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君主立憲制如何建立和發展

英國君主立憲制如何建立和發展

發布時間:2023-07-06 11:26:49

A.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的過程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這個制度建立的過程是怎麼建立的呢?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的過程,歡迎大家閱讀。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的過程
都鐸王朝後期,代表封建勢力的國王同代表資產階級、新貴族利益的議會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化。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議會成為資產階級同斯圖亞特王朝斗爭的 政治 中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後,議會成為資產階級同代表封建勢力的斯圖亞特王朝斗爭的政治中心。

1688年的「光榮革命」推翻復辟的斯圖亞特王朝,迎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和瑪麗同時登位。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於1689年召集議會,通過《權利法案》。1701年又通過《王位繼承法》,從 法律 上確認「議會主權」原則,給王權以很大限制。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擅自批准法律、廢除法律或中止法律之實施。並規定,國王必須是信奉英國國教者,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結婚者不得繼承王位。專制君主為受憲法約束的立憲君主所取代。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政體初步確立。

隨後議會又制訂了《叛亂法案》,規定平時國王必須經過議會同意才能徵集和維持軍隊,而且這支軍隊只能保持一年。為了防止國王排斥議會而獨斷專行,保證議會能定期召開,議會在1694年制訂了一個《三年法案》,規定每三年必須召開一次議會,每屆議會的任期不得超過三年。英國議會在1701年又通過《王位繼承法》,規定英國國王的王位不能傳給天主教徒,英國國王必須加入英國教會;同時,還對國王的其它一些權利作了明確限制。

上述一系列法案的實施,使議會權力超過王權,國王「統而不治」的君主立憲制更加不可撼動。
英國君主立憲制特點
君主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

在18世紀時,國王還能運用手中的實權,恩賜官職,籠絡保王勢力,以後,王權逐漸削弱。到19世紀中葉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王權大大衰落。法律賦予英王的權力,實際上都是通過議會和內閣去行使,王權成為象徵性的。君主必須根據議會意願行使行政權力。

君主名義上是世襲國家元首、聯合王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國教的世襲領袖。

就法律地位而言,君主可以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和各屬地的總督,擁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和公布法律,統帥軍隊、宣戰和媾和等權力。實際上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

與封建專制制度下擁有絕對權威的封建君主相比,立憲君主只能是依憲法而治的君主。其存在主要作為國家的象徵。

在對外交往中,君主代表英國;英王(女王)是英國國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國民效忠的對象,成為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一的象徵,現在位女王的頭銜全稱「天佑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和她的其他領土及領地的女王、英聯邦元首、__護教者伊麗莎白二世」就表明英王的權力;

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王(女王)具有被咨詢權、支持權和敬告權;英王(女王)作為英聯邦首腦,還起著維系英聯邦紐帶的作用。

雖然如此,英王仍是資產階級國家政權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作為國家的象徵,英王可以在維護國家團結、調解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等方面發揮作用,或就內政、外交問題提供可資參考的 意見 ;在特殊情況下,也還可以行使憲法賦予的某些權力。

議會成為國家權力中心

光榮革命以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統治確立,推翻了君主專制,議會的權力大增,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議會通過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國王權力的法案。其中,1689年頒布的《權利法案》影響最為深遠。

《權利法案》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利,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等權力。這樣,封建時代的君權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權力由法律賦予,受到法律嚴格制約。

議會君主制政體的權力重心在議會。議會擁有立法權、財政權和對行政的監督權。表面上,議會通過的法案要經過國王批准,實際上這只是一種形式。

英國議會實行兩院制。

上院議員不經選舉,由各類貴族組成,故上院也叫貴族院。上院議員有1156人(1980)。

下院選舉產生,貴族不得競選下院議員。下院任期5年,屆滿全部改選。下院有議員635人(1980)。

在1832年改革以前,議會選舉制度十分混亂。從中世紀延續下來的一套舊選舉制度沒有改造,議會為一小撮貴族寡頭操縱,議員或是由控制選區的特權人物指派、贈送,或是靠恫嚇或賄賂選民當選,完全不是民主選舉。

1832年進行了第1次全國規模的議會改革,調整了選區,取消一部分貴族操縱的「衰敗選區」,補充或分配給新興工業城市以議員席位;整頓了選舉的財產資格。使工業資產階級的代表得以進入議會,大大加強了在議會中的作用,為工業 資本主義 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保障。

1867、1884年又一再降低選民的財產資格限制。1872年,議會通過秘密投票法,使選民能夠自由表達個人意志;1883年通過取締選舉舞弊法;1885年,在英國 歷史 上第一次確定按人口分配議席的原則。通過19世紀中期議會這一系列的改革,資產階級爭得政治統治權,打擊並排擠王權和貴族對議會的控制,使議會下院成為表達資產階級意志的最高權力機構,促進了議會民主。

20世紀以來,選舉權不斷擴大。1969年《人民代表製法》規定,凡年滿18歲以上沒有被法律剝奪投票資格的英國公民,都享有平等選舉權。又規定,年滿21歲以上的英國男女臣民(除法律規定的少數例外),經所在選區兩名選民提名、8名選民同意者,可登記為候選人。候選人名單,一般由參加競選的各黨派提出。

議會的職權主要由下院行使。立法的程序一般是提出 議案 、議會 辯論 、經三讀通過、送交另一院通過,最後呈英王批准頒布。英王批准只是一種形式,從18世紀初葉以來,英王從未行使過否決權。

議會的財政權由下院行使,實際上議會對財政起不了監督作用,財政大權為內閣一手把持。

議會對行政的監督權可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議員有權對政府大臣的工作提出質詢;有權對政府的政策進行辯論;批准或否決政府締結的條約。最後,議會有權對政府提出不信任案,這是對政府監督的最重要手段。在如果不信任案通過,根據責任內閣制的原則,內閣必須辭職,或提請國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選。

議會君主制所確定的議會至上原則,在19世紀中期確曾一度成為政治生活的現實。從19世紀末葉以來,隨英國政治制度漸趨保守,議會在國家機構中的實際地位和作用下降。國家權力的重心逐漸轉移到內閣和首相手中。

國王必須信奉英國國教(即新教徒),這意味著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結婚者不得繼承王位。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評價
傳統 馬克思主義 認為立憲君主制優於專制君主制,但共和制又優於立憲君主制,比如 歷史學 家劉宗緒、劉祚昌、唐德剛等都反對簡單地把君主制與封建殘余等同,認為在特定歷史環境下君主立憲制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可能更大。

比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的君主立憲政體大大削弱了國王的權力,議會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國家的權力,結束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使得英國走上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它代表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是歷史的一大進步。不僅對鞏固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對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建立新的制度,也有著巨大影響。

進入21世紀的中國,對傳統的君主制有了一個新的看法。一些學者認為應該從人文的角度重新定位君主制中君主在國民中的精神領袖作用,擯棄封建殘余的不當說法。

簡要概括:英國君主立憲制是以代議制為基礎,以責任內閣制為核心的。英國國王是國家元首,但平常僅僅扮演儀式性的角色,實際最高行政首長是首相。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的過程相關文章:

1. 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建立教學設計

2.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教學設計

3. 歷史高考題關於英國君主立憲制

4. 英國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5. 2017年高中政治《英國國王與君主立憲制》測試試卷

B. 英國君主立憲制是怎樣建立並完善的

13世紀中期是萌芽時期。
 1688年「光榮革命」事實上確立君主立憲制。
 1689《權利法案》頒布是正式確立的標志。
 1832年第一次議會改革是其發展時期。
 19世紀中期以來是逐漸保守、定型時期。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 英國君主立憲制度是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融為一
體的混合物。
 國王是國家元首,但由議會掌權,國王實際上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而作為國家的象徵地位更突出。
 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是君主立憲制,以議會內閣為核心。國家的權力中心在議會,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
(19世紀中期以來,逐漸轉移到內閣和首相手中)。

C.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和形成過程

英國君主立憲制,是1688年政變後在英國建立起來的國家政體,也稱議會君主制,屬資產階級民主制政體類型。接下來分享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和形成過程。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是君主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君主名義上是世襲國家元首、聯合王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國教的世襲領袖。就法律地位而言,君主可以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和各屬地的總督,擁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和公布法律,統帥軍隊、宣戰和媾和等權力。實際上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

議會成為國家權力中心議會君主制政體的權力重心在議會。議會擁有立法權、財政權和對行政的監督權。表面上,議會通過的法案要經過國王批准,實際上這只是一種形式。

君主立憲制形成過程

17世紀的英國經過資產階級革命,到1688年「光榮革命」,標志著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統治在英國最終確立。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以明確的條文來約束國王的權力,後來,又通過了《王位繼承法》,對王權做了進一步的具體限制,並且把包括國王繼承權和任命法官等重大問題的權力都掌握在議會手裡。

通過這些法律文獻,國家的實際權力逐漸轉移到議會手中,確立了議會權力高於王權,司法權獨立於王權的原則,從而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通過19世紀的議會改革,選舉權不斷擴大,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得到長足發展;隨著責任內閣制的確立,兩黨制的發展,英國現代意義上的君主立憲制日趨完善起來。

D. 英國君主立憲制建立的過程

1.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的建立、發展和完善過程
君主立憲制度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較復雜,基於時間發展的線索圖說明比較清晰。
它起源於13世紀的《大憲章》和議會制度,
17世紀《權利法案》頒布最終確立了議會主權,君主立憲制初步確立。
18世紀責任內閣制度的形成使國王的行政權力轉移到內閣,由內閣總攬國家行政權,並對議會負責的政體組織形式形成.
伴隨著19世紀兩黨制的發展和1832年議會改革,進一步擴大選舉權,君主立憲制走向深化。
總之,從橫向看,英國的制度發展表現為君主立憲制度的初步確立,內閣制度的形成,議會選舉制度的不斷完善幾個過程;
從縱向來看,英國政治制度的發展實際上是國家權力重心的不斷下移即由君主轉移到議會,由議會轉移到人民的過程.

E. 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是怎樣形成發展的

光榮革命
1688年政變(見光榮革命)後在英國建立起來的國家政體, 也稱議會君主制或立憲君主制,屬資產階級民主制政體類型 。

孟福爾議會
1263年,英王亨利三世無視《大憲章》,指定親信取代具有否決權的15人會議。國王同貴族之間以及貴族內部出現紛爭,以S de孟福爾為首的貴族反對派在內戰中獲勝,他於1265年在威斯敏斯特宮召集會議,出席的除循慣例有僧俗貴族外,還有每郡2名騎士代表、每大城鎮2名市民代表,史稱「孟福爾議會」(見金雀花王朝)。一般認為這是英國議會的開端。
1295年,愛德華一世(1272~1307在位)為籌集戰費又召集議會。其成分同前一次議會,約有400餘名議員出席。此後議會仿此例經常召開,這次議會有"模範議會"之稱。由於貴族議員和市民、騎士議員的利益、要求各不相同,經常不在一起開會。

中世紀時期
從14世紀以後,議會逐漸區分為上、下兩院。以後,下院權力不斷擴大,到15世紀末,已有提出財政議案權和法律議案權。但總的說來,中世紀時期的議會是封建性質的等級代議機構,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後
都鐸王朝後期,代表封建勢力的國王同代表資產階級、新貴族利益的議會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化。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議會成為資產階級同斯圖亞特王朝斗爭的政治中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後,議會成為資產階級同代表封建勢力的斯圖亞特王朝斗爭的政治中心。

《權利法案》
1688年的「光榮革命」推翻復辟的斯圖亞特王朝,迎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和瑪麗同時登位。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於1689年召集議會,通過《權利法案》。1701年又通過《王位繼承法》,從法律上確認「議會主權」原則,給王權以很大限制。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擅自批准法律、廢除法律或中止法律之實施。並規定,國王必須是信奉英國國教者,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結婚者不得繼承王位。專制君主為受憲法約束的立憲君主所取代。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政體初步確立。

逐步確立的過程
隨後議會又制訂了《叛亂法案》,規定平時國王必須經過議會同意才能徵集和維持軍隊,而且這支軍隊只能保持一年。為了防止國王排斥議會而獨斷專行,保證議會能定期召開,議會在1694年制訂了一個《三年法案》,規定每三年必須召開一次議會,每屆議會的任期不得超過三年。英國議會在1701年又通過《王位繼承法》,規定英國國王的王位不能傳給天主教徒,英國國王必須加入英國教會;同時,還對國王的其它一些權利作了明確限制。
上述一系列法案的實施,使議會權力超過王權,國王「統而不治」的君主立憲制更加不可撼動。

F. 求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發展歷程,全面一點的

1.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的建立、發展和完善過程君主立憲制度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較復雜,基於時間發展的線索圖說明比較清晰.它起源於13世紀的《大憲章》和議會制度,17世紀《權利法案》頒布最終確立了議會主權,君主立憲制初步確立.18世紀責任內閣制度的形成使國王的行政權力轉移到內閣,由內閣總攬國家行政權,並對議會負責的政體組織形式形成.伴隨著19世紀兩黨制的發展和1832年議會改革,進一步擴大選舉權,君主立憲制走向深化.總之,從橫向看,英國的制度發展表現為君主立憲制度的初步確立,內閣制度的形成,議會選舉制度的不斷完善幾個過程;從縱向來看,英國政治制度的發展實際上是國家權力重心的不斷下移即由君主轉移到議會,由議會轉移到人民的過程.

G.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和完善過程

英國君主立憲制,是1688年政變後在英國建或旦鋒立起來的國家政體,也稱議會君主制,屬資產階級民主制政體類型。接下來分享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和完善過程。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17世紀的英國經過資產階級革命,到1688年「光榮革命」,標志著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統治在英國最終確立。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以明確的條文來約束國王的權力,後來,又通過了《王位繼承法》,對王權做了進一步的具體限制,並且把包括國王繼承權和任命法官等重大問題的權力都掌握在議會手裡。通過這些法律文獻,國家的實際權力逐漸轉移到議會手中,確立了議會權力高於王權,司法權獨立於王權的原則,從而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完善

(1)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①形成:18世紀前期,內閣制開始形成。1721年,羅伯特·沃波爾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任內閣首相,責任內閣制形成。

②內閣由下院多數黨單獨組成,內閣大臣必須是下院議員;下院多數黨的首領為內閣首相,他負責挑選衫晌內閣成員並擁有免職權。

③內閣實行集體負責制,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是對議會負責;閣員對外必須全體一致,並與首相在政治上共進退。

④內閣首相的權力——手握行政權和立法創議權,是實際上的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作用:內閣制的建立,使立法機構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調節了立法權和行政權之間的關系。

(2)1832年的議會改革——工業革命的深入和經濟的發展,工業資產階級迅速壯大。要求獲得更多的政治權利,1832年議會改革新興的工業資產階級作用增強。為工業資本主義的進遲物一步發展提供了保障。

H.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政治制度是怎樣建立起來的

一、新航路開辟後,英國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促進資產階級和具有資產階級傾向的新貴族形成和壯大,他們要求分享政治權利,建立能夠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和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政權.另外,17世紀以來,國王詹姆士一世和其繼承者查理一世厲行君主專制,經常觸犯資產階級的利益.導致資產階級與王權的矛盾日益尖銳.

二、斯圖亞特王朝的皇帝詹姆士一世說:"國王是法律的創造者,而非法律創造國王.假如臣民認為國王濫用權力,他們只能祈求上帝開導國王,把他引到正確的道路上去.正像爭論上帝能做什麼是無神論和瀆神一樣,作為一具臣民去爭論國王能做什麼,或者國王不能做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三、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洛克說:"人們參加社會的理由在於保護他們的財產,他們選擇一個立法機關並賦予其權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樹立准則,以保衛一切社會成員的財產.當立法者圖謀破壞人民的財產時,人民只能尋求上帝給予人們的抵抗強暴的共同庇護.

四、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幾經反復,封建的斯圖亞特王朝多次復辟,直到1688年,議會中的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輝格黨"(自由黨)聯合一部分代表封建地主利益的"托利黨"(保守黨)發動宮廷政變.這就是英國歷史上女婿登基,丈人逃亡的"光榮革命".它標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完成.因為它實現了資產階級奪取國家政權的願望.

五、光榮革命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在議會中的優勢,通過了一系列法案來限制國王的權力,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1689年通過的《權利法案》.

六、《權利法案》通過後,君主立憲制確立起來。

閱讀全文

與英國君主立憲制如何建立和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madudan印尼民歌什麼意思 瀏覽:777
義大利語最高等級叫什麼 瀏覽:425
伊朗語言怎麼說伊朗加油怎麼寫 瀏覽:699
印度人娶中國媳婦怎麼樣 瀏覽:47
在印尼離境章是什麼樣的 瀏覽:216
義大利面與苦蕎面哪個升糖指數高 瀏覽:964
印度芋頭怎麼樣 瀏覽:786
印尼蘇門答臘島是哪裡 瀏覽:208
印尼燕窩怎麼賣的 瀏覽:362
真正的越南河內有多少人口 瀏覽:607
中國哪個地方有叫多倫的 瀏覽:601
義大利什麼保健品吃皮膚黃好 瀏覽:432
義大利跟韓國哪個發達 瀏覽:534
去印尼為什麼查徵信 瀏覽:995
越南付多少小費 瀏覽:50
越南戰爭中國犧牲了哪些人 瀏覽:51
中國收黃金的地方在哪裡 瀏覽:128
中國哪裡出鋼材 瀏覽:408
義大利1月什麼氣候 瀏覽:198
印度暴揍警察的是什麼電影 瀏覽: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