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高貴被害怎麼辦

英國高貴被害怎麼辦

發布時間:2023-07-19 18:33:08

① 英國忌諱什麼顏色

問題一:英國人有哪些禁忌? 英國人不愛蘸汁和辣;
英國人忌諱打聽女性的年齡、婚否;
日常交往不過問別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忌問別人的收入、存款、房租等;
也不要把政治傾向作為話題;
忌「13」、「星期五」;
忌「3」,尤其在點煙時,不論用火柴還是打火機,只能點到第二個人,然後要把火熄滅後,再給第三個人點;
同運鍵時,英國人忌諱四人交叉式握手;
還忌諱黑貓、大象、孔雀及所製作的圖案;
忌墨綠色;忌百合花;
忌諱把鹽碰撒,忌有人打破玻璃;
忌在餐桌上使水杯任意作響或無意碰響水杯而又不去阻止它作響等。

問題二:英國人喜歡什麼顏色 紅、白、藍
這是他們國旗的顏色

問題三:英國人最喜歡什麼顏色?最討厭或忌諱的顏色是什麼顏色? 英國人注意服裝,穿著要因時而異。他們往往以貌取人,儀容態度尤須注意。英國人講究穿戴,只要一出家門,就得衣冠楚楚。雖然英國人已無昔日的雄風,可是自負心特別強。中、上層的人士由於過著舒適的生活,因此,養成了一種傳統的紳士、淑女風度。但他們守舊,一般都熱衷於墨守成規,矜持莊重。一般家庭喜愛以前幾代傳下來的舊傢俱、舊擺設、舊鍾表而炫耀於人。首都倫敦有許多百年老店,而且越是著名的商店,越對原有的式樣或布置保持得越完整。汽車發動機雖然換上新型號的了旁慶巧,但車型還要盡量保持過去的老樣子。倫敦有兩家郵局,一年365天晝夜營業,從不休息,據說這是遵循英國的古老傳統而保留下來的。
英國人性格孤僻,生活刻板,辦事認真,對外界事情不感興趣,往往寡言少語,對新鮮事物持謹慎態度,具有獨特的冷靜的幽默。他們保守、冷漠,感情輕意不外露,即便有很傷心的事,也常常不表現出來。他們很少發脾氣,能忍耐,不願意與別人作無謂的爭論。英國人做事很有耐心,任何情況之下,他們絕不面露焦急之色。
英國人待人彬彬有禮,講話十分客氣,「謝謝」、「請」字不離口。對英國人講話也要客氣,不論他們是服務員還是司機,都要以禮相待,請他辦事時說話要委婉,不要使人感到有命令的口吻,否則,可能會使你遭到冷遇。英國人對於婦女是比較尊重的,在英國,「女士優先」的社會風氣很濃。如走路時,要讓女士先進。乘電梯讓婦女先進。乘公共汽車、電車時,要讓女子先上。斟酒要給女賓或女主人先斟。在街頭行走,男的應走外側,以免發生危險時,保護婦女免受傷害。丈夫通常要偕同妻子參加各種社交活動,而且總是習慣先將妻子介紹給貴賓認識。按英國商務禮俗,隨時宜穿三件套式西裝,打傳耿保守式的領帶,但是勿打條紋領帶,因為英國人會聯想到那是舊軍團或老學校的制服領帶。英國人的時間觀念很強,拜會或洽談生意,訪前必須預先約會,准時很重要,最好提前幾分鍾到達為好。他們相處之道是嚴守時間,遵守諾言。
英國各民族還是遵循傳統的習慣,宜避免老用English一字來表示英國的.如遇到兩個商人,一個是蘇格蘭人或威爾士人,你說他是英國人,那麼,他會糾正你說,他是蘇格蘭人或威爾士人,用British一字。
談生意態度須保守,謹慎。初次見面或在特殊場合,或者是表示贊同與祝賀時,才相互握手。在英國,不流行邀對方早餐談生意。一般說來,他們的午餐比較簡單,對晚餐比較重視,視為正餐。
因此,重大的宴請活動,大家都放在晚餐時進行。去英國人家裡作客,最好帶點價值較低的禮品,因為花費不多就不會有行賄之嫌。禮品一般有:高級巧克力、名酒、鮮花,特別是我國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工藝美術品,他們格外欣賞。而對有客人公司標記的紀念品不感興趣。在英國,服飾、香皂之類的物品未免太涉及到個人的私生活,故一般不用來送人。菊花在任何歐洲國家都只用於萬聖節或葬禮,一般不宜送人。白色的百合花在英國象徵死亡,也不宜送人。其他的花都可送人。盆栽植物一般是宴會後派人送去。若請你到人家裡作客,需要注意,如果是一種社交場合,不是公事,早到是不禮貌的,女主人要為你做准備,你去早了,她還沒有準備好,會使她難堪。最好是晚到10分鍾。在接受禮品方面,英國人和我國的習慣有很大差世的不同。他們常常當著客人的面打開禮品,無論禮品價值如何,或是否有用,主人都會給以熱情的贊揚表示謝......>>

問題四:英國人忌諱什麼顏色 白色的百合花在英國象徵死亡,此外好像不專門忌諱什麼顏色

問題五:英國人穿衣顏色的忌諱 在英國生活了很多年,很肯定告訴你平時穿黑色不忌諱。

問題六:各種顏色在英國代表什麼 ・Gold 金色(或黃白):象徵著名譽和忠誠。
・Silver 銀色(或白色):表現信仰和純潔。
・Red 紅色:象徵勇氣和熱情。
・Blue 藍色:意味著虔敬和誠實。
・Black 黑色:意味著悲哀和懺悔。・Green 綠色:意味著青春和希望。
・Purple 紫色:意味著王位和高貴。
・Orange 橙色:意味著智力和寬厚。
・purplish red 紫紅色:象徵犧牲精神。

問題七:英國人為什麼忌諱黃色和紅色 黃色:中國清朝皇帝的顏色,曾經被英國欺凌過的顏色;
紅色:中國紅色革命的顏色,曾經把英國打倒過的顏色。

問題八:英國人討厭什麼顏色 紅色

問題九:誰能告訴我英國人喜歡什麼顏色,討厭什麼顏色,各是為什麼? 5分 沒人知道。。。這是主觀問題,問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回答。

問題十:哪些國家對顏色有禁忌. 國家色彩禁忌
中國香港地區:白、黑、灰色不大受歡迎,紅黃和鮮艷的色彩則很受歡迎。
日本
在日本黑色被用於喪事,紅色被用於舉行成人節和慶祝60大壽的儀式。日本人喜愛紅、白、藍、橙、黃等色,禁忌黑白相間色、綠色、深灰色。
蒙古:
紅色象徵親熱、幸福和勝利。許多蒙古人喜歡穿紅色的蒙古袍,姑娘們愛用紅色緞帶系頭發。黑色被視為是不幸和災禍,故蒙古人 *** 黑衣服。
泰國:
泰國人喜愛紅、黃色,禁忌褐色。
馬來西亞:
當地人認為綠色具有宗教意味, *** 教區喜愛綠色,但用於商業上並無妨礙。忌用黃色(死亡),一般馬來西亞人 *** 黃色衣服。單獨使用黑色認為是消極的。喜歡紅、橙以及鮮艷的顏色。
新加坡:
一般對紅、綠、藍色很受歡迎,視紫色、黑色為不吉利,黑、白、黃為禁忌色。
緬甸:
緬甸人喜愛鮮明的色彩,如傳教徒所穿的番紅黃色裝束。越南的村寨路懸掛有綠色樹枝時,是禁入的標志,外人不得進入。
巴基斯坦:
在巴基斯坦,一般流行鮮明的色彩,其中以翡翠綠為最盛。在巴基斯坦,黃色會引起宗教界及某些政治性的嫌惡,因為婆羅門教僧們所穿的長袍(禮服)是黃色。居民視黑色為消極,綠色、銀色、金色及鮮艷的彩色倍受當地人們的歡迎。
阿富漢:積極的顏色是紅色和綠色。
印度:
印度人在生活和服裝色彩方面喜歡紅、黃、藍、綠、橙色及其他鮮艷的顏色。黑、白色和灰色,被視為消極的不受歡迎的顏色。
伊拉克:
在伊拉克,綠色代表 *** 教,黑色用於喪色。對三種色彩含有特殊意哧,即客運行業用紅色作代表,警車用灰色作代表,喪事用黑色作代表。綠色是 *** 人喜愛的顏色。國旗的橄欖綠在商業上是禁止使用的。
沙特 *** :
沙特 *** 人崇尚白色(純潔)、綠色(生命),而忌用黃色(死亡)。
*** 聯合國酋長國、科威特、巴林、伊O、卡達、葉門和阿曼:棕、黑(特別是由白布襯托的黑色),綠色、深藍與紅相間色及白色是帶有積極意義的。鮮明醒目的顏色勝過柔和淺淡的顏色。粉紅色、紫色和黃色是消極的色彩。
非洲國家對圖案、色彩的禁忌
埃及:埃及人喜歡綠色、白色,而忌諱黑色與藍色,而且頗相信夢中的事。埃及人愛綠色、紅色、橙色,而不愛紫色、藍色,喜歡金字塔型連花圖案。禁穿有星星圖案的衣服,除了衣服,有星星圖案的包裝紙也不受歡迎。禁忌豬、狗、貓、熊。
蘇丹:蘇丹人認為黃色是美的標志,因此婦女特別喜歡沐煙霧浴,使皮膚變成黃色。
利比亞:利比亞人喜愛綠色,忌諱黑色。此外,貓、豬、女性人體均屬禁忌圖案。
突尼西亞:突尼西亞人喜愛綠色、白色和緋紅色,喜歡駱駝。而忌諱豬、狗、貓。今天的突尼西亞人用羊來吸引外國遊客,大力發展旅遊事業,努力豐富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斗羊,在突尼西亞至少已有一千年的歷史。
阿爾及利亞:阿爾及利亞忌用豬和類似豬的熊貓作廣告圖案。在阿爾及利亞南部一些地區,人們對顏色有特殊的愛好,不論是什麼樣的建築物,其顏色大至為白、藍、黃三種顏色。據說白色能反光避熱,以適應炎熱、乾燥的氣候環境。藍色能避免害蟲的侵蝕,黃色則是沙漠的顏色。
摩洛哥:摩洛哥人喜歡綠、紅、黑色,忌白色。喜歡鴿子、駱駝、孔雀圖案,而禁忌六角星、貓頭鷹圖案。
衣索比亞:衣索比亞人喜愛鮮艷明亮的顏色,禁忌黑色,也禁忌宗教象徵圖案。他們哀悼死者時,穿淡黃色服裝,但出門做客是絕對不能穿淡黃色服裝的。因為他們穿淡黃色服裝是表示對死者的哀悼。
毛里坦尼亞:綠色是 *** 國家喜愛的顏色,象徵繁榮、希望。星和新月是多數 *** 國家的標志。
查德:白、粉紅和黃色是吉祥的,黑色與紅色視作不吉利的顏色。
多哥:白、綠和......>>

② 英國女王如果去世,會發生什麼事

英國女王去世並不會影響英國社會的正常運轉,在英國,女王只是一個國家形象,並沒有實際權利。當然,一個女王去世也會引起不小的轟動。人們會為其哀悼,然後繼續進行王位繼承,不會發生奪位之類的,因為所有的事情已經安排妥當。

此可見,在現代高度發展的社會,一位女王去世並不會影響什麼,也不會發生什麼事,女王只是英國的門面,並不會影響英國所有的政治決定。所有的工作正常展開,有子女繼承王位葬禮正常進行。

③ 英國歷史事件The Troubles

The Troubless是北愛爾蘭問題

北愛爾蘭問題(英語:The Troubles,愛爾蘭語:Na Trioblóidí),簡稱北愛問題,是用來描述從1960年代後期開始,到1990年代後期由1998年4月10日簽訂北愛和平協議中止,在北愛爾蘭發生的包括共和派與保皇派准軍事組織、皇家阿爾斯特警隊,英國陸軍與其他人員的公眾暴力活動,是愛爾蘭的周期性暴力沖突中的最新一輪。

北愛問題經常以不同的方式被稱作一場多方沖突,一場游擊戰,一場低烈度沖突,甚至一場內戰。

概述
北愛問題由30年來在北愛爾蘭的民族主義者(主要是羅馬天主教徒)社區和聯合主義者(主要是新教徒)社區的成員之間不斷重復發生的激烈暴力沖突組成。沖突是由北愛爾蘭在聯合王國內的爭議性地位與對佔少數的民族派社區的統治,以及佔多數的聯合派對民族派的歧視所導致。暴力活動的特徵是由准軍事集團進行的武裝戰斗,其中多數屬於愛爾蘭共和軍臨時派1969-1997年戰斗活動,目標旨在終結英國在北愛的統治與建立一個新的,「全愛爾蘭的」(all-Ireland),愛爾蘭共和國。

為回應這場戰役以及感覺北愛爾蘭的英國特質和聯合派的統治地位被不斷侵蝕,保皇派准軍事組織如UVF和UVA對民族派人口發動了他們自己的戰役。政府部隊——英國陸軍與警察(皇家阿爾斯特警隊)也牽涉其中。英國政府的觀點是,它的部隊在沖突中是中立的,試圖在北愛爾蘭維護法律與秩序。愛爾蘭共和派卻把政府部隊視為沖突當中的「戰斗員」,並以政府部隊和保皇派相勾結的活動來證明這一點。警方調查官進行的「徹底」調查表明,英國部隊,特別是RUC,與保皇派准軍事組織勾結,參與謀殺,並在根據要求調查此事時妨礙司法。

伴隨著暴力,北愛主要政黨之間,包括那些譴責暴力活動的在內,關於未來北愛爾蘭地位與北愛爾蘭政府構成問題上陷入了僵局。

北愛問題的終結來之不易,根據《貝爾法斯特協定》(一般被稱為「耶穌受難日協定」),北愛和平進程包括多數准軍事組織宣布停火並解除武裝,警察部門的改革和相應地從街道和敏感界線上比如南阿馬與弗馬納撤軍。該文件重申了長久以來未被歷任愛爾蘭政府完全認可的英國的一貫立場,即北愛爾蘭將保留在聯合王國境內直到大多數人投票脫離。另一方面,英國政府第一次承認該原則:即從所謂的「愛爾蘭因素」視角來看,愛爾蘭島的人民作為一個整體有權利,不受任何外界干擾,在雙方自願的情況下解決南北問題。 後者是從民族主義和共和派方面贏得支持的關鍵。協議也確定在北愛爾蘭建立一個權力共享的政府(現暫中止運作)。該政府必須由聯合派和民族派雙方黨派組成。

雖然北愛問題中積極的參與者人數相對較少,宣稱代表兩個社區的准軍事組織有時也並不能代表一般大眾,但是北愛問題牽涉到北愛爾蘭人民的日常生活,偶爾也會蔓延到英國和愛爾蘭共和國。另外,在1969年至1998年之間有好幾次看起來北愛問題可能升級為一場真實的內戰,比如1972年血腥星期天之後,又比如1981年愛爾蘭絕食運動當中,兩派進行互相敵對的大規模武裝。很多人今天仍然持有由於北愛問題形成的政治、社會與公共意見和觀點。

背景
歷史上的族群紛爭 1609-1886
愛爾蘭北部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沖突起源於英國1609年的阿爾斯特種植園殖民計劃,該計劃沒收當地人所有的土地,以英格蘭和蘇格蘭新教徒「種植者」移民阿爾斯特。當地天主教徒和殖民者之間的對抗導致了1641-年和1689-1691年兩者之間兩場血腥的民族-宗教沖突。英國新教徒在愛爾蘭的政治統治地位在這些戰爭與愛爾蘭刑法中得到保證,後者規定剝奪與英國國教會——聖公宗愛爾蘭教會——抵觸的所有人(包括天主教徒與不服國教者,比如長老會成員)的宗教、法律與政治權利。

18世紀後期刑法體系的崩潰預示了新一輪的社群沖突。特別是在1780年代解除對愛爾蘭天主教徒的租地活動限制之後,使得競爭加劇。因為天主教徒從前被禁止而現在被允許買地與經商,新教的「黎明小伙」(Peep O'Day Boys)組織對他們的社區的攻擊不斷增加。 在1790年代阿爾斯特的天主教徒建立了「保衛者」(The Defenders)組織進行反擊。這使得雙方陣營走向極端,新教社區之前對於民主改良主張日益開明的改革派人數劇減。

許多長老會教徒、天主教徒和自由派新教徒參加了聯合愛爾蘭人協會——一個受法國大革命鼓舞的民族主義運動組織,目標在於結束愛爾蘭的教派分裂,建立一個不分教派的獨立於英國的愛爾蘭共和國。但是,聯愛協的理想被1789年愛爾蘭叛亂的失敗,隨之而來的鎮壓與不斷持續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間的教派暴力所擊碎。此外,更加強硬的新教徒被政府積極武裝起來以對抗激進分子。成立於1795年的橙帶黨是這場運動的歷史悠久的表現。產生的效果就是將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分成持久敵對的兩個陣營。

1801年愛爾蘭國會的取消與愛爾蘭並入聯合王國為兩個社區的對立提供了一個新的政治框架。另外,長老會教徒大部分放棄了他們之前與激進共和派的政治聯系,選擇了一種作為「保皇派」新教社區的一分子,與聖公會更趨同的身份。1829年天主教解放運動通過丹尼爾·奧康奈爾的政治鼓動,大幅消滅了法律上對天主教徒(大約占愛爾蘭人口的75%)、猶太人和其他不信國教者的歧視。但是奧康奈爾的長遠目標(解放運動的本質)是要解散1801年的聯合。他甚至在1843年1月1日自信但是錯誤地宣稱聯合王國將在那一年解散。奧康奈爾的和平主義、民主原則的民族主義迫切要求恢復愛爾蘭國會(被稱為「地方自治」)的主張,在之後的19世紀愛爾蘭政治舞台上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新教徒害怕成為天主教統治的愛爾蘭的少數派,趨向於支持繼續由英國統治。

現在沖突表現在了支持聯合法案的人和反對聯合法案的人之間。至1886年,隨著兩個社區組織了相對立的民族主義和聯合主義政黨,這一轉變得以完成。

至此,阿爾斯特聯合派也有了經濟動力——此地是愛爾蘭工業最發達和最依賴與不列顛及英帝國的貿易的地區。當前沖突的直接原因可以在20世紀早期關於地方自治和愛爾蘭獨立的爭論中找到。

愛爾蘭分治 1912–1925
至20世紀第二個十年,權力下放,或者有限的愛爾蘭自治,由於愛爾蘭議會黨的鼓動已經近在咫尺。大多數是新教徒並聚居在阿爾斯特的聯合派反對自治和愛爾蘭獨立,害怕生活在一個羅馬天主教會支配的壓倒性優勢的天主教國家。在1912年,聯合派在愛德華·卡森(Edward Carson)的領導下簽署了阿爾斯特同盟條約,誓言如有必要要用武力反抗權力下放。為此他們成立了准軍事組織阿爾斯特志願軍並從德國進口武器(復活節起義中的叛亂分子在幾年之後也照此辦理)。民族主義者組建了愛爾蘭志願軍,表面上的目的是確保一戰之後的權力下放不遭到英國或者聯合主義分子反抗。但是愛爾蘭志願軍逐漸被愛爾蘭共和兄弟會的成員滲透,比如帕特里克·皮爾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轉移了危機,推遲了愛爾蘭獨立問題的解決。權力下放雖然被英國議會通過,但是在戰爭期間暫緩實行。

但是這個問題被愛爾蘭志願軍的愛爾蘭共和兄弟會分子在都柏林發動的復活節起義所激發。雖然叛亂被鎮壓,起義的15名領導人被處決使愛爾蘭民族主義分子大大激進化。獨立問題在1918年12月達到頂點,分立主義的新芬黨贏得了愛爾蘭的大部分議席,在都柏林成立了愛爾蘭國會,脫離出聯合王國,雖然當時並未被英國或其他國家承認。同時,兄弟會志願者將自己看成愛爾蘭共和國的軍隊,開始在接下來的1919年1月發動對政府部隊的武裝襲擊,打死了在蒂珀雷里郡的索洛海德貝格(Soloheadbeg)運送葛里炸葯的兩名天主教警察。

1920年,一場愛爾蘭共和軍的志願者對英國政府軍的游擊戰期間,愛爾蘭政府法案將愛爾蘭島分成兩個分離的管轄區:「南愛爾蘭」與「北愛爾蘭」。愛爾蘭的分裂被1921年英愛條約確認,該條約終結了南部的游擊戰,建立了愛爾蘭自由邦——一個幾乎獨立的愛爾蘭國家(在1949年成為共和國並完全獨立)。這個協議承認了愛爾蘭人民中主要集中在古代的阿爾斯特省,希望作為一部分留在聯合王國內的新教徒和全體而言占壓倒性優勢的,要求從英國獨立的天主教徒之間的巨大分歧。

北愛爾蘭留在英國境內,雖然在一個獨立的政府體系下它擁有自己的議會和權力下放的政府。這個制度並不是聯合派要求的,但是卻因政府急切希望擺脫困擾威斯敏斯特國會多年的「愛爾蘭問題」而被包括在協議內。然而,聯合主義分子立即向新政府示好,將北愛爾蘭看成一個按照民主原則、法制和境內大多數人留在聯合王國內的意願成立的政體。但是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將愛爾蘭分治看成是非法和專制地將愛爾蘭島違背大多數人民意願而分裂開來,並且爭論道北愛爾蘭政府既不合法也不民主,而是故意劃分的聯合主義分子多數選區造就的。

北愛爾蘭的民族派開始占人口35%[來源請求],並不接受新政府的合法地位。北愛問題的根本在於聯合派政府在北愛爾蘭整合天主教/民族派的失敗,後者更傾向支持一個統一的愛爾蘭,拒絕放棄民族統一。

北愛爾蘭在暴力中誕生——共有557人在1920-1922年愛爾蘭獨立戰爭前後的政治性或宗教性暴力活動中被殺。其中303人是天主教徒(包括共和軍成員),172人是新教徒,82人是皇家愛爾蘭警隊或者英國陸軍人員。貝爾法斯特見證了大多數暴力事件的發生:452人被殺,267名是天主教徒,185名是新教徒。 雖然在島上其他地方,沖突很大程度上在愛爾蘭共和派游擊隊和英國軍警之間產生,在北方卻被打上了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間的族群沖突的烙印。北方地區的暴力模式是,共和軍襲擊安全部隊,保皇派組織(包括B特後備警察部隊)殺害天主教徒作為報復。民族派將這種暴力活動——特別是在貝爾法斯特——描述為一場對本社區的「大屠殺」(pogrom)。

比如在1920年,共和軍在利斯本的一個新教教堂周日禮拜之後,暗殺了警隊的地區巡官斯旺奇,造成城內佔四分之一的天主教區大部被焚毀。但是,盡管受害者中天主教徒占不成比例的多數(58%的受害者來自占貝爾法斯特30%人口的該社區),雙方都對暴行負有責任,且近半數受害者是新教徒。愛爾蘭其他地區的民族主義者為了回應對天主教徒的襲擊組織了一場對北部商品的抵制,且某些人(包括愛爾蘭自由邦的邁克爾·柯林斯)計劃軍事進攻北愛爾蘭。該計劃被在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內部派別之間爆發的愛爾蘭內戰(1922-1923)打斷,在此期間北方政府反而鞏固了它的存在。另一個之後對北愛爾蘭有著主要影響的愛爾蘭內戰後遺症是被邊緣化的殘存下來的愛爾蘭共和軍。它對兩個政府而言都是非法的,在意識形態上也致力於用武力推翻兩者重新建立1919-1921年的愛爾蘭共和國。

1925年許多民族主義者期望廢止分治,至少讓邊界委員會把北愛爾蘭的大部分割讓給自由邦。但是委員會建議不對邊界做大的變動——事實上使愛爾蘭分裂永久化。此時,愛爾蘭自由邦正式承認與接受了邊界。在1937年,埃蒙·德瓦萊拉在愛爾蘭憲法第二條與第三條中主張整個愛爾蘭都都是自由邦領土。但是,該條款規定「擱置對國家領土的重新整合」,南部國界與1922年相比保持不變。

北愛爾蘭——「新教國家」? 1925–1968
雙方都根據自己的解讀敘述各自的觀點。阿爾斯特聯合黨北愛爾蘭總理詹姆斯·克雷格在1937年回應南方領導人埃蒙·德瓦萊拉1935年的愛爾蘭是一個「天主教國家」的斷言時說到了「新教國會和新教國家」。從聯合派觀點來看,北愛爾蘭的民族派天生不忠,下定決心要強迫他們(新教徒和聯合派)進入一個統一的愛爾蘭。這個威脅被看成必須給聯合派在住房、就業和其他方面特殊待遇。天主教徒流行的大家庭和快速的人口增長也被看作威脅之一。

前北愛爾蘭第一部長大衛·特林布爾承認這段時期的北愛爾蘭對天主教徒成了「一幢冰冷的房子」。然而,直到1990年代,聯合派政治家們都能以北愛與26郡政權相較而言的經濟成功來為北愛爾蘭的存在辯護。從民族派的觀點來看,持續的對天主教徒的歧視只能證明北愛爾蘭是個天生腐敗的、英國人強加的政權。受人爭議的愛爾蘭共和國總理查爾斯·豪希(Charles Haughey)的家庭在1920年愛爾蘭問題開始時逃到倫敦德里郡,他把北愛爾蘭描述成「一個失敗的政體」。聯合派忽視了愛德華·卡森在1921年的警告——對天主教徒的疏遠會使北愛爾蘭一誕生就陷入不穩定。

在1920年代早期最初的愛爾蘭問題之後,北愛爾蘭時不時會有動亂事件發生,1940年代共和軍有一場簡短而成果有限的戰役,在1950年代另有一場流產的戰役。但在1960年代早期北愛十分平靜。

但是,有一個潛在的不穩定信號,那就是某些極端保皇派在1966年建立了一個非法的准軍事團體——阿爾斯特志願軍(名字來自1912年反權力下放民兵組織)。這個團體犯下三樁教派主義謀殺案,兇手被繩之以法,判刑入獄。該團體仍然存在並將在北愛問題中再次浮現。這些保皇派分子其中之一,加斯蒂·斯班斯(Gusty Spence),在為其長期效勞之後,為他的行為道歉並成為北愛主流政治成員之一。

北愛問題的開端

北愛問題廣為人知的開端是在1968年,北愛爾蘭民權協會(NICRA)的遊行中暴動與騷亂此起彼伏。這個團體在1967年發動了一場和平民權運動,借用了美國馬丁·路德·金博士的民權運動的語言和標志。NICRA尋求為北愛的天主教與民族派平反。他們特別希望:終結不公正的選區劃分,這將所有天主教徒限制在有限的選區內,使地方評議會失去代表性(特別是在德里市);廢止地方政府選舉中的納稅人特權,這給了新教徒(往往更加富有)超出比例的選舉權;以及廢除被看成針對民族派社區的特別權力法案(許可拘留和其他鎮壓手段)

開始時,北愛總理特倫斯·奧尼爾對這場看來溫和的運動贊賞有加,保證對北愛進行改革。但是他遭到許多聯合主義強硬派分子強烈反對,其中包括威廉·克雷格與伊恩·佩斯理,後者指責他是「叛徒」(sell out)。某些聯合主義者馬上懷疑民權協會是愛爾蘭共和軍的「特洛伊木馬」。暴力活動在幾場民權遊行中發生,保皇分子用大棒攻擊民權示威者。皇家阿爾斯特警隊被廣泛譴責為支持保皇派,亦被認為應對允許暴力活動負責。

多數保皇派仇視民權運動的行為與領導人煽動聯合派群眾的恐懼感,宣揚共和軍不止在幕後支持民權協會,而且在計劃一輪新的攻勢有關。實際上共和軍已經窮途末路,只有很少的武器,日益強調非暴力政治。北愛問題的第一輪爆炸活動(主要指向電廠和其他基礎設施)是由保皇派的UVF在1969年進行的,旨在訓練和栽贓給共和軍。

族群沖突在1969年惡化。在一月,一場「人民民主」組織從貝爾法斯特到德里的遊行被保皇派在倫敦德里郡的本托雷特(Burntollet)襲擊。RUC被指責未能保護遊行者。接下來的幾月在德里和貝爾法斯特的民族派區域立起了路障。這場騷亂在澤區暴動(1969年8月12日-1969年8月14日)到達頂點——一場大規模族群暴動在德里的警察和民族主義分子之間爆發。騷亂在澤區的天主教居民、警察與德里青年學徒成員之間爆發,因為後者沿著城牆遊行時穿過澤區。

警察和保皇派為一方,澤區居民為另一方的騷亂在英國軍隊派來恢復秩序之前持續了兩天。這場「戰役」觸發了貝爾法斯特、牛里、斯特拉貝恩等地從1969年8月14日開始的教派騷亂,使很多人喪生,多所住房被焚燒。騷亂是由民族派為了支持澤區軍民發起的示威引起的,在一顆手榴彈扔向一所警察局後騷亂升級。RUC作為回應部署了裝備勃郎寧機槍的裝甲車,並在貝爾法斯特民族派的福爾斯路地區打死一名9歲男童。保皇派群眾以攻擊天主教地區作為對暴力活動的回應,孟買街(Bombay Street)、馬德里街和其他天主教區街道的大部分被付之一炬(見北愛爾蘭1969年騷亂)。第一名被害的警察維克多·阿巴克爾(Bombay Street)是被保皇派而不是共和派射殺的。

民族派宣稱皇家阿爾斯特警隊在這些騷亂中輔助或至少沒有積極反對保皇派。共和軍也被自己的支持者廣泛批評在1969年8月貝爾法斯特騷亂中沒有能夠保衛天主教社區,致使7人被害,750人受傷,1505家天主教徒無家可歸——幾乎是強占的新教徒房屋的五倍。一名天主教牧師報告說他的教區居民把共和軍輕蔑地稱作「跑路軍」(I Ran Away)。

北愛政府要求英國政府在北愛爾蘭部署英軍恢復秩序。民族派一開始歡迎軍隊,經常為士兵送水送飯,因為他們不信任警察的行動會不偏不倚。但是因為軍隊下手過重而被認為偏向聯合派,這種關系迅速惡化。

很多聯合派分子將民權運動視為北愛問題的起因。他們堅持運動動搖了政府,製造權力真空使准軍事組織見縫插針。其他人,主要但不是全部為民族派,堅持認為民權運動和伊恩·佩斯利與其他保皇派的反對,只不過是一個本身生來墮落,必定垮台的教派主義政府制度的先兆而已。

暴力頂峰與北愛議會的解體
1970年至1972年北愛爾蘭經歷了政治暴力活動的大爆發,1972年到達頂峰,近500人喪生。這些年份里暴力升級有許多原因。

聯合派相信主要原因是脫離老愛爾蘭共和軍的愛爾蘭共和軍臨時派(臨時派共和軍)的成立。當老共和軍(被稱為正統派共和軍的殘余成員)擁抱非暴力群眾運動時,新的臨時派共和軍卻決心發動「武裝斗爭」來反對英國在北愛的統治。新共和軍希望展現「天主教社區保衛者」的教派特點,而不是像「正統派」一樣尋求兩個社區勞動階級的聯合。聯合派將這場進行中的斗爭看成是北愛問題的主要原因和持續因素。

內容太多,貼不下了,更多自己看網路吧

④ 英國公主年輕時美貌絕倫,後半輩子為何活成了王室丑聞

英國王室第二順位繼承人瑪格麗特,猶如童話里的公主一樣,是一個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女孩兒。她於1930年出生,父親是喬治六世,母親則為伊麗莎白。瑪格麗特公主是伊麗莎白二世唯一的親妹妹,英國王室五十年代最美麗的女子,也是最高貴的名媛.年輕時候美貌爵倫,可惜一手高起步的人生好牌,卻被自己打得稀巴爛,活成了王室的丑聞。

據說這是丘吉爾的安排,反正很快瑪格麗特就放棄了這段愛情。

在國內輿論與王室輿論壓力下,瑪格麗特自然只能放棄這一段感情。

之後,瑪格麗特開始了第二段愛情,嫁給一名皇室攝影師安東尼·阿姆斯特朗·瓊斯。

但由於失去了一段感情,後半生開始放浪形骸,放縱自己,出軌丑聞事情也成了媒體關注焦點。一手好牌打成稀巴爛,一段不適合的感情真的能毀掉一個人。或許瑪格麗特對待婚姻,應該更慎重、更愛惜自己一點。

⑤ 華人母子倫敦被刺,當地的治安情況如何兇手為何會有如此舉動

今天是6月28日,根據最新消息報道,華人母子在倫敦被刺,兇手是一名外國男人,這是一個令人痛心的故事,被刺的女人年僅37歲,而她的兒子是年僅5歲的孩子,這種悲劇令人震驚,有人不禁會有疑問,當地的治安情況如何?兇手為何有這樣的舉動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討論一下這個話題。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⑥ 英國王室沒有實權,每年還花上千億供養,英國人為什麼不反對

在英國女王去世之後,很多英國民眾都感到十分的悲痛,然而在根據相關調查來看,英國人每年都要花費上千億來供養英國王室,但是就算花費這么多的費用,英國人也並沒有反對繼續供養英國王室。英國人不反對供養英國王室,是因為英國王室已經成為了英國對外宣傳的名片,同時還因為英國王室起到了外交的作用,除此之外,還由於英國王室對於旅遊業的發展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由於英國王室的存在對於普通的英國人並不會帶來實質性的影響,甚至有可能會給英國人帶來相當大的實惠,所以為了利益方面的考量,英國人才希望能夠永遠保留英國王室,因為只有保留英國王室,英國人的地位和利益才能夠繼續保持下去。

如果選擇取締英國王室的話,那麼確實能夠減少一大筆的財政開支,但是卻會把英國推向深淵。

⑦ 真正的英國貴族怎樣生活

財識日報[12-05-07]周末新聞大盤點退休幹部遭強拆[財識早報【辣觀點】令人作嘔的爛蜜餞·有毒的世界如何吃?·我們還能吃什麼?【財專題】文化新政:文化治國?文過去的三十年,中國創造了經濟增長的奇跡,中國的財富... 不管是中世紀的哥特式教堂,美麗湖畔綠樹紅花掩映中的白牆紅瓦,還是天際那或圓或尖的建築頂部的剪影,日不落帝國總帶著那麼一絲神秘一絲高貴闖入我們的視線,怪不得有人說,如果你迷戀純正的貴族生活,那麼你應該了解英國和她的英倫風情。
穿一件大品牌太有失身份 土地是今天英國貴族的重要經濟來源,但當地遺產稅非常高,據說「死四次遺產就沒有了」。所以國家規定把局部城堡開放給公眾,所收門票用於維護房子,以此來抵消遺產稅。迎娶了英國貴族後裔的中國人華山,常年生活在這個圈子裡,但又從旁觀者角度,來看待英國貴族生活。他曾到戴文郡公爵家做客,僅參觀就用了一個多小時,包括當時為國王而設的房間,查斯沃斯宮殿內收藏品更是價格連城。「據說,最鼎盛時,英國中部就是他家的領地,可以說貴族所花的錢是從第一代開始積攢下來的。」 《傲慢與偏見》、《名利場》里英國貴族社交中時時留心、處處拿捏的舉止談吐,還存在於現代的英國貴族社會中。華山說,每個家族都會定期舉辦宴會,他們精心擬定客人名單,琢磨彼此的身份地位,拿捏搭訕方式和幽默措辭等。劉惠心曾在英國生活多年,她說盡管Burberry一直標榜著「英倫貴族風情」,但對於真正的英國貴族來說,穿一件所謂大品牌的衣服簡直不可思議。英國貴族拒絕奢侈品,所有的服裝都是由祖輩上一直沿用下來的手工作坊定做的。而家傳的服裝也很重要,穿一件奶奶留下來的裙子參加宴請會感覺很榮耀。 在英國,一張嘴大家就能知道你是什麼階層,即使經過「調教」也無法偽裝。「如果貝克漢姆被評價為『倫敦音』也會不高興,因為這代表著他是工人階層,雖然他本來就是。」 喝著香檳,混雜著尿騷味 英國有四大運動,足球影響力很大,卻屬於工人階級。最小眾的、貴族階層的Eventing,指公、侯、伯、子、男爵家的「賽事活動」,在中國被稱為:馬術三項賽。 「今年奧運的Eventing,所有貴族都想去現場看,有50萬必到現場的觀眾,但門票只有5萬張。全世界年度最大的單項賽事『伯明頓大賽』,在畢福德公爵庄園中舉行,障礙設置極其危險,被看作是勇敢者的運動。看比賽時沒人會喊加油,都屏息凝神看騎手是否會在自己面前從馬上『摔死』。」 Eventing是只屬於貴族,不在於指經濟門檻,而是一種家族傳統,需要從小受到熏陶。兒子華天從小就接觸這項運動,已經成為中國首位參加奧運會的馬術選手。 對於英國貴族來說,馬是必需品,否則很難參與社交活動。一般人最多去看看比賽,貴族則「喝著香檳,混雜著尿騷味」,自己給馬洗澡。「好的騎士必須是高尚的人,必須對馬很好;而英國女人可能不會對男人談什麼,但會對馬表示充分的情感。」 而非貴族階層即使有意參與這項運動,也會因和這個圈子的人沒有共同語言而感到無趣。 聖誕節後出現很多拄拐人 另一項只屬於貴族階級的運動是獵狐,以獵狐的方式來過聖誕節是英國貴族覺得最有意思的。曾接觸過獵狐活動的英國專欄作家Warren這樣描寫:「一段愜意的鄉村生活、高貴的炫耀心態、捕殺的樂趣、為民除害的英雄情緒,再加上能有機會與姿色不錯的鄉村姑娘來點調味劑式的短暫愛情——獵狐成了古老的上流社會難以抗拒的傳統。

閱讀全文

與英國高貴被害怎麼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五英鎊在英國可以買什麼 瀏覽:374
越南自媒體比較活躍的主播有哪些 瀏覽:795
微信聊天翻譯印尼文怎麼設置 瀏覽:883
莊子為什麼叫中國 瀏覽:730
越南美食雞粉多少錢 瀏覽:692
為什麼是四川去義大利 瀏覽:797
印尼的國語是什麼意思 瀏覽:172
印尼哪裡可以買到好燕窩 瀏覽:499
中國考級的泡泡音樂在哪裡 瀏覽:948
印度版羊頭怎麼吃 瀏覽:240
義大利面條為什麼冷水冷卻 瀏覽:284
在英國什麼顏色表示結婚 瀏覽:261
印度卵巢早衰怎麼治療效果好 瀏覽:989
在越南開個小型酒店要多少錢 瀏覽:615
月光集市到中國哪裡好 瀏覽:391
中國平安車險在哪裡買 瀏覽:6
印尼盾最大多少人 瀏覽:473
伊朗健美為什麼這么牛 瀏覽:791
英國讀博士怎麼選 瀏覽:911
在美國印度菜和中國菜哪個受歡迎 瀏覽: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