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如何看待美國

英國如何看待美國

發布時間:2022-03-02 12:09:48

『壹』 為什麼英國不如美國

因為首先英國的一個歐洲的老牌強國 叱吒風雲幾載。由於1640年英國反對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統治..走上了民主共和的資本主義英國.並且率先開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所以 先前的英國是非常強大的...然後自從二戰過後.英國的實力在不斷的消退..然而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使美國躲過了經濟大蕭條...也在二戰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到美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時候 已經註定美國必將接替英國成為世界頭號強國.!! 你們應該知道美國實行的政策非常鮮明,,可感,,,, 二戰的時候希特勒瘋狂迫害猶太人...最後愛因斯坦被美國人挖過去了...間接導致了軸心國集團的失敗 所以美國的政治體系是誘導美國發達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 而英國處於平常發展中,,,但還是很強悍的...

『貳』 網友觀點:英國為什麼一直追隨美國

畢竟美國的最初的英國的殖民地,美國人中,很大比重上,仍然是英國人的後裔。 對於英國人來說,美國是他們的兒子,雖然這個兒子曾經跟他父親打過仗,鬧過分家。畢竟,美國還是英國人的兒子,而且是英國最為出色的兒子。 如今,英國工黨調整論調,只不過是為了維護其政治權益的一張牌而已,相信英國還會繼續追隨美國屁股後面很久。 就連爭斗半個世紀的俄羅斯,如今也開始對美國,頻頻拋售橄欖枝。美國盟友的分崩離析,看上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人類和任何其他物種一樣,不同地域,不同種族,總是要爭奪資源,爭奪財富,爭奪配偶,爭奪生存權。 生存在亞洲的黃種人,非洲的黑種人,歐洲、澳洲、美洲的白種人,天生就是敵人。這個世界,不可能永遠沒有戰爭。 而且戰爭一直是整個歷史的主旋律。 努力強大起來吧,如果你沒有宰割被人的能力,就只剩下把脖子洗干凈了。 當世界人民用種族眼光看待問題的時候,我們不能傻乎乎的超越種族來看問題。 別人想滅我們的族,亡我們的種。我們就要保護我們的族,保衛我們的種。他們不斷的威脅我們的生存,我們就要直接威脅他們的生存。 這不是簡單的仇恨延續,就算沒有任何仇恨,敵人的野心,也總是在膨脹。 人和綿羊有仇恨嗎? 可是我們每天都在殺羊,吃他們的肉。 在敵人的眼睛裡,我們就是待宰的羔羊。 要想讓敵人轉變觀點,你就要編程雄風凜凜的老虎,獠牙閃亮的野狼。所有企圖侵佔我們家園的,所有企圖掠奪我們財產的,所有企圖吃我們的肉,喝我們血的魔鬼。 我們就把殺戮,死亡,恐懼還給他們。讓他們承受應有的懲罰,付出應有的代價。 這叫做「禮儀之邦的大國風范。」

『叄』 美國人是怎樣看英國的

見過一英一美兩個網友,基本都是和她們的朋友一起喝酒。英國的比較摳,覺得男的應該買單,你讓她回請都老不樂意了。幾個美國妹子會主動問你人均多少。

『肆』 英國人整體上對美國的態度如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美國兩邊賣武器彈葯,它就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
從那時起,英國就像日本一樣依附在美國後面,一直到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美國叫派兵英國就派兵,所以不能稱反感或者是友好,只是英國人不敢反抗,勉強應付而已.
但是最近兩年,由於伊拉克戰爭等等造成傷亡太多,英國民眾開始考慮是不是還應該依附於美國,民眾的反抗情緒英國政府不能不考慮.
總之,反感的一類就是抗議派兵的那部分,無所謂還是佔一部分的,友好的估計很少.畢竟大英帝國也曾威風一時,誰也不甘心依附於美國之下的.

『伍』 為什麼美國和英國的關系這么好~~

他們都是同一個祖先,主體民族是同一個,類似於中國的漢族和海外的華人,澳大利亞,美國,紐西蘭,加拿大都對英國有著復雜的情感

『陸』 英國對美國文化有何影響

首先 由於美國前期就是英國的殖民地 英語因此通用於美國 雖然出現美式英語 但其基礎還是英語
其次 美國前期是英國罪犯和逃難者的避所 主要領導層都是英國人 統治思想大同
還有 英國人通過黑奴貿易 為美國的發展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 促進了美國的發展

『柒』 英國歷史對美國的影響

英國對美國歷史的影響

獨立戰爭以後,英國對於北美十三州的獨立一直耿耿於懷,時刻想恢復英國在那裡的殖民統治。它首先在外交上排擠美國,八年不派駐美大使;卻派出重兵占據著按《巴黎和約》的規定早就應撤出的同美國接壤的西北地區七個據點,直到1796年兩國簽訂《傑伊條約》後英軍才完全撤走,但仍在加拿大集結了軍隊時刻想重新佔領美國,英軍在北方的重兵壓境成為長期懸在建國初期美國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英國還利用在殖民統治時期造成的北美十三州在經濟上對英國本土的依賴使美國在渡過建國初期的危機後不得不成為英國的「經濟殖民地」,美國對英國的原材料出口佔了其出口總額的75%,而英國輸入美國的卻是高附加值的成品,英國從中扼取了大量的利潤,英國財政大臣洋洋自得地宣稱1789年的英國對美出口已達到獨立戰爭前的規模,美國政治上的獨立並未立即帶來經濟上的獨立。

曾在獨立戰爭中給予美國大力援助的法國在1789年7月14日爆發了資產階級大革命,波旁王朝被推翻。以曾參加美國獨立戰爭的拉法耶特伯爵(美國電影《愛國者》中法國志願者的原型)為首的一大批法國志願者成為這次革命的重要推動力量,拉法耶特伯爵還將巴士底獄的鑰匙送給了華盛頓,歷史就是這樣的峰迴路轉,舊勢力的掘墓人往往出身於舊勢力中高層,且多為年青人,不過拉法耶特與後來俄國的多餘人相比他是幸運的,畢竟他找到了實現自己理想的道路,雖說他也險些登上了革命的祭壇。據說美國人為了報恩將路易十六的兒子接到了美國避難,不管這是否屬實,華盛頓在拉法耶特被奧地利扣留期間將他的兒子接到身邊撫養卻是千真萬確。華盛頓與拉法耶特在艱苦的獨立戰爭中結下了名為同志、情同父子的深厚友誼,拉法耶特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如同白求恩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一樣。受法國革命的影響,美國在歐洲的利益受到了英、法兩國的侵害,特別是英國以執行大陸封鎖令為名大肆掠奪美國船隻,沉重打擊了美國人的經濟利益。美國欲排脫英國的經濟殖民政策與還擊英國侵害美國利益的行為成為爆發第二次獨立戰爭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個原因就是美國資產階級和南方奴隸主早就對加拿大與廣袤的西部垂涎三尺了,他們想趁英國深陷在於拿破崙戰爭時把英國人從北美趕走吞並這兩個地方,同時南取佛羅里達。美國這時已十分熱衷於拓殖疆土,早在1802年,美國總統托馬斯?傑斐遜就做了一筆好買賣:由於拿破崙當時在經濟上正處於困境,傑斐遜以區區6千萬法郎買下了法國佔領地路易斯安那,他可以說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地產商。

1812年6月18日,美國國會批准總統麥迪遜的咨文,正式對英宣戰,第二次獨立戰爭爆發。這場戰爭又被稱為英美戰爭或經濟獨立戰爭,對於美英兩國的關系與美國的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

戰爭爆發時,美英兩國的軍事實力對比仍是懸殊的,美國第四任總統麥迪遜1809年上台時僅有正規軍3000人。他不顧國會的反對加緊進行戰爭准備,到1812年4月美國已有陸軍1.74萬人,其中有5000名是當年招收的新兵。美國人有個良好的習慣就是重視後勤保障,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無論是在作戰還是工作中。為增加軍隊後援機構的效費比美國於1812年3月設立了軍需部,類似於中國的總後勤部,陸軍部中設立了采購軍糧局,受陸軍部長領導。後勤供應從文官手中轉到了軍隊直接控制下。國會還成立了軍械部,負責軍事裝備的研製和生產,擴建了工兵與炮兵等技術兵種,新設立了坑道工兵與地雷工兵,擴充了西點軍校,並屯集了大量軍火,海防建設也初具規模,經過20多年建設,大西洋海岸已修建要塞24個,大炮三百餘門,新型快速戰艦六艘,十幾艘較小軍艦,150隻快艇,318艘私掠船。宣戰後美國國會授權將陸軍增至13個團2.5萬人,再增加5萬民兵服現役,還准備建造四艘戰列艦與六艘快速戰艦,但這些軍艦未等建造完成戰爭就已結束了。

這時的美國與獨立戰爭時相比經濟實力大增,全國人口770萬人,國土面積較獨立初期擴大四倍,工業革命已開始。英國人口1800萬人,陸軍總兵力近10萬人,海軍有15萬水兵,800艘軍艦,其中有230艘超過美國最大的軍艦,曾有人戲言:英國軍艦總數比美國大炮總數還多。但英國因歐洲大陸戰事的影響真正能投入的兵力不多,當時加拿大人口才50萬,駐加英軍僅有7000人,還在不斷抽調到歐洲戰場,另外還可動員民兵1萬人,戰爭開始時僅有1艘戰列艦與七艘快速艦,整個戰爭期間英軍最高兵力僅1.65萬人,還有2500名印第安人的支持。英軍的訓練與裝備均超過美軍,指揮人員有經驗,部隊戰鬥力強。美軍在人員數量方面佔有優勢,並佔有天時與部分人和,而英軍的海軍佔有優勢,掌握制海權,封鎖了美國海岸,在海軍的支持下英軍可以隨心所欲地調動兵力,在美軍的薄弱環節進行襲擊,取得了戰略主動權。而美軍的民兵雖多,但裝備差、素質低,這主要是組織性差,而不是槍法不好,肯塔基仍是槍手如雲的地方。美軍上層指揮人員腐敗無能,沒有戰斗經驗,陸軍少將迪爾博恩60多歲了從未指揮過團以上的隊伍,陸軍部長尤斯迪斯是文官,毫無軍事知識。

第二次獨立戰爭從1812年6月起到1815年1月止,共打了2年半,戰爭共有四個戰場,美加邊境、大西洋沿岸、墨西哥灣沿岸、海上,以美加邊境為重點,戰爭分為三個階段。

美國的進攻階段(1812.6.---1813)

這時的英軍兵力空虛,僅在加拿大駐軍4500人,形勢對美國十分有利,早在1812年初,美國陸軍部就擬定了戰略計劃。美軍的目標是奪取加拿大,要動員四、五萬兵員,分三路進攻,東路進攻加拿大首府蒙特利爾,中路從安大略湖兩側北進,西路從底特律向加拿大進攻。但開戰後,各州不願參戰,使徵兵額未達預定的4萬人,計劃被迫改變,麥迪遜總統決定進攻蒙特利爾,新英格蘭各州怕把戰火引到自己身邊,堅決反對開戰,西部地區則力主從大湖地區進攻,最後美放棄了三路進攻的計劃,先向西部地區進攻,美國的戰略一開始就埋下了隱患,沒有攻首---蒙特利爾,把加拿大一分為二,最後斷英軍的腿,通向大西洋的海路,迫使加拿大英軍投降。而是去進攻枝末---聖勞倫斯河支流及五大湖區。英軍一開始沒有準備,美軍達到了戰略的突然性。英將布羅克指揮軍隊在民兵和印第安人的支援下,於7、8兩月擊退了美軍進攻,還佔領了美國邊境上的幾個重要堡壘,8月15日迪爾本堡美國守軍35人在撤退途中遭印第安人伏擊全軍覆滅。8月16日密執安准州州長威廉?赫爾在防守底特律時一槍未發就率2500人向700名英軍繳械投降,英軍將重點轉到中路,10月12日晚在尼亞加拉河以1000人擊退了3美軍3000人的進攻,在這次戰斗中,美正規軍還未交兵便四散而逃,民兵則按兵不動。東路美軍11月向蒙特利爾進軍,但民兵拒絕進入加拿大,美軍只向前進攻了20公里就回師了,美軍三路進攻都失敗了,西北地區的印第安人紛紛開始參加對美作戰。這次作戰的失利與美國邦權過大有關,重大決策的產生可以是群策群力,但在具體執行中必須權力集中,這時再講民主就會出現美國當時遇到的情況,這也就是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民主與集中的問題,但這不應成為獨裁的借口。

在海戰方面美軍卻取得重大勝利,私掠船起了很大作用,海上游擊戰令英軍不知所措,以保羅?瓊斯為代表的獨立戰爭老兵留下的傳統仍然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戰爭的頭幾個月,美海軍就擊沉英艦三艘,俘獲英艦船500艘以上,使英國大為震驚。海戰的勝利抵銷了陸戰的慘敗,很多美國人都認為戰爭已經打贏了。

這一段戰事,美軍陸敗海勝,陸敗原因是陸軍指揮人員無能,麥迪遜總統缺乏軍事才能,陸軍部長尤斯迪斯指揮不得力,如宣戰的當天讓赫爾趕到底特律而不告訴他戰爭已經開始,使他措手不及而率眾投降,而當迪爾博恩任西北戰區司令時,卻認為底特律不在他的轄區,對赫爾不管不問,尤斯迪斯對此幾周不去糾正。想起來赫爾也是夠慘的,這簡直就是迫害,當時他主動投降也是為了避免無謂的犧牲。不過當時要是由共產黨當領導肯定會血戰到底,主動投降是不為接受的,這兩種行為到底哪種更有利於歷史進程還真是讓人費思量。美軍還缺乏訓練部隊紀律渙散,民兵本位思想嚴重,只想守家衛土不願支援正規軍作戰,1812年改建的後勤供應系統沒經過調試,效率低下,部隊供應時常得不到及時的供應,大大影響了戰鬥力,哈里森率軍在西北地區作戰時,就主要靠老百姓製造子彈和衣服來支援作戰,美軍失去了得勝的大好時機。

英軍轉守為攻奪取主動權(1813-1814)

1813年英軍從歐洲抽調了大批海軍到北美,掌握了制海權,從而奪取了戰略上的主動權,只是陸軍還難以抽調較大兵力因而無法擴大戰果。

美軍吸取了前段作戰的教訓,改組了指揮機構,由約翰?阿姆斯特朗取代了尤斯蒂斯任陸軍部長。國會設立了總參謀部協助陸軍部長指揮戰爭,大提高了部隊的指揮作戰效率。這一階段美軍的目標是收復底特律,加強五大湖區的的水上力量,越過安大略湖進攻加拿大,作戰范圍擴大到東海岸和墨西哥灣沿岸,主戰場是五大湖區。在底特律,1813年初美軍在哈利遜指揮下兵分三攻底特律。布羅克指揮英軍,不等三路美軍會師就將其中兩路擊潰,美軍有900人遭到屠殺,以後戰事轉到五大湖區。

五大湖區是通往加拿大的門戶,以安大略湖最為重要。1813年4月美軍在安大略湖海軍的支持下,攻佔了上加拿大首府約克(今多倫多),焚毀此城後撒出,為爭奪對五大湖的控制,雙方開展了造艦競賽。9 月10日美軍司令佩利率領由9艘艦艇組成了小艦隊,同英艦隊在伊利湖的普特因灣激戰,迫使擁有6艘軍艦的英國艦隊扯起白旗,這是英國海軍史上唯一的一次整個艦隊投降的事件。美軍控制了伊利湖就打開了通往安大略湖的門戶,切斷了英軍的後勤供應線,迫使英軍撤出底特律,美軍哈里森部3500人乘機追擊,10月5日在泰唔士河邊的莫拉維安鎮追上了英國與印第安人組成的聯合部隊約1600人,將其擊敗,英軍被殲500多人,被俘600多人,印第安人著名首領特庫姆塞被殺。這是美軍當年在陸戰中取得的唯一次勝利,它使英印聯盟瓦解,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控制,10月,美軍13000人兵分兩路向蒙特利爾發起鉗形攻勢,但還未到蒙特利爾就被英軍擊退,到了年底,英軍舉行反攻,將美軍趕出了喬治堡。在比伏坦之戰中印第安人殲滅了美軍一支小部隊,不久英軍又攻佔了尼亞加拉,加強了對美加邊境的控制。

1813年春天,英國海軍對從緬因到弗吉利亞的整個東海岸進行炮擊、騷擾、燒毀了一些工廠和村莊,美國軍民進行了抵抗,如6月22日諾福克保衛戰,美軍以寡敵眾,擊退了英軍2000人的海陸攻擊,使英軍傷亡81人,美軍無一傷亡。在墨西哥灣沿岸美軍主要與受英軍挑拔的克里克印第安人作戰,在米克斯堡之戰中,克里克人擊敗美軍,美軍400多人戰死,500人被俘。

在海戰方面,英海軍封鎖了美國海岸,一部分美艦再也沒在這場戰爭中露面。英國加強了對商船的保護,美國的私掠船受到扼制,只有少數艦只突破英海軍的防線,其中「厄塞克斯」號戰艦曾繞過合恩角進入太平洋,6個月捕獲了價值2500萬元的英國船隻,「大黃蜂」號也曾俘獲英國「孔雀」號戰艦。美國人有個習慣,就是喜歡將歷史上曾取得重大戰果的艦名反復使用,這「大黃蜂」號就成了美國海軍長期使用的艦名了,與此類似的還有「企業」號等。

這一段戰事中,陸戰改觀是因指揮機構改組,海戰失利是因敵我力量發生重大逆轉,美軍這種勤於改革的習慣恐怕只有在中蘇軍隊中才有,而中國的軍隊近來是越來越不思進取了,不知這是否與軍中高層缺少年輕人有關。老前輩是我們永遠的學習榜樣,但老前輩也要學會與時俱進,不然落得個與布瓊尼一樣的下場可是不值,雖說我是很喜歡看《第一騎兵軍》的。

美軍打破英軍進攻(1814-1815.1)

美軍鑒於上一階段的戰況,進一步實行軍事改組,大膽啟用年輕軍官以取代老朽無能的將領。提升立有軍功的雅各布?布朗為少將,指揮尼亞加拉前線部隊,提升39歲的喬治?伊澤比為尚普蘭湖前線的司令。還提拔了斯科特、安德魯?傑克遜等6名軍官為准將。高級指揮人員的年齡從60歲降至36歲,進一步提高了指揮效率與領導層的活力。以北部戰區副司令斯科特為首的一批軍官加強了軍事訓練,斯科特以斯圖本為榜樣,用教範嚴格進行訓練,他還親自對軍官講課,教授步槍、刺刀的戰術應用,再由軍官回去教士兵,每天進行10小時的訓練,嚴明軍紀,槍處決逃兵,美軍戰鬥力有較大提高。

在這期間,英國從歐洲戰火中脫身,抽調出大批軍力投入到北美戰場,英國掌握了戰略主動權,一方面從東部沿海地區選擇美軍防線的空隙,發起了一系列的攻擊,一方面計劃從尼亞加拉、尚普蘭湖和新奧爾良湖三個方向南北夾擊,並進攻切薩皮克灣。美國一度入於困境。

在陸戰方面,雙方展開了更激烈的拉鋸戰,在大湖區,雙方競相建造更大的戰艦,以奪取主動權。在尼亞加拉方向,7月3日,美軍攻佔重鎮伊利堡,7月5日,雙方在奇普瓦一線展開激戰,經斯科特訓練的4000名美軍第一次與英軍面對面交鋒,展開了白刃戰,擊退了英軍,使英軍大為震驚。此次交戰美軍傷亡了335人,英軍也傷亡了664人。7月25日,美軍在隆迪斯蘭與英軍激戰後撤出,2000名美傷亡了853人,英軍傷亡了878人。這兩次戰役顯示美軍戰鬥力有很大提高。1814年8月,普雷沃斯特准備率英軍沿傳統的尚普蘭湖——哈得遜河一線入侵美國。9月11日,麥克多諾指揮美軍14艘軍艦與2倍於已的英艦隊作戰,取得大勝,並俘獲英艦4艘,迫使英軍退回了加拿大。「麥克多諾大捷」(又叫普拉茨堡戰役)解除了英軍從加拿大入侵紐約和佛蒙特的威脅,並對雙方正在比利時舉行的會談起了重大影響,迫使英國放棄了強硬立場。

在東海岸,8月19日羅斯率領4000名英軍在切薩皮克灣登陸,其中2000直迫華盛頓。美軍集中正規軍和發兵共7000人阻擊,但在300名英軍面前卻潰不成軍,麥迪遜總統及政府成員逃往費吉尼亞山區。8月24日25日英軍佔領華盛頓,為報復美軍年前對約克鎮和紐瓦克的破壞,放火焚毀了白宮與除專利局以外的政府建築物。由於華盛頓失守,阿姆斯特朗引咎辭職,由門羅接任。9月12至14日,英軍從海陸兩方面進攻巴爾的摩,美正規軍和民兵奮起抗擊,擊斃了英軍司令羅斯將軍。在麥克亨利堡要塞美冒著槍林彈雨英勇戰斗,律師費朗西斯?斯科特?基在英軍集中營中看到堡壘上空迎風招展的星條旗,激動萬分,譜寫了傳世之曲《星條旗永不落》,這首歌後來成為美國國歌,在華盛頓地區的戰斗中,英軍傷亡294人,美軍傷亡200餘人。美國白宮被毀比火燒圓明園還早了幾十年,不管別人說麥迪遜是志大才疏還是什麼,我始終認為身體羸弱的他做得比清朝皇帝強多了,在困難中他沒有屈服,而是迅速組織撤退,進行反攻,最後奪回首都,如當時清朝上層統治者有他一半的堅韌也不會有近代中國近百年的屈辱。不過仔細一想,如當時清朝能使中國跟上世界發展的腳步,中國最多也就是個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因為當時已不是發展資本主義的最好時期了,日本就是例子。正是因為清朝政府及以後歷代政府的完全腐敗才培育了社會主義在中國的開花、結果,當今的中國儼然已是人類社會一代新制度的代表,前途不可限量。

在墨西哥灣一線,傑克遜率2500人及印第安軍從1813年11月至1814年4月向克里克人發動6次攻勢,最後在亞拉巴馬州的馬蹄灣打敗了克里克人,屠殺了557名克里克人,迫使克里克人割地求和,傑克遜損失不到50人,1814年8月,英軍又唆使克里克人挑起戰爭。傑克遜又率軍於11月7日攻陷了彭薩科拉,打敗了克里克人,粉碎了英軍的牽制企圖,並使英國徹底失去了克里克人的協同作戰。美國控制了亞拉巴馬的大部分。1814年12月,英國50多艘戰艦和7500名士兵企圖攻佔美國南方的戰略重鎮新奧爾良,進而奪取墨西哥灣沒岸地區,以便作為和談中計價還價的籌碼,同時英國還企圖使路易斯安那與美國分離,當時防守新奧爾良的美軍只有6000人,其中75%是民兵,海軍只有2艘小軍艦與幾只炮艇。美軍城防司令傑克遜下令構築堅固工事,精心嚴密組織防禦。傑克遜對敵人可能進攻的路線作了研究,決定對其中的6條路線嚴加防守。為了保衛新奧爾良,他召集了一支「世界化的軍隊」,其中包括一些海軍陸戰隊士兵、水手,幾個正規團,田納西和肯塔基的民兵和志願兵,路易斯安那的民兵,2個旅的新奧爾良自由黑人,還有800名海盜。

面對傑克遜的阻擊,英軍也絞盡腦汁研究最佳的進攻路線。在經過周密策劃後,一支英軍神不知鬼不覺地跨過了博格納湖,他們還發現了一條通往內陸但卻不知為什麼無人防守的路可以直逼城下,當英軍順利進至離城關只有9英里遠的地方。消息傳到傑克遜那裡後,傑克遜以彭大將軍式的氣魄聲言,「不能讓英軍在我們的土地上過夜」。於是,他率軍乘夜襲擊了基恩的陣地,英軍的刺刀與美軍的刀斧相互砍殺,展開了一場混戰。

這次戰役被稱為第一次新奧爾良戰役,雙方幾近打成平手,傑克遜損失少些,略占上風。但從戰術需要出發,第一次新奧爾良戰役後,傑克遜後撤了兩英里,在寬闊而又無水的羅德里格斯運河後面30碼的地方修築了防禦陣地。陣地右臨密西西比河,左靠長著柏樹的沼澤,使敵人很難從側面發動進攻。陣地前方是一片開闊地,可在傑克遜部隊火力的控制之下。

聖誕節那天,英內閣任命的陸軍指揮官帕克南趕到戰場,並於12月28日和元旦對美軍發動了兩次進攻,雙方又打成平手,這兩次戰役被稱為第二次、第三次新奧爾良戰役。第四次戰役發生在1月8日,帕克南派遣回個西印度群島的黑人團強行通過沼澤,主攻路線沿沼澤地的柏樹邊緣進行,並把一支預備隊部署在戰場的中央,以備急用。還命令一個縱隊沿密西西比河大堤向前突擊,可謂多管齊下。不僅如此,他還率一路步兵渡過河對岸,襲擊美軍炮兵。

英軍原計劃在晚上發起進攻,但因故耽誤了一些時間,戰役發起的時間只好被推遲至第二天清早。剛好這天早上有大霧,濃濃的大霧遮掩了他們的行動,似乎讓英國人交上了好運。大霧消散時,他們離美軍的陣地還有650碼。接著,一場廝殺開始了。

到上午8點半,戰斗結束,大約有2000多名英軍橫七豎八地躺在開闊地上。當傑克遜得知美軍的傷亡人數僅有71名時,他振臂高呼:「造物主之手在冥冥中庇護了我的士兵。」 1815年1月8日,帕克南爵士指揮5300名英軍向新奧爾良發起進攻。早已森嚴壁壘的美軍以堅決猛烈的炮火打退了英軍。英軍傷亡被俘達2000人,帕克南也在此役斃命, 這是這場戰爭中的最後一戰,美軍取得了最大的勝利,不過此戰對戰爭結局已無多大影響了,因為《根特和約》早在關個月前就已簽字了,由於通訊設備落後,這一消息來遲了。但「新奧爾良大捷」仍作為美國贏得第二次美英戰爭的重要標志載入史冊。這次戰役使美國正式成為被西方列強承認的強國,對美國人具有非凡的意義,就如同我們經常提到朝鮮戰爭一樣。

第二次獨立戰爭是美國成立後發動的第一次大規模對外戰爭,這時的美國正處於上升時期,兵民積極向上,獨立戰爭中的少年已成長為國家棟梁,而老一代中托馬斯?傑弗遜尚在人世,可以為他們出謀劃策,所以盡管美國在戰爭初期受到了不少挫折,但最終仍取得了勝利,這可不是僥幸!

『捌』 為什麼英國和美國關系這么好

幾個核心原因:1.經濟互補及互利,畢竟是西方兩個做慣了大哥的國家。但就江湖規矩而言,英國還是前輩,反同宗前輩,多少會置自己於孤立境地,老牌大哥也不是一朝一夕練成的,裡面太多經濟紐帶的關系了。2.同宗同源。嚴格來說,真正的美國人其實是土著,澳洲也一樣。在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列強殖民美國和澳洲之後,留下了大量歐洲人口種子,加上軟硬手段兼施,美國和澳洲的本地人「土著們」慢慢地讓出了沿海地區,走到了深山幽谷中繼續生活。如澳洲,早期的土著占據著現今的悉尼、黃金海岸等沿海地區,新歐洲人到達後,有過驅趕行動,後期歐洲人站穩腳跟後開始用稍微文明的做法,就是金錢補償,讓土著們就算不幹活也有豐厚的政府補貼過生活。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到澳洲的outback地帶群居,不得騷擾現代城市居民。所以澳洲的outback地帶,至今都是冒險家和探險家的樂園,但卻是澳洲政府不推薦的旅遊勝地,畢竟之前的澳洲土著確實存在吃人的喜歡,所以部分outback還是被澳洲政府用鐵網圍起來並在外標註:內有猛獸,禁止接近。嚴格來說,美國情況也是類似的,早年的土著如印第安人和愛斯基摩人目前都在亞馬遜熱帶雨林周邊生活,也有部分是在美國中部的outback生活,他們才是最早期的美國人。英國殖民時期留給美國和澳洲的遠不止經濟模式和政治系統,更多的是人種,幾乎現在的美國人身上有大量的歐洲血統、特別是英國人血統,等於美國土地上活著的人大部分的祖宗都在歐洲特別是英國,這讓美國怎麼可能和英國不親近?區別僅僅是英國講究的東西更傳統一點和正統一點,在美國生下的後代更奔放、更外露、野心更大一點而已。說白一點,一家親而已,關系不好才怪。

『玖』 英國是如何承認美國獨立的

1781年10月,康華利率7000英軍在約克鎮向華盛頓投降。至此,美國獨立戰爭基本結束,美國人民的勝利已成定局。

1781年11月底,康華利投降的消息傳到英國本土,英國人民掀起了要求停戰的運動。

1782年3月5日,經過長時間的辯論,英國國會以多數票通過了停戰的決定。15天以後,諾斯內閣辭職,輝格黨羅金漢組閣。英國試圖在外交中分裂美法同盟,因此與各交戰國分別談判。美國也了解法國、西班牙等參加英作戰的真正意圖在於獲取北美的利益。美國方面也不顧1778年美法同盟條約中關於不單獨媾和的承諾,開始了與英國的單獨談判。

1783年9月3日,美英在巴黎簽訂《凡爾賽和約》,英國承認美國獨立,承認阿巴拉契亞山與密西西比河之間的廣大地區為美國領土,確定美國疆域北至加拿大和五大湖,東到大西洋,西到密西西比河,南抵佛羅里達。

根據和約,美國也享有紐芬蘭海岸捕魚權和密西西比河的航行權,但同時美國邦聯議會又有義務向獨立各州提議恢復效忠派的權利並賠償他們的損失。在英國與法、西的談判中,法、西提出苛刻的條件:法國企圖取得整個加拿大;西班牙則要索取美國西部廣大地區和內河航運權。

但在1783年9月3日,英法、英西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法國只收復了西印度群島的托巴古和非洲的塞內加爾,西班牙則僅取得了佛羅里達等地。

閱讀全文

與英國如何看待美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與由良品種有什麼區別 瀏覽:101
英國不吃不喝多少年能買車買房 瀏覽:931
義大利讀碩最晚什麼時候提交 瀏覽:70
特朗普撤銷對伊朗制裁中國做了什麼 瀏覽:392
中國標准5g是多少 瀏覽:766
印尼移動支付怎麼付 瀏覽:339
沒葯救越南文怎麼寫 瀏覽:120
英國有個城市叫普什麼 瀏覽:398
中國有多少儲罐 瀏覽:5
印度教育怎麼推進 瀏覽:582
印尼巴士模擬小汽車怎麼加mod 瀏覽:870
在英國洗牙多少錢 瀏覽:504
印度的燜鍋是什麼樣子 瀏覽:61
印度亂停車怎麼辦 瀏覽:70
印度為什麼要建212米雕像 瀏覽:861
英國化毛膏能吃多久 瀏覽:34
月星家居連鎖在中國有多少家店 瀏覽:466
義大利威尼斯哪裡有賣雪茄 瀏覽:933
英國廣告學是什麼 瀏覽:704
中國有哪些灣 瀏覽: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