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的華人華僑專家有多少回國

英國的華人華僑專家有多少回國

發布時間:2023-06-13 05:18:47

A. 海外有多少華人華僑

估計為4000萬到5000萬之間
新華網資料
http://news.sohu.com/20080627/n257780237.shtml
據估計,目前生活在非洲的中國人已經達到至少50萬,大多最近剛剛來到這塊大陸。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泰國各有超過700萬華裔居民。緬甸和俄羅斯各有超過100萬華人。秘魯華人超過130萬。美國華人超過330萬。澳大利亞和英國的華人分別有70萬和40萬。華人總數大約為4000萬,而且實際數字幾乎肯定要高得多。
盡管祖籍和居留時間長短各不相同,但海外華人具有極強的同根同源的意識,都對中國懷有很深的依戀之情。他們的情感往往會跨越地區和政治差異。這種密切關系以多種方式表現出來。海外華人對中國的經濟增長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提供了大部分的對內投資。據世界銀行統計,中國2007年獲得的投資將近260億美元,僅次於印度。

就許多國家的移民而言,移居海外的人比留在國內的人更受尊重;中國的情況則相反。這個中央帝國如同一個發射源,海外華人群體中的新移民往往比老移民更受尊重。的確,直到不久前,中國還看不起移居海外的人。但是,自從30年前開始改革以來,政府越來越重視海外華人,謀求拉近與他們的文化和經濟聯系。

不難想像,許多海外華人對中國的崛起感到驕傲。在長達兩個世紀的時間里,他們的祖國是貧困和失敗的代名詞,如今卻在極短的時間里占據了全球重要而輝煌的位置。世界各地的電視頻道都在播放關於中國的節目。許多國家的民眾踴躍報名學習普通話。中國對海外華人的吸引力因此顯著增加也就不足為奇了。我兒子星期天的普通話學習班決定停課一天,為的就是驕傲地前去參加倫敦為奧運火炬傳遞組織的慶祝活動。對他們來說,中國的奧運火炬如同回家一樣,受到了他們移居的這座城市的接納。中國取得了顯著成就,奧運會則標志著中國在全世界獲得了認可。他們發自內心地為此感到喜悅。

在如此之多的城市,大批華人湧上街頭支持北京奧運會。對移居國和中國政府而言,他們構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當然,這種現象並非新生事物,也並非中國特色:長期以來,許多國家的移民都在支持祖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猶太人對以色列的支持。

然而,華人有三個與眾不同的顯著特點。首先,其人數極多,分布在從非洲到歐洲、從東亞到美洲的全球各地。其次,由於歷史和文化的原因,他們與中國有著非同尋常的強烈的認同感。第三,中國已經是全球大國,而且也許將成為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

隨著中國的崛起,隨著中國在全球的利益呈指數增長,海外華人很可能會大幅度增加,在中國自身經濟成功的推動之下越來越富裕,隨著中國地位的上升而越來越受尊重,對中國產生更加親近的感覺。

B. 我國還有很多像錢學森一樣的科學家,在外留學,不忘祖國,回國之後,嘔心瀝血

  1. 錢學森

  2. 錢三強

  3. 鄧稼先

  4. 郭永懷

2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21人是「海歸」

1946年,22歲的朱光亞隨師友赴美考察。美國的高科技水平強烈刺激了他,他決定留美攻讀,並順利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

科研道路一帆風順,沒有讓朱光亞忘記祖國,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來,更讓他歸心似箭。1950年初,朱光亞在返國途中聯合51名旅美留學生起草了《致全美中國留學生的一封公開信》,信中這樣寫道:「讓我們回去,把我們的血汗灑在祖國的土地上,灌溉出燦爛的花朵。」

這是一群海外學子對祖國的熾熱思念,更承載著一代知識分子強國富國的崇高理想。

胸懷同樣的思念與理想,鄧稼先回來了,錢學森回來了,郭永懷回來了,程開甲、王希季、吳自良、姚桐斌……一批各領域才華橫溢的傑出科學家,回到了迫切需要他們的祖國。

2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21人有海外留學或工作的經歷。他們中許多人舍棄了海外已有的優厚條件,義無反顧踏上歸途。

錢學森為了回國,書籍和筆記本被沒收,自己也被軟禁數年;郭永懷在回國前當著眾人的面,將十多年積累的未發表書稿統統付之一炬;姚桐斌、郭永懷、鄧稼先等人回國後英年早逝,為祖國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

黃昆,物理學家,回國前在英國利物浦大學任職,已經在國際物理學界嶄露頭角。他與當代物理學大師玻恩合著的《晶格動力學理論》,是該學科領域的第一部權威專著和標准參考文獻。1951年,黃昆回到北京大學,成為中國固體和半導體物理學奠基人之一。他榮獲了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徐光憲,化學家,1951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後回國。他創建的稀土分離理論和技術,使我國實現從稀土「資源大國」到「生產大國」的飛躍,提高了我國稀土工業的國際競爭力。他是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師昌緒,材料科學家,回國前受聘於麻省理工學院。1955年,他沖破阻礙回到祖國,成為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在鞍鋼工作組的負責人,此後,他主持研製出多項國家急需的戰略材料及部件。師昌緒榮獲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吳孟超,肝膽外科專家,他是馬來西亞華僑,卻成了新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他是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吳良鏞,建築學家,1950年從美國匡溪藝術學院建築與城市設計系畢業後,回國在清華大學建築系任教。他是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還有數學家吳文俊、氣象學家葉篤正、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閔恩澤、加速器物理學家謝家麟、爆炸力學專家鄭哲敏、我國核武器事業的開拓者之一程開甲、我國化學激光的奠基人之一張存浩……

一個個名字,代表著一座座豐碑,祖國從來沒有忘記。

C. 僑胞回國投資、辦學等方面的資料

五邑華僑歷史

江門市管轄的新會、蓬江、江海三區和代管的台山、開平、恩平、鶴山四個縣級市,通稱江門五邑。它地處南海之濱,海岸線長283公里,海域有大小島嶼70多個。它毗鄰港澳,近距東南亞,早在明代就設有外國船舶停靠點。總面積9,288平方公里,現有人口395.03萬;海外華僑、華人215多萬,占僑鄉人口的57%;加上港澳同胞149萬多,則達96%。華僑、華人分布在107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以美國、加拿大最多,有132萬多人。在鄉有歸僑、僑眷和港澳同胞家屬196.48萬人。
五邑地區向外移民歷史悠久,自唐、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大規模移民則發生在鴉片戰爭以後;迄至新中國成立以前,有兩次移民高潮:一次是1840——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第一個禁止華人入境法案);另一次是抗日戰爭勝利後到新中國成立。
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公元,下同),黃巢起義,從山東一直打到廣州,波及新會,兵敗後逃亡蘇門答臘等地的人流中,相信會有五邑人。
南宋祥興二年(1279),元軍在新會崖門海域進行滅宋決戰,10萬「勤王」宋軍犧牲,約有3萬敗兵和百姓逃亡南洋,其中有不少五邑人。宋亡以後,五邑地區發生多次「抗元復宋」的農民起義(如1283年新會林桂芳、黎德分別領導的起義),失敗後也紛紛逃亡海外,成為華僑。
明朝初厲行海禁。至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官方以「朝貢」為名進行海外貿易,廣東設有市舶提舉司,廣州成為主要對外港口之一,新寧(今台山)設有廣海、望峒、奇潭3個「沃口」(臨時泊岸點)。公元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歷時29年,訪問了東南亞、印度、波斯、非洲東岸等30多個國家。明朝中期,公元1442——1552年,五邑地區發生上10起農民起義,少則數千,多則10萬之眾,先後被鎮壓失敗以後,不少人逃往南洋。明穆宗隆慶年間(1567——1572),朝廷廢除海禁,此時就有開平人出洋經商。明嘉靖32年(1553),葡萄牙人借口曝曬漬水貨物,開始占據澳門。十六世紀初,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等爭相霸佔了非洲、美洲、亞洲、大洋州許多殖民地,需要勞動力開發,先是在非洲販賣上千萬黑奴到美洲等地;後來又轉向東方,並早在1519年葡萄牙人就在中國沿海搶掠和拐騙我國人民到葡屬東印度墾殖,並在1519、1523、1556年3次進犯新會,掠賣良民出洋;荷蘭人也同時在閩粵沿海招募華工;後來更演變為大規模的「苦力貿易」,澳門成了重要據點。由於澳門緊靠五邑,因此很多五邑人經澳門出國或被騙到澳門「賣豬仔」出國。
清朝初期也實行海禁,並厲行「遷界」政策,民間出洋很難,但也不能禁絕。在《新會鄉土志》和那伏高氏族譜中,記載了沙堆人高竹,經過「遷界」、「復界」的折騰,回鄉一年又遭賊犯,父母雙亡,年僅10歲(1668),就被迫逃往澳門,後又到了泰國,習醫16年,回國後當了康熙皇帝的御醫。這是有文字記載的出國和歸國的五邑華僑第一人。清初,五邑地區發生多起「反清復明」的農民起義,如:順治2——17年(1645——1660)發生新會三江、外海、籟竹門的農民起義;順治4年(1647)新會獨岡(今鶴山)黃蠻長領導的農民起義;新會杜阮人黃公輔和新寧汶村人王興領導的農民起義,合10萬眾。這些起義失敗以後,許多人乘船逃往海外。清嘉慶年間(1796——1820),新會潮連人張保仔落草為寇,極盛時達20萬眾,後被清軍「剿」、「撫」兼用而降清,而拒絕投降的六、七萬人,大部分飄洋過海,到了菲律賓、婆羅洲和馬來西亞等地,成了華僑,其中不少是五邑人。
根據專家綜合史籍統計,到鴉片戰爭前,整個東南亞地區有華僑100萬人以上,主要是福建和潮汕地區人民,其中亦有相當多的五邑人士。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苦力貿易」造成第一個出國高潮。據統計,僅全國被拐賣出洋的「豬仔」就達205萬人之多。
鴉片戰爭失敗以後,清朝政府割地賠款,開放五口通商,香港成了新的「苦力貿易」中心。1860年,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廷簽訂《北京條約》,以容許自由移民為名,使「苦力貿易」合法化。此時,五邑地區天災頻繁,租稅沉重,民不聊生,農民被迫起義,兼之土、客械鬥,土匪猖獗,許多百姓走投無路,不得不離鄉背井外出謀生,或被迫「賣豬仔」出國。咸豐四年(1854),五邑發生10萬人參加的江會紅巾軍起義,失敗後,許多起義者逃亡海外。1864年,太平天國平南王、新會人黃德滋兵敗率余部乘船數十艘,渡南海抵達澳大利亞達爾文市,後聚居墨爾本,其後代繁衍至今達數萬人。1855——1867年,發生在台山為中心的土、客械鬥,持續12年,僅赤溪外逃者就達10多萬人,其中「賣豬仔」到南美洲的就有二、三萬眾。1848年以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先後發現金礦,掀起了「淘金熱」,接著美國、加拿大修建橫貫東西的太平洋鐵路,開鑿巴拿馬運河以及開發中南美洲和東南亞都需要大批勞動力,五邑地區以「契約華工」,「賒單工」等形式或自由移民,出現了出國移民的大高潮。僅1854年美國三藩市當年成立的寧陽會館就接待了8,349名台山人。據統計,從1840——1876年移民到美國的華僑有15——17萬人,其中五邑人士12.4萬人;加上到加拿大、古巴、秘魯、澳大利亞以及東南亞其他國家的五邑移民,估計超過20萬人。
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第一個禁止華人入境的法案,排華運動從美國開始向加拿大、墨西哥、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地蔓延,使五邑地區出國人數驟減,向外移民走向低潮。少數人仍冒險偷渡入境,有的則轉向尚未排華的東南亞地區。1906年美國三藩市大地震,移民資料全部被毀,大批五邑人以「紙面兒子」的名義進入美國,但也使許多移民遭受在天使島被囚禁審訊之苦。1872——1875年,香山人容閎組織4批120名幼童赴美留學,其中10名為五邑人,同時還有其他自費或公費出國的留學生,自此又有一些留學不歸的華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廷,建立了民國,使廣大華僑看到了希望,紛紛歸國辦實業。但好景不長,袁世凱稱帝,軍閥混戰,日本步步進逼,。。。。。。使中國人民仍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致使不少貧苦大眾繼續出國謀生。1914——1918年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缺乏勞動力,又有一批香港海員和五邑同胞移民到了英國和歐洲各國。1927年,蔣介石實行「清共」、「剿共」以後,一些共產黨員和其他革命者被迫逃亡海外,當了華僑。這些斷斷續續的移民活動,一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才完全停止。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新中國成立初期,五邑人又一次興起移民高潮。其主要原因是:(1)美國(1943)、紐西蘭(1944)、加拿大(1947)、澳大利亞(1965)先後廢除排華法令,尤其是美國,允許華裔復退軍人和單身華僑來中國娶妻帶往美國,允許家庭團聚赴美,於是僑屬紛紛出國,使往美移民的人數大增;(2)蔣介石政權腐敗,又發動內戰,到處抓壯丁,致使移民出國者眾,不僅去美洲的增加了,有的還到東南亞及歐洲各國。新中國成立前後,有的國民黨官兵和疑懼共產黨當政的人士也紛紛出國,直到1952年對香港、澳門封關以後才減少。
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東南亞各國先後獨立,隨之實行限制華人入境的政策,加上當時國內政策過左,使五邑僑鄉正當出境者減少,而偷渡到港澳者增加了,尤其在「文革」期間。這些偷渡客有的再由香港出國當了華僑。
1979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五邑地區和全國一樣,大抓落實僑務政策,使正常出境的人增加了,除家庭團聚、繼承財產者外,出國留學、經商、技術移民者也增加了。據查,到1998年止,共有38萬人出境到國外和港澳地區定居,平均每年都在萬人以上。
五邑華僑出國歷盡苦難和犧牲,為當地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五邑華僑和全國其他地區華僑一樣,經歷了許多磨難和痛苦,其中最悲慘的就是鴉片戰爭前後以「契約華工」、「賒單工」形式「賣豬仔」出去那批老華僑。這些人多被拐騙或誘騙到港澳「豬仔館」,拳打腳踢,強迫你在「賣身契約畫押;上船後又被當囚犯那樣塞進統艙,有的在船上就被折磨致死;到岸後被迫從事超強度的體力勞動,受盡種種虐待,不少人被摧殘致殘、致死。那些倖存者多孤獨一生,客死他鄉,少數送骸骨回鄉安葬。近年新會發現6處華僑「義冢」,埋葬無人認領的骸骨,其中一處就有387具(1888-1892年)。香港新會商會也安葬313具在新界(原系1935年由美國羅省及古巴、越南運回香港的,因家鄉1938年淪陷,後又發生太平洋戰爭,故此)。
華僑在各國作出重大貢獻是舉世公認的:
在美國。他們開採金礦,僅加州1848——1883年就產黃金12億美元,佔全國的三分之二,為美國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他們參加修建中央太平洋鐵路,上萬華人擔負最艱險的路段,犧牲了千人以上。接著又參加建築南太平洋鐵路和北太平洋路。1964年內達華州建州100周年時,州政府用中英文鐫刻了紀功碑:「華人先驅,功彰績偉,開礦築路,青史名垂」。他們開良田,僅加州就開墾出1800萬畝。築路和改良窪地兩項就為美國創造了2.89億美元的財富。因此梁啟超認為:加州的繁榮「實吾國人民血汗所造出之世界也」。此外,五邑人還把新會柑移植到美國。如今,和江門市結為友好城市的河濱市人民還十分懷念甘邊(台山水步)人的功勞。
在加拿大,他們除了開採金礦作出重要貢獻外,最大的貢獻是參加修建長達3800公里的太平洋鐵路。1982年9月25日,在卑詩省的太平洋鐵路起點耶魯鎮,豎立一塊銅質記功碑,用英、法、中三國文字刻著:「19世記80年代初,承包商安德魯·翁得東自中國招來數以千計之華工,協助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興建橫越卑詩省華山之鐵路,沿太平洋與先瑞利拉奇之間工段,每4個工人中華人佔3名,工作雖優異,但每日僅得1元,為白人工人薪給之半。又因工程艱險,由疾病與意外事件而殘廢者甚眾。鐵路建成之後,定居於加拿大之華工,遂成為今日卑詩省華人社團社區之基石」。為修築此鐵路1萬華工中(佔七成系五邑人士),死亡者達4000多人。
在巴拿馬,為修築巴拿馬運河和巴拿馬鐵路,有2萬多華人華工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其中多數為五邑人。
在東南亞,華僑參加開錫礦、種橡膠、開發商埠,功績卓著,其中也有五邑人的貢獻。在新加坡原萊佛士博物館前樹立一座紀念老華僑歷史功績的無名銅像,其座基上鐫刻著金字碑文:「華人素以堅忍耐勞著稱,新加坡、檳榔嶼、馬六甲三府暨馬來所屬今日之繁榮,得諸華人能力貢獻者,良非淺鮮」。在新、馬華人歷史上,著名的五邑成功人士有被稱為「新馬華人三傑」的曹亞珠、陳長炎和趙煜,以及華人甲必丹葉觀盛、南洋巨富陸佑等。
五邑華僑在澳大利亞和其他國家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華僑對當地的貢獻,不但表現在早期經濟建設方面,在華僑內部團結、互助、自強不息,組織社團,發展教育,開發唐人街,在逆境中求得生存與發展;而且與人為善,和當地人民友好相處,特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支持所在國反擊法西斯侵略和戰後支持殖民地國家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中,表現尤為突出。
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不得不對日宣戰。在美國的華僑堅決支持美國政府反擊日寇,參軍的華人超過1.3萬人,佔美國華人總數的17%。有1.5萬華人海員在美國和英國的船上服務。陳納德將軍組織的「飛虎隊」第14服務隊有1300人,幾乎全是五邑華裔。在加拿大,有500多華人入伍;華人購買的國債達1000萬元加幣。在菲律賓,華僑成立了「菲律賓人民抗日軍第48(華僑)支隊」(簡稱「華支」),其中廣東大隊100多名官兵都是五邑人士。「華支」戰斗三年,傷亡110多人,其中五邑華人佔38人。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華僑成為打擊日寇的主力。不僅在新加坡保衛戰中表現英勇,並在馬來西亞進行了長期的抗日游擊戰爭。在其他國家,華僑在反對法西斯戰爭中也有突出的表現。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紛紛起來爭取民族獨立,成為一股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在這場偉大的斗爭中,華僑在所在國積極支持當地人民的獨立斗爭,在人力、物力、財力各方面都給予大支持,特別在東南亞地區,尤為突出。例如,越南二戰後的抗法、抗美斗爭,就有許多華人參加,不少人還犧牲了生命。這些國家獨立後的重建中,華僑更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人心難測,世間「過橋抽板」的大有人在。一旦所在國出現經濟危機,往往就拿華僑開刀,以轉移人民對當政者不滿的視線。自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美國開始,隨著加拿大、黑西哥、澳大利亞、紐西蘭、菲律賓等國也掀起排華運動。二次大戰後,又發生馬來西亞英國殖民當局(1950)、印尼(1960)、緬甸(1964)、柬埔寨(1975)、越南(1979)、等國的大規模排華事件,其中尤其是越南和柬埔寨,華人死的最多、最慘,再移民到美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以及返回中國的也最多。這些排華事件,不僅華僑、華人受害,當地人民也受到損失。這就使所在國家不得不在若干年之後重新檢討得失,重新發揮當地華僑、華人的作用。
二次大戰以後,特別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華僑社會也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最根本的變化就是絕大多數華僑已經取得當地國籍,暫時持有中國護照的新移民,過幾年也將取當所在國國籍,由華僑變成了華人。思想觀念上也從落葉歸根變為落地生根。經濟條件也上升了,小康之家增多,並有相當部分人已發展成為大財團、大企業家甚至是跨國公司老闆。由於受教育的程度提高,華人的文化質素和參政意識也大大提高了,出現了許多教授、學者、醫生、律師、工程師,甚至出現了一大批知名的科學家和政治活動家,如美國華盛頓州州長駱家輝(台山人)、加拿大總督伍冰枝(女台山人)、秘魯前總理許會(開平人)等。據調查,在367.93萬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中,知名人士有27,659人,其中政界有569人,,經濟界有 25,253人,科技文體衛生領域有1,837人,對當地作出傑出的貢獻。
愛國愛鄉是所有華僑的光榮傳統(對華人來說是愛祖籍國和愛原籍鄉),五邑華僑也不例外。一是政治上關心國家的命運,二是經濟上大力支持,尤其熱心家鄉的各項建設事業。縱觀華僑愛國行動的歷程,共有三次愛國主義熱潮:一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時期,二是抗日戰爭時期,三是新中國改革開放至今。
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以推翻清朝封建主義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體、實行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和「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為基本鋼領,他是中國現代史上第一大偉人。為了貫徹他的主張,他先後組建了「興中會」 、「同盟會」和國民黨,我五邑華僑都踴躍參加。如1894年,「興中會」在檀香山成立,最初會員有20多人,五邑華僑為數甚多。台山籍華僑劉祥被推舉為第一任會長,開平籍華僑鄧蔭南為值理。1895年孫中山先生又與外海人陳少白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機關。並創辦了《中國日報》。為了推翻清朝政權,孫中山組織了10次武裝起義,所需經費全靠華僑支持,五邑華僑貢獻很大。如新會港胞李紀堂、開平華僑鄧蔭南為支持革命幾乎傾家盪產。為了籌備1911年廣州起義的經費,在開平僑領司徒美堂的提議下,加拿大致公堂將多倫多、溫哥華和維多利亞三所黨部大樓典押出去。直接參加和領導起義的五邑華僑為數不少,其中開平華僑鄧蔭南和謝纘泰還參與指揮,台山美國華僑馬湘擔當孫中山警衛,幾次參加戰斗,出生入死,置個人安危於度外。在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就有多位五邑華僑。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國以後,華僑愛國熱情更加高漲。在政治上、經濟上都大力支持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政權,積極參加討伐袁世凱和叛賊陳炯明。由於支持革命有功,有的華僑被邀回國參加政權建設。在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等機構中任要職的五邑華僑有:黃三德、梅喬林、黃佰度、李是男、黃芸蘇、朱卓文、馬超俊、馬湘、黃湘、黃光銳、鄧蔭南、謝纘泰、陳軍平、鄧澤如、趙公璧、伍廷芳、陳少白、李一諤等。
抗日戰爭時期,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特別在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開始全面抗戰以後,到1945年8月9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期間,海外華僑愛國主義達到了巔峰,不論發動的廣度和深度,還是人力、物力、財力對祖國的支持,以及華僑本身的團結和犧牲精神方面,都是空前的。面對日本法西斯亡我中華最危險的時候,所有華僑都以「國家興亡、匹 夫有責」的使命感,挺身救國。其主要表現有:
組織各種救國團體。把廣大華僑組織起來。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成立了以陳嘉庚為首的「南洋華僑救國總會」。在印尼司徒贊(開平人)為首成立了類似團體。在美國,以五邑人司徒美堂、鄺炳舜、阮本萬等為首的救國團體,其分處達92個之多。……
用辦報、辦電台、辦文藝演出形式,向廣大華僑進行深入持久的宣傳發動,激勵大眾奮起抗日。
捐款、捐物、認購國債,在經濟上大力支持祖國抗戰。早在1931年「9.18」事變和1932「1.28」松滬戰役中,華僑就紛紛捐款支援東北義勇軍和抗日聯軍,支持蔡廷楷將軍領導的十九路軍。經過1936年的「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改變「先安內後境外」的政策,在1937年「7.7事變」後,我國進行全面抗戰,華僑捐款、捐物和認購國債的熱情更為高漲。僅1937—1945年8月,美國華僑捐款達5,600萬美元以上,加拿大500萬美元以上,全美洲達69,156,115美元。美國致公堂領袖、台山人阮本萬本人捐了30.5萬美元,募捐3,500萬美元,僑領、台山人鄺炳舜本人捐款10萬美元,募捐500萬美元。紐西蘭華僑抗日捐款達3,209,020磅,澳大利亞僅1941年1——9月,寄回的捐款達1,911,766.37元。當時國民政府共發行6期救國公債,總額達30億元,海外華僑認購了,11.1億元。新會旅美華僑認購救國公債和航空公債即達3,630萬美元。北婆羅洲新會華僑鄭潮炯,從1937——1942年,一邊義賣瓜子,一邊發動華僑捐款,共得18萬元,全部交給「南僑救總」。1940年,他與夫人鍾彩合商量,將剛出世的男嬰賣給別人,得款80元,悉數捐給祖國抗戰。此外,廣大華僑還捐物(包括飛機、汽車、葯品、醫療器械、衣服、糧食等等),僅抗戰初頭3年,美洲華僑捐物折款達國幣250萬元。抗戰初期紐約華僑就捐獻了100部汽車。在印尼,司徒贊等從1937年7月——1942年12月,就捐了5000萬港元,購買物資寄往貴陽。
為了抗日,美國華僑還開辦飛機工廠,幫助祖國生產戰機與日軍作戰。為了阻止美國賣廢鋼鐵給日本,僑胞們開展「不供給運動」,攔阻運載廢鐵的輪船裝貨、啟航到日本。
為了抗日,許多熱血青年回國參軍,僅日本就有8000人,緬旬160人,其中不少五邑子弟,台山人林基路烈士就是代表人物之一。美國五邑華僑青年參加空軍的人數甚多。其中有9名台山籍的飛行員黃新瑞等就擊落日機22架,另與僚機合作擊落8架。在抗日戰爭後期,陳納德將軍組建「飛虎隊」,其航空地勤人員、飛行員有很多五邑美國華僑青年。1996年4月,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園內建立一座是抗日航空紀念碑,上面刻著881位抗日烈士英名,其中有23名是五邑華僑子弟,他們為抗日救國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此外,為了突破日軍的封鎖、開辟中緬之間的陸路運輸線,「南僑總會」組織2000多名華僑青年司機參加運輸戰爭物資,其中也有不少五邑華僑青年。
華僑在建設祖國和建設家鄉的貢獻也是非常突出的,特別在上世紀辛亥革命以後到抗日戰爭以前和新中國成立、尤其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其貢獻最為巨大。其表現主要有3個方面:
首先是僑匯,它是僑眷的主要生活來源,也是僑鄉經濟建設的資金支柱,亦是國家外匯收入的重要渠道。「契約華工」、「賒身工」挨過賣身期限以後,通過艱苦創業,節衣縮食,從清朝同治年代(1861——1874)起台山等地就有了僑匯收入。據專家統計,從1864——1949年的85年間,全國僑匯總額達35.1億美元,平均每年4200萬美元,五邑地區約佔20%左右。其中台山最多。台山1930年達3000萬美元,1937年達1.8億美元。新中國成立之後,僑匯收入仍然源源不斷,在改革開放以前,其作用非常突出。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國家貿易外匯增加了,僑眷生活改善了,僑匯收入及其作用才有所下降。
第二是回國、回鄉投資,支持國家和僑鄉的建設,共有三次高潮,辛亥革命後到抗日戰爭爆發前二十多年間,是第一個高潮。當時華僑在外積累了一些資金;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使歐洲老牌帝國主義無暇東顧,又給華僑一個機遇,因此就紛紛回到香港、家鄉和祖國各地投資。回香港發展的五邑華僑,有一批成了巨富,如馮平山、利希慎、林裘謀、李石朋、陳瑞祺、伍時暢、黃潤棠、張子芳以及黃克兢、呂志和等,他們事業有成之後,又積極支持家鄉和國家的建設。這個時期,由於有許多華僑回鄉建房、商埠,辦工廠,建公路。使五邑真正形成了僑鄉。這個時期,有的五邑華僑還在廣州、海南島、廣西、上海等地進行投資,其中廣州愛群大廈就是最大的一項,至今天仍然完好。新中國成立以後,許多華僑回國參加建設工作,同時也有一批華僑回來投資,但由於當時政策所限,主要是通過華僑投資公司來辦理,其規模較小。實行改革開放以後,港澳同胞回國、回鄉投資最多,唱了主角;華僑、華人的投資比前也有很大的增加,並且還引薦不少外國財團前來投資,其作用也是空前的。1979——1998年,江門五邑共有外資企業(「三資」企業和「三來一補」企業)15,322家,實際外用外資40.30億美元;其中「三資」企業3,850家,實際利用外資38.48億美元。而港商「三資」企業就有3,050家,實際利用外資28.03億美元;澳門商投資「三資」企業354個,實際利用外資2.48億美元。
第三是捐資興辦公益事業。這是華僑和港澳同胞的優良傳統,對家鄉幫助很大,其中以捐資辦教育最為突出。台山從1912——1945年,華僑捐建的中小學校就有78所之多。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捐資興辦公益事業掀起新高潮,從1979——1998年,五邑港澳同胞和華僑捐資總額達42.23億港元。興建學校2,117間(278萬m2),醫院297間(68萬m2),敬老院324間(14.58萬m2),影劇院、圖書館、文化室177間(17.61萬m2),橋梁825座,道路3,549公里,自來水工程778宗。接受捐資最多的是五邑大學,近2億港元。捐資最多的港澳同胞是利國偉、陳經綸、譚兆、伍舜德、黃克兢、黃祖棠、黃球等。捐資最多的華僑華人有李盤石、黎耀華、謝文啟、伍求登等。
由於改革開放以來,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對家鄉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了表彰他們,江門市共授予四批417人為江門市榮譽市民。

獎多些分吧!!!!!!!!!!!!招來不容易啊!!!!!!!11

D. 我國有哪些在國外留學後回國做出貢獻的人

我國有很多在國外留學後回國做出貢獻的人,如華羅庚、李四光、鄧稼先、周培源、錢學森、蘇步青等。
1、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1946年應聘到美國講學,很受學術界器重。當時,美國的伊利諾大學以一萬美元的年薪,與他訂立了終身教授的聘約。華羅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適起來了,不僅有了小洋樓,大學方面還特地給他配備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員。新中國成立後,一些人總以為華羅庚在美國已功成名就,生活優裕,是不會回來的了。然而,物質、金錢、地位並沒有能羈絆住他的愛國之心。1950年2月,華羅庚毅然放棄了在美國「闊教授」的待遇,沖破重重封鎖回到祖國。途經香港時,他寫了一封《告留美同學的公開信》,抒發了他獻身祖國的熱情。他滿腔熱忱地呼籲:「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錦城雖樂,不如回故鄉;梁園雖好,非久留之地。」
主要成就:中國解析數論的創始人和開拓者
名言: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2、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國伯明翰大學苦讀六年,取得了地質學碩士學位。他的老師鮑爾敦教授勸他留下深造,獲得博士學位後再回國。李四光謝絕了老師的好意,他回答說:「不,我想把我學到的知識,盡快貢獻給我的祖國。」1920年回國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為止。後來,一度出國,在國外仍堅持地質學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棄國外優厚條件,在新中國百廢待興之際,毅然從英國繞道回國,作為新中國的地質部長為我國石油事業立下卓越功勛。
主要成就:創立地質力學理論、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為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貢獻。

3、我國「兩彈」元勛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後,美國要給他很好的條件和優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長期在美國工作。但是,鄧稼先並未因高官厚祿而動搖他回祖國工作的決心。1950年,他胸懷報國之志,回到了祖國,為「兩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指察蘆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試驗,均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主要參加者,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鄧稼先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4、中國當代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在1945年受邀參加美國戰時科學研究與發展局的研究工作。伴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美國海軍部成立了海軍軍工試驗站,並希望周培源到該站工作,待遇甚優。但海軍部是美國的政府部門,在海軍部所屬單位任職便成為美國政府的公務員,外籍人員須加入美國籍才能參加。周培源當即向美方提出三條件:第一,不加入美國籍;第二,只承擔臨時性的研究任務;第三,可以隨時離去。1947年2月,周培源毅然帶著妻兒離開美國回到了自己祖國的懷抱。學術成就:為物理學基礎理論的兩個重要方面,即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論和流體力學中唯帶的湍流理論的研究,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論的基礎;研究並初步證實了廣義相對論引力論中「坐標有關」的重要論點。

5、我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創始人錢三強,1937年赴法國留學研究原子理論,被小居里夫婦認為他是最優秀的科研人員。1948年,錢三強和夫人何澤慧提出回國,導師和同事們都再三勸說、挽留。國民黨政府駐法大使惡狠狠地威脅說:「看他能上得了大陸的岸,那才怪呢!」這意思很明白。如果錢三強堅持要回祖國,國民黨特務就會在半路上下毒手。錢三強不顧個人安危,置生死於不顧,與夫人抱著剛剛半歲的女兒,果斷而機智地回到祖國懷抱,為發展我國原子能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中國「核彈之父」。

6、被譽為「中國現代火箭之父」的錢學森,是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氣動力專家。他早年留學美國,在馮•卡門教授的指導下,在火箭研究中取得了重大進展,為反法西斯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1947年,剛剛36歲的錢學森被聘請為美國麻省工學院的終身教授。新中國成立的喜訊傳到錢學森那裡,他想:「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可以放棄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棄祖國。我應早日回到祖國去,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為了報效新生而落後的祖國,錢學森從1950年起在美國向其當局正式提出回國申請。但是,美國當局卻百般阻撓並加以迫害,沒收了錢學森的各種資料和書籍,並誣蔑陷害他為「間諜」,對他進行審訊和監禁,將他關押在一個孤島上,僅半個月,就使他的體重減輕了14公斤。當時美國當局聲稱,只要錢學森放棄了回國念頭,就照常給他提供實驗室沒余和儀器設備。可是,錢學森寧死也要回國,始終沒有屈服。通過五年的艱苦鬥爭,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錢學森於1955年9月17日踏上了歸國的路程。回國後,錢學森為新中國的航天事業躍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7、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早年留學日本,1931年獲得博士學位。日本不少名牌大學以高薪聘請他,但他想到出國留學是為了掌握科學、報效祖國,就一一辭謝,毅然回國。回國後,他在浙江大學執教,竟一連四個月領不到工資,窮得連飯都難以吃飽,而當時日本帝國大學還答應保留他半年的工資。貧賤難移愛國心,蘇步青毫無再去日本之意。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帝國大學又發來電報,請他前往任教。出於民族大義,他一口回絕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國。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斗,為她服務!」

8、中國核物理學家王淦昌早年為了支持抗日戰爭,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趕出去,他就將自己家中積蓄的白銀、首飾全都獻給了祖國。1961年,當國內出現了嚴重的自然災害,錢財十分短缺時,身在蘇聯的王淦昌就將自己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十四萬盧布(約合人民幣2至3萬元)交給中國駐蘇大使館轉贈給祖國和人民。1982年,王淦昌又將自己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獎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贈給了小學。
主要成就:中國實驗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線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譽為「中國核武器之父」、「中國原子彈之父」。在70年科研生涯中,他奮力攀登,取得了多項令世界矚目的科學成就。1998年12月10日21時48分,王淦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E. 很多英國的留學生與華僑,遇到新冠肺炎蔓延,為什麼不選擇回國呢

他們不選擇回國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怕在回國的途中受到感染或者是因為回國的機票太貴。現在已經是全球疫情的發展了,在英國的留學生與華僑他們有時候想回來卻也回不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而他們要做的就是在國外保護好自己。

以上就是很多的英國留學生與華僑在遇到新冠肺炎蔓延的時候不選擇回國的原因。而這些人他們在中國疫情嚴重的時候幫我們到處收集物資,而在世界疫情嚴重的時候又居家隔離,可以說他們參與到了整個疫情當中。而我們對待他們也應該是寬容的,如果回來我們就大方歡迎,如果不回來我們就替他們祈禱,而中國永遠是我們最大的後盾。


F. 英國的華人數量及華人最多的城市介紹

華人數量

根據2001年英國人口普查,有247,403名華人居住在英國,佔全國人口0.4%、佔少數族裔人口的5.3%。在英國,“亞裔人”(Asian)和“華人”(Chinese)在人口統計上是區分開的;“亞洲人”通常指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孟加拉國人和斯里蘭卡人。

2006年,英國統計局根據2001年雹羨人口普查數據發布關注少數族裔的報告,其中華人的相關數據有:

總人口500,000

地理分布33%英籍華僑居住在倫敦,13.6%居住在東南部,11.1%居住在西北部。

出生地香港:29%,英格蘭:25%,中國大陸:19%,馬來西亞:8%,越南:4%,新加坡:3%,蘇格蘭:2.4%,台灣:2%,威爾士:0.9%,北愛爾蘭:0.1%

宗教信仰53%華人聲稱自己無宗教信仰,21.1%為基督徒,15.1%為佛教徒

職業在所有少數族裔中,華人擁有的學生比例最高(大約三分之一),而日常手工業者最少(17%)。

就業

隨著經濟復甦不斷創造出新的工作崗位,英國就業率已經與歷史最好水平持平。2014年3月—5月,16歲至64歲的人群中有73.1%處於工作狀態中,比1季度上漲了0.5個百分點,這與1974年和2004—2005年的歷史最好記錄持平。就業人數2季度增加了25.4萬人,達到3064萬人,比去年上漲了92.9萬人,其中大部分為全職工作。失業率則下降至6.5%,達到2008年12月以來的最低值,環比1季度下降0.4個百分點,同比2013年則下降了1.3%,失業人口減少了12.1萬人,其中長期失業和年輕人的失業開始減少。雖然就業率上升,但英國的名義平均收入僅上漲了0.7%,增速有所放緩,實際工資在連續6年下降後,今年有望上漲,但仍需要時間才能達到增長拐點。

教育與旅遊業

英國的教育、學術研究和科學研究亦處於世頌肆清界領導地位,舉世聞名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都位於英國,是美國以外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樞紐。英國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升學,不僅為國家帶來豐厚的外匯,也為這個屬知識型經濟體系的國家吸納不少人才。

英國的旅遊業也相當重要:每年有超過2,700萬遊客,排名世界第六,低於中國(3300萬)而高於澳大利亞(1910萬)。特色影點包括城堡,有各種珍藏的大英博物館和超大型溫室。

主要城市

英國繁華的城市有倫敦 、曼徹斯特 、伯明翰、利物浦、卡迪夫、野前貝爾法斯特、劍橋 、牛津、謝菲爾德 、紐卡斯爾等。

華人最多城市

倫敦 - 124,250 (1.5%)

曼徹斯特 - 13,500 (2.7%)

伯明翰 - 12,700 (1.2%)

利物浦 - 7,978 (1.7%)

卡迪夫- 4,170 (1.2%)

貝爾法斯特 - 2,230 (0.78%)

劍橋 - 4,450 (3.5%)

牛津 - 3,600 (2.3%)

謝菲爾德 - 7,400 (1.3%)

紐卡斯爾 - 6,040 (2.2%)

城市氣候

英國是一個氣候溫和、風景優美的國家。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環交替之中,雖說英國的溫度很少超過32度或是低於零下10度,但英國的天氣變化十分頻繁。剛才還是艷陽高照,瞬間就會變成大雨傾盆。因此在衣著方面,我們建議你身邊常備保暖的衣物和雨具,同時衣服應穿成多層,方便隨時脫、穿,適應氣溫的變化。

G. 為何現在眾多華人華僑子女都回國求學

現在眾多華人華僑子女都回國求學,很顯然,他們發現,祖國很強大。不過早姿閉我們要分清楚華僑和華人的區別,華人是持有外國籍的,不是中國人,華僑是持有中國籍的。

海外華人華僑回國求學也就很好理解了,中國是一個強國,求學的人在中國生命安全就有保障,當然,也能學習到很多東西。

閱讀全文

與英國的華人華僑專家有多少回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肥皂什麼牌子好用 瀏覽:209
寶寶印尼代表什麼時候 瀏覽:778
阿聯酋為什麼比伊朗有錢 瀏覽:885
印度特凱羅多少錢 瀏覽:91
義大利聯通卡上網怎麼收費 瀏覽:957
印度在世界上什麼第一 瀏覽:961
印尼多少個店鋪 瀏覽:436
番茄義大利醬哪個好吃 瀏覽:404
英國為什麼劃分紅線 瀏覽:168
美國為什麼和伊朗搞起來 瀏覽:20
天津義大利進口櫥櫃哪裡買 瀏覽:361
英國首相致信多少人 瀏覽:348
中國人保怎麼退保熱線 瀏覽:765
印尼港是哪裡 瀏覽:318
在印度做什麼最賺錢 瀏覽:657
越南回國行李箱多少斤 瀏覽:402
海爾為什麼進入印尼市場 瀏覽:175
國內42碼鞋在英國對應多少碼 瀏覽:714
越南打車最便宜多少錢 瀏覽:413
義大利卡拉卡拉大浴場在哪裡 瀏覽: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