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會以什麼方式挽留美國

英國會以什麼方式挽留美國

發布時間:2023-08-27 03:54:40

『壹』 美國最終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的時間

從美國獨立戰爭,是大英帝國和其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以及幾個歐洲強國之間的一場戰爭。由於英國對殖民地的剝削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導致了北美人民的抗爭。始於1775年4月的萊剋星頓槍聲,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由托馬斯·傑斐遜執筆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告了美國的誕生。經過北美人民的艱苦抗爭,終於在1783年迫使英國承認美國獨立。獨立戰爭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民主體制,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對拉丁美洲和法國大革命起到了推動作用。

『貳』 英國為什麼會允許美國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沒有強制讓美回歸

英國最終被迫承認美國獨立,是典型的大國博弈的結果。我們看待歷史事件,千萬不能以為一個人或者一小部分人,能夠通過所謂的努力奮斗,就干成一樁影響歷史走向的大事。無論是美國國父華盛頓,還是他們一票北美民兵,單靠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和大英帝國相抗衡的。真正的決定力量,是法國。

其實大家仔細想一想,沒有大國博弈,所謂的反對派哪裡有實力和正兒八經的官方進行火拚。近的如敘利亞、科索沃,遠的如列寧、孫文先生等,沒有列強在後面的支持,誰有那個能力找時任官方挑事兒呢。

『叄』 為何二戰後英國在國際上處處追隨美國

因為在戰爭結束後英國在美國的幫助下能夠重新發展起來,而且美國的官方語言是英語,沿襲了英國人的生活方式,他們兩個國家有一種親近感,英國需要藉助美國的力量保護自己的安全,英國需要藉助於美國擺平歐洲大陸國家。

『肆』 美國歷史問題!-美國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當初有那些方法和手段可以繼續去統治美國

先聲明一點,最初的美國成立時范圍只是北美的13塊殖民地,其領土是後來才逐步擴大的.

下面是詳細的說明:
北美殖民地的建立
1.3.1.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建立

1492年,哥倫布首先發現了美洲,到達西印度群島。隨後,西歐各國的探險家、航海家先後登上這塊富饒遼闊的新大陸,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把他們的注意力放在南美洲,而法國人,然後有荷蘭人、北歐人,則把目光指向了北美。在16世紀向新大陸探險的競爭中,英國人顯得有點遲鈍。雖然為英國國王效勞的義大利熱那亞人約翰·卡伯特早在1497年就到了北美的紐芬蘭,但當時的英國人並沒有把這塊新土地放在眼裡,亨王七世只不過賞給了卡伯特10個英鎊和年薪20英鎊的俸祿。[1] 16世紀後半葉,在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英國的國力日漸強盛,終於加入了殖民北美的行列。從1607年到1732年,在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先後在北美大陸的大西洋沿岸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的狹長地帶建立了13塊英屬殖民地,這就是:弗吉尼亞、馬薩諸塞、馬里蘭、康涅狄格、羅得島、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新澤西、紐約、賓夕法尼亞、新罕布希爾、特拉華、喬治亞。

1.3.2.北美殖民地的幾種主權形式

根據英國對殖民地的主權的體現形式、英王對各殖民地的控制和總督的權力來源及授予方式,到獨立戰爭前,存在過公司殖民地、契約殖民地、王家殖民地、業主殖民地和特許自治殖民地等幾種形式。

【特許公司殖民地】 1606年,倫敦弗吉尼亞公司經英王特許成立,獲准在北美大陸北緯34度至41度之間進行開發和殖民事業。1607年,該公司的三艘大船載著120多名殖民者到達詹姆斯河河口,建立了詹姆斯敦定居點, 這就是英國在北美大陸的第一個永久移民點,隨後發展成為弗吉尼亞殖民地。1628年,一些英國清教徒建立了新英格蘭公司,並於次年改組為馬薩諸塞海灣公司,一年後,他們為逃避宗教迫害將公司遷往新大陸,建立了馬薩諸塞海灣殖民地。

【契約殖民地與特許自治殖民地】 1620年,一批在荷蘭逃避宗教迫害的英國分離派教徒乘「五月花號」船來到今馬薩諸塞州的普利茅斯,他們在抵達美洲大陸之前,由成年男子共同簽署了一份契約,奠定了未來殖民地的政治基礎,宣布將制定「公正而平等」的法律來治理他們聯結而成的「公民政治團體」,據此他們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1636年,另一批清教徒來到康涅狄格河谷,建立了定居點並根據他們自定的章程進行管理。1639年,康涅狄格河沿岸的三個城鎮的殖民者共同制定了一個稱為「康涅狄格基本法」的文件,「依照股份公司的組織模式」建立了殖民地政府,並廢除了選舉權的宗教資格限制,因此,康涅狄格基本法被認為是歷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憲法。[2]當時,類似的契約殖民地還有普羅維登斯、紐波特、 朴茨茅斯、紐黑文等。但是,這些殖民地的居民因擔心日後生變,仍希望得到英國政府的正式承認,乃向英國政府申請特許狀。於是,以上述契約殖民地為基礎,先後於1662年和1663年合並形成了康涅狄格和羅得島兩個特許自治殖民地。

【業主殖民地】 在向北美殖民的過程中,英王也把那裡的一些土地賜給他的寵臣或貴族,讓他們根據特許狀進行統治,這就是業主殖民地。1632年,英王將馬里蘭封給巴爾的摩爵士,授予他「完全控制當地的行政、立法和軍事事務」的權力,他對英王則只有輕微的義務:承認英王的最高權力並奉獻某些貢物,使得巴爾的摩「儼如一個國王,只是沒有王冠。」[3] 這種殖民地實際上就是業主向英王獲取的封地,業主擁有統治的全權。後來建立的業主殖民又有:紐約(1664年)、南卡羅來納和北卡羅來納(1663年)、賓夕法尼亞(1681年)、喬治亞(1733 年 ) 以及新澤西(1674年)。

【王家殖民地】 起初,北美的13個殖民地都不是王家殖民地。1624年,英王借口弗吉尼亞倫敦公司財政失敗和內部混亂,吊銷了其特許狀,宣布由英王政府直接統治,由英王直接任命的總督進行管轄。1679年,英王將馬薩諸塞殖民地超出特許狀規定的邊界的部分奪走,設立了王家政府,建立了新罕布希爾殖民地。1684年又將馬薩諸塞公司的特許狀吊銷。至此,公司殖民地已不復存在。紐約、新澤西、南卡羅來納和北卡羅來納也先後轉變成王家殖民地,到1752年,喬治亞因特許狀期滿而成為王家殖民地。這樣,13個殖民地中有8個為王家殖民地, 前述兩個特許自治殖民地,另3個仍為業主殖民地,即馬里蘭、 賓夕法尼亞和由賓夕法尼亞業主統治的特拉華。

總之,這些殖民地的建立無論形式如何,名義上都要承認英國國王的最高統治權並通過英國任命的總督進行統治。從這個意義上說,北美殖民地就是英國君主開疆拓土的結果,是由以英國人為主的歐洲移民所開拓的一塊新大陸。一方面,它們雖然同樣接受英王王冠的靈光,處在它的環照之下,「同等地」附屬於宗主國;但它們各自擁有自己的領土和疆域,是相互獨立、互不依賴、互不幹涉的政治實體。在經濟上,各個殖民地彼此相互分立,各具經濟特點,具有各自獨立的利益。

1.3.3.北美殖民地的一般政治體制

從經濟和文化上看,這些英屬殖民地不是為英國人所建就是英國人從荷蘭人或法國人手裡奪得的,其居民也以逃避宗教和政治迫害、來到美洲尋找機會的英國移民為主。從詹姆斯敦建立到獨立前的一個半世紀多一點的時間里,北美殖民地的人口增加了一萬倍,即從210人增加到220萬餘人。整個殖民過程中,雖然差不多所有的西歐國家都有人移居北美,但大多數是英國人,非英國人的移民僅占移民總人數的20-40%。根據1790年的調查,在十三個最早的殖民地的人口中,80%是白人,而且四分之三以上的白人來自英倫三島。[4]因此, 各殖民地的居民以英語為共同語言,具有相同的歐洲文化背景,這個背景就是當時歐洲已經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制度,移民們關於企業制度、利潤制度、商業經營,關於財產、工資和收入的分配,關於政府的職能和作用,關於由一個管制的使用貨幣的市場,關於技術和資源的概念以及他們的勞動技巧和工作意願,都是來自歐洲的。總之,「殖民地的各種慾望就是歐洲文化的一個反映」,「殖民地經濟基本上是歐洲經濟移植於一個新的環境之中」。[5]

盡管各個殖民地體現英國主權的形式不同,但由於上述大體相同的經濟、文化背景,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大體相似的政治體制構架。弗吉尼亞殖民地政府的發展大概可以作為這一發展過程的代表。弗吉尼亞初民在1607年到達詹姆斯河口後,即在一個七人委員會的指導下建築了一個要塞和城鎮,准備了社會生活的一般條件。當初,由於工具缺乏,環境惡劣,需要有強有力的領導,不久就將一切管理權力集中到由殖民公司挑選的一位總督手裡。後來,公司里的一批自由主義者相信自治更有利於殖民地的繁榮和發展,就使公司採納了讓殖民者在一定程度上管理自己事務的政府計劃。這樣,1619年建立了一個由人們選出的代表所組成的議會,另外有一個參事會與總督共同行使行政職能,並由參事會和總督充當殖民地的高等法院。這幾乎就是北美殖民地的政府的雛形,各個殖民地的政府大體上也都經過了這樣的發展過程。

在每個殖民地內部,都有一個代表英國國王的總督,他體現英國對殖民地的主權,各殖民地先後都建立了議會,由總督和議會共同治理。議會有權制定法律、法令,但不得與英國的法律相抵觸。王家殖民地的總督由英王直接任命;特許自治殖民地的總督由殖民地議會產生,業主殖民地的總督由業主任命,但也都須經英王批准。總督代表英王,掌握殖民地的行政權,並監督議會的立法,代表英國政府行使對殖民地議會立法的否決權。除賓夕法尼亞外,殖民地議會均實行兩院制。除特許自治殖民地議會兩院皆由選舉產生外(選民有財產等資格限制),其他殖民地的議會下議院由選舉產生,上議院通常在12-18人左右,由英王或業主任命。上議院充當總督的參事會,並可以否決下議院的立法。總督和參事會共同掌握殖民地的最高司法審判權,但沒有終審權,所有案件都可以上訴到英國樞密院。

北美殖民地政府的特徵,一方面,立法、行政和司法權力的劃分不分明。另一方面,殖民地議會下議院的地位和權力是很弱的,不過,它也掌握了一項重要權力,即財政權。議會控制政府財政,這在英國的議會政治史上就是一個重要發展,移民自然把議會主權的觀念帶到了北美殖民地。起初,英國政府指示各殖民地的總督強使議會通過永久性的征稅法案,不必逐年進行撥款。對此,殖民地議會普遍進行抵制並取得了勝利,尤其是殖民地議會一直堅持審議批准總督的薪俸,這樣,殖民地議會就可以逐年詳細規定征稅項目和數額,限定支出用途,並能撤銷政府的任何預算,以此制約總督和其他行政官員。在大多數殖民地,總督的薪金是預算中最大的項目。例如,1738年被任命為賓夕法尼亞殖民地總督的喬治·托馬斯,曾與該殖民地業主佩恩家族達成交易,允諾從將來得到的二千英鎊的薪金中付給佩恩家族五百英鎊。但賓夕法尼亞議會沒有批准他的薪金,使得這位總督不得不尷尬地向佩恩家族進行解釋,最後只得免除這筆支付。在南卡羅來納,英國政府最後被迫從西印度群島的稅收中付給總督薪金。[6]又如,1721 年馬薩諸塞殖民地議會通過撤銷有關撥款和扣發總督的薪俸,迫使總督簽署議會通過的法案。[7]

1.4. 從13個殖民地到13個獨立的共和國

1.4.1.北美的代議制理論與一個新民族的覺醒

1756-1763年英國與法國的七年戰爭,最後以英國的勝利而告結束,根據英法兩國1763年簽定的巴黎條約,法國人被趕出了加拿大,英國人控制了北美大陸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地區。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盡管英國人贏得了戰爭,奪得了加拿大,取得了在北美的優勢地位,最終卻使英國人失去了北美。「從巴黎條約簽定次日起,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的緊張氣氛逐漸升級」。[8] 導致這種緊張氣氛的根本原因是:七年戰爭後,英國政府面臨由於戰爭造成的財政困難,便企圖把財政負擔轉嫁到殖民地人民的身上。1763年上台的英國格倫維爾政府以加緊對殖民地的控制和管理為目的,推行了一套所謂帝國整頓計劃,試圖建立「更加高度集中的軍政式的統治」。[9]其主要措施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把英國的常備軍派到北美殖民地,並要求殖民地提供給養;二是第一次向殖民地徵收直接稅。然而,這時的「殖民地已經不再是那些移居海外的英國人居住的地方了,而是不斷壯大的美國社會的成員居住的地方,……宗主國和這些殖民地之間過去存在的一切政治、經濟和社會關系都逐漸過時了」。[10]從1763年到1776年間,北美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的關系一直處於激烈的動盪之中。尤其是圍繞英國國會通過的1765年印花稅法以及1764年的糖稅法、1767年的「湯森條例」、1773和1774年的五項「不可容忍的法令」,爆發了三個回合大規模的、廣泛的反英斗爭。[11]

英國政府針對殖民地的上述法令,現實目的是要斂取錢財,而政治上的意義則是要顯示英國國會對殖民地的權力。殖民地的人們則質疑英國國會是否有權管理殖民地的事務。他們發揮了啟蒙時代的代議制理論,認為人民選舉的代表組成議會,是要保護人民的權利,其中最珍貴的就是財產權。征稅就意味著剝奪財產。但是,英國國會沒有殖民地人民選舉的代表,卻要向美洲人征稅,這就意味著未經殖民地人民本人或他們的代表的同意而奪走他們的財產。格倫維爾就辯解說,英國議會議員「不僅代表選舉他的人,而且也代表整個帝國」。[12]這樣,圍繞征稅問題,發生了兩種代議制理論的尖銳對立。英國的代議制理論認為,英國的國會下議院議員是代表整個國家,而不是代表選舉他的那個選區的。無論國民是否在事實上選舉過一位國會議員,只要國會中有一些議員的利益與這些國民的利益相近,就可以說這些國民有效地在國會里有了自己的代表, 這就是所謂「有效代表制」 ( virtual representation)。而在北美殖民地,議會是在殖民過程中由各個殖民點(城鎮)選出的代表組成的,代表名額一般是公平分配的,因此,人們普遍相信,議會議員首先是他那個地區的人民選到議會里的「代理人」(attorney),而不是代表某種更廣泛利益的獨自思考的「政治家」(statesman)。因此,人民是現實地選舉了代表,代表也是現實地代表當地選民的觀點。 這就是所謂「現實代表制」。 ( actual representation)。[13]因此,針對英國國會的那些顯示權力的做法,殖民地人民與英國國會針鋒相對,提出了「無代表不納稅」的口號。

然而,英國政府的愚蠢行為似乎不可逆轉,所採取的壓制政策甚至不斷升級,無可挽回地導致了殖民地與英國的矛盾日益尖銳和激化,。最終的結果則是來自各殖民地的代表於1776年7月4日通過了由傑斐遜起草的著名的《獨立宣言》。《獨立宣言》的序言中明確宣告,當時北美各殖民地面臨的問題就是「一個民族必須解除使其與另一個民族聯在一起的政治紐帶」,在世界各國中取得「獨立和平等的地位」;「這些聯合的殖民地從此成為並名正言順地成為自由而獨立的國家,他們解除對英國國王的一切效忠,這些國家與那個大不列顛國家的一切政治關系亦從此理所當然地完全廢止」。[14]這里所謂「獨立」,首先意味著對英國獨立。在英國,國王是維系民族統一的紐帶,是國家統一的人格化象徵。北美的大多數移民是從英國來到美洲的,當初,他們自然認為自己是英國人,他們的確就是英國人,在他們的心目中,英國就是他們的祖國,國王則是這個國家的象徵。而現在,英國成了「另一個」民族,他們已經不再認為自己是英國人,而是美利堅人了,原有的民族認同感崩潰了。而且,殖民地人民不再把英國政府掠奪殖民地的種種暴行僅僅歸咎於英國國會或者內閣,而是直接歸咎於英國的國王,於是,這些來自英國的移民終於割斷了這根與英國之間的最後的紐帶,解除了對英國的最後的感情和忠誠。

『伍』 英國對美國的殖民統治時期的歷史,要非常詳細的

殖民地時代(1493年—1779年)

《五月花號公約》主條目:北美殖民地時代
「在從前無人來到的地方,我們希望移植一個民族。」

十七世紀初,英國開始向北美殖民。最初的北美移民主要是一些失去土地的農民,生活艱苦的工人以及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620年,他們乘「五月花號(mayflower)」到北美並在船上制定《五月花號公約》。在11月21日於普利茅斯上岸,清教徒與41名自由的成年男人簽署共同遵守《五月花號公約》。內容為組織公民團體;擬訂法規等。奠定自治政府的基礎。

在殖民地時代,伴隨著與北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長期戰爭,嚴重的勞力缺乏產生了像奴隸和契約奴役這類的非自由勞力,而英國政府的放任政策則讓特有的美利堅精神與文化得以發展出其獨特性。萬惡的黑奴貿易在美國盛行起來。從1607年到1733年,英國殖民者先後在北美洲東岸(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個殖民地。由於一、英國移民移民北美是為了追求自由和財富,如被迫害的清教徒和貧農。二、地方政府享受自治權。三、殖民地居民有比英人更廣泛參與政治的機會和權利,培養了自治的意識和能力,所以他們相信社會契約中,政府是人民需要保護而得人民支持才組成的。
在十八世紀中期,殖民地的經濟,文化,政治相對成熟,殖民地議會仍信奉英王喬治三世,不過他們追求與英國國會同等的地位,並不想成為英國的次等公民,但是此時英法的七年戰爭結束,急於鞏固領土,使向北美殖民地人民征租重稅及英王喬治三世一改放任政策,主張高壓手段。因此引發殖民地人民反抗,如「沒有代表就不納稅」宣言、「波士頓慘案」、「不可容忍的法案」等。於1775年4月在列剋星頓和康科特打響「列剋星頓的槍聲」揭開美國獨立戰爭的前奏。後來,這些殖民地便成為美國北美獨立十三州最初的十三個州。

[編輯] 重要歷史事件
1619年7月,在弗吉尼亞州詹姆斯敦召開了弗吉尼亞議會,這是世界最早的代議制機構。
1620年11月,一批受英國迫害的清教徒乘著五月花號抵達普利茅斯的港口,共同簽署五月花號公約,決定按照多數人的意願進行管理,建立民治的政府。
1763年,喬治三世禁止北美人民向西拓展,因為避免與印第安人沖突而增加軍費。但此時北美人口和地價激增,農民、商人等是希望積極向西拓展。其中反對最力的是喬治華盛頓與富蘭克林。
1764-1765年,1764年英國國會通過很多條款來向北美征稅及設立海關負責是為彌補七年戰爭的債;1765年的《印花稅法》更為過份,甚至報紙也征稅。發表「沒有代表就不納稅」宣言,聲言殖沒有殖民地代表出席英國國會就不會納稅。從此殖民地人民與英國的拉鋸不限經濟利益,事態升華至政治問題-政府的權力的界定。
1767年英國國會無視北美人民要求,通過「唐申德法案」由北美人民補貼英國本土地稅的減免,波士頓和紐約的商人抵制英貨,英人出兵波士頓,最後發生波士頓慘案(Boston Massacre)。事情引起反英情緒,英方撤銷大部分稅款,只保留茶葉稅。英方保留茶葉稅是為幫助英國東印度公司廉價傾銷茶葉。
1773年波士頓茶葉事件
1774年第一次大陸會議,殖民地代表決定終止對美貿易,不接納「唐申德法案,號召殖民地人民加強武裝,准備作戰。
1775年列剋星頓和康科特戰役為八年的美國獨立戰爭作前奏。
1775年第二次大陸會議於費城召開,喬治華盛頓為大陸軍隊的總司令
1776《常識》(Common Sence)一書出版。作者湯馬斯‧培恩(Thomas Paine),在這本小冊子中提出殖民地必須獨立,原因首先英國剝削殖民地利益;其次,北美洲不是大不列顛的,美洲上是有法國人,德國人等在這新世界追求自由及財富的。這本書在北美洲十分流行,其有很大影響。
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言新國家是獨立的,完全脫離英國,目的是為『圖生存、求自由、謀幸福』,實現啟蒙運動的理想。

『陸』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的時候,英國是什麽情況為何當時不再次殺來北美,重新佔領美國真心求解!

南北戰爭時,由於美國南方政權與英國經濟關系密切,英國其實一直在支持美國南方政權的,經常幫助南方政權建造和武裝軍艦、提供武器等,這樣英國可以借戰爭使南方政權更依賴自己,最後若美國南方政權戰後獲勝,由於對英國負債嚴重,將成為英國的代理人,這樣,英國不用拋頭露面不但能發戰爭財,還可以從經濟上實際控制美國,何樂而不為呢?而法國當時則支持北方政權。

當時國際背景是,西方國家的殖民地爭奪越演越烈,所以當時英國戰略重點在於和其他西方國家爭奪非洲和亞洲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而通過代理人方式控制美國而非直接出兵佔領成為他在美國謀取利益代價最小獲益最多的首選方案。唯一可惜的是最後的結局未能讓英國如願。

『柒』 二戰中,英國為求得美國援助,與其達成了什麼協議

9月2日,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和英國駐美大使克洛西恩互換照會,正式達成協議,美國向英國提供50艘舊驅逐艦,同時取得對紐芬蘭、百慕大、巴哈馬群島、牙買加、安提瓜、聖露西亞、特立尼達、英屬蓋亞那等地8個海空軍基地的租借權,為期99年。

驅逐艦—基地交易是美國擺脫中立走向美英結盟邁出的關鍵性一步。丘吉爾在評價這筆交易時說:「毫無疑問,這一發展進程意味著,兩個講英語的偉大民主國家——英帝國和美國,為了相互的共同利益,必將在某些事務中結合起來。」

閱讀全文

與英國會以什麼方式挽留美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多少人沒辦護照 瀏覽:417
伊朗古代是什麼樣子的 瀏覽:58
在當代印度fbl是什麼意思 瀏覽:252
如何用中國銀行卡支付法郎 瀏覽:331
印尼哪裡看星星 瀏覽:474
中國最美庭院是什麼 瀏覽:520
印度老師掙多少錢 瀏覽:388
怎麼在義大利買酒庄 瀏覽:328
越南語你怎麼不理我了 瀏覽:118
汕頭舉報越南人偷渡有什麼獎勵 瀏覽:652
印度怎麼和中國搞僵了 瀏覽:278
義大利懸空教堂在哪裡 瀏覽:810
伊朗語大海怎麼讀 瀏覽:742
哪裡有印尼虎魚賣 瀏覽:66
印尼咖啡日期怎麼看 瀏覽:553
有什麼標志能代表中國 瀏覽:192
印度舞屬於什麼類型的舞 瀏覽:381
越南互金企業如何出海 瀏覽:726
越南幣10萬5千元是多少錢 瀏覽:906
伊朗紅花什麼樣的好圖片 瀏覽: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