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二戰結束時英國欠了多少外債

二戰結束時英國欠了多少外債

發布時間:2023-07-24 16:28:55

A. 二戰後英鎊是怎麼失去世界金融主導權的

二次世界大戰,蘇聯衛國戰爭統帥朱可夫,由於戰略成功,加上堅強的意志,在莫斯科一戰扭轉了蘇聯對德軍的敗局,改寫了二次大戰的歷史。究竟蘇聯是否一定會贏?德國是否一定會輸?並非必然。據有限資料,在一九四○年,德國的GDP已經有五百六十一億美元,蘇聯的GDP是四百三十三億美元,法國為三百九十億美元,英國為三百八十億美元。當時德國經濟領先歐洲其他國家,希特拉透過大量推動軍事工業,變相催谷經濟。至於美國,當時已經是全球經濟大國,一九四○年時的GDP為一千零一十三億美元。

德國和蘇聯對打,以GDP量度國力,蘇聯完全沒有優勢,之所以能夠抗擊德國,包含著戰時領導人的意志和策略的成功。二戰之後,蘇聯和美國成為最大受益者,蘇聯借戰爭控制東歐大片土地,美國本土不受戰爭影響,卻在戰時大量出口武器,一九四五年戰後美國GDP大增至到二千二百三十億美元,升了一倍!其他參戰國經濟卻倒退了十年。美國曾經有一位情報局副局長叫克萊因,做情報工作並不見得很出色,但退休以後搞了一條量度國力的「克萊因方程式」,卻令他名聞世界。這條方程式很簡單,就是國力(Pp)=資源力(Critical Mass)+經濟實力(Economic Capability)+軍事實力(Military Capability)X國家戰略(Strategic Purpose)+國家意志(Will to Pursue National Strategy)。公式並不復雜,但理論卻很深刻。簡言之,一國之國力,就等如硬實力乘以軟實力。無論你的硬實力有多高,如果軟實力為零的話,國力也等於零,中國清朝就是一例,所以八十萬清兵被二萬多八國聯軍打敗。反之,有戰略有意志,也不一定會成功,戰爭本身就會大大損害一國的硬實力,英國就是其中一個慘痛的例子。

最近與朋友的一個飯局裡,講到美國如今是全球霸主,有朋友問起是否民主制度可以令一國國力如此興盛。我提出英國與美國同樣實行民主制度,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全球霸主,未必因為美國的民主制度比較優勝,可能只是因為地理條件比較優越。北美洲孤懸海外,不受外來的戰爭威脅。而英國處於歐洲大陸,雖然有一個窄窄的英倫海峽保護,一定程度減少了直接的兵災。但兩次大戰,仍然對英國國力打擊甚深。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還是強大的日不落國,是世界第一大海外投資者、第一大債權國。但英國投入一次大戰中耗損極巨,戰後成為欠債最多的國家之一,光是繳付利息便佔用政府百分之四十開支。一戰的教訓令英國在二戰前對德國採取姑息主義,想避免對德開戰,結果事與願違。德軍對倫敦進行無情的轟炸,把英國的基建和生產設施完全炸毀。一九四五年二戰結束後,英國雖然成為戰勝國,但到了一九四六年,英國還未能擺脫飢荒的困擾。戰火摧毀了英國的經濟,經濟學家凱恩斯在一九四五年秋天,代表英國到美國尋求貸款援助,他想得到美國十五億英鎊的饋贈和三十五億英鎊免息貸款。結果美國不肯給予英國任何饋贈,只願意借出三十七點五億英鎊借款,英國需要支付兩厘利息,未來五十年內分期還款。美國還開出苛刻條件,要求英國在一年內把英鎊變成可自由兌換貨幣。結果英鎊一開放兌換便出現拋售潮,英鎊大幅貶值,令借來的英鎊蒸發了一大部分。英鎊自此失去世界金融主導權,美元從此成為全球霸主。由英國的衰落可見,英國沒有犯上太多戰略上的錯誤,但由於地理位置的局限,因為歐洲的連場戰禍,大大削弱其資源力和經濟實力,從此無力回天。這里有兩個教訓,第一是在一個大陸上,統一比分裂好。第二是在可能情況下盡量避免戰爭,避免對抗,無論是一家公司,以至一個國家,這都是成功發展的重要前提。

作者本人聲明:該文章獨家發布於百家號平台,抄襲必究。

B. 二戰後美國給韓國、日本、法國、英國多少貸款

我來咯漫血江南補充一下

據統計,截止1951年中期,在提供的共130億美元援助資金中,有34億美元用於輸入原料和半製成品、32億美元用於購買糧食、飼料以及肥料等、19億美元用於進口機器、車輛和重型設備等重工業品,還有16億美元用於輸入燃料。
自1951年7月1日之後,德國從馬歇爾計劃中獲得的援助共摺合2.7億美元,而他們只需向華盛頓的美國進出口銀行(Export-Import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償還其中的1690萬美元。直到1971年6月,聯邦德國政府終於以分期形式向美國償還完畢了最後一筆援助債務。

C. 二戰後的英國經濟

二戰後,英國的經濟受到嚴重創傷。主要是英國依賴美國的援助來恢復發展經濟。美國的主要政策就是《馬歇爾計劃》。經濟模式的特徵:由以前的國家過多干預向自由主義轉變,國家資本比重下降,私人資本重新得到加強;經濟計劃程度下降,自由市場作用增大;國家干預減弱,自由競爭加強。「多市場、少政府」的轉變已成為英國經濟發展的趨勢。

戰後世界經濟格局
(1)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的演變:①確立:英國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經濟實力最強大;英國擁有廣闊的殖民地。到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②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資本家不願採用新技術和新設備;美、德經濟迅速發展。到19世紀末英國喪失了在世界工業的壟斷地位。(2)美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二戰結束後初期到50年代末):①原因:美國在向帝國主義過渡過程中,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兩次世界大戰使美國大發橫財;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戰爭中力量削弱。②確立:二戰後初期美國經濟占絕對優勢,它通過1944年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1947年成立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1948年開始實施的「馬歇爾計劃」等確立了其世界經濟霸主地位。(3)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格局向多極化方向轉變:①原因:歐共體和日本的崛起。②多極化:70年代初,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發展中國家要求建立國際新秩序,各種原料輸出國和生產國組織起來,一批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脫穎而出。

英國具有典型的公私混合型經濟體制特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在工黨主政期間大力發展國有經濟,分別在1945年7月至1951年10月和1975年3 月至1979年5月,掀起兩次國有化高潮,國有企業得到迅速發展。據統計,1970年國有企業勞動力佔全國勞動力8.1%,生產總值佔全國生產總值的 11.1%,固定資產投資額占國內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0%。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國國有企業地位顯著上升。1981年,英國最大10家公司(企業) 按營業額排序,國有化公司佔3家,按職工人數排序,國有企業佔6家。國有企業主要集中在如下部門:英國郵政局、國家煤炭局、英國鐵路局、英國航空和宇航公 司、英國機場管理局、英國港務局、英國貨運公司、國家公共汽車公司、英格蘭運輸局、英國鋼鐵公司、英國國家石油公司、英國製造公司、電力委員會等。英國國 有化企業的發展並沒有代替私營公司在英國經濟中的主導地位。特別是撒切爾夫人主政時期進行的大規模私有化運動,對煤氣、石油、電力供應、煤炭、宇航、汽車 和電信等部門的上百個大型國有企業實行了民營化。到1989年,國有企業的總資產比1979年減少了45%。1990年底國有企業在國內總產值中的比重已 由1979年的10%降至不足5%。目前英國國有企業主要分布在郵政、市政交通、核燃料工業和民用航空事業等領域。雖然國有經濟比重降低,但英國還是公私 混合產權結構。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9-03 09:27 1945年7月,英國工黨出人意料地在大選中獲勝,工黨在下議院獲得398個席位,而保守黨僅得209席。工黨由此單獨組閣,成立了由工黨領袖克里門特•艾德禮為首相的戰後英國首屆政府。工黨政府剛一成立,就決心實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振興戰後的英國經濟和改善社會狀況。工黨政府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企業國有化、經濟計劃化和推行福利國家制度。在實行國有化方面,英國政府除了原已收歸國有的電話、電報、地鐵、發電站以外,還將煤礦、鐵路、電力、煤氣、運河、船塢、醫院、英格蘭銀行、航空及鋼鐵業收歸國有。國有化的方式是由國家向原業主支付償金。而國有化的目的一是利用國家的力量維護英國整個經濟機制的正常運作,推動戰後英國經濟的恢復和增長;二是幫助調整英國國內經濟生活中的各種關系,盡可能地爭取社會平等。與國有化相互關聯的是工黨政府實行了一定程度的經濟計劃化。艾德禮政府從一開始就奉行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通過對財政、金融、貿易和部分生產的控制,主動地指導和調節經濟發展。福利國家制度是戰後初期英國工黨政府諸項改革舉措中影響最大的一項。1946年8月,通過工黨政府的努力,英國國會通過了國民保險法。該法在以往有關法令的基礎上進一步提供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險項目,規定凡已就業而未達退休年齡的職工都須參加保險,以便在失業、退休、懷孕、工傷、疾病、死亡的情況下能夠享受津貼和補助。1946年11月又通過國民醫療保健法,在英國的居民從此享受免費醫療。同年還通過了住房法,該法規定地方當局負責集資修建房屋,解決戰後房荒;同時對房租實行限制,以保護租戶的利益。1948年5月。國民援助法出台,規定由於種種原因而無力繳納社會保險金的貧困者,可得到政府的救濟。上述所有的社會保險和福利補助的基金來源於投保職工交納的保險費、企業主上繳的保險費和國家的預算撥款等三個方面。工黨政府的福利政策使戰後英國普通居民的生活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1948年,艾德禮宣布英國已經建成了福利國家。

英國工黨政府的經濟和社會政策對戰後初期英國經濟的恢復和復興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與西歐其他國家相比,英國較早地在1948年達到戰前的經濟水平。馬歇爾計劃又使英國從美國給歐洲的援款中得到1.2億美元,工黨政府用此款充實英格蘭銀行的外匯儲備,穩定英國的金融市場,彌補政府的巨額財政赤字,使英國的經濟更快地走上復興之路。到1950年,英國經濟達到了4%的年增長率,為此,工黨贏得了1950年的大選而繼續執政。雖然一年後由於工黨政府的內外政策不如人意而使保守黨通過大選重新上台執政,但是工黨政府的改革成果卻沒有被否定。

1951年10月,保守黨組成由丘吉爾為首相的新政府,從此開始了長達13年的保守黨執政時期(在此期間丘吉爾、艾登、麥克米倫和霍姆相繼出任首相)。保守黨政府除了終止實行工黨原先准備實施的鋼鐵工業和國內運輸業的國有化計劃,基本上接受了國有化的現實;同時繼續推行福利政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一些國家在國民保健方面的開支。丘吉爾政府還根據戰後英國經濟恢復的實際,結束了產生於戰時的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嚴格控制,使英國的經濟能更好地發展。50年代前期,英國的經濟呈現繁榮,其國民生產總值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雖然進入50年代下半期和60年代上半期,與聯邦德國、法國以及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相比,英國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但是英國的經濟增長仍然保持2%至3%。
英國國有企業的改造過程及其經驗

1.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的浪潮最早源自英國。英國是一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二戰以後英國經濟逐漸走下坡路。為提高經濟競爭力,英國戰後歷屆政府先後對國有企業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改革,其基本措施是對國有企業實行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其做法從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逐漸影響到世界大多數國家,形成所謂私有化浪潮。

2.英國國有企業改革主要是政府通過制定私有化政策加以推行。其發展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年-1986年):主要對包括石油公司、天然氣海岸設施、宇航公司、電報電話公司、鐵路、旅館、全國卡車公司等在內的虧損不太嚴重、仍可獲利、且大多屬競爭行業的企業實行私有化。具體做法是:(1)企業公開上市;(2)整體出售給私人企業;(3)職工內部持股。總起來看,該階段改造的規模相對較小。

第二階段(1987年-1991年):主要涉及虧損較為嚴重的國有企業,以及公用事業和自然壟斷性行業。包括:天然氣公司、航空公司、機場、鋼鐵、供水、造船、電力、全國公共汽車公司等。與第一階段不同,第二階段主要以將國有企業出售給私人企業,其它則採用股份公開上市及職工持股的辦法。從改造的規模看,該階段比第一階段擴大了近一倍。

為保證整個改造進程的平穩性,英國政府採取了多種相關配套措施。其中最為重要的是:

特別股權安排及照顧職工和分散的小額股東的權益。所謂特別股權安排是指:政府保留一部分國有股權暫不出讓。其目的在於防止某些行業或私人企業利用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採取惡意收購或兼並國有企業的不良做法,同時也在於制約企業的個別經理人員利用私有化改造轉公為私,乘機擴大個人利益,使國有資產流失。所謂照顧職工和分散的小額股東的權益,重點在於合理確定職工持股購股方案,一般讓本企業職工持有本企業總股份的10%左右。

總體上看,英國國有企業改革值得肯定及借鑒的經驗主要有:(1)化大為小,區別對待。政府根據具體情況,對虧損的大企業本身進行劃分,根據各部門具體的盈虧情況劃分為若干個小公司,以區別對待。由於一個大型企業的虧損,不等於其各部門一概虧損,因此區別對待的優越性在於:政府能夠把有限的資金用於那些因虧損而急需改造的部門中去,從而降低了國企改造的成本,並增加了企業扭虧為盈的機會。(2)逐步推行,相對平穩。整個改造過程分階段實施、按步驟進行;重視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准備;實際推行中先易後難,由小到大;改造的形式不拘一格:整體出售、內部收購、股票上市、國有民營等多種形式綜合使用,同時注重各種改革措施之間的相互銜接配套。

由於政策可行、措施有效,通過10多年的私有化改造,英國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其中英國最大的40家被改造的國有企業全部取消了虧損,企業盈利增幅較大。同時政府也甩掉了一些財政包袱,使財政收支狀況有明顯好轉,政府通過出售國有企業,直接獲得的總收入超過600億英鎊。國有企業職工的收入也有較大增長,加上股票收益,使職工參與企業管理的意識增強,企業的經營管理機制也相應地得以改善。此外,股份制改造也得到英國社會各階層及廣大人民的支持,表現在社會公眾持股人數大增,由300萬人上升到1000萬人。

英國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存在的問題是:(1)由於企業大量裁員,使失業問題空前嚴重。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由此帶來工人抗議等眾多社會問題。(2)如何有效監督管理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尤其是對具有自然壟斷性企業實行私有化後,如何防止因私人壟斷而損害社會公眾利益,是值得重視的一個大問題。

D. 英國作為戰勝國 為何說英國是二戰的最大輸家

眾所周知,英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戰勝國,然而英國卻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的犧牲品之一。二戰結束後,英國一度成為了國力下滑最快的國家,要知道在二戰爆發之前,英國都還是擁有著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強海軍,能在二戰中也能夠研發出雷達、反潛巡邏機、全金屬機身戰斗機、彈射器航母等新型武器,但是二戰後卻忽然一落千丈,不能和美蘇兩強相比,這是為何?

圖為被德國空襲的倫敦,德國為空襲倫敦制定了海獅計劃,讓英國損失慘重,生產能力幾乎完全喪失。

原來,英國在二戰中因為經濟壓力巨大,自己的生產力又跟不上,於是從美國大量借款,共計314億美元,這些借貸及其產生的巨額利息,英國一直到2006年才完成了償還。要知道這可是當年的美元,這筆借款相當於英襲局鋒國在二戰結束時一年的財政收入總額。這還僅僅是欠美國的錢,實際上英國還在二戰中發行了上百億英鎊的國債,這些巨額欠債,導致英國在二戰後持續削減軍備,才能保證基本的民生需求。

圖為世界上最早的彈射器拍晌航母,英國海軍鷹級航母臘基,他也是英國最後的大型航母。

但是軍備的裁剪是一把雙刃劍,雖然英國通過大量的退役軍艦、削減部隊規模,省下了不少錢,但是導致了自己對原來殖民地的控制力減弱,恰恰又趕上了二戰結束後的民族獨立運動浪潮,直接出現了印度、南非等國相繼獨立的局面,這讓英國的財政、生產力、人力、物力都一瞬間從大國級別衰退為島國級別,力量從世界范圍一下子縮減到歐洲范圍,英國一下子從世界大國的框架變成了地區大國的框架,實力大損。

印度獨立和印巴分治對英國的力量損耗巨大。

最後,蘇聯在這個階段快速崛起,讓整個歐洲處於戰爭陰雲之下,生產力的恢復非常緩慢,僅有的錢還要用於建設永備工事或者防核彈的地下掩體,而且兩大軍事集團的分立和對抗,導致了世界經濟發展緩慢,國際貿易體系和金融體系建立困難,英國即便是削減了軍費,也需要到處部署軍隊,在歐洲、在西亞、南亞、太平洋保持軍事存在,繼續耗費有限的國力。

圖為二戰中英國倫敦的斷壁殘垣。

當然,英國的經濟衰退是最大的問題,英國二戰後從工業國變成了金融國家,變成了以第三產業占據主導地位的國家,大量的工廠倒閉,雖然英國的環境改善、人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提高了,但是國家硬實力下降了,自己失去了獨立的國防工業體系,不能夠以一己之力研發先進戰機和軍艦,使得自己成為了一個不完整的大國,迄今為止還在使用美國的三叉戟戰略導彈作為自己的唯一洲際導彈,可見英國在軍工方面衰退多大。

圖為英國的前衛級核潛艇,使用美國的三叉戟導彈作為武器,鎮國利器還要靠進口。

所以,英國在二戰後變成了二流的強國,不再能夠和美蘇或者美俄中等主要大國比擬了。

E.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何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其實答案很簡單——二戰之後,英國的國際地位和國家實力,已經不配享有那麼多殖民地了。

英國衰落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兩次世界大戰,但從根本上講,是其由於科技落後導致的國際落後,被德國、蘇聯、美國等國反超。

英國的歷史,可以說是成也殖民地,敗也殖民地。

在18、19世紀,英國攫取了廣闊的殖民地,分到了全球殖民蛋糕中最大的一塊。而英國殖民地給英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讓英國得以低價獲得原材料,高價傾銷工業品,用全球的殖民地供養英國人的生活。

但是這種殖民經濟的模式由於賺錢太容易,讓英國喪失了繼續前進的動力。所以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時,大多數的發明都出自於美國、德國這些沒有什麼殖民地的國家,英國只能跟著人家屁股後面走。

美國、德國靠著第二次工業革命,迅速成長為世界工廠,工業產值先後超過英國。

後來的事情我們知道了,一戰中,德國重創了英法老牌殖民帝國,也讓美國迅速崛起。但一戰之後,殖民體系尚未崩潰,英法實力仍存,只不過是失去了霸權地位而已。

真正要命的,是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老牌帝國法國直接讓希特勒四十六天給滅了,整個西歐只剩下英國在苦苦支撐。如果沒有英吉利海峽,英國這一口氣也差點沒倒過來。

二戰中,倫敦被德國炸的面目全非,英國為了反擊法西斯,組織了超過六百萬人的軍隊,花光了國家所有的黃金儲備,還欠下了美國巨額的外債。英國艱難到什麼程度呢?二戰後期,享受了上百年舒服日子的英國人開始實行糧食配給制,這種制度持續到五十年代才結束。

二戰後,英國雖然贏得了戰爭,但幾乎沒有得到任何利益。整個世界已經面目全非,德國毀滅了,日本毀滅了,法國幾乎毀滅,。而美國和蘇聯成長為龐然大物,連新中國的解放軍都敢在長江上炮擊英國軍艦。那個英國人打個噴嚏全世界都感冒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這個時候,面對著全世界此起彼伏的獨立運動,英國又怎麼能鎮壓的住呢?

比較有代表性的事件,是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事件。

1956年時,埃及雖然已經獨立,但是作為老牌宗主國的英國,依然不願意放棄在埃及的利益。恰逢此年埃及領袖納賽爾在蘇聯的支持下要收回蘇伊士運河,英國首相艾登斡旋未果,納賽爾派遣埃及軍隊武裝控制了屬於英法的蘇伊士運河,並在蘇聯的支持下驅逐了英法水手,獨立控制了運河交通。

這就是明搶了,英法就是再慫,也不能容忍這種事情。於是英法聯合了以色列,在1956年10月29日發動了對埃及的武裝進攻。

這場戰爭中,英法和以色列的軍隊節節勝利,埃及不斷敗退。可是一路凱歌的英法軍隊,居然在僅僅八天之後,就匆匆結束了這場戰爭,全部撤回了!

為什麼?因為美國和蘇聯強勢施壓,英法的仗,打不下去了。

蘇伊士運河事件的結局,更加讓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看到了希望——老牌殖民帝國已經完蛋,現在是美國蘇聯說了算,而美國蘇聯支持獨立運動。

所以英國無論怎麼努力,也不可能挽救自己的殖民體系了。

在世界民族獨立的大潮之下,各國紛紛獨立。

英國為了保留最後的體面,搞出了一個叫「英聯邦」的東西——各國擁有獨立主權,但是在英聯邦中還是盡量於英國在外交和經濟事務中步調一致。

可是英國的國際影響力根本不足以維持一個幾十個國家的英聯邦,現在的英聯邦,最大的意義就是它會組織一個英聯邦運動會,是規模僅次於奧運會的世界性綜合賽事。

不過把殖民體系的崩潰完全歸結於英國的衰弱,也是不全面的。

二戰後的英法意識到,殖民地在二戰後已經不是財富,而是負擔了。

拿印度來說,印度已經不再是那個靠一個「東印度公司」就能獲得取之不盡的茶葉香料的印度。隨著科技的進步,印度的民族意識逐漸覺醒,而資源攫取卻越來越難,還要應付印度內部復雜的教派、地方派之間的矛盾。這些都讓英國疲於維持,需要花大量的金錢來維持在印度的統治。

而經貿的發展,讓英國意識到了繼續剝削的可能,英國可以不需要統治就獲得原材料,也可以不需要殖民就向原殖民地搞傾銷。

換句話說,沒有殖民體系,工業國一樣通過貿易剪農業國的羊毛!

所以英國的殖民地帝國崩潰了,英國人也沒有太過傷心。反倒是香港回歸的時候,英國人痛感失去了東方明珠,不過英國人也還是清醒的意識到——中國人可不是非暴力不合作的甘地,如果捂著香港不還,後果可比當年蘇伊士危機嚴重的多啊!

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感覺回答的可以,望點贊採納,謝謝。

F. 二戰後,英國經濟衰敗的原因

英國在十九世紀末期就被德國和美國快速趕超。龐大的海外殖民尾大不掉,成了負擔。一次世界大戰更是泥潭。所謂二戰後的衰落,只不過是這一過程的加速罷了。

1. 二戰結束後,英國沿襲二戰時的計劃體系。官僚系統過於龐大,資源集中於中央,工會勢力強大,所以經濟失去活性。
2. 經濟的快速衰落,讓英國國內政治也極不穩定。在撒切爾夫人之前,首相頻繁下台,導致政策缺乏連續性。
3. 撒切爾夫人的私有化改革雖然激活了經濟,但公共服務部門如醫療和教育體系更趨於集中,消耗大量的資源。
4. 英國金融業發達,金融巨頭的話語權也很大。為了保護金融業利益,英鎊不斷走高,導致國內製造業轉移。
5. 二戰後,英國參與了數次沖突,比如馬島海戰和伊拉克戰爭。這帶來經濟上的包袱。

除了政策方面的原因,還有許多其他的原因,比如:
1. 德國人在工作場所的紀律和效率高於英國人
2. 英國人多購房,德國人多租房。英國勞動力的靈活性低。

G. 1.一戰與二戰中英國的損失 2.一戰與二戰中共有多少次戰爭

英國在一戰中的直接軍事開支是60億英鎊,欠美國約50億英鎊。加上海外資產損失一戰中英國的損失應當不少於150億英鎊。(約合今天1800億英鎊)
英國在二戰中的各項支出約為440億英鎊,物質財產損失另為660億英鎊,海外資產損失約400英鎊,總計約1500億英鎊。(約合今天12000億英鎊)
一戰共有戰役級別的戰斗是230次。二戰共有戰役級別的戰斗是900多次。

H. 為什麼英國從二戰之後一直衰落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先來解析英國是怎麼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它到底靠什麼才成為世界霸主

成也殖民地,敗也殖民地

依靠著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人率先開創了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蒸汽機的改良推動了機器特別是交通領域的革新,英國資產階級一手船艦利炮,一手廉價工業產品,打著“自由貿易”的幌子,大力拓展海外貿易並瘋狂進行殖民掠奪。

依靠著榨取殖民地的廉價資源和人力,英國順利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和工業化,成為了世界第一強國。

▲亞非拉美獨立浪潮

此時英國最大的依仗就是遍布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了,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直接在英國蘇伊士運河危機中暗中插手施壓,致使英國遭到孤立,隨後英國的殖民地紛紛獨立,自此英國走向衰落。

I. 二戰對英國經濟的影響

二戰對日不落帝國的影響
在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里, 英國試圖依靠其龐大的殖民地資源試圖振興其經濟,在其殖民地區域建立了許多的項目, 比方說在埃及阿斯旺地區早在50年代蘇聯人入駐之前,英國便投資建壩,該項目既幫助埃及建立起灌溉體系造福當地的棉農,同時也間接加強了英國在蘭開郡的棉紡工業的競爭力。但是英國傳統的棉紡業此時已經不敵日本。英國的總體工業能力在下降。在三十年代,美國的拖拉機及汽車產量已經遠超英國。英國的生產效率,競爭力及經濟恢復也遠不如同時期的納粹德國。
1939年,二戰終於開打了,英國的戰前准備工作很差,顯然不如德國,在歐洲戰場上英軍行動遲緩,指揮不當,很快便陷入重圍。 如果沒有敦刻爾克奇跡,英國在歐洲的遠征軍應該是全軍覆滅的。
在抵禦德國空襲的過程中,依仗勞斯萊斯引擎的威力英國颶風戰斗機性能優於德國容克戰斗機。加上德國空軍的一些戰術失誤,英國取得了不列顛空戰的勝利。雖然得以自保,英國陸軍在其他戰場上,比如在希臘,以及北非在1942年之前,都遠非德軍的對手, 在各個戰場受到重創, 狼狽不已。
當然最讓英國丟臉的的是其在遠東戰場與日軍對決的慘敗。 英軍被派去太平洋戰場的威爾士親王號戰艦被日本空軍擊沉,而後,香港,馬來西洋,相繼陷落。尤其是新加坡的失手讓英國丟盡了面子。擁有10萬之中的英軍向3萬日軍繳械投降實在是英國戰爭史上的奇恥大辱。這也是首次歐洲白種人在亞洲被黃種人擊敗。這似乎是在告訴許多殖民地人民, 白人至高無上的優越性是虛幻的。 事實證明,白人照樣可以被亞洲人擊敗。 這一系列事件給後來印度及馬來亞等地區的獨立運動人士壯了膽。
二戰後,日不落帝國殖民體系的土崩瓦解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對其的制約。美國是信奉自由貿易的國家, 美國的財團始終認為,英國對海外殖民市場的控制阻止了美國商業貿易在全球的擴張。 加之戰後,英國欠了美國一屁股的債, 在美國的處處施壓下, 英國也不得不放鬆其對殖民地的控制。比如說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事件里,美國非但不支持英國對蘇伊士運河的佔領,反而施壓讓其撤離。雖然表面上,英美之間的關系宣傳成親如一家,實際上,英國的有識之士都知道美國背地裡是不斷對英國做小動作試圖削弱英國,美國在戰後對日不落帝國的解體是起推動作用的。

J. 二戰後英國嚴重衰落,為何在戰後很長時間里仍然不服美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對英國進行了猛烈的進攻,當時的西歐大陸幾乎被德國橫掃,如果不是英吉利海峽的阻擋,英國很可能淪為法國這樣的亡國下場。



而這對美國顯然是非常不利的,畢竟美國和歐洲之間還隔著個大西洋。而如果美國將英國作為其在歐洲的橋頭堡,那意義就大不相同了。

眾所周知法國和德國一直在聯合抗拒美國的控制,尋求政治獨立,歐盟就是他們的產物。在這樣的情況下和英國搞好關系,就相當於在歐洲打入一顆釘子,對美國在歐洲施加影響力,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所以二戰後美國和英國的關系,也印證了19世紀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那句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正因為合作對雙方有利,所以美英最終走到了一起。因為二戰的巨大消耗,使得英國失去了超級大國地位,所以在合作中英國只能處於劣勢,看起來追隨美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閱讀全文

與二戰結束時英國欠了多少外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哪裡的煙最香 瀏覽:833
印度人為什麼會有鼻炎 瀏覽:921
你對中國哲學有哪些了解和認識 瀏覽:444
有哪些國家對中國疫情有幫助 瀏覽:43
印尼傘兵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395
印尼到柬埔寨要多少錢 瀏覽:304
如何看待中國女孩入籍日本 瀏覽:53
英國王室宴是什麼 瀏覽:25
有哪些好聽的義大利歌曲DJ 瀏覽:540
越南長得像八角的東西叫什麼 瀏覽:820
去印度理發店怎麼樣 瀏覽:246
古代印度是什麼階級 瀏覽:699
中國教練如何評價丹羽孝希瞎打 瀏覽:18
中國人的胃是哪裡來的 瀏覽:432
伊朗盧特沙漠受什麼外力作用 瀏覽:671
印尼首都叫什麼城市 瀏覽:351
中國最刺激的景點是哪個 瀏覽:328
中國長征3號怎麼樣 瀏覽:863
伊朗為什麼會內戰 瀏覽:905
美國在中國的總領館在哪裡 瀏覽: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