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國在建立「日不落帝國」過程中的三次主要戰爭
第一次主要戰爭——英西戰爭;
第二次主要戰爭——英法七年戰爭;
第三次主要戰爭——三次英荷戰爭。
1、英西戰爭指西班牙帝國與英格蘭王國之間未經正式宣戰的間歇性沖突。 英西戰爭由多場大范圍戰役組成,起於1585年英國與荷蘭簽訂楠薩奇條約,擁護荷蘭抵抗西班牙帝國的統治。
2、英法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沖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歐洲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了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了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菲律賓。
3、三次英荷戰爭是發生於17世紀至18世紀英國與荷蘭之間的四次戰爭,總體而言主要目的是為了爭奪海上貿易主導權。
1、英西戰爭
戰爭中英國使用皇家海盜同西班牙爭霸成了以後一百年的國策。必須指出的是,這個國策其實遲緩了英國建立海上帝國的腳步。
當時以伊麗莎白王朝的重臣伯利男爵為代表的商人勢力主張通過貿易實現海外擴張,而不是去劫掠別人的財富,可惜這些有識之士的聲音淹沒在英國上下急功近利的喧囂之中。這一耽誤就是一百年。
這一百年裡西班牙、葡萄牙繼續他們的海外擴張,而獨立不久的荷蘭後來居上,超過西、葡、英國成為世界貿易大國,並在十七世紀中後期同英國發生三次爭霸戰爭。荷蘭雖然是小國,但卻依靠強大的財力和英國打了一個平手,並幾乎將英國拖垮,這才迫使英國深刻反思自己的戰略失誤。
1688年英國爆發「光榮革命」 ,來自荷蘭的奧良治公爵威廉登上英國王位,英、荷合流,英國才重新回到帝國事業的正軌上來,而此時距離英國擊敗無敵艦隊已經整整一百年。
2、英法七年戰爭
在七年戰爭中,英法在海上和各殖民地的爭奪,初期(1756年~1757年)是法國取得了勝利。在巴利阿里群島的梅諾卡島戰役(1756)中,5月20日法國艦隊戰勝了英國艦隊。但是,隨著1758年戰局的開始,被歐洲戰場拖住的法國,在海上和各殖民地開始遭到失敗。
英國只給普魯士以財力援助,因此逐漸在各殖民地積蓄了力量,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1760年佔領了加拿大、路易斯安那的一部分、佛羅里達和法國在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1763年初,七年戰爭結束。
1763年2月10日英法簽訂《巴黎和約》(1761年參戰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加入了該和約。西班牙站在法國一方,葡萄牙站在英國一方)。
1763年2月15日,以普魯士為一方,以奧地利和薩克森為另一方簽訂了結束七年戰爭的《胡貝爾圖斯堡和約》。和約確認普魯士對西里西亞和格拉茨伯爵領地的領有權。
3、三次英荷戰爭
17世紀英國為了打敗日益發展的商業競爭對手荷蘭,並力求保住開始建立的海上優勢和爭奪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對荷蘭的戰爭,互有勝負,雙方實力均受到不同程度傷害。
英荷戰爭的結果,是法國在其中漁翁得利,獲得了大片土地與商貿利益;國力直線上升而超越荷蘭,成為歐洲最強的霸權。
而在18世紀的第四次英荷戰爭,英國擊敗荷蘭開始獲取世界金融霸權。
② 三次英荷戰爭詳情
三次英荷戰爭分別爆發於1652年、1665年、1672年。
一、第一次英荷戰爭(1652年至1654年)。
在第一次英荷戰爭中,雙方進行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海戰,由於英軍軍艦裝備有較先進的火炮而且在數量和質量上均占優勢,因此擊潰了荷蘭海軍,並對荷蘭海岸施行封鎖,迫使荷蘭於1654年4月14日締結了《威斯敏斯特和約》,據此和約,荷蘭實際上承認了英國的《航海條例》。
二、第二次英荷戰爭(1665年至1667年)。
第二次英荷戰爭起因於英國訂立更嚴苛的航海法,並佔領荷蘭位於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今紐約)。戰爭中,荷蘭奇襲英國,給英國造成了近20萬鎊的損失,更使皇家海軍蒙受了奇恥大辱。英國遭此大敗,加之瘟疫和倫敦大火兩重災難,已無力再戰。
奇襲加速了英荷兩國的談判進程。1667年7月31日,兩國簽訂了《布雷達和約》。總體來說,第二次英荷戰爭是英國戰敗,因此醞釀出第三次英荷戰爭。
三、第三次英荷戰爭1672年至1674年)。
第三次英荷戰爭實際上也是荷法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英荷海上爭奪的最後階段。1672年3月,英國在沒有宣戰的情況下突然襲擊了一支荷蘭的商船隊,於是第三次英荷戰爭爆發了
在1673年8月,廖特爾指揮的荷蘭艦隊在特克塞爾附近擊潰英法聯合艦隊,此時英國國會竭力主張與荷蘭講和,查理二世被迫同意與荷蘭單獨講和。1674年2月19日英荷再次訂立《威斯敏斯特和約》,荷蘭付給英國80萬克倉,承認英國在歐洲以外奪取的荷蘭領地歸英國所有。
(2)英國發動過多少戰爭擴展閱讀:
1640-1649年英國內戰後,克倫威爾上台大肆擴軍,海軍更是擴大了三倍多,由40艘主力艦擴大到了120艘,擁有當時世界最好的艦船與船員。
與此同時,荷蘭到處排擠英國商人,在俄國和波羅的海各國,在北美殖民地和東亞各國,在地中海和西非沿岸地區,荷蘭人倚仗資本雄厚,基本上壟斷了各國的貿易。
更令英國人不能容忍的是,荷蘭竟然在英國水域肆意捕撈魚蝦等水產品,甚至把這些水產品拿到英國市場上高價出售,牟取厚利。這些情況早已激起英國資產階級的憤怒。
1651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新的《航海條例》,規定一切輸入英國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隻載運,或由實際產地的船隻運到英國,這就是說不許其他有航運能力的國家插手。荷蘭一向以商船多、體積大、效率高、組織完善而成為貿易中介國家、全世界商品集散的中心。
英國的新航海條例顯然是對付荷蘭的,打擊它在英國對其他國家貿易中的中介作用。荷蘭與英國之間的斗爭空前激化起來,荷蘭反對英國的航海條例,英國拒絕廢除航海條例,這就導致了英荷海上大戰。
③ 外國人到底對中國發動了多少次侵略戰爭
在這百餘年的時間里,世界列強先後發動了10多次侵華戰爭。大體列舉如下:
1. 1840年至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
2. 1856年至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
3. 1876年至1878年,俄國和英國支持的阿古柏勢力侵入新疆,清軍收復新疆的戰爭。
4. 1883年至1885年,中法戰爭。
5. 1888年,英國第一次侵略西藏的戰爭。
6.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
7. 1900年至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8. 1903年至1905年,英國第二次侵略西藏的戰爭。
9. 1904年至1905年,在東北進行的日俄戰爭。
10. 1914年9月至11月,日本出兵佔領山東。日軍佔領青島直到1922年。
11. 1928年至1929年,日本再次出兵山東佔領濟南和青島。
12. 1931年至1945年,日本從局部侵華到全面侵華和中國從局部抗日到全面抗日的戰爭
這些只是近代的。
④ 英國一共打過多少次內戰請注意是內戰。主要原因為對世襲制度的不滿。 為寫論文,急求。謝謝
在1642年至1651年間,英國主要發生了兩次內戰和一次王朝復辟。
第一次內戰——1642年年8月22日開始,英國分為兩個陣營:支持國王的主要是封建貴族、英國國教上層僧侶以及部分同國王有密切聯系的大資產階級和官僚。他們大多是英國國教徒和天主教徒。站在議會一邊的,主要是新貴族、資產階級、城市平民、手工業者和自耕農。他們大多為清教徒。1647年3月16日,議會軍攻佔了王軍在威爾士的最後一個據點——哈萊克城堡。至此,第1次內戰以議會獲勝而告終。第1次內戰結束後,保王勢力受到了沉重的打擊,革命陣營內各階級、各政治集團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第二次內戰——1648年2月,保王黨人在西南部發動叛亂,第2次內戰爆發。8月25日,漢密爾頓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迫向蘭伯特投降。至此,第2次內戰以英國議會軍粉碎蘇格蘭軍和王軍的進攻而告結束
結:英國內戰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資產階級新貴族與封建專制王權之間的大搏鬥。通過戰爭,封建腐朽勢力受到沉重打擊,專制王權被推翻,新貴族和資產階級確立了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統治地位。第2次內戰結束後,根據議會的判決,查理一世於1649年1月30日被處死刑。同年2月,議會通過決議,廢除上院和王權。5月,英國宣布為共和國。至此,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發展到頂點。
王朝復辟——1658年9月克倫威爾去世。此後,在高級軍官和議會之間展開爭奪權力的斗爭,國內政局動盪。駐扎在蘇格蘭的蒙克將軍率軍回到倫敦,並與亡命法國的查理·斯圖亞特達成復辟協議。1660年4月4日查理-{發}-表《布雷達宣言》 ,表示宣言發布後40天之內向國王表示效忠的一切革命參加者,可予寬大赦免。1660年5月查理回到倫敦登位,即查理二世,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光榮革命——1688年,輝格黨和托利黨發動光榮革命,廢黜詹姆斯二世,迎接其女兒瑪麗和女婿荷蘭執政威廉到英國來,尊為英國女王及國王,即瑪麗二世和威廉三世,並確立了君主立憲君主制。
⑤ 英國戰爭有那些
1、百年戰爭
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 - 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
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民族統一,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
2、英西戰爭
英西戰爭(英語:Anglo-Spanish War;西班牙語:Guerra anglo-española)(1585年–1604年)指西班牙帝國與英格蘭王國之間未經正式宣戰的間歇性沖突。英西戰爭由多場大范圍戰役組成,起於1585年英國與荷蘭簽訂楠薩奇條約,擁護荷蘭抵抗西班牙帝國的統治。
3、英荷戰爭
英荷戰爭(荷蘭語:Engels–Nederlandse OorlogenorEngelse Zeeoorlogen),是發生於17世紀至18世紀英國與荷蘭之間的四次戰爭,總體而言主要目的是為了爭奪海上貿易主導權。
17世紀英國為了打敗日益發展的商業競爭對手荷蘭,並力求保住開始建立的海上優勢和爭奪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對荷蘭的戰爭,互有勝負,雙方實力均受到不同程度傷害。
而第二、三次英荷戰爭的結果,是法國在其中漁翁得利,獲得了大片土地與商貿利益;國力直線上升而超越荷蘭,成為歐洲最強的霸權。
4、普拉西之戰
普拉西戰役(Battle of Plassey),發生於1757年6月23日,是英國東印度公司與印度的孟加拉王公的戰爭,而孟加拉王公西拉傑·烏德·達烏拉有法國為其支持者。
在普拉西,孟加拉當時擁有7萬名軍隊,以及53尊法國東印度公司送給他們的大炮和40名法國炮手。築壕固守的克萊武指揮的軍隊只有900名英兵和2000名印度士兵,雙方實力懸殊。
戰役開始前,詭計多端的克萊武,事先買通了孟加拉軍隊的將領米爾·賈法爾作為英國的內奸。戰役打響後,適逢一場傾盆大雨,孟加拉軍和法軍的槍炮火葯受潮,失去效力,而英軍的槍炮火葯都預先蓋上了防水布,保持完好,因此,當孟加拉軍隊向前沖鋒時,遭到英軍槍炮的密集射擊,死傷甚眾。
印奸賈法爾按兵不動,其他孟加拉軍隊也心懷異圖,許多駐軍對英國人很少甚至不加抵抗,從而使孟加拉的軍隊變成一群烏合之眾。英軍幾度大炮齊發,孟加拉軍隊驚慌失措,印奸米爾·賈法爾率領的騎兵轉到克萊武方面,孟加拉的軍隊就在一場大屠殺中被殲滅了。
5、英美戰爭
1812年戰爭,又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是美國與英國之間發生於1812至1815年的戰爭。是美國獨立後第一次對外戰爭。
美國正式向英國宣戰,但是英國軍隊的50%兵員是加拿大的民兵。同時,美洲原住民部落由於種種原因也捲入了戰爭。
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1812至1813年,美國攻擊英國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國在歐洲擊敗拿破崙,將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戰場。英國佔領美國的緬因州,並且一度攻佔美國首都華盛頓。
但是英國陸軍在美國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戰場、尚普蘭湖戰役、巴爾地摩戰役、新奧爾良戰役中多次遭到挫敗,並且海軍也遭受敗局。1815年雙方停戰,邊界恢復原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