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學生為什麼都是學霸

英國學生為什麼都是學霸

發布時間:2023-06-13 16:34:09

㈠ 百利天下留學學子分享 如何在英國做學霸

最近,百利天下教育的一名學子分享了她的學霸經驗,具體情況是怎麼樣呢?別急,和中介欄目我一起來看看我整理的百利天下留學學子分享 如何在英國做學霸,歡迎閱讀。

百利緩皮天下留學學子分享 如何在英國做學霸

Lily同學現在雷丁大學亨利商學院的ICMA Center攻讀碩士學位。首先我先來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專業。

大家都知道英國的碩士有9個月和12個月項目之分,那這裡面的區別是什麼呢?

就ICMA金工專業而言,這兩個項目在第一個學期是一樣的,都是有4門必修課,分別是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Finance(QMF),Securities, Futures and Options(SFO), Fixed income and Equity Investments(FIEI), Stochastic Calculus and Probabilities。

第二學期有4門共有必修,分別是C++,Essential of Financial Engineering(EFE), Derivatives Modeling(DM)和Numerical Methods for Financial Engineering(NM)(其中涉及VBA)。這樣就有差別出現了,對於9個月項目的同學來說,因為要6月回國,所以原本還有40學分的選修課就要在第二學期完成,而對於12個月項目的小夥伴來說期中20個學分是在第三學期完成的。所以12個月小夥伴第二學期有一門選修(雖然是選修,但是系主任強烈推薦Advanced Derivatives Modeling(ADM),所以第二學期基本算是沒選修了),而9個月小夥伴有兩門。乍一看沒什麼大的差別,不過從一個過來人的角度來說,第二個學習的課程整體難度還是很大的,如果數學和計算機(C++和VBA)背景不夠扎實的話,學起來是相當費勁的。因為C++和Numerical Methods這兩門課都有兩個大的project,都是需要在理解現有金融模型的前提下用計算機實現完成的,這個過程還是很費時費力的。當然啦,如果提前了解一下情況,合理制定學習策略,那麼要想順利畢業還是沒有問題的。鑒於截止目前所收獲的成績還是比較令人滿意的(第一、二學期全部9門成績除去1門C++以外,其他全部70+,目前拿到conditional distinction),所以也想傳授一下經驗,幫助後來的學弟學妹們少走彎路。

第一學期的課程主要是涉及金融基礎知識(SFO和FIEI),計量經濟學(QMF)和隨機微積分。

這其中SFO、FIEI和QMF是和ICMA其他專業一起上的大課,分數組成都包括group project和老租final exam。其中SFO還有有兩次模擬交易。關於exam的話,復習就是跟國內模式差不多,把往年試卷、練習題都做「透」,考試基本上是沒有問題的啦。不過因為group project是在考試之前的,如果project過程中有很認真地理解、查閱資料的話,對於期末復習還是非常有幫助的。至於SFO的模擬交易,這個表示看命吧(不乏有一些有交易天賦的小夥伴能取得很高的分數),不過這個分數佔比不侍哪兆高,而且哪怕做的很差(譬如我每次就都倒數),但是因為基本上都是本科期間學過的內容,咱們中國學生在考試方面還是很有優勢的。最後剩下隨機微積分,這門課是我們專業遇到的第一個「boss」,感覺小夥伴們很多時間都是花在這個上面,這門課分為其中考試和期末考試,本人的復習經驗就是約上幾個學習好的小夥伴一起做往年題目(因為很多往年試卷不給答案),大家通過對答案查漏補缺,而且一般「學霸們」的預感會比較准,如果能組個「猜題小組」拎出那麼幾個典型例題,再把詳細解題步驟寫下進行記憶背誦(有時候小夥伴們會把「學霸」整理的完整題目答案復習),當然如果能自己掌握得分點組織出來自己的答案是最好的啦。反正對於數學學習,就是要遵循「不懂就要問原則」。

下面重點來講第二學期

第二學期的DM是其他課程的基礎,分數結構是:open test(20%)+assignment(20%)+exam(60%),建議平時每一節lecture過後及時整理筆記,有條理的筆記會有助於test取得高分,鑒於assignment大家平時可以交流,所以得分不會很低。就期末考試而言,往年樣卷基本囊括了當年試卷的所有類型,而且是3選2模式,所以要想pass還是比較容易的。ADM是DM的升級版本,lecturer是Quant,lecture和seminar難度都很大,好在assignment佔比70%,只要assignment好好做,要想pass還是不成問題的。EFE相比前兩門比較簡單。最後重點說說NM和C++。NM的分數結構是indivial project(50%)+exam(50%)。由於NM和C++的project的deadline差不多,而且兩者都耗時較長,所以基本上Easter假期就需要開始准備做project。特別是NM,因為在著手編程之前需要大量地查找資料、閱讀文獻,再加上最後優化,如果課題比較難(Lily的課題就相對難度比較大),耗時半個月到一個月也是正常的事情。對於做project, Lily的忠告是team work非常重要,特別是自己編程能力比較薄弱時,一定要有勇氣向其他小夥伴請教。Lily在最後運行程序的時候一直報錯,但是Lily始終沒有辦法找到error,所在,最後在小夥伴們的「火眼金睛」下,問題很快就解決了。

最後,Lily預祝即將就讀ICMA Center FE專業的小夥伴們都能在這里收獲理想的結果

㈡ 班福德為什麼叫學霸

班福德為什麼叫學霸,原因是在高中期間之於GCSE會考(9年級、10年級)和A-Level考試(11年級、12年級)都是跳級一年,且成績不錯,足以升入英國著名大學。加上足球技術出眾,哈佛大學甚至為他發來了帶有獎學金的邀請!

班福德不僅球技飛漲、顏值超高、學習不錯,這還不是全部。喜歡綠洲樂隊、羅德·斯圖爾特和邦喬維的班福德還十分擅長樂器,鋼琴、小提琴和薩克斯風都不在話下。

除了偶爾在酒店裡為隊友演奏,他還把表演視頻上傳過Youtube。對了,還得說一句,這傢伙現在鎮敗正自學吉他呢!

擁有英格蘭、愛爾蘭雙國籍的班福德出生於林肯郡,成長在諾丁漢郡,8歲開始在諾丁漢森林磨旅亮青訓系統接受正規足球訓練,一開始踢邊後衛。因為家庭環境優越,一路接受精英教育的班福德瞎寬順利進入了頂級私立學校——諾丁漢男子高中。

這所高中走出過安迪·特納(田徑運動員)、肯·克拉克(政治家)、DH·勞倫斯(作家)、格雷格·唐克斯(橄欖球名將)等名人,擁有深厚的橄欖球傳統,但足球領域卻接近空白。

痴迷足球的班福德高中時只能加入橄欖球隊,好在學校的橄欖球運動只在冬季開展,小夥子不必割捨心愛的足球,可以在諾丁漢森林梯隊繼續訓練。

㈢ 英國學霸哭了,我為什麼要和中國學生比

昨天,一段「中國教師赴英教學訓哭學生」的視頻,刷爆了微信朋友圈。

視頻來自英國廣播公司(BBC)今年拍攝的一部教學紀錄片,片名叫《中國學校》,計劃於倫敦時間8月4日、11日、18日晚上9點(因英國現在實行夏令時,所以北京時間是第二天凌晨4點),在BBC2台分三次播出。網上被瘋狂轉發的這段視頻,正是其預告片。

紀錄片邀請了5名中國中學老師,到英國漢普郡頂級公立學校博航特中學開設「中國實驗班」,對50位年齡在13至14歲的英國學生志願者,進行一個月的「中國式教學」,並全程跟拍,研究中式教學在英國是否可行。

看過預告片後,許多人的印象是,中國老師明顯「水土不服」,英國學生的不少舉動讓他們十分「抓狂」;而英國學生也無法適應高強度教學,被中國老師訓哭。有人說,這些英國學生缺乏進取心,懶散無紀律。

事實真是如此嗎?

今年4月剛結束拍攝時,5名中方老師之一的杭外80後數學老師鄒海連就曾接受錢江晚報記者的采訪,他正是這個英國實驗班的班主任。鄒老師介紹了《中國學校》的來龍去脈,以及他如何入選中方老師陣容(詳見錢報5月1日A11版)。

為了保密,不少內容當時並沒有見報。今天,錢報記者為大家透露更多的細節。

原味復制中國式教學?

YES

鄒老師說,事情的起因,是英國BBC廣播公司啟動了一個研究項目——「中國化的英國學校」,來看看中英哪種教學方法更有效,實驗為期一個月。

所以這個月里,50名英國博航特中學的學生,由5位中國老師授課,全天的作息安排和中國學校相同。而博航特中學的其他學生,則跟往常一樣,由校內英國老師教導。

兩組學生分別進行數學、科學、英語、中文的測試,由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全程負責測試和後期結果分析。實驗項目開始前測試一次;在實驗項目結束後,對一個月的學習內容進行再測試一次,結果會在紀錄片中公布。

預告片里把英國學生訓哭的老師,其實都是教學經驗豐富的優秀老師,在國內深受學生歡迎,是BBC通過長達近半年的全球海選找到的。

英國學生都很懶散不努力?

NO

各大網站轉載該預告片時,用了許多驚悚的標題,比如《中國教師赴英訓哭學生》,又比如《英國引進5位中國老師,然後他們被英國學生逼瘋了》……

采訪過鄒老師的錢報記者認為,這些說法統統是浮雲,他和其他4位老師都很喜歡那50個英國孩子,臨走時還收到許多祝福卡片,師生告別的場面相當溫馨感人,和預告片里的師生關系,完全是兩碼事。

「中國實驗班」是臨時組建的——50個孩子都是自願報名參加。上課的教室里有一股濃濃中國風——牆上貼著學生行為守則、課程表,甚至還有眼保健操圖、「勤學」「善思」等標語。在這樣的環境中上課,英國學生一臉新奇。

擔任「中國實驗班」班主任的鄒老師,還組織過一次中國式班幹部競選,並安排英國學生做值日,負責升旗、餐廳清潔、打掃教室、主持晨會、課間操領操等。

「學生在這段時間里,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值日工作,有部分學生還很主動地幫忙打掃教室,並很享受。當然也有學生需要提醒,這都很正常的。」鄒老師說,「我感覺這些事是英國沒有的,讓英國學生得到了鍛煉。」

嚴格的老師教鬆散的學生?

NO

除了當班主任,鄒老師還要負責數學等多門學科教學。

在網友眼中,這是Hard模式老師教Easy模式學生,但鄒老師不這么覺得。

頭一回給英國孩子上數學課,他感覺很適應,因為本來就是按照中國模式來上,而且英國的課程難度還要低不少,教學難度不高。

班裡也確實有孩子,數學基礎偏弱,不太跟得上進度。鄒老師認為,這是因為臨時組班,50個孩子的學業水平參差不齊,放在國內中學也會有類似情況。「中國實驗班」的學習,沒大家想像的那麼糟,班裡也有好些學霸,不光會按時做完每天的家庭作業,還會自己買練習來做,甚至會主動問老師討習題來鞏固。

在英國《每日郵報》的紀錄片預告新聞上,大標題寫著如今英國孩子「福利太好不努力」。但鄒老師觀察發現,不少英國學生其實也很努力,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也有能特別吃苦的,有個學生每天騎自行車40分鍾上學,讓老師們印象深刻。

課堂紀律真讓老師頭痛?

YES

唯一讓鄒老師他們頭痛的,是課堂紀律,每節課都要花不少時間在維持紀律上。

和網上說的高福利制度養出懶漢的觀點不同,當時剛從英國回來的鄒老師分析,這和英國實行小班化教學有關。平常上課,英國老師常會要求學生分小組討論,課堂氛圍比較自由。可是小班總共沒幾個小組,討論下沒啥;變成「中國實驗班」這樣50人的大班後,課堂上多幾個人講話,教室里就會炸開鍋。

另一個原因是中國式教學的學習時間偏長,英國學生不適應。

原來英國中學早上八點半到,下午四點左右就放學了,但實驗班卻要從早上七點半,上到晚上七點,學生的注意力無法集中那麼長時間。

「確實有調皮的學生,一直很鬧。不過,哪裡都有這樣的學生。班裡也有好學生,非常優秀。」鄒老師說。

在鄒老師眼裡,英國學生們感到頭痛的,不是課程難度和紀律要求,而是每天千篇一律的教學安排,除了上課,居然還有早晚自修和課間操,一樣都不能落,還不能自由選擇。有一回上數學課,就有個娃因為在操場玩HIGH了,沒來上課。

但是從鄒老師收到的祝福卡片來看,這一個月,實驗班的孩子們還是蠻開心的。有同學寫道:「我最大的收獲,就是認識了很多朋友,結下了很深的友誼。」鄒老師分析,中國實驗班讓同學在一起學習、分享,集體氛圍比較好。

最有意思的是,有位英國媽媽還發信息告訴鄒老師,她覺得自己的孩子很適合中國教學,希望鄒老師能繼續教下去。(錢江晚報記者:沈蒙和)

相關閱讀:80後的數學老師為啥贏得英國BBC的青睞

這兩天,兩位英國BBC工作人員在杭外劍橋高中露面。據說,他們這次專程來杭州,就是為了跟拍這所學校的數學老師鄒海連。確切地說,應該是「繼續」跟拍,因為今年3月,鄒老師已經在他們的鏡頭下呆了1個月,但地點是在英國一所中學。

事情的起因,是英國BBC廣播公司啟動了一個研究項目——「中國化的英國學校」,他們在英國頂尖的公立學校博航特中學開設「中國實驗班」,不僅全天作息安排和中國學校相同,所有課程也都由中國老師來上,並且全程跟拍,打算錄製成紀錄片。

鄒海連是這個項目的中國老師之一。

「他們想多了解一些學校的情況,並進入了我的課堂拍攝,為紀錄片尋找更多的元素。明天,他們還會到我家裡補拍鏡頭。」

鄒老師說,他能被英國的這個項目選中,真的不容易。「他們挑選老師非常嚴格,我前後花了半年時間,才通過了主辦方設置的重重關卡。國內最終成行的老師只有兩位,另一位是南京外國語學校的英語老師。」

能過五關斬六將,被英國BBC選中去英國教書一個月,鄒海連是一個什麼樣的老師呢?

是個80後,有浙大[微博]的碩士學位

錢報記者采訪中了解到,鄒海連是個80後,在浙大數理統計專業拿到碩士學位後,到杭外任教,已經有9個年頭。現在的QQ簽名是IGCSE A-Level 課程數學教師。

和多數老師一樣,鄒老師很健談,尤其是說到他的數學課;和普通數學老師不一樣的是,說著說著他會突然冒出一兩個英文單詞,不認識他的學生多數會以為他是一位英語老師。

「我是教數學的。」鄒老師強調,「只不過平時是用英語上數學課。」他用英語上數學課,是到杭外任教的第3年,被調去劍橋高中部教數學開始的。

鄒老師的數學課,看上去蠻西式的。每節課上,他都會拿出一部分時間和學生互動,甚至提問完畢就走下講台,跑到學生中間,旁若無人地一對一討論起來。「因為班裡學生就30個左右,所以課堂上有足夠的交流時間,能讓學生想、讓學生說。」

但和真正的英國老師比,鄒老師覺得自己的課蠻中式的。比如,他備課非常仔細,會預估課堂、學生會發生的各種狀況,並想好應對解決方案。哪怕就是選幾道例題,也要想好前後順序,和題目對應的知識點。「就像在幫學生設計學習路線,國外老師一般不會這么仔細。」鄒老師說。

用英語上數學課是「中標」原因

在鄒老師中西結合的課堂里待過的學生,成績都蠻好的。去年他帶的兩個班,幾乎人人是A或A+。

鄒老師覺得,自己會被BBC相中,肯定不是因為帶的學生成績優秀。「主要還是語言水平,國內能用英語上數學課的老師確實不多。」

為練好英語上數學課,鄒老師沒少花力氣。「讀研[微博]究生那會兒,要看文獻寫論文,所以我的書面英語還行,口語不怎麼樣,於是經常去浙大英語角練習,或者看看美劇。後來到杭外教書,英語氛圍就更好了,日常對話基本沒問題。」

鄒老師說,他記得在學校用英語上的第一節數學課,花費了比平時多幾倍的時間來備課。用他的話來說,那真是硬著頭皮上:先是梳理等邊三角形之類的數學專用名詞,再把原來的教案統統翻譯成英文。擔心講到一半卡殼,或者遇到突發狀況,他還將課堂上可能會說的每一句話都記下來……

鄒老師就是這么講著講著,把數學課說溜了。「沒啥訣竅,就是上課練出來的。」

去英國上課,難不難

挑選很嚴格,必須要過四關

要被BBC相中,去英國給英國中學生上課有多難?鄒老師說,自己算了一下,一定要過四關。

第一關,要會玩微信,因為如果信息不靈通,就沒有這次機會。

據了解,這次BBC尋找中國老師,並沒有在國內媒體刊發該消息。去年9月,鄒老師第一次聽說這個消息,是學生發微信告訴他的。接著,有兩位同事也從在英國留學[微博]的學生那裡聽到了該消息,都不約而同把消息轉發給他,鼓動他去試一試。

第二關,教齡滿5年,能全英文教學。

鄒老師回憶,BBC在選人時,開出的3項基礎條件,攔住了絕大多數老師的腳步:第一,該項目要在中國基礎教育體系內尋找老師;第二,這些老師從事英語語法、數學、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教學工作,至少滿5年,少半年都不行;第三個條件是最難的,這些老師還要具備全英文教學的能力。

鄒老師在杭外劍橋高中任教多年,平常都是用英文給學生上數學課,所以入圍了BBC的初選。

第三關,面試要過三、四輪。

鄒老師說,他給BBC投了簡歷,沒過多久就收到了面試通知,而且不止一次。「光是電話面試就有三、四次,每次起碼要談半小時以上,最長的一次談了整整一小時。」

具體的面試內容,他記不大清楚了:「主要是核實我的情況,包括教育經歷、教學方法,和這個研究項目的契合度等。另外,他們也向我詳細介紹了該項目的來龍去脈。」

讓鄒老師印象最深的是,面試時對方在電話里反復強調,希望他在英國上課時,能用中國傳統的教育方法。

第四關,要進行心理測驗。

在所有的程序差不多時,BBC又專門找了一家獨立機構,評估鄒老師的心理狀況。

那次測試是通過網路在線完成的,總共花了1小時。「從題目上看,主要是測試有沒有心理創傷,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抗壓能力等。」鄒老師回憶說,「當時覺得英國人挑老師蠻慎重的,後來聽說德國航班失事,可能是由於副駕駛患嚴重抑鬱,我就覺得這樣的測試真的有必要。老師要面對那麼多孩子,心理健康可能比教學水平更重要。」

當然,開朗健談的鄒老師很順利地通過測試,在去年12月底,被確定錄用。今年2月底他飛赴英國,給50名英國學生上了一個月的數學課,同時還擔任了該實驗班的班主任。

㈣ 從伊頓公學到愛丁堡大學,英國學霸告訴我這些讓他受益一生

在方家胡同21號的辦公室,我們見到了Freddie,2019年是Freddie在中國從事青少年文化交流工作的第四年,但Freddie與中國結緣已經有九年時間。

13歲那年,Freddie來到著名的伊頓公學求學,他開始嘗試學習中文,期間歷經坎坷,到了愛丁堡大學,因為興趣愛好,Freddie選擇主攻「中文和經濟專業」,並在愛丁堡大學取得「中文經濟學」碩士學位,這樣算下來,Freddie對中國的了解從九年前就開始了。

Freddie有豐富的語言培訓和英式禮儀培訓經驗,也是英國皇室標准禮儀培訓機構the English Manner的認證培訓師。

作為英國傳統文化的代表,英國以「紳士文化」著稱於世,而英國的教育理念更是備受推崇,每年許多國家的富裕家庭把孩子送到英國私立學校上學,而Freddie是在地地道道英國家庭和學校教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所以我們的聊天主要圍繞Freddie的家庭教育和學校學習成長經歷,以現身說法的形式為我們揭開英國青少年教育的魅力面紗,對於中國的家長來說,或許可以帶來某種方面的參考。

  漢語是全球公認的最難學語言之一,如果外國人能夠講流利的漢語,那麼此人一定要非常用功學習才行,沒有其它捷徑,Freddie學習中文的過程正是如此,他也曾經歷過打退堂鼓的時刻,他後來是如何克服困難的呢?

Freddie:13歲那年,我到伊頓中學念書,剛開始我學習了兩周中文就放棄了,我意識到要學會中文太難了,不可能學得會。

老師問我說,Freddie你為什麼放棄了,你要試試看。

我說,我不想試試看,中文學習太難了,我打算放棄學習中文。

中文是很難學,在伊頓公學最後一年我18歲,我還完全不了解中國,在英國的朋友也沒人了解中國,他們對中國的文化、美食也不感興趣,然而我的想法卻完全相反。

正是因為我不知道,然而我對中文更加感興趣了。

進入愛丁堡大學申請大學專業的時候,我毫不猶豫選擇了中文和經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平時非常喜歡說普通話,非常喜歡試試看,我知道中國朋友可能聽不懂我說的中文,但我還是想試試看。

大學一、二年級時候中文課程學習的很少,大學三年級時候,我到台灣大學學習,在那裡我的中文能力提升了很多。在台灣大學那一年,我跟朋友總是交流,告訴自己要不斷地試試看,所以我的中文進步也很快。

我發現到國外生活學習,最大的問題不一定是語言,最大的問題更可能是文化問題,大家的愛好、興趣不同,交流的主題也不同,這樣導致共同語言少、幽默點存在差異,這樣會很難交到朋友,但我跟台灣的朋友找到了共同的興趣,我們有一群人都喜歡英式橄欖球運動,大家每周會有三次聚餐,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交流很多,體育運動是開展社交活動天然場景。

語言學習,自信最重要

多年來,Freddie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總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他也逐漸結識了很多中國朋友,在交往過程中,我們很好奇,他會對身邊的中國同學、朋友會有什麼印象?

Freddie:我對中國感受最深刻的體驗是大三那年去台灣台大學習的一年,我第一次來到中國,我發現我最重要的問題是語言溝通障礙,我還不能熟練講普通話,但我過去在家裡和伊頓公學里的生活學習經歷讓我認識到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自信,一個人的自信很重要。

所以來到台灣後,雖然我的普通話說的不好,但這沒關系,我知道我需要試試看,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我會總是想著多跟同學溝通、交流。

但中國學生可能沒有這樣的自信,他們的聽力可能很好,但他們口語說的不好,因為他們沒有那麼多的自信,不常跟人交流,不常試試看。

我認為,中國的學生需要更加自信,多跟人交流,學習語言會更快。當然,現在也有很多中國學生很自信,他們會積極跟外國人交流。

此外,我發現,在語言學習方面,英國小孩和中國小孩對比有個顯著的不同點,英國小孩如果說錯話,不會感到尷尬或不好意思,可能是由於文化方面的差異,在英國幾乎完全沒有尷尬的問題,但是中國小孩如果說錯話了,他們自己會覺得很尷尬、局促,所以在陌生的朋友那裡會努力避免這種情況出現,這種謹慎的心理狀態導致中國的小孩不敢輕易跟人多交流。

平時,我在跟中國學生溝通中,會鼓勵他們要自信,多試試看。

(在與Freddie的談話中,小知能明顯感受到他對待生活學習的態度是很積極的,即使是面對陌生的事物、困難的事情,總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鼓勵自己,也鼓勵別人勇於嘗試,只有嘗試了才會有收獲,否則不會有任何成果和改變。)

Freddie對待生活和學習的態度是從小到大逐漸養成的,Freddie孩童和小學階段是跟家人生活在一起,平時會在庄園農場里幫助爸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家四口氣氛非常融洽,經常一起打牌,彼此互相尊重對方,偶爾朋友到家裡來做客都會深刻感受到洋溢在一家人之間的融洽氣氛。

在之前查閱資料過程中,小知看到一些資料中提到,英國家庭教育中,父母通常會督促孩子,規范孩子的行為,要有禮貌和教養,幫助孩子建立起是非觀念,培養自我管理的意思,但平時並不是強制性的把自己的善意給孩子、苛責孩子。

為了印證這一點,小知和Freddie也討論了家庭教育的話題。

Freddie:當我在家裡無事可做或宅在家裡的時候,父母總是推薦我做些什麼,跟朋友打電話或邀請朋友到庄園農莊裡玩(Freddie說目前英國的鄉村很多地方無法上網,手機4G信號覆蓋不到,英國的網路信號是歐洲最不好的),上了中學後,父母更加鼓勵我邀請朋友到家裡做客,因為距離遠,待一天時間太短,所以朋友來了一般需要待三四天以上,我們就在家裡做飯招待朋友,一起打英式橄欖球、戶外運動或其他自己組織的小活動。

平時父母不會勉強我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平時生活中,父母總是鼓勵我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或給我一些建議,我覺得我生活在一個非常幸福的家庭里。

 英國以紳士文化著稱,那麼孩子的接人待物的禮儀教育是如何培養出來的?要成為一名紳士需要接受專門的禮儀教育嗎?對這些問題,小知很好奇。

Freddie:坦白來說,對許多英國孩子來說,並沒有專門的禮儀教育教給孩子,學校裡面也沒有專門的課程。更多的是自然而然來自家庭中父母的言傳身教,比如,我小時候爸媽平時總是告訴我要有禮貌,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父母也會給我一些社交的建議,比如我要自信,多跟同學交流、問問題,這樣才能讓別人認為我對他們感興趣,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認識不同的人。如果中國學生沒那麼有自信,就沒法開始交流。

我還會在日常生活中學到一些禮儀常識,比如跟朋友握手的時候,要有眼神交流,這樣會顯得自信;在跟朋友一起吃晚餐或晚餐時候,閑談是很重要的,這是大家一起吃飯的原因,是交流的機會,而在中國,美食很重要,主人招待賓客一定要吃飽飯,這是中國的餐桌文化。

在中國,課外輔導班、興趣班是中小學生們的「必修課」,從幼兒園開始,國內的兒童便開始了各種培訓課程的學習,即使孩子課業壓力大、不感興趣,那也要參加。

英國的家長有類似做法嗎?

聽到我們這個提問後,Freddie停頓了一會,似乎不知從何說起。

Freddie:我父母幾乎從來沒有給我報過輔導班,在伊頓公學時,只有一次,我想提高我的經濟課,於是向父母提出報一個課外輔導班,共有10次輔導課。伊頓公學的大部分老師都很好,所以身邊很多同學不需要輔導班,但可能其他外校的學生會報輔導班。

(當國內的學生苦於課業壓力山大時,英國學生會有什麼樣的學習體驗呢?)

Freddie:我當時在學校的學習壓力不大,也沒在家裡做過家庭作業,因為作業都在學校里完成了,父母也沒有特意的輔導過我的學習。

在伊頓公學,每個班有16名學生,學校給學生很多自由,每天有兩個小時的自由活動,想嘗試什麼就去做,學生有很多體育運動項目可以選擇嘗試,而且體育運動的競爭非常非常厲害,大家更看重體育運動而不是學習考試成績。如果運動做的很好,會很受同學們歡迎。運動是最重要的。如果運動不好,可能不會受歡迎。

我參加過所有的體育運動項目,我想試試看,比如板球、橄欖球、籃球、皮劃艇等,學校里每個晚上有各個俱樂部的活動,有瑜伽俱樂部、魔法俱樂部、非洲俱樂部、文學俱樂部、科學俱樂部等,我的目標是參加每個俱樂部,我最喜歡的是魔法俱樂部,對占星術很感興趣。

在整個訪談過程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Freddie生活在一個非常幸福的家庭,在談及人生不同階段時,Freddie提及父母的次數最多,從孩童到成人,父母的言傳身教讓他受益一生,無形中影響著他對待生活、對待朋友、對待工作學習的態度。

父母對孩子的愛不分國別,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過得幸福開心,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孩子擁有幸福的人生?Freddie的成長經歷說明,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是僅僅給予最好的物質,也不是上最好的學校,而是來自父母的成長陪伴。

如果將英國教育與中國的教育做對比,二者最大的差異之一是對體育教育的認識不同,英國是全世界唯一用學術時間來參與團隊體育運動的國家。對學生來說,體育教育帶來了團隊概念,除了同一個學校之外,體育運動更將人鏈接在一起,組成一個社會圈層。

12月1日晚上,Freddie將做客天馬行知「國際視野」線上微課講堂,為你揭秘英式國際教育精髓。

㈤ 國外的「學霸」什麼樣

美國:「學渣」畢業後不好混
也許是受到影視劇影響,國內對美國學生有一種認識誤區,以為很多美國年輕人不愛學習,大學生熱衷社交派對,兄弟會喜歡把酒言歡。事實上,這只是美國教育的一個側面,而從主流來看,美國學校及家庭對學生的成績還是相當重視。除了一些紈絝子弟,大多數美國人視教育為重要投資,很多人為了上大學要申請助學金或向銀行貸款。一年五六萬美元的學費,如果不學出點名堂來,實在對不起這個高昂成本。
很多大學里的兄弟會都對GPA(平均成績點數,是大多數大學評估學生成績的制度)有要求,沒有達到3.5,連入會資格都沒有。此外,沒有一家知名企業願意聘用平均分才達到C水準的學生。也沒有知名大學會錄取這樣的研究生或本科生。所以不要輕易相信學渣照樣能在美國社會混出名堂。盡管美國大學生畢業不至於失業,但如果成績爛,美國人會認為你只能混口飯吃,而談不上擁有職業前途。
在強手如林的美國中學和大學,人們對硬啃書本、成天泡圖書館熬出好成績的學生叫「Grind」,本意是研磨的意思,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這類學生把較多時間花在學習上,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
但和死磕相比,美國人其實更欣賞綜合素質出色的學生。這類人不僅成績出色,而且工作經驗豐富,各類活動都有他們活躍的身影,能在組織當中起到領袖作用。他們擅長利用時間,講究效率,會在健身房一邊練瑜伽一邊用平板電腦看材料;會在考前到圖書館大戰三百回合,也能在周末跟同學把酒狂歡;可以去谷歌、亞馬遜實習,也樂意為教會做周末義工;在所有科目獲得全A,也可以利用一個暑期項目掙到數萬美元。
可以說,美國學霸始於高分卻不止於高分。創意和領導力是一個優秀生走上社會的必備條件。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是斯坦福大學的高分畢業生,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是普林斯頓校史上GPA最高的畢業生之一。中國人喜歡提起從哈佛輟學創業的比爾·蓋茨,實際上,他的SAT成績也夠得上今天的學霸標准:數學和語文兩門的總分是1600,他考了1590。在美國人眼裡,這才叫霸氣。(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王海)
韓國:一半國會議員是「學神」
在韓國,人們喜歡用「學蟲」「學神」來稱呼那些熱愛學習且成績超群的學生。去年底舉行的韓國高考[微博]出現33名滿分獲得者,其中一名是來自全羅南道一所外國語高中的女生,人們稱贊她是「學神」中的「學神」。在韓國,外國語高中、科技高中、國際學校等名牌高中被普遍看作「學神」大本營,通過「中考[微博]獨木橋」的尖子生方能進入這類高中。校園的氛圍也相當「求學派」,看到學生拉著旅行箱上學不是新奇事,因為這些「學神」要以大量教材和參考書為伴,一般的箱子不夠用。
與中國相似,韓國人十分看重考試成績,拚命學習考上三大高校(首爾大學、延世大學、高麗大學)以及國外名校是最高目標。到了大學,學習尖子們一般仍能保持刻苦鑽研的好習慣,畢業後不難找到好工作。韓國兩大門戶網站NAVER和DAUM的創始人李海珍和李載雄分別畢業於首爾大學和延世大學計算機系。這兩位IT大佬都是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學神」。
「學閥社會」在韓國是「學歷加門第關系」的統稱。學界精英會形成專屬他們的「圈子」,寒門子弟想進入這個「圈子」,只能通過學習來實現「身份晉升」。有人在2013年10月做過統計,在298名韓國國會議員中,畢業於最高學府首爾大學的有81人。其餘依次為高麗大學(25人)、延世大學(23人)、成均館大學(22人)。從這四大名牌大學畢業的「學神」政客占國會議員總數的50.7%,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現任蔚山市長金起炫(曾連續3屆當選國會議員)。畢業於首爾大學的金起炫在校期間平均每天只睡4小時,多年苦讀終於通過難如登天的司法考試,順利進入司法系統,並逐步走上仕途。即便在當選議員後,金起炫仍被稱為「學神」,經常抱著資料奔走各地了解民意,並根據這些調查資料提交法律議案。如今,他依然手不離書,踐行「活到老學到老」。
就目前看,韓國各大公司招聘員工時,也打破不了「學閥」觀念,畢業於哪個學校、取得什麼文憑幾乎決定錄用與否。韓聯社此前報道說,一家調研機構今年上半年針對2514名27歲左右的韓國年輕人進行題為「幸福年輕人的特徵」的調查。結果顯示,越是高學歷、高門第的年輕人越幸福。這里的「門第」指的是畢業學校。比如,同樣是四年制大學本科學歷的人群,名牌大學畢業的年輕人更能感到幸福。分析稱,在十分重視學歷和門第的韓國社會,年輕人能否找到滿意的工作單位,很大程度上依賴上述兩個因素。這也正好應了那句話,「年少不爭當學神,老大隻能徒傷悲」。
而對於那些批評「一考定終身」制度和「學閥」觀念的韓國人來說,下列數據可能是最好的反駁。1998年至2007年十年間,在通過司法考試成功進入司法系統的精英中,畢業於首爾大學、延世大學及高麗大學這三大名校的人數占總數的65.5%。要知道,司法考試可不看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而是對所有考生一視同仁。因此,主張「精英教育」的韓國人認為,休怪「學閥」觀念絆住你的就業夢,真正的掣肘是「你的付出沒有別人多」。(環球時報駐韓國特約記者曾欣,金惠真)
印度:拼爹和「拼己」兼而有之
就學霸這個話題,《環球時報》記者采訪到印度泰戈爾學校副校長普瑞緹女士。該校實行12年一貫制教育,在印度有相當知名度。普瑞緹女士認為,印度跟中國一樣,古時候的教育都以背誦為主,現在的教育也不免受到影響,記憶力超群、擅長背誦的孩子往往會取得優異成績,成為人們所說的學霸。
傳統上,印度定義學霸的時候往往只看文化課成績,而不看體育、藝術等綜合素質的表現。近年來情況有所改變,在類似泰戈爾學校這種與國際接軌的先進學校,評價學生的辦法更趨綜合化,在校活躍程度、個人影響力以及體育、音樂、美術等課程分數也在評價體系中佔有一定比例。
自古以來,印度就盛產智者和哲人,比如佛祖釋迦牟尼。當今的印度也沿襲這一傳統,出現許多早熟的學霸。被稱為「世上最聰明男孩」的阿克里特·賈斯瓦爾11歲時就以優異成績通過中學畢業考試,進入旁遮普大學學習,成為印度最年輕的大學生。從傳統文化和宗教習俗方面來講,印度人認可並崇尚天才兒童之說,他們認為天才的特殊稟賦是神的恩賜。印度教育部門專門面向9歲到16歲的超常兒童開設「天才兒童學校」,每年2月在全國統一進行考試。目前全國有約600所「天才兒童學校」,每年約有2萬名學生進入這些學校學習。
「印度導彈之父」卡拉姆和「印度經濟改革之父」辛格讀書時成績都很優異。步入職業生涯後,他們在教育、科研、政界等不同領域都有建樹。但這並不意味著在印度只有學習好才能在社會上立足,許多政界、商界名人在校時籍籍無名。比如現任總理莫迪的成績非常一般,唯有辯論才能出眾。印度商業巨頭塔塔集團的創始人塔塔也沒有輝煌的學生生涯,14歲就隨父到孟買謀生。
普瑞緹女士告訴記者,在教育方面印度和中國很像,學生面臨沉重的高考壓力和就業壓力。作為教育工作者,兩國的老師應該保護孩子們的創造力和學習熱情,盡量不要去禁錮他們的天性。
在大學任教的庫瑪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印度,家庭條件和社會關系至關重要,許多政界、商界家庭都是子承父業。有一項調查顯示,印度各級議會中的議員有八成以上是官二代。相對而言,普通背景的孩子要想出人頭地,學業出眾、獲得一個好文憑往往是基礎條件。而在步入職業生涯後,情商甚至比智商更重要。
但事有例外,被稱為世界上最年輕CEO的班加羅爾男孩兒蘇哈斯·戈皮納思就是逆襲的「學霸」。蘇哈斯13歲時學會創建網站,14歲建立自己的軟體外包公司。盡管他的中考成績非常糟糕,公司卻取得成功,現在更成為價值幾千萬美元的跨國大公司。不過蘇哈斯的家庭篤信正統教育的重要性,目前蘇哈斯在父母的建議下正在大學校園回爐,念的是工程學。不過令蘇哈斯「苦惱」的是,那些學霸同學都稱他「先生」,爭著跟他合影並索要簽名。(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張笑竹)
德國:不單以分數論英雄
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社會科學學者胡萊爾曼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德國大學以前都是本碩連讀,畢業讀多少學期也沒有限制,「學渣」特別多。許多學生35歲還在讀大學。前幾年大學進行改革後,「學霸」又開始多了起來。
「德國大學里的學霸一般指把時間都花在學習上的學生。」胡萊爾曼說,總體來說,學校和社會對這類學霸持肯定態度。當然,學霸們也有得有失。一項調查顯示,2/3的德國學霸患有焦慮、失眠等症狀。

德國各行各業的領導者有許多是大學里的學霸,比如紅火的網上鞋店乍藍多的創業者。不過許多大企業的老闆在大學里並不突出,甚至沒有上過大學。可以說,德國人從不把「學霸」和「學渣」的發展進行比較。他們認為,在學校的表現和在社會上的發展沒有必然聯系,因此這是個偽命題。
有趣的是,德國有3名學霸反而因「學得過快」被校方告上法庭。這3人在短短20個月內完成60門考試,只用了正常學生1/4的時間。3人分工協作,聽取不同課程,之後交換筆記,以這種方式提前完成學習任務。他們甚至還有多餘精力到銀行實習。校方認為,這些學霸違反校規,必須補足每人3000歐元的學費。好在最後雙方握手言和。3人畢業後出書介紹成為學霸的過程和心得,受到各大媒體推薦。胡萊爾曼對此表示:「德國大學都是學分制,僅靠記憶是不夠的。有人學得快,那也是真才實學,理應獲得社會的尊重認可。」

閱讀全文

與英國學生為什麼都是學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被英國遣返再次申請過關幾率多少 瀏覽:318
義大利為什麼不帶連花清瘟 瀏覽:171
英國生孩子要准備多少錢 瀏覽:487
伊朗有什麼煙 瀏覽:394
祝你玩的開心越南語怎麼說 瀏覽:879
伊朗屬於什麼宗教 瀏覽:764
中國和巴基斯坦是怎麼創造友誼 瀏覽:384
中國銀行pc端如何下載 瀏覽:973
伊朗5代導彈多少錢 瀏覽:445
越南生牛粉怎麼吃 瀏覽:735
想去英國打工怎麼辦護照 瀏覽:880
英國公開大學什麼時候成立的 瀏覽:389
印尼內閣統籌部長有多少個 瀏覽:937
印尼電廠運行費多少 瀏覽:222
我們為什麼叫中國 瀏覽:517
印尼最嚇人的洞在哪裡 瀏覽:714
英國的統一服飾叫什麼 瀏覽:481
中國中鐵股票是哪個公司 瀏覽:825
什麼蒜是印尼貨 瀏覽:957
伊拉克和伊朗哪個更先進 瀏覽: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