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國農民的土地是怎麼獲得的
花錢買的。英國土地是可以進行購買的,因此該國農民是通過花錢買的獲得的。英國農民是貴族式農民,英國人工很貴,來說,英國農場主都是自己經營者農場,在英國境內相比來講,食品以及相關農產品的價格並不高。
② 英國農業結構及變化
從輕視農業轉為重視農業,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18世紀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在英國農業中占絕對統治地位,當時英國的農業在歐洲居領先地位。到19世紀初,英國仍然是一個農業比較發達,食品基本自給的國家。號稱「世界工廠」的英國,繼而改為實行「英國工業、其他國家農業」的國際分工。在輕視農業的政策的誘導下,農業逐步衰退,英國在食品供應方面嚴重依賴世界市場。19世紀70年代,國內生產的糧食能夠供應當時全國人口的79%,但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生產的糧食只能養活36%的人口。1913年穀物播種面積比1870年減少25%;1931年穀物播種面積減為196.3萬公頃,比1918年下降41.7%、產量下降20.6%。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德國潛艇擊毀英國遠洋商船,糧食進口運輸受阻,使國內糧食供應發生困難。英國政府不得不實行食品配給制,轉而加強對農業的干預,採取重視農業的許多措施,如:獎勵墾荒、對開墾荒地的農戶發給獎金;擴大耕地面積;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價格;各地區普遍建立農業生產管理委員會,對農業生產進行監督。戰後,英國花了近15年的時間,扭轉了農業衰退的局面,逐步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目前英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單位面積產量都有了很高的水平。1994年,每個農業勞動力可提供穀物38.4噸、肉類6428公斤、牛奶29364公斤、雞蛋1224公斤。 2002年,則提高到穀物44.5噸、肉類6539公斤、牛奶29372公斤、雞蛋1235公斤。
二、農業發展特點
1.農業結構以畜牧業為主導 從農業投入看,英國的種植業(包括大田作物和園藝)僅占農業總產出的39.9%,而畜牧業則佔59.8%。畜牧業明顯地超過種植業。再從產出分析可以看出,畜產品的產出幾乎全部是可供農業企業直接售出的「最終產品」;種植業則不然,英國的大田作物產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牲畜飼料,如一部分小麥、大部分大麥和全部燕麥、飼用塊根、飼用豆類、栽培牧草等等,它們往往不是供農業企業出售的「最終產品」,而是作為對畜牧業的投入而在企業內部供轉化成畜產品的「中間產品」。從以上分析,不僅可以看出英國畜牧業在農業中的地位遠遠超出種植業,而且可以提出,英國一半左右的大田作物生產或超過三分之一的種植業是從屬於畜牧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的。英國的畜牧業包括養牛、養羊、養豬和養禽等生產部門。按產值排列,養牛業最大,其產值超過其他部門的總和,其次是養禽業、養豬業和養羊業。90年代以來,畜牧業結構變化的明顯趨勢是牛、羊、禽比例提高,豬的地位略有下降。
2.農場是農業生產基本經營單位 英國按其農場經營方式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完全或基本依靠農場主及其家庭成員的勞動力從事生產的自營農場,有時被稱為「家庭農場」,這類農場數量多,一般屬於中、小農場;另一類是由農場主僱工經營的大農場。其中土地面積超過200公頃的特大農場,只佔農場總數的4%左右,但卻佔了農場土地面積的45.2%,在整個農場中居主導地位。應該指出,在世界發達國家中,尤其是在歐盟國家中,英國是農場平均規模最大、大農場比重最高的國家。這是使英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顯著高於歐盟其他國家的因素之一。
3.現代化技術和資金密集型農業 英國是人口高度城市化的國家,農業勞動力數量少,發展農場主要依靠廣泛採用現代技術、現代科學和現代管理,著重提高勞動生產率,採取資金密集型的發展形式。英國的農業生產不同於美國,屬於人多地少的類型,因此,英國較為重視農業土地生產率和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小麥、大麥、燕麥和馬鈴薯的單產都有大幅度的增長。1992年,英國穀物平均單產達6940公斤/公頃,2002年達到7006公斤/公頃,高於同期歐洲和美國的單產水平。目前,英國農業機械化、化學化、良種化以及農業科技、教育、推廣服務等,均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以機械化為例,進入
90年代,英國每個農業勞動力的動力裝備(僅指拖拉機)已超過70馬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迅速。1944年,英國只有農用拖拉機17.34萬台,聯合收割機2500台。1993年,英國已擁有農用拖拉機50多萬台,聯合收割機4.7萬台,平均每個農業勞動力擁有1台拖拉機、0.5台聯合收割機。目前,英國種植蔬菜的農場和養豬養雞的農場都實現了機械化。英國的農業機械配套,農業機具齊全,從耕作到收獲、進倉,每個程序都有相應的機械。中耕機、播種機、割草機、捆草機、脫粒機等農業機械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英國目前使用的拖拉機,多數是大馬力和液壓傳動,並裝有電子監測和空調設備。甜菜和馬鈴薯收獲有單行分段作業和多行作業等多種機械,可以適應在多種條件下進行操作。
4.英國現代化農業另一個突出標志是高投入和高產出據官方統計,90年代初期英國農業投入金額已達65億英鎊,超過當年農業總產值。另外,農用廠房和機器、農用車輛、農業工程和農業建築的折舊費約為15億英鎊。農業投資和折舊費兩項合計約80億英鎊。但英國在勞動力方面的資金投入約為20.8億英鎊,僅為農業投資和折舊費總金額的27%。從上述可以清楚地看出,英國農業的高投入主要是資金投入,而不是勞動投入。這充分體現出資金密集型農業的特點。
5.英國農業的高產出主要表現在單位面積產量上和農業勞動生產率上 從整體看,英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僅次於美國,遙遙領先於其他主要發達國家,而每個農業勞動力生產的牛奶量,英國則超過美國居第一位。
6.實行農業區域化,專門化程度高 英國國土面積不大,但境內各地區間的自然條件卻有明顯差異。為充分發揮各地優勢,政府根據各地特點、配置農林牧生產,為此將全國劃分為四個農業區;土壤肥沃的東南部是以穀物生產為主的農業區;地勢較高,降雨充沛,土壤條件較差的英格蘭南部、威爾士大部和蘇格蘭北部為草原區,以畜牧業為主,兼營林業;英格蘭中部、北部和蘇格蘭南部平原,是穀物和畜牧業井重的農業區;北愛爾蘭則以養牛、豬和種植馬鈴薯為主、兼營林業。經濟因素對農業分布也有重要影響。英格蘭東、南部和中西部城鎮密集、企業多、交通發達,為鮮乳、水果、蔬菜等生產提供有利的市場和運輸條件。而蘇格蘭南部和北部高原、威爾士中部山地等,離經濟中心較遠,人口較少,至今有大面積土地留作粗放放牧場,養羊業仍居重要地位。
7.農產品自給率不高英國由於人口密度高,每人平均佔有農用地尤其是耕地面積少,更主要由於歷史上長期忽視農業,所以至今農產品自給率仍不高。目前英國還是世界上主要農產品進口國之一。2002年英國的食品,飼料和飲料進口貿易總值高達189億英鎊。
③ 英國農村土地流轉的特點和影響
英國現代農村土地制度根源於封建領地制經濟,經歷了3 個世紀的圈地運動,最終實現了現代產權制度。
1. 英國農村土地制度的歷史形態:封建領土製經濟
封建領地制經濟以庄園為組織形式,一個典型的庄園有一個中心村,耕地分為領地自營地和租佃領地,即份地兩部分。每個農奴從庄園主手中領有一塊份地,一般為30 英畝(1 英畝約等於4000 平方米),收獲歸農奴所有。領主的自營地由農奴代為耕種,每周義務勞役3~4 天,收獲歸庄園主所有。同時,隨著教會地位的上升,封建領地制經濟主要由世襲領地和教會地產構成。
2. 英國近代資本主義農村土地制度的實現方式:圈地運動
第一,圈地運動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資本原始積累過程,發端於14 世紀末15 世紀初英國養羊業圈地運動的興起。這一階段的圈地運動規模小,屬於非法行為,主要以圈佔森林、沼澤、牧場和荒地在內的公地為主,目的主要是變公地為牧場。圈地運動有力地瓦解了封建土地制度。
第二,18 世紀以後,英國的圈地運動出現了第二次高潮。晚期的圈地運動是在以棉紡織業為發端的工業革命的推動下進行的。英國的工業革命爆發、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口的迅速增長及拿破崙戰爭期間法國頒布的大陸封鎖令,推動了英國晚期圈地運動的深入發展。這次圈地運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國會發出圈地法令,圈地以合法形式進行。1709~1810 年,為了進一步擴大牧場領域,建立大農場,英國議會共頒布圈地法令3037 項。3 據估計,1700~1760 年間被圈土地達到34 萬英畝,1760~1790 年間被圈土地達到298 萬英畝。
第三,19 世紀圈地運動結束後,消滅了小農階層,產生了可以自由出賣勞動力的無產者,建立了典型的土地所有者– 租地農場主– 雇傭工人這種所謂三位一體的資本主義農場,標志著英國資本主義農場制度的形成。
3. 英國現代農村土地制度的完善
20 世紀上半葉,特別是二戰後,英國資本主義農場制度出現了新變化,主要表現在:
第一,農村土地所有權結構出現了新動向。在整個19 世紀,英國佔主導地位的農村土地制度是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租佃農場。19 世紀末,英格蘭的農村土地約有87%是出租地,在蘇格蘭和威爾士,這一比例高達90%以上。二戰以後,自營農場的比重上升,租佃農場的比重有所下降。到1977 年,62%的農場為自營農場,38% 為租佃農場。
第二,地主的地位下降,農場主的地位上升。農村土地所有權的地位下降,使用權的地位上升,租佃者取得了終身租佃權。
第三,農場經營規模,出現了明顯的擴大趨勢。政府在政策上支持大農場,排擠小農場,以擴大農場規模,增強其競爭力。1967 年修訂的農業法規定,對合並的小農場政府提供所需費用的50%,對願意放棄經營的小農場主發給2000英鎊以內的補助金,或者每年發給不超過275 英鎊的終生年金。1990 年,英國10 公頃以下的農場,農場數佔26.4%,10 公頃~50 公頃(1 公頃約等於1 萬平方米)的農場數佔40.4%,50 公頃以上的農場,農場數佔33.3%,農場面積佔82.8%。
④ 英國的租地農場有何特點
租地農場的特點是農場主自己只有部分土地或沒有土地,主要靠租入農場、僱用農業工人進行耕作,並按照契約規定向土地所有者交納地租的農業資本家。是農業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
英國的租地農場出現的最早,也最典型,到16世紀末,英國已出現一個「資本主義租地農場主」階層,土地所有者、租地農場主、僱工之間彼此簽訂契約,按規定的比例分配產品。領主或富裕農民把土地逐漸集中、農副產品推向市場、生產組織方式具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徵。
租地農場的特點:
在英國中世紀晚期社會經濟轉型中,圈地運動引人矚目,它在當時英國社會引起巨大反響。圈地運動從中世紀中期開始,一直持續至19世紀,早期圈地運動主要是由於人口增加引起需求擴大,對土地造成壓力,進而引起物價上漲,促使人們有效利用土地,增加農產品產量和經濟收益。
16世紀圈地規模並不大,但主要發生在人口密集的中部地區,受到當時人們普遍關注,社會反應強烈。在圈地過程中,敞田制在部分地區受到沖擊,租佃農場制初步興起。
⑤ 英國農場勞力短缺,一企業年薪55萬招人摘菜,為何還招不到人
英國農場勞力短缺,一企業年薪55萬招人摘菜,為何還招不到人?對於這個問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的問題,因為大家對於勞動力這個問題,是非常好奇的。因為在我們國家,勞動力是非常多的,但是隨著近些年來,我們國家強壯年勞動力市場也是比較短缺的。但是,在像英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勞動力一直都是短缺的,而且,在一年的時間中,企業年薪就算是五十五萬元,也很少有人去應聘,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接下來就由小編來給大家詳細的講解一下吧。
其實,想這樣的情況還是比較常見的,在發達國家是有很多這樣的情況發生的。英國和美國還有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嚴重缺乏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