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戰早期的英國戰斗機為什麼無法對德國轟炸飛艇構成威脅
早期,英軍的飛機由於夜戰和子彈問題的確沒法與飛艇對抗,但後期這些技術問題解決後,在英國上空基本就看不到德國的飛艇。
分享長文:
1916年10月1日,晚上。德意志帝國海軍L-21號飛艇,正以40節的速度,在中英格蘭空氣稀薄的高空如同鬼魅一般地無聲飛行,下面是諾福克郡廣袤的綠色牧場和黑暗森林。4台邁巴赫汽油發動機推動著它那龐大的身軀駛出了雲層。瞭望室中的庫特·弗蘭肯伯格艇長向南方望去。70英里之外,倫敦上空眩目的探照燈光柱捉住了另外一艘德國飛艇。L-21號再次駛入幾縷淡雲中。再次駛出時,庫特艇長又發現了另外一艘同伴,噴射出沖天的火柱,在夜色中如同一支光亮的火炬,向地面徐徐地墜下。一個艇員拿出相機,對准這艘向地面墜落的火焰之船拍了幾張照片。庫特和他的手下們都確認了又一艘德國飛艇的損失。他們所不知道的是,這一次墜毀的飛艇是德國的飛艇王牌——德國海軍L-31號飛艇,以及艇長海因里希·馬蒂。他和他的王牌艇員的陣亡,對德國的飛艇作戰影響意義深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時,輕於空氣的飛行器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德國的齊柏林公司所建造的飛艇,按當時的技術水平來說,可以認為是科學和工程技術上的奇跡之作。每艘飛艇都具有優美的線條,巨大的尺寸,大馬力航空發動機特有的「嗡嗡」聲音,推動著一艘艘德國飛艇劃破天空的線條。人們第一眼看到齊柏林飛艇的時候,就肯定會象被符咒抓住一樣,傾倒於它的雄偉奇妙。 另外一方面,重於空氣的飛行器則是一個醜陋的新生兒,只能搭載一到兩個人。飛艇則可輕而易舉地搭載數噸的物品。比起如同恐龍一般高傲地雄踞天空的飛艇,重於空氣的飛行器只是些不起眼的、無害的小哺乳獸。
在戰爭爆發後,德國陸軍和海軍都建立起了自己的飛艇艦隊。德國海軍通常使用齊柏林公司製造的鋁制龍骨的飛艇,編號為L(德文飛艇,Luftschiff)開頭。德國空軍的飛艇則通常是由舒特-朗茨(Shutte-Lanz)公司製造的木製龍骨飛艇,編號為SL。SL型飛艇因為重量問題而沒有被德國海軍接受。無論海軍還是空軍的飛艇,在開戰後都開始執行轟炸英國的任務,以圖從空中摧毀英國的工業基地,打擊英國的士氣。1914年8月5日夜,Z—6號齊伯林氣艇成功地轟炸了比利時的列日要塞,8月26日,德國飛艇對安特衛普實施了一周的轟炸,8月30日空襲了巴黎。1915年1月19日,德國飛艇開始轟炸英國本土。這種對於己方的軍事手段過於自負的思想,對於20世紀初歐洲各大強國以軍國主義為圭皋的總參謀部官僚們來說,是一種普遍現象。就象同時代的「無敵大炮」,「不沉戰艦」,德國軍方天真地認為,齊柏林飛艇是他們手中的一門終極武器,飛艇一出,無往不勝,無堅不摧,諸國降伏。當然,以一戰爆發時尚幼稚得可憐的飛機來說,也沒有力量去阻止飛艇的光臨。能夠在夜間作戰的飛機幾乎沒有,而一般的飛機就是發現了飛艇,唯一能做的事情也不過是在它的粗厚外皮上戳兩個小洞洞。當時唯一能夠阻止這些德國空中猛獁去英國表兄家串門的,就是北海上空變化無常的天氣。這些飛艇通常在傍晚從德國本土的庫克斯港、科隆和杜塞爾多夫等處基地起飛,華燈初上的時候到達英國上空。英國城市的路燈和房屋裡面透出來的燈火是它們最好的路標——「燈火管制」一詞當時還未出現。扔下搭載的危險貨物之後,它們掉頭東飛,於第二天黎明之前返回德國。1915年1月19日,德國的齊柏林飛艇第一次從1500米高空空襲了東英格蘭。5月31日,德國陸軍LZ-38號飛艇在林納茨上尉的指揮下首次空襲了倫敦,炸死7人,炸傷31人。6月7日凌晨,LZ-37號飛艇在法國加萊附近被皇家空軍飛行員用6公斤的小型炸彈擊落。10月20日,德國陸海軍又有11艘飛艇去轟炸倫敦,但是其中3艘毀於風暴。
到1916年,德國海軍有兩種型號的飛艇。從L-13到L-24是舊式飛艇,構成了德國遠程空襲的主力。更新的是L-30系列飛艇,編號從L-30一直到L-34。德皇和德國總參謀部對這些飛艇寄予厚望。它們不是老式齊柏林飛艇的簡單改進,而是全新的設計。這些新飛艇尺寸龐大,容積達1,589,000立方英尺,可以裝載更多的炸彈。但是在速度和爬升高度上,它們並沒有超出其前輩很多。不過以當時的防空力量水平來看,它們倒也不需要很好的飛行性能。德國人當然沒有幻想英國人會乖乖地待在地面上挨炸。不過即使英國的飛機把齊柏林打成篩子眼兒,它們也能勉強支撐著飛回德國——當然,需要冒著一些危險和麻煩。為了減少麻煩,所以加大了氣囊容積,提高了它們的提升力。打出很多小洞洞固然不好,但是德國人最不願意看到的,是另外一件事情——引爆齊柏林飛艇氣囊中的氫氣。不幸的是,不久英國人就想出了這個主意。
2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齊柏林飛艇空襲
在1916年夏天,英國人研製多年的三種機槍子彈正式列裝使用。其中的兩種,名字分別以發明者的名字命名為"Pomeroy"和"Brock",是高爆子彈。另外一種,「白金漢」,是填充白磷的燃燒彈。這些子彈如果單獨一種拿來向齊柏林射擊,效果有限得很。但是把它們混合起來之後,則變成了一種致命的武器。那些高爆子彈打穿飛艇的氫氣氣囊,讓逃逸出來的高純度氫氣與空氣充分混合,然後再由燃燒彈將這一大團混合氣體引爆。這種混裝子彈成了對付德國飛艇最有效的武器。飛艇一旦被這種子彈擊中,通常不能倖免。曾經目睹過德國飛艇墜毀的人說,夜空中熊熊燃燒的飛艇照亮了整個天空,如同供奉諸神的火炬一樣,緩緩地向地面落去,場面極為壯觀。由於對齊柏林飛艇的襲擊束手無策,英國一度民心士氣低落。現在皇家空軍找到了雪恥的手段。
秋季任務
在1916年夏天,新的L-30型飛艇開始加入德國海軍的空襲部隊。德國飛艇部隊長官彼得·施特拉塞(納粹德國的第二艘齊柏林級航母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策劃集中手頭的所有飛艇,對英國搞一次傾巢出動的空襲。他堅信,德國飛艇部隊傾倒在英國目標上的密集炸彈能夠從根本上改變這場戰爭。齊柏林飛艇是德國的戰爭寵兒,人們狂熱地崇拜這些巨大的機器,每次對英國的空襲總能贏得全德意志帝國的一片舉國歡呼鼓噪之聲。英國人則是對這些打不到、夠不著的東西恨之入骨,以至當一艘德國飛艇因機械故障墜毀在海中的時候,附近的一艘英國拖船無視海員們「救助遇難者」的通則,坐視德國艇員們被海水淹死。
L-30型飛艇服役後,德國展開了對英國進行大規模飛艇隊空襲的戰役。在此之前,空襲英國的飛艇都是單槍匹馬,炸了就跑。對英國的第一波攻擊有三次,發生在7月31日、8月2日和8月8日。德國飛艇隊夜間抵達英國上空,轟炸目標,然後在第二天清晨返回德國的基地。無論從戰果還是飛艇數量上來看,這頭三次攻擊都沒有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以前一樣,在漆黑夜色下,這些飛艇上的乘員高估了自己的戰果,甚至連扔在海里的炸彈濺起的浪花,都認做了爆炸的房屋工廠。不過另外一方面,它們也沒有遭到英國有力的還擊和攔截。可以算是傻人有傻福吧!
第二波攻擊開始於8月24日。9月2日進行了第二次攻擊。這兩次的規模比以前大得多。9月2日那次空襲,德國海軍的12艘飛艇,L-11, L-13, L-14, L-16, L-17, L-21, L-22, L-23, L-24, L-30, L-32 和SL-8 在傍晚從基地起飛,同行的還有4艘陸軍的飛艇:LZ-90, LZ-97, LZ-98和SL-11。這16艘飛艇一共攜帶了32噸炸彈。
德國陸軍的LZ-98號飛艇在艇長恩斯特·萊曼的指揮下,從格拉夫桑德的泰晤士河口上空進入英國。萊曼後來曾擔任著名的LZ-129興登堡號飛艇的艇長。在確信到達倫敦東區船塢上空後,他投下了炸彈,然後調頭向東北飛去。在途中,他們遇到了皇家空軍少尉威廉·羅賓遜駕駛的一架驅逐機,但是LZ-98很快就鑽進了雲層里。
LZ-90號飛艇從弗林頓上空進入英國,轟炸了哈弗希爾。威廉·施拉姆指揮的SL-11號從正北方向飛到了倫敦上空,轟炸了倫敦近郊的聖奧爾本地區。它被安裝在芬斯伯里和維多利亞公園的探照燈抓住了。SL-11好不容易才擺脫了探照燈,正在向北逃脫的途中,遇到了剛剛讓LZ=98從手中溜掉的羅賓遜少尉。羅賓遜從後面接近這艘灰色飛艇,向它發射了兩個混合子彈夾,但是沒有看到絲毫擊中目標的跡象。羅賓遜調頭再次接近SL-11,瞄準飛艇側面發射了第三回合。這一次,羅賓遜看到飛艇內部似乎有一絲亮光,緊接著變成一團迅速擴散的火焰,引燃了飛艇外面的蒙布。幾秒鍾之內,SL-11號飛艇就變成了一支照亮天空的明亮的大火炬。它熊熊燃燒著,緩緩墜向考夫雷村的場面,不僅讓全體倫敦市民飽了眼福,而且也被後面陸續到達倫敦的那些德國海軍飛艇看見了。在SL-11墜毀的時候,埃里希·薩默菲爾德上尉指揮的L-16號飛艇離它才不到一英里遠,猶如夜幕下的布景一般被燃燒的SL-11號映襯在夜空里。這引起了盤旋在附近的英國飛行員很大的興趣。薩默菲爾德下令全部發動機開足馬力,稀里嘩啦扔下全部炸彈,然後拼了老命往北跑,在英國飛行員到達之前跑出了火光的照耀范圍。30英里以外,L-21號的艇長弗蘭肯伯格艇長目睹了SL-11被擊毀的全部過程。他和他手下30名小夥子全都看見了南方的兩艘飛艇,英國飛機圍繞著其中一艘飛來飛去,然後就是火光和爆炸,之後一架英國飛機(羅賓遜少尉)發射了紅綠兩色信號彈。其他的德國飛艇都象L-16號一樣匆匆忙忙扔光了炸彈,然後調頭東竄。一共17噸優質的德國高爆炸彈被扔到了英格蘭鄉下肥沃松軟的土壤里。這次轟炸給英國造成了21000英鎊的損失,德國則付出了16條人命和一艘價值93000英鎊的飛艇。
3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齊柏林飛艇空襲
第三波攻擊於9月23日開始。12艘德國海軍飛艇於當天下午晚些時候從德國的庫克斯港基地起飛。海軍的艇員們還沉浸在對三周前SL-11被擊落的可怕回憶中,飛向英國的旅程籠罩在一片不祥的陰影下。但是艇長們自信得多——SL型飛艇是木製龍骨,而一個出色的海軍飛行員可以嫻熟地駕駛他的真正的齊柏林飛艇躲開英國人的攻擊。飛艇隊中新型的L-30級飛艇在L-31號艇長海因里希·馬蒂的帶領下,在北海上空轉向正南方,駛向英格蘭海岸。他們的航程要穿越防空火力最為密集的倫敦地區上空。其他比較小的舊式飛艇, L-13, L-14, L-16, L-17, L-21, L-22和L-23,則直接飛向英格蘭中部的米德蘭郡——這支隊伍中,只有L-17號在諾丁漢的轟炸取得了一點可憐的戰果。阿洛伊斯·包克指揮的L-33號頭一個到達英國首都上空。他的炸彈大多丟在了泰晤士河河彎和斯特拉特福德。地面發射的一發炮彈穿進了艇身,造成了一些結構損壞,但是沒有引爆飛艇。投彈結束後,L-33號清空了壓載的沙包和水袋,以每分鍾800英尺的速度急速上升到飛機飛不到的高空中,放出了煙幕,然後准備逃回德國——一次完美空襲似乎就要完成了。但是不幸的是,它遇到了一架英國戰斗機,又挨了幾梭子混合燃燒彈。嚇破了膽的包克上尉下令飛艇立即著陸。他們降落在埃塞克斯郡的鄉間。德國飛行員引爆了降落成功的飛艇,然後乖乖地向趕來的英國人投降了。
一小時以後,凌晨12點15分,馬蒂指揮的 L-31來到了倫敦上空。馬蒂向國內報告說,他發現東方有一艘在地面上燃燒的飛艇(L-33號)。馬蒂在斯垂特漢姆、布瑞克斯頓和肯寧頓上空盤旋游弋,把大多數炸彈丟在了那裡的公路上,然後以最快的速度逃離倫敦。1點15分,他發現在伍爾維奇的地面上有另外一艘飛艇。這是維爾納·彼得森上尉指揮的L-32,也正在地面上猛烈燃燒。馬蒂給國內的報告簡明扼要,但是他無法阻止艇員目睹這幅場面,並造成心理創傷。
L-32號在北海上盤桓了大約一個小時,才駛入英格蘭內地。彼得森發給國內的最後一則消息內容非常混亂,但是後來分析, L-32發生了引擎故障,在修復之前一直在空中來回兜圈子。它在排除故障、於泰晤士河上空駛出雲層後,立刻就被英國飛行員發現了。倫敦東區的地面探照燈也集中到它的身上,向飛行員指示這個大靶子的位置。彼得森大概意識到了他面臨危險處境,因為他迅速地扔光了炸彈和壓載物,並且調頭向北海方向飛行。弗雷德里克·索維利少尉駕駛著一架 BE2c 4112 雙翼機飛向這艘被探照燈照得光輝燦爛的龐然大物。和羅賓遜少尉一樣,索維利飛了四個來回,射光了整整三個彈夾,直到看見火光破過L-32的織物蒙皮噴射出來為止。L-32裡面上百萬加侖的氫氣象火焰噴燈一樣地噴射出火球,徐徐墜向地面。艇上全部人員遇難。L-32起火之後,索維利發射了一枚紅色信號彈,然後降落在一家農場的草地上。皇家海軍的情報人員最先出現在那裡,不顧氫氣爆炸燃燒的火焰和高溫,在鋁合金龍骨和殘骸中穿來跑去。作為報酬,他們從火焰中搶救出了一本違反保密規定帶上艇的德國海軍密碼本。沒人知道彼得森為什麼允許這本密碼本上艇。這真是送給皇家海軍密碼破譯人員的天賜禮物。
L-32和L-33的墜毀對德國飛艇部隊的士氣影響很大。陸軍的菜鳥飛艇被擊落是一碼事,而兩個海軍的飛行老手、全體乘員和兩艘嶄新的新式飛艇在同一個晚上被擊落要嚴重得多。兩天之後的另外一次空襲,原定指揮L-23的甘策爾上尉因為其古怪行為而被臨時免職。在出發前,他的勇氣喪失殆盡,於是被留在了地面,送回水面艦艇部隊服役。霍斯特·馮·巴特勒指揮的L-30號小心翼翼地靠近了海濱城市克雷默,把炸彈全部扔進了海里,然後調頭返航。這次空襲中唯一的閃光點是,馬蒂指揮的L-31大膽地轟炸了朴次茅斯海軍基地,一個齊柏林們以前從來沒有光顧過的地方。美中不足的是,地面探照燈光過於猛烈,馬蒂把炸彈扔在了港口區,而不是重要得多的海軍船廠。英國人從無線電訊號中得知在他們頭頂上盤旋的是著名的「鹵莽馬蒂」,不禁為轟炸的場面沒有想像那麼猛烈而詫異,因此一致認為這只是馬蒂的一次偵察飛行。這也算是英國人對他英勇善戰精神的一種肯定吧。
第三波攻擊的最後一次空襲發生在1916年10月1日。11艘飛艇從德國出發,只有兩艘L-30型獲准轟炸倫敦。L-30再次報告說擊中了目標——和以往一樣,甚至都沒能給英國鄉村的土地草場留下點彈坑之類的紀念。L-31從東北方向抵達倫敦上空,在馬蒂的命令下關閉了發動機,企圖靜悄悄地飄過那些豎起耳朵聆聽「嗡嗡」聲音的探照燈操作員。凌晨0點30分,馬蒂重新開啟發動機,馬上被下面的探照燈籠罩了起來。四架英國戰斗機朝他飛過來。在地面開火的同時,馬蒂扔下了所有的炸彈,然後向西邊飛去。他幾乎已經逃脫了。這時,皇家空軍的鄧普斯特少尉駕駛著飛機從他身下飛過。鄧普斯特馬上掉過頭來,將一梭子混合燃燒彈打進了L-31的龍骨。突然,一條紅色的火龍從它的鼻子里噴射出來。L-31如鉛棰一般地垂直落下,幾乎將鄧普斯特和他的飛機一起帶到地府去。鄧普斯特駕駛飛機側翻了好幾個跟頭以圖規避,燃燒中的德國飛艇擦著他的鼻子向下墜落。L-31墜毀在波特斯巴爾。當地農民飛快地跑到現場。他們發現在熊熊燃燒的飛艇旁邊,地上躺著一個人,全身沒有燒傷。發現的時候他還活著,但是不久就死了。他的身份識別牌上刻著: "Kaptlt. Mathy. L31"
在1916年10月1日早晨之後,德國海軍的飛艇再也沒有象以前那樣光臨大不列顛的上空,取得一定戰果而不受絲毫損害。在1917年和1918年服役的所謂"Height-climber"新式輕型飛艇升限比英國飛機高得多,但是犧牲了有效載荷和續航力,而且高空投彈的精確性極低,德國飛艇象火炬一樣在夜空中墜毀的場面又對打擊英國民眾的士氣一點負面影響也沒有,這些都已經失去了當初決定轟炸英國的意義所在。海軍的飛艇部隊逐漸移交給海軍艦隊作為偵察手段,以及政府用來宣傳的武器而使用。德國飛艇部隊的指揮管彼得·施特拉塞,於1918年8月5日親自率領齊柏林飛艇最後一次空襲倫敦,在空襲中被擊中墜毀而亡。
自1915年1 月19日至1918年8 月5 日,德國出動飛艇208 艘次、飛機435 架次對英國實施空襲,其中飛機空襲52次,飛艇空襲5l次,投彈約300 噸,造成約1300人死亡,3000人負傷。約有80艘飛艇毀於協約國的炮火和風暴。
B. 當年二戰後期英國是怎麼擊敗德國的「狼群戰術」的
德國海軍是有一個轉變時期的。一戰時期的德國海軍作為新興的海軍強國,決定於英國一決高下。但是當時德國海軍的戰列艦數量,主炮口徑都比不過英國前無畏艦,也就是說落後了英國一代。德國海軍雖然大量建造,但是數量上仍然無法趕超,但是德國帝國議會批示海軍部,認為要大力建造巡洋艦,戰列艦等大型水面艦艇。但是,但是的德國人卻又非常擔心英國突襲德國海軍基地。這個就要說到哥本哈根式恐懼了,這個網上可能可以查到,就是說丹麥海軍被英國海軍突襲,英國海軍迅速奪走了丹麥海軍的主力部隊。德國海軍非常擔心,每天都擔心,日德蘭海戰的時候,德軍本來可以和英軍一決死戰,因為德國海軍主力艦的力量完全可以重創英國海軍,可惜的是德國海軍竟然不戰而敗,主動自沉撤退。同時,一戰之後航空母艦的發展也告訴海軍,大型戰列艦極易被飛機轟炸而迅速失去戰鬥力。一戰德國戰敗,德國海軍上層非常後悔沒有使用無限潛艇論,凡爾賽條約對德國海軍嚴苛制裁,德國海軍主力艦艇均自沉與蘇格蘭的斯卡帕灣。希特勒上台以後,迅速突破了凡爾賽條約,由於西方大國採取綏靖政策,德國海軍艦隊迅速復興。德國海軍部認為德國海軍大型作戰艦艇在英國海軍航空母艦面前毫無辦法,德國海軍的作戰力量已經無法趕超英國。這個的確,德國被凡爾賽條約拖的疲憊不堪。所以不如打擊英國商船,切斷英國的補給線。所以德國大量建造了U型潛艇。英國是島國,起初因此損失非常大。而英國海軍艦艇也常常成為其打擊對象。後來轉機來了,英國率先把雷達技術運用到了反潛作戰上,英國的作戰艦艇和飛機均配備了雷達,而德國由於終止了雷達研發,潛艇變的非常危險,原本夜晚的時候潛艇可以浮出水面進行充電,但是這時卻也常常被英國的夜航飛機打擊。我想這是英國唯一的辦法,也是最好的,其他因素和戰爭全局有關,特別是後期,德國的軍港多次被空襲,資源供應也開始不足,無法建造更多U型潛艇。現在,歸納一下:
德國海軍輸在了起跑線上,凡爾賽條約的苛刻制裁使得德國的軍事發展長期停滯,海軍無法和英國海軍對抗,潛艇戰是無奈之舉,且數量非常少。因為潛艇部隊沒有在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裁軍之列,德國才得以保存,希特勒執政初期,德國內憂外患,優先陸軍,海軍潛艇並不多,且不先進。
英國率先運用了雷達技術等反潛技術,而德國對此毫無知曉。這是德國海軍狼群戰術損失最大的原因,面對英國海軍和空軍的全方位反潛,德國潛艇處於非常被動的情況。
德國潛艇遠離母港,雖然在戰爭中期,法國一直可以給予潛艇幫助和補給,但是一般都需要潛艇返還母港。潛艇的維修必須在母港進行,德國顯然在這個問題上有弱勢,潛艇往返浪費時間,也增大危險,而英軍則幾小時就可以出動軍艦。
英國間諜的行動。英國的軍情五處專門派出大量間諜,在法國,德國,丹麥,西班牙,荷蘭,挪威等都有分布,他們積極調查海軍基地,了解各種潛艇活動情況。我記得有以為德國海軍元帥都是英國人的線人,還有一些高級官員也負責報告給英國情報,包括德國的軍港基地位置,海軍活動情況,潛艇分布,水雷區分布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整體影響。蘇聯成功擊敗了德軍入侵,向西反擊,英國和美國也紛紛參戰轟炸德國的重要軍事基地和軍工城市。U型潛艇建造受到很大影響,德國為了防範蘇聯軍隊和在西線進攻的盟軍,不得不建造更多的坦克和飛機,以及火箭。潛艇資金大大縮水,所以無限潛艇論逐漸被放棄。
受到戰爭失敗和英國等國家情報人員策動,不少潛艇的水兵產生極大厭戰情緒,極大削弱了潛艇的作戰能力。
德軍潛艇的大量密碼遭到盟軍破譯,這主要得益於諜報人員的功勞,前面也說了,德軍內部的盟軍諜報人員很多。這使得潛艇很容易被打擊,英國船隻也可以避開潛艇封鎖的海域。
戰爭中後期美英等盟軍部隊的軍艦均裝備了深水炸彈和反潛雷達,飛機也裝備了反潛雷達和反潛魚類,英國海軍第一次實現了潛艇反潛戰術,德國潛艇的威脅日益減小了。
概述一下,但是海軍最強的我認為是美國海軍,英國海軍,日本海軍,義大利海軍不算強,蘇聯海軍也不強,德國海軍其實還可以,俾斯麥號戰列艦是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里少於的大型水面艦艇,沉默之後無限潛艇論被更加倚重。
(純手打,務必採納!按照自己的理解概述了德國海軍的總體情況!花了很多時間,希望給分吧!)
C. 一戰爆發前後英國 美國 德國 法國是如何根據自己經濟地位調節國際關系的
英法是老牌殖民國家
英國在世界范圍內擁有廣泛的殖民地
法國主要殖民非洲 但是一戰爆發之前國力羸弱
而德國是新興殖民國家 在非洲和中東主要與法國競爭殖民地 在太平洋和印度野輪卜洋與英國競爭殖民地
法國與德國陸地接壤 兩國爆發過普法戰爭 法國失去了本土的阿爾薩斯和洛林 由於戰敗 法國在國際關系中與德國相比處於劣勢 一戰前基本採取守勢 尋求盟友一起制約德國
而英國與德國隔海相望 雙方主要在海軍上進行軍備頌穗競賽 力求海軍實力勝過對方 同時英國由於而陸地上不敵德國支持歐洲大陸上的反德國家 比如法國 有效的制約了德國 在國際關系中 英德處於實力相當的競爭狀態
大致關系是:德國打擊桐遲法國 追趕英國 法國向英國求助 尋求機會復仇 英國懼怕德國 支持法國
以上為原創
D. 一戰前英國和德國發生的海戰
一戰前英德進行了激烈的戰備競賽,尤以海軍突出。不過好像沒有爆發過什麼大規模的海戰。在一戰中倒是進行了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列艦海戰————日德蘭海戰,以德國海軍遭重創結束。
E. 英法兩國是如何對德國宣戰的
1939年3月31日,英國曾許諾保證波蘭的安全,又於同年8月25日與波蘭簽訂了《互助協定》。根據英國的保證和英波《互助協定》,在波蘭遭到德國進攻時,英國政府有義務立即給波蘭政府以全力支持。
早在洛迦諾公約中,法國就曾許諾保證波蘭領土的完整。1939年4月13日,法國政府又緊隨英國對波蘭問題發表原則聲明,表示保證波蘭的獨立。同年5月19日,法國陸軍總司令甘末林與波蘭陸軍部長卡斯普里茨基又簽訂了關於在波蘭遭受德國進攻的情況下,法國實行軍事行動的議定書。議定書規定,一旦波蘭遭到德軍進攻,法國空軍應立即行動,保證派出60架飛機轟炸德國目標;陸軍在宣布動員3天後開始行動,毫不遲延地對德軍發起有限攻擊;從總動員第15天起,法軍投入主力部隊對德軍發動攻勢。法國的這位將軍還說,一旦發生軍事行動就突破齊格菲防線。
然而,英法兩國多年來一直口是心非,對波蘭也不想認真履行自己的義務,而只是想讓波蘭在這場它們與納粹德國的對抗中充當其馬前卒,擋一擋德國侵略軍的鋒銳,使自己起碼暫時不受太大的損失。
德國大舉入侵波蘭7個小時後,英法統治者不想如何解救波蘭,而是仍然打算同德國作交易。法國外長喬治·博內這時打電話給法國駐羅馬大使弗朗索瓦·龐賽,要他轉告齊亞諾,法國政府歡迎墨索里尼在前一天向英法政府提出的如下建議:邀請希特勒於9月5日來舉行一次會談,以便「審查已經成為當前紛爭根源的凡爾賽和約的一些條款」。英國也同意會談,只是堅持德國軍隊必須立即撤出波蘭。
9月1日晚上9時,英國政府才將一份正式照會遞交給德國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要求德國政府停止對波蘭的一切侵略行動,並立即從波蘭領土上撤出其軍隊,否則,英王陛下政府將毫不猶豫地履行自己對波蘭所承擔的義務。同日晚上10時,法國也向德國遞交了一份措詞完全相同的照會。
此後,為了尋求與德國談判,兩國外長和英國駐德大使又連連表示,此照會並非最後通牒,而只是一種警告。它們之所以如此,無非是想逃脫自己對正在受到納粹德國野蠻侵略的波蘭所承擔的義務。
在政府面臨垮台的巨大壓力下,英國政府於9月3日上午9時才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表示如果德國政府在上午11時以前不能作出令人滿意的答復,兩國即從該時起處於戰爭狀態。
在英國連拖帶拉的情況下,到9月3日中午,法國政府才十分不情願地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最後通牒的期限是這天下午5時。
德國拒絕接受英法的最後通牒,於是已成騎虎之勢的英法兩國分別於9月3日上午11時和下午5時向德國宣戰。同日,印度、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也同德國宣戰。
英法對德宣戰使戰爭突破了亞歐兩大洲的界限。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已出現了東西兩個戰場,並且戰爭進一步蔓延之勢已不可遏止。
雖然英法兩國已同德國宣戰,但它們並不想真的與德國刀槍相向。
當時,英國和法國分別擁有作戰飛機1760架和1407架。但不管是英國,還是法國,都未對波蘭盟友履行空中支援的義務。法國甚至從一開始就堅決要求英國空軍不要轟炸德國境內的目標,生怕引起德國的報復,使法國未設防的工業企業遭到轟炸。殊不知在德波戰爭期間,德國人最擔心的就是英法兩國的空軍會對德國的工業中心魯爾進行轟炸。
為了在東線集中優勢兵力,盡快結束對波戰爭,德國在西線只配置了32個師,但就其訓練和技術裝備而言,只有11個基幹步兵師稱得上是夠格的。而且當時納粹德國的宣傳機器所大肆吹噓的齊格菲防線,實際上尚未完全竣工,既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也不能彌補德軍兵力的不足。而當時法國已經動員了110個師。因此,就德法邊界上的兵力和兵器而言,法國對德國佔有很大優勢。法國本可以利用戰爭初期的這種有利態勢,採取斷然措施,在西線對德國實施大膽突擊,即使不能根本扭轉戰局,起碼可對德軍起到巨大的牽製作用,從而大大減輕德國對波蘭的壓力,阻止德國速戰速決目的的實現。
盡管法軍總司令甘末林在9月3日就通知波蘭,他將於9月4日在陸上開始戰斗行動,但口惠而實不至,直至9月7日,法軍一直擁兵自重,不肯向德軍發一槍一炮。只是到9月8日,法軍才發動所謂薩爾攻勢。法軍從薩蓋明出發,略有推進。9日,同齊格菲防線前沿掩體有了接觸,但法軍並沒有對該防線發動進攻。10月16日,德軍首次出擊,法軍又撤回原出發地。薩爾攻勢是法國人的一種象徵性姿態,目的不在於打擊德國,支援波蘭,而只是想以此稍稍平息波蘭人的怒氣,並對國內外輿論做出一個他們認為可以說得過去的交待。
英國直到10月11日才派了4個師到法國去。這時,波蘭戰局早已結束。
在英法消極避戰的同時,德國也不願過早同英法交戰。在侵波戰爭期間,它力求穩住西線,以避免兩線作戰。侵佔波蘭後,它又企圖以「和平」煙幕掩護新的戰爭准備。因此,希特勒繼1939年9月19日在但澤宣稱他沒有同英法打仗的意圖後,又於10月6日在德國國會向英法提出「和平」建議。
由於在英法對德宣戰後,雙方在8個多月的時間里都無意正面交鋒,從1939年9月3日~1940年5月9日,西線出現了宣而不戰和不戰不和的不正常局面。於是,英法對德國的這場「戰爭」被人們稱為「奇怪的戰爭」。
F. 一戰時期英國打敗德國靠的是自己還是美國
進入二十世紀以後雖然英國開始舉罩衰落,但是在一戰時期英國仍是世界老大,總體國力也是高於德國的,但已經相差不遠,德國靠的是陸軍,英國靠的是海軍。一戰美國參戰之前,英鬧笑法聯軍和德軍處於焦灼狀態,誰也無法突破對方的防禦,但是英法卻有外援,但是德國連殖民地的支援都過不來,英國的海上封鎖非液答含常牢固,美國看到這點,才支持英國。可以說,打敗德國是美國人幫助英國的,但是美國人只站在強者的一邊,所以說,你沒實力,美國根本不鳥你,英國能封鎖德國的德國無計可施,這就是實力,德國做不到。就算美國不支援,英國還是可以拖死德國的,英國的殖民地可以源源不斷的支援人員和物資,但是德國只能等死。
G. 二戰時期,英國是如何准備與德國對戰的
英國前後兩任本土軍陸軍總司令艾恩賽德將軍和艾倫•布魯克將軍,指揮部隊在島山構築堅固的防線,挖掘反坦克壕,修建鋼筋混凝土掩體,還組建了直接打擊登陸敵軍的機動部隊。7月,羅斯福總統不顧許多人的激烈反對,給英國運來了50萬支步槍,8萬挺機槍,1億3千萬發子彈,900門75毫米的大炮,100萬發炮彈以及炸彈、烈性炸葯和無煙火葯。這些物資幾乎把美國軍火庫的家底搬空了。丘吉爾立即指示以「有計劃的軍事行動」組織分運,並立即發放給近100萬國民自衛軍。英國人本來准備用乾草叉和連枷來對付德軍,現在有了武器彈葯,更感覺自己不可戰勝。
比弗布魯克在飛機生產方面作出了很大成績,「噴火式」和「旋風式」戰斗機從大撤退時的331架增加到620架,後備飛機從36架增加到289架。海軍也把大部分驅逐艦從執行護航任務中調回來對付德軍入侵。為了避免「打另一場戰爭的危險」,丘吉爾還不顧中國等國家抗日戰爭的需要,宣布關閉緬甸通道3個月。這一姑息日本的行動,實際上為英國後來在東南亞的失敗埋下了禍根。
丘吉爾對可能遭入侵的地區進行了一系列視察,在肯特郡和蘇塞克斯郡觀看了軍事演習,在哈里奇和多佛爾視察了防禦工事。他還到東北沿海一帶視察,極大地鼓舞了軍民的士氣。
丘吉爾還藉助於廣播,利用其前任從未用過的方式直接向全國軍民發表演說,以堅強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念激發大家的戰斗勇氣。據估計,全國有64%以上的成年人收聽了他於7月14日發表的廣播講話並被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