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保守黨怎麼選

英國保守黨怎麼選

發布時間:2023-08-25 19:08:29

Ⅰ 英國大選中要贏多少席位才能執政

英國大選程序表

保守黨黨首:卡梅倫(43歲)

工黨黨首:布朗(59歲)

自民黨黨首:克萊格(43歲)

有望改寫英國歷史的一場大選將於今日舉行。選前破天荒地舉行了三場電視辯論,大大提升了民眾對選舉的關注度。電視辯論也讓原本默默無聞的第三大黨自民黨領袖克萊格一鳴驚人。

分析稱,此次英國大選是自1992年以來最激烈的一次選舉。不過英國主流媒體普遍認為,已經連續執政13年的工黨料定要輸。

三種最可能結果

保守黨贏得過半數議席,順利組建政府;

保守黨和工黨均不過半數,且旗鼓相當,自民黨左右大局;

保守黨贏工黨,並取得接近半數議席,可與小政黨合組政府,免受自民黨掣肘。

保守黨

保守黨是英國最古老政黨,也是目前主要反對黨,領袖是戴維·卡梅倫。該黨在1979年至1997年間連續執政18年。

保守黨支持者多來自企業界和富裕階層。保守黨主張自由市場經濟。近年來,該黨提出「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關注教育、醫療、貧困等社會問題。強調維護英國主權,反對「聯邦歐洲」及英國加入歐元區。

工黨

工黨為英國現執政黨,領袖是英國現任首相戈登·布朗。工黨於1900年成立,自1997年以來已連續執政13年。

近年來,工黨更多傾向於關注中產階級利益,與工會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疏遠。2003年因布萊爾政府與美國布希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導致大量黨員退黨。

自民黨

自由民主黨1988年3月由原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內多數派組成,領袖是尼克·克萊格。

自由民主黨主張維持與工黨的合作關系。在公共服務、社會公正、環境保護等問題上的主張比工黨更「進取」。對外政策方面,該黨反對英國參加伊拉克戰爭,支持歐洲制憲,主張英國加入歐元區。該黨現有黨員7萬名。

最新選情

大選將於當地時間6日早上7時(北京時間6日下午2時)展開投票,於當晚10時(北京時間7日凌晨5日)結束,隨即展開點票。

英國三家電視台(BBC、ITV和SkyNews)都會播出「大選之夜」特別節目,全程報道這次選舉進展。

7日凌晨完成點票

據悉,第一個出結果的選區自1992年以來一直是英格蘭東北的桑德蘭南區。由於該選區今年被分割成兩個選區,計票工作在1小時內就能完成。但在許多其他選區,估計要到當地時間7日凌晨才能完成。

工黨可能「玩完」

英國歷史性地舉行了選前三場電視辯論,大大提升了民眾對選舉的關注度。據民調顯示,這次大選的投票率將高於2001年與2005年(2005年投票率僅為61%),達到1992年以來的最高,當年投票率約為78%。

經過三場電視辯論後,工黨、 保守黨、自民黨三大黨的政策主張,卡梅倫、布朗、克萊格的個人風格,基本都為選民知曉。

卡梅倫繼續領先

目前看,卡梅倫領先優勢不減,但也陷入苦戰——他要想勝出,就需要率保守黨爭取到117個「游離席位」,這將是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沒有一個政黨能取得的壯舉。

克萊格因電視辯論表現不凡而躥紅;只有現任首相布朗前景不妙,備受4月28日「麥克風事件」中辱罵選民的困擾,使工黨支持率發生動搖。

[1]

議會將無多數黨?

最新民調顯示,約有近25%的選民表示,該事件影響他們投票給工黨的決定。

最近的一系列民調顯示,三大政黨民意支持率的差距為4%~9%之間,選情呈膠著態勢。

最新民調顯示,反對黨保守黨在幾個重要選區已「站穩腳跟」,所獲支持率在三大政黨中領先,有望在議會選舉中勝出,但難贏絕對多數席位。

一些分析人認為,英國大選後很可能出現「無多數議會」,即沒有一個政黨成為議會多數黨的狀況。

媒體立場

《金融時報》改撐保守黨

時至今日,英國媒體似乎聞到了什麼味,紛紛將「支持聲音」投向反對黨保守黨。《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先後明確支持保守黨。

23年首次改變立場

最引人矚目的是英國《金融時報》。5月4日,《金融時報》改變自1987年以來的立場,發表社論明確為保守黨造勢。

《金融時報》社論指出,英國需要一個穩定的政府,度過當前的金融危機,社論強調雖然保守黨「不是完美選擇,但他們更可靠」,並認為工黨需要成為反對黨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元氣。

英國議會選舉中,贏得媒體支持是各政黨的重要任務。《金融時報》公開支持保守黨之前,英國一些重要媒體已「拋棄」工黨,轉向保守黨。這些媒體包括《太陽報》、《泰晤士報》和《經濟學家》周刊等。

選情內幕

布朗:「經濟能手」光環消退

受金融危機和政壇丑聞的雙重打擊,以布朗為首的執政黨工黨大選前景不妙。

工黨席位逐步下滑的幕後,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英國一味追隨美國反恐,奔波於世界各地,使得工黨執政形象大受損害。

二是以「經濟能手」著稱的布朗,未能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大顯身手」,失去了吸引選民的「王牌」。

2005年工黨贏得英國大選,主要得益於布朗治理下的英國經濟成就。但步入2008年以來,英國經濟的糟糕表現,使得布朗的昔日光環開始消退。

卡梅倫:難獲草根階層認同

盡管保守黨黨魁卡梅倫民調中一直領先,但他也有隱憂,這就是他的上流社會背景,可能得不到草根和勞工階層認同。

身為白人的卡梅倫,在精英學校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接受教育,妻子家族顯赫。在下層選民眼裡,卡梅倫卻是一個不知民間疾苦的政客。倫敦北部的一名加油站店員說:「卡梅倫的皮膚像嬰兒,我覺得這個傢伙像是來自另一個世界,對解決問題束手無策」。

在英國這個「南北分化」的國度,保守黨以南部富裕地區為腹地,要打破階級隔膜,爭取北部勞工選票相當難。

克萊格:被指「獅子大開口」

英國媒體披露,為了贏得執政,自由民主黨早於10多年前就開始制訂機密策略,准備奪取更大管治權力。一旦出現「懸浮議會」格局,便向大黨開出苛刻的合作條件。

條件包括由該黨領袖擔任外相和副首相、獲分配不少於6個內閣部長職位和12個其他部長職位,以及可全面取得軍情五處、軍情六處和軍方保安機密。

大選特寫

8名華人參選歷來最多

或產生首位華裔議員

本報訊英國大選6日舉行,今年有8名華人參選,是歷來最多。如果有候選人勝選,將成為英國史上首位華裔議員,改寫歷史新頁,其中保守黨的香港移民李澤文,獲保守黨領袖卡梅倫支持,成為熱門人選。

英國下院至今無華人

自上世紀初第一批中國海員移居英國,華人移居在英國的歷史已經有一個多世紀。英國現有華僑華人60多萬。但時至今日,英下院600多名議員中卻沒有一個華人面孔。

布朗4月宣布大選日期後的第二天,這8名華裔候選人就發出呼籲,希望華人選民在大選中積極投票,爭取融入主流社會。

英國選舉問題專家鄧利維說,華裔候選人對於英國各個政黨來說都是一個新鮮事物,「我預期他們會有良好的表現,因為在很多人眼裡華人工作勤奮,而這也是選民期望議會議員所具有的品質」。

Ⅱ 英國保守黨的政策有哪些有什麼特點

保守黨是英國兩黨制中代表資產階級實行專政的一個政黨,其主要職能有四個方面。

其一,代表英國資產階級執掌政權。盡管保守黨和其它政黨存在某些內部斗爭,但是,執政的政黨還必須考慮資產階級的長遠的、根本的整體利益,考慮鞏固資產階級專政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需要,不能完全不顧及資產階級中其他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執政的資產階級政黨一方面主要代表著資產階級中某個或是某些集團的利益,另一方面又是整個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是作為階級的代表執掌政權的。

其二,制定和推廣符合資產階級利益的政策。資本主義國家所推廣的政策主要就是執政黨的政策。制定政策是政黨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在政黨的組織機構內部往往有專門研究和擬定黨的綱領的政策的部門和人員。

其三,操縱選舉,以保證選舉結果對資產階級有利。在實行民主制的資本主義國家裡,代議機關和政府中的職位是通過選舉產生的。資產階級政黨就是資產階級操縱選舉,使選舉結果對資產階級有利,從而確保資產階級控制國家政權的重要工具。

其四,散布民主假象,掩蓋資產階級專政的實質。政黨制度是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資產階級通常是通過民主程序來組織自己的政權,運用民主的方法來進行統治的。政黨是資產階級組織政權和進行統治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但是,正如資產階級要竭力掩蓋其政權的階級實質一樣,資產階級也竭力掩蓋其政權的階級實質,不承認政黨是階級政治的代表,目的是掩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和資產階級專政的階級實質。

總之,英國保守黨是英國資產階級利益的忠實代表,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在執政中,時時控制英國政壇,左右英國社會的政治、經濟諸方面的風雲。

Ⅲ 英國為什麼是保守黨當選首相的

特拉斯女士獲勝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臨時性的,第二個原因則不但會決定特拉斯政府能否取得成功,還會決定脫歐後的英國能否成功。

第一個原因是保守黨普通黨員對約翰遜下台憋了一肚子氣。保守黨普通黨員往往比保守黨議員更喜歡那個金發爆炸頭。在一定程度上,是蘇納克促成了驅逐約翰遜的宮廷政變。當觀眾席的燈光亮起時,這個背信棄義的前首相助手就站在那裡,手裡的刀還滴著熱血。而特拉斯女士卻精明地保持了忠誠。或者說她沒有登台表演,而是隱於幕後。

作為一名極端機會主義者,約翰遜先生曾暗示自己不會離開,但作為一個被驅逐的英國政黨領導人,他不會獲得二次登台的機會。這位前記者肯定能找到更多有價值的機會來展示他那豐富多彩別具一格的娛樂才能。

第二個——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保守黨在執政12年後已迷失了方向,保守黨內部彌漫著沮喪迷茫的情緒。這並不是說保守黨和反對黨之間沒有區別。如果傑里米•科爾賓領導的工黨在2019年獲勝,英國現在應該已經走上了蘇聯式社會主義的道路。但在過去幾年裡,席捲西方的進步主義浪潮已經無情地裹挾了保守黨。約翰遜跡數理應為快刀斬亂麻地解決了脫歐問題而獲得贊譽,但現實已證明過去三位保守黨領導人的個性品質——戴維•卡梅倫的圓滑疏闊、特里薩•梅的不切實際和約翰遜的放盪不羈——不足以應對當代主流意識形態的強大壓力。

他們屈服於不斷擴張的公共部門和福利國家主義,將國民收入稅收率提高到70年來的最高水平。他們迫不及待地支持氣候極端主義,對企業實施懲罰性監管。對正在文化、藝術、科學領域持續發生的「覺醒」革命,他們是不遺餘力的推動者。他們還隨心所欲地實施高強度防疫禁令。

特拉斯女士在競選期間全程駁斥這些事實。盡管蘇納克警告英國財政緊張,但她仍承諾大幅減稅,聲稱相較於財富再分配,她更看重經濟增長。她談到了促進能源供應。她發誓再也不實施封鎖措施。她猛烈抨擊發生在媒體學術界的進步主義文化霸權。

她能兌現自己的承諾嗎?外界對此存疑。她自己有點像變色龍。她在年輕時曾是位溫和的自由民主派,在2016年投票贊成英國留在歐盟,但她現在的說話方式卻像是羅納德•里根和撒切爾的完美繼承人,像布狄卡(譯註:布狄卡是古英格蘭抵禦羅馬入侵的部落女王)一樣是個狂熱的英國民族主義者。

但與她關系密切的人堅稱,她的意識形態是一貫的——她一直不相信大政府。然而,挑戰是艱巨的。她面臨著能源價格飆升、通脹加劇以及有可能發生的加薪罷工。如果她敢於兌現自己的承諾,提供大規模財政補貼來應對當下這場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機並進行減稅,那由此產生的財政影響以及金融市場可能做出的反應顫行都將是令人不寒而慄的。外界對她慷慨大度的預期已經助推英鎊兌美元匯率走低至數十年來的最低水平。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她未獲得足夠授權,她沒有通過贏得大選來獲得民眾的認可。她獲得了保守黨議員的茄州嘩支持,卻未獲得大多數普通黨員的支持,這在保守黨黨魁競選中是頭一遭。現在,她必須努力復興垂死的保守主義,以此來獲得自己的授權

Ⅳ 英國的首相選舉流程

英國首相是不直接選舉的,一般情況下國會下議院的多數黨黨魁或執政聯盟的首領自動成為首相人選,人選經國王/女王任命後正式成為首相。

英國大選的基本制度是簡單多數選舉制,即根據一黨所佔有的議員數量。如果一黨擁有絕對多數的議員,則此黨將組成下屆政府,該黨黨魁則成為首相。如果沒有任何黨派擁有絕對多數席位,則合計擁有絕對多數席位的兩個或多個政黨將組成聯合政府,基本上其中最大黨黨魁將成為首相,也可能是單獨一黨成立政府,並通過與其他黨派非正式的聯盟和協議而得以延續。

(4)英國保守黨怎麼選擴展閱讀:

按照慣例,議會大選後,即由英王召見多數黨領袖,任命其為首相並授權組閣。首相從本黨議員中提出閣員名單 ,請英王任命。大臣分閣員大臣和非閣員大臣。參加內閣的閣員大臣只是政府中的部分大臣,閣員人數由首相確定,組成人數經常變動。

參加內閣的除首相外,通常有外交、國防 、財政、內政等重要部門的大臣,不擔負某一具體部門首長的大法官、樞密院院長、掌璽大臣,主管地區事務的蘇格蘭事務大臣、威爾士事務大臣、北愛爾蘭事務大臣。內閣會議之前,首相有時就重要政策方針先召集少數親近大臣開會討論,稱小內閣或內內閣。

Ⅳ 英國議會的選舉

下院是民主的代議機關,議員是選舉產生的。
英國下院議員通過普選、平等、直接、秘密的方式進行選舉。這是英國勞動人民經過100多年斗爭的結果。從1832年選舉改革開始以後,先後通過了1867年、1884年、1918年3個人民代表法,最終取消了選舉財產資格的限制。選民開始不以財產所有人的資格而以國家公民的資格參加選舉。1872年取消舉手投票採用秘密投票方式。1918年30歲以上的婦女獲得了選舉權。1928年21歲以上的婦女獲得了選舉權。1948年才取消了給予大學12個席位,實行了一人投一票的平等選舉制。1969年通過的人民代表製法規定選舉權的年齡由21歲降為18歲。
在英國凡年滿18歲沒有被法律取消投票資格的英國公民都有選舉權。但居住期限的資格仍保留,選民必須在某一選區中居住3-4個月以上才能在該選區選民冊上登記。凡年滿21歲的公民都有被選舉權。在選區獲得2名選民推薦和8名選民聯署同意都可成為議員的候選人,但貴族、主教、法官、高級文官、現役軍人、宣布破產者、重罪犯人、受權辦理選舉事務的負責人等沒有被選舉權。
下院議員選舉採用小選舉區相對多數選舉制。即每一選區產生一名議員,議員候選人只要取得相對多數就能當選。2010年,全國總共659個選區,選出650名議員。議席的分配蘇格蘭不少於71席,威爾士不少於35席,北愛爾蘭不少於12席,其他就屬於英格蘭的席位。
英國的競選費用很高,1983年英國各大黨的競選費用:保守黨因為得到大企業主的支持,花費了1500萬英鎊,工黨為250萬英鎊,社會民主黨自由黨聯盟為100萬英鎊。
英國下議院議員的成員比較復雜,特別在工黨獲得大選勝利以來議員中議員有大地主、董事長、銀行界、工商企業界、律師、教員、新聞記者、農民、工人、工會職員等,在各方面的人都有代表,議員每年要開會8個月左右,長時間的出席會議他們是職業議會人。平民院法定任期為5年。但首相有權選擇合適時機,請求英王下令解散議會,提前大選,或者執政黨的重大決策、提案受下院多數議員的否決而被解散議會,徵求民意,提前大選,因而下院實際任期比5年短。平均任期不到4年。1987年英國議會大選時比規定日期提前11個月零28天。
此外在特殊情況下,主要在戰爭時期,議會任期可以延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平民院任期自1910年到1918年才改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平民院任期自1935年到1945年才改選,任期為10年。 英國在1949年制定了人民代表法,1969年又對該法進行了某些修改。例如,將選民的年齡由21歲降低到18歲。下院議員的選舉主要根據該法進行。在英國,有幾類人不享有選舉權。第一是貴族,但1963年的選舉法規定:凡放棄貴族身份者即有權選舉議員,1999年又規定被排除出上議院的世襲貴族可以在大選中投票或參選,這是歷史上的首次。第二是服刑中的罪犯。第三是接受精神醫院治療中的住院患者。第四是選舉中犯有腐敗行為者,5年內不得選舉議員。第五是選舉前未登記為選民者。另外,很多人認為王室成員不準投票,但是事實並非如此。英國女王可以投票,其他王室成員也可以投票,但是他們一般不會投票,因為這樣做會被視為有悖於君主立憲制度。
人民代表法對候選人的資格條件作了兩種規定:基本資格條件是凡年滿21歲以上的英國男女公民,有選區的兩名選民提名和8名選民同意,便可登記為該區的下院議員候選人;職業資格條件是上院議員、英格蘭教會、蘇格蘭教會、愛爾蘭教會的牧師和羅馬天主教的神父、法官、文官、正規武裝部隊的警察部隊的成員以及在企業中擔任由政府指定的董事等,均不得成為候選人。但擔任有報酬的國家職務者辭去原來職務和貴族放棄爵位後,仍享有被選舉權。這一規定是發生了托尼·本事件以後所做出的修改。
1960年,工黨候選人托尼·本世襲了上議院議員職位,又參與了下議院議員選舉並勝出,所以當局下令舉行補選,但這位本先生依然在下議院議員補選中「獲勝」。為此,英國選舉法庭做出裁決,由補選中排名第二位的保守黨候選人擔任議員職務。這個案例的出現令英國在1963年修改有關法案,允許擁有世襲頭銜的上議院議員放棄其頭銜,以便能在英國下議院擔任議員。
英國議會下院選舉從1918年開始實行選舉保證金制度。按規定,議員候選人必須交納150英鎊保證金(按今天的折算大約相當於4500英鎊),如果該候選人在選舉中所得選票不足選區全部選票的1/8,則保證金收歸國家所有。1985年,保證金數額標准修改為500萬英鎊,如果候選人在選舉後獲得5%的基本選票,這筆錢就退還給候選人。
英國議會下院選舉實行秘密投票、一人一票的原則。1872年頒布的秘密投票法,其目的是要消除選舉中的賄賂和高壓手段,改進選民登記的機構,進一步簡化、擴大公民權。秘密投票法阻止了選舉中的腐敗行為,使選舉制向合理化的方向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現行的計票制度:英國基本實行小選區制。如1992年的大選將全國分成642個選區,選舉產生651個下院議員。全國劃分為650個選區,每逢議會大選時,英國工黨、保守黨以及自由民主黨三個主要政黨便在650個選區逐個爭奪每一個議席。與小選區制相匹配,英國實行的是相對多數代表制的計票制度。即在選舉中,某個候選人雖未得到過半數票,但只要比其他候選人得票都多,哪怕只多得一票,就能獲得議席,而得票第二的政黨沒有任何議席。雖然說像綠黨一樣的較小的政黨在全國的得票總數可以數以萬計,但是卻不足以贏得某一特定選區的議席。因此,這種計票制度不能如實地從議席中反映出政黨斗爭的力量對比,對於小黨尤其不利。
盡管英國議會選舉實行的相對多數代表制在不少人眼裡看起來不公平,但是,這種選舉制度卻在英國始終實施並有一批堅定的支持者。不可否認,相對多數代表制具有一些重要的優點,比如說簡單易行,能相對節省普選的時間和費用;議員和選區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系,議員更能在議院中代表其選區的利益發出聲音;可以讓一個政黨贏得絕對多數的席位,成為執政黨,而不需要與其他政黨組織聯合政府,首相、政府和議會之間會有更好的合作關系,更能有效地工作,因此更能保持政局的穩定,有利於政府高效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說,英國的相對多數選舉制度注重的是穩定性和延續性。
海曼女男爵當選上院議長具有很大的歷史意義,因為這意味著擁有1400年歷史的大法官一職的終結。在英國歷史上,大法官曾是英倫三島上僅次於國王的職務。這個職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605年,它最初是王室的書記員,後來一度集立法、司法、行政三種權力於一身。在英國歷史上,擔任大法官這一職位的名人很多,其中既有賢人聖徒,也不乏奸詐之徒。但到了現代,大法官一職的重要性越來越弱,只是在上議院和樞密院司法委員會開會時擔任主持人的工作,不過在名義上,大法官仍是最高法院的院長、上議院的議長,另外還兼任內閣的法務大臣(因而也是執政黨的要員,須與政府共同進退)。 布萊爾上台之後,一直致力於憲政改革,大法官一職成為改革的主要目標。隨著海曼女男爵的當選,大法官這一存在了1401年的職位「壽終正寢」了。
從宏觀視野看,這次上議院議長產生方式的具有歷史意義的變革,不過是英國議會從「議會主權」到「行政集權」變遷規律的一個佐證而已。這種變遷,從長遠來看,對於實現英國國家機構權力行使的制約和平衡是有利的。

英國如何大選

★英國大選選什麼?

2010年英國大選將選出下屆議會,英國各政黨將角逐下議院的650個席位,贏得過半席位的政黨將組成下屆政府(或聯合政府)。

★英國大選投票日是哪一天?

5月6日星期四,一般慣例是在在星期四舉行,但也並非一定要在星期四舉行,不過投票日是不能定在周末和國定假日的。

★為什麼投票日是星期四?

其實也並非一定要在星期日舉行,這只是一般的慣例。有關它的來源有一種說法是過去人們在星期五拿到一周的工資,在星期四舉行投票可以避免人們在投票日當天爛醉如泥。

★英國大選誰有投票資格?

投票日當天年滿18歲之英國公民、或居住在英國的英聯邦國家公民和愛爾蘭共和國公民,必須登記取得投票資格。

★英國大選誰被禁止投票?

下列人士禁止在大選中投票:英國上議院議員;判刑確立之受刑人;過去五年中選舉舞弊判刑確立者;「無法律行為能力者」
英國大選選票是什麼樣子?

選票上印有該選區所有候選人的姓名,以候選人姓的字母順序排列,如果為政黨參選人,候選人旁邊會記載政黨名稱。投票人必須選擇一位候選人,在候選人姓名旁邊的方格內打叉(X)。

★英國大選投票是強制性的嗎?

投票不是強制性的,法律沒有規定人民必須投票,也沒有規定人民必須登記取得投票資格。

★英國大選我投的票保密嗎?

每張選票上都有一個序號,因此追查哪張選票是誰投的,理論上是可以做到的,但法律禁止這么做,選票上面的序號是為了避免選舉舞弊而設的。

★英國大選誰有參選資格?

參選人必須是年滿18歲之英國公民、或居住在英國的英聯邦國家公民和愛爾蘭共和國公民。禁止參加英國大選者包括:破產者、公務人員、警察、軍人、政府指派之商業公司負責人、非英聯邦國家之國會議員、選舉舞弊判刑確立者、上議院議員

★英國大選如何計算選票?

英國採取「簡單多數票當選制度」,候選人只要在該選區贏得最多的選票就算當選,不論其得票數是否過半。

★政黨領袖如何成為首相?

如又有一個政黨在大選中贏得下議院過半數席位,女王將在投票隔天邀請該政黨領袖擔任首相,組成下屆政府。

★如果沒有任何政黨贏得過半席位該怎麼辦?

如果沒有任何一個政黨在大選中贏得下議院過半席位,那麼情況會變得更復雜。取得最多議席的政黨可以單獨組成「少數政府」,但少數政府在議會里將面臨施政困難,甚至會導致政府癱瘓。該黨可以與其他政黨合組「聯合政府」,取得議會里過半的席位。

Ⅶ 英國保守黨介紹

保守黨是英國的老牌大黨,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英國兩大主要執政黨之一,另一個是英國工黨。保守黨在20世紀的英國佔主導地位的政黨,出過邱吉爾和撒切爾夫人等著名首相,並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創下4次連續執政(1979年—1997年)的業績,但此後又創下該黨下野時間最長的記錄。在6年在野期間,保守黨內訌不斷,連換三任黨魁,政治實力嚴重被削弱。現任黨魁是大衛卡梅隆,2010年他帶領保守黨奪回失去13年的執政權,與自由民主黨聯合執政。
英國保守黨的前身是1679年成立的托利黨(Tory),1833年改稱保守黨。其最高領導人稱領袖、副領袖。黨主席是第三號人物。在保守黨執政時,其領袖出任首相。保守黨一詞最早出現於1817年英國《保守黨人》雜志上,主要指維護君主制、君主制原則或正統主義原則的政治力量。當代保守黨主要指奉行傳統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堅持自由資本主義制度的具有保守傾向的政黨。這些黨大多強調要實現民主、有限政府、社會正義、個人自由和公民自由,建設「自由、正義、開放和民主的社會」,反對「第三條道路」。經濟上主張實行「有競爭的市場經濟」,支持經濟全球化進程。1983年6月,以英國保守黨為首的17個國家的19個保守黨共同成立了「國際民主聯盟」(俗稱保守黨國際)。該聯盟現有87個成員黨和5個地區性組織。
保守與統一黨(Conservative and Unionist Party),簡稱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政黨,也是全國擁有最多黨員的政黨。有部分人認為,保守黨是世上最古老的有組織政治團體,其演化可上溯至18世紀,早期在國會的托利黨派系,以至於活躍於16至17世紀時期,一種在議會內支持政府,稱之為「帝黨」的不正式派別。普遍認為,保守黨與美國民主黨的份量與地位相若,而美國民主黨的歷史則可直接上溯至18世紀。
由於保守黨乃發展自活躍於18及19世紀的托利黨,所以它的黨員常常會被稱作托利黨黨員(Tories),而保守黨亦時常被乾脆稱作托利黨(Tory Party)。盡管在整個20世紀之中,保守黨在其中三分之二的時間皆掌領了政府,不過保守黨自從於1997年大選敗於布萊爾領導的工黨以後,它一直處於反對黨的狀態。
保守黨甚少使用它的正式黨名——保守與統一黨。這個正式黨名乃自1912年,保守黨與自由統一黨合並後所起的。該黨與保守黨一樣,在1886年至1921年期間,一致主張阻止愛爾蘭從聯合王國分裂開來,並且與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及愛爾蘭共和主義者處於對立局面。在地區上,保守黨在蘇格蘭有統一黨作為它的盟友,該黨甚至已經在1965年起改稱「保守黨」。同樣地,在北愛爾蘭地區,保守黨亦曾經長年得到北愛爾蘭統一黨的支持,而傳統上保守黨黨鞭更會兼任該黨黨鞭;可是,由於兩黨後來在1973年就《桑寧代爾協定》的問題上出現分歧,以致兩黨出現分裂,所以現時保守黨在北愛爾蘭是與北愛爾蘭統一黨分開運作的。
大抵上,我們可以看到保守黨之組織架構內存有數重的明顯對照;一方面,黨領袖的選舉以及地區候選人的人選,往往都是由一群草根團體所主導的,但在另一方面,有關財政安排、舉辦選舉,以及制訂政策方針的工作,卻會由保守黨競選總部負責。最後,黨魁的工作則主要是處理黨的日常核心事務,並在咨詢其管治班子的情況下,訂定政策。由此看來,這種權力分散的組織架構是不常見的。
與工黨的情況一樣,保守黨近年正面對黨員人數持續下滑的趨勢。盡管自卡梅倫在2005年12月當選黨魁後,保守黨黨員人數一度有回升的跡象,但踏入2006年以後,人數即重新下降,至2006年年尾,其黨員總人數甚至要比卡梅倫上任黨魁的時候還要低。不過話雖如此,保守黨現時尚大約有290,000名黨員,仍然是英國黨員人數最多的政黨;至於工黨和自由民主黨則分別大約有200,000和70,000名黨員,兩者加起來的人數仍要比保守黨的低。惟有一點要注意的是,保守黨從不向公眾公布該黨的確實黨員人數,所以外間很難作出確切的估計。
任何人士加入保守黨都要交25英鎊會費,但22歲以下的人士則只須交5英鎊的會費。另根據選舉委員會的紀錄,截至2004年12月31日,保守黨在2004年的收入大約為2千萬鎊,但支出卻是2.6千萬鎊。
保守黨以往以「自由火炬」為黨的標志,但現今已改為使用一棵綠色的橡樹作新標志。另在2005年12月6日,保守黨又採用了新的口號,該口號為「以改變迎接勝利——不列顛的勝利」(Change to Win – Win for Britain)。傳統上,保守黨的官方顏色為紅色、白色和藍色,但藍色則最為常用,以區別於工黨的紅色(在坎布里亞部分選區,保守黨卻會選用黃色,以象徵當地朗斯代爾伯爵的家族紋章)。
英國保守黨領袖選舉規則是1965年2月由當時該黨黨魁霍姆勛爵制訂的。按照規則,保守黨領袖由保守黨下院議員投票選舉產生。任何候選人在第一輪投票必須獲得過半數、並且要比對手領先總票數的15%的票才能當選。如果第一輪選舉產生不出領袖,就必須舉行第二輪選舉,在第二輪選舉中, 下院議員只要有人 提名均可參加, 獲過半數的簡單多數即可當選。如果在第二輪選舉中, 候選人均未能獲過半數的票, 就得進行第三輪選舉。這時只有在第二輪得票最多的前三名議員才能成為候選人進人第三輪選舉, 這也是最後一輪角逐, 得票最多者就成為保守黨領袖。
這一規則對保守黨作為執政黨時頗為不利,因此受到黨內一些議員的批評。
作為第一大黨,保守黨現時在下院650席取得306席,與自由民主黨合組聯合政府,擁有女皇陛下執政黨的身份。
基本上,保守黨一向主張對絕大部分的事務都減少政府幹預。此外,他們亦向以反對進行進一步的歐洲統合而著稱。很多評論員皆認為,保守黨之所以在1997年大選以後持續處於弱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黨內的歐洲愛好論者(以祁淦禮和夏舜霆為代表)與歐洲懷疑論者(以約翰·韋活和夏偉林為代表)的關系始終處於緊張狀態。不過在近年,這種情況已經有所改革,現時保守黨黨內已大抵就歐洲統合問題達成一致的共識,即使有分歧也不如以往一般的公開。
至於在卡梅倫上任黨魁以後,保守黨的關注點則開始轉到一些比如環境、政府服務質素與教育一類被歸類為與「優質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上。
另外在權力下放的議題上,保守黨的立場則比較飄忽。在1997年的時候,他們曾經反對把權力下放到威爾士及蘇格蘭,可是對北愛爾蘭卻表態支持。而後來在2004年,保守黨亦曾反對過對東北英格蘭地區實行權力下放。雖說保守黨曾在1997年反對權力下放到威爾士及蘇格蘭,但後來在「新工黨」政府之推動下,這兩地始終實行了權力下放,而保守黨更在有關地方實行權力下放後,對廢除有關的改革表示反對。近年,保守黨亦在西洛錫安問題上確立了自己的立場,支持只有來自英格蘭的國會議員,才有權在僅關繫到英格蘭的事務上投票。保守黨之所以有這種看法,是因為現時實行了權力下放後,由於基乎所有蘇格蘭事務都轉由新的蘇格蘭議會負責,這變得國會無法作出干涉。相反,由於英格蘭沒有自己的議會,導致來自蘇格蘭的國會議員變相有權對英格蘭事務作出干涉。
誠然撒切爾夫人在任首相期間,英國經濟曾出現過不少的波動。但人民真正對保守黨理財能力失去信心的時候,卻是始於梅傑任內的黑色星期三。在1992年的黑色星期三,保守黨政府曾動用上數億元的英鎊,企圖防止英鎊脫離歐洲匯率機制。保守黨政府在黑色星期三的嚴重失誤,再加上在1990年代初出現的經濟衰退,使布萊爾與白高敦的工黨成功在經濟政策上壓倒了備受批評的保守黨。不過,無論是左翼還是右翼,都不約而同地有不少人士認為,布萊爾的「新工黨」所擁抱的市場主導動力,以及公共事業現代化等等經濟政策,其實不外是保守黨一向主張的舊調。
工黨在1997年大選後掌政後,遂立即打算賦予英倫銀行獨立的權力去制定利率。很多經濟學者一直支持這種做法,因為這樣可以使貨幣政策脫離政治因素的干擾,也可以避免時間不一致(在博弈論中,指施政者在落實已計劃的政策時,發現對政府的利益不復存在,結果擱置計劃的理論)的發生。此外,由於於不少國家(如紐西蘭)均相繼在1990年代推行類似的政策,所以改革之聲更日益高漲。保守黨最初是反對這個提議的,因為他們擔心英倫銀行一日得以獨立,他日英國將大有機會放棄英鎊,並加入歐洲單一貨幣的行列;而他們亦擔心此舉會使英倫銀行失去民主制度的監察。可是,由於金融界認為英倫銀行獨立將可使英國通貨膨脹維持於低水平,所以他們對建議表達了強烈的支持,最終亦使保守黨在2000年初接受了工黨的建議。 保守黨在經濟政策上的另一焦點,相信是其歷年反對英國加入歐洲單一貨幣體系之立場。有鑒於黨內歐洲懷疑主義的日益熾烈,時任黨魁兼首相梅傑就曾經在1992年簽訂《馬城條約》時,不顧祁淦禮、夏舜霆和杜瑞爾等的反對,在條款中訂明英國選擇留在歐洲單一貨幣體系之外。自此以後,保守黨的歷代黨魁皆立場堅定地拒絕廢除英鎊。雖然保守黨這一政策深受英國選民所支持的,不過由於歐洲議題之重要性往往在選民的心目中,連教育、醫療、入境和罪惡等事務也不及。根據歐洲議會在2004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只有9%的受訪英國選民同意歐盟事務是英國的重要議題,因此,這部分地解釋了為何保守黨始終未能在大選將貨幣議題轉化成選民的支持力量。
最近的數年間,保守黨有不少「現代化論者」認為,保守黨在1990年代與千禧年代初期之所以在大選中頻頻敗北,主要是因為保守黨長久以來與社會保守主義保持著密切關系(這種關系趨使保守黨支持對已婚夫婦提供稅務優惠、支持退休金與薪金脫鉤,以及反對以公共資源供養有能力卻不工作的人士等等)。在這種政策觀的推使下,不少保守黨黨員曾作出批評,比如大衛·威利茨就曾尖刻地指出,保守黨的社會政策猶如「向單親父母宣戰」;而前保守黨主席馬威尼亦曾直言保守黨予人的印象,就如「如果你不是來自傳統的核心家庭,就不會指望我們會理會你」一樣。
自1997年開始,保守黨黨內曾不斷就社會政策的定位展開辯論。有些好像波蒂略一類的「現代化論者」表示保守黨應該修正他們在社會政策上一貫的立場;但夏偉林和大衛·戴維斯卻認為保守黨不可摒棄他們一直把守的傳統價值觀。有論者認為夏偉林等黨魁採取這樣的態度,也是保守黨在選戰失利的原因之一,而另一保守黨黨員杜麗莎·梅爾更曾著名地抨擊到,保守黨之所以有如此下場,是因為人民普遍感覺它是一個「使人難受齷齪的政黨」。至於自卡梅倫上任以後,情況已漸有改變,現時「現代化論者」已能夠在社會政策上發表更多的聲音。
但是,保守黨領導層近年在社會政策上的改變,並不一定獲得所有人的支持。以保守而知名的記者彼得·希欽斯(Peter Hitchens)就曾批評到,保守黨如此持續地默從於左翼正統思想,只會反映保守黨是一個「沒有用」的政黨

Ⅷ 英國首相候選人怎麼選

選舉主要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就是初選資格,候選人在國會展開首場拉票活動,各人發言12分鍾,目前8人入圍。
第二階段由358名保守黨下議院議員投票,鎖定兩名最終候選人。
第三階段由所有保守黨黨員投票,勝出者出任新的黨領袖,以及英國新一任首相。

閱讀全文

與英國保守黨怎麼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多少人沒辦護照 瀏覽:417
伊朗古代是什麼樣子的 瀏覽:58
在當代印度fbl是什麼意思 瀏覽:252
如何用中國銀行卡支付法郎 瀏覽:331
印尼哪裡看星星 瀏覽:474
中國最美庭院是什麼 瀏覽:520
印度老師掙多少錢 瀏覽:388
怎麼在義大利買酒庄 瀏覽:328
越南語你怎麼不理我了 瀏覽:118
汕頭舉報越南人偷渡有什麼獎勵 瀏覽:652
印度怎麼和中國搞僵了 瀏覽:278
義大利懸空教堂在哪裡 瀏覽:810
伊朗語大海怎麼讀 瀏覽:742
哪裡有印尼虎魚賣 瀏覽:66
印尼咖啡日期怎麼看 瀏覽:553
有什麼標志能代表中國 瀏覽:192
印度舞屬於什麼類型的舞 瀏覽:381
越南互金企業如何出海 瀏覽:726
越南幣10萬5千元是多少錢 瀏覽:906
伊朗紅花什麼樣的好圖片 瀏覽: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