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國20世紀90年代為治理空氣污染採取哪些措施
在16和17世紀,英國空氣污染的主要源頭是未充分燃燒的煤炭。當時由於木材價格上漲,煤炭取而代之成為居民日用燃料。到了18世紀,由於蒸汽機的廣泛使用,幾乎所有的英國企業都以煤炭為燃料,倫敦煤炭的消耗量隨著人口的增長急劇上升。
1821年英國頒布《煙塵禁止法》,規定對煙塵造成的公害可予以起訴,只是該法令將機車、鍋爐等高污染源排除在外,對改善大氣質量貢獻甚微。其後,英國出台了一系列規范煙塵排放的地方法案,因內容空泛,終未獲實效。
1853年,在帕麥斯頓的推動下,英國議會通過《煙塵污染控製法案》,要求工業窯爐和行駛在泰晤士河城區主要河段的蒸汽船盡量減少排放,並規定用焦炭取代煤炭,否則會被處以罰款。然而,由於警察執行不力,罰款金額極低,該法案根本沒有引起責任者的重視。
1863和1874年分別制定的兩部《制鹼法》命運相若。法律要求企業採用最先進的技術,減少有毒有害氣體排放,但排放限值要求經常被企業規避,稽查隊懾於強大的資本勢力,怠於履行法定職責,終致條文形同虛設。
在輿論的壓力下,英國於1875年制定了《公共健康法》,許多條款涉及空氣污染,不過因循章不嚴,落實不到位,英國的空氣質量並無好轉。到了19世紀末期,英國的各種環保技術日臻成熟,但因企業片面追求低成本,居民囿於傳統的生活習慣,先進技術和替代能源無法普及。
進入20世紀後,兩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後重建使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降低。1944年燃料和電力部設立專門咨詢委員會,再次對國內燃料政策進行評估。該委員會在1946年發表研究報告,號召以無煙煤全面取代煙煤,並敦促政府強力介入。英國政府肯定了調研成果,授權倫敦和曼徹斯特市政府建立無煙區。遺憾的是,由於煤炭製造商以及相關利益集團的破壞和大量居民的反對,兩大市府的努力無疾而終。
英國治理空氣污染失敗的教訓在於,由於利益集團的阻撓、官員的腐敗和保守民眾的沉默,諸多立法要麼嚴格得無法落實,要麼寬松得豁免大量責任;政府漠視環境問題,長期消極怠工;罰款數額太小,企業寧願繳款也選擇違法排污;居民排放未被納入治理范圍。
1952年倫敦霧霾事件後,舉國震驚,各界痛定思痛,遂以全社會之力直面污染挑戰。諸多因素都起到助推作用,主要包括民間的廣泛動員、政府的嚴厲監管、社會價值觀的改換、綠色生活方式的普及、能源技術的進步、企業與民眾資源節約意識的高漲、重工業特別是重污染產業向發展中國家的轉移等。
民間力量的推動
在抗擊空氣污染的漫漫長途上,英國自發性社會團體扮演了推手角色,喚起了民眾和政府的環保意識。早在17世紀,包括英國作家伊維林在內的一些先知們就注意到空氣污染問題,猛烈抨擊工業化的負面影響。在1843到1850年間,以麥金龍為代表的活動家們領導的環保運動風起雲涌,促成了多部防止企業污染空氣的立法。
1842年,羅奇戴爾市的牧師建立民間團體「曼徹斯特消除煙塵聯合會」;1877年,希爾姐妹創辦「凱爾會社」,為建設「人民美麗的家園」而四處奔走;1882年,倫敦「治理煙霧委員會」在倫敦郊外舉辦「減少煙霧展覽」,其轟動效應彰顯了環保先驅們對提高空氣質量的渴求。
自20世紀初開始,民間的公民精神與環保意識在治理空氣污染運動中更是起到導向性作用。1929年,在查爾斯•甘迪的領導下,「英國減少煙霧協會」成立。該協會呼籲在全國各地設立無煙區,倡導節能保溫建築設計,推廣使用無煙燃料。盡管由於煤炭生產商作梗,協會努力功虧一簣,但其建議引起社會各階層的關注。這其實是英國空氣污染治理進程中的一個轉折點,為1956年的《清潔空氣法案》提供了具體措施。
如今,英國的環保組織如雨後春筍般涌現,除了保護國際、地球之友、綠色和平之類的國際組織外,地方和社區性環保組織多如牛毛。英國思想家吉登斯據此現象把環保權利與職責列為公民的基本權利,其主張已成為不列顛各界共識。
政府強力干預
英國政府歷史上的不作為長期為人詬病,但在1952年以後,唐寧街對利益集團展開凌厲攻勢,把法律條文變成剛性約束。如今,英國政府在治理空氣污染方面實行鐵腕政策,各種空氣監測信息均向公眾開放,對特殊利益集團構成巨大壓力。英國公民可援引《自由信息法》,向政府機構索取相關環保數據,從而對社區所在的企業嚴格監督。如果企業稍有疏失,公民就可將其告上法庭,主流媒體也會配合政府為選民撐腰。
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機動車尾氣取代煤煙成為不列顛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英國政府堅決強制推行了無鉛汽油政策。到90年代初,研究表明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不穩定有機化合物等污染物極為有害,因此自1993年始,政府強制所有境內出售的新車都必須加裝催化器。1995年,英國通過了《環境法》,要求制定治理污染的國家戰略,規定企業界、交管部門和地方政府攜手減少八種常見污染物的排放量。時至今日,企業界已經幾乎無力抗衡政府、公眾和媒體在環保事項上的壓力。
2000年以後,倫敦市政府著手研究環保組織提出的空氣中PM2.5問題。鑒於城區80%空氣污染量源於機動車尾氣排放,市府於2003年推出交通擁堵費,並逐年提高徵收額度,限制私家車入城,由此獲得的收入完全用於改善公交系統。此舉大幅提升了公交車的可靠性,市民出行時間縮短了14%。所有達官貴人和政府機關都必須嚴格遵守,即使是傲慢的美國大使館也不能豁免。盡管超富階層從中阻撓,迄今為止該舉措仍有效運作,深受普通市民的歡迎。
生活方式的改變
在19世紀,英國的工業排放已受一系列立法比較鬆散的監管,但這些法案都沒有涵蓋居民排放,因為政黨害怕失去民眾的選票。1952年倫敦霧霾事件後,公眾意識到空氣污染的重大危害,居民排放的監管終於得到輿論和民眾的支持,一些游說團體亦趁機影響議會,迫使政客順應民眾價值觀的改變。社會意識的轉變最終促成了1956年《清潔空氣法案》的出台,標志著英國社會的公民、企業和機構都承擔起維護和改善大氣質量的責任。
英國環保史料表明,少數地方城市並未嚴格執行1956年出台的清潔空氣法案,可空氣質量也大為進步。比如,切斯特市根本沒有執行該法案,但污染程度也大幅下降;在約克市,無煙區的設立直到1970年才啟動,到1990年該項工作也未完成,然而上世紀60年代是約克空氣質量改進最大的時期。事實上,進一步研究顯示,主要原因在於當地居民選擇了更環保的生活方式。
英國家庭現在基本上都擁有汽車,但大多數人平時上班都使用發達的公交,只有周末度假或者去超市采購時才會駕車。在倫敦,由於汽油價格、擁堵費和停車費持續高企,駕車進倫敦城開銷高昂,市民逐漸喜愛上公交的方便和經濟。一些倫敦市民的生活方式更出現革命跡象,崇尚駕駛電動車、混合動力車,或者步行、騎自行車,甚至完全放棄購買私家車。
環保意識形塑了倫敦人的綠色生活方式。倫敦的公共綠地面積接近2萬公頃,公園、私家花園等軟質地在全市總面積佔比超過60%。嚴格的城建管理制度保護了綠地,限制了高樓的膨脹,把眾多人口分散到郊區的衛星城,這樣倫敦城不至於過度擁擠,空氣質量的維護更有保障。
產業結構轉型
英國在1956年頒布的《清潔空氣法案》被公認為全球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它嚴格約束了企業和居民的煙塵排放,是面向全民的治污法案,對歐美環境保護立法產生了深遠影響。不過,英國治理空氣污染諸多政策中最具前瞻性的環節當屬經濟結構的升級,特別是重工業向輕工業、服務業和高科技產業的轉型。
工業革命之後,伴隨著工業化的突飛猛進和各國產業升級,全球製造業和污染排放中心就從英國轉移到歐陸,其後到美國,再到日本,最後轉向東亞新興經濟體。以重化工為產業支柱之一的經濟體都面臨污染密度居高不下的難題。從英國、美國和日本的單位二氧化碳排放歷史數據可以看出,污染峰值走向與國際產業轉移路徑一致,依次出現在英國、美國和日本。
19世紀70至90年代是英國排放高峰期,當時英國完成工業革命,確立了以蒸汽機為動力的工業生產體系。蒸汽機的能源主要依靠煤炭,而其開采和燃用產生大量的煙塵、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質,此時英國污染排放達到峰值順理成章。
自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英國城市的空氣質量逐步改善,工業煤炭消費量的降低、生產模式轉換和煙塵控制區的設立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傳統觀點認為,居民排放的減少甚為關鍵,但新的研究表明企業減排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英國空氣質量的改善與其製造業產出呈反比。上個世紀50年代以後,英國的經濟發展誕生劃時代的結構變化,製造業特別是重污染企業走到海外,國內的服務業迅速崛起。大量的「兩高一資」企業遷到發展中國家進行生產,然後其製成品以低價迴流,立竿見影地減輕了國內生態壓力。從世界經濟歷史來看,這其實就是一條以鄰為壑的產業升級道路。
目前英國政府大力推行綠色經濟政策,包括低碳、環保及新能源三大產業。據商業創新技能部的信息,2010-2015 年英國增速最快的行業是碳金融、替代能源、替代燃料和新能源汽車。綠色產業將成為英國經濟未來增長的引擎。
B. 各國如何治理霧霾
連日來,中國百餘城市遭遇「十面霾伏」,PM2.5數值突破警戒線,霧霾籠罩,大氣污染嚴重。霧霾不止是中國的問題,也是各國苦惱的問題,很多國家也都在嘗試各種辦法整治霧霾。英國出台一系列的空氣污染防控法案;美國實行控煤計劃,減少了pm2.5的排放;日本環境省制定PM2.5標准;德國制定長短期減排措施……盤點各國治理霧霾治理舉措。
【英國:立法劃定禁止燃燒煤炭的「煙塵控制區」,大力推動天然氣取代煤炭】19世紀,英國進入工業急速發展期,倫敦工廠所產生廢氣形成極濃的灰黃色煙霧。1952年12月5日至10日,發生了「倫敦煙霧事件」,這4天里,倫敦市死亡人數就高達4000。英國人自此痛定思痛大力整治環境,政府先後採取了一系列治理,包括:使用無煙燃料,推廣電和天然氣;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抑制私家車發展,減少汽車尾氣排放;擴大綠化面積;著力打造低碳生態社會。時至今日,倫敦通過70年的努力,有了明顯的進步。
【美國:重點限制機動車及電廠排污】美國環保署在1997年7月率先提出將PM2.5作為全國環境空氣質量標准,並在2006年對標准進行了完善實現對全國環境空氣質量24小時監測,並在政府官網上公布當天PM2.5監控結果和次日的預報數據。民眾還可以下載手機應用,隨時查詢自己所在地的空氣總體狀況、實時狀況、PM2.5值和臭氧監測數據等。美國總統奧巴馬上台後,基於他的「氣候變化應對行動」承諾,實施了一系列的法規提高用煤成本,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美國國家環保局控煤計劃實施之後,對區域治霾計劃也帶來了好處。控煤也就減少了pm2.5的排放,從而減弱了霾的產生基礎。
【法國:向公眾提供衛生建議】為減少污染物排放量、改善空氣質量並預防空氣污染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法國於2010年頒布了空氣質量法令,其中規定了PM2.5和PM10的濃度上限。此外,法國政府還實施了一系列旨在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案,如減排方案、顆粒物方案、碳排放交易體系、地方空氣質量方案和大氣保護方案等。
【日本:**地方攜手治理】日本環境省2009年9月9日公布了PM2.5環境標准,規定PM2.5的「年平均值在15微克/立方米以下,日平均值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東京大氣污染訴訟案推動了地方政府對PM2.5的立法。2000年12月東京都制定相關條例,規定達不到PM2.5排放標準的柴油機汽車禁止在東京都內行駛。2002年12月首都圈7都縣市首腦會議上決定加強合作,促使盡快安裝減少PM2.5排放的過濾器裝置,設置了「柴油機汽車對策推進本部」。如今,首都圈已經發展為9都縣市藍天網路組織,定期在高速公路入口及休息區進行相關檢查。大多數的汽車企業在生產設計柴油機汽車的時候就加裝過濾器,越來越多的舊車也開始安裝過濾器。
【德國:制定長短期減排措施】在德國,如果空氣出現嚴重污染,則要首先採取應急行動。若想從根本上減少城市大氣污染,還需要從立法和管理上採取一些長效措施。德國的做法通常有以下幾種:第一,德國正大力鼓勵機動車安裝尾氣清潔裝置,安裝過濾器的車主可獲得國家補貼。第二,嚴格大型鍋爐和工業設施排放標准。歐洲已統一規定了工業排放標准,出台《工業排放令》。第三,設定小型鍋爐設備排放標准,例如房屋暖氣等供暖設備。第四,設定機械設備排放標准,如工程機械。
【韓國】上世紀90年代初,首爾因為大氣污染嚴重被評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隨著韓國產業升級和大眾環保意識的提高,首爾以及整個韓國的大氣質量才有了本質性的好轉。首爾對工廠、學校等誘發人口集中設施的新、擴建進行總量控制,當北京用搖號來控制私家車時,首爾是以稅費來抑制私家車的增長與使用。同時,首爾也有「限號」。有車族可到交管部門登記,在周一至周五上班期間選擇一天不開車,那麼剩餘的4天,經過南山隧道時擁堵費減半,而購車時稅金也下浮5%。
【義大利米蘭】米蘭因為空氣污染嚴重,政府決定對污染最嚴重汽車征稅,工作日7時至19時,污染嚴重的汽車必須繳納2至10歐元稅才能進入市區。羅馬實行「綠色周日」活動,只有電動汽車等環保車才能上街行駛。市政當局2007年試推禁令,規定每立方米空氣中污染物連續12天超過50毫克時,禁止機動車上道。不過,不少環保主義者認為,禁車不是根本之道,政府應加強公共交通建設,鼓勵大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墨西哥】墨西哥城中居住著多達2000萬人口,盡管多年的治理已讓墨西哥城走出了全球10大污染城市的行列,但是隨著城市中汽車數量的翻倍,再加上四面環山的不利地理條件,墨西哥城的空氣污染問題愈加凸顯。今年10月,墨西哥政府對正在建設的醫院外部安裝多達2500平方米的特殊外牆,這種特殊的牆體可以有效清除空氣中的多種污染物,任何有機顆粒只要接觸到這種牆體表面就會通過化學反應而被分解,這其中的催化劑就是二氧化碳,這種反應只需日光的照射便可進行,這種技術此前在澳大利亞與迪拜投入應用,預計有望在更多國家得到大規模推廣。
【伊朗德黑蘭】近幾年來,德黑蘭市區上空各類污染物含量、特別是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的含量嚴重超標,空氣質量急劇惡化。當局政府嘗試進行人工降雨或形**工氣流,將籠罩德黑蘭的「煙霧」吹散,另外還採取推廣清潔能源和淘汰老式汽車、提高汽車尾氣排放標准等措施,但效果尚不明顯。
【巴西】作為新興經濟體之一的巴西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環境也受到過嚴重的污染和破壞,1985年至1994年的治理第一階段,庫巴唐市重點控制主要污染源頭企業的「三廢」排放,並在1992年獲得聯合國授予的「全球生態環境治理典範城市」稱號。1994年起,庫巴唐市將治理重心轉到恢復植被和城市重新規劃上,並啟動了針對環境事故的應急預案。在20多年時間里,當地企業共投入10億美元用於治污。如今庫巴唐工業園區內有54家從事石油化工、冶金和化肥生產的企業,每月的大氣顆粒物排放量驟減至300噸,僅為當年的1%。
C. 倫敦曾被稱」霧都「,如今環境治理如何
英國作為世界上發起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國家,也因為發動工業革命造成了非常大的污染。其實最早的英國倫敦曾經出現過非常大的污染情況。甚至有很多國家將霧霾稱之為倫敦霧。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倫敦的污染情況已經得到了根治,而且空氣已經變得非常好了。
由於工廠排放的增多,導致出現了著名的倫敦毒霧事件。這次事件也讓倫敦人深刻的體會到了環境污染會帶來多可怕的後果。也正是從此時開始,倫敦開始了很長時間的環境治理工作。正所謂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不過正是因為歷屆倫敦政府都不遺餘力的支持倫敦地區的環境治理工作,才讓倫敦的環境最終變回了原來的樣子。目前倫敦的環境還是非常不錯的。基本上沒有太多的污染。
D. 以史為鑒,英國是怎麼從車治霾擺脫「霧都」之名的
1952年倫敦的嚴重煙霧事件,促使英國人民開始深刻反思.英國政府開始「重典治霾」,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治理效果.1953年以來倫敦60多年的煙霧治理,按照其空氣質量的改善趨勢可劃分成四個階段 .
第一階段為准備階段(1953-1960).英國政府1953年成立了由比佛爵士領導的比佛委員會(the Beaver Committee),專門調查煙霧事件的成因並制定應對方案.在比佛委員會的推動下,1956年英國出台專門針對空氣污染的《清潔空氣法》.該法提出禁止黑煙排放、升高煙囪高度、建立無煙區等措施,並且在控制機動車數量、調整能源結構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同時,清潔空氣委員會(Clean Air Council)成立,負責監督空氣污染的改善情況,並從對空氣污染治理有經驗、有學識或有責任的人那裡獲取空氣污染治理建議.具體的管理措施包括由地方政府負責劃定煙塵控制區,改造家用壁爐,更換燃料,禁止黑煙排放;設立獎懲機制,對控制區內進行壁爐改造的合理費用,由地方政府補貼至少70%,而對違反條例的人員則依情節處以10-100英鎊罰款或最高3個月的監禁.1960年,倫敦的二氧化硫(SO2)和黑煙濃度分別下降20.9%、43.6%,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二階段是顯著削減階段(1960-1980年).1968年,英國政府對《清潔空氣法》進行了修訂和擴充,賦予負責控制大氣污染的住房和地方政府部部長更多許可權,包括出台新的鍋爐顆粒物和煙塵排放限值的權力,和可以強制要求地方政府設立新的煙塵控制區的權力.1974年,政府頒布《污染控製法》(Control of Pollution Act),規定機動車燃料的組成,並限制了油品(用於機動車或壁爐)中硫的含量.這一階段最核心的措施,就是大幅擴大了煙塵控制區的范圍.到1976年,煙塵控制區的覆蓋率在大倫敦地區已達到90%.倫敦空氣中SO2和黑煙的濃度在第一階段還略有波動,但到了第二階段,整個城市的空氣質量便有了顯著改觀,SO2和黑煙的濃度在短期內均大幅下降,10年降幅超過80%.到1975年,倫敦的霧霾天數已經從每年幾十天減少到15天,1980年降到5天.
第三階段是平穩改善階段(1980-2000),倫敦大氣控制與治理的重點已從控制燃煤開始逐步轉向機動車污染控制.政府陸續出台或修訂了一系列法案,如《汽車燃料法》(1981年)、《空氣質量標准》(1989年)、《環境保護法》(1990年)、《道路車輛監管法》(1991年)、《清潔空氣法》(1993年)、《環境法》(1995年)、《國家空氣質量戰略》(1997年)、《大倫敦政府法》(1999)、《污染預防和控製法》(1999年).這使得倫敦大氣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規更加完善.
第四階段是低碳發展階段(2001年至今),此時倫敦的空氣質量和20世紀50年代相比,已經有了巨大的改善,SO2和黑煙濃度分別下降84.2%和47.4%,都不再是倫敦的主要污染物.2002年,倫敦市長經過廣泛咨詢後發布了倫敦的空氣質量戰略,其中詳細說明了倫敦要如何達到國家空氣質量目標.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經濟概念,提出將於2050年建成低碳社會.此後,倫敦的空氣質量戰略在2006、2010年進行了兩次修訂.目前,倫敦空氣質量控制的重點是機動車污染控制,而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氮(NO2)和PM10.低層空氣中煙的污染有93%得到控制,酸雨的危害已基本消除.今天的倫敦,已成為一座「綠色花園城市」,並榮登吸引全球遊客最多的城市之榜首.
E. 英國以前是不是也有霧霾。他們是怎麼治理的
要做兩個方面的工作,自己的保護,口罩是必不可少的,還有就是對環境的治理。九頭鷹的口罩,不知道LZ用了沒有。這個的過濾技術比較成熟些。可以完全過濾這些顆粒物。
F. 根據發達國家經驗,多久才能治理霧霾
根據發達國家經驗,歷經百年還在治理霧霾
英國:綠化帶是城市面積的3倍
20世紀80年代,英國治理污染的重點為治理汽車尾氣。政府要求所有新車都必須加裝催化劑以減少氮氧化合物排放,又針對私家車徵收天價的進城費和停車費,控制私車流。
同時,政府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公共交通和綠色交通。倫敦計劃在2015年前建立2.5萬套電動車充電裝置,電動汽車買主將享受高額返利,並免交汽車碳排放稅,甚至免費停車。自行車交通也被政府作為支柱,計劃建設12條自行車高速公路。英國的高官們都以身作則,控制公務用車。2009年的一天,首相卡梅倫騎自行車上班,而副首相剋萊格則在坐地鐵。
此外,加強綠化也是治理大氣污染的重要手段。在人口稠密的倫敦,人均綠化面積高達24平方米,城市外圍還建有大型環形綠化帶,面積達數千平方公里,幾乎是城市面積3倍。今日的倫敦,大霧天氣已經從100餘年前的每年90天,減少為不到10天。
G. 英國如何治理的霧霾
1968年以後,英國針對於各種廢氣的排放出台了一系列補充的空氣污染防控法案。法案規定了明確的處罰措施。
1975年,倫敦的霧霾情況開始好轉,已經由每年的幾十天減少到了十幾天,之後又得到了更好的改善。
80年代後,英國針對於交通污染又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抑制私車發展,目的是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和治理交通擁堵等情況。
1995-2003年,英國又制定了許多國家空氣質量戰略,包括政府劃出空氣質量管理區域,有針對性的加強管理和對於私家車徵收「擁堵費」,並將此筆收入投入到改善公共交通系統的發展中去。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倫敦在城市外就開始種植大型環形綠地,其面積達到4434平方公里。並且英國政府很早就開始投入使用低碳環保的新型能源,多方面的治理和改善空氣污染。
為了治理空氣污染和強度霧霾,倫敦出台了眾多的治理法案如:《清潔空氣法》(Clean Air Act)、《清潔空氣法》、《污染控製法》(1974)、《汽車燃料法》(1981年)、《空氣質量標准》(1989年)、《環境保護法》(1990年)、《道路車輛監管法》(1991年)、《清潔空氣法》(1993年修訂)、《環境法》(1995年)、《大倫敦政府法案》(1999)《污染預防和控製法案》(1999年)及《氣候變化法案》(200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