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 英國群體免疫的影響
英國群體免疫策略推出後,很多人不太懂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意思是打算讓60%的英國人口感染新冠,產生抗體,由此獲得群體免疫。其實就是將感染新冠狀病毒的人自己抵抗,不採取任何救治手段,並表示這是目前最有效的措施。
所謂「群體免疫」策略,就是「完全不防感染,但盡量防死亡」,即不再防傳染方面花成本,只在防「死亡」方面花成本。
把死亡人數真正的當作了一個數字對待,忽略每個普通人的求生的慾望和失去親人的家屬的傷痛,換來所謂的群體免疫和社會安定,資本主義利益至上的原則始終如一。面對未知的病毒,缺少對現代醫學發展的信心,更缺少國家擔當和職責體現,又回到了21世紀初的狀況。感謝奮戰在一線的每一位普通人。
嘗試群體免疫的國家,就是做好了一,英國死0.6%(他們的模型估算,前提為感染大概為60%+死亡率1%+治癒後不再感染+英國的ICU床位充足、醫護人員充足等等樂觀條件)即40萬人的准備。
二,其他國家死高於0.6%甚至更多的准備。因為一個國家去生死有命,追求群體免疫去了,其他國家之前的努力白費,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全球一體化,會一個州一個國家的挨個被點燃。就像今天美國各州以及歐洲各國一樣。
這根本不是「另一種標准方案」,WHO以及英國國內部分流行病學家明確反對的,贊成的到底是什麼人?所有關於這種話題的贊成性討論,都是在把人命當成數字處理,且一部分人的命不如保住更經濟重要。拖拖拖,拖到徹底沒有辦法了,再用現代倫理學的「理性」實施「三賢士計劃」,即拋棄一部分人,只救一部分人,而活著的人到那時不得不放任同意。這就是WHO剛開會指責的「自暴自棄的國家」。
讓大多數人感染以獲得群體免疫, 西方國家面對瘟疫歷史上都這么做的 。我們國家面對瘟疫歷史上也都像現在這樣做的 這就是東西方的區別。 所以國外對待疫情被動消極也是這個原因 。物競天擇,活下來就是篩選的結果 。怕的就是如果西方國家都這么干 ,祖國無法置身事外。防止境外反向輸入。
3月13日,英國新增新冠肺炎感染者208人,確診總數達798人。
目前,英國政府宣布正式進入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二階段,不再要求輕症患者聯系醫療部門,而是採取居家隔離的方式。政府要求從周五起,所有出現咳嗽、發熱等症狀的人居家隔離7天。此外,目前英國並未下達關閉學校的命令,但要求學校取消全部海外旅行計劃。政府還建議有健康狀況的人不要乘坐郵輪出行。
英國政府首席科學官帕特里克·瓦蘭斯表示,根據現有數據,預計全國已有5000-10000人感染,而英國預計在10到14周後出現疫情爆發高峰。瓦蘭斯還表示,需有60%的人口感染新冠肺炎,才能促生「群體免疫」。
2. 群體免疫的英國2022年12月怎麼樣了
群體免疫的英國2022年12月300萬人呈陽性。2022年12月末,全英國有將近300萬人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這是7月份以來的最高數字。新冠感染病例數上升之際,英國正面臨十年來最嚴重的流感季節,救護車延誤導致急診室外排起了長隊,病人苦不堪言。
3. [原創] 英國「群體防疫」台前幕後的故事
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3月12日宣布,英國將採取「群體免疫」策略對抗本國新冠疫情。此言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
1「群體免疫」
所謂「群體免疫」即一個群體中大部分人有了某種病毒的抗體後,就產生了群體免疫效應,使得其他沒有免疫力的個體因此受到保護而不被傳染。[搜狗網路]
從病毒尋找中間宿主,傳播力越來越弱的情況來說,這是漫長的自然選擇的過程,是相對而言的統計結論。我們不能說站不住腳,但如果反問,僅基於此模型推算而提供政策參考的話說明什麼?
(1)等待疫苗或者特效葯研發出來。
什麼是疫苗?它抑制病毒的機理是什麼?研發需要多長時間?
疫苗,是滅毒或者減毒後的病毒。疫苗注射到人體後,它的微弱毒性激發人體的免疫機制,就是產生抗體,從而達到抵抗病毒的效果。什麼,疫苗是病毒,這個是不是很恐怖?別急,聽我慢慢道來。
在科學實驗室進行的疫苗研發大體分為三個階段,疫苗的滅毒、回收病毒原液、動物活體實驗。
疫苗滅毒就是從感染者體內分離病毒樣本,通旦謹大過基因工程等生物技術手段使病毒滅活,或者減弱其毒性。這個過程中要保證病毒原來的特徵,具有一定的抗體免疫作用。
因為病毒沒有細胞結構,需要寄生在細胞當眾才能存活,經過增殖培養後的病毒液富含細胞培養液、血清、細胞及其碎片等其他物質,需要經過純化鑒定,加入少量輔助試劑後成為疫苗液。
簡單說就是分離-減毒、純化-鑒定、載體-評價之後,最後的臨床試驗涉及到大量的調查,耗時也最長。
按照來華和鍾南山院士交流疫苗研究的美國專家的說法,研究疫苗的周期至少需要一年甚至更多時間,至少說明這是個短期內無法解決的事情。
(2)利用中青年不易感染或者感染產生抗體以建立類似「群體免疫屏障」。
這個免疫屏障的建立,不知得付出多少生命的代價。即便按照健康中青年死亡率1%來計算的話。
英國政府曾報告預測:5000萬人感染,50萬人死亡。截止3月15日,英國政府僅禁止500人以上的大規模集會,但尚未關閉學校。
還有人說這是遵循晌團客觀、實事求是啊。英國目睹了全球疫情的蔓延,無論主動被動初期肯定也作了應對。
它發現根本不可能像中國那樣有能力組織動員打「抗疫」的人民戰爭,否則公共醫療資源將面臨枯竭或者癱瘓。
「群體免疫」的凶險之處在於相當於不積極防控、治療,坐等新冠病毒自然死亡。說的再直白一點即是放任。那就是真正的「物模豎競天擇,適者生存」了。
但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逐漸進化出了高級智慧,有了專屬於人類的情感模式和道德准則:人道主義。捫心自問,這是他們的最優選擇嗎?
2執行力
從某種角度來說,英國政府的「執行力」很強。為什麼這么說呢?英國出台的delay政策,姑且叫拖延政策吧,有點正話反說的意思,把英國民眾嚇到呆在家中好採取下一步舉措。
民主社會,無法強制,醫療資源又相對有限,如果政府宣布封城或者宵禁,那各種力量都會反對鬧事,甚至引發暴亂,它總不會因抗疫影響執政吧。
但這種執行力掩蓋不了英國政府無力應對疫情蔓延這個客觀事實,至少在態度上不夠積極。
其實英國有個優勢,退出歐盟後,即非申根國,它可以相對獨立施政,比如做好出入境限制。
可它卻悲觀地認為大勢已去,進而退守,想使有限的醫療資源「物盡其用」,這樣很可能的結果確是相反,即「退無可退」。
所以說執行力需要強大堅定的信念支撐,越是艱難險境越需要這種必勝信念的力量。如果非說這是因國情不同而採取的一種策略的話,只能說是它風險太高。
3國情
談到英國國情,我們不得不提他們社會的醫療制度和文化理念。
(1)社會醫療制度
英國的國家社會醫保體系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是強制性的,全部由稅金構成,強調政府控制衛生資源的投入及分配,設區保健是其衛生服務的重點。
簡言之,英國全民免費醫療,有人說這不是「吃大鍋飯」嗎?對,這樣反倒更好理解。
財政負擔嚴重導致的結果就是醫院運行效率低下,醫護質量不高,從而使公眾候診時間長,滿意度低,但這是相對而言。
布萊爾執政期間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攜夫人到英國訪問,當晚夫人突患中風,病情危急,救護車45分鍾後才抵達,送醫院路上行程僅10分鍾。
到醫院發現搶救需要排隊,要等8小時才能進行腦部CT檢查,情急之下李光耀求助布萊爾,英國政府出面與醫院協調,3小時後李夫人進行了CT掃描。
經過急救李夫人脫離危險,李光耀權衡利弊,決定「冒險」,帶夫人乘坐新加坡航空公司航班回國治療,回國後在中央醫院治療,李夫人病情穩定好轉。
從上世紀80年代起英國政府不斷對NHS醫療體系進行改革,在堅持公平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效率。
這樣的醫療體系在抗疫期間就導致放棄兩端(症狀輕的和危重的),一端不用管,一端自然淘汰。而我們的醫療體系是極力挽救每一個生命,是「廣譜」的。
(2) 文化理念
英國人能提出「群體免疫」不足為奇,他們深知「自然選擇」的力量。
歷史上英國是個偉大的國家,有「日不落帝國」之稱。
18世紀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對後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它是一部社會學、經濟學著作,
它強調人口必然因為生活資料所限制,從而肯定貧富分化的自然法則和資產私有制的必然性。
雖然「馬爾薩斯人口論」有它的歷史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正是通過對他的批判,
馬克思、恩格斯開始思考並最終形成了他們對無產階級的科學認識。
達爾文受到馬爾薩斯人口論""啟發,獲得靈感,最終完成了舉世矚目的《物種起源》,成為進化論的奠基人。
以自然科學發展為基礎的工業和技術革命,引起了深刻的社會變革,推動社會高速發展,在人類發展史上綻放出璀璨的光芒。
所以英美這樣的西方國家從骨子裡崇尚「叢林法則」,這種根深蒂固,滲透在人們行為方式和社會的方方面面。
曾有一個得絕症的人群統計:得了絕症後,多個國家的人生存時間長短的比較,最短的是英國,平均一年多,最長的是中國和日本。
這種自然法則體現在防控疫情上的「群體免疫」就很「正常」了。
結語
世衛組織早已把新冠病毒疫情定性為「全球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我贊同新冠病毒的致死率因地而異,因人而異,我更贊同國情文化差異會選擇不同的應對方式。
雖然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復制中國的抗疫模式,但絕對有必要展開全球合作。
4. 英國首相後悔群體免疫決定,英國的疫情情況究竟如何
新冠疫情剛開始的時候,英國首相鮑約翰遜采盲目樂觀,竟然荒唐採取群體免疫做法 。無疑這些措施,對於英國的疫情,根本沒有辦法做到抑製作用。時隔一年都過去了,距離英國首次採取封城措施,已經過去一年了,有12.6萬人死於疫情。唐寧街在這個時候,舉行新聞發布會,該國政府高官承認,該國現在局面非常糟糕。不過首相拒絕,政府對去年所做決定進行公開調查。
某種程度上來講的話,英國的疫情形勢非常的糟糕,不過明顯英國人不會這么想。有些激進英國人,更是走上街頭實施抗議,看起來嚴峻的疫情形勢,並沒有引起英國民眾足夠重視。現在英國政府警察逮捕了幾名鬧騰比較厲害抗議者,恐怕接下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5. 英國採用群體免疫策略,有可能帶來哪些影響
英國公開宣布採取“群體免疫”的策略來對付新冠病毒,雖然是英國的無賴之舉,但這樣的豪賭未免也太“無能”了,當地時間14日,英國有超過10萬人在請願書上簽字,呼籲Z·F積極採取措施,防止疫情的蔓延。
群體免疫:指人群或者其他生物群體對傳染病具有抵抗力,一般來說群體中60%~80%的個體對某種傳染病具有抵抗力,那麼該傳染病就很難大規模爆發,因為每個感染者周圍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具有了抵抗力。
唯一的希望就是研製出疫苗,可是疫苗的研製速度根本趕不上RNA病毒的變異速度,就如季節性流感一樣,最終的結果,就是英國被孤立,同時將在經濟、外交、國際地位上大幅下滑,一代“日不落”帝國將徹底隕落。
英國採用群體免疫策略,本質原因是這樣的富裕國家捨不得拿出資源來對抗病毒,反而想利用病毒優化年齡結構,這個方法本身就是反人類的,一旦失敗英國將付出慘痛代價,即便成功,也可能在其他方面損失重大,既然英國選擇了走這條路,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6. 瑞典「群體免疫」成功了,為何遭到英國嫉妒
瑞典群體免疫策略是否成功,目前科學界尚沒有定論,不過面對國內疫情的復燃,最先倡導群體免疫的英國似乎有點後悔了,開始考慮當初面對疫情的策略是否正確,連媒體的發言都透露出一股酸味。
瑞典在實行群體免疫策略下,累計確診感染新冠狀病毒人數不到9萬,累計死亡人數不到6000,相比之下,英國目前累計確診感染新冠狀病毒人數接近40萬,累計死亡人數也超過4萬人。
沒有人能夠百分百確定當初採取群體免疫的動機,到底是不負責任,還是真的對結果有所期待。瑞典目前的情況雖然比不上抗疫最成功的中國,但比起英國還是要好很多。
不過事情會真的如此順利嗎?什麼不幹就能成功,這也太便宜了。允許一種致命病毒大肆傳播,寄希望於群體免疫,在科學上毫無意義,在道德上也非常說難以說得通,瑞典每周仍有不少新增病例,並且這個數字還會繼續上升,瑞典的疫情遠沒有結束。
7. 英國群體免疫力的真相是什麼
正如大家目前所了解的這樣,新冠肺炎疫情已不再是某個國家的事,該病毒已在全世界的一百多個國家迅速蔓延,其中以義大利、伊朗、韓國這幾個國家最為嚴重。原本大家的關注點都主要集中在這些疫情發展更迅速的國家,但英國的群體免疫卻突出重圍,這個建立在不列顛群島上的國度,近日引起了輿論的軒然大波。
8. 英國民眾是否支持「群體免疫」之舉
英國民眾並不支持「群體免疫」。
據英中時報報道,面對在歐洲不斷擴大的疫情,許多國家接連出台了防疫措施。英國此前在防疫會議中提出了「群體免疫」計劃,稱希望60%的民眾感染新冠,以此來增強英國全民的免疫力。
此消息發布後,遭到了醫學界和民眾的猛烈抨擊,但在3月15日上午,英國衛生大臣在接受BBC采訪時表示,「群體免疫」並不是官方的防疫措施,也不是首要任務,當前官方還在努力地救治患者。
(8)英國人民對群體免疫死亡多少人擴展閱讀
多國承認新冠疫情中自然群體免疫失敗:
3月24日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承認:「在新冠疫情的應對上,有很多事他原本可以採取不同的做法。」。英國首席醫療官克里斯·惠蒂教授也承認該國經歷了「糟糕的結果」。據統計英國首次採取封鎖措施已經過去一年,有12.6萬人死於疫情。
眾所周知,歐洲很多國家在此次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採取了「佛系」的抗疫策略—群體免疫。比如說瑞典就採取了佛系「放手」防疫政策,例如沒有正式封城,沒有強制戴口罩,學校、酒吧、餐廳等均保持開放,以期避免影響經濟。瑞典國王在2020年聖誕節講話中就說:「我認為我們失敗了。我們的死亡數字很高,這很糟糕,是一次艱難且痛苦的經歷。」
9. 英國疫情不斷蔓延, 還在宣稱「群體免疫」的他們面臨封城的可能性有多高
在線的情況來看,英國政府認為現有的疫情程度他們還能承擔得起,所以才宣稱英國進去“群體免疫”時代。最主要的原因還不是政府覺得現在的疫情致使的社會危害遠沒有“封城”帶來的經濟損失高,或許他們也是在賭,在賭美國會幫助他們,在賭疫苗能在他們國家面臨大爆發之前研製出來,在賭他們國民的免疫力很強不會出現大面積的死亡。
英國政府目前只是不願意拿出更多的資源去救治病人而已,並不代表他們沒有這個實力,一旦發現國內情況越演越烈的時候,而且面對其他國家的壓力,或許才會有所行動。畢竟一旦英國人大部分都感染有這個病毒,那麼哪個國家還敢和英國進行人口流動和外貌交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