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二戰英國為什麼擴張

二戰英國為什麼擴張

發布時間:2023-07-30 23:07:47

『壹』 英國為什麼老是殖民擴張

英國是出了名的殖民帝國,世界許多國家都被英國侵犯過。下面是我分享的英國為什麼老是殖民擴張,一起來看看吧。
英國殖民擴張的原因簡介
在亞歐大陸的西部終端,跨過一道海峽,有一個島國,國家名為“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合眾國”。一般簡稱為“英國”。因為海的隔絕,這個國家長期以來徘徊在“文明世界”的邊緣,同時一望無際的大海也給予這個國家以開闊的視野,使她的人民不斷向外眺望,從海上走出孤立、封閉和停滯。這個小小島國,在十七世紀抓住了 歷史 的機遇,一步步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在之後長達兩個世紀的時間里稱霸世界。但我們不禁會產生好奇:這個偏僻島國,為何不安於現狀而走向擴張的道路,本文謹以探討英國殖民擴張的原因為論題,揭示有哪些因素促使英國走向對外殖民擴張的道路。

一、 資本主義 發展需要資金的原始積累(英國殖民擴張的根本原因)

資本的原始積累的手段是掠奪,資本積累的手段是剝削。經濟基礎 決定 上層建築,不管哪個時代,這條定律都是成立的。15世界義大利的佛羅倫薩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義大利並因此此掀起多大的波瀾,反倒是在海外貿易頻繁的英國引起了不小的反響。英國由於先天的 地理 環境,多從事海外貿易,而資本主義正好契合了英國的發展需求,發展資本主義成為英國走向強大的捷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①出現了大批有人身自由但沒有生產資料的勞動者,他們必須依靠出賣勞動力為生;(英國從14世紀起,伴隨著毛紡織業的發展,地主就開始強行用籬笆、濠溝圈佔農民的公有地。對此不公平的行為,政府不但沒有出手制止,反而表示支持。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政府頒布了一系列圈地法令,使這一暴行徹底的合法化, 導致大量農民失去自己的土地,成為沒有勞動生產資料的勞動者。)由於圈地運動,英國已經滿足了資本發展的第一點,擁有了大量的沒有資本的自有勞動力;②積累起大量貨幣財富。在封建社會內部,通過 自然 經濟的瓦解和小商品生產者的分化,已經逐漸形成了這兩個條件,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但是,如果單靠這樣來發展資本主義,那將是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不能適應15世紀以來地理大發現所造成的市場需求。因此英國資本主義發展需要原始的資金積累,英國需要快速獲得大量財富,

這點客觀上促使了英國人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同時也是英國走向殖民擴張的根本原因。

二、新君主制的推動

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新君主制是英國人跨出歐洲,走向海外,從事殖民擴張的 政治 保障。

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重商主義已經成為專制君主推行其政治的指導性原則,這個原則奠定了英國從弱小走向強大的基礎。新君主制具有兩個最基本的特點,一方面“主權在王”,用神權君主代替神化上帝,將民族願望和君主權欲結合在一起,是專治國王超然於國家之上,君主權利增大,有利於推行經濟政策,實施政策的阻力也大大削減。1558年,25歲的伊麗莎白登上了王位,史稱伊麗莎白一世。伊麗莎白一世自己就是是英國海外貿易以及殖民擴張的支持者和直接參與者,她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殖民擴張的步伐。“伊麗莎白不僅授權商人組織貿易公司,發展海外貿易,還親自出資入股,向他們頒發皇家特許狀,授予這些商人和冒險家種種在海外傷天害理的特權,以從中獲取紅利,著名的東印度公司就是這是的產物。”1進行海外貿易的商人,隨著貿易的深入,以及政策的不斷支持,貿易變得更加貪婪,奴隸貿易成為了普遍現象。1560—1570年代,約翰﹒霍金斯不顧西班牙政府的禁令,先後三次從事英國、非洲和西印度間的販奴“三角貿易”。霍金斯的海盜活動由於受到伊麗莎白的支持,已經超出純粹的私人冒險的范圍,具有官方認可的性質。正是因為官方認可,海外貿易才會進行的如此順利,殖民擴張的順利進行才擁有可能性。

三、 科技 進步以及對東方財富的貪欲

1487年,迪亞士率船隊經非洲西海岸南下,後到達印度洋,首先發現了現在的好望角,當時命名為“風暴角”,後葡萄牙國王命名為“好望角”,希望帶給葡萄牙好運.1497-1498年,葡萄牙 航海 家達伽馬沿此航道,到達印度等地 ,1519年,葡萄牙貴族麥哲倫在西班牙國王的支持下,麥哲倫的船隊橫渡大西洋並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 ,這也標志著新航路 成功 開辟。天文學和航海技術的發展以及新航線的開拓給英國人走 出國 門帶來技術支持,使得對外殖民擴張不再僅僅是空想,而是真正可以實行的一項計劃。

“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奔向海外冒險的最初動機 ,幾乎完全是為了探尋新航路 ,試圖從海路到達遙遠的中國 ,繼而發展與東方的貿易關系 ,獲取歐洲人迫切需要的香料、寶石和貴金屬 ;或者兼有尋找 傳說 中“ 長老普雷斯特· 約翰王國”、“ 極樂群島”、“ 幸福群島”、 “ 七座城島”和“黃金國”的目的。”2然而16世紀70年代,馬丁·弗羅比歇爵士從北美巴芬島帶回一種黑色而又閃閃發光的石頭,立刻在國內掀起一股黃金熱,英國國民都無比堅信東方遍地是黃金的謬論。當時倫敦甚至還成立了一個中國股份公司 ,准備開發弗羅比歇發現的“金礦”。伊麗莎白女王賜予他 “國家和地區的總司令”的頭銜。雖然沒有一個人能從弗羅比歇爵士帶回的礦石中發現一粒金子,弗羅比歇也沒有真的再次發現,特別是在中國發現的一切海洋、湖泊、陸地、海島,他並未發現通往中國的新航路。但是,許多冒險家們依然像著了魔似的,在瘋狂黃金欲的驅使下,毅然決然踏上了殖民 探險 之路。科技進步既是英國殖民擴張的原因也是英國殖民擴張的條件,由於對於傳說的盲目相信,也使得東方成為英國日後進行殖民擴張的主要對象。

四、宗教的傳播

16世紀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成為英國人反對舊世界秩序和普世主義教會權威的旗幟,宗教改革導致不服從國教的新教徒紛紛移居國外,客觀上推動了海外殖民冒險活動的展開。歷史上重大的轉折通常來說都伴隨著宗教的變遷。 宗教因素也對於本質是掠奪的殖民擴張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有的早期殖民探險者不免帶著幾分虔誠 ,試圖把上帝福音和宗教理想傳播到新的土地上。 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 ,當世俗精神終於把商業擴張和宗教熱情結合在一起時 ,歐洲人的殖民冒險活動被罩上了神聖的光環 ,英國殖民擴張活動也不例外。 雖然不能認為宗教是促使他們踏上殖民冒險之路的最主要動力 ,但他們仍然給追求物質利益的殖民擴張行動塗上了一層宗教色彩,使其在宗教的幌子下,增加殖民擴張的合理性。 著名殖民擴張鼓動家哈克盧伊特在其 《 向西殖民論》一文中詳盡列舉了殖民擴張的種種好處 ,例如有利於英國工業生產的原料供應和擴大商品銷售市場,進一步促進國內 工商 業發展 ;有利於擴張他們的宗教和傳播上帝福音 ;有利於反對西班牙殖民壟斷權提高英國的 國際 地位 ,增強英國的綜合國力 ;有利於轉移國內的過剩人口可以轉移部分人口到殖民地區,為“大量無所事事的人”提供就業機會有利於促進英國國內社會和平安定;殖民擴張也有利於推動發現到達亞洲的新航路 ,以便於英國尋求新的貿易機會。

英國走向殖民擴張主要有四個方面原因,一、由於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要求,經濟原因一向都是根本原因,這也是英國殖民擴張的根本原因;二、新君主制的推動,主權在王,便於實施對外擴張的各項方針,有力的統治大大減少了殖民擴張過程中的阻力;三、科技進步以及對東方財富的嚮往,這一點與其說是原因也可以說成是條件,正是由於新航路的開辟為英國殖民擴張帶來了曙光;四、宗教的傳播,即是原因也是英國殖民擴張的幌子,藉以宗教之名實施殖民擴張。四個原因促使英國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英國也因為殖民擴張迅速發展成為當時世界的第一強國,並且率先進入現代化,在殖民擴張之後長達兩個世紀的世界,都穩坐世界強國的位置。

猜你感 興趣 :

1. 為什麼英國能殖民印度卻沒能殖民中國

2. 印度被英國殖民近100年為什麼還感激英國

3. 印度人不吃牛的原因是什麼

4. 英國的崛起和衰落原因

5. 印度殖民從什麼時候開始

6. 英國殖民者在印度有哪些暴行

『貳』 二戰後英國,法國,聯邦德國和日本等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

英國

1951年10月,保守黨組成由丘吉爾為首相的新政府,從此開始了長達13年的保守黨執政時期(在此期間丘吉爾、艾登、麥克米倫和霍姆相繼出任首相)。保守黨政府除了終止實行工黨原先准備實施的鋼鐵工業和國內運輸業的國有化計劃,基本上接受了國有化的現實;同時繼續推行福利政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一些國家在國民保健方面的開支。丘吉爾政府還根據戰後英國經濟恢復的實際,結束了產生於戰時的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嚴格控制,使英國的經濟能更好地發展。50年代前期,英國的經濟呈現繁榮,其國民生產總值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雖然進入50年代下半期和60年代上半期,與聯邦德國、法國以及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相比,英國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但是英國的經濟增長仍然保持2%至3%。
英國國有企業的改造過程及其經驗

1.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的浪潮最早源自英國。英國是一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二戰以後英國經濟逐漸走下坡路。為提高經濟競爭力,英國戰後歷屆政府先後對國有企業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改革,其基本措施是對國有企業實行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其做法從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逐漸影響到世界大多數國家,形成所謂私有化浪潮。

2.英國國有企業改革主要是政府通過制定私有化政策加以推行。其發展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年-1986年):主要對包括石油公司、天然氣海岸設施、宇航公司、電報電話公司、鐵路、旅館、全國卡車公司等在內的虧損不太嚴重、仍可獲利、且大多屬競爭行業的企業實行私有化。具體做法是:(1)企業公開上市;(2)整體出售給私人企業;(3)職工內部持股。總起來看,該階段改造的規模相對較小。

第二階段(1987年-1991年):主要涉及虧損較為嚴重的國有企業,以及公用事業和自然壟斷性行業。包括:天然氣公司、航空公司、機場、鋼鐵、供水、造船、電力、全國公共汽車公司等。與第一階段不同,第二階段主要以將國有企業出售給私人企業,其它則採用股份公開上市及職工持股的辦法。從改造的規模看,該階段比第一階段擴大了近一倍。

為保證整個改造進程的平穩性,英國政府採取了多種相關配套措施。其中最為重要的是:

特別股權安排及照顧職工和分散的小額股東的權益。所謂特別股權安排是指:政府保留一部分國有股權暫不出讓。其目的在於防止某些行業或私人企業利用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採取惡意收購或兼並國有企業的不良做法,同時也在於制約企業的個別經理人員利用私有化改造轉公為私,乘機擴大個人利益,使國有資產流失。所謂照顧職工和分散的小額股東的權益,重點在於合理確定職工持股購股方案,一般讓本企業職工持有本企業總股份的10%左右。

總體上看,英國國有企業改革值得肯定及借鑒的經驗主要有:(1)化大為小,區別對待。政府根據具體情況,對虧損的大企業本身進行劃分,根據各部門具體的盈虧情況劃分為若干個小公司,以區別對待。由於一個大型企業的虧損,不等於其各部門一概虧損,因此區別對待的優越性在於:政府能夠把有限的資金用於那些因虧損而急需改造的部門中去,從而降低了國企改造的成本,並增加了企業扭虧為盈的機會。(2)逐步推行,相對平穩。整個改造過程分階段實施、按步驟進行;重視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准備;實際推行中先易後難,由小到大;改造的形式不拘一格:整體出售、內部收購、股票上市、國有民營等多種形式綜合使用,同時注重各種改革措施之間的相互銜接配套。

由於政策可行、措施有效,通過10多年的私有化改造,英國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其中英國最大的40家被改造的國有企業全部取消了虧損,企業盈利增幅較大。同時政府也甩掉了一些財政包袱,使財政收支狀況有明顯好轉,政府通過出售國有企業,直接獲得的總收入超過600億英鎊。國有企業職工的收入也有較大增長,加上股票收益,使職工參與企業管理的意識增強,企業的經營管理機制也相應地得以改善。此外,股份制改造也得到英國社會各階層及廣大人民的支持,表現在社會公眾持股人數大增,由300萬人上升到1000萬人。

英國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存在的問題是:(1)由於企業大量裁員,使失業問題空前嚴重。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由此帶來工人抗議等眾多社會問題。(2)如何有效監督管理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尤其是對具有自然壟斷性企業實行私有化後,如何防止因私人壟斷而損害社會公眾利益,是值得重視的一個大問題。

法國

二戰後,法國逐步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城市發展、農村改革、山區開發和保護及老工業區結構改造政策,對縮小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加快落後地區發展,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一,城市發展政策的主要方針是控制大城市的發展,鼓勵地方中小城市的發展,建立中心城市,以促進地區經濟平衡發展,改變欠發達地區落後面貌,主要內容有:採取措施嚴格限制巴黎等特大城市的發展;調整全國城市結構,改革舊有城市體系,加速發展里昂、馬賽、里爾等地區中心城市,促進人口和經濟活動向這些城市流動;制定城市發展規劃,鼓勵發展中小城市和衛星城鎮。

第二,農村改革政策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對農村實行結構改革,重點開發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欠發達農業區,主要內容包括:

1、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法國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等地區交通相對落後,缺少通訊手段。為迅速改變這些地區的面貌,法國政府先後制定了一系列發展交通和通訊的計劃,並投入大量資金。20世紀70年代初,專門制定了有關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的特別條例,由中央同地方合作,興建基礎設施大型項目。經過努力,歷史上形成的東西部之間交通網路分布不均的狀況正在逐步消失。

2、加速欠發達地區農業現代化進程。20世紀70年代起,法國政府把欠發達地區的農業現代化作為改變地區落後面貌,促進農業區域平衡發展的重要手段,並制定相關法令,推行農業現代化開發計劃。政府通過低息貸款、財政補貼等形式,鼓勵欠發達地區農場進行設備更新和現代化投資。開發計劃的實施大大促進了欠發達地區農牧業的發展,對穩定這些地區的青壯年勞動力留在當地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3、鼓勵發展農村工業和第三產業。法國政府在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還十分重視扶持適合各地區特點的工業、手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經營活動,尤其在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等重點改革區,實行了一系列財政激勵和扶持政策,鼓勵這些地區發展農村工業和第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4、穩定農村人口,特別是青壯年人口。20世紀70年代以來,欠發達地區農村人口不足和農業勞動力老化問題日益突出。為此,法國政府把穩定農村人口作為執行區域發展政策的重要目標,採取多項獎勵措施,鼓勵人口向農村流動。

5、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20世紀60年代起,法國政府不斷增加農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貸款和補貼。到80年代中期,這方面的支出約占國家農業撥款的3%。政府還通過補貼等措施,普及落後地區的視聽和影像教育。政府還同地方簽署文化教育合同,促進農村地方教育的發展。

第三,實施山區開發與保護政策。山區約佔法國國土總面積的2%。20世紀60年代起,法國政府提出應根據山區的不同特點,在保護山區自然資源的同時,大力發展旅遊業和其他經濟活動,繁榮山區經濟。80年代初,又出台了保護和開發山區的四條方針,包括因地制宜,發展適合本地區特點的經濟活動,尤其是扶持山區工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大力發展旅遊業;有效保護資源;重點改善人煙稀少、偏僻山區的交通和通訊基礎設施,發展服務業,改善山區生活條件等。

第四,推動老工業區結構改造。1979年以來,法國政府對老工業區採取了一系列結構調整措施。20世紀60-70年代是改造的第一階段,先後提出了「鋼鐵工業改組計劃」和「拯救鋼鐵工業計劃」,主要通過增加投資來推動企業現代化,但未取得預期效果。80年代初社會黨執政後,對老工業區的改造進入第二階段,初期實行擴大煤、鋼生產的「振興」計劃,結果加劇了原有的「結構性危機」;後由於經濟嚴重不景氣,又轉而實施「緊縮」政策,加速結構調整,使生產由「低效數量型」步向「高效質量型」轉變。

(四)實施有利於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的財政和稅收制度

20世紀50年代起,法國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有利於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的財政獎勵制度,先後設立經濟和社會發展基金、地區開發獎金、手工業企業裝備獎金、農村開發與國土整治部際基金、工業現代化基金等,為巴黎和其他大城市外遷企業和機構提供補貼,並重獎在邊遠、落後地區進行投資的企業主。80年代初社會黨執政後,將這些名目繁多的獎金和補貼一律改稱「國土整治獎金」,並對資助手段作出重大改革。此外,對參與區域發展的企業,政府還根據地區和就業人數予以不同程度的稅收減免。

(五)實施地方分權政策,調動地方積極性

二戰後,法國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但中央權力主集中,限制了地方積極性,造成地區之間條塊分割,不利於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自20世紀60年代起,法國開始實施向地方分權的政策,中央政府行使的部分權力下放到大區和省。80年代起,進一步下放權力,實行自治管理體制,擴大地方自主權,各地區可按本地區的特點和需要制定發展規劃,從而調動了地方的積極性。右翼政府2002年重新上台執政後,於今年3月在議會通過有關地方分權的修憲法案。右翼政府強調,地方分權是一場重要的政治改革,將使各地區釋放出可達國內生產總值1%的新的經濟活力。

聯邦德國

1、依託於其強大的科學技術。聯邦德國科技基礎雄厚,戰後的德國政府鼓勵科研部門與經濟部門的合作,促進技術創新,使國家技術的發展與創新由企業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並得到了國家的經濟援助和享受優惠的稅收政策。

2、利用外國資本。戰後初期的馬歇爾計劃增加了聯邦德國的工業發展資金,擴大了就業,增加了稅收,引進了新技術和新設備,加速了經濟的發展。

3、國民經濟的非軍事化。戰後德國人不能在國際上扮演重要角色,他們把全部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來並在很短時間里在經濟上打敗了當年的戰勝國。

4、法德矛盾的緩和與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德兩國的發展走出了冤冤相報的怪圈,並走上了「歐洲自主」的發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國、聯邦德國(西德)為代表歐洲六國正式簽訂《煤鋼聯營集團條約》,至此引發法德百年沖突的兩國邊境的煤鋼資源將被置於兩國共同參與管理的聯合機構之下,它結束了兩國爭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間的關系得到了根本的糾正。1958年,六國又組成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日益走向聯合的歐洲成為獨立於美蘇的重要力量,推動了法德關系的改善和德國經濟的發展。

5、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聯邦德國政府通過建立國有經濟,制訂法令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等方面對經濟進行有效的宏觀管理,並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轉,這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6、進行社會政治改革。戰後,德國清除法西斯主義,建立民主化的國家,給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權利,並推行較為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極端貧困和社會動盪,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比較穩定的社會形勢。

7、聯邦德國人民具有較高的勞動素質和他們的辛勤勞動。1950年聯邦德國的在校大學生為10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學生,到1970年增加到41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學生。此外,聯邦德國還非常重視職工的業余教育,由於教育和訓練,聯邦德國就業的勞動者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聯邦德國人民的敬業精神,極大地促進了聯邦德國經濟的騰飛。

『叄』 英國的殖民擴張背景是什麼

(1)新航路開辟後,英國利用處在大西洋中心線上這一有利的地理位置,積極進行海外貿易。
(2)英國的海外貿易又是同海盜劫掠分不開的。英國海盜的掠奪行為得到了政府的鼓勵。
(3)1588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英國海上霸權開始確立。
(4)17世紀,英國實力逐漸增強,為奪取貿易優勢和更多的殖民地,英國發動了一系列商業戰爭,到18世紀下半期,英國確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成為最大的殖民帝國。

2.殖民擴張對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
(1)在殖民地的商業活動和掠奪,成為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
(2)販賣奴隸給英國帶來了巨額財富,推動了英國工商業的發展,同時也提供了大批廉價勞動力。

『肆』 二戰後英國為何從一個世界影響力的大國變成一個區域性國家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大英帝國是占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世界,即“老大”,具有無與倫比的世界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英帝國”雖然在西方衰落消失,但卻是“百尺蟲,死而不僵”,“死瘦駱駝比馬大”。英國仍然是一個世界強國,在世界上仍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而且這種國際地位一直保持至今,影響著世界格局的發展。

此外,二戰後,美蘇兩國的強勢崛起對英國造成了巨大影響,進一步終結了大英帝國在世界上的統治秩序。從此,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兩極對抗的冷戰時代開始了。然而,作為“英聯邦”宗法國家和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英國在世界上仍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世界大國的國際地位沒有改變。

『伍』 以前英國為什麼要殖民擴張

1、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資金的原始積累 2、新君主的推動 3、科技的進步以及對東方財富的貪欲 4、宗教的傳播

『陸』 從政治和經濟兩個角度分析英國大規模向全球殖民擴張的原因


閱讀全文

與二戰英國為什麼擴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330美元能換多少印尼幣 瀏覽:697
伊朗擊落飛機是什麼國家人 瀏覽:441
華中荊州在中國地圖哪個地方 瀏覽:435
印度夜市做什麼生意好吃 瀏覽:358
印尼的花有多少種花 瀏覽:105
英國汽車工廠怎麼樣 瀏覽:821
義大利和中國人民幣是怎麼兌換的 瀏覽:338
為什麼英國有公立私立學校 瀏覽:929
微笑義大利面怎麼做 瀏覽:514
中國人和義大利人結婚叫什麼 瀏覽:28
到越南旅遊如何玩 瀏覽:27
美國殺伊朗少將的正當理由是什麼 瀏覽:240
義大利法語怎麼樣 瀏覽:76
古印度有什麼建築或創造 瀏覽:865
印度外貿市場怎麼做 瀏覽:497
中國青山羊需求量怎麼樣 瀏覽:883
當年英國怎麼覆滅的 瀏覽:142
哪裡能找到越南寮國媳婦 瀏覽:468
英國單車怎麼騎 瀏覽:114
越南哪裡有車場 瀏覽: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