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1855年2月英國什麼內閣上台

1855年2月英國什麼內閣上台

發布時間:2023-08-02 21:36:45

⑴ 英國皇室為什麼失去了政權,是什麼時候有了首相的

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 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英國首相,代表英國王室和民眾執掌國家行政權力的最高官員,英國政府首腦。一般情況下國會下議院的多數黨黨魁或執政聯盟的首領自動成為首相人選,人選經國王/女王確認並任命後才正式成為首相。

1721年,輝格黨(Whig)領袖華波爾爵士(Sir Robert Walpole)被英王喬治一世(George I)任命為內閣首領,是為英國首相一職之始,但職位正式名稱並非首相(Prime Minister)。

1905年,坎貝爾-班納文爵士(Sir Henry Campbell-Bannerman)獲任命為英國首相。在任命他的英王敕令上,首相(Prime Minister)一字首次出現,成為一個正式的英國官銜。

首相可向國王/女王提名政府內閣成員,亦可提出解散下議院的請求。

英國歷任首相名單

羅伯特·沃波爾1721年04月04日-1742年02月11日輝格黨

威爾明頓伯爵1742年02月16日-1743年07月02日輝格黨

亨利·佩爾漢姆1743年08月27日-1754年03月07日輝格黨

紐卡斯爾公爵1754年03月16日-1756年11月16日輝格黨

德文郡公爵1756年11月16日-1757年06月25日輝格黨

紐卡斯爾公爵1757年07月02日-1762年05月26日輝格黨

比特伯爵1762年05月26日-1763年04月16日托利黨

喬治·格蘭維爾1763年04月16日-1765年07月13日輝格黨

白金漢侯爵1765年07月13日-1766年07月30日輝格黨

查塔姆伯爵(老皮特)1766年07月30日-1768年10月14日輝格黨

格拉夫頓公爵1768年10月14日-1770年01月28日輝格黨

諾斯勛爵1770年01月28日-1782年03月22日托利黨

白金漢侯爵1782年03月27日-1782年07月01日輝格黨

謝爾本伯爵1782年07月04日-1783年04月02日輝格黨

波特蘭公爵1783年04月02日-1783年12月19日托利黨/福克斯-諾斯聯合內閣

小皮特1783年12月19日-1801年03月14日托利黨

亨利·埃丁頓1801年03月17日-1804年05月10日托利黨

小皮特1804年05月10日-1806年01月23日托利黨

格倫維爾勛爵1806年02月11日-1807年03月31日Whig/Ministry of All the Talents(聯合內閣)

波特蘭公爵1807年03月31日-1809年10月04日托利黨

斯潘塞·帕西瓦爾1809年10月04日-1812年05月11日托利黨

利物浦伯爵1812年06月09日-1827年04月10日托利黨

喬治·坎寧1827年04月10日-1827年08月08日托利黨

戈德里奇子爵1827年08月31日-1828年01月22日托利黨

威靈頓公爵1828年01月22日-1830年11月22日托利黨

格雷伯爵1830年11月22日-1834年07月16日輝格黨

墨爾本子爵1834年07月16日-1834年11月17日輝格黨

威靈頓公爵1834年11月17日-1834年12月09日保守黨

羅伯特·皮爾爵士1834年12月10日-1835年04月18日保守黨

墨爾本子爵1835年04月18日-1841年08月30日輝格黨

羅伯特·皮爾爵士1841年08月30日-1846年06月30日保守黨

約翰·羅素勛爵1846年06月30日-1852年02月23日輝格黨

德比伯爵1852年02月23日-1852年12月19日保守黨

阿伯丁伯爵1852年12月19日-1855年02月06日Peelite/聯合內閣

帕爾姆斯頓子爵1855年02月-06日1858年02月20日輝格黨

德比伯爵1858年02月20日-1859年06月12日保守黨

帕爾姆斯頓子爵1859年06月12日-1865年10月18日自由黨

羅素伯爵1865年10月29日-1866年06月28日自由黨

德比伯爵1866年06月28日-1868年02月27日保守黨

本傑明·迪斯雷利1868年02月27日-1868年12月03日保守黨

威廉·格萊斯頓1868年12月03日-1874年02月20日自由黨

本傑明·迪斯雷利1874年02月20日-1880年04月23日保守黨

威廉·格萊斯頓1880年04月23日-1885年06月23日自由黨

索爾茲伯里侯爵1885年06月23日-1886年02月01日保守黨

威廉·格萊斯頓1886年02月01日-1886年07月25日自由黨

索爾茲伯里侯爵1886年08月03日-1892年08月15日保守黨

威廉·格萊斯頓1892年08月15日-1894年03月05日自由黨

羅斯貝利伯爵1894年03月05日-1895年06月25日自由黨

索爾茲伯里侯爵1895年06月25日-1802年07月12日保守黨

亞瑟·貝爾福1902年07月12日-190年12月05日保守黨

亨利·坎貝爾-班內南爵士1905年12月05日-1908年04月07日自由黨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1908年04月07日-1916年12月07日自由黨

大衛·勞合喬治1916年12月07日-1922年10月23日National Liberal/聯合內閣

安德魯·伯納爾·勞1922年10月23日-1923年05月22日保守黨

斯坦利·鮑德溫1923年05月22日-1924年01月22日保守黨

拉姆賽·麥克唐納1924年01月22日-1924年11月04日工黨

斯坦利·鮑德溫1924年11月04日-1929年06月05日保守黨

拉姆賽·麥克唐納1929年06月05日-1931年08月24日工黨

拉姆賽·麥克唐納1931年08月24日-1935年06月07日National Labour/國民內閣

斯坦利·鮑德溫1935年06月07日-1937年05月28日保守黨/國民內閣

尼維爾·張伯倫1937年05月28日-1940年05月10日保守黨/國民內閣

溫斯頓·丘吉爾1940年05月10日-1945年05月23日保守黨/聯合內閣

溫斯頓·丘吉爾1945年05月23日-1945年07月26日保守黨/過渡政府

克萊門特·艾德禮1945年07月26日-1951年10月26日工黨

溫斯頓·丘吉爾爵士1951年10月26日-1955年04月06日保守黨

安東尼·艾登爵士1955年04月06日-1957年01月10日保守黨

哈羅德·麥克米倫1957年01月10日-1963年10月19日保守黨

道格拉斯-霍姆爵士1963年10月19日1964年10月16日保守黨

哈羅德·威爾遜1964年10月16日1970年06月19日工黨

愛德華·希思1970年06月19日1974年03月04日保守黨

哈羅德·威爾遜1974年03月04日1976年04月05日工黨

詹姆斯·卡拉漢1976年04月05日1979年05月04日工黨

瑪格利特·撒切爾1979年05月04日1990年11月28日保守黨

約翰·梅傑1990年11月28日1997年05月02日保守黨

托尼·布萊爾1997年05月02日在任工黨

⑵ 英國首相都有哪些

1、愛德華·希思

愛德華·希思(Sir Edward Heath, 1916年7月9日 - 2005年7月17日),1965年至1975年英國保守黨黨魁,1970年至1974年英國首相。他經歷了保守黨內的重要轉變,是前首相麥美倫和撒切爾夫人之間的過渡人物。他在任內的最大貢獻,是成功推動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

2、羅伯特·皮爾

英國首相(1834~1835、1841~1846),他被看作是英國保守黨的創建人。羅伯特·皮爾是英國19世紀的一位知名人物,他的政治策略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倫敦議會廣場上的皮爾像變遷。他務實、經驗豐富,是一位出色的和理智的演講家。他的政治策略的變化反映出他同時是一位愛國者和務實的政治家。

3、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

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 1809年12月29日—1898年5月19日)英國政治家,曾作為自由黨人四次出任英國首相(1868-1874、 1880-1885、1886以及1892-1894)。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他和保守黨領袖本傑明·迪斯雷利針鋒相對,上演了一場又一場波瀾壯闊的政治大戲。格萊斯頓是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的偶像,始終被學者排名為最偉大的英國首相之一。

4、威廉·亨利·卡文迪許-本廷克

威廉·亨利·卡文迪許-本廷克第三代波特蘭公爵,(1738年4月14日-1809年10月30日),1738年至1762年曾稱為蒂奇菲爾德侯爵(Marquess of Titchfield)英國政治家,曾分別自1783年4月至12月及自1807年3月至1809年10月兩度出任首相,但兩次都沒有掌握任何實權,僅屬有名無實。

5、威廉·拉姆

威廉·拉姆,第二代梅爾本子爵,PC,FRS(William Lamb, 2nd Viscount Melbourne,1779年3月15日-1848年11月24日),英國輝格黨政治家,曾自1830年至1834年任內務大臣,後來又在1834年以及自1835年至1841年出任英國首相。此外,墨爾本子爵早年曾任維多利亞女王的老師。

(2)1855年2月英國什麼內閣上台擴展閱讀:

英國首相從沃波爾到2016年一共54位,今天的首相權力 越來越大,他可以選擇他的大臣,他可以解散議會,如果他是保守黨人,他還可以任命黨的主席,他們形形色色,各不相同。包括一位業余科學家、一位哲學家、一些賽馬迷和放盪之徒、一位小說家、一位歷史學家和一員名將(分別指索爾茲伯里、巴爾福、羅斯伯里、帕麥斯頓、迪斯雷利、丘吉爾和威靈頓)一些平庸之輩和少數天才。

參考資料:英國首相-網路

⑶ 英國內閣成立的時間

英國的內閣最早是由中世紀後期的樞密院外交委員會演化而來。該委員會在那時已有內閣之稱,但性質是封建君主的咨詢機構。1694年,威廉三世(1689~1702在位)從支持他的輝格黨中任命樞密院成員,組成輝格黨內閣。但當時輝格黨在議會中並不佔多數。1714年,喬治一世(1714~1727在位)即位,因不通英語,逐漸不出席內閣會議。1721年,下院多數黨輝格黨領袖、內閣首席大臣兼財政大臣R.沃波爾取代國王而成為內閣首腦。沃波爾內閣是英國第一屆正規內閣。但「內閣」一詞,直到1900年才見於官方正式文件,而首相直到1905年才開始接受國王的委任狀。1937年的《國王大臣法》才使內閣的名稱和首相的職位有了成文的法律根據。1742年,沃波爾因失去議會的支持而辭職,他這一行為開創了內閣得不到議會信任時必須辭職的先例。1784年,W.皮特(小)首相遭到議會下院反對時,提請國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選,獲勝後乃繼續任職。他的作法也成為慣例。到19世紀中期,議會、內閣的職能和制度進一步完善,責任內閣制最後形成。

⑷ 英國政府的發展歷程

英國政治制度的演變
一、封建君主制
時間:449——1215
內容:1、封臣對封君的義務:「效忠」、「幫助」、「勸告」;2、封君對封臣的義務:「保護」和維持「封臣」。
特徵:「義務性」、「直屬性」、「權力分散性」、「世襲性」。
二、等級君主制
形成:1215年,《大憲章》的頒布,維護封君封臣的既 定原則,維護教俗封建貴族的特權。
1265年召開的英國議會, 標志著英國等級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時間:1215——1485
內容:1、司法和軍事等方面的權利漸漸集中到中央;
2、等級代表會議則主要掌控國家賦稅的批准權和分攤權。
特徵:君主的權力相對受到約束。
作用:等級君主制相對於中世紀早期的政治混亂和割據狀態而言,具有歷史進步意義,推動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三、專制君主制
時間:1485——1649
內容:統治者君主(皇帝或國王王)擁有統治國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權力而沒有法律或法定程序的制約。
特徵:權力的高度集中
作用:
四、共和制
時間:1649——
內容:共和制國家最高權掌握在由選舉產生,並有一定任期的國家機關或公職人員手中的政權組織形式。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制根據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關系的不同,分為議會制共和制和總統制共和制。
民主制是相對於集權制而言的,區別在於:權力的行使必須體現大多數人的意志和利益。
而共和制是相對於君主制而言的,區別在於:國家的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是由選舉產生還是世襲
五、君主立憲制
時間:1689——至今
確立: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
發展:
1、 責任內閣制:
起源:16——18世紀,樞密院外交委員會演化而來。當時即有內閣之稱,但性質是封建君主的咨詢機構。
形成:18世紀早期,英王退出內閣,沃波爾主持內閣會議。
完善:19世紀上半期,兩黨制度建立而完善。
內閣制原則:
1、產生方式:下院多數黨領袖為內閣首相;內閣成員由首相從下院多數黨議員中挑選任命。
2、統治方式:全體一致,集體負責制。
3、去留方式:內閣失去下院信任時,全體辭職;或請求國王解散議會,重新進行大選。
內閣的地位:英國最高行政機構,最高立法動議機構。19——20世紀以來,成為英國現代政治權力的核心。

2、兩黨制:英國兩黨制的形成:
1、17世紀70年代——19世紀初為萌芽時期;托利黨和輝格黨初步具有了政黨特徵;光榮革命後,兩黨輪流執政。
2、19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初為形成時期;19世紀,托利黨和輝格黨演變為保守黨和自由黨;始於19世紀30年代的選舉改革,有了的促進了兩黨基層組織的建立和發展,兩黨逐漸成為全國性的政黨。
3、20世紀初至今新的兩黨制確立和發展時期,19世紀初,自由黨衰落,工黨興起;1922年成為第二大黨,1924年,保守黨和工黨開始輪流執政。
要經歷了三個階段A:輝格黨與托利黨先後交替執政時期;B:托利黨和輝格黨演變成保守黨和自由黨;C:工黨取代自由黨的地位;

內容:君主立憲制又稱立憲君主制,或稱「虛君共和」,是相對於君主獨裁製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憲政體制下保留君主制,由一個世襲或選出的君主作為元首的政體。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實上的共和政體。
君主立憲制的特點是國家元首是一位君主(皇帝、國王、大公等等,教皇有時也被看做是一個君主)。與其他國家元首不同的是,一般君主是終身制的,君主的地位從定義上就已經高於國家的其他公民,君主屬於一個特別的階層(貴族),而且往往世襲制也是君主的一個特點(不過在這一點上也有例外)。
國王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聖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
最高司法和立法機構,由國王、上院和下院組成。上院(貴族院)包括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及主教。1999年11月,上院改革法案通過,除92名留任外,600多名世襲貴族失去上院議員資格,非政治任命的上院議員將由專門的皇家委員會推薦。2003年2 月,英政府提出七項上院改革案,但均遭議會否決,改革上院的計劃暫時擱淺。2003年6月,內閣改組後,撤消大法官事務辦公室,成立憲政事務部。上院議長兼大法官歐文勛爵(Lord Irvine of Lairg)退休,福爾克納勛爵(Lord Falconer of Thoroton)為現任上院議長兼憲政事務大臣。下院議員由普選產生,採取簡單多數選舉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決定提前大選。本屆下院於2005年5月選出,目前在645個議席中,工黨佔354席、保守黨195席、自民黨62席、其他小黨和無黨派人士30席,另有1席空缺。下院議長麥克爾·馬丁(Michael Martin)和三位副議長(通常不投票)佔4席。
責任內閣制:內閣由議會產生,總攬國家行政權力,並向議會負責的一種國家政權組織形式。
英國的內閣最早是由中世紀後期(16——18世紀)的樞密院外交委員會演化而來。當時即有內閣之稱,但性質是封建君主的咨詢機構。
1694年,威廉三世(1689~1702在位)從支持他的輝格黨中任命樞密院成員,組成輝格黨內閣。但當時輝格黨在議會中並不佔多數。
18世紀早期,1714年,喬治一世(1714~1727在位)即位,因不通英語,逐漸不出席內閣會議。1721年,下院多數黨輝格黨領袖、內閣首席大臣兼財政大臣R.沃爾波爾取代國王而成為內閣首腦。沃爾波爾內閣是英國第1屆正規內閣。
1937年通過了《國王大臣法》,使內閣的名稱和首相的職位有了成文的法律根據。1742年,沃波爾因失去議會的支持而辭職,他這一行為開創了內閣得不到議會信任時必須辭職的先例。1784年,W.皮特(小)首相遭到議會下院反對時,提請國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選,獲勝後乃繼續任職。他的作法也成為慣例。
到19世紀中期,議會、內閣的職能和制度進一步完善,責任內閣制最後形成。
起源:16——18世紀,樞密院外交委員會演化而來。當時即有內閣之稱,但性質是封建君主的咨詢機構。
形成:18世紀早期,英王退出內閣,沃波爾主持內閣會議。
完善:19世紀上半期,兩黨制度建立而完善。
內閣的權力:制定政策;提交議案;行使最高行政權;協調政府職權;緊急狀態下緊急行動;必要時宣布提前大選;
內閣的地位:英國最高行政機構,最高立法動議機構。19——20世紀以來,成為英國現代政治權力的核心。
內閣制原則:
1、 產生方式:下院多數黨領袖為內閣首相;內閣成員由首相從下院多數黨議員中挑選任命。
2、 統治方式:全體一致,集體負責制。
3、 去留方式:內閣失去下院信任時,全體辭職;或請求國王解散議會,重新進行大選。
議會與內閣的關系:由議會產生並對議會負責;後來發展為內閣控制議會。 首相

下院 內閣(政府)
1、 下院大選中多數黨領袖;2、對下院負責;
1、 監督內閣,從而控制行政;2、對議會集體負責
1、 提出名單組成責任內閣制;2、內閣與首相在政治上共進退。
英國兩黨制的形成:
1、17世紀70年代——19世紀初為萌芽時期;托利黨和輝格黨初步具有了政黨特徵;光榮革命後,兩黨輪流執政。
2、19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初為形成時期;19世紀,托利黨和輝格黨演變為保守黨和自由黨;始於19世紀30年代的選舉改革,有了的促進了兩黨基層組織的建立和發展,兩黨逐漸成為全國性的政黨。
3、20世紀初至今新的兩黨制確立和發展時期,19世紀初,自由黨衰落,工黨興起;1922年成為第二大黨,1924年,保守黨和工黨開始輪流執政。
要經歷了三個階段A:輝格黨與托利黨先後交替執政時期;B:托利黨和輝格黨演變成保守黨和自由黨;C:工黨取代自由黨的地位;
代議制是指公民通過選舉代表,組成代議機關行使國家權力的制度。是間接民主的形式。現代國家普遍實行代議制。資本主義國家的代議機關是議會,所以資本主義代議制又稱議會制。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新型的代議制,人民選舉代表組成人民代表大會統一行使國家權力。
1、1265年,召開了第一次議會,這標志著英國議會的產生。2、14世紀上半葉,議會分為上、下兩院,上院又稱貴族院,下院又稱平民院。
3、17世紀,許多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成為下議院的議員。
4、
議會改革:1、1832年,議會改革。工業資產階級首次進入議會。2、1867年,第二次議會改革,城市小資產階級和城市工人獲得了選舉權;3、1884年,第三次議會改革,農業工人取得選舉權;4、1918年,議會通過法案,給予婦女選舉權。

代議制最早產生於古希臘的城邦共和制國家。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希臘地區出現了以城市為中心的諸多奴隸制小國的政權組織形式和統治方式,國家設立執政官、貴族會議和公民大會等機構,在人類歷史上初步形成了民主政治形式,這就是代議制的民主政治雛形。但准確的說,古希臘的城邦共和制國家都是直議制國家,因為所有公民都可直接參政,所有符合條件的公民都可以直接進入公民大會。當然,在這種代議制政治中,
廣大的奴隸階級並沒有任何民主權力,這就是奴隸制度下代議制的局限性。
13世紀英國出現著名的"大會議"和"模範會議"的代議制形式,中世紀一些歐洲封建城市共和國相繼採取的代議制的內容和形式,如法國的"三級會議",德國的"帝國議會",但是這些代議制形式多於內容,本質上還是封建專制,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代議制度,或者說,並不是資產階級的代議制。
近代意義上的代議制度起源於英國。1688年"光榮革命"後產生的封建等級代表會議,與內閣制相結合而正式確立,進而形成了凌駕於國王之上的最高立法機關。這種議會制被其他資產階級國家認可且迅速傳播和效仿。英國議會兩院制的發展和權力轉移的演變適應了不斷變化的環境和需要。在演變的過程中反映出:第一,一切變革只圍繞著對國王權力的限制,上下兩院權力的轉移以及議會內部機構的調整等方面進行,並沒有改變英國的議會制政體。第二,在權力的轉移中,下院是一根主線,它從無到有,從無權到小有權力,直至取得至高無上的權力,越過頂峰後,又逐步失去權力,最終成為「取得下院多數席位的政黨的馴服工具」;第三,議會權力的轉移是通過政黨制的發展來實現和完成的。
一、 上院的權力向下院轉移
1689年的權利法案確立了議會的最高權力之後,國王從此退出了與議會的權力爭奪,權力的轉移開始在議會內部進行,也就是從上院逐漸向下院過渡。採取的方法由武力爭奪演變為和平過渡,有個逐步積累過程。當然,這種和平過渡並不意味著上院自願拱手讓權,而是經過激烈的議會斗爭。權力的轉移具體反映在以下諸方面:
第一,上院權力的早期削弱。14世紀以後,上院的歷史主要就是逐漸向下院轉移權力的過程,到14世紀末,下院慢慢建立起了它自己的權力和地位。
第二,18世紀兩院的關系和諧。在18世紀,總的來說,由於基本利益的一致,上院與下院之間能和諧地相處。
第三,1832年改革的影響。1832的改革法動搖了上院的權力基礎和基本利益。首先,擴大了公民權,把投票權擴大到中、下層階級。其次,取消了上院提名下院成員的權利,使上院失去了對下院構成的有效限制。第三,重新調整了下院中席位的地方布局,使分配更加合理。
第四,1911年和1949年的兩個議會法否定了上院的財政立法權並削弱了其他權力。1911年的議會法確立下院的財政立法權,上院不得否決,只能延擱一個月,逾期仍可呈送女王批准。財政是國家的命脈,下院控制了它就控制了國家的命運。該法對上院的影響是致命性的,它結束了上院在財政立法上的權力,大大削弱了上院的權威。1949年的議會法再次削弱了上院的殘余權力:財政法案只能由下院提出,上院不得對它作修改。至此,上院對財政議案就沒有了任何權力。這兩個議會法使下院牢牢地控制了財政立法權,並確立了它高於上院的權力。議會的至尊地位主要屬於下院。
第五,政府主要官員從上院轉向下院。隨著權力的轉移,包括首相在內的政府主要要員也出現了同一轉向。1867年的改革法建立了一個常規:大臣必須是兩院中的人,首相必須在下院服務。
二、 下院權力向政府轉移
在英國政治政治制度中,行政與立法是密切結合在一起的,由於種種原因使下院的權力又逐步向政府(內閣)轉移。今天,由於下院的不斷衰落,下院與政府之間權力的不平衡已明顯地傾向於後者。下院衰落的主要原因:
第一,選民的增加和有紀律的政黨的發展。19世紀後半期,兩個改革法進一步擴大了公民權。同時,隨著政黨的發展,政黨不得不迎合中產階級和一部分工人階級的經濟利益和政治要求,政黨在英國的政治生活中逐步占據了支配地位。
第二,首相權力的發展。迄今,英國首相幾乎擁有國家所有的大權。最重要的是他掌握了重大的人事權。
第三,政府職能的擴大和官僚機構的膨脹。隨著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政府的職能范圍也相應地擴大到社會事務及其管理的各個方面。另一方面,又促使建立新的機構並擴大原有部門來執行這些職能。
具體權力的轉移表現在:
第一,政府控制政策。1867年以前,下院是決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進入本世紀以來,政府部門不斷增加。然而下院並不能保持同步發展。於是,決策中心便慢慢集中到政府和內閣委員會,下院逐漸成為一個「邊緣」人物,兩者的關系「已成為一個主人(政府)與一個僕人(下院)的關系」。二戰後,政府的實權更日益集中在首相及少數大臣和顧問手中。到了60年代,政府幾乎已完全控制了下院,此時,兩者的關系進一步成了「一個主人(政府)與一個奴隸(下院)」。
第二,政府控制立法。政府控制著下院的時間表,在很多情況下,政府的議案在提到下院之前,已在下院之外與各種壓力集團磋商過。
第三,控制財政立法。1911年的議會法正式以法律行使確立下院在財政立法上獨一無二的權力,現在實際已轉移到內閣手裡。
第四,政府控制下院。隨著政黨斗爭日趨激烈,下院的許多程序已完全建立在政府控制下院多數的基礎上。
第五,下院與政府之間的著很大的信息差距,使它難以對政府行使有效的監督。
今天,下院與政府在權力上的不平衡關系已嚴重影響下院應有的作用和效率,不利於英國的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引起了廣泛的不滿和強烈要求改革的願望。
三、 權力轉移過程中的特點
在議會權力轉移的過程中,大致反映出以下一些特點:
第一,國王權力的削弱乃是由於下院對錢袋的控制。英國早期國王的一個共同弱點是,他們雖然控制著很大的權力,卻始終缺乏足夠的財力來支持他們的政策,這可以說是英王權力不斷削弱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二,國王與議會的權力爭奪從激烈的武裝斗爭轉向立法的手段,這是英國逐步走上資產階級議會民主與法治道路的重要轉折。
第三,權力轉移的實質是階級利益的斗爭和權力再分配的反映。作為新興工業資產階級代表的自由黨多次用立法來限制代表陳腐的土地貴族利益的上院權力,是在歷史發展中兩個不同階級之間權力爭奪的明確反映。工黨提出動議,要求取消上院,認為上院是立法機構改革中不負責任的一部分,對國家民主是個障礙。
第四,協商與妥協是英國議會權力轉移過程中的又一個顯著特點。協商與妥協,這是「剝奪被剝奪者」的又一種特殊方式。由協商而達成妥協,逐漸形成了英國政治家們在處理國內事務中的一種政治手腕。
第五,議會對形勢和環境變化有較為靈活的適應性。幾個世紀以來,議會一直是一個政治集團的權力向另一個政治集團轉移的場所。在經歷了種種變化的今天,許多歷史事件形成的政治習慣和民族風格為這一機構提供了難得的穩定。在演變過程中從未形成任何代議制政府的固定模式,它經歷了國王政府、議會政府、內閣政府,恰好反映了它不斷演變的實質和明顯缺乏某種理論的作用,但這恰恰又是英國政治上求實風格的反映。

⑸ 美國歷屆總統名單和英國歷屆首相名單

一、美國總統

1、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1789年4月30日—1797年3月4日 無黨派;

2、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1797年3月4日—1801年3月4日 美國聯邦黨;

3、托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1801年3月4日—1809年3月4日 民主共和黨;

4、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1809年3月4日—1817年3月4日民主共和黨;

5、詹姆斯·門羅(James Monroe)1817年3月4日—1825年3月4日 民主共和黨;

6、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1825年3月4日—1829年3月4日國家共和黨;

7、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1829年3月4日—1837年3月4日 民主黨;

8、馬丁·范布倫(Martin van Buren)1837年3月4日—1841年3月4日 民主黨;

9、威廉·亨利·哈里森(William Henry Harrison)1841年3月4日—1841年4月4日 輝格黨;

10、約翰·泰勒(John Tyler)1841年4月4日—1845年3月4日 輝格黨;

11、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James Knox Polk)1845年3月4日—1849年3月4日 民主黨;

12、扎卡里·泰勒(Zachary Taylor),1848 年6 月7 日-1848 年8 月9 日輝格黨;

13、米勒德·菲爾莫爾(Millard Fillmore)1850年3月4日—1853年3月4日 輝格黨;

14、福蘭克林·皮爾斯(Franklin Pierce)1853年3月4日—1857年3月4日 民主黨;

15、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1857年3月4日—1861年3月4日 民主黨;

16、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61年3月4日—1865年4月15日共和黨;

17、安德魯·約翰遜(Andrew Johnson)1865年4月15日—1869年3月4日 民主黨;

18、尤里西斯·格蘭特(Ulysses Grant)1869年3月4日—1877年3月4日 共和黨;

19、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Rutherford B. Hays)1877年3月4日—1881年3月4日 共和黨;

20、詹姆斯·加菲爾德(James Garfield)1881年3月4日—1881年9月19日共和黨;

21、切斯特·艾倫·阿瑟(Chester A.Arthur)1881年9月19日—1885年3月4日 共和黨;

22、格羅佛·克利夫蘭(Stephen Grover Cleveland)1885年3月4日—1889年3月4日民主黨;

23、本傑明·哈里森(Benjamin Harrison)1889年3月4日—1893年3月4日 共和黨;

24、格羅佛·克利夫蘭(Stephen Grover Cleveland)1893年3月4日—1897年3月4日 民主黨;

25、威廉·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1897年3月4日—1901年9月14日 共和黨;

26、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901年9月14日—1909年3月4日 共和黨;

27、威廉·霍華德·塔夫脫(William Howard Taft)1909年3月4日—1913年3月4日 共和黨;

28、伍德羅·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1913年3月4日—1921年3月4日 民主黨;

29、沃倫·甘梅利爾·哈定(Warren Gamaliel Harding)1921年3月4日—1923年8月2日 共和黨;

30、卡爾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1923年8月2日—1929年3月4日 共和黨;

31、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1929年3月4日—1933年3月4日 共和黨;

32、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1933年3月4日—1945年4月12日 民主黨;

33、哈里·S·杜魯門(Harry S.Truman)1945年4月12日—1953年1月20日 民主黨;

34、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Dwight D.Eisenhower)1953年1月20日—1961年1月20日 共和黨;

35、約翰·肯尼迪(John F.Kennedy)1961年1月20日—1963年11月22日 民主黨;

36、林登·約翰遜(Lyndon Johnson)1963年11月22日—1969年1月20日 民主黨;

37、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1969年1月20日—1974年8月9日 共和黨;

38、傑拉爾德·福特(Gerald Ford)1974年8月9日—1977年1月20日 共和黨;

39、吉米·卡特(Jimmy Carter)1977年1月20日—1981年1月20日 民主黨;

40、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1981年1月20日—1989年1月20日 共和黨;

41、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1989年1月20日—1993年1月20日 共和黨;

42、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1993年1月20日—2001年1月20日 民主黨;

43、喬治·沃克·布希(George W Bush)2001年1月20日—2009年1月20日 共和黨;

44、貝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2009年1月20日—2017年1月20日 民主黨;

45、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2017年1月20日—今 共和黨。

二、英國首相

1、羅伯特·沃波爾(Robert Walpole)1721年4月4日—1742年2月11日輝格黨;

2、斯潘塞·康普敦(Spencer Compton)1742年2月16日—1743年7月2日 輝格黨;

3、亨利·佩爾漢姆(Henry Pelham)1743年8月27日—1754年3月7日 輝格黨;

4、托馬斯·佩勒姆-霍利斯(Thomas Pelham-Holles)1754年3月16日—1756年11月16日 輝格黨;

5、威廉·卡文迪許(William Cavendish)1756年11月16日—1757年6月25日 輝格黨;

6、托馬斯·佩勒姆-霍利斯(Thomas Pelham-Holles)1757年7月2日—1762年5月26日 輝格黨;

7、約翰·斯圖爾特(John Stuart)1762年5月26日—1763年4月16日 托利黨;

8、喬治·格倫維爾(George Grenville)1763年4月16日—1765年7月13日 輝格黨;

9、查爾斯·沃森-文特沃斯(Charles Watson-Wentworth)1765年7月13日—1766年7月30日 輝格黨;

10、老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Elder』)1766年7月30日—1768年10月14日 輝格黨;

11、奧古斯都·亨利·菲茨羅伊(Augustus Henry FitzRoy)1768年10月14日—1770年1月28日 輝格黨;

12、腓特烈·諾斯(Frederick North)1770年1月28日—1782年3月22日托利黨;

13、查爾斯·沃森-文特沃斯(Charles Watson-Wentworth)1782年3月27日—1782年7月1日 輝格黨;

14、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782年7月4日—1783年4月2日 輝格黨;

15、威廉·亨利·卡文迪許-本廷克(William Cavendish-Bentinck)1783年4月2日—1783年12月19日 托利黨/福克斯-諾斯聯合內閣;

16、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1783年12月19日—1801年3月14日 托利黨;

17、亨利·阿丁頓(Henry Addington)1801年3月17日—1804年5月10日 托利黨;

18、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1804年5月10日—1806年1月23日 托利黨;

19、威廉·溫德姆·格倫維爾(William Wyndham Grenville)1806年2月11日—1807年3月31日 輝格黨/賢能人士聯合內閣;

20、威廉·亨利·卡文迪許-本廷克(William Cavendish-Bentinck)1807年3月31日—1809年10月4日 托利黨;

21、斯潘塞·帕西瓦爾(Spencer Perceval)1809年10月4日—1812年5月11日 托利黨;

22、查爾斯·詹金遜(Charles Jenkinson)1812年6月9日—1827年4月10日 托利黨;

23、喬治·坎寧(George Canning)1827年4月10日—1827年8月8日 托利黨;

24、弗雷德里克·約翰·羅賓遜(Frederick John Robinson)1827年8月31日—1828年1月22日 托利黨;

25、亞瑟·韋爾斯利(Arthur Wellesley)1828年1月22日—1830年11月22日 托利黨;

26、查爾斯·格雷(Charles Grey)1830年11月22日—1834年7月16日 輝格黨;

27、威廉·蘭姆(William Lamb)1834年7月16日—1834年11月17日 輝格黨;

28、阿瑟·韋爾斯利(Arthur Wellesley)1834年11月17日—1834年12月9日保守黨;

29、羅伯特·皮爾(Robert Peel)1834年12月10日—1835年4月18日 保守黨;

30、威廉·蘭姆(William Lamb)1835年4月18日—1841年8月30日 輝格黨;

31、羅伯特·皮爾(Robert Peel)1841年8月30日—1846年6月30日 保守黨;

32、約翰·羅素(Lord John Russell)1846年6月30日—1852年2月23日 輝格黨;

33、愛德華·史密斯-斯坦利(Edward Smith-Stanley)1852年2月23日—1852年12月19日 保守黨;

34、喬治·漢密爾頓·戈登(George Hamilton-Gordon)1852年12月19日—1855年2月6日 皮爾派保守黨/聯合內閣;

35、亨利·約翰·坦普爾(Henry John Temple)1855年2月6日—1858年2月20日 輝格黨;

36、愛德華·史密斯-斯坦利(Edward Smith-Stanley)1858年2月20日—1859年6月12日 保守黨;

37、亨利·約翰·坦普爾(Henry John Temple)1859年6月12日—1865年10月18日自由黨;

38、約翰·羅素(Lord John Russell)1865年10月29日—1866年6月28日 自由黨;

39、愛德華·史密斯-斯坦利(Edward Smith-Stanley)1866年6月28日—1868年2月27日 保守黨;

40、本傑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1868年2月27日—1868年12月3日 保守黨;

41、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68年12月3日—1874年2月20日 自由黨;

42、本傑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1874年2月20日—1880年4月23日 保守黨;

43、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80年4月23日—1885年6月23日 自由黨;

44、E·A·羅伯特·塞西爾(Robert Gascoyne-Cecil)1885年6月23日—1886年2月1日 保守黨;

45、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86年2月1日—1886年7月25日 自由黨;

46、E·A·羅伯特·塞西爾(Robert Gascoyne-Cecil)1886年8月3日—1892年8月15日 保守黨;

47、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92年8月15日—1894年3月5日 自由黨;

48、阿奇博爾德·普里姆羅斯(Archibald Primrose)1894年3月5日—1895年6月25日 自由黨;

49、E·A·羅伯特·塞西爾(Robert Gascoyne-Cecil)1895年6月25日—1902年7月12日 保守黨;

50、亞瑟·貝爾福(Arthur Balfour)1902年7月12日—1905年12月5日 保守黨;

51、亨利·坎貝爾·班納曼(Henry Campbell-Bannerman)1905年12月5日—1908年4月7日 自由黨;

52、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Herbert Henry Asquith)1908年4月7日—1916年12月7日 自由黨;

53、戴維·勞合·喬治(David Lloyd George)1916年12月7日—1922年10月23日 自由黨;

54、安德魯·伯納爾·勞(Andrew Bonar Law)1922年10月23日—1923年5月22日 保守黨;

55、斯坦利·鮑德溫(Stanley Baldwin)1923年5月22日—1924年1月22日 保守黨;

56、拉姆齊·麥克唐納(Ramsay MacDonald)1924年1月22日—1924年11月4日工黨;

57、斯坦利·鮑德溫(Stanley Baldwin)1924年11月4日—1929年6月5日 保守黨;

58、拉姆齊·麥克唐納(Ramsay MacDonald)1929年6月5日—1935年6月7日 工黨/國家工黨;

59、斯坦利·鮑德溫(Stanley Baldwin)1935年6月7日—1937年5月28日 保守黨;

60、阿瑟·尼維爾·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1937年5月28日—1940年5月10日 保守黨;

61、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1940年5月10日—1945年7月26日 保守黨/聯合內閣;

62、克萊門特·艾德禮(Clement Attlee)1945年7月26日—1951年10月26日 工黨;

63、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1951年10月26日—1955年4月6日 保守黨;

64、安東尼·艾登(Anthony Eden)1955年4月6日—1957年1月10日 保守黨;

65、哈羅德·麥克米倫(Harold Macmillan)1957年1月10日—1963年10月19日 保守黨;

66、亞歷克·道格拉斯-霍姆(Alec Douglas-Home)1963年10月19日—1964年10月16日 保守黨;

67、哈羅德·威爾遜(Harold Wilson)1964年10月16日—1970年6月19日 工黨;

68、愛德華·希思(Edward Heath)1970年6月19日—1974年3月4日 保守黨;

69、哈羅德·威爾遜(Harold Wilson)1974年3月4日—1976年4月5日 工黨;

70、詹姆斯·卡拉漢(James Callaghan)1976年4月5日—1979年5月4日 工黨;

71、瑪格利特·撒切爾(Margaret Thatcher)1979年5月4日—1990年11月28日 保守黨;

72、約翰·梅傑(John Major)1990年11月28日—1997年5月2日 保守黨;

73、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1997年5月2日—2007年6月27日 工黨;

74、戈登·布朗(Gordon Brown)2007年6月27日—2010年5月11日 工黨;

75、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2010年5月11日—2016年7月13日 保守黨/聯合內閣;

76、特雷莎·梅(Theresa May)2016年7月13日—今 保守黨/聯合內閣。

(5)1855年2月英國什麼內閣上台擴展閱讀

美國總統的權力如下:

1、行政

在行政方面,總統有權處理國家事務和聯邦政府的各種工作。他可以發出對聯邦機關有法律約束力的政令,有權選任所有行政部、院、署、局等機關首長(須經參議院認可),以及其它數百名聯邦政府高級官員。

2、立法

在立法方面,總統可以否決國會通過的任何法案,除非兩院中各有2/3多數票推翻他的否決,否則該法案就不能成為法律。總統可以向國會提出各種咨文,建議他認為必須的立法。此外,總統還享有委託立法權。據此,總統不僅有權在原有的行政體系內進行某些改組,而且有權設立新機構。

3、司法

在司法方面,總統有權任命聯邦最高司法官員。他可提名任命聯邦法官,包括最高法院法官在內,但須獲得參議院的認可。總統還可以對任何被判處破壞聯邦法律的人作完全或有條件的赦免。

4、軍事

總統是美國武裝部隊的總司令,可召集各州的國民警衛隊為聯邦服務。在戰爭和緊急情況下,經國會授權,總統還可擁有更大的權力。

5、外交

在外交事務方面,總統是負責處理對外關系的主要官員。他任命駐外大使、公使和領事(須經參議院認可),接見外國大使及公務人員。總統有權與外國締結條約,但須經參議院2/3多數票的批准;而總統與外國簽訂的一切行政協定,卻不需經參議院的同意。

英國首相享有的權力如下:

1、首相有權解散下議院。

2、首相可向議會提出立法動議權。

3、代表政府向英王匯報全部情況。

4、代表政府在議會中為政府的重大政策進行辯護。

5、向英王提出任命內閣成員和其他部長名單,也可要求他們辭職或變更他們的職務。

6、主持內閣會議,決定內閣議事日程。

7、向英王推薦高級法官、主教和對某些其他官員的任命。

8、決定各部職權的劃分,決定部的成立、合並和廢除。

9、對各部業務進行總的指導,解決各部之間的爭議。

10、首相掌握著三軍的總指揮權,有宣戰權。

⑹ 請問英國在的歷屆首相有哪些

歷任首相列表
表例 輝格黨
英國首相 入職 去職 所屬黨派
羅伯特·沃波爾(或稱華波爾)爵士
1742年起成為奧爾福德(Orford)伯爵 1721年4月4日 (1730年5月15日) 1742年2月11日 輝格黨
威爾明頓伯爵 1742年2月16日 1743年7月2日 輝格黨
亨利·佩爾漢姆 1743年8月27日 1754年3月7日 輝格黨
紐卡斯爾公爵 1754年3月16日 1756年11月16日 輝格黨
德文郡公爵 1756年11月16日 1757年6月25日 輝格黨
紐卡斯爾公爵 1757年7月2日 1762年5月26日 輝格黨
比特伯爵 1762年5月26日 1763年4月16日 托利黨
喬治·格林維爾 1763年4月16日 1765年7月13日 輝格黨
白金漢侯爵 1765年7月13日 1766年7月30日 輝格黨
查塔姆伯爵(老皮特) 1766年7月30日 1768年10月14日 輝格黨
格拉夫頓公爵 1768年10月14日 1770年1月28日 輝格黨
諾斯勛爵 1770年1月28日 1782年3月22日 托利黨
白金漢侯爵 1782年3月27日 1782年7月1日 輝格黨
謝爾本伯爵 1782年7月4日 1783年4月2日 輝格黨
波特蘭公爵 1783年4月2日 1783年12月19日 托利黨/福克斯-諾斯聯合內閣
小皮特 12月19日 1783 3月14日 1801 托利黨
亨利·埃丁頓 3月17日 1801 5月10日 1804 托利黨
小皮特 5月10日 1804 1月23日 1806 托利黨
The Lord Grenville格倫維爾勛爵 2月11日 1806 3月31日 1807 Whig/Ministry of All the Talents(聯合內閣)
The Duke of Portland波特蘭公爵 3月31日 1807 10月4日 1809 托利黨
Spencer Perceval斯潘塞·帕西瓦爾 10月4日 1809 5月11日 1812 托利黨
The Earl of Liverpool利物浦伯爵 6月9日 1812 4月10日 1827 托利黨
George Canning喬治·坎寧 4月10日 1827 8月8日 1827 托利黨
The Viscount Goderich戈德里奇子爵 8月31 1827 1月22日 1828 托利黨
The Duke of Wellington威靈頓公爵 1月22日 1828 11月22日 1830 托利黨
The Earl Grey格雷伯爵 11月22日 1830 7月16日 1834 輝格黨
The Viscount Melbourne墨爾本子爵 7月16日 1834 11月17日 1834 輝格黨
威靈頓公爵
(caretaker) 11月17日 1834 12月9日 1834 保守黨
Sir Robert Peel羅伯特·皮爾爵士 12月10日 1834 4月18日 1835 保守黨
The Viscount Melbourne墨爾本子爵 4月18日 1835 8月30日 1841 輝格黨
Sir Robert Peel羅伯特·皮爾爵士 8月30日 1841 6月30日 1846 保守黨
The Lord John Russell約翰·羅素勛爵
(afterwards PM as Earl Russell) 6月30日 1846 2月23日 1852 輝格黨
The Earl of Derby德比伯爵 2月23日 1852 12月19日 1852 保守黨
The Earl of Aberdeen阿伯丁伯爵 12月19日 1852 2月6日 1855 Peelite/聯合內閣
The Viscount Palmerston帕爾姆斯頓子爵 2月6日 1855 2月20日 1858 輝格黨
The Earl of Derby德比伯爵 2月20日 1858 6月12日 1859 保守黨
The Viscount Palmerston帕爾姆斯頓子爵 6月12日 1859 10月18日 1865 自由黨
The Earl Russell羅素伯爵
(previously PM as Lord John Russell) 10月29日 1865 6月28日 1866 自由黨
The Earl of Derby德比伯爵 6月28日 1866 2月27日 1868 保守黨
Benjamin Disraeli本傑明·迪斯雷利
2月27日 1868 12月3日 1868 保守黨
威廉·格萊斯頓 12月3日 1868 2月20日 1874 自由黨
本傑明·迪斯雷利
(1876年後稱比肯斯菲爾德伯爵) 2月20日 1874 4月23日 1880 保守黨
威廉·格萊斯頓 4月23日 1880 6月23日 1885 自由黨
The Marquess of Salisbury索爾茲伯里侯爵 6月23日 1885 2月1日 1886 保守黨
威廉·格萊斯頓 2月1日 1886 7月25日 1886 自由黨
The Marquess of Salisbury索爾茲伯里侯爵 8月3日 1886 8月15日 1892 保守黨
William Ewart Gladstone威廉·格萊斯頓 8月15日 1892 3月5日 1894 自由黨
The Earl of Rosebery羅斯蠢��?3月5日 1894 6月25日 1895 自由黨
The Marquess of Salisbury索爾茲伯里侯爵 6月25日 1895 7月12日 1902 保守黨
Arthur Balfour亞瑟·貝爾福 7月12日 1902 12月5日 1905 保守黨
Sir Henry Campbell-Bannerman亨利·坎貝爾-班內南爵士 12月5日 1905 4月7日 1908 自由黨
Herbert Henry Asquith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 4月7日 1908 12月7日 1916 自由黨
(afterwards Coalition)
大衛·勞合喬治 12月7日 1916 10月23日 1922 National Liberal/ 聯合內閣
Andrew Bonar Law安德魯·伯納爾·勞 10月23日 1922 5月22日 1923 保守黨
斯坦利·鮑德溫 5月22日 1923 1月22日 1924 保守黨
拉姆賽·麥克唐納 1月22日 1924 11月4日 1924 工黨
斯坦利·鮑德溫 11月4日 1924 6月5日 1929 保守黨
拉姆賽·麥克唐納 6月5日 1929 8月24日 1931 工黨
拉姆賽·麥克唐納 1 8月24日 1931 6月7日 1935 National Labour/國民內閣
斯坦利·鮑德溫 6月7日 1935 5月28日 1937 保守黨/國民內閣
Neville Chamberlain尼維爾·張伯倫 5月28日 1937 5月10日 1940 保守黨/國民內閣
Winston Churchill溫斯頓·丘吉爾 1940年5月10日 1945年5月23日 保守黨/聯合內閣
Winston Churchill溫斯頓·丘吉爾 1 1945年5月23日 1945年7月26日 保守黨/過渡政府
Clement Attlee克萊門特·艾德禮 1945年7月26日 1951年10月26日 工黨
Sir Winston Churchill溫斯頓·丘吉爾爵士 1951年10月26日 1955年4月6日 保守黨
Sir Anthony Eden安東尼·艾登爵士 1955年4月6日 1957年1月10日 保守黨
Harold Macmillan哈羅德·麥克米倫 1957年1月10日 1963年10月19日 保守黨
道格拉斯-宏Alec Douglas-Home
(從1963年起稱道格拉斯-霍姆爵士) 1963年10月19日 1964年10月16日 保守黨
Harold Wilson哈羅德·威爾遜 1964年10月16日 1970年6月19日 工黨
愛德華·希思 1970年6月19日 1974年3月4日 保守黨
Harold Wilson哈羅德·威爾遜 1974年3月4日 1976年4月5日 工黨
James Callaghan詹姆斯·卡拉漢 1976年4月5日 1979年5月4日 工黨
瑪格利特·撒切爾Margaret Thatcher 1979年5月4日 1990年11月28日 保守黨
約翰·梅傑John Major 1990年11月28日 1997年5月2日 保守黨
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 1997年5月2日 在任 工黨

閱讀全文

與1855年2月英國什麼內閣上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鋁廠總量多少 瀏覽:779
如何在越南買到中國電腦 瀏覽:743
越南農業主產區是哪裡 瀏覽:484
icu怎麼看英國人 瀏覽:879
印度汽油為什麼便宜 瀏覽:889
伊朗和巴鐵什麼關系 瀏覽:954
中國茶葉品牌有哪些 瀏覽:274
去印尼不懂語言怎麼辦 瀏覽:358
吃義大利面抹什麼 瀏覽:490
1個人民幣換多少印尼幣 瀏覽:577
韓國和伊朗哪個更強 瀏覽:312
越南沙金帶著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瀏覽:297
中國在伊朗在建的港口是什麼 瀏覽:584
英國細羊毛線可以用什麼替代 瀏覽:59
印尼虎搭配什麼魚好看 瀏覽:819
一中國人民幣等於多少印尼盾 瀏覽:240
義大利哪個味道面醬好 瀏覽:967
越南語導游需要怎麼考 瀏覽:295
英國人怎麼購買suv 瀏覽:49
印度公民修正案什麼意思 瀏覽: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