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白求恩大夫來自哪裡
加拿大人.先後到達西班牙和中國.
諾爾曼·白求恩是加拿大勞工進步黨 黨員、國際著名的外科醫生。
加拿大胸外科醫師,國際主義戰士。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鎮人。1916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獲學士學位。1922年被錄取為英國皇家外科醫學會會員。1933年被聘為加拿大聯邦和地方政府衛生部門的顧問。1935年被選為美國胸外科學會會員、理事。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產黨。1936 年冬志願去西班牙參加反法西斯斗爭。1938 年3月,受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派遣,率領一個由加拿大人和美國人組成的醫療隊來到中國延安。同年6月進入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帶領流動醫療隊活躍在山西、河北兩省。他總是不顧危險,親臨前線,就地施行醫療手術,從而大大減少了傷病員的死亡,挽救了許多戰士的生命 。同時,他還幫助方兆元等八路軍醫 護人員提高醫療水平,為部隊培養了 一批合格的醫護工作者。他對工作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極端的熱忱,從而贏得了根據地的幹部、戰士和老鄉的尊敬和愛戴。在共同的戰斗中,白求恩也對八路軍和根據地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在一次手術中,他的手指不慎被割破而遭感染,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他的形象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Ⅱ 白求恩簡介
白求恩,全名諾爾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1890年3月3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共產黨員,國際主義戰士,著名胸外科醫師。1890年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鎮,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產黨,1938年來到中國參與抗日革命,1939年因病逝世。
他在中國工作的一年半時間里為中國抗日革命嘔心瀝血,毛澤東稱其為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2)英國皇家醫生是什麼擴展閱讀
成就貢獻:
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產黨。德、意法西斯支持F.佛朗哥發動西班牙內戰,他於1936年冬志願去西班牙參加反法西斯斗爭。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為了援助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1938年3月,他受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派遣,率領一個由加拿大人和美國人組成的醫療隊來到延安。
8月,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衛生顧問,悉心致力於改進部隊的醫療工作和戰地救治,降低傷員的死亡率和殘廢率。把軍區後方醫院建設為模範醫院,組織製作各種醫療器材,給醫務人員傳授知識,編寫醫療圖解手冊。倡議成立了牿外科醫院,舉辦醫務幹部實習周,加速訓練衛生幹部。
組織戰地流動醫療隊出入火線救死扶傷。為減少傷員的痛苦和殘廢他把手術台設在離火線最近的地方。11月底,率醫療隊到山西雁北進行戰地救治,兩晝夜連續做71次手術。
1939年2月,率18人的「東征醫療隊」到冀中前線救治傷員,不顧日軍炮火威脅,連續工作69小時,給115名傷員做了手術。有一次,當某傷員急需輸血時,他主動獻血300毫升。他還倡議成立並參加了志願輸血隊。有些傷員分散在游擊區居民家裡,他和醫療隊冒著危險去為他們做手術。
4個月里,行程1500餘里,做手術315次,建立手術室和包紮所13處,救治傷員1000多名。為了適應戰爭環境,方便戰地救治,組成流動醫院,組織製作了葯馱子,可裝做100次手術、換500次葯和配製500個處方所用的全部醫療器械和葯品,被稱為「盧溝橋葯馱子」。
製作了換葯籃,被稱為「白求恩換葯籃」。7月初,回到冀西山地參加軍區衛生機關的組織領導工作,提議開蘇衛生材料廠,解決了葯品不足的問題;創辦衛生學校,培養了大批醫務幹部。
編寫了《游擊戰爭中師野戰醫院的組織和技術》、《戰地救護須知》、《戰場治療技術》、《模範醫院組織法》等多種戰地醫療教材。1939年10月下旬,在淶源縣摩天嶺戰斗中搶救傷員時左手中指被手術刀割破,後給一個外科傳染病傷員做手術時受感染,仍不顧傷痛,堅決要求去戰地救護。
他說:「你們不要拿我當古董,要拿我當一挺機關槍使用。」隨即跟醫療隊到了前線。終因傷勢惡化,轉為敗血症,醫治無效,於11月12日凌晨在河北省唐縣黃石口村逝世。17日,晉察冀邊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和駐地群眾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12月1日,延安各界舉行追悼大會,毛澤東題了輓詞,並於12月21日寫了《紀念白求恩》一文,號召中國共產黨員學習他的國際主義精神和共產主義精神。1940年4月,在河北省唐縣軍城南關建立了白求恩墓。
晉察冀軍區決定將軍區衛生學校和模範醫院分別命名為白求恩衛生學校和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1952年,白求恩的靈柩遷入石家莊烈士陵園。還將自己的愛克斯光機、顯微鏡、一套手術器械和一批葯品捐贈給軍區衛生學校。
白求恩名言:
1、我惟一的希望是能夠多做貢獻。
2、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多有貢獻。
3、我是十分愧疚的,並且曾經是快樂的。
Ⅲ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相當於國內什麼級別
先說結論:相當於主任醫師。
這個是英國的外科醫生培訓體系,英國皇家外科醫師學院(RCS)有好幾家,倫敦有,愛丁堡有,格拉斯哥也有;除此以外,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英聯邦國家也有類似的體制。他們的Fellow叫做FRCS(Fellow of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翻譯過來就是皇家外科醫師學院院士,其實就是會員。
英國醫學教育是高中起點,本科畢業拿到的是MBBS學位(Medical Bachelor and Bachelor of Surgery),就是內科學學士和外科學學士,相當於國內臨床醫學五年制本科畢業。畢業以後要考取執照和全科規培,如果想做外科醫師,就要進入皇家外科醫師學院體系進行深造,先考取MRCS資格(Member of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然後經過四年左右的培訓,再考取FRCS。具有FRCS的人,就可以獨立帶組、獨立主刀、獨立承擔醫療責任。
在英國,MRCS還處於受訓階段,因此是不能被稱呼Dr(醫生)的,只能被稱呼Mr(先生);而取得FRCS,就有資格稱呼Dr了,名片里也可以註明自己是Dr XXX。而且,英語國家很看重Dr這個頭銜,如果稱呼一個Dr是Mr,會讓對方感到非常生氣。
總之,FRCS在英語國家並不是什麼鳳毛麟角的頭銜,反而是資深外科醫師的標配。不過,如果這個頭銜前面加了Honerary,變成Hon FRCS(榮譽院士),那就是真了不起的學術大佬,至少也是省級學會的主任委員級別的傑出醫生。
Ⅳ 抗日戰爭時期,有兩位著名的外國醫生
是柯棣華和白求恩。
柯棣華,印度人,著名醫生,國際主義戰士。1910年出生於印度孟買,1938年隨同印度援華醫療隊到中國協助抗日。
先後在延安和華北抗日根據地服務,任八路軍醫院外科主治醫生、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第一任院長。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白求恩革命生涯
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產黨,1936年,冬志願去西班牙參加反法西斯斗爭。1937年12月,前往紐約向國際援華委員會報名,並主動請求組建一個醫療隊到中國北部和游擊隊一同工作。
1938年3月31日,率領一個由加拿大人和美國人組成的醫療隊來到中國延安。毛澤東親切接見了白求恩一行。1938年8月,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衛生顧問 。
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率醫療隊到山西雁北和冀中前線進行戰地救治,4個月里,行程750千米,做手術 300餘次,建立手術室和包紮所13處,救治大批傷員。
1938年7月初,回到冀西山地參加軍區衛生機關的組織領導工作。創辦衛生學校,培養了大批醫務幹部;編寫了多種戰地醫療教材。
柯棣華革命生涯
二戰爆發後,他沒有去英國上學,參加了巴蘇大夫領導的一個五人援華醫療隊,於1938年到中國,為國民革命軍救助傷員,他感覺國軍並沒有全力抵抗日本侵略軍。
於是在1939年2月前往延安,參加了八路軍醫療隊,在晉察冀邊區全力搶救和日本軍隊作戰的傷員,並以自己的身體試驗治療當時在邊區流行的傳染病。
1941年接替犧牲的白求恩大夫,成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的院長。1941年他和衛生學校的教員郭慶蘭結婚,婚後生有一子,由當時晉察冀邊區司令聶榮臻起名為柯印華。柯棣華於1942年7月7日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由於癲癇病發作,在前線逝世,年僅3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