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為什麼能

英國為什麼能

發布時間:2022-02-26 09:48:31

⑴ 英國為什麼能在十九世紀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很多因素
其中經濟因素是圈地運動新航路的開辟,導致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一系列的文化原因,導致資本主義不斷壯大,到了1689,《權利法案》的頒發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因為有了法律的保障,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因為英國是最早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所以先進入工業革命。進入了工業革命就意味著,經濟進入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所以成為世界第一。相比於世界上其他國家,在那時,亞洲國家還處於封建制度,非洲正處在殖民的境地,美洲國家在侵略和被侵略的情況,法國和德國等歐洲國家都在封建和資本主義間徘徊。
經濟特點
機器大生產代替工場手工業

⑵ 英國為何能成世界霸主幾百年

近代史對於全世界大部分國家而言,都是一段苦不堪言的歷史。早從18世紀後半葉開始,提前進入工業革命,邁入資本主義社會的西方列強就開始了對全球資源的瓜分掠奪。而這些落後的封建君主國家,譬如東亞,南美,以及非洲的絕大部分國家,都被殖民成了資本主義市場的的原料產地。

不難看出,歐洲這些西方列強基本上都被英國錘了個遍。侵略殖民地那些本就弱小的國家不算本事,只有跟同行干架,才算真正的實力。看看他打敗的這些歐洲強國,沒有一個是吃素的。這個近代世界霸主,舍英其誰?

⑶ 英國為什麼能稱霸全球

英國並沒有稱霸全球
希望能幫到你,如果你的問題解決了,麻煩點一下採納,謝

⑷ 英國為何能成功脫歐

這次自我孤立主義傾向抉擇,讓英國從新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也許能避免有些人認為的與歐洲同陷落的命運。不論有沒有這么重大的歷史意義,至少它的經濟危害沒有那麼大,英國人可以承受,繼續過相對悠閑的發達國家富裕生活。

在歐盟似乎潛在的危機面前,為何英國能成功脫歐呢?這來源於兩大內因和一大外因。英國的地理位置為英國脫歐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比如,位於歐盟邊緣地帶且被大海隔離開的地理狀況讓英國沒能更多的融入歐盟共同體。這是英國脫歐的重要資本,不然,在巨大的經濟利益誘惑或驅使下,更多人會選擇留歐,而不是現在的選擇脫歐。深深融入歐盟的法國或德國的脫歐的成本就相對大多了,就難以做出類似英國的脫歐抉擇了。

⑸ 英國為什麼能夠實行自由主義

因為最高當權統治者,願意放棄自己的特權碼,原因社會繁榮太平,也願意讓百姓擁有做人的尊嚴和權力,這是開始實行自由主義的基礎,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

⑹ 為什麼英國能成為世界帝國

大英帝國對外擴張的過程,不是國家主導的。在很多人的想像中,英國這么大的帝國,肯定要有個對外擴張的戰略。比如,先佔領誰,後佔領誰,要有精心地戰略布局。但實際上英國對外擴張,不是國家行為,而是個人行為。

⑺ 為什麼英國能統治世界長達兩個世紀

英國是後來崛起的國家,國力強盛。英國是個小島,面積僅次於中國廣西省。
原因有三。
一、英國是個彈丸之地,國靠大海,是個島國,戰爭極少。
二、英國是工業革命,吸取外國文化,在海上建軍航,稱霸海洋。
三、英國攻打小國,英軍垮海攻佔別國,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⑻ 為什麼英國能夠迅速崛起

英國近代以來的崛起和強大,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而其中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憲政體制的形成與完善,無疑是其最重要的結構性和制度

性支撐。近代英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三權分立憲政體制國家,應該被看作是英國貢獻給現代世界政治的最大制度創新。近代英國正是通過憲政

體制創新引領時代潮流,並迅速崛起為歐洲強國、乃至世界強國的。從歐洲的歷史來看,英國崛起時人口不過2000多萬。英國先是在1588年消

滅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接著又打敗了「海上馬車夫」荷蘭,最終在18世紀後期的七年戰爭中打敗法國,而成為世界霸主。並且,隨著憲

政體制的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在英國日漸成熟,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新技術開始不斷涌現。1765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機,1768年阿克萊特

發明了水力紡織機,1779年克萊普頓發明了走錠紡織機,1784年卡特萊特發明了動力紡織機,等等。而代表經濟自由放任和市場經濟成熟理論

的著作——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也正是在1776年出版的。英國長達幾百年的興盛史,充分證明憲政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動作用。可以說,

英國所走過的憲政之路是成功的,經驗是可貴的,對後世影響是巨大的。研究英國憲政體制的形成與發展,可以更好地認識近代英國的崛起,

有助於提供線索,抓住根本。就其深遠意義而言,近代英國憲政體制的形成與完善不僅是國家性的,更是世界性的。近代以來幾乎所有的憲政

國家都是效仿英國憲政體制而走上憲政道路的。
憲政與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問題無疑是當今中國理論界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而二者之間確實存在一些規律性聯系。中國百年來憲政進程受阻

,其根本原因在於市場經濟的缺乏、個人權利與國家權力之間缺乏有效的平衡和相互尊重。值得慶幸的是,經過二十幾年的改革開放、市場經

濟的確立和推進,中國的社會利益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私人財產權利已經人憲,利益主體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從而為我國的憲政

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結構基礎和背景根基。當然,憲政在中國的實現,也離不開我們的理性自覺推動。這就需要對西方憲政的生成加

強研究以豐富我們對憲政的認識。事實上,對憲政的認識和了解本身就是我們憲政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近代英國憲政體制的形成和發

展進行歷史考察,可以為我們認識和把握社會變遷時期制度變革、演進的機理提供一些借鑒和參照。我們在強調各國現代化的多樣性、各民族

發展的獨特性的同時,也不應忽略現代化所內涵的普遍性和一般性規律。盡管世界各國政治經濟制度、歷史文化傳統各異,但只要採取民族國

家的組織形式,奉行利益導向的市場經濟,採用形式理性的非人格化官僚管理體制,那麼社會治理就必然選擇法治和憲政。在當下中國,隨著

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憲法、憲政問題日益成為政治領域,乃至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並且在日益推進的依法治國政治體制改革中得到了

清晰體現。毋庸諱言,現代政治體制與憲法、憲政有著直接聯系,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問題就是憲政問題。為此,對

憲政主義進行追根溯源,以便為我們的憲政發展提供一定的知識和理論儲備,就顯得極為必要。英國是憲政「母國」,當然也就成為憲政研究

躲不開、繞不過的重要一環。對近代英國憲政形成、發展的動因、過程和特徵給予歷史性的考察與思索,並上升到規律性認識,對於正在大力

發展市場經濟和正在走向憲政的中國有著重要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當然,我們更多地是要從近代英國憲政的形成和發展中尋求經驗而非樣板

,尋求靈感而非模式。
2.近代英國憲政形成的特點
長期以來,英國憲政的形成與發展一直是中、西方學術界樂此不疲的研究領域。然而,由於英國憲政發展未曾中斷的連續性,使得英國憲政的

形成和發展烙有更多的傳統痕跡。故而對英國中世紀憲政與近代憲政的聯系和區別,存在一些模糊認識,將中世紀英國憲政與近代英國憲政等

同。事實上,從17世紀開始,近代英國的憲政體制及其價值觀念與中世紀的憲政體制及其價值觀念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對此,霍布斯鮑姆強調

:「這種對激烈對抗的迴避,這種對新瓶貼上舊標簽的偏愛,是不應與無所變革混為一談的。」中世紀至近代,英國的憲政發展分為前後兩個

不可分割的階段:首先是中世紀等級制混合政體,然後通過近代憲政革命,建立起成熟穩固的資產階級的三權分立政體。英國從中世紀的《自

由大憲章》開始,由於封建地方貴族、城市與王權的對立、沖突,在封建制度下開創了英國憲政的傳統,創立了封建制混合政體。隨著近代資

本主義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市民階級的強大,社會沖突逐漸轉變為地方貴族與國王、市民階級之間的沖突。封建制度不利於集權國家的發展

,而商品貨幣經濟的健康發展又離不開龐大集權國家的保護。由龐大中央集權國家保護,可以加快資源的交易速度,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

效率。同時,國家的悖論也被提了出來,擁有一個強大而權力有限的政府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如果國家過於軟弱,無法保證契約的實施

與產權的安全,交換與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水平將非常有限。但是隨著國家權力的增強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強大的政府雖然能夠保護產權,但

是也會因為國家權力的強大對契約與產權造成威脅。所以,自由市場制度的發展必須伴隨制約政府行為的制度的建立。絕對主義國家只能從道

德上尊重和保障產權,但在制度上卻無法真正有效尊重和保障產權。17世紀英國率先建立了三權分立憲政體制,開始用分權的手段,來解決國

家作用的「本質兩難」。這時分權的社會等級色彩逐漸淡化,職能色彩逐漸增強。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之後建立的議會主權和普通法院司

法獨立都限制了王權對私人財產的隨意侵犯,確保國家制度內部存在制約與平衡,使國家在積極有效地發揮它應起的作用的同時,無法濫用權

力。憲政對公共權力不是否定,而只是限制。通過三權分立憲政體制的建立與完善,近代英國形成了一個權力強大而又有限的政府,並為1780

年工業革命的發生提供了產權保護這一關鍵性基礎。可以說。近代英國是伴隨著對私人財產權利保護而崛起的。
3.研究近代英國憲政形成的方法
目前,憲法學界,存在著形上論與實在論、先驗論與經驗論、自然法主義與法律實證主義、重主觀與重客觀等各方面的理論分野,從而導致了

對憲政的不同定義。憲法學界對憲政的定義紛繁復雜、眾說紛紜,其根源在於對憲政的認識缺乏一個同一的話語背景。以至於在不同的語境中

憲政呈現出不同的含義,造成了憲政這一概念使用的混亂,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在不同的語境中憲政有著不同的指向。事實上,這在某種程

度上是脫離憲政形成的歷史語境研究憲政的產物:人們在研究憲政時,總習慣於把它的發展歷史看成好像只有從屬和次要的意義,甚至確信憲

政可以離開它的歷史來進行考察和理解。結果造成對憲政的研究,分析演繹性的方法多,而事實描述性的方法少。演繹分析性的方法大都將憲

政的形成建立在邏輯推演的基礎上,由於缺乏歷史考據,其結論難免缺乏事實的生動與歷史的厚重,甚至會出現斷論失據之辭。事實上,憲政

的形成、發展、變革是與社會生活、社會發展存在內在關聯的,我們不應將其與它賴以產生的社會基礎分離開來研究。對於憲政的發展及其價

值觀念的變化,如果離開它所賴以存在和發生變化的背景條件,是不可理解的。因為,以憲政之「定義」解說憲政,只是回答了「什麼是憲政

」的問題,卻無法回答。憲政是什麼」。搞清楚憲政是怎樣產生的,事實上比弄清憲政的定義更重要。因而,研究近代英國憲政的形成離不開

歷史學方法,離不開歷史視野和背景,這就需要引入歷史學方法和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對英國憲政研究,引入歷史學與法學交叉學科研究

也是具有可行性的。歷史學,法學只是為了研究方便而進行的一種人為學科劃分,二者的隔閡並不是絕對的。因為,無論是歷史學、還是法學

,它們所面對的都是同樣一個人類社會的現實和歷史,將它們區別開來的只不過是研究重點、研究方法和所用理論有所差別罷了。因而,在研

究領域上出現交叉或者重疊是正常的。並且,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有助於擴大我們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視野。
通過歷史發生學的邏輯梳理,可以引領我們超越浮面的表象,進入到更為深層的生成機制中去。作為過程描述的歷史學,本身就是一種方法,

它是法學家的一個基本理論素養。正如德國法學家薩維尼所強調的,「法學家必當具備兩種不可或缺的素質,即歷史素養,以確鑿把握每一時

代與每一法律形式的特性;系統眼光,在與事物整體的緊密聯系與合作中,即是說,僅在其真實而自然的關系中,省察每一概念與規則」。由

於缺失歷史的背景和視野,長期以來對英國憲政的研究多是平面拓展,而缺乏深度挖掘;多囿於表層,總還是懸浮在波谷浪尖。而不知道憲政

之河的深水處究竟涌動著什麼力量,才形成了水面上那可見的波峰。通過歷史深層描述可以還近代英國憲政形成以來的歷史本來面目,可以幫

助我們更加准確地理解近代英國憲政發展的真實歷史過程,以便從中抽象出憲政形成與發展的內在規律。憲政形成與發展的內在規律不在歷史

之外,而在歷史之中。投有憲政史研究的深入和發展,憲政理論的研究也就失去了依據和支撐。目前,關於英國的憲政理論之所以遲遲難以取

得較大進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英國憲政史研究的滯後。可以說,投有一套符合歷史發展真實的描述性憲政史著作,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分析

性憲政學說,更不可能談高水平的憲政理論。因為,「知其所以然」是建立在「知其然」的基礎上。所以要在憲政史與憲政理論之間建立一種

良好的互動關系,只有將歷史敘述與理論研究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做到觀點的真實與深刻。有說服力的英國憲政理論,只能是建立在對英

國憲政史進行直接而持續的思考基礎上。

英吉利民族於中世紀王權與貴族的對抗沖突中孕育萌芽的自由傳統,經過幾百年的緩漸生長,在十五六世紀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地理大發現、商業革命等新事件及新精神的滋養之下,漸漸根深葉茂,終於因十七世紀的英國革命而開出了憲政之花,結出了自由之果。憲政的思想與制度宣示著人類政治意識的覺醒,啟示了人類文明的新時代。三個世紀以來,尤其在經歷了二十世紀極權主義政治的劫難之後,憲政之作為現代政治生活的樣式已漸漸成為人類的共識。憲政的主要制度與觀念起源於英國。議會制、責任內閣制、政黨制、文官制等憲政制度首先在英國產生,憲法的財產權原則、基本人權原則、分權制衡和有限政府原則、法治原則都從英國的行憲經驗中得來。在行憲歷程中,英國孕育和生長了憲政制度和自由精神。憲政制度與自由精神的相互作用,社會史與思想史的互動使英國在經歷傳統與變革的巨大沖突之後,以演化與漸進的方式成功地從中世紀政治制度轉變到近代的君主立憲制度,避免了激進與革命的社會變革,率先步入近代社會,創造了富有英國經驗主義特色的英國憲政模式。

所謂憲政,簡而言之,即是有限政府。憲政的核心內容是限制與約束國家權力,確立與保護公民權利與自由。正是在對於國家權力的制約之中,公民權利獲得保障,政治自由得以實現,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之間的界限得以確立。而對於權力的警惕與防範根源於對於自由價值的珍視,所以權利和自由高於和先於權力。

英國的憲政道路是自然演化和漸進改革的道路。英國從傳統社會步入現代社會,從君主制政治轉向現代政治,實現憲政的道路是在社會力量的沖突與和諧的動態平衡中,通過持續不斷的漸進、穩健的社會改革而實現的。英國從中世紀的《自由大憲章》開始,就由於貴族與王權的對立、沖突而開創了英國自由的傳統,這樣一種傳統隨著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中產階級的興起,沖突轉變為貴族、國王與中產階級、國會的對立,十七世紀的英國革命以光榮革命成功實現君主制與憲政的調和,傳統政治形式與現代政治精神的結合而告終,光榮革命成為英國歷史的最後一次革命,它奠定了英國式漸進道路的基礎。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的發展,使工人階級逐漸成長為獨立、完整的政治力量而與工業家集團形成兩種對立的社會力量,民主化成為十九世紀政治變革的主題。在社會變革的潮流中,政治家審時度勢,1832年的第一次議會改革使英國民主化的進程採取了漸進改革的方式,避免了法國革命式的代價。二十世紀英國的憲政改革同樣是致力於漸進社會工程(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而拒絕歐陸盛極一時的烏托邦社會工程,費邊社會主義與自由資本主義沖突的妥協方案是建立「福利國家」,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英國避免了法西斯主義等極權主義的慘痛代價。

⑼ 英國為什麼能迅速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強國

英國何以能夠率先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從社會二重結構論的觀點看,主要是英國18世紀以前的歷史結構,即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文化結構,與18世紀英國的現實結構相互作用的結果.而英國之所以很快就發展到世界霸主的地位,而且僅僅稱霸100多年的時間就從霸主地位衰落下來,從社會二重結構論的觀點看,也是英國社會的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相互作用的結果.從社會二重結構論的觀點,可以對這一歷史發展過程做出考察.馬克思認為,14世紀至15世紀時,在義大利、法國南部和尼德蘭的一些大城市中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是,為什麼這些國家並沒有率先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反倒是英國第一個在歐洲推翻了封建制度、第一個進行工業革命,而且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世界工廠」,成為資本.英國在發展資本主義的過程中,率先完成了政治制度的創新與經濟領域的變革,
政治 代議制 君主立憲制 通過光榮革命建立經濟 確立了亞當斯密的自由經濟 放任經濟自由發展 只讓市場調節
英國老牌資本主義強國對二戰的貢獻,英國在後期已經控制了制海權,德國的傾聽損失殆盡,戰艦不敢出港,為D日的海空優勢做出了最大的貢獻.在14、15世紀,在農奴制解體過程中,英國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通過暴力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強占農民份地及公有地,剝奪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權和畜牧權,把強占的土地圈佔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這就是英國歷史上的「圈地運動」.一. 興起的原因
1. 毛紡制呢業的迅猛發展.15世紀後,英國毛紡制呢業迅猛發展,市場上的羊毛價格開始猛漲,使養羊變得有利可圖,但需要大片的土地.於是,貴族們把原來租種他們土地的農民趕走,把可以養羊的土地圈佔起來發展養羊業.
2. 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新航路開辟後,擴大了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往.英國地處大西洋航運的中心線上,對外貿易急劇擴大,從而進一步刺激了英國羊毛出口業和毛織業的發展,推動了養羊業的發展.
3. 英國大量公有土地的存在.在英國,森林、草地、沼澤和荒地沒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貴族利用自己的勢力將其變為牧場.
4. 利潤的刺激.英國的封建的習慣地租與資本主義地租之間的差別極大,使地主看到把土地租給農業資本家比對農民進行封建剝削更為有利可圖,從而刺激了圈地運動的發展.
5. 政府支持的結果.政府總的來說是支持圈地運動的.如1593年,國會廢除反圈地法令,引起了圈地狂潮.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資產階級不再反對圈地,從1688年起,政府公開支持圈地.
二. 圈地運動對英國的影響
1. 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圈地運動實現了農民與土地的分離,使農民越來越少,失去土地的農民部分成為農場的雇傭工人流入城市,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准備了大量的自由勞動者.同時,圈地運動也使家庭手工業被破壞,為工業擴大了國內市場,從而大大促進了英國的工業發展,使英國成為17、18世紀歐洲商業的領頭羊.
2. 使資本主義經濟深入農村,對農業進行了資本主義改造.首先是土地所有制變化:圈地運動摧毀了小農經濟,建立起資本主義的大農業,使農村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將其是經營方式的改變:土地被圍圈以後,農業資本家辦起農場或牧場,僱傭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進行生產.那些將土地出租給資本家的貴族,所得到的不再是封建的地租,而是資本主義的利潤.過去的貴族變成了新貴族,農民則變成了農業工人,從而使農村得以資本主義化.
3. 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生產力的發展.由於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領主更願意投資新的農作物,追加好的肥料,使用更好的工具,改革排水系統,採用先進的耕作方式,提高產量.
4. 加快了英國城鎮的進程.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移居城市以及工業的發展,使英國的城鎮數量大量增加.如圈地運動開始後居住在1萬人以上的城鎮居民佔英國人口的比例從3.1%上升到8.8%.
5. 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准備了階級條件.靠圈地發家的貴族地主成為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他們在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中起到了領導者的作用,為資產階級革命打下了良好的階級基礎.
6. 推動了英國工業革命的出現.圈地運動造就了大批的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自由勞動力,積累了資本,擴大了市場,為工業革命准備了條件.
7. 圈地運動對農民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在圈地運動中,無數農民傾家盪產,流離失所.而政府又頒布血腥法令,不允許這些失去土地的人流浪.從這個角度說,圈地運動是一場明顯的「羊吃人」的運動.
總之,圈地運動犧牲了農民的利益,積累了原始資本,為資本主義提供了廉價的僱傭勞動力和國內市場,為英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強國奠定了基礎.

閱讀全文

與英國為什麼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簽證一年能呆多少天 瀏覽:250
深圳哪裡有越南麵包 瀏覽:492
越南路邊遇到壞人怎麼辦 瀏覽:905
一幅中國地圖怎麼讀 瀏覽:47
越南人為什麼要種甘蔗 瀏覽:784
印度大學會計專業怎麼樣 瀏覽:729
印度紫檀多少斤 瀏覽:848
中國鐵路軟體哪個好 瀏覽:825
印尼有多少家生物柴油 瀏覽:776
為什麼印尼屬亞洲 瀏覽:393
義大利簽證可申根哪些國家 瀏覽:432
什麼是義大利字體 瀏覽:780
印度把老鼠當作什麼 瀏覽:955
伊朗隊員給了馮瀟霆什麼 瀏覽:499
義大利面加蝦仁怎麼做好吃 瀏覽:956
在中國的國酒是什麼 瀏覽:985
伊朗總人口有多少萬人 瀏覽:437
中國隊平衡木冠軍是哪裡人 瀏覽:462
越南網速太慢怎麼辦 瀏覽:766
印度百萬億基建夢怎麼圓 瀏覽: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