。充分、嚴密和穩定的程序,以保證准則制定的獨立性、公平性和公開性。
(3)從會計准則制定方法看,形式上我國同美國一樣,採用「概念框架法」,但在實際准則制定過程中,倒更多地表現為偏好集合法的原理。
2.基本會計准則
(1)從基本會計准則制定與實施看,我國的基本會計准則制定動因是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統一會計核算標准,保證會計信息質量」而以「會計法」為依據制定該准則的;而美國是基於改進會計准則的擬定工作,提高會計准則的質量的制定《財務會計概念公告》。我國的基本會計准則制定之初的用途是直接規范會計實務並指導企業會計制度的制定;而美國的《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主要是用來評價現有的會計准則並指導未來准則的制定。
(2)從概念框架的結構體系看,中美兩國在財務報表的目標,財務報表的質量特徵、財務報表的要素和財務報表的確認和計量都有所規定,但是我國在財務報表的目標這點上沒有明確的提出,只在《企業會計准則》的第十一條中提及,而這條也通常被認為是一般准則中的相關性原則。此外還有我國的《企業會計准則》在第四、五、六和七條提到基本假定的問題,這是美國所沒有涉及的。相反,美國《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中有關「在會計計量中使用現金流量信息和現值」的內容卻是我國所缺少的。
(3)從基本會計准則的具體內容看,在企業財務報表的目標上,我國服務對象定位過廣;在會計信息質量特徵上,美國會計准則強調相關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相比而言,我國的基本原則概念有些單薄且在有些原則的判斷標准上與美國也不盡一致;在財務報表要素分類上我國只有六類會計要素,而美國有十類會計要素;關於財務報表的確認上,我國與美國的判斷標准基本統一,但在具體的收入與費用的確認上中美兩國有所不同;在財務報表的計量上,我國比美國少了對現值計量性的描述。
3.具體會計准則
美國會計准則內容詳盡卻不注意全面性;而我國力求具體准則全面且要形成一個嚴密的體系。另外我國已頒布的具體會計准則,有些內容前後重復,對一些重要術語也缺乏必要的定義或解釋。
會計差異作為一種客觀存在,是有其深刻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原因的。的確,會計是在特定經濟條件下為特定企業服務的,並向外界提供有用的信息。無論是提供信息,還是使用信息都離不開其特定的環境因素。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導致中美兩國會計准則差異的主要原因。
二、中美會計准則差異的原因分析
1.中美會計准則的差異的經濟因素分析
經濟因素是影響中美會計准則差異的最主要的原因,起著決定作用。
(1)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說到底就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問題。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一國的會計理論與實務水平,反映各國的會計准則制定模式、制定目標和具體內容。經濟較為發達的美國,是以私營經濟為主體,其會計准則的目標強調為投資者服務,提供投資者進行決策的會計信息,維護投資者的權益;其會計准則也是由民間團體來組織制定,政府幹預程度有限,所以其會計准則的制定模式是民間團體模式。此外,美國經濟發展水平高決定了其經濟業務的復雜性,所以它的具體會計准則內容也就比較完善。而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強調會計信息是為國家宏觀經濟管理服務,而且會計准則是由國家的行政部門負責制定,民間組織作用很小,其會計准則的制定模式相對來說,可以劃歸為政府管制模式。另外,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低,經濟業務簡單,我國的具體會計准則的內容較少,並且內涵也不夠豐富。
(2)企業的產權。如果一個國家的產權絕大部分是公有的,私有部分僅佔小部分比例,那麼這個國家的會計制度往往是高度統一的,政府的行政干預常常會對會計准則的制定起著重要作用,會計信息也首先是服務於國家宏觀經濟管理。就我國來說,雖然近年來我國的經濟成分有多元化的趨勢,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模式並沒有改變,所以我國企業的國有化成份比重相對較大,這種產權形式決定了我國會計准則規范的會計信息首先在於滿足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的需要,會計目標也側重於「政府利益」:而美國是實行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的代表,私有制企業占絕對優勢,這種產權形式決定了美國會計准則規范的會計信息主要是滿足投資者進行經濟決策的需要,所以在會計准則的制定中尤其注重保護證券投資者的利益,其會計准則的目標也是偏向於「民眾利益」。
(3)國際經濟活動的規模和水平。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通常會促進其對外貿易的關系的不斷增長和跨國公司的不斷壯大,而這些貿易活動的開展和跨國公司的發展,則會計報表的合並。外幣折算和國際轉移價格的制定等一系列的問題,會越來越引起准則制定機構的關注,最終導致這方面具體會計准則的出台。比如美國在其FASB的第152號《外幣折算》頒布於1981年,是規定了跨國投資而產生的外幣折算的具體會計准則,而我國在國際經濟活動的規模和水平上都大不如美國。此外,一個國家若是參與國際或區域性經濟組織較為活躍,則該國的會計准則往往就相對國際化。我國鑒於改革開放和經濟體制轉軌的需要,一改過去一統到底的會計制度的規范模式,而改為會計准則與會計制度並行的兩種會計規范模式,但是相信,隨著我國不斷地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我國的會計規范必然會走向會計准則單一會計規范的模式。
2.中美會計准則的差異的政治因素分析
政治因素在各國的會計准則制定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政治傾向和所處的政治環境,都會對會計准則的制定模式、指導思想和具體的會計方法和程序產生影響。在某種政治因素的誘導下,甚至還會影響到會計制度的傳播,比如現今的國際會計准則雖然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准則的制定中謀得一定的發言權,但還是基本以英、美國家的會計准則為藍本而建立的。
3.中美會計准則差異的教育科技因素分析
教育的水平具體到會計准則的上講,就是指會計教育水平和會計職業隊伍的素質問題。這種教育水平的不同也影響了中美兩國的會計准則內容和方式。就會計教育水平而言,在這方面美國是相當高的,幾乎任何一個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都要用到會計知識,比如在納稅方面和公司的管理方面等,相應地其會計職業隊伍的素質也是比較高的,同美國相比,我國現階段無論在會計教育水平還是在會計職業隊伍的素質上都不如美國,盡管我國已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各種會計財務知識的繼續教育,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與美國相比,還依舊存在一定的差距。正是如此我國在現階段仍舊實行會計准則與會計制度同時並行的兩種會計規范形式。此外筆者認為,這也是為什麼我國的《企業會計准則》難以完全借鑒美國的財務概念框架,取消其法律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科學技術的進步從表面上看,只是會影響會計核算工具的更新。比如計算機在會計核算中的運用,改變了會計信息的處理過程,加快了會計信息的整理和傳播速度。但是科技的發展水平同樣也會影響會計准則的內容。由於美國科技水平的發達,其在具體會計准則的制定上較之他國也總是先行一步。從美國FASB現有的137個《財務會計准則公告》看,其中有大多數內容是涉及到創新的金融工具的問題,比如S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動的會計處理》(該准則的生效已在 SFAS137號中規定予以推遲),該准則的出現不能說與科技的發展不無關系。我國由於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上相對落後美國,而會計准則的制定相對科技的發展來說總是滯後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國的具體會計准則制定在這方面還是一個空白點的原因。
美國或許並不是中國發展的偶像,比如在環境污染方面。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國家的發展、行業的發展都更多的類似長跑,跑在前面的人,有後起者更多學習的要素。我們可以從美國國去會計的發展進程中看到我們現在的影子。因此,對比中美會計准則之間的差異可以使我們會計准則在國際化進程中少走彎路,盡快完善我國會計准則,盡早與國際接軌。
⑸ 各個國家的會計准則有哪些原則上的區別
各國的國情不一樣,會計准則在原則上的設定也就有所區別。
下面分主要國家予以論述。
(一)美國的基本會計原則
美國的基本會計原則集中體現在《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中,在該公告中,將編制會計報表的基本原則與會計要素確認和計量的基本原則分開。編制會計報表的基本原則在該公告中是以會計信息的質量將它來表述的。
《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並未明確表述或確立「歷史成本原則」、「實現原則」、「配比原則」等會計確認和計量中的基本原則。
就資產和負債的計量基礎而言,該公告將原始成本(原始收入)、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可實現凈值和未來流量現值等六種現行會計計量中應用的方法均列入,並認為「現行實務的特徵是幾種計量屬性同時並舉,而不企圖把現行實務說成是以單一屬性為其基礎」;在計量單位方面,公告認為,「在財務報表中確認的各種項目中,將會繼續用名義的貨幣單位計量。」
在收入確認方面,該公告列舉了兩個基本條件:已實現或可實現和已贏得,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時,可確認為收入。實現是指「非現金資財或權利轉成貨幣;而在會計和財務報告中最確切的用法是指出售換取現金,或收取現金的要求。」贏利是指營利過程或營利活動基本完成。此外,該公告還列舉了六種特殊情況下收入確認的時點。
在費用確認方面,該公告未直接確立「配比原則」,只規定「某一個體在提交或生產商品、提供勞務或其他構成日常的主要或核心繼續產生未來經濟利益或產生的利益將有所減少時,一般確認為費用和損失。」
在該公告的會計確認和計量原則中,沒有確立穩健原則,也沒有將穩健性作為會計信息的基本特徵和第二層次特徵,只是在第三輯《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徵》中對穩健主義作了單獨說明。
(二)日本的基本會計原則
日本的《企業會計原則》作為編制損益計算書和借貸對照表的共同的一般的指針,規定了如下7條一般原則:(1)真實性原則;(2)正規簿記原則;(3)資本和利潤區別原則;(4)明晰性原則;(5)一致性原則;(6)穩健主義原則;(7)單一性原則。
真實性原則規定:「企業會計對於企業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必須提供真實的報告。」它是處於最高地位的原則。這里所說的真實意味著相對的真實,應看作是通過遵循《企業會計原則》的其他原則來達到的。
正規簿記原則規定:「企業會計對於所有的交易必須按照正規簿記的原則,做成正確的會計賬簿。」它要求必須採用能夠滿足綱羅性、秩序性、驗證性這些必要條件的記賬方法(吉復式記賬)來做成正確的會計賬簿,同時要求必須根據這種正確的會計賬簿做成賬務報表。
資本和利潤區別的原則規定:「要明確區別資本交易和損益交易,尤其是資本公積和盈餘公積不能混同。」它要求必須通過明確區別作為本金的資本和作為果實的利潤來進行適當的損益計算。
明晰性原則規定:「企業會計通過財務報表必須對有利害關系者明確表示必要的會計事實,務必不使其作出關於企業狀況的錯誤判斷。」它要求通過明晰地表示財務報表和其相關的重要事項,必須揭示適當而充分的信息。
一致性原則規定:「企業會計其處理原則及手續每期繼續適用,不能任意變更。」它要求,在一個會計事實有幾個會計處理原則或手續可選擇應用的情況下,只要無正當的理由,一經採用的會計處理原則或手續每期必須繼續應用。另外,《企業會計原則註解》規定:根據正當的理由加以重要變更時,必須在財務報表中對其加以說明。
穩健主義原則規定:「在有可能對企業的財務產生不利影響的場合,應有所備而進行適當健全的會計處理。」它要求,為防止不確實的將來所帶來的風險必須根據適度而慎重的判斷進行會計處理。
單一性原則規定:「在有必要為了向股東大會提出,為了信用目的、為了租稅目的等種種目的做成不同形式的財務報表時,這些報表的內容應基於可靠的會計記錄做成,不能因政策上的考慮歪曲事實的真實表示。」它要求,財務報表的形式雖多種多樣,但其所包含的會計類值的內容應當單一。
另外,上述的一般原則中,特別是同正規簿記原則和明晰性原則有關,在《企業會計原則註解》中,對所謂重要性原則的具體應用作了如下規定:
(1)對於缺乏重要性的項目,可以不按本來的嚴密方法而採用簡便的處理和表示方法。
(2)對於重要的會計方針,必須在財務報表中說明並加以揭示。
(3)對於重要的期後事項,亦必須在財務報表中說明並加以揭示。
(三)英國的基本會計原則
哈羅德。比爾曼和阿倫。德萊賓教授將會計原則分為三大類別:環境性假設、經營慣例和質量因素。
在編制報表時,會計師需要對其主體的狀況和所處的經濟環境,比如會計界的情況並作出假設。這些假設中比較重要的有:(1)經營主體。假設企業獨立於所有者和經營環境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為報表確定一個界限;只有影響主體的那些交易才在財務報表中反映。(2)繼續經營這個概念可以認為是企業主體概念的引申。在編制財務報表時,假設主體按照當前的形式繼續無限期地發展下去。(3)穩定貨幣單位,編制財務報表所採用的貨幣單位的價值穩定不變。(4)會計期間,假設企業連續不斷的經營期可以劃分為若干個互不相關的期間(即會計期間),並在每個期間編制會計報表。
在對其所處環境作出假設後,會計師便採用一套慣例來編製表示相關經濟事項的報表。(1)歷史成本。編制公布的財務報表所應採用的計價基礎就是歷史成本。也就是說,報表中的所有資產均按取得成本反映,並在適當的時候根據折舊對固定資產進行調整。(2)實現原則。根據慣例,全部利潤只在銷售實現的當期也即收入實現的當期予以確認。(3)配比原則。費用與其所產生的收入相配比。(4)兩重性。這一慣例與復式記賬法相關聯。它要求會計師對每一筆交易都要在賬戶中作雙重反映,因為在經營過程中,每個行為都有相同或相反的反映。(5)計量或貨幣計量。這一慣例是說報表中的所有項目都必須是可計量的。也即能夠用貨幣價值表示。
在應用經營慣例過程中,會計師還將努力使所編制的財務報表具有一定的質量特徵:(1)客觀性。客觀性是指分類賬和會計報表中的記錄必須能夠由獨立的人員進行驗證。這是為了確保財務報表沒有偏見,並減少會計師編制報表時作出主觀判斷的可能性。(2)謹慎性。這是美國過去和現在通常所稱的穩健主義。該原則指出,當會計師可以用不止一種的方法處理某個項目時,他在可供選擇的方法中應選擇一種能夠提供穩健性結果的方法。(3)一致性。這個因素要求,當一筆交易或經濟事項在不同的時期重新發生時,各期間的會計表述應當相同。(4)重要性。簡單地說,重要性原則是指某個項目在報表中的處理方法取決於其重要性。這是一個相關性概念。
(四)法國的基本會計原則
法國傳統上的會計原則是真實性、穩健性和合法法。EEC第4號指令發布後,「真實與公允」也成為一項基本原則。大凡強調穩健性的會計一般都主要表現為計提各種准備,這也是歐洲大陸國家的普遍作法,但是在法國穩健的會計中因受稅法的影響卻沒有計提壞賬准備的習慣,也不採用LIFO計價存貨。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強調合法性的原則並不多見,法國則強調合法性,財務報表注釋要求披露「為反映『真實與公允』觀點而違反多項法規的細節。」這是與法國強調統一會計的政府政令是一致的,要求遵循現行法規。「真實與公允」起源於英國1948年的《公司法》,EEC第4號指令後盛行於歐洲,至今也沒有一個准確的說法。
(五)我國的基本會計原則
我國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根據其在會計核算中的作用,大體上可以劃分為正面四類:一是體現總體性要求的一般原則;二是體現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一般原則;三是體現會計要素確認計量方面要求的一般原則;四是體現會計修訂性慣例要求的一般原則。
1、體現總體性要求的一般原則
(1)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必須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及證明經濟業務發生的合法憑證為依據,如實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做到內容真實,數字准確,資料可靠。
(2)可比性原則
可比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必須符合國家的統一規定,提供相互可比的會計核算資料。
(3)一貫性原則
一貫性原則是指企業採用的會計程序和會計處理方法前後各期必須一致,要求不得隨意變更會計程序和會計處理方法。
2、體現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一般原則
(1)相關性原則
相關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信息必須符合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滿足各有關方面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
(2)及時性原則
及時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工作講求時效,要求會計處理及時進行,以便會計信息的及時利用。
(3)明晰性原則
明晰性原則是指會計記錄和會計信息必須清晰、簡明,便於理解和使用。
3、體現會計要素確認、計量方面要求的一般原則
(1)權責發生制原則
權責發生制原則是指收入費用的確認應當以收入和費用的實際發生作為確認計量的標准,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處理;凡是不勝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經在當期收付,都不應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處理。
(2)配比原則
配比原則是指營業收入和與其相對應的成本、費用應相互配合。
(3)歷史成本原則
歷史成本原則是指企業的各種資產應當按期取得或購建時發生的實際成本進行核算。所謂歷史成本,就是取得或建造某項財產物資時所實際交付的現金及其他等價物。
(4)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
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應當嚴格區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確地計算企業當期損益。
4、體現會計修訂性慣例要求的一般原則
(1)謹慎性原則
謹慎性原則要求會計人員對某些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存在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選擇時,在不影響合理選擇的前提下,盡可能選用一種不虛增利潤和誇大所有者權益的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進行會計處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
(2)重要性原則
重要性原則是指在會計核算過程中對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應區別其重要程序,採用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具體來說,對於那些對企業的經濟活力和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相對重要的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應分別核算、分項反映,力求准確,並在會計報告中作重點說明;而對於那些次要的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在不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的情況下,則可適當簡化會計核算程序,採用簡便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處理,在會計報告中合並反映。
(六)國際會計准則的基本會計原則
財務報表可以在不同程序上以不同的結合方式,採用一系列不同的計量基礎。它們包括:歷史成本、現行成本、可變現(結算)價值、現值。同時認為,企業在編制財務報表時最為常用的計量基礎是歷史成本。歷史成本通常也與其他計量基礎結合起來使用。例如,存貨通常是按成本和可變現凈值兩者中較低的一個價值列示的,有價證券則可能按市場價值列示,退休金負債則可以按其現值列示。此外,有些企業為了處理非貨幣性資產價格變動的影響,還採用現行成本基礎,以彌補歷史成本會計模式的不足。
為了使財務報表提供的信息對使用者有作用,其應具備的屬性主要包括可理解性、相關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四項主要的質量特徵。
可理解性:財務報表所提供的信息的一條基本質量特徵就是讓使用者便於理解。然而,有些關於復雜事項的信息由於它們與使用者作經濟決策的需要相關而應包括在財務報表之中,不能僅僅因為這些信息對於某些例行得來說過於難以理解而且將它們排除在財務報表之外。
相關性:為了使信息有用,信息必須與使用者的決策需要相關。當信息能夠通過幫助使用者評價過去、現在和未來事項或確認更改他們過去評價從而影響到使用者的經濟決策時,信息就具有相關性。
重要性:信息的相關性受其性質和重要性的影響。如果信息的遺漏或錯報會影響使用者根據財務報表所作的經濟決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取決於在發生遺漏或錯報的特定環境下所用所必須具備的質量特徵,倒不如說是提供了一個門檻或取捨點。
可靠性:發信息沒有重要錯誤或偏向並且能夠忠實反映其所擬反映或理當反映的情況以供使用者作依據時,信息就具備了可靠性。
忠實反映:要使信息可靠,信息就必須忠實反映其所擬反映或理當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項。舉例來說,資產負債表就應忠實反映在報告日期符合確認標準的那些形成企業資產負債和權益的交易和其他事項。
實質重於形式:如果信息要想忠實反映它所擬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項,那就必須根據它們的實質和經濟現實,而不是僅僅根據它們的法律形式進行核算和反映。交易或其他事項的實質,不總是與它們的法律或設計形式的外在面貌相一致。
中立性:要使信息可靠,財務報表所包含的信息還必須具有中立決策。也就是說,要不帶有偏向。為了達到預定的成果或結果,通過對信息的選擇和列報,使財務報表影響了決策或判斷,那麼,財務報表就不是中立的了。
審慎性:審慎是指在不確定性條件下作出所需要的估計時,在實施必需的判斷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謹慎,以便不高估資產或收益,也不低估負債或費用。然而,實施審慎性原則並不允許諸如設立秘密儲備金、過份地提取准備、故意壓低資產或收益,或故意抬高負債或費用等,因為這樣編制出來的財務報表不可能是中立的,從而也就不會具有可靠性。
完整性:要使信息可靠,財務報表中的信息必須在重要性和成本的許可范圍內做到完整。遺漏能造成信息虛假或令人誤解,從而使信息不可靠並且在相關性上留有缺陷。
可比性:不論是對於某個企業的任何地方和不同時間,還是對於不同的企業,對於同類交易和其他事項的財務影響的計量與反映,都必須按照一致的方法進行。
可比性這一質量特徵有一個重要的含義。即應把編制財務報表所採用的會計政策、這些政策的變更以及變更的影響告訴使用者。遵循國際會計准則,包括揭示企業所採用的會計政策,以有助於達成可比性。
中外會計准則在原則上的區別:
一、關於會計假設
我國企業會計准則中提出的會計假設有四項: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財務會計的假設不僅是企業會計核算的約束條件和基本依據,也是制定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的指導思想。
國際會計准則中提出兩項基本假定:
(1)權責發生制。為了達到財務報表的目標,財務報表根據會計的權責發生制加以編制,這樣不會向使用者反映了涉及現金收付行為的過去發生的交易,而且也反映了將來支付現金的義務,代表將來可以收到現金的資源。因此,這些財務報表提供了使用者在作出經濟決策時最為有用的那種關於過去交易和其它事項方面的資料。
(2)持續經營。即企業是一個經營中的實體並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將會持續經營。
二、關於會計要素的分類
在我國,將資產分類為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遞延資產和其他資產。在負債部分,將其分為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兩類。在所有者權益部分,將其分為投入資本、資本公積、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
在日本,將資產分為流動資產、固定資產、遞延資產。同時,負債區分為流動負債和固定負債。資本區分為資本金和留存收益。資本金意味著法定資本的金額。並且,留存收益意味著凈利資產額超過法定資本金額的部分,應區分記載為股東出資交易等所產生的資本公積(資本准備金),由法律強制規定從利潤中積累的盈餘公積(利潤剩餘金)、其他留存收益。
國際會計准則指出,與資產負債表中財務狀況的計量直接有關的要素是資產、負債和權益。與損益表中經營業績的計量直接有關的要素是收益和費用。可見,由於利潤可由收入減去費用得出,故未把利潤單獨作為一項要素。
三、關於會計要素的確認標准
我國會計要素確認的基本標准為:
1、符合某一會計要素的管理定義和特徵,即定義標准;
2、具有可計量性;
3、在使用人的決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即相關性標准
4、必須是真實的、可驗證的和客觀公正的,即可靠性標准。凡是符合以上標準的,即應在效益大於成本,滿足要素定義的項目,如果滿足了以下標准,就應當加以確認:
(1)與該項目有關的任何未來經濟利潤可能會流入或流出企業;
(2)該項目具有能夠可靠計量的成本或價值。
在評價一個項目是否滿足以上標准從而是否有資格在財務報表中確認時,需要考慮重要性原則。
四、關於收入的確認
1985年,美國FASB在SFAC第5輯中,對收入確認規定了標准,除確認的四個一般標准——定義、可計量性、相關性、可靠性外,還應滿足:
1、已實現或可實現營業收入和利得,在實現以前或在認為可實現以前,一般不作為利潤構成內容確認。
2、已取得營業收入在未取得以前不予確認,當某一主體實際上已經完成了其享有營業收入所代表的利益而必須完成的行為時,營業收入可以認為已經取得。
SFAC所設定的確認標准過於抽象,實際上無法操作,只能作為制定收入確認准則的指導性規范。
我國《企業會計准則》第45條第2款規定:「企業應當在發出商品、提供勞務,同時收訖價款或取得索取價款的憑據時,確認營業收入。」
可見,我國會計准則的收入確認標准更為具體,操作性較強,但兼容性差,實際上僅限於銷售性質的業務。
五、關於費用的確認
1985年,美國FASB認為:「費用是一個主體在一個會計期間內應交付或生產商品、提供勞務或其他構成該主體持續且主要的或核心的經營活動而產生的資產的流出耗用或負債的產生。」
我國准則中規定:「費用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
可見,美國採用資產一負債法定義費用,我國則採用收入——費用法。另外,美國所定義的費用限於可在本期收入中抵減的耗費。盡管我國准則中只將費用作為會計要素,不提成本,但在進一步解釋時,又劃分了成本與費用的界限,且費用僅指期間費用,一旦聯系起來分析,費用既含對象化了的費用(成本),也包括從本期收入中扣除的期間費用。
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採納了APB(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第4號說明中列示的三種費用確認方法:
(1)與某期間收入直接關聯的成本;
(2)與某一期間有關但卻與當期收入無直接關系的成本;
(3)與其他期間無關的成本。
進而得出「確認費和的三項普遍原則:因果關系、系統而合理的分配以及當時確認」,三項原則的典型例子是銷售成本、折舊費用以及期間費用。
我國費用的確認與這三項原則基本一致,但也存在不同之處:
(1)我國以公有制企業佔主導,國家職能綜合部門頒布了一系列既屬所有者權力范圍又屬政權范圍的政策法規,財務制度就是其中一例。財務制度對企業某些費用的計量規定了最高限和最低限,對費用的確認也界定了范圍,因此,我國企業會計中的費用不僅僅是個會計問題,也是一個財經紀律問題。美國會計中的費用問題純屬會計問題,費用計量和確認方面的限制僅僅在稅法中規定。
(2)我國的營業外支出與美國的損失不完全相同,有些項目我們只能說是支出,還不能說是損失,如職工子弟學校和技工學校的經費。
六、關於基本會計原則
美國基本會計原則界限清楚,明確劃分會計信息質量特徵和財力報告要素確認和計量原則。美國會計直接向資本市場,十分注重會計信息對決策的影響,被認為是決策有用型會計,這一點在會計信息質量特徵和財務報告要素的確認和計量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日本會計准則所表述的基本會計原則簡練實用,如重要性、單一來源、審慎概念等無不與日本人的理解相關,同是重要性,美國是從規范的定義出發,而日本是從實際操作角度考慮。
我國會計准則中規定的原則有12條之多,可謂全面,遺憾的是,相當一部分並未在會計制度中得到體現。以相關性為例,說是會計信息要滿足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但在會計報表中卻沒有反映國家的宏觀需要。再如,審慎原則、充分披露、重要性等都沒有得到體現。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我國眾多國有企業而言,在會計上強調合法性應當沒有害處,對於我國這樣一個行政規章普遍有效的國家,更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