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溫莎城堡作為英國王室的千年家族城堡,是如何建成的呢
我們知道現在的英國王朝,叫做溫莎王朝。
而叫做溫莎王朝也有一段歷史,那是因為伊麗莎白的祖父,因為姓氏里帶著德國的姓氏,在一戰期間,受到民眾的非議。他將自己王室家族的姓名,改做溫莎,當然對於外國人來講,很難理解溫莎的含義。但對於英國人來講,溫莎是一個英國式的名字。而這個名字就起源於溫莎城堡。
溫莎城堡現在成為了溫莎家族的城堡。
當然現在也成為了旅遊勝地,可以供遊人參觀。但是女王和家人的生活區肯定會和城堡的,絕大部分景點是分開的。這個毋庸置疑。
❷ 威尼斯的房子是怎麼建在水上的
方法:是先在水底下的泥上打下大木樁,木樁一個挨一個,這就是地基,打牢了,鋪上木板,然後就蓋房子,這兒的房子無一不是這么建造的。所以有人說,威尼斯城上面是石頭,下面是森林。
當年為建造威尼斯,義大利北部的森林全被砍完了。這樣的房子,也不用擔心水下的木頭爛了,它不會爛的,而且會越變越硬,愈久彌堅。此前考古者挖掘馬可?波羅的故居,挖出的木頭堅硬如鐵,出水後見了氧才朽。 威尼斯肥沃的沖積土質,就地而取材的石塊,加上用鄰近內陸的木頭做的小船往來其間;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們建起了威尼斯。簡而言之:威尼斯的房屋全部在水中建造的,是在下面打樁了,就像建大橋的樁一樣。
威尼斯是義大利東北部城市,亞得里亞海威尼斯灣西北岸重要港口。人口34.3萬(有統計顯示,1957年威尼斯的常住人口為17.4萬,而2009年10月份剛剛公布的常住人口總數還不到6萬,達到歷史最低水平)。主建於離岸4公里的海邊淺水灘上,平均水深1.5米。由鐵路、公路、橋與陸地相連。由118個小島組成,並以 177條水道、401座橋梁連成一體,以舟相通,有「水上都市」「百島城」「橋城」「水城」之稱。
❸ 二戰後的英國經濟
英國,這個曾號稱日不落帝國的殖民帝國,在一戰後可說是開始鬧窮了,它這時仍有強大的艦隊和控制北海、地中海、印度洋、西南太平洋的海權實力,在根本上,它仍有完封歐陸任何一個陸上強權的海權力量。不過在二戰前期英軍在歐陸上的損失卻也真的使英倫三島有一段可怕的危險期。但是真正打擊英國未來的,不是向英國宣戰的軸心國,而是英國自己的政策。英國首相邱吉爾他是個特別的領導人,他有許多的特質,但是他太過於注重於表面的目標:打敗軸心,而沒有想到戰爭和英國本來的關系。英國人在這種情況下失去了理性思考的能力,首先對於德俄對決的態度就發生了問題,事實上這兩個國家都是可怕的侵略國,它們都有著以政治和思想來侵略他國的手段,可是英國人竟二話不說就傾了全力以物資來「進貢」給俄國。英國人還不如等到俄方提出某種程度的要求和條件才提供物資,那才有利。以英國人的角度來看應是使這兩方兩敗俱傷,再利用本身海軍力量和空中的力量把德國經濟扼殺,才是個經濟而有效的方法。不過英國人卻反其道而行,把大量的物資投入在提供俄方,更沒有注意到它真正的生命線是在於地中海、印度洋和南太洋的國協地區。以致於北非的作戰未能集中力量以在初期打敗隆美爾,而在遠東方面又不能和日本達成某種協議(但是在美國的壓力下這點可能無法做到,但是俄國卻明目膽的和日本保持這種互不侵犯條約到二戰末),或是其中力量防守新加坡,無論如何都應將守住新加坡為第一要務,若新加坡不守住那對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政治影響可說是令人無法想像的。
英國人在二戰中可算是全走錯步了,二戰結束後,英國人才猛然發現,他們雖成功地把德國打成一個廢墟,但是蘇俄和其共產勢力撗張的卻比當年的德國還來的快還猛!而自己的國家卻沒有能力去反制這種席捲式的侵略。在戰債的壓力下,英國失去了它的海軍力量和珍貴的海權。埃及和印度等殖民地也明白了,原來英國人也是可以被打敗的,不久就相繼獨立,這個打擊使得英國人再也不能利用大量的殖民地物資和勞工來彌補其戰爭中的損失。又因為政策的錯誤,去支持以色列建國,造成英國在中東地區勢力完全被蘇俄所取代。
走到這種地步,原本的日不落國也變成了日落王國了……從此英國就只能算是歐洲地區的中型國家……幾乎完全失去了其全球的影響力,不過它仍保持著一個和歐陸相抗的戰略態勢,來使其地區性的影響力能夠有發揮。
❹ 英國從以前到現在住房有哪些變化
盡管英國「福利國家」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但是直到20世紀40年代後期發生的福利政策改革才最終使得英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福利國家。因此英國的住房福利政策的形成也主要開始於40年代後期。
二戰後經歷住房短缺
經歷了30年代的經濟危機和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戰後的英國政府面臨的是在整個20世紀中最為嚴重的住房短缺狀況。為了穩定社會,促進經濟復興,英國政府開始積極建設公有住房,出租給普通市民。1945年到1975年之間,英國政府直接新建了將近390萬幢房屋用於供應和改善住房條件。這一階段,英國的住房數量高於居民的增長速度。據統計數據顯示,1951年英國仍然缺少80萬幢住宅,然而到1976年英國則多出50萬幢住宅。因此英國政府有大量的公有住房以低廉的租金出租給普通居民,可以說英國的住房福利政策是二戰以後英國國家復興的一個組成部分。
英國的公有出租住房從一開始就是考慮到低收入家庭買房困難這一問題,因此公房的租金一般都很低。在60年代,年租金只是相當於當時房價的1.1%,也就是說需要90年的時間,累計房租才可能與房屋價格持平。西方國家市場年租金通常為房價的5%,即用20年的租金可以買一套房。從個人負擔來看,當時英國公房居民的房租支出僅占收入的10%。從這兩個方面看來,當時公有住房的租金是非常低的。
各種租戶成為公房低價格出租的直接受益者,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對於不能租住公有住房的家庭來說,盡管他們可能收入也並不高,但是不能得到同等的福利待遇。而後,更為重要的是,剛剛建立的住房福利制度與家庭的收入水平掛鉤不夠緊密,這就造成了不同收入家庭可以享受同樣福利的不合理局面。
提出「公平房租」概念
為了應對上面提到的問題,英國政府1971年提出了「公平房租」的概念。所謂「公平房租」就是將公房租金與市場的租金水平保持一致,實際上「公平房租」必然會高於以往的公房房租。為了充分保障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英國政府制訂了「標准住房福利標准」。對剛好處於這一標準的家庭,政府會給予一定的住房福利,減免房租;對低於這一標準的家庭,政府會適當增加住房福利;對高於這一標準的家庭,政府則會相應減少住房福利。當然,申請者需要通過當地政府的經濟審查,確定其支付能力之後,才會給予相應的房租減免。
對於一少部分不能租住公有住房的家庭,英國政府在1971年之後同樣會給予相應的福利住房補貼。通常採取的形式是現金補貼。政府在審查申請者的經濟情況之後,根據當地的市場房屋租金水平,將適當的現金補貼直接交給申請者的房東。這樣也同時避免了申請者將補貼用於其他用途。
標准住房福利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初期單純的福利公房出租的缺點,因為與收入水平相關,也比較合理。但是同時也大大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工作量,管理上也隨之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因此,在實施過程中阻力較大,歷經幾屆政府的更迭後才最終完成。
80年代鼓勵購買公房
1979年之前,英國住房福利政策的特點是政府直接出資大量建房。政府大量興建低租金公有住房,給予大范圍的住房補貼,有效地解決了二戰之後嚴重的住房短缺問題。特別是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得以保障,穩定了社會的同時,極大地促進了二戰之後英國的重建工作。但是,這種政府直接投入大量資金興建公有出租房的政策也使得英國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財政負擔。與此同時,這種住房福利政策還一定程度上干擾了住房市場的有效運行。由於公有住房租金相當低廉,這就使得越來越多的家庭加入到申請政府公房的隊伍之中,導致公房數量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漸漸供不應求。因為有大量廉價公有住房的存在,也就限制了私營住房部門的發展,並且影響了私人資本投資房地產市場的熱情。
1979年,以撒切爾夫人為首的保守黨擊敗工黨開始執政,政府開始對舊的大包大攬的福利政策進行全面的改革。在住房福利制度改革中,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是鼓勵私人購買住房,公有住房私有化;其次是大規模的消減公共開支,減少住房補貼。
1980年英國政府頒布的「有權購買法」從法律上保障了居民購買住房的權力。凡是在公有住房中租住超過3年(後修改為2年)的租戶,如果同時是該公房唯一或主要的租住者,就可以向當地政府提出購買該公房的申請。為了鼓勵租房者購買當時租住的公房,英國政府根據租房者租住時間的長短,給與33%—50%的價格折扣,後期甚至達到過70%。並且同時提供可以部分購買剩餘部分繼續租住、優惠貸款等其他配套的鼓勵政策。為了防止居民利用廉價的公有住房進行謀利,英國政府規定,居民必須在購買公房並居住5年之後方可流轉進入市場。在80年代的10年時間內,英國各地方政府共售出150萬幢住房。
在80年代之前,英國有1/3的家庭享受不同程度的住房補貼。政府每年需要提供大量的資金進行補貼,成為福利國家的一項重要開支。撒切爾夫人執政後,開始大規模消減住房補貼。即使是扣除房租後,家庭收入在貧困線之下的最低收入家庭,仍然需要繳納20%的最低房租。地方政府可以根據最低收入家庭的特殊情況給與一定的救助。這就使得原來全國約300萬戶家庭完全免交房租的狀況不復存在. hehe 獎點分啊
❺ 英國鄉下的房子 為什麼只蓋一層
英國鄉下的房子,一般是復式的房子,看起來只蓋一層,實際是復式多層的房子。房子前面後面一般都會帶一個院子,種些花草。鄉村的房子錯落在街道上,有花園院子,特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