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的貴族由來
貴族起源
(盎格魯-撒克遜時期)千多年前,以軍事貴族的面目出現。為國王效力,履行軍職,財富主要是地產,繼承遺產要繳納捐稅。600年間,戰亂不斷,國王依戰功賞賜給將士土地,而國王自己,通常也被視為「牛」一點的貴族。 開始叫「哥塞特」,後來叫「塞恩」,詞語含義是為他人服務,地位的高低,由被服務的對象決定。彼時,很多自由農變為農奴。約6世紀起,貴族群體中注入宗教成份。
撒克遜人,是傳說中的亞瑟王的手下敗將。在《Wives and Daughters》中,漢姆雷老爺,很為自己是到英格蘭最早的撒克遜人而驕傲。其實,之前,英格蘭是凱爾特人的天地,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是來自日耳曼的入侵者,經過長達3個世紀的征服與混合,幾個民族融為一個民族,才有了今天的英格蘭人。 『
刻爾(農民)與哥塞特之間的基本區別,是著名的《伊尼法典》中關於償命金的規定,後者通常是前者的6倍。勤勞且家運亨通的刻爾,就有可能成為哥塞特。大約10世紀,Ealdorman這個詞,開始專指大貴族,漸漸具備了伯爵、方伯、親王等涵義,意即地方統治者。
教會執事這一專職,可能出現在800年前後。早在6-7世紀,不列顛就形成了世俗貴族與宗教貴族關存的體制。教會貴族與英格蘭君主的聯系相當密切,從屬關系比較確定。他們,既能佈道,又能揮舞寶劍。 賢人會議成員,能參與重大決策,有司法權。 直到11世紀前期,大貴族伯爵與普通中下貴族塞恩的等級差別才終於明朗化。 封建貴族制的確立(諾曼時期) 英法兩國的封建制,存在較明顯的差異。 英:我的附庸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類似於中國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法: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社會語言開始分化——上層階級說法語,下層民眾講英語。重要的文件,多用拉丁文和法文。直到1259年,亨利三世同時使用兩種語言發表文件,英語才逐漸地在上層政治領域占據了一席之地。 1086年,征服者威廉(諾曼底公爵),弄出一本《土地調查清冊》,把許多自由或半自由的農民,劃成了維蘭(農奴),因此,這本清冊,被英國人民稱為「末日審判書」。
14世紀的英國騎士
貴族因婚嫁而獲得領地時,需向國王繳納數量可觀的轉讓費。 立憲的細胞,在諾曼登陸百年後就開始顯現,以國王與貴族的對立為表象。 騎士教育,重武輕文。經常進行比武大會,常有傷亡。得勝的騎士,有權親吻一位可愛的女士。所謂騎士精神,即貴族精神。早晨一本正經地彌撒,中午酗酒鬧事,下午洗劫教堂,晚上調戲婦女。 在戰場上,騎士很少殺騎士,死的都是平民步兵。十字軍東征的路上,騎士和北歐海盜沒啥區別。騎士精神化作替私人復仇的戰斗。 騎士精神的副產品是「英雄愛美人」。12世紀起,一個婦人,在丈夫之外要有個情人,否則,就會被視為缺少魅力。 1075年,大會議規定,禁止7代之內有血緣關系的人婚配,禁止與配偶的4代之內的血親成婚。不過,1215年,教廷便將此做了修改,7代改成4代,因為,門當戶對,太不容易了。興盛與衰落(12世紀末-15世紀) 1399年-1485年間的每次改朝換代,都由大貴族發起,都以一具國王的屍體奠基,而為此受牽連、危及身家性命、失爵丟官的貴族更多。英國的君主,事實上是選出來的,而非世襲。 1215年6月,倫敦25名貴族迫使英王約翰簽署了著名的「貴族綱領」《大憲章》。《大憲章》共有61項條款,大部分都列明一些有利於貴族的權利。例如,國王在國家所有重要事務上,包括征稅,必須徵求貴族的意見並且得到他們的同意;過往不得隨意侵犯貴族的人身自由,等等。「法律至上,王在法下」的法則,從此被人銘記。 1265年的「西門議會」,成為未來下院乃至議會制度的重要起來。1325年,英國議會歷經百年終於形成。1376年,騎士代表彼得·馬克,成為首任議長。15世紀60-70年代,貴族院正式稱為上院,平民院正式稱為下院。 15世紀後期,英國貴族制逐漸成形,最終定製。即公侯伯子男,另外,還有從男爵和騎士,勛爵是獎勵性稱呼。1301年開始,威爾士親王成為不列顛王國的繼承者的名號。 黑死病,成為封建農奴制的殺手。 玫瑰戰爭。1455年,以紅玫瑰為標記的蘭開斯特家族和以白玫瑰為標記的約克家族,多次刀兵相見。持續30年,直至紅玫瑰得勝,都鐸王朝建立。衰落和變異
貴族城堡
(1485-1688年) 大貴族揮霍得入不敷出,鄉紳階層開始崛起。 灰、黑逐漸被視為「上色」。長期影響著本國民眾,至今未變。 長子作為家庭姓氏、家產和爵位的優先繼承人,地位格外重要。長子早夭,則由長孫繼承。若無,則次子、幼子循序漸遞。不動產一般只傳一人,其他財產女兒或可繼承。重視家庭禮節,重夫權父權,但貴族婦女有較多自由。 因涉及到財產或爵位等問題,婚戀不自由,基本上是國王或父輩定。宗教信仰也會影響到愛情與婚姻。貴族的非長子的兒子,不容易成婚,而且,在特殊的財產繼承製下,很可能變成窮光蛋。《傲慢與偏見》中的伊麗莎白姐妹,就是沒有不動產繼承權的人。 世俗貴族,文化素質低下。倒是次子、幼子,被送進劍橋、牛津;上流社會,還有一批文化名媛。 伊頓公學建於13世紀。學費很高。游學開始流行,貴族子弟去意法學習語言、文學、藝術、禮儀,經過200多年的潛移默化,前朝的佩劍騎士終於成為通曉文墨的紳士。嘿嘿。幾位知名女作家,都生活在紳士後的時代。 「貴族時代」(1688年-19世紀中葉) 英國貴族的特點是具有政治獨立性、民主意識和紳士風度。 托利黨,Tory,英國政黨。產生於17世紀末。19世紀中葉演變為英國保守黨。「托利」一詞起源於愛爾蘭語,意為不法之徒。在1679年議會討論詹姆斯公爵是否有權繼承王位時, 贊成的人則被政敵稱為「托利」。托利黨人參加了1688年的「光榮革命」。1760年,逐漸成為執政黨。到19世紀中葉,發展成為保守黨。輝格黨,Whig,是它的對立面,名稱可能是Whiggamores(意為「好鬥的蘇格蘭長老會派教徒」)一詞的縮語。輝格黨得益於1688年「光榮革命」帶來的政治變化。
貴族家庭
光榮革命,是英國一場和宗教有關的非暴力宮廷政變,發生在1688年到1689年。當時,支持議會的輝格黨人與部分托利黨人為免信奉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傳位給剛出生的兒子,而把詹姆士二世廢絀。在廢絀國王之後,他們把王位傳於原本的繼承者,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時任荷蘭奧蘭治執政的女婿威廉。威廉帶兵進入英國,未發一槍,使詹姆士二世倉惶出逃。議會重掌大權,而威廉亦即位成為威廉三世。因為這場革命未有流血,故史稱光榮革命。至此,英國議會與國王近半個世紀的斗爭以議會的勝利而告結束。 貴族含義發生變化。真正意義上的英國貴族,一直最少,但穩定性在歐洲首屈一指,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穩定的貴族體制。 1707年,蘇格蘭合並於不列顛,1800年,愛爾蘭合並於不列顛。 資產階級革命後,在英國,幾乎無貴族不富。看了一下統計表,《傲慢與偏見》中的達西,也就是大地產者中的中等。幾乎所有的大地產,都是靠舊的繼承製保留下來的。 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是從農業革命開始的。貴族們發展農業、礦業、交通運輸業。托馬斯·科克培養優質綿羊而聞名1837年被封為伯爵。
上院的權利不表現在上院而表現在下院。 拜倫曾任上院議員,雪萊出身於從男爵家庭。 英國貴族不像法國貴族那樣喜歡群聚和沙龍,而是喜歡庄園。「每個人的房舍,都是他們的城堡。」 威斯敏斯特公爵的發家史(現英國首富)。1703年,他的先祖才成為男爵,1874年,便爬到了公爵的位置。 1722年,喬治三世提出,議會通過了《王室婚姻法》。18世紀末-19世紀初,貴族離婚率4%,平民離婚率萬分之一。所以,貴族們的婚姻生活還是相當不安定的。真正的衰落(19世紀後期至今) 1872年,產生無記名投票法。 1876年,出版《英格蘭的貴族》,不久,再版,更名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大地產者》。它,是1000年來第一本說明土地佔有的不合理情況的專門著作。 1894年開始徵收遺產稅,致使大地主們雪上加霜。資產階級進入貴族,爵位換財富,財富換爵位。 20世紀20年代開始,出現中產階級新貴。一戰、二戰中,死傷諸多貴族,甚至有老貴族斷了血脈。這,與他們受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帝國主義教育有關。 大貴族的地產銳減。 溫斯頓·丘吉爾不願意自己偉大的名字被陌生的稱號取代,只接受了嘉德勛章。 哈羅德·麥克米倫也曾拒絕封爵。當然,最後,他還是要了世襲伯爵的稱號。英國貴族存在的時間,超過10個世紀,可是,直到1998年英國議會改革,世襲貴族才算壽終正寢。他們是「世界史上少有的能夠在適當的時候作出適當退卻的階級」。「英國之所以在現代化的社會轉型方面取得成功,避免了革命的震盪,贏得了社會的平穩發展,英國貴族的遠見、勇氣和妥協精神是不可抹殺的
2. 英國貴族身份怎樣取得
在歐洲貴族身份一般都是通過戰爭中取得戰功封爵的,在中世紀的歐洲很大一部分人都是騎士而騎士就是一種貴族身份象徵著一種權力和顯貴。還有一大部分本身就是皇族的親戚,作為皇親國戚自然有封爵咯。由於爵位可以世襲下去,很多人是一生下來就是貴族了,擁有祖輩的田地和財產。所以英國的貴族身份的取得是因為有過戰功、或者其他功績都可以封爵,這死第一種;第二種是皇親國戚血統的問題;第三、世襲下來沒有親戚。
3. 英國公學如何培養紳士、打造精英
1693年,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話》中明確提出“英國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紳士”的觀點。紳士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呢?在英國人看來姿襲,“紳士”有著特定的內涵。首先,紳士是人才,是“有德行、有用、能乾的人才”,他們“善於處理自己的事務”。其次,紳士要有民族責任感,青年紳士要使“自己成為國內著名的和有益於國家的一個人物”,而“盡心竭力地為祖國服務,乃是每一個人不可不盡的義務”。第三,在經濟上,紳士要盡力增強英國的經濟實力,以奠定不列顛帝國的基業。第四,在對外活動方面,紳士要勇敢地去擴展英國在海外的勢力。為此,洛克認為,為適應社會需要,紳士應該具有“德行、智慧、禮儀和學問”四個方面的品質。洛克所宣揚的紳士文化徹頭徹尾地表現了他的功利主義思想,這種功利主義思想長期地、深刻地影響著英國的緩鎮國家意識形態,從而深刻地影響著英國的學校教育。洛克所提出的培養紳士的教育目的及其教育措施,不僅對當時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改造傳統的舊教育、創辦新教育指明了方向,而且他所倡導的注重體育,要求紳士具有德行和優雅的風度的思想,長期地影響了英國的教育實踐。 洛克的這種觀點一直保持至今。從某種意義上說,英國教育培養紳士的任務是由公學來完成,並且完成得相當出色。迄今為止,英國53任首相中有20位畢業於伊頓公學,伊頓公學還培養了36位維多利亞十字勛章獲得者、大詩人雪萊和經濟學家凱恩斯,以及各界社會精英,因而被譽為“精英的搖籃”。英國十四、十五世紀建立起來的九大公學至今仍舊完好地保存下來並獲得了更大的發展,並且在政府注冊的公學已經發展到五百多所。
英國公學是如何培養紳士、打造精英的呢?
一、嚴格管理制度,養成紳士的良好習慣
英國公學,並非由政府出資興辦,完全是私立學校,學費高昂,入學門檻也很高,就讀公學,不僅要有“財”,更要有“才”。學生起點高,從13歲入學到18歲畢業,學制5年。英國公學以嚴格的管理制度著稱,良好的校風和優良的傳統代代相傳,不斷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責任感,養成良好的習慣。筆者認為,嚴格的管理制度只是造就精英的一個必要條件,但不是擾冊粗唯一條件,真正能夠把學生培養為“紳士”,成為有內涵的精英人才,依靠的一定是教學內容,也即學校的課程設置和內涵式發展。
二、重視古典文學,豐富紳士的文化底蘊
公學重視古典教育由來已久。英國公學的課程歷來崇尚古典學科,學生要求學習拉丁文和希臘文,學習古代歷史文化,以及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學,這個傳統一直保存至今。這與英國王室貴族及重要學術機構重視人文主義思想的教育傳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早在15世紀初期,頭腦敏銳的貴族紳士,附庸風雅,誇耀新學,例如英國西南部的格洛斯特公爵哈姆弗利便是其中一例,他們倡導人文學術,除了羅致本國學術人才之外,還從義大利招聘人文主義者,翻譯古代經典著作,引進文藝復興精神,且以重金資助人文主義的學術研究,漸漸地,紳士和文化修養便結合起來了。
此後,牛津、劍橋大學掀起人文主義學術之風,一些學者在公爵的資助下成為著名的人文主義學術研究者,其人文主義思想開始影響英國的學校教育。
同時,人文主義者的活動還受到封建王朝中開明人士的支持。英王亨利八世就很重視文教工作,特聘西班牙學者比韋斯和尼德蘭學者伊拉斯謨來到英國講學,並贊助設立文法學校。亨利八世與羅馬教皇對抗,由王室控制大學,支持林納克在牛津大學設立人文學科。1540年,劍橋大學成立“三一學院”。亨利八世的女兒、伊麗莎白一世於公元1558年即位,尤其提倡古典學術。伊麗莎白一世即位後,禮聘其師人文主義學者阿斯堪為御前秘書,對他言聽計從。女王對古典學術很是欣賞,獎勵教育事業更勝過其父。國王重視人文學科,對全社會的學術傾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由此可以看出,英國公學從一開始就重視人文學科,重視古典文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修養。後來,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學校增加了數理及語言學科的教學,規定每個學生必須學習一門現代外語。
目前,英國公學的學校課程除了傳統的“英國語言”和“英國文學”之外,都設置有“古典”課程。例如,伊頓公學2010年夏季的GCSE(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古典”課程就有拉丁語、古典文化和希臘古典三門學科,GCE A2(中等教育證書考試,即大學預科)的“古典”課程包括古代歷史、拉丁語和希臘古典三門學科。哈羅公學現行的“古典”課程包括古代歷史、古典文化、拉丁語和希臘語四門學科。
溫切斯特公學長期以來堅持開設古典學術課程,這一優良傳統從未間斷過,今天仍然開設有拉丁文和希臘文教學,目的在於既要保持傳統語言學的嚴密性,同時又要提供激勵和容易學會的課程,希望藉助這些課程激發學生對古老的過去有畢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根據學生的水平層次,學校把學生分成初級班、高級班、超常班三種班級進行教學。
初級班 最初三年,所有的男孩都必須學習拉丁文,多數學生參加IGCSE和GCSE考試。每一年都有大約30名初學者參加學習。IGCSE和GCSE課程涉及到羅馬文學原著的一小部分內容。試題通過理解和翻譯練習來測試語言學技巧的發展。一些男孩也會對羅馬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詳細的研究。在初級班,有30多名男孩選擇希臘文,學校滿足兩類學生的需要,一類是以前學過希臘文的學生,一類是以前從未學過希臘文的學生。GCSE的希臘文考試涉及的內容與拉丁文差不多。在拉丁文和希臘文教學中,可以提供兩年的學習大綱,第三年為開設過渡課程,到第三年末,他們通常要應付AS語言模態考試。
高級班 學校提供劍橋大學拉丁文和希臘文的預科課程。教學目標是盡可能在古典文學方面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教育,每一種語言選擇兩三本著作進行研究,參考來自希臘和羅馬過去的話題,每個話題都要設置一般的歷史背景。該部門還定期派送男孩去牛津、劍橋大學及其他主要大學攻讀古典學科學位。
超常班 溫切斯特擁有豐富的古典學科獎品:每年男生要參加各種競賽,高級班學生在拉丁語作文和演講競賽中,獲得戈達德獎學金、女王的金牌和銀牌,以及羅斯荷馬獎榮譽。初級班學生在拉丁文翻譯和閱讀方面也獲得過莫爾斯獎牌。
古典社團每年都要舉行幾次活動。例如,他們會邀請其他學校和大學的學者來學校講座,就男孩們感興趣的一系列古典話題發表演講,學生們也會定期訪問劇院和博物館,去希臘或義大利旅行。
學生通過一系列古典課程的學習,學習並運用拉丁文和希臘文,了解並掌握古代歷史文化知識,閱讀古代希臘羅馬文學著作,繼承古代文明和傳統,接受古代歷史文明的熏陶,涵養古典人文氣質,以此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加強文化修養,使他們的言談舉止優雅,而且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
三、重視學術課程,培養有學問的紳士
按照洛克的定義,“紳士”的四大品質之一就是“有學問”。不學無術者算不上紳士。
要保證公學的孩子們“有學問”,首先必須把好入學考試關。英國公學的招生考試相當嚴格,以保證所收學生的高水平高素質,入校以後,非常重視對他們的學術課程教學。公學不受“國家課程”的統攝和限制,其學術標准遠遠高於國家課程規定的最低基準,學校在完成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增加課程的深度與廣度,因此,公學的課程比普通中學的課程要深得多,涉及的內容範圍也更加廣泛。公學為學生開設的學術課程門類齊全,幾乎能夠滿足每個學生的實際需求。例如,溫切斯特公學開設的學術課程有:藝術、藝術史、生物學、化學、古典、設計與技術、經濟學、英語、地理、歷史、數學、外語、物理、科學、音樂、技術等十六門之多。在公學的最後兩年,學校將為學生提供劍橋大學預科的所有課程的教學,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為申請名牌大學做好入學前的學術准備。
公學的學生現在也要參加英國中學的GCSE(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和A-LEVEL考試(升入英國名牌大學的主要途徑),成績幾乎都很優秀,在各類中學排行榜上排名靠前(數據見附表)。例如,2010年夏季,伊頓公學總共有258名學生參加GCSE考試,其中201人參加拉丁文考試,獲得A*和A分別為145人和44人,占總數的百分比為72.1%和21.9%,58人參加希臘文考試,獲得A*和A分別為53人和4人,點總數的百分比分別為91.4%和6.9%;258人全部參加英語語言和英語文學科考試,在英語語言考試中,獲得A*和A分別為224人和33人,百分比分別為86.8%和12.8%,在英語文學考試中,獲得A*和A分別為243人和15人,百分比分別為94.2%和5.8%。2010年夏季,伊頓公學參加GCE A2考試的學生所取得的成績也相當好,例如,古代歷史獲得A以上的百分比為92.3%,希臘古典獲得A以上的百分比為100%,拉丁語獲得A以上的百分比為96. 7%,英語文學獲得A以上的百分比為86.2%。
伊頓公學為什麼能夠取得如此優秀的成績呢?歸結起來,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擁有優秀生源。伊頓的學生都要通過嚴格的入學考試才能進校就讀。第二,擁有高質量的教師。伊頓的教師很多是博士、專家,其中不乏牛津、劍橋畢業的伊頓校友。當然,伊頓選擇的教師首先必須熱愛學生,其次熱衷於教學。第三,擁有獨特的教材。伊頓也用為中學統考編寫的教材,但他們只用一半時間就完成教學任務。餘下的一半時間,由系主任自己選擇增添其他教材。每年9月開學時,各系主任已制訂好獨特而細致的教學計劃,發給每個老師和學生,學生還可以在計劃之外再選學更多的知識。因此,伊頓學生除了參加國家統考外,還要參加“伊頓考核”,每年12月進行。這項考試比中學統考要難得多。伊頓學生幾乎都能通過中學統考,卻不能保證人人都能通過“伊頓考核”。如果不幸幾次沒有通過伊頓考核,孩子就必須轉學了。所以,伊頓人至今還把“伊頓考核”稱為trials(審判)。同時,伊頓考核在校內決定著下一學期的分班,在升學時,如劍橋國王學院等,會更看重伊頓考核所表現出來的學生素質。第四,採取“分班制”教學法。伊頓公學每周有35節課,每節課40分鍾,能夠保證每個學生有足夠的學習時間。考入伊頓的學生基本都是尖子,但不等於每個學生的天分、特長、愛好完全相同,“分班制”可以避免成群教育的粗略。學校從每個學生考入伊頓的第一個成績起,在英語、數學、法文等每一學科下分別分出等級(班),一般14級,較小的學科相應減少。它與籠統的快慢班不同,一個學生不是被籠統地歸在快或慢的班裡,而是每一科在不同的班級里。如進入第一班的學生,即證明他在該科目上已經有了超強的天分和能力,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自我學習機會。而14班則相反,證明學生在該項目上天賦和能力較弱,缺乏自學能力,老師就要加倍細致、耐心,有時要一對一地個別輔導。伊頓學生各有千秋,你是“數學天才”,我是“文學博士”,他有“音樂專長”,這樣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更好地造就傑出人才。
四、重視非學術課程,培養責任感和意志力
英國公學最大的成功不只在於它讓學生取得了優異的學術成績,也不只在於它所培養的學生幾乎百分百進入大學繼續深造,更不只在於它有多少百分比的學生能夠進入牛津、劍橋這類名牌大學,筆者認為,它最大的成功在於培養了全面發展的人才,為英國社會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和教育等各個領域各條戰線培養了最為傑出的人才,這些人才身上所表現出來的英國紳士風度和氣派,頑強的意志力,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透過幾百年來延續下來的“培養紳士”的教育觀念,我們對伊頓公學能夠培養出20位首相、36位維多利亞十字勛章獲得者,以及大詩人、經濟學家以及其他各界精英,就不會感到驚奇了。公學培養出來的“紳士”不僅有才氣,有德行,有獨立的人格和思想,有強健的體魄和意志,更有高度的民族責任感,因此,這些人紳士能夠擔當國家民族之重任。
怎樣培養貴族精神?“貴族要通過非貴族的精神來培養”,這是英國公學提出的一個響亮的口號,是對公學教育方法的總結性概括,學校強調對學生性格的培養要通過嚴格的訓練來完成,這便奠定了英國公學以培養紳士為目標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方向。
在全面多樣的學術課程之外,學校安排了豐富多彩的各項體育和游戲活動,開展戲劇、音樂、繪畫等藝術活動,進行嚴格的海軍或陸軍特種部隊訓練。例如,溫切斯特公學為學生開設的體育運動項目有:合氣道(日本的一種徒手自衛術,利用對方的力氣取勝)、箭術、槌球戲、越野、五人、擊劍、高爾夫、曲棍球、探險等近30種。這些體育運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校生活,增強學生的體質,而且通過各種體育競賽,訓練學生頑強的意志力和堅強不屈的性格。
伊頓公學也同樣開設了豐富多彩的非學術課程,每一類課程的設置都有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作指導。課程目標及內容如下:
藝術 學校為學生提供繪畫、雕塑、素描、版畫、電腦繪畫和數碼照相等課程的教學。
戲劇 與課程有關的戲劇:有20多部戲劇作品通常在伊頓上演。全部劇目從古典劇、音樂劇到最新的時代劇。學校每三年舉行一次戲劇節,劇本都是由男孩們和主任教師的最新創作。除了表演、創作和導演之外,男孩們在戲劇專家的指導下,為所有演出設置情景,提供燈光和音樂,布置舞檯布景等。
音樂 學校有教學場地,排演室,專業教室,有250座的音樂廳,圖書館和琴房。目前,伊頓有90個音樂學者和音樂獎學金獲得者,6-8個音樂獎學金。每年舉行六次13歲以上學生的音樂才華展示,也可提供預科獎學金的音樂獎項。7個全職音樂教師和50個兼職音樂教師,每周要上1000多節音樂課。學校為學生提供音樂專業的IGCSE和GCSE課程,大學預科音樂,A-LEVEL音樂課程,以及音樂技術課。每年舉辦九次公開的音樂競賽活動,還有各種樂器表演。
游戲 游戲成為伊頓課程的核心部分,不是因為男孩們喜歡它,而是因為游戲能夠體現一個人多方面的素質。學生們從運動中懂得了成功和失敗,學會領導和被領導,展示自我和超越自我極限,學會思考自己成為團隊的一分子,知道什麼時候爭取更多,知道什麼時候承認失敗,等等,這些都是男孩成人所必須學習的內容。因此,伊頓的目標是讓每個男孩從運動中獲得益處,給予他們與年齡層次相適應的能力和興趣的運動的機會。大家熟悉的運動有,足球、橄欖球、曲棍球、板球、劃船、田徑、壁球,大家不太熟悉的運動有:牆網球、伊頓五人,還有一些只在伊頓才有的運動,如牆賽和田野競賽。此外,還有射擊、健身、柔道、籃球、羽毛球、牆賽、高爾夫、游泳等體育項目。學校共有40個這樣的運動團隊,每個男孩置身其中,在運動中追逐自己的夢想,磨礪自己的人格和意志,學會團結合作,學會組織管理,學會處理各種人際關系。伊頓有最高水平的專業運動隊,他們與國內最強勁的學校和海外學校都進行過比賽。
伊頓學生幾乎每天下午都有體育運動。其中,伊頓劃船賽的禮儀優雅浪漫,“伊頓五人”、牆賽、田野遊戲賽等伊頓的特有運動勇猛粗魯。在游戲般的體育運動里,男孩們不僅鍛煉體魄,而且能形成同學之間的互相尊重、團結、合作,培養集體責任感和榮譽感。同時,高年級同學的言談舉止也是低年級同學的榜樣,伊頓的良好校風、禮儀,就這樣代代相傳。
此外,伊頓公學還組織社會服務和特種部隊訓練,培養男孩們一系列的軍事技能,訓練他們的冒險精神,培養他們的領導經驗,給予他們獲得愛丁堡公爵銀質獎的機會。
由此可見,伊頓公學的課程設置統統是為了一個明確的目標——伊頓人的最經典10種品格:獨立、個性、友愛、忠誠、尊嚴、勇敢、傳統、紳士、幽默和使命感。
正因如此,英國學生在公學里享受的不只是知識的取得,也不只是學術成績的優越,而是享受教育,享受著紳士培養目標的強烈影響,這一目標雖然帶著濃厚的理想色彩,但是,英國教育能夠使之付諸實踐,並且取得成功,這不能不說是英國教育,也是世界教育的奇跡。
4. 三代才能培養一個貴族,英國的貴族是如何傳承下來的
說起英國來,我想我們大家腦海中的印象就是穿著禮服,戴著禮帽,紳士翩翩。這就是我們對英國人的印象,但是不得不說英國確實他們的紳士禮儀和高等教育貴族教育聞名內外。
英國在培養貴族教育時是不惜重金的,因為他們相信傳授知識,學習知識,培育優良的習慣和性格是不可分割的,這也是為什麼英國三代才能培養出一個貴族的原因。這些被培養的孩子們,從小就是在受人敬重的環境下成長的很小,就會去留心身邊的細節,所以也能夠比一般的同齡人對社會的多變的人事去有一個更加明確的認識。
你認同這種貴族教育和培養的方法嗎?
5. 英國貴族是怎樣煉成的
不列顛貴族是一個相當復雜系統的等級制群體,其類別、名號和級別屢經變化。從封建貴族出現至今,英國貴族主要包括兩類:教會貴族(LordsSpiritual)和世俗貴族(LordsTemporal)。
教會貴族大約出現於公元7世紀,是基督教傳播和教會勢力擴張的結果。那時,在列國紛爭的環境下,求存圖霸的國王為獲取上帝的庇佑和宗教界的支持,樂意把特權和地產送給教會和修道院,使上層教士同樣成為封建領主。而後經過大約一個世紀,英國形成了包括兩個大主教區、若干主教區和眾多基層教區的宗教管理體系,定下了以後一千多年英格蘭教區劃分的大致格局,形成了以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長和中下級貴族為序列的教會貴族等級制。同世俗貴族相比較,教會貴族的劃分即「教階制」一直比較清晰。艾特爾雷德在位時(978—1016)的法律規定:除了大主教和主教外,其他各類教士劃分為四個等級。而且,這種教階制一直比較完整地保持到16世紀,後因宗教改革和修道院的解散而變得日益簡化。
按照中古大陸各國通行的社會等級制,宗教貴族作為上帝福音的傳播者,應為社會第一等級,享有最多的權勢。但在英國卻不然。例如,當威廉一世在不列顛建立封建君主制時,高級教士和大貴族都是以國王直屬封臣、而不是以等級代表的身份由國王召集參加大會議或議會的。原因之一是教會貴族人數較少,總體力量難與世俗貴族相匹敵。
世俗貴族名號和等級制的變化則相當復雜。其一,英國「貴族」的涵義始終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貴族包括為數較多的中小貴族,而狹義的貴族則主要指能夠進入賢人會議、御前會議和上院的高級貴族。其二,英國世俗貴族體制和名號也是在不斷變化著的。大致看來,一千多年間的較大變化有五次。
第一次是在盎格魯-撒克遜時期,主要是「哥塞特」、「塞恩」的出現。在列國紛爭之際,貴族名號曾有種種差異,起初他們被泛稱為「貴人」(ealdorman),而後「哥塞特」(gesith)成為流行稱謂。他們平時出入宮廷,幫助管理國家,戰時聚集國王麾下,籌措謀劃,率兵廝殺。可見,他們原是一種類似王室親兵的軍事貴族。就詞義來看,「哥塞特」除包含著地位顯赫重要的意思之外,還說明他們與國王關系密切,是「首領的扈從」、「國王的友伴」。
大約在9世紀,英格蘭貴族的稱呼漸漸被「塞恩」(thegn)代替。據考證,塞恩和哥塞特一樣,最初的意思也是「伴侶」,即它表明的首先是一種私人關系,而非一種社會名分。但有的學者認為,塞恩的原意是「為他人服役者」,這指明了塞恩的從屬地位,並由此可以看出它與哥塞特原意的微妙差別。塞恩服務的對象,可以是國王,也可能是貴族,這意味
著塞恩群體有著等級區別。高級塞恩可以擁有自己的塞恩,數目多少不等。高級塞恩的塞恩在發生政治和軍事危機時,可能會「不事二主」,直接反對「主人的主人」——國王。故而,1051年信士愛德華國王在鎮壓戈德溫家族的叛亂時,就要求哈羅德伯爵的塞恩尋找擔保人,保證站在國王一邊。
在塞恩的稱呼流行一段時間後,大約10世紀,越來越多的高級塞恩也被稱作ealdormen。其中部分大貴族出身高貴並得到王室重用,常被國王任命為管轄一郡或數郡的封疆大吏,擁有固定封地。於是ealdormen又漸漸具備了「方伯」或「諸侯」的涵義,意為「地方統治者」。克努特在位末年,斯堪底納維亞的轉借詞eorl替代了古英語的ealdormen,成為當時地方上統治者的稱呼。以後eorl演變為earl,他們的領地或勢力管轄范圍也由原來的ealdormanties改為earldom。
隨著earl使用的增多,諾曼征服前的不列顛世俗貴族在名號上大致被分為兩類:其一,以earl稱之的大貴族,人數甚少;其二,以塞恩稱之的中小貴族。11世紀前期,earl的稱號和領地需經國王親自賜予。
第二次變化是在「諾曼征服」之後。它包含兩個方面:盎格魯-撒克遜貴族體制的毀壞和盎格魯2諾曼貴族體制的建立。它是通過軍事征服和封建主義分封制的建立實現的。
「諾曼征服」之前,諾曼底已有較完善的封建分封制,最高領主威廉公爵把公國全部土地劃分為1200個騎士采邑,分給各級封臣,由此形成了一個頗為典型的騎士貴族群體。他們從領主大公那裡得到封地,必須為其服役。「諾曼征服」加快了英國新型貴族制度的發展,開創了封建貴族制度的新的興盛期。威廉一世通過一系列的征討,全部沒收了戈
德溫家族和支持哈羅德反抗他的英吉利人的地產。據學者估計,原盎格魯-撒克遜各級貴族約四千餘人,在征服過程中有不少死亡,僥幸未死的也大多逃至大陸或蘇格蘭。截至1070年,僅有兩名英吉利伯爵——沃索夫和高斯帕特利克——繼續擔任官職。到了1086年,僅有兩名英吉利大貴族,即阿登郡的圖爾基爾和科爾斯維恩繼續僥幸保留了較多的土地①。他們必須向新君表示效忠,尊威廉為最高領主,承認自己的土地名義上是重新受新主封賜的。
在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後期,英國封建領有制已有所發展,部分塞恩已經成為高級僧侶和大貴族的附庸。而諾曼王朝又在軍事征服的基礎上,將「古英國」的政治遺產與諾曼底的封建領主租地制加以結合和調整,取締了原有貴族體制中的塞恩階層,代之以騎士為貴族底層的領有制。每個封臣獲取封地(連同土地的農奴)後,可以獲得相關的收益權,但最高領有權仍屬國王。
6. 英國貴族學校如何培養精神貴族
如今在中國,越來越多經濟條件不錯家長想把孩子送到英國貴族中學留學讀書,在貴族中學里留學究竟會有怎樣的體驗呢?能學到什麼呢?下面一位畢業於英國貴族女校的LSE在讀女生為我們講述了自己接受的「貴族」教育。 即使上的是貴族女校,我們也睡硬板床,吃粗茶淡飯,每天還要接受非常嚴格的管理,甚至比平民學校的學生還要苦。就好像我們校長說的那樣,西方所崇尚的貴族精神不是爆發戶精神,它不意味著養尊處優,悠閑奢華的生活,而是一種以榮譽、責任、勇氣、自律等一系列價值為核心的先鋒精神。我想我從之前的教育得到最大的收獲,也就是領悟到了真正的貴族精神,應該有三個重要的支柱: 一是文化的教養,抵禦物慾主義的誘惑,不以享樂為人生目的,培育高貴的道德情操與文化精神。 二是社會的擔當,作為社會精英,嚴於自律,珍惜榮譽,扶助弱勢群體,擔當起社區與國家的責任。 三是自由的靈魂,有獨立的意志,在權力與金錢面前敢於說不。而且具有知性與道德的自主性,能夠超越時尚與潮流,不為政治強權與多數人的意見所奴役。 富與貴不是一回事 世界著名的貴族學校要實行嚴格的管理和艱苦的訓練,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律精神。 我們每天早上都要早起,著正裝去教堂,以端莊的形象迎接一天的開始,冬天也要在寒風中晨跑。 真正的貴族一定是富於自製力,一定是有強大精神力量的,而這種精神力量需要從小加以培養。或許我在一定程度上以偏概全,但是不難發現,現在有相當一部分中國人所理解的貴族生活不是住別墅、買賓利車、打高爾夫,就是揮金如土、花天酒地,就是對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實際上,這不是貴族精神,這是暴發戶精神。 在很多中國人的意識里,富與貴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區別。但事實上這是兩回事兒。富是物質的,貴是精神的。 英國威廉和哈里王子也被王室送到陸軍軍官學校去進行學習。畢業後,哈里王子還被派到阿富汗前線,做一名機槍手。英國王室知道哈里王子身份的高貴,也知道前線的危險。但是他們公認為國家奉獻自己、承擔風險是貴族的本職,或者說是本分所在,是理所當然的。可見,貴族精神,首先就意味著這個人要自製,要克己,要奉獻自己,服務國家。 貴族精神當中的低調 我所有的同學都需要支付每年相當高的學費,但是很多人都是自己燙裙子,自己縫鈕扣,不隨便到外面看電影,把每一筆開支都記在小本子上。這些人看起來很節約,但是並不小氣,因為在面向社會進行捐贈的時候,她們都非常慷慨。 我有好多同學在畢業後都捐助巨額英鎊來支持女校的教育發展。這種精神,從一個角度來看是慷慨,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解讀,也可以說是一種擔當精神,一種社會責任感。所以在今天西方社會的主流意識當中,最讓我們感動的就是這種無處不在的擔當精神。 貴族代表了尊嚴和品行 西方直到18世紀,貴族依然是主流社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英國仍然保留著貴族的爵位、封號。當西方的貴族社會轉入到平民社會之後,資產階級並沒有掀起否定、批判貴族文化的精神浪潮,相反的,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貴族學校去學習,買貴族的徽章,買貴族的頭銜,想全方位繼承貴族的衣缽。一種普遍的看法認為,貴族精神代表了一種尊嚴,一種高超的品行。 一個下崗的三輪車夫,靠自己蹬三輪車的微薄收入,養活了幾十個孤兒,一個一個送他們去上學,我們也可以說,這個人具有一定的貴族精神。所以說,貴族精神說離我們遠也遠,說離我們近也很近,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精神貴族。 「貴族精神」並不必然地為「貴族」所壟斷,我等平民只要不斷努力學習堅持塑造自己的人格狀態,同樣是具有「貴族精神」的貴族,我們所要強調的是「精神的貴族化」。 時下,「再窮也要富孩子」成了不少國內家長的通病,哪怕家境平平,節衣縮食,也要把孩子送入「貴族學校」、「天價學校」,美其名曰「從小給孩子創造高層次的圈子」。 然而,在許多世界聞名的「貴族學校」,卻積極創造貧富混合的學生交際環境。近日在廣州舉辦的第六屆全國學校品牌管理高級論壇上,專家們妙論連珠,請來他山之「玉」,專攻自身之「石」。 專設獎助學金引進「窮學生」 培養出20位英國首相,英國王子威廉和哈里的母校,每年畢業生三成多進入牛津、劍橋,七成進入世界名校;學位需在七年前預定,每年學費高達兩萬多英鎊的學費……英國伊頓公學可謂世界最著名的「貴族學校」。 然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處長喬玉全的演講,卻揭示了伊頓不太為中國大眾所知的另一面。 「伊頓的英才教育,目的是打造開放的社會中堅分子。因此特別歡迎來自不同背景、信仰和國家的學生。每年有20%伊頓學生享有獎學金或助學金,創造貧富學生混合的社交環境。讓學生理解和欣賞個體之間的差異,個性和成就在寬松的環境被認同。」 氣質和習慣比知識更重要 喬玉全引用了伊頓的一位大師威廉·考利:「我們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大部分被遺忘了,而所剩下的才是真正能夠讓我們明辨是非的。然而,在我們的一生中,優秀的氣質和良好的習慣比知識本身更重要,具有了這些氣質和習慣,我們將暢通無阻地獲得知識。」 在伊頓的五項教育准則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學習、研究的優良習慣排在首位。「知識重要,但對知識的熱情和探索精神更是偉大品質。」伊頓教學的風格是鼓勵學生拓展個人能力的極限,把重點放在討論、研究和利用資源鼓勵獨立思考上。 「反觀我們自己,對知識的重視很大程度蓋過了對能力的培養。」喬玉全說,「現在從小學到高中12年教育,至少有兩三年是白白浪費的,都用於死記各種知識點應付升學考試。」 貴族教育更需「苦其心志」 目前大多中國家庭對獨生子女視若珍寶,不容一點閃失,而學校也因為怕擔責任,往往減少甚至取消一些可能引發學生受傷的戶外活動。 能讓孩子上伊頓的家庭既富且貴,但學校對這些名門子弟卻一點不手軟。比如一年級學生入學,校方的第一個措施是,家長前三周一律不準探望,要把嬌生慣養的公子哥「扳」過來!學校還把各種娛樂、體育和業餘生活等安排得滿滿的,每天男孩們還沒來得及想家,就已疲倦得呼呼大睡。 伊頓學生幾乎每天下午都有體育運動,「伊頓五人」、牆賽、田野遊戲賽等伊頓的特有運動勇猛粗魯。男孩們不僅鍛煉體魄,而且能形成同學之間的互相尊重、團結、合作、集體責任感和榮譽感。 「伊頓培養出的是這樣的學生。」喬玉全總結,「自信但不傲慢,儒雅但不缺乏熱情,寬容但有個人見解……這些都應該為我們所借鑒。」
7. 成為英國貴族.基本條件是什麼
成為貴族的基本條件是必須是英聯邦國籍了,否則最多隻能獲得授勛成為騎士。而擁有爵位後,如果是非英聯邦成員國國籍,也不能冠以頭銜。或者在某些人看來授勛後也算是貴族吧,但不能冠以頭銜的話,我是覺得不算貴族了。
貴族分為:
世襲貴族(Hereditary peerage):現在已經很少授予王室以外的公眾人士;即使是王室人士,最近的一次也在愛德華王子結婚之時,獲封為威塞克斯伯爵。自從英國國會在1999年通過新法例以後,受封者不會再自動成為上議院成員。最後一次授予王室以外成員是在1984年,當時獲得冊封的是前首相哈羅德·麥克米倫。世襲貴族分為五個級別:公爵、候爵、伯爵、子爵和男爵。
終身貴族(Life peerage):所有終身貴族都擁有男爵的爵位,並且都是上議院成員。終身貴族的爵位不能繼承。一些人獲封為終身貴族並不是由於他的成就,而是通過冊封讓他可以進入上議院,比如大法官等。終身貴族是根據1876年的《上訴權法案》(Appellate Jurisdiction Act)和1958年的《終身貴族法案》(Life Peerage Act)而設立的。
從男爵爵位(Baronetcy):與騎士爵位類似,但從男爵爵位可以世襲,卻並不屬於貴族。獲冊封後或世襲繼承爵位後,從男爵名字前可冠以Sir(爵士)的尊稱,名字後配以「Bt.」的頭銜,女性則在名字前冠以Dame(女爵士)的尊稱並在名字後配以「Btss.」的頭銜,但歷史上只有三個女性從男爵。最近期獲冊封的從男爵是戴卓爾夫人的夫婿Sir Denis Thatcher, 1st Bt.,於1991年獲封,他於2003年去世後,兒子繼承爵位,是為Sir Mark Thatcher, 2nd Bt.。
騎士爵位(Knighthood):從中世紀的騎士制度流傳下來,冊封後名字前可冠以Sir/Dame(爵士/女爵士)的尊稱。有兩種冊封方法:
獲頒爵士級騎士勛章,是不同受勛騎士團(Chivalric order)的成員,例如GCMG、DBE,見下段「騎士勛章」。這等別的爵士會在名字前冠以Sir/Dame的尊稱,名字後配以爵士級勛章頭銜的縮寫(例如:Sir Edward Youde, GCMG, GCVO, MBE)。
單純的騎士爵位(Knight Bachelor),大多是最高法院的法官,只有男性獲第二種冊封成為Knight Bachelor,若有女性配得同等榮譽,會按第一種方法被冊封為DBE,名字前冠以Dame(女爵士)的尊稱。這等別的爵士不是受勛騎士團的成員,沒有正統的頭銜縮寫,但也有在名字後配以「Kt」的縮寫(注意是小寫t)來特顯這個榮譽。
其他等級、榮譽或獎章:獲冊封者沒有「Sir」或「Dame」的尊稱,但是可以在名字後面加入榮譽頭銜的英文字母縮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