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晚清第一「巨人」詹世釵,網傳身高3.19米,娶英國妻子,是真的嗎
詹世釵確實是個巨人,對於他的事情是有文字記載的,卻沒有詳細的身高數據。
對於網傳他身高3米19,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這就是一些標題黨的傑作,是絕對不靠譜的。
他的身高雖然沒有官方數據,但有史料記載,他去世後用的棺木僅有2米6,所以他的身高絕不可能超過2米6。
長大後他在上海的一家墨廠做工,英國人看見他長得這么高,很奇特。便花錢把他買下,到處表演掙錢。
後來他被帶到了英國,機緣巧合地成了一名早期旅歐的華人。並且入了英國籍,娶了一名英國女子為妻,生有一子,但並未遺傳他的身高。晚年客死英國。這在清人的《夜雨秋燈錄》中有詳細記載。
有記者去虹關村采訪,村裡的老人說,解放初長人老宅的堂前還掛有長人端坐的巨幅照片,可惜後來被燒毀了。現在網上公布的照片據說於1880年左右攝於香港,黑白照片,總體無光,用手摸有凹凸感,但從何而來就不得而知了。
網友根據照片比例推測,他的身高大概在2米3到2米4之間,這不一定客觀,因為照片的真實性還有待考證。但根據他死後棺材的長度記載和網友的推測,我認為他的身高不會超過2米5。
Ⅱ 華裔移民在英國的歷史
英國華裔移民的變遷
早期中國海員和後來的港澳移民,在英倫先後以洗衣店和餐館業起家,如今新一代移民則投身專業領域,展現華裔因應環境變化的生命韌力。
英國華裔不甘在最近的口蹄疫事件中背黑鍋而走上街頭表達不滿,要求政府正視聽、糾正英傳媒不實的報道;發出屬於當地少數族群的聲音。回顧華裔移民由當初漂泊到落地生根,乃至發展出自己的天地;再從幾個重點華埠的起落和發展形態,可以看出新舊移民的面貌與生活方式之異同,展現了華裔因應時代轉變,不斷調整的堅韌生命力。
英國早期移民來自中國廣東四邑。十九世紀中,中國海員被賣到英國,當時利物浦(Liverpool)是世上最繁華的海港之一,因此他們都在該港上岸,稍有積蓄的華人海員開設洗衣店;至一九二零年,當地華人洗衣店已有近一百家。利物浦因而有全歐最古老的華埠,經歷百年的滄桑變遷。
當時移民法使這些華僑無法申請配偶赴英,他們為取得永久居留權,只能與當地妓女或愛爾蘭籍女子結婚。利市四邑會館前任會長鄭均堯表示,四邑人在利市歷史悠久,是移民中的主流,香港新界人反而較少,與英國其他地區不同。二戰後,中國海員定居利物浦漸多,但七十年代起利市的海港地位日衰,華埠亦失去往日的光采。
利物浦華商會副會長黃榮富是利物浦典型的華僑。他目前三代同堂,其父黃光銳屬早期中國移民,其母張美桃已年過古希黃今年五十一歲,年幼時住在四邑開平,其後移居香港,十二歲時隻身到利物浦求學,七十年代上大學就讀商科時,全家到英國團聚。其妻黃玉娟也來自香港,其父親為海員,一家早年到利物浦。
黃榮富大學畢業後曾從事餐館業,與同輩投入的行業相似;八十年代在利物浦成立鴻圖超市,提供中國雜貨。但黃榮富與一般香港移民不同的是,他擁有碩士學位,並努力跳出餐飲業的窠臼。黃踏入中年後,將事業多元化發展,如成立富豪投資公司。九十年代他協助利物浦成立華埠商會,並任職利市華人社區聯絡員;他還協助年輕一代進軍新科技行業。黃九四年獲太平紳士勛銜,至今仍是業余裁判官。
作為利物浦市政府與華人社區之間的聯絡員,他致力於振興已衰落的華埠,向歐盟爭取興建牌樓的經費。一番努力後,他終於在去年成功達成目標,中國城的牌樓如今已矗立於唐人街。
黃榮富有兩女一子,長女瑞瑤在倫敦公立醫院當醫學物理治療師,次女瑞燕在帝國大學讀書,其子仁俊讀中學,他們都屬英國長大的第三代,只聽懂廣東話但不能書寫中文,是典型的英國土生華人。
其實老一輩移民的知識水平較低,英語亦不靈光,他們對社會漠不關心;以香港為家,以中國為效忠對象,難以融入當地。他們辦的活動往往獲中國駐英大使館支持。但在英國出生的新一代,早已自視為英國人,香港及中國不過是模糊的概念。他們努力擺脫餐館業的窠臼,投身專業領域。
利物浦的華僑屬老一代,他們安於現狀,在當地人心中是有錢一族。利物浦的發展已屆夕陽時分,新移民對這個貧窮城市的興趣不大。
倫敦的華人人口多,但居住點分散,其中不少是海外雇員及學生,流動性頗大。二戰前,本有個在東倫敦船塢區(Dockland)的華埠,當中的華僑與利物浦的一樣,都是中國船員。他們與洋女通婚,並開設洗衣店或餐館維生,但三十年代在洗衣機發明後,洗衣店逐漸被淘汰。
二戰後,東倫敦古老華埠慘被戰火摧毀,當地華人轉向西區發展,六十年代發展起倫敦西區(Westend)的華埠。據老華僑追述,目前的唐人街是蘇豪(Soho)紅燈區的一部分,以前流鶯處處,開始只有幾家小型中國餐館。
西區華埠是繁華的黃金地帶,倫敦唐人街位處旅遊及購物區的戰略要點,遊人終年不絕。六十年代,香港新界仍是貧窮的農村,村民謀生不易,加上當時香港原居民自動獲得英國居留權,不必申請任何簽證可自由進出;農民遂帶著積蓄赴倫敦闖天下,成了中餐業的生力軍。
與古意森森的首都風貌不同的中部城市米頓堅(MiltonKeynes),近年也成為香港新移民的鍾情之地。它離開倫敦市中心約四十五分鍾火車車程,市鎮設計現代化,新型屋村都是獨立式樓房。
這個號稱「小香港」的新興市鎮,九七年前後吸引許多提早退休的公務員,尤其是被港英政府解散的警隊政治部人員。有些新發展區更因前政治部密探聚居,而被戲稱為「特務村」。據估計,人口二十萬的米頓堅有八千多名香港移民,約占人口百分之五。此地新移民多屬有錢階級,擁名車豪宅,引起當地人嫉妒。公務員落腳小香港米頓堅
米頓堅能吸引大批公務員,主要是有些退休警員轉當房地產代理後,鼓其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同僚,以米頓堅為落腳之地,令「小香港」之名傳揚開來。不過,米頓堅有大量就業機會也是另一個吸引因素。
熟悉當地華人社區者表示,這批前公務員及警察只寄情於「麻將」,生活單調且生活圈子狹窄,未能融入當地社會,有些初來者甚至陷入鬱郁寡歡之境。有些因受不了而迴流香港,但大部分仍定居下來,以子女教育為重要考慮因素。這些新移民拿著大筆退休金到英國,購買物業後仍有錢做些餐館及外賣店小生意。
與香港隔鄰的澳門九九年底回歸中國後,似乎未見任何移民潮。不過事實上,很多澳門出生的華人及土生葡裔人都持歐盟護照,可自由出入歐盟十五國,移民條件比港人優越;於是澳門移民不停向外流。
澳門人若有意移民,又以歐洲為目標的話,首選並非葡萄牙而是英國。這可能與他們大多懂英語有關,而且英國的工作機會較高,只要不計較職位高低,總可找到一份工作糊口。英格蘭中部的北安普頓(Northampton)由於樓價較便宜,吸引了大批澳門華裔。北安普頓是一個人口約二十萬的小城鎮。澳門賭業發展蓬勃,這些新移民到英國後,容易在當地的大小賭場謀生,尤其是賭桌上的「荷官」。
近幾年來,大量福建非法移民抵英,使華人社區出現新面貌。倫敦華埠近年常集結大群不修邊幅的華裔在唐人街閑盪,引起警方注意。他們為求生存,不介意當廚房小工、領取過於微薄的工資。
有人認為,在可見的未來,福建移民將取代香港的新界人,成為英國華人社區的主流;而當新一代移民在各領域大展拳腳之際,相信二十一世紀的英國華人社區必有一番嶄新的面貌。
出國之窗
Ⅲ 中國每年有多少女人嫁到國外
中國女人和外國人是兩個天
Ⅳ 倫敦華人生活現狀
倫敦華人生活現狀:
1.融入當地的生活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英國人本身也喜歡談論天氣、娛樂節目、足球、八卦等,因為除了這些,真的沒有別的話題。如果你不看英國的電視節目雜志和報紙很難接上這些話題。假如在英國有工作,可以和同事多交流,也可以慢慢了解當地的習慣。如果你沒有工作也不經商(比如全職主婦)天天天亮等天黑,也不多和當地人交流,這樣的生活還是比較難熬的。
2. 語言並非容易通過的障礙。
假如你年輕,或者英語基礎還不錯,那麼在日常溝通中就不會有太多問題了。假如英語不是你的強項,甚至連英語都聽不懂,那可就有點糟糕了。英國許多地方的口音不同,說話的速度和腔調也不一樣,如果溝通上出現問題,一定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3.歧視是不可避免的問題。
在英國,歧視外來移民是時有發生的問題。總的來說,歧視在英國是比較少見的,但很多時候只是表面上看上去太平,其實有些英國人心裡有歧視的,只不過不說而已。
4.英式美食真難愛。
甚至連英國人自己都認為他們的傳統食品很糟糕。偶爾嘗試英式早餐也許感覺還不錯,但是天天吃那些食物很快就變成英國人的水桶腰。英國人喜歡中餐、印度餐、日本餐、泰國餐,基本亞洲美食都喜歡。另外,歐洲一些國家的餐飲,如義大利、法國、希臘等,生意也很好。但是,如果你不住在大城市,那就很難找到地道的中餐,英國中餐大多是英國風味的。還好,英國的超市裡能買到很多華人的食品調理,當然也有很多中國的超級市場,唐人街等等。
5.足球和酒吧文化並不一定適合你。
假如你是個足球迷,去了英國後就能結識許多球友和酒友。英國的酒吧文化也非常濃厚,感覺很多英國人都把酒吧當作自己家,各式風格品種繁多的啤酒總有一款適合您。假如你不喜歡去酒吧,也不喜歡社交,那麼英國的生活對你來說,也許真的不太適合。
6. 熟悉的事物不在熟悉。
住在英國,必須接受生活習慣的改變,適應英國生活的陌生感。如金錢單位為英鎊和便士,重量單位為鎊、盎司、距離單位為英里和碼等等,而英國的時間則是格林威治時間,不是國內的東八區,開車靠左。除此之外,英國的節日與國內的完全不同。當你不得不因為聖誕節放假而為春節請假這個時候往往是一個惱人的事情。