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英關系的歷史和現狀對當前我國的治國理政有何啟示
新中國成立僅三個月,英國政府經仔細權衡,不顧美國阻撓,在西方國家中率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法律上的政府"。應中方的要求,中英兩國從1950年上半年開始了艱苦的建交談判。由於種種原因,特別是英國在對台問題上所持的騎牆態度致使兩國關系一直麻煩不斷,建交談判曲曲折折,曾因朝鮮戰爭的爆發而一度擱淺。但中英兩國都有改善彼此關系的誠心與願望,雙方能夠擴大共識,減少分歧,日內瓦會議後不久,兩國便互派代辦,這種代辦級"半建交"關系的建立是新中國外交史上的創舉。分析這段特殊的外交歷程,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一、利益的驅使--外交承認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中華民族近百年屈辱的外交史一去不返。毛澤東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向全世界發表公告,宣布中央人民政府願意同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任何外國政府建立外交關系。[1]同日,中國外交部長周恩來把中央人民政府的上述公函致送各國政府,周恩來在公函中說:"我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世界各國建立正常的外交關系是需要的。"[2]當時,中國制定同外國建交的三項原則是:與台灣斷交、支持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尊重中國主權。新中國的中英關系也是基於上述原則開展的。1950年1月6日,英國外交大臣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宣布: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從即日起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中國之合法政府",表示願意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與新中國建立關系。英國政府同時發表聲明,撤銷對國民黨殘余集團的外交承認。[3]縱觀中國近百年革命史,英國政府歷來對中國革命採取不同情的態度,甚至在一系列問題上採取了敵對的行動,那麼,是什麼原因促使英國如此迅速地做出這一外交決策呢?這並非是權宜之計,而是英國政府權衡利弊後的務實政策。一般說來,一個國家的對外政策都是根據本國利益尤其是經濟利益的需要制定的,這就決定了英國的對華政策不是消極地追隨美國,而有自己獨立的一面,它更多地體現了英國自身利益。戰後,英國對華政策的出發點和終極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和擴大英國在華的一切利益。首先,英國在舊中國有很大經濟利益。它在舊中國的龐大投資,雖然在中國人民革命勝利前抽走了很多,但據估計,仍有10.33674億美元,[4]占各國在華投資的1/3,居第一位。中英貿易也是英國所重視的。二戰前,英中貿易總額達1.06億英鎊。二戰後,由於美國霸佔市場,英中貿易呈下降趨勢,1948年降至600萬英鎊。這時,美國不僅不願意承認新中國,甚至認為考慮這個問題的時機還未到來。[5]中國革命勝利後,必將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而四億多人口的大市場使英國對華貿易具有良好的前景和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美國既然甘願退出中國市場,英國便自然想趁機填補這巨大的貿易空白。要恢復戰前在華經濟地位,英國就必須與新中國政府建立穩定的健康的關系。其次,英國承認新中國也著眼於英國在香港地區的地位和利益。中國大陸的解放使英國對香港的前途深感擔憂。香港淪入英國手中是歷史上不平等條約的產物,而中央人民政府已宣布不承認這些條約。此外,香港的繁榮與穩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大陸。英國無意放棄香港這個重要的商業和金融據點,力圖維護對香港的統治。英國人希望香港免遭共產黨控制,方法是強調香港在對華貿易中的重要地位,並表示願意就香港的政治前途與共產黨進行討論。他們認為,只要承認共產黨政府,這兩個方法就能加以利用。最後,還應當指出:英國的外交承認除了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外,還有其政治目的。冷戰中,英美兩國一樣,都不願看到中蘇結盟,而試圖通過外交承認來爭取中國,至少使中國不過分傾向蘇聯。1949年12月16日,英國在給紐西蘭首相的一份絕密電報上宣稱:"對抗俄國影響的唯一辦法就是讓共產黨與西方接觸,越早接觸越好"。[6]綜上,英國是基於自身利益才率先承認新中國,並試圖協調與新中國的關系,但我們應當贊賞此舉,認為這種外交承認是明智的,務實的。當時的上海《大公報》指出:"英國的承認擴大了英國同美國的分歧,並且將英國人民的友誼和資本主義國家的外交截然區分開來。[7]的確,這一外交承認有助於新中國在對西關系中打開缺口,發展同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二、分歧與斗爭--建交談判英國承認新中國並不表明它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中國的贊同和肯定。正如戰時首相丘吉爾聲稱:"承認一個人的存在並不一定是一種贊同之舉......建立外交關系並不是表示恭維,而是要獲取便利。"[8]由於中英兩國對"承認"的理解和立場存有差異,英國尚未斷絕與台灣的一切官方關系,因而尚不具備正式建交的條件,兩國遂從1950年3月2日起開始建交談判。中國政府在談判中要求英國政府澄清三個問題,即:英國政府必須徹底斷絕與台灣國民黨的關系,澄清它的代表在聯合國對中國代表的投票行為,以及英國政府在英國、香港和其他英國屬地的國民黨的各種機構和中國的國家財產所持的態度。這三個問題都是圍繞著台灣問題。從維護在華利益出發,英國採取了承認新中國的政策,但在台灣問題上,卻採取了追隨美國的立場,換言之,英美"特殊關系"或美國因素決定了英國的台灣政策。新中國成立之初,英國對台灣的歸屬含糊其辭,不願履行《開羅宣言》中的承諾。盡管英國不久以後正式承認新中國,但仍保留英國駐淡水領事館,並沒有徹底斷絕與台灣的官方聯系。而英方卻在談判中聲明:淡水領事館其職能是保護英國僑民在當地利益,並不表明英國對國民黨政府的承認。對此,中方難以接受。英國政府在聯合國的各個機構中順從美國意志,以投反對票或棄權票來阻撓蘇聯政府關於開除國民黨政府的提案的通過。中方要求英國對其在聯合國表決中的曖昧態度給予澄清。英方卻認為由於在歷次投票中中國不可能達到多數,英國只有投棄權票。中方尤其關注英方對"兩航"飛機的態度。1949年11月9日,中國、中央兩航公司全體員工在香港宣布起義,12月3日,周恩來發表聲明指出,兩航公司在港資財,決不容許任何人以任何手段移動或破壞,中國政府的此項產權應受到香港政府的尊重。[9]在談判中英方代表胡階森稱中方所提問題相當復雜,牽涉國際法和國際慣例問題。在美國壓力下,5月10日,英國樞密院頒布樞密令否決香港地方法院關於"兩航"飛機產權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的判決,宣布在飛機產權做出終審裁決前將飛機扣留在港。針對這種出爾反爾不守信用的不友好行徑,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章漢夫致函英國談判代表,嚴重抗議英國政府這一行徑,要求立即解除扣押,但沒有得到英國政府積極響應。上述事實表明英國對華政策的兩面性:既想保持與發展同新中國傳統的貿易關系,又想取悅於美國,維護與鞏固美英的"特殊關系";既想與新中國建立正常的外交關系,又與台灣國民黨政府背地裡勾勾搭搭,進行事實上的官方聯系。這實際上就是拒絕在平等、互利以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致使中英關系無法進一步發展。1950年5月22日外交部發言人發表了關於中英建立外交關系談判經過的談話,向世界人民揭露了英國政府對中英建交談判所持態度的真相,要求英國政府對這些言行不符的問題,進一步加以澄清。[10]當然,英國主動承認新中國及其後的中英建交談判在某些方面給兩國關系帶來了一些積極影響,中英關系的前景是較為樂觀的,雙方都為發展彼此關系做出了努力。但由於英國把維護它與美國的"特殊關系"作為其對外戰略的基石,發展對華關系以不損害英美關系為限,在對台政策上追隨美國搖擺不定,甚至從原有立場上後退,使已有良好開端的中英關系蒙受損害。朝鮮戰爭的爆發又使這一關系雪上加霜,中英關系由對話轉為對抗。英國緊隨美國,參加發動了侵朝戰爭,採取了一系列敵對行動。在台灣問題上,英國反對中國人民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並主張將台灣問題國際化;在締結對日和約問題上,英美一道將中國排除在外;在中國在聯合國代表權問題上同美國一道投票贊成聯合國擱置討論中國代表權問題。毛澤東在1952年5月10日與尼赫魯夫人的一次談話中說:他本人很關心中英之間建立正式外交關系一事,但不幸的是,英國對華政策使之成為不可能。他批評了英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態度變化不定。[11]由於英國強硬的對華敵視政策,中英兩國建交談判無法繼續下去,整個朝鮮戰爭期間,談判被無限期擱淺下來。三、求同存異--互派代辦朝鮮戰爭的爆發一度中斷了中英談判,但中英兩國的外交聯系並未因此而中斷。留在北京的英國外交人員仍受到公正待遇,享有外交特權。在武力威脅與經濟封鎖等遏制政策無法奏效情況下,英國又試圖重新啟動早已擱淺的建交談判。1953年中國開始制定並實施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領導全國人民開始大規模經濟建設。而中英貿易和英國公司的地位,由於英國政府根據美國要求實行對華禁運而被破壞。同中國市場最有密切關系的英國實業界機關報香港"遠東經濟評論"在論及英國在華公司關閉時寫到:"中國無論發生任何變化,但總有一個穩定的因素:『中國必須做生易'。"同時該文還指出:"當朝鮮荒謬的戰爭結束和中國可以自由的致力於恢復經濟時,它實際上將需要一切,而英國商人在滿足中國的需要方面要起自己的作用。"[12]英國實業界人士估計到新的迅速發展的中國比舊的、處於附屬地位的半殖民地中國具有無可比擬的巨大前途。從經濟上封鎖中國,在英國是極端不孚眾望的,而且引起各界包括政府人士的抗議。因此,朝鮮戰爭結束後,英國不得不重新審視對華政策,表現出友好姿態。而此時的新中國,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已徹底取消,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日益鞏固,到日內瓦會議召開的時候,中華人民共和國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可以使它在對帝國主義國家政策方面採取更靈活的立場。1954年4月26日討論朝鮮印度支那問題的國際會議在日內瓦召開,日內瓦會議給中英兩國高層領導人提供了就雙邊關系進行直接交換的機會。日內瓦會議間,中英兩國外長頻繁接觸,艾登外長希望中國向英國派駐相應的人員來倫敦。周恩來嚴肅批評英國在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上的態度並沒有改變,但考慮到英國在印支問題上採取了不同於美國的立場,便當即表示願派相應的人員去倫敦。周恩來指示負責對外貿易問題的雷任民多找關系與同在日內瓦的咸爾遜和英國貿易界人士接觸,爭取以英國為突破口,沖破美國控制的巴黎統籌委員會對中國實行的封鎖禁運政策,打開英國市場。杜維廉作為英國代表團的成員參加了日內瓦會議,他也感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英國政策突然松動了。杜維廉回憶說:"我同外交部西歐司司長宦鄉和中國外貿部副部長雷任民舉行了正式會談......英國在華僑民遇到的許多麻煩現在獲得了解決。出境許可證發放了,就連英國在華公司遭到關閉問題進行的談判也取得了進展。"[13]由於兩國領導人能夠擱置爭議尋求共同利益點,兩國關系有了轉機。6月11日,英國政府批准向中國出售數千種非戰略物資。6月16日,周恩來和艾登舉行會談,6月17日,中英兩國正式公布聯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和聯合王國政府協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派遣代辦駐在倫敦,其地位和任務與英國駐北京代辦的地位和任務相同。據此,杜維廉於7月8日向周恩來呈送了由艾登外交大臣簽署的委任書。中國政府亦於9月2日任命宦鄉為駐英代辦。這樣,幾經曲折中英終於建立起代辦級外交關系。英國朝野一致熱烈歡迎中英關系的改善,把它視為日內瓦會議的一項積極成果。1954年8月,周恩來在外交政策報告中指出:中英關系這種改進將有助於我國和西方國家建立正常關系的可能性的增長。日內瓦會議後,中英聯系更加密切,交往更加頻繁。中英關系的改善促進了中英經貿關系的發展。從50年代到60年代,在西方禁運的條件下,中英兩國貿易額卻增加了十幾倍,至1969年已佔中國對外進出口總額10%多,其中中國對英國的進口額佔中國進口總額的16%。[14]英國成為中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和歐洲最大貿易夥伴。
2. 如何看待英國又拿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說事兒
中方絕不接受英方有關官員的無端指責。
這些年美國對國際規則合則用、不合則棄,WTO爭端解決機制也因美國單方面阻撓上訴機構法官遴選而陷入癱瘓。在美國的阻撓下,WTO上一任總幹事阿澤維多去年無奈宣布提前離任。面對美國的種種破壞行為,很少看到英國吭聲。
而面對中國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的實力不斷上升,英國卻緊張得不行。在分析人士看來,歸根結底,還是其西方霸權思維作祟。而英國這次帶頭表現,看起來也有配合美國的動機。
商務部回應:
英國國際貿易大臣日前稱中國仍被認定為發展中國家並享受世貿組織相應優惠待遇是不正確的。對此,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2021年4月8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回應說,中方已多次表明,中國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願根據權利與義務平衡的原則,在世貿組織中作出與自身能力相符的貢獻。
他還說,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中國都將始終與發展中成員站在一起,維護廣大發展中成員利益。
以上內容參考環球網-中國發展中成員地位又被拿來說事?商務部回應
以上內容參考環球網-想展示「大國身份」?英國當盟友面上演對華「強硬秀」,專家道出尷尬原因
3. 在西方國家裡,第一個承認新中國到底是哪個國家
瑞典於1950年1月14日承認新中國,1950年5月9日同中國建交,是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
英國是第一個承認中國的西方國家,比瑞典早幾天。1954年英國與中國建立半外交關系,即代辦級外交關系,但直到1972年才正式建交。
法國是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於1964年與中國正式建交。
PS:外交部的網站上說的很清楚,你可以去看看。
4. 外交部回應是否暫停英國航班入境,應該暫停航班嗎
可以不暫停航班。近日英國曝出了一條新聞,稱新冠肺炎病毒在英國發生變異,其傳染速度比之前要高百分之七十,且英國已經是失控了,這一條新聞出現之後,世界都震驚了。英國當地採取了封城措施,為的是可以控制變異後的新冠肺炎病毒。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暫停了英國航班入境,確保他們本國的安全,而大家最為關注的是我們國家是否會作出暫停英國航班入境的決定。現如今我國將予以認真研究,並作出科學妥善處理,以確保中外人員往來健康、有序進行。
5. 中國被邀請參加英女王葬禮了嗎
當地時間9月8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逝世,作為見證了一個時代的人物,她的追悼會自然會有多國出席。中國作為世界大國,自然也在受邀行列。不過沒想到英國竟然不顧外交禮儀,一邊談塌邀請中國,一邊拒絕中國。
據美國媒體報道,英國議會去年9月決定禁止中國駐英國大使鄭澤光進入國會大悔侍廳樓參加會議,以報復中方去年稍早對英國國會議員實施制裁。值得一提的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靈柩目前停放在西敏寺,這一地方也處於國會管轄范圍內,所以中國大使很有可能無法弔唁女王。
實際上,中國代表團應英國皇室邀請,出席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葬禮,是對已故女王的尊敬和對英國的重視。不過有報道稱,英國議會拒絕中國代表團進入議會大廈瞻仰已故的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倘若屬實,實在是有失風度。而這種事情在世界各國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這讓人不得不懷疑英國是否具有「紳士風度」。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此消息並未得到英國官方的確認,但是無風不起浪,很有可能是英國先將此消息放出來,試探一下中國的態度。而中國外交部有就此事做出回應,表示暫時沒有看到此類報道,不過英方理應秉持外交禮節和待客之道。
那麼中國外交部是如何霸氣且有智慧回應這傳聞呢?外交部發言人毛寧稱,女王國葬儀式是英國的重要活動,外國代表團應英國政府的邀請而出席活動,體現了對已故女王的尊敬與重視,那麼英方理應展現主人的待客之道,並秉持基本的外交禮節主持國葬。
毛寧發言人的回應說得很明白,中國向來講究人死為大,既然倫敦方面向我們發出了邀請,那麼即便眼下中英關系算不上好,甚至有不小的摩擦和分歧,但出於外交禮節中國依舊願意給他們這個面子。
可如果我們派出高規格代表團之後,對方卻招待不周,拒絕按照國葬流程,讓我方代表團進入議會瞻仰女王遺容,最後責任究竟出在誰身上,相信國際社會能夠碧隱看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