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二戰英國沒錢怎麼辦

二戰英國沒錢怎麼辦

發布時間:2023-08-07 12:00:50

Ⅰ 二戰英國都沒有被德國攻佔本土為什麼經濟還是變低

實際上在二戰之前,英國的經濟就已經出現了頹勢。英國當時經濟支柱是殖民地體系,英國站在這個經濟生態圈的頂層,吸取殖民地的血,然後依靠自己的國際地位,確保英鎊的國際地位。看看,就是美國二戰後的模式。
但二戰之後,英國的國際政治地位下降,英鎊的國際貨幣地位被布雷頓森林體系後的美元取代。沒辦法薅世界的羊毛了。加上殖民地體系瓦解,以及馬歇爾計劃後,美國工業製成品的泛濫
英國經濟徹底陷入泥潭

Ⅱ 為什麼英國二戰後會嚴重負債變得很窮,政府不能自己又發行貨幣嗎,反正自己用

為什麼英國政府不能濫發貨幣?

因為會「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1]Inflation):
通俗地講是指國家生產的貨幣過多,導致貨幣降低本來的價值,使得物價上漲。如白菜本來2.2元一斤,後因貨幣過多而漲價為4.4元。客觀來說指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供遠小於求)。紙幣、含金量低的鑄幣、信用貨幣,過度發行都會導致通脹。
通脹後果
它是指貨幣流通中出現的這樣一種情況:投入流通中的貨幣,主要是紙幣發行量過多,大大超過流通實際需要的數量,以致引起貨幣貶值。[3]
通貨膨脹對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費的影響:
(1)實際收入水平下降
(2)價格上漲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導致福利減少
(3)通貨膨脹的收入分配效應:具體表現為:低收入者(擁有較少稟賦者)福利受損,高收入者(擁有較多稟賦者)卻可以獲益;以工資和租金、利息為收入者,在通貨膨脹中會遭受損害;而以利潤為主要收入者,卻可能獲利。

Ⅲ 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二戰後英國為什麼迅速衰落呢

19世紀,英國憑借著工業革命和海上霸主地位,成為世界上綜合實力最強大的國家,被稱為“日不落帝國”。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曾在1865年描述說:“北美和俄國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區,澳大利亞是我們的牧場,秘魯是我們的銀礦,南非和澳大利亞是我們的金礦,印度和中國是我們的茶葉種植園,東印度群島是我們的甘蔗、咖啡、香料種植園,美國南部是我們的棉花種植園。”

傑文斯並沒有吹牛。從16世紀末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之後,英國就開始在全世界瘋狂擴張。到了維多利亞女王時期,英國已經在各大洲都擁有了殖民地。並且世界上諸如法蘭西帝國、沙俄帝國、大清帝國等強國都被英國擊敗。所以,說英國是當時世界的霸主也並不為過。

(納粹德國軍舊照)

第二次失誤,是英國的戰略方向選擇錯誤。

在一戰之後,資本主義世界遭遇了一次巨大的經濟危機,無數百姓流離失所。

英國有不少人將這次危機判斷為戰爭後遺症,這讓整個國家陷入一種反戰情緒中。

1933年,納粹黨正式上台,希特勒成為德國元首。希特勒上台後無視《凡爾賽條約》的約束,瘋狂發展重工業和軍備力量,這讓整個歐洲蒙上了一層戰爭的陰影。

1938年,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歐洲的大戰已經一觸即發。然而在危急關頭,英國卻始終堅持綏靖政策,對於德軍的入侵視而不見。並且為了將禍水東引,讓德國和蘇聯打起來。英國更是夥同法國,一起和德國、義大利簽訂了互相之間永不投入戰爭的《慕尼黑協定》。

Ⅳ 當二戰結束以後,英國黃金短缺,為何英國仍要維護金本位,這對英國有利么

一切都是因為一個原因
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規定1盎司黃金=35美元
英國堅持金本位,所以英國必須得到黃金才能印發英鎊,由於當時美國擁有大約全世界70%的黃金,所以英國最好的辦法就是向美國出口貨物,收到美元以後向美國政府購買黃金,然後印發英鎊,接著進一步加大英國的出口,促進英國經濟發展。

還是因為布雷頓森林體系,由於美元與黃金掛鉤,美國政府必須保持美元的信用。如果沒法保持美元信用的話,就會發生下面的事情:
越戰造成美國政府巨大的財政赤字,而且收支情況急劇惡化,造成世界資本市場恐慌。美元信用下降,全世界大量拋售美元,搶購黃金,造成美國政府儲備黃金急劇減少。1961年美國政府出讓大量利益,聯合歐洲七國央行成立黃金總庫,試圖減少外國央行購買黃金,維持美元價值。
但隨著美國加大越戰規模,美元信用持續降低,1968年美國政府宣布無力維持35美元=1盎司黃金的官價,私人自由市場改為浮動金價,官方買賣依然維持35美元。1971年,美元兌黃金貶值,美聯儲不再向外國中央銀行出售黃金。

Ⅳ 二戰對英國經濟的影響

二戰對日不落帝國的影響
在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里, 英國試圖依靠其龐大的殖民地資源試圖振興其經濟,在其殖民地區域建立了許多的項目, 比方說在埃及阿斯旺地區早在50年代蘇聯人入駐之前,英國便投資建壩,該項目既幫助埃及建立起灌溉體系造福當地的棉農,同時也間接加強了英國在蘭開郡的棉紡工業的競爭力。但是英國傳統的棉紡業此時已經不敵日本。英國的總體工業能力在下降。在三十年代,美國的拖拉機及汽車產量已經遠超英國。英國的生產效率,競爭力及經濟恢復也遠不如同時期的納粹德國。
1939年,二戰終於開打了,英國的戰前准備工作很差,顯然不如德國,在歐洲戰場上英軍行動遲緩,指揮不當,很快便陷入重圍。 如果沒有敦刻爾克奇跡,英國在歐洲的遠征軍應該是全軍覆滅的。
在抵禦德國空襲的過程中,依仗勞斯萊斯引擎的威力英國颶風戰斗機性能優於德國容克戰斗機。加上德國空軍的一些戰術失誤,英國取得了不列顛空戰的勝利。雖然得以自保,英國陸軍在其他戰場上,比如在希臘,以及北非在1942年之前,都遠非德軍的對手, 在各個戰場受到重創, 狼狽不已。
當然最讓英國丟臉的的是其在遠東戰場與日軍對決的慘敗。 英軍被派去太平洋戰場的威爾士親王號戰艦被日本空軍擊沉,而後,香港,馬來西洋,相繼陷落。尤其是新加坡的失手讓英國丟盡了面子。擁有10萬之中的英軍向3萬日軍繳械投降實在是英國戰爭史上的奇恥大辱。這也是首次歐洲白種人在亞洲被黃種人擊敗。這似乎是在告訴許多殖民地人民, 白人至高無上的優越性是虛幻的。 事實證明,白人照樣可以被亞洲人擊敗。 這一系列事件給後來印度及馬來亞等地區的獨立運動人士壯了膽。
二戰後,日不落帝國殖民體系的土崩瓦解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對其的制約。美國是信奉自由貿易的國家, 美國的財團始終認為,英國對海外殖民市場的控制阻止了美國商業貿易在全球的擴張。 加之戰後,英國欠了美國一屁股的債, 在美國的處處施壓下, 英國也不得不放鬆其對殖民地的控制。比如說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事件里,美國非但不支持英國對蘇伊士運河的佔領,反而施壓讓其撤離。雖然表面上,英美之間的關系宣傳成親如一家,實際上,英國的有識之士都知道美國背地裡是不斷對英國做小動作試圖削弱英國,美國在戰後對日不落帝國的解體是起推動作用的。

Ⅵ 二戰後的英國經濟

英國,這個曾號稱日不落帝國的殖民帝國,在一戰後可說是開始鬧窮了,它這時仍有強大的艦隊和控制北海、地中海、印度洋、西南太平洋的海權實力,在根本上,它仍有完封歐陸任何一個陸上強權的海權力量。不過在二戰前期英軍在歐陸上的損失卻也真的使英倫三島有一段可怕的危險期。但是真正打擊英國未來的,不是向英國宣戰的軸心國,而是英國自己的政策。英國首相邱吉爾他是個特別的領導人,他有許多的特質,但是他太過於注重於表面的目標:打敗軸心,而沒有想到戰爭和英國本來的關系。英國人在這種情況下失去了理性思考的能力,首先對於德俄對決的態度就發生了問題,事實上這兩個國家都是可怕的侵略國,它們都有著以政治和思想來侵略他國的手段,可是英國人竟二話不說就傾了全力以物資來「進貢」給俄國。英國人還不如等到俄方提出某種程度的要求和條件才提供物資,那才有利。以英國人的角度來看應是使這兩方兩敗俱傷,再利用本身海軍力量和空中的力量把德國經濟扼殺,才是個經濟而有效的方法。不過英國人卻反其道而行,把大量的物資投入在提供俄方,更沒有注意到它真正的生命線是在於地中海、印度洋和南太洋的國協地區。以致於北非的作戰未能集中力量以在初期打敗隆美爾,而在遠東方面又不能和日本達成某種協議(但是在美國的壓力下這點可能無法做到,但是俄國卻明目膽的和日本保持這種互不侵犯條約到二戰末),或是其中力量防守新加坡,無論如何都應將守住新加坡為第一要務,若新加坡不守住那對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政治影響可說是令人無法想像的。

英國人在二戰中可算是全走錯步了,二戰結束後,英國人才猛然發現,他們雖成功地把德國打成一個廢墟,但是蘇俄和其共產勢力撗張的卻比當年的德國還來的快還猛!而自己的國家卻沒有能力去反制這種席捲式的侵略。在戰債的壓力下,英國失去了它的海軍力量和珍貴的海權。埃及和印度等殖民地也明白了,原來英國人也是可以被打敗的,不久就相繼獨立,這個打擊使得英國人再也不能利用大量的殖民地物資和勞工來彌補其戰爭中的損失。又因為政策的錯誤,去支持以色列建國,造成英國在中東地區勢力完全被蘇俄所取代。

走到這種地步,原本的日不落國也變成了日落王國了……從此英國就只能算是歐洲地區的中型國家……幾乎完全失去了其全球的影響力,不過它仍保持著一個和歐陸相抗的戰略態勢,來使其地區性的影響力能夠有發揮。

Ⅶ 二戰時期的倫敦,二戰對英國產生的影響,以及當時平民的生活狀況

你可以看看二戰紀錄片《天啟》,或者是《丘吉爾回憶錄》,其實真正純粹反映當時倫敦生活的資料並不多。但我可以告訴你:由於德國在戰爭期間實施的潛艇戰,使得當時英國各種物資奇缺,因為英國是個島國,絕大多數資源要靠進口,而潛艇戰直接切斷了這一來源。資源實行配給,主要供應於戰事,自然老百姓分的就少了。還有德國空軍的轟炸,人民無家可歸。

Ⅷ 二戰後英國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死亡41萬,傷36萬人,耗資250億英鎊,還有約1/4的財富被毀於戰火,戰爭結束時英國不僅喪失了戰前黃金與美元儲備的大部分,而且積欠了30億英鎊的新外債,其出口貿易下降了將近70%
戰後初期,英國工業生產地位進一步下降,海上力量被美國遠遠超過,國際金融地位嚴重削弱,美國取代英國成為最大的資本凈輸出國。英國對英聯邦內部的控制力更加削弱,殖民體系已面臨土崩瓦解.

戰後英國經濟發展所經歷的兩個階段:
回顧戰後英國經濟的發展,可以1979年為界劃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
1,1945-1979年的30多年是英國經濟深受殖民帝國瓦解和「英國病」的長期困擾而發展十分遲緩的時期
2,1979年-現在是英國經濟不斷進行調整,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加快的時期

殖民帝國的解體及其對英國經濟的影響
二次大戰結束時,英國仍然控制著1400多萬平方公里、5億左右人口,包括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殖民地與附屬國,此外還擁有1900萬平方公里、5千萬人口的自治領。表面上,英國仍然是一個龐然大物。
從戰後初期開始,英屬殖民地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的斗爭便不斷高漲-
•戰後初期首先是緬甸、馬來西亞,繼而南亞各國
•1950年代亞洲、非洲民族解放斗爭蓬勃興起,54年英被迫從蘇伊士運河撤軍,56年侵略埃及失敗,殖民統治開始土崩瓦解
•1960年代以後,英在非洲、地中海、中東、太平洋和拉美的殖民地、附屬國紛紛獨立
•此外,一些經濟發達的自治領(如加、澳、新)的離心傾向加強
所有這些表明,英國的殖民帝國已無可挽回地崩潰了.
殖民帝國解體對英國經濟的影響:
1)喪失了原來作為宗主國所擁有的各種特權(如土地租借權、佔有權,礦產勘察權、開采權,海關管理權,貨幣發行權等)

戰後英國經濟中的所謂「英國病」
(所謂英國病是長期困擾英國經濟的一大問題,也是英國戰後常被人稱之為「歐洲病夫」的原因)
1,「英國病」的症狀
•經濟發展緩慢,經常走走停停(很長一段時間經濟增長速度都居於發達國家之末位,而且較短期增長後,便是較長的停頓
•經濟衰退頻發,且日趨嚴重
•國際經濟地位大為下降,英鎊不斷貶值(1930年代以前英鎊作為世界貨幣處於霸主地位,曾受到各國擁戴,但二次大戰後急轉直下,其霸主地位為美元取代,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時宣布由1英鎊=4.03美元降為1£=2.8$,1967年底再次貶值,1985年最低時曾為1£=1.298$,現為1£=1.5$。此外,英國商品國際競爭力下降,國際貿易連年赤字)
2,「英國病」的病因
1)歷史原因-世界工廠和龐大的殖民帝國給英國留下了陳舊的生產部門
2)產業結構缺陷-第三產業過分膨脹,傳統產業長期不振,新興產業缺乏競爭力
3)固定資本投資增長緩慢,勞動生產率較低
4)重科學輕技術,重基礎輕應用,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應用
5)墨守成規,守舊思想嚴重,企業管理較落後(英國門第觀念、等級制度根深蒂固,對引進技術審慎、保守:不讓工人參加管理,有的經理甚至將工人視為仇敵,勞資關系緊張
6)過早實行高福利制度
7)兩黨輪流執政,經濟政策缺乏必要的連續性
這些權利的喪失不僅減少了其海外收入,而且去掉了其據此進一步剝削的基礎
2)使其資本輸出的有利條件受到限制,因再不能象過去對待殖民地附屬國那樣直接進行肆無忌憚的剝削了
3)以往那種對殖民地附屬國在貿易上面通過低價掠奪原材料、高價推銷工業品,赤裸裸地榨取高額利潤的做法再也行不通了
殖民帝國的解體成為戰後相當長時期中英國經濟發展遲緩、對外貿易狀況惡化,英鎊危機頻發的重要原因.

Ⅸ 二戰後的英國經濟

二戰後,英國的經濟受到嚴重創傷。

主要是英國依賴美國的援助來恢復發展經濟。

美國的主要政策就是《馬歇爾計劃》。

經濟模式的特徵:由以前的國家過多干預向自由主義轉變,國家資本比重下降,私人資本重新得到加強;經濟計劃程度下降,自由市場作用增大;國家干預減弱,自由競爭加強。

「多市場、少 *** 」的轉變已成為英國經濟發展的趨勢。

戰後世界經濟格局

(1)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的演變:①確立:英國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經濟實力最強大;英國擁有廣闊的殖民地。

到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②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資本家不願採用新技術和新設備;美、德經濟迅速發展。

到19世紀末英國喪失了在世界工業的壟斷地位。

(2)美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二戰結束後初期到50年代末):①原因:美國在向帝國主義過渡過程中,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兩次世界大戰使美國大發橫財;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戰爭中力量削孝段團弱。

②確立:二戰後初期美國經濟占絕對優勢,它通過1944年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1947年成立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1948年開始實施的「馬歇爾計劃」等確立了其世界經濟霸主地位。

(3)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格局向多極化方向轉變:①原因:歐共體和日本的崛起。

②多極化:70年代初,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發展中國家要求建立國際新秩序,各種原料輸出國和生產國組織起來,一批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脫穎而出。

英國具有典型的公私混合型經濟體制特徵。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在工黨主政期間大力發展國有經濟,分別在1945年7月至1951年10月和1975年3 月至1979年5月,掀起兩次國有化 *** ,國有企業得到迅速發展。

據統計,1970年國有企業勞動力佔全國勞動力8.1%,生產總值佔全國生產總值的 11.1%,固定資產投資額占國內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0%。

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國國有企業地位顯著上升。

1981年,英國最大10家公司(企業) 按營業額排序,國有化公司佔3家,按職工人數排序,國有企業佔6家。

國有企巧橘業主要集中在如下部門:英國郵政局、國家煤炭局、英國鐵路局、英國航空和宇航公 司、英國機場管理局、英國港務局、英國貨運公司、國家公共汽車公司、英格蘭運輸局、英國鋼鐵公司、英國國家石油公司、英國製造公司、電力委員會等。

英國國 有化企業的發展並沒有代替私營公司在英國經濟中的主導地位。

特別是撒切爾夫人主政時期進行的大規模私有化運動,對煤氣、石油、電力供應、煤炭、宇航、汽車 和電信等部燃隱門的上百個大型國有企業實行了民營化。

到1989年,國有企業的總資產比1979年減少了45%。

1990年底國有企業在國內總產值中的比重已 由1979年的10%降至不足5%。

目前英國國有企業主要分布在郵政、市政交通、核燃料工業和民用航空事業等領域。

雖然國有經濟比重降低,但英國還是公私 混合產權結構。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9-03 09:27 1945年7月,英國工黨出人意料地在大選中獲勝,工黨在下議院獲得398個席位,而保守黨僅得209席。

工黨由此單獨組閣,成立了由工黨領袖克里門特•艾德禮為首相的戰後英國首屆 *** 。

工黨 *** 剛一成立,就決心實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振興戰後的英國經濟和改善社會狀況。

工黨 *** 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企業國有化、經濟計劃化和推行福利國家制度。

在實行國有化方面,英國 *** 除了原已收歸國有的電話、電報、地鐵、發電站以外,還將煤礦、鐵路、電力、煤氣、運河、船塢、醫院、英格蘭銀行、航空及鋼鐵業收歸國有。

國有化的方式是由國家向原業主支付償金。

而國有化的目的一是利用國家的力量維護英國整個經濟機制的正常運作,推動戰後英國經濟的恢復和增長;二是幫助調整英國國內經濟生活中的各種關系,盡可能地爭取社會平等。

與國有化相互關聯的是工黨 *** 實行了一定程度的經濟計劃化。

艾德禮 *** 從一開始就奉行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通過對財政、金融、貿易和部分生產的控制,主動地指導和調節經濟發展。

福利國家制度是戰後初期英國工黨 *** 諸項改革舉措中影響最大的一項。

1946年8月,通過工黨 *** 的努力,英國國會通過了國民保險法。

該法在以往有關法令的基礎上進一步提供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險項目,規定凡已就業而未達退休年齡的職工都須參加保險,以便在失業、退休、懷孕、工傷、疾病、死亡的情況下能夠享受津貼和補助。

1946年11月又通過國民醫療保健法,在英國的居民從此享受免費醫療。

同年還通過了住房法,該法規定地方當局負責集資修建房屋,解決戰後房荒;同時對房租實行限制,以保護租戶的利益。

1948年5月。

國民援助法出台,規定由於種種原因而無力繳納社會保險金的貧困者,可得到 *** 的救濟。

上述所有的社會保險和福利補助的基金來源於投保職工交納的保險費、企業主上繳的保險費和國家的預算撥款等三個方面。

工黨 *** 的福利政策使戰後英國普通居民的生活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

1948年,艾德禮宣布英國已經建成了福利國家。

英國工黨 *** 的經濟和社會政策對戰後初期英國經濟的恢復和復興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與西歐其他國家相比,英國較早地在1948年達到戰前的經濟水平。

馬歇爾計劃又使英國從美國給歐洲的援款中得到1.2億美元,工黨 *** 用此款充實英格蘭銀行的外匯儲備,穩定英國的金融市場,彌補 *** 的巨額財政赤字,使英國的經濟更快地走上復興之路。

到1950年,英國經濟達到了4%的年增長率,為此,工黨贏得了1950年的大選而繼續執政。

雖然一年後由於工黨 *** 的內外政策不如人意而使保守黨通過大選重新上台執政,但是工黨 *** 的改革成果卻沒有被否定。

1951年10月,保守黨組成由丘吉爾為首相的新 *** ,從此開始了長達13年的保守黨執政時期(在此期間丘吉爾、艾登、麥克米倫和霍姆相繼出任首相)。

保守黨 *** 除了終止實行工黨原先准備實施的鋼鐵工業和國內運輸業的國有化計劃,基本上接受了國有化的現實;同時繼續推行福利政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一些國家在國民保健方面的開支。

丘吉爾 *** 還根據戰後英國經濟恢復的實際,結束了產生於戰時的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嚴格控制,使英國的經濟能更好地發展。

50年代前期,英國的經濟呈現繁榮,其國民生產總值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

雖然進入50年代下半期和60年代上半期,與聯邦德國、法國以及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相比,英國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但是英國的經濟增長仍然保持2%至3%。

英國國有企業的改造過程及其經驗

1.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的浪潮最早源自英國。

英國是一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二戰以後英國經濟逐漸走下坡路。

為提高經濟競爭力,英國戰後歷屆 *** 先後對國有企業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改革,其基本措施是對國有企業實行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

其做法從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逐漸影響到世界大多數國家,形成所謂私有化浪潮。

2.英國國有企業改革主要是 *** 通過制定私有化政策加以推行。

其發展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年-1986年):主要對包括石油公司、天然氣海岸設施、宇航公司、電報電話公司、鐵路、旅館、全國卡車公司等在內的虧損不太嚴重、仍可獲利、且大多屬競爭行業的企業實行私有化。

具體做法是:(1)企業公開上市;(2)整體出售給私人企業;(3)職工內部持股。

總起來看,該階段改造的規模相對較小。

第二階段(1987年-1991年):主要涉及虧損較為嚴重的國有企業,以及公用事業和自然壟斷性行業。

包括:天然氣公司、航空公司、機場、鋼鐵、供水、造船、電力、全國公共汽車公司等。

與第一階段不同,第二階段主要以將國有企業出售給私人企業,其它則採用股份公開上市及職工持股的辦法。

從改造的規模看,該階段比第一階段擴大了近一倍。

為保證整個改造進程的平穩性,英國 *** 採取了多種相關配套措施。

其中最為重要的是:

特別股權安排及照顧職工和分散的小額股東的權益。

所謂特別股權安排是指: *** 保留一部分國有股權暫不出讓。

其目的在於防止某些行業或私人企業利用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採取惡意收購或兼並國有企業的不良做法,同時也在於制約企業的個別經理人員利用私有化改造轉公為私,乘機擴大個人利益,使國有資產流失。

所謂照顧職工和分散的小額股東的權益,重點在於合理確定職工持股購股方案,一般讓本企業職工持有本企業總股份的10%左右。

總體上看,英國國有企業改革值得肯定及借鑒的經驗主要有:(1)化大為小,區別對待。

*** 根據具體情況,對虧損的大企業本身進行劃分,根據各部門具體的盈虧情況劃分為若干個小公司,以區別對待。

由於一個大型企業的虧損,不等於其各部門一概虧損,因此區別對待的優越性在於: *** 能夠把有限的資金用於那些因虧損而急需改造的部門中去,從而降低了國企改造的成本,並增加了企業扭虧為盈的機會。

(2)逐步推行,相對平穩。

整個改造過程分階段實施、按步驟進行;重視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准備;實際推行中先易後難,由小到大;改造的形式不拘一格:整體出售、內部收購、股票上市、國有民營等多種形式綜合使用,同時注重各種改革措施之間的相互銜接配套。

由於政策可行、措施有效,通過10多年的私有化改造,英國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其中英國最大的40家被改造的國有企業全部取消了虧損,企業盈利增幅較大。

同時 *** 也甩掉了一些財政包袱,使財政收支狀況有明顯好轉, *** 通過出售國有企業,直接獲得的總收入超過600億英鎊。

國有企業職工的收入也有較大增長,加上股票收益,使職工參與企業管理的意識增強,企業的經營管理機制也相應地得以改善。

此外,股份制改造也得到英國社會各階層及廣大人民的支持,表現在社會公眾持股人數大增,由300萬人上升到1000萬人。

英國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存在的問題是:(1)由於企業大量裁員,使失業問題空前嚴重。

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由此帶來工人 *** 等眾多社會問題。

(2)如何有效監督管理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尤其是對具有自然壟斷性企業實行私有化後,如何防止因私人壟斷而損害社會公眾利益,是值得重視的一個大問題。

Ⅹ 二戰後,英國經濟衰敗的原因

英國在十九世紀末期就被德國和美國快速趕超。龐大的海外殖民尾大不掉,成了負擔。一次世界大戰更是泥潭。所謂二戰後的衰落,只不過是這一過程的加速罷了。

1. 二戰結束後,英國沿襲二戰時的計劃體系。官僚系統過於龐大,資源集中於中央,工會勢力強大,所以經濟失去活性。
2. 經濟的快速衰落,讓英國國內政治也極不穩定。在撒切爾夫人之前,首相頻繁下台,導致政策缺乏連續性。
3. 撒切爾夫人的私有化改革雖然激活了經濟,但公共服務部門如醫療和教育體系更趨於集中,消耗大量的資源。
4. 英國金融業發達,金融巨頭的話語權也很大。為了保護金融業利益,英鎊不斷走高,導致國內製造業轉移。
5. 二戰後,英國參與了數次沖突,比如馬島海戰和伊拉克戰爭。這帶來經濟上的包袱。

除了政策方面的原因,還有許多其他的原因,比如:
1. 德國人在工作場所的紀律和效率高於英國人
2. 英國人多購房,德國人多租房。英國勞動力的靈活性低。

閱讀全文

與二戰英國沒錢怎麼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新百倫怎麼加盟 瀏覽:952
伊朗有什麼偉大的歷史 瀏覽:963
印度漢語熱是什麼 瀏覽:842
佳沛在義大利生產基地在哪裡 瀏覽:437
450元人民幣能換多少印度幣 瀏覽:248
伊朗是世界上什麼最厲害 瀏覽:389
小博文在英國是什麼水平 瀏覽:623
中國的保護動物和植物有哪些 瀏覽:490
英語字帖義大利斜體哪個好 瀏覽:431
中國樂天瑪特有多少家 瀏覽:406
越南哪裡可以賣奶茶 瀏覽:136
義大利肉腸廠自哪裡 瀏覽:300
伊朗肺炎病例有多少 瀏覽:354
北緯43度的中國城市有哪些 瀏覽:967
如何在英國自然雜志投稿 瀏覽:918
中國每年航天投入有多少 瀏覽:285
英國怎麼失去霸權的 瀏覽:760
中國現在有多少黃金 瀏覽:447
印尼人為什麼崇拜關公 瀏覽:222
去英國旅遊怎麼帶葯 瀏覽: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