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何英國能通過《南京條約》打開中國市場
這個在歷史課堂就學習過了,最主要的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1856年開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1865年後阿古柏侵佔新疆,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1900年八國聯軍。歷史書上主要影響講的也很詳細,我簡單說一下,再加點歷史上沒有講的國際局勢簡單分析一下:
第一次鴉片戰爭,也稱「中英戰爭」,這一次之後有的人開始放眼看世界,比如林則徐,魏源等人,但是清政府沒有太重視,還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境內維護統治,並沒有納入國際體系。當時的國際局勢是1830年形成的維也納體系,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傳統歐洲局勢發生了變化,伴隨著法國大革命後的拿破崙戰爭之後,歐洲原來的平衡被打破,到1830年,歐洲大陸上神聖羅馬帝國終結,變為奧地利帝國,沙皇俄國,法蘭西帝國,普魯士王國,這幾國達到一個平衡,西班牙基本已經退出競爭了,而義大利還是四分五裂的狀態,奧斯曼土耳其也退回到了小亞細亞。國際局勢暫時達到平衡,但是各國的發展速度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的工業化不同,英法兩國發展較快,普俄受限於農奴,生產力沒有大力解放,奧地利和土耳其相對比較保守。所以脫穎而出的英國就要搶占國際市場,擁有最大市場的清政府閉關鎖國,英國用武力打開了貿易大門。
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才認識到工業化的必要性,政府開始辦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這時的清朝還是世界第一國,洋務運動後列強對大清不敢小覷,所以大部分時間還是和平貿易為主,只是這時的鴉片貿易更猖獗,國民體質深受其害,再加上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同期,嚴重的打擊了清朝統治者。
這時的國際局勢是「歐洲大革命」以後了,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歐洲逐漸形成了工人階級,馬克思主義誕生,孤懸海外的英國一方面保持歐洲大陸的平衡,一方面要進入歐洲市場,必須把現有帝國逐步瓦解掉,所以不斷輸入「民族主義」,歐洲大陸不斷爆發民族運動,匈牙利起義(後來形成奧匈帝國穩下來),波蘭起義(被沙俄鎮壓),捷克、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起義(被奧地利鎮壓),同時普魯士不斷擴張,在德意志地區已經跟奧地利分庭抗禮了。義大利繼續四分五裂,也就不用起義了,每個小王國都在發展自己的經濟。
中國洋務運動後是一次納入國際的嘗試,已經有了一定成效,同一時期,日本明治維新也開始工業化,兩國必然會發生沖突,加上日本資源有限,所以爆發了中日甲午海戰,甲午海戰之前的大清名義上擁有最大的海軍~北洋艦隊,但是海戰失利後其他40多艘戰艦不出,在威海被徹底粉碎。沒有了海軍的大清進一步成為列強之魚肉。甲午以前,有識之士考慮的都是我們技術不如西方,所以向西方學習技術,但沒有想推翻制度的。甲午之後更大的影響是我們開始思考制度問題,因為實力大於日本卻還是輸了,所以才有了「戊戌變法」
這一時期處於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國際上實際已經打破了自拿破崙以後建立的維也納體系,普魯士已經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德國,並且迅速崛起為歐洲大陸第一大國,但是俾斯麥奉行的大陸政策並沒有發展海軍(英國也不會讓他發展,一旦它發展海軍,首先就是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跟英國產生沖突,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原因),義大利這時也已經統一,沙俄在兩次土俄戰爭之後擁有了高加索地區,控制了黑海,實現了五海通衢。另外一個大陸上,通過美西戰爭,西班牙徹底失去海外殖民地,在國際上更沒有發言權了,而美國成為了最大受益者。
1900年八國聯軍可以說是清政府最後的瘋狂,戰爭之後列強幾乎把中國市場瓜分完了,清政府財不敷出,捉襟見肘,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所以後來辛亥革命是自甲午之後有識之士反思制度的重要表現,就是把原有制度徹底推翻了。
1900年的國際局勢還是保持基本平衡的,但是各方的競賽到了白熱化的地步,人類從農業革命到科技革命,之後蒸汽機革命,內燃機革命,電力革命,速度一次比一次快,國際變化也就一次比一次快,一直延伸到後來的信息革命和即將到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歷史從來都沒有變過,就是國際局勢的平衡與打破後的再平衡。
Ⅱ 清朝,英國為什麼要通過戰爭來打開中國市場我就納悶,戰爭怎麼能打開市場呢
因為那個時候中國有個政策叫閉關鎖國,人家想跟他用談判的方法讓他打開國門,但他死活不聽,英國人迫切想要中國的市場,氣急了只能打了
Ⅲ 幾幾年,英國用鴉片、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
1840年,英國用鴉片、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
1840年7月5日(距今178年),英國艦隊炮轟中國舟山群島上的定海縣城,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閉關鎖國」後的中國落後於世界大潮。
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鴉片,來獲取暴利。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英國借口1839年六月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而發動的侵略戰爭。
最後因戰事不利,道光帝派直隸總督琦善與英國議和,簽訂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3)清朝英國為什麼打開中國市場擴展閱讀:
由於清朝長期的閉關鎖國政策,中國的造船水平瘋狂的倒退。不僅僅是商業船隻限制了噸位和大小,就連軍用艦只也是小的。
乾隆58年,清朝廣東水師請求更新一批新的戰艦。由於海上走私情況日益嚴重,而清軍水師根本追趕不及,因此繼續更換艦只。
最終中長同意了廣東方面的請求,廣東水師得到了15萬兩的銀子。在此之後,廣東水師一口氣建造了47艘戰艦,但是其中最大的也只有240噸。
僅僅能夠安裝9門火炮,這已經屬於清軍水師的主力。熟悉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鄭和下西洋,當年鄭和的坐艦超過7000噸。
即便是明末鄭芝龍的艦隊,大部分戰艦也在1000噸以上。廣東方面的情況如此,其他地區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清軍最大的戰艦為410噸,可以安裝14門火炮。
Ⅳ 英國為何要用戰爭方式來打開中國市場發動戰爭又與打開中國市場有什麼關系發動戰爭怎麼打開中國市場
1.和平方式中國不打開或打開的市場太小(廣東)2.加速擴大了中國市場3.發動戰爭,贏得戰爭,簽訂利於通商的條款,開放口岸。
Ⅳ 1840年鴉片戰爭英國為什麼會打開中國的國門的
內因:清朝人仍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根本不知道世界大勢,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全都落後於西方列強。當英國人發動戰爭後,清朝君臣並未認識到事態嚴重性,而是將英國人當成蠻夷,在軍事上失利後,於是簽訂了南京條約,清朝統治者認為這是一種安撫蠻夷的手段,並未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相反覺得以區區一個香港島,開放幾個港口就安撫住了蠻夷,穩定了朝貢制度,沾沾自喜。
外因: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工廠生產力過剩,必須尋找新的市場,中國自然是最理想的市場,可是,清朝人還沉浸在天國迷夢中,不屑與英國人全面通商,英國人很郁悶,加之中國的瓷器,茶葉出口量大於進口英國商品量,英國人無錢可賺,只得大量走私鴉片到中國謀取暴利。林則徐的禁煙正好給了英國人發動戰爭的借口,所以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國門
Ⅵ 為什麼清末那會兒英國非要跟清政府通商
那會正值第一次工業革命結束,英國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質的飛躍,工廠所生產出來的產品數量遠遠超過了本國需求的數目。
通商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令他們的商品得以傾銷,而且中國當時是亞洲第一大國(也就是最佳的傾銷商品對象)。這種方式帶來的利潤是非常巨大的。
英國也不是只跟清朝進行通商,當時英國幾乎跟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進行貿易,除了中國,還有他們在亞洲最大的殖民地:印度。
英國經過《南京條約》後,與中國貿易占優勢地位。同時在中國本地廉價收購了大量茶葉、瓷器、絲綢等被西方視為昂貴品的商品,同時銷往西方國家。這種方式遠比走私鴉片的利潤來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