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乾隆為何不答應與英國通商
我們都知道,從明清時期開始,中國就閉關鎖國,禁止百姓私自出海,而在1840年因為鴉片戰爭,清王朝才被迫打開了大門,被迫與外國人進行交易往來。但其實在1793年,也就是清朝乾隆年間,英國的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了中國,請求與清王朝簽訂通商協議,但最終被乾隆皇帝拒絕了。那麼,乾隆皇帝為什麼不答應和英國通商呢?一般認為的原因是使者馬戛爾尼不願對乾隆皇帝三跪九拜,所以乾隆皇帝不願意通商,但其實按照當時英國通商的要求來看,完全是因為要求過分,所以清王朝沒有答應。不過若是當時與英國通商了,清王朝的制度、器物和思想是不是就不會落後於西方呢?
㈡ 乾隆當時拒絕外國使者實行通商時說的原話是什麼。
乾隆原話:「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意思:我們是天朝上國,什麼東西都有,完全可以自給自足,根本不需要和你們做生意。
當時英國的特使馬戛爾尼來到了清朝,他的目的是想要打開清朝的市場,當然他的目的也並不是純潔無暇的,對於當時的日不落帝國來說,能夠把清朝變成自己的工業產品市場和工業原料開采地是再好不過的,所以他的本質還是想要推銷商品和掠奪原材料。
但是這種推銷商品和掠奪原材料最終可以促進清朝的近代化,而這種和平進入近代化,對於清朝來說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但是當時的乾隆皇帝是非常的自信的,乾隆皇帝還停留在天朝上國的美夢裡面,他忘記了自己下江南的時候,八旗軍隊:騎馬人墜地,射箭靶上空的尷尬境地了,他還是自信自己是戰無不勝的。他給自己編造了十全武功,其實這十全武功還真不是貨真價實,裡面的水分是非常多的。乾隆皇帝要求英國公使下跪,但是英國使者不肯下跪,最後在和珅的調解下,英國公使採用了單膝跪地的禮節。
在交談中,英國公使一直想要和清朝通商,但是乾隆皇帝對於通商顯然沒有多少興趣,他的回答非常的傲慢:我們是天朝上國,什麼東西都有,完全可以自給自足,根本不需要和你們做生意,你們如果想要茶葉可以賣給你們·····當然乾隆皇帝的話並不是沒有道理,清朝確實完全可以自給自足,但是他沒有看到自己和日不落帝國的差距。
馬戛爾尼回國之後評價清朝說:清朝的軍事力量比英國落後了三四個世紀,而且他把清朝評價成了一個破舊的大船。可以說馬戛爾尼的出使讓英國人徹徹底底看到了清朝的沒落,所以英國才敢於發動鴉片戰爭。
換句話說,如果當時馬戛爾尼帶來的不是書信而是槍炮的話,那麼清朝恐怕在乾隆皇帝時期就已經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了。
一艘破舊的大船就算是一個再好的船長也是開不好的,除非他能夠好好地修復一番。乾隆皇帝拒絕了馬戛爾尼之後,清朝喪失了一次真正能夠和西方列強平起平坐的機會,在鴉片戰爭之後,清朝再想要再坐在談判桌上,座椅已經是不平等的了。
(2)乾隆為什麼不喜歡英國進貢擴展閱讀
乾隆時期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以海防重地規范外商活動為理由,諭令西洋商人只可以在廣東通商。但是實際上,當時在南洋的一些西方殖民者仍被允許到閩、浙、江海關貿易,特別是閩海關。例如,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四十八年(1783年)、五十一年(1786年),嘉慶十二年(1807年)、十四年(1809年),均有西班牙商人從南洋呂宋到廈門貿易。
在對外貿易中,清政府又實行商行制度,即廣州十三行,以進行壟斷。清政府只允許少數殷實富商設立「公行」,負責與外商從事進出口貿易,並代表清政府與洋商交涉。
「一口通商」後,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兩廣總督李侍堯奏定頒布了《防範外夷規條》五款,嘉慶十四年(1809年)和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分別頒布《民夷交易章程》和《防夷八條》。
主要內容是:
(1)不許夷人在廣州過冬。
(2)夷人在廣州只能住在行商各館,如行館房屋不敷,由行商租賃房屋並撥人看守。毋許漢奸出入夷館。毋令番廝人等出外閑行,如夷商有事必須出行,須由通事、行商隨行約束。乾隆末年,始准每月三次到陳家花園(後改花地)和海幢寺二處遊玩,但要洋行通事隨行。
(3)禁止內地民人借領外夷資本。
(4)禁止夷人雇請內地之人為其傳遞信息。
(5)派兵於洋船收泊進口處加強稽查,俟其出口後方能撤回。此還嚴禁夷人進入中國內地,夷人不得帶番婦番、哨人等至省,夷商攜帶番廝不得過五名。不許攜帶凶械火器赴省,不得偷運槍炮,不得買賣違禁貨物,不得乘轎,不得私雇中國人使役,限制商館僱用民人數目,不許與行商以外的中國商人直接接觸。
對中國商民出海貿易也有嚴格的管理措施。如要求出海商民登記、取具保結、領取船引(票、照)和腰牌,註明船隻丈尺、客商姓名、在船之人年貌、籍貫,出海情由、載何貨物、往某處貿易、往返日期等。要求已出洋的商船商民按期返回,對未能及時回國者施加懲罰或限制歸國。
鴉片戰爭前美國和英國兩個航海大國的船舶總噸位的總和一度遜於清朝,當時中國沿海商船總數約在9,000至將近10,000艘之間,約有150萬噸。加上其他種類的船舶,全國總有大小江海船舶20多萬艘,共計400多萬噸。而在1814年,英國全國有大小21,500多艘船,共240萬噸;美國在1809年全國有船舶135萬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閉關鎖國
㈢ 清朝知道英國的工業革命嗎為什麼乾隆皇帝無動於衷呢
清朝知道英國的工業革命,乾隆皇帝無動於衷的原因:因為自打乾隆時期,我國就逐漸閉關自守了。清代解放初期,清代為了避免中國台灣的鄭華陣營與內地的抗清陣營串通,逐漸全方位推行閉關自守。到康熙皇帝時,伴隨著台灣收復,沿海城市才慢慢開放了。但是,在幾十年後,當乾隆皇帝當政時,他又逐漸執行嚴格的海上貿易現行政策,只在廣州地區對外開放一個海港對外開放。這類作法導致了我國沒法能夠更好地觸碰和掌握有關西方國家科技革命的成效,及其沒法見到國外進步的速率,也導致了中國開始落後於全球的步伐。
以乾隆為代表的清廷並非不了解歐美國家,我國處在康熙時期的中後期。清代了解西方國家正在進行科技革命,但那時候科技革命的技術性還不完善,因此清代不用過多關心。這看上去很高傲,但真相的確如此。對我國而言,最有效的西方國家技術是大炮,而蒸汽發動機等別的技術性對農牧業我國毫無價值。因而,乾隆皇帝對喬治三世的回復並不是高傲,但他覺得美國那時候產生的技術產品對我國沒有用途或威協。但即使是科技革命前領先於我國的西方國家大炮,也被清廷以各種各樣方法回收。
㈣ 乾隆拒絕馬戛爾尼的通商請求,該決定到底是對還是錯的
在當時文武百官看來是對的,但放到中國今後的國民經濟發展來說是錯誤的,因為這種閉關鎖國政策直接影響了中國的發展 。
英國風土人情
乾隆認為,自己家關起門來自己做更保險,也更省心,無需對外分享。可能因為清朝政府的傲慢或是因為對英國的懷疑,在或者是英國禮數不當引起乾隆不滿(這個不會影響大局,畢竟乾隆會以國家大局為重)又或者是對這種突然的新事物的緊張心理,這次通商請求沒有成功。
㈤ 英國國王想跟清朝通商,乾隆是怎麼回復他的
當年乾隆皇帝拒絕英國通商請求,不能不說是與英國強大有關,英國先進的槍炮和軍艦對他的內心肯定有所觸動,乾隆之所以一口回絕英國通商要求。雖然歷史沒有如果,但當年清廷開放了中國市場,也許中國會成為英國傾銷商品和低價購買原材料之地,暫時對清朝經濟不利,不過最終是可以促進清朝的近代化,而這種和平進入近代化對清朝來說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乾隆時期清朝的GDP佔世界份額超過30%,比美國占的分量還要多,乾隆時期中國人口超過3億,佔世界人口的1/3,相當於清帝國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市場,這樣富強的國家在亞洲是無敵的存在,世界排名也是位於前列。
所謂的乾隆盛世的假象,被英國三句話總結完畢:①清政府的相關政策,無外乎就是自負所導致的。②他們想凌駕於世界各國的頭上,卻沒有這個本事,還鼠目寸光。③他們所做的就是在阻止自己的人民進步,他們想要自己的國民一直保持愚蠢。
馬戛爾尼回國後評價清朝說,清朝的軍事力量比英國落後三四個世紀,而且他把清朝評價成為一個破舊的大船,可以說馬戛爾尼的出使讓英國人徹底看清了清朝的沒落,所以英國在40年後敢於發動鴉片戰爭。
乾隆皇帝拒絕與英國通商,拒絕開放本國市場,相當於拒絕了全球化,這是大清國運的轉折點,閉關鎖國的結果是他的孫子道光皇帝遭遇第一次鴉片戰爭,重孫咸豐皇帝遭遇第二次鴉片戰爭,最悲催的是重孫媳婦慈禧再遭八國聯軍入北京之恥,自此後大清帝國走向了末路。
㈥ 1793年乾隆拒接了英國的要求,50年後英國做了什麼
英國用火炮轟開了清王朝的大門,接下來的歷史發展也是我們都知曉的帝國主義入侵、八國聯軍等情況了,我們都知道中國自古以來可以說都算是世界的中心了,實力強大,一向也是視周邊國家為蠻夷,而且中國的瓷器和茶葉等物品可以說是風靡世界,因此在當時英國去清王朝一方面是對這個國家抱有尊敬,另一方面則是與清朝商議通商方面的事,但奈何清王朝顯得夜郎自大,基本對英國使臣都沒有正眼看的,還拒絕了對方的提議。
一個國家的狂妄最終都會吃下苦果,在50年後最終被英國人用大炮轟開了國門,而且英法聯軍打到了北京城後發現清朝用的火槍啥的都是明朝時期製造的,而且英國人送的8門大炮最後還是在吃灰,可以說這樣的國家滅亡也是正常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